聚焦智慧交通、绿色塑料供应链、垃圾分类等重点领域 委员建言——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日期:2021-03-11 08:52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
字号:        

  原标题:聚焦智慧交通、绿色塑料供应链、垃圾分类等重点领域,委员建言——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绿色发展成为“十四五”规划的新注脚。

  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围绕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任务要求,政协委员们从交通出行、资源利用、文明生活等方面提出真知灼见,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郭继孚委员:坚持城市跟着轨道走,打造“15分钟生活圈”

  交通领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郭继孚建议,坚持城市跟着轨道走,将居住、就业和公共设施等相对集中于轨道交通枢纽和站点周围,打造“15分钟生活圈”,促进交通与城市协调发展。

  “城市交通碳排放有可能持续增加,形势不容乐观。”郭继孚分析说,我国仍处于机动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千人汽车保有量与国际水平相比有差距,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机动化水平预计还将进一步提升。此外,我国城市交通能源消耗仍主要依靠传统汽柴油等化石能源,运输结构和能源调整任重道远。

  “要着力实现‘15分钟生活圈’,打造低碳生活模式。”郭继孚建议,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城镇规模结构,明确在有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城市,必须同步编制轨道交通沿线和车站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保证轨道交通与周边用地的一体化开发落到实处。

  “未来不需要拥有小汽车也能便捷出行,出行要预约,路上不堵车。”郭继孚描绘了未来城市交通的理想“蓝图”。他建议,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打造以公共交通为核心的多样化、一体化全链条出行服务。还要加速机动车能源结构零碳转型、持续推动大宗货物“公转铁”,利用智能交通助力交通运行,实现系统运行效率最优。

  李景虹委员:建设国际一流的绿色塑料供应链

  “我国是塑料生产和使用大国,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核心。提高塑料循环再生能力是治理‘白色污染’的关键环节,也是最经济最可行的政策选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景虹说。

  他认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绿色塑料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仍存在再生塑料供给不足、生态设计商业化进程缓慢、塑料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低等问题。建议加强循环再生的主力地位,出台政策,增加对领先企业的支持力度。“包括将领先企业纳入绿色供应链试点范围,对绿色再生塑料和绿色塑料制品生产和使用企业增加财税支持力度等。”李景虹说。

  “还要突出生态设计的重要性。”李景虹建议,尽快出台有引领性、有约束力的政策法规,增大生态设计的权重,提高绿色再生塑料和生态设计的准入门槛。加快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以生态设计指南规范和引导品牌商采用生态设计,建立可量化、可追踪、易于理解的绿色塑料产品评价体系和标识标签制度,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相互理解和协作。

  “还要拓宽政策对话和反馈渠道,管理部门要多倾听产业链的关切和诉求。”李景虹还建议,借鉴国际最佳实践、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实现国内外标准规范的互通互认,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建设国际一流的绿色塑料供应链。

  姚卫海委员:建立台账,精细化推进生活垃圾分类

  “据住建部统计,截至2020年底,我国46个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平均为30.4%,只有15个城市达到或超过国家要求的35%的目标。”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急诊科主任姚卫海建议,建立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台账制度,通过精细化管理提高垃圾分类积极性。

  姚卫海认为,目前我国生活垃圾分类仍面临不少问题,许多城市在小区层面的混合垃圾量和厨余垃圾分出量尚未建立台账,对居民是否养成厨余垃圾分类的习惯也缺乏统计。“如果‘十四五’时期垃圾分类缺少科学的、精细的成效评估体系,那么此前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投入可能功亏一篑。”

  “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粗放模式亟待改进。”姚卫海建议,建立小区垃圾分类台账制度,内容包括清运时间、垃圾类别、分类纯度、清运量(重量)、生活垃圾交付单位/居民区及责任人、清运单位及负责人等。由生活垃圾管理部门为社区周边垃圾转运站、清运车辆配备计重设备,环卫单位每次清运小区厨余、可回收、有害、其他垃圾时,都应当填写相应的台账记录表,并上报生活垃圾管理部门。分类指导员也可依据台账,对尚未养成分类习惯的家庭进行精准入户宣传指导。

  此外,他建议把厨余生化处理设施和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设施的建设作为重点,鼓励采用分散式堆肥方式处理厨余垃圾,让公众看到身边的自然循环,提升分类意愿,培养良好习惯。(武红利 高枝)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