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鼓楼南北,平缓起伏的民居屋顶秩序与历史风貌呼应的地安门外大街景观得以廓清再现。近年来,什刹海街道以中轴线申遗为抓手,持续推进老城整体保护和有机更新,钟鼓楼周边平房四合院及沿地安门外大街商业店铺的第五立面风貌、公共空间环境实现整体提升,极大改善了钟鼓楼俯瞰眺望景观。
“微整治 微修缮 微更新”
恢复钟鼓楼周边风貌
屋顶被称为建筑的第五立面,钟鼓楼周边第五立面是中轴线申遗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墙黄瓦老皇城、青砖灰瓦四合院,豆汁焦圈钟鼓楼,蓝天白云鸽子哨。”北京民间流传着这句话,讲述的就是老北京城的历史风貌。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从钟鼓楼上俯瞰眺望所看到的不再是青砖灰瓦,而是周边建筑屋顶上的私搭乱建、生活设施。随着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施行,钟鼓楼周边第五立面环境品质提升势在必行。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什刹海阜景街建设指挥部、什刹海街道工委办事处齐心协力、统筹谋划,抽调精兵强将25人组建钟鼓楼周边第五立面环境品质提升工作组。工作组根据片区划分工作小组,本着“微整治、微修缮、微更新”的理念,尊重在历史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时代特征和历史信息,对不符合中轴线申遗要求的屋面进行拆除楼顶违建、改移附属设施、改造鸽舍等提升改造。
自2021年6月至今,钟鼓楼周边第五立面环境品质提升共整治点位344处,截至目前,西北片区完成屋顶修缮整治64处,空调室外机全面消隐、屋顶上架太阳能板全部撤除,4条胡同公共空间整治完成,福德庵整体修缮即将收官,地安门派出所降层完毕。东南、西南片区完成了沿地安门外大街9处重点整治对象的屋顶修缮改造,16组院落内二层违建基本拆除,屋顶全部完成修缮整治,空调全面消隐、太阳能板全部撤除。
眼下正值北京初冬时节,天高云淡,阳光明媚,此时登上鼓楼凭栏远眺,蓝天白云、红墙黄瓦、青砖庭院,尽收眼底。再配上不时传来的鸽哨声,让人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北京城。
“一户一策”
留住老北京鸽哨声
鸽子哨作为北京城的“空中交响乐”,是很多老北京人儿时的回忆。随着钟鼓楼周边第五立面环境整治工作的开展,鸽笼改造也被提上了日程。在鸽笼改造过程中,既要保证钟鼓楼周边第五立面环境品质符合中轴线申遗标准,也要保留住属于老北京的鸽哨声。
在钟鼓楼西北侧,一条狭窄的胡同内住着居民老史一家。老史家屋子不大,住着四口人,还养了十几只鸽子,鸽笼就架在屋顶上,风吹日晒早已变得灰黄,远远一看显得十分扎眼。什刹海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妥善解决鸽笼改造问题,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作组成员充分发挥居民议事协商机制作用,充分听取老史等养鸽户的意见,采取“一户一策”的方式,或为他们免费置换新鸽笼,或将鸽笼改放到不显眼的位置。
如今,老史的新鸽笼顶部被设计成了老房顶的样式,整体涂成深灰色,与钟鼓楼周边第五立面的风貌融为一体。傍晚时分,老史来到屋顶,打开新鸽笼,把鸽子赶到房子上空,看着连成片的鸽子在钟鼓楼周边一圈一圈地盘旋,听着熟悉的鸽哨声,感受着老北京独有的烟火气息。
据介绍,随着钟鼓楼周边第五立面环境品质提升项目的完工,围绕什刹海的“文化探访路径”正式形成。这条“文化探访路径”以旧鼓楼大街为起点,经地安门外大街、平安大街、西什库大街、西安门大街、鼓楼西大街,最后回到鼓楼脚下,串联起多元的老城文化。游客无论是高处俯瞰,还是漫步骑行,都能从中领略到中轴线上的文化精华,感受到老北京城的传统风貌和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