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1月22日启用以来,石景山体育馆方舱医院已收治了213名新冠肺炎感染者,目前在院人数为197人,大部分为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目前,方舱医院运行平稳、患者情绪稳定。“我们努力让每位患者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该院医疗副院长耿英杰说。
双重保障让方舱温暖如春
进入方舱医院的办公大楼,经过清洁工具摆放区、物资储备区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控室的两块大屏幕。屏幕上,方舱医院的运行状况一目了然。
主场馆一层为患者区,200张床位分成男女两个区域整齐排放,患者四人一个隔间,或坐或卧。“虽然这几天北京大风降温,但是我们场馆的温度稳定保持在27摄氏度左右。”该院后勤保障科副院长祁大鹏说,方舱医院启用前,石景山区对其进行了升级改造。改造后,市政供暖系统与空调系统的双重保障,让患者在方舱内感觉很温暖。凑近看,不难看出有几个患者还穿上了刷手服。“有的患者出门着急,没带齐合适的衣服,我们就为他们提供了轻薄的刷手服。”
为了让方舱的居住条件更加舒适,工程人员还对这里的洗漱区、淋浴间、卫生间等位置进行了专门改造。目前,公共浴室里,24小时热水不断;33名后勤保障人员对厕所等位置进行不间断消毒。该院还委派专人紧盯屏幕,对患者区的垃圾清运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理。
目前,在院患者中,年龄最小的不到一岁,最大的70岁。除了营养丰富的一日三餐之外,工作人员还为小患者们准备了棒棒糖、奥利奥饼干、奶片等零食,及时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
“一人一策”对症治疗
二层看台护士站里,5名医护人员密切关注着患者的动态。“患者的床位上有一个小灯,按下这个灯就相当于按下了呼叫器,护士站里的值班人员会第一时间响应。”该院医疗组组长东黎光指着屏幕上的床板处解释。目前,该院医疗团队共53人,24小时轮班值守,涵盖了全科、内分泌科、中医科、儿科等多个科室,每个人都有着丰富的救治经验。每天上午,轮班医生会进行查房,并根据每位患者的实际情况开出医嘱。
在办公区靠墙的柜子里,药物分类摆放。东黎光说,目前该院常备药品为230多种,除了对症治疗的药品外,还包括多种慢性病药品。对于院内的患者,医护人员以中医药治疗为主,“一人一策”对症治疗。除了为患者发放汤药,进行对症的抗病毒治疗外,医疗团队还会为有需求的患者进行个性化的诊疗。如果观察到患者出现病情变化,医疗队会第一时间研判,并提请区级专家组会诊,共同商量患者下一步诊疗方案;满足条件,即刻启动转诊程序。“整个流程是很顺畅的。”东黎光举例,“昨天上午发现一个病人病情有所加重,下午就已经转到了定点医院。”此外,对于情绪波动明显的患者,医疗团队还会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邀请精神科医生帮助患者远程疗愈。
东黎光说,为了减少患者之间相互传染的机会,除了喝水、吃饭、淋浴外,患者在院内要随时佩戴口罩。“戴上口罩,排毒量就会减少,既保护他人,也保护自己。”
志愿服务队吸引患者自发报名
在石景山区方舱医院,活跃着一支14人的志愿者服务队,他们都是这里收治的新冠肺炎感染者,最小的9岁,最大的67岁,组织发饭、消防检查、跳操锻炼、演讲绘画,小小的志愿者服务队成为了医生护士的好帮手,志愿服务携手抗疫也带来了巨大的成效。
石景山区方舱医院建立之初,就引入了石景山“老街坊”的理念,建立了一支志愿者服务队,开展文化、体育、生活、安全志愿服务。45岁老唐入院已经几天了,看到方舱医院医护人员穿戴厚重的防护装备,还要完成繁重的工作,非常辛苦,因此入院第二天就加入了志愿者服务队。
在老唐看来,班上的医生、护士工作人员很辛苦,能够力所能及地提供一些服务,对于自己的康复以及大家的康复都有一些积极的作用。而在这样一个特殊环境里,通过自己的志愿服务,让大家感受到携手对抗病毒,让大家更加积极乐观一些。
目前,石景山区方舱医院志愿者服务队最小的队员只有9岁,最大的60多岁,可每一名志愿者都积极热情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去。主要帮助护理人员发放餐食、物资,小志愿者更是化身舱内小宝宝们的暖心大哥,把糖果送到手中。
石景山方舱医院护理部主任白文辉介绍,志愿者都发挥自己的特长。有的健身教练组织病友一起做晨练、一起做运动。消防安全的志愿者,到对我们周围的灭火器的检查。方舱医院有一个志愿者群,及时反馈。志愿者对方舱医院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工作秩序、各种秩序都非常好,让我们的护士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对患者的这个护理服务中去了。
针对这里部分设施相对老旧的情况,早在石景山区方舱医院启用之前,相关部门就进行了改造升级,增加了三区两通道的设施,对原有馆内的采暖和空调进行了升级。改造前,场馆温度大概只是十六七度,现在通过改造,现在场馆内的温度能够达到27摄氏度,非常适宜病人的康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