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月而归,踏梦前行。“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也是全区深入落实新一版城市总规和《核心区控规》,全面提升泱泱大国首都核心区城市环境品质、实现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站在“十四五”规划开局的重要节点上看,未来五年,西城区的核心区景观环境将会是什么样子?
日前从区园林绿化局了解到,“十四五”时期,我区将紧紧围绕首都功能核心区定位,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及《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的各项要求,围绕“两轴、一城、一环”的古都格局推进历史名园恢复及园林绿化建设提升工作,充分回应百姓诉求,切实提升核心区景观环境品质,把千年古都菁华,东方人居画卷的美好愿景实现在西城大地上。
规划到2025年,全区将新增城市绿地4.8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1.85%、非历史文化街区地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100%、完成屋顶绿化25000平方米、垂直绿化5000延长米、创建5个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5个花园式社区。推广种好“院中树、窗下花”,实现推窗见绿、出门看景、“绿色满西城”的愿景。
“十四五”时期,我区将重点围绕城市战略定位,强化核心区“两轴、一城、一环”的城市空间结构,围绕文化景观环线以及四重城廓、六海八水、九坛八庙、棋盘路网等老城空间格局的重要特征,优先落实保障古都“核心格局”的绿地建设,加强老城整体保护,守护古都绿色格局,彰显大国首都文化自信。
在回应群众需求,聚力民生“七有”“五性”方面,我区将不断推进各类绿地建设,通过规划建绿、留白增绿、挖潜增绿等方式方法,探索多种方式拓展新的绿化空间和绿化形式,重点推进西单体育公园、新兴盛绿地等绿色空间建设工作,围绕街区整理计划、背街小巷行动计划等工作,推进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精准织补,持续推进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全覆盖,增进民生绿色福祉,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同时,更加注重回应百姓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通过丰富生物多样性、增加适老化、残障设施及儿童友好型场地与设施、丰富公园的科技及文化内涵等手段,推进全龄友好型公园提升改造,增加公园绿地的体验感和参与性,满足百姓对公园服务的多元化需求。营造百姓身边更有温度、更贴近生活的公园绿地,推进各类公园绿地品质提升。
此外,坚持高标准精细化园林绿化管理要求,以绣花工夫做好园林绿化管理各项工作。进入信息时代,利用大数据手段,建立数字化、智慧化的管理方式,逐步建立覆盖全区的智慧园林管理体系。加强古树名木的保护利用,让古树“活起来”,“寻找最美古树名木”、“听古树故事”等系列文化活动,让市民亲身感受到古树名木所记载的沧桑历史与文化积淀,让古树大树融入居民生活,真正让古树名木活起来。完成飞毛飞絮和花粉污染重点区域调查,通过对杨柳雌株进行更新改造、高位嫁接、抑制花絮等多项综合治理手段,逐步降低全区植源性污染植物比例。
未来,我区还将探索多元多级、共治共享的园林绿化治理新模式,使群众在绿化美化身边环境方面有更多参与感和获得感。充分利用“互联网+义务植树”、“园艺驿站”等平台,持续推进形式多样的全民义务植树、园艺体验等活动,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到绿化美化建设和管理中来,把绿色公共服务从公园延伸到社区、延伸到市民身边。继续开展绿色进社区、园艺进万家等活动,让“园艺医生”到社区“出诊”,激发百姓参与日常园艺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共建成果长效共享,营造美丽西城的绿色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