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成果公布 实现蓝天白云常在 主要大气污染物要在2016年基础上减排40%至75%

日期:2020-09-12 09:34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
字号:        

  原标题: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成果公布 实现蓝天白云常在,主要大气污染物要在2016年基础上减排40%至75%

  9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科技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有关情况。经过三年努力,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科技突破和研究成果。攻关项目从污染物排放情况、化学转化、气象条件变化、污染传输四个方面,全面阐明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重污染的成因,同时指出,要彻底消除重污染,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要在2016年的基础上继续削减40%至75%。

  “2+26”城市PM2.5下降22%

  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于2017年设立。项目实施以来,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295家科研单位、20名院士在内的2903名大气环境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组成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形成多部门协作、中央和地方相结合、多学科交叉的集中攻关模式。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介绍,与2016年相比,2019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22%,重污染天数减少了40%,北京市PM2.5浓度由2016年的每立方米73微克下降到去年的每立方米42微克,重污染天数由34天下降到了4天。

  同时攻关项目极大促进了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和绿色发展。2019年,“2+26”城市GDP达到了14.2万亿元,比2016年增长了17.2%。他说:“一方面空气质量大幅改善,一方面经济在继续快速发展,从环境的角度也体现了区域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绩,实现了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

  超环境容量排放是重污染主因

  攻关项目从污染物排放情况、化学转化、气象条件变化、污染传输四个方面,全面阐明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重污染的成因。其中,污染物排放量超出环境容量的50%以上,是重污染频发的根本原因。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高度聚集重化工产业,区域内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利用方式、以公路运输为主的货运方式,导致了区域内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单位国土面积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至5倍。大气中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高,造成大气氧化性增强,是重污染期间二次PM2.5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此外,不利的气象条件导致了区域环境容量大幅降低,这是重污染天气形成的必要条件。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位于太行山东侧和燕山南侧的半封闭地形中,大气扩散条件“先天不足”,环境容量较小。

  值得注意的是,区域传输对PM2.5影响显著。攻关项目对2013年以来近百次的重污染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表明,重污染期间区域传输对北京市PM2.5的平均贡献率大概是45%左右,个别过程可以达到70%。

  强化区域污染联防联控机制

  随着大气污染治理的深入,公众的蓝天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但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领域首席科学家柴发合指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秋冬季一旦遇到极端不利气象条件,还会发生重污染过程。

  他表示,要彻底消除重污染,实现蓝天白云常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需要在2016年的基础上削减40%至75%,且各种污染物的削减量不一样,各城市的削减量也有差别。

  柴发合说,要继续以控制秋冬季PM2.5污染为核心做好防治工作,同时开展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治理,促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从整个区域来说,要以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减排为重点,实施多污染物协同减排。

  同时,要加强传输通道城市污染管控,适当扩大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联防联控范围,强化联防联控机制。以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为重点,推动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在重污染天气来临时,要以差异化、精细化的管控为导向,着力提升重污染天气应对的精准度。(李如意)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