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北京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新闻发布会
文章来源:首都之窗 发布时间:2018-12-07 14:48
时间:2018年12月7日
简介:为向社会介绍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以来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走好改革路 奋进新时代”北京市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发布会————“数说北京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新闻发布会。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等有关单位领导出席发布会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主持人(田伟):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各位参加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北京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砥砺奋进,阔步前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了向新闻媒体朋友介绍北京市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从今天开始,北京市新闻办将召开“走好改革路 奋进新时代”北京市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北京市有关单位负责人和社会人士出席发布会,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北京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的领导,通过数据向大家介绍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北京市的发展变化,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首场新闻发布会的各位领导:
北京市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庞江倩女士;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总统计师、新闻发言人方晓丹女士。
下面首先有请庞江倩副局长介绍有关情况。
庞江倩: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幕。40年来,北京坚定不移地推动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转变。
一、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北京沿着党中央指明的方向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经济发展驶上快车道,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经济持续较快增长。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014.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78年的41.2倍,年均增长10%。“十二五”以来,随着经济进入转型升级新阶段,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换挡,增速保持在6.5%-7%的区间,增长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
经济总量连续迈上新台阶。改革开放之初,北京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08.8亿元,1994年达到1145.3亿元,从百亿元提高到千亿元用了16年时间;从千亿元提高到2007年的万亿元只用了13年,此后用了6年时间在2013年超过了2万亿元,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014.9亿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13万元。1978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257元,1994年超过1万元,2014年突破10万元。2017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8994元,与1978年相比,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7.4%。
二、服务业主导地位确立,产业呈“高精尖”发展趋势
随着城市定位和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北京的产业结构由工业主导调整为服务业主导,产业内部结构呈现高端化特征。
确立“三二一”产业结构。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市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基本确立。2017年,三次产业的比例为0.4:19.0:80.6。与1978年相比,第三产业比重提高56.7个百分点,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主要带动作用。
产业内部结构向“高精尖”发展。农业发展从传统种植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2017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8.3亿元,是1978年的26.8倍,年均增长8.8%;农业的生态屏障作用凸显,2017年全市农业生态服务价值达到3635.5亿元,比2010年增长18.6%。工业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转变,2017年汽车、电子、医药等高端制造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0.6%。服务业发展正在经历由规模扩大向结构优化的转变,以金融、信息、科技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0.6%,比2005年提高14个百分点。
三、消费主导经济增长,需求结构进一步优化
消费成为第一引擎。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阶段发展重心不同,北京的需求结构经历了消费投资交替主导、投资消费双轮驱动到消费主导的变化。到2007年,北京消费率超过投资率,标志着北京经济增长由投资消费双轮驱动向消费趋于主导过渡。近10年消费率不断提高,2017年达到60.1%,高于投资率21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5%,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2017年,全市实现市场总消费额23789亿元,其中,实现服务性消费额12213.6亿元,占市场总消费的比重达到51.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75.4亿元,是1978年的262倍,年均增长15.3%。商业业态更加多元化,超级市场、购物中心、网络购物等相继出现,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对经济的贡献也日益增强。2017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实现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0.5%,比2014年提高4.5个百分点。
投资促进结构优化和城市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78年的22.6亿元扩大到2017年的8948.1亿元,年均增长18%。产业投资优化促进了全市结构升级。第三产业投资年均增长20.1%,快于全市投资增速2.1个百分点;2012-2017年,高技术制造业累计完成投资914亿元,占工业投资的比重由2012年的20.1%提高至2017年的22.5%。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促进了城市建设、环境改善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全市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5万亿元,年均增长18.4%;其中,公共服务业、交通运输、邮政电信领域投资年均分别增长21.2%、19.3%和19.2%。2017年,交通运输、公共服务业和能源领域投资分别占基础设施投资的44.5%、23.3%和16.8%。
四、创新发展动力增强,发展方式向减量集约转变
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研发投入力度持续加大,2017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为1579.7亿元,与1996年相比增长36.7倍,年均增长18.9%;R&D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为5.64%,比1996年提高3.32个百分点。创新产出能力不断增强,2017年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9.9万件,是1986年的185.4倍;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量的比重由1986年的31.6%上升至2017年的53.3%。
经济发展方式向减量集约转变。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结合自身实际,深入落实中央关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调整经济结构。特别是2014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的重要讲话精神,北京成为国内第一个提出“减量”发展的城市。几年间,全市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城市发展深刻转型,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向减量集约转变。2017年全市劳动生产率达到22.7万元/人,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78年的14.5倍,年均增长7.1%。经济发展更加绿色低碳,2017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0.264吨标准煤/万元,不足1980年的1/50,年均降幅达到5.4%。
五、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消费水平显著提升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了从百元到千元再到万元的跨越式增长。改革开放之初,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65元和225元。随着改革成果更多惠及百姓,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于1986年和1988年突破千元大关,2000年和2008年分别突破万元,2015年和2014年分别突破5万元和2万元。2017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7230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62406元,是1978年的170.8倍,年均增长 14.1%,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240元,是1978年的107.8倍,年均增长12.8%,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6.8%。
居民消费水平显著提升。改革开放之初,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360元和185元。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于1986年和1991年突破千元大关,2002年和2010年分别突破万元。2017年,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7425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0346元,是1978年的112.1倍,年均增长12.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810元,是1978年的101.7倍,年均增长12.3%。
居民消费结构全面优化升级。用于满足基本生活的生存型消费支出比例快速下降,用于提高生活质量的发展型消费支出比例不断上升。2017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19.8%和24.7%,分别比1978年降低38.9个和38.5个百分点,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在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31.8%和30.5%,比1998年分别提高7.7个和 6.2个百分点。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回望40年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北京成绩斐然;展望未来,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推动改革开放,奋力开创首都发展更加美好的明天。
主持人:谢谢庞局长发布,通过权威大量的统计数据和翔实的数字向大家介绍和展示了北京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确实感觉到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改革开放在京华大地硕果累累。下面把时间交给记者朋友,请大家提问,提问之前请先通报自己所代表的媒体。
《北京商报》记者:刚刚听了庞局的发言,我们听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发展蛋糕做大了,请问一下方总,老百姓收入发生了哪些变化?
方晓丹:感谢商报记者的提问。确实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老百姓的收入也是跟着经济水平的发展水涨船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收入从1978年的365元到2017年的6.2万元。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仅仅只有225元,一直攀升到2017年的2.4万元。这里是两组非常简单的数据,但是这两个数据不简单,因为它的意义非同小可,这是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领域的巨大成就,也是几代人通过奋斗的亮眼答卷。刚才庞局介绍了一些数据,我现在补充介绍一下居民收入变化在四方面的特点。也就是增速快、来源多、惠民实、受益广。
一是增速快。40年的发展,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170.8倍和107.8倍。居民收入和经济基本做到了同步发展。40年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数百元达到了1000元再达到万元,再达到数万元,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历史性的变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986年超过了千元以后又用了14年的时间,在2000年突破了万元关头,之后用了15年的时间,在2015年突破了5万元的大关。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988年超过了千元以后,用了20年的时间,在2008年突破了万元关头,然后又用6年的时间在2014年突破了2万元的大关。可以讲老百姓的收入随着经济发展那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二是来源多。一方面在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就业的形势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劳动力市场需求旺盛,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不断增加。农民工可以进城务工了,居民收入当中工资性收入就成为了增收的主力军。2017年全市居民的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3.5万元,在居民收入当中不管是比重还是增收贡献率都超过一半以上,工资性收入主导了居民收入的发展趋势。随着市场准入条件逐渐放宽,特别是近年来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人们经商、办企业日益活跃,居民经营的净收入得到稳步增长。2017年全市居民的人均经营净收入比2005年年均增长8.2%。三是财产性净收入成为居民增收重要增长点。随着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和投资渠道不断拓宽,2017年全市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和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25.2%,增速高于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14.5个百分点,占可支配收入比重也比2005年提高了12.6个百分点。刚才介绍的这三方面的收入来源和我下面着重介绍的转移性净收入共同形成我市居民收入多点支撑的格局。
三是惠民实。这方面是社会保障,造福民生的情况。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社保的改革已经做到了全面覆盖。从这方面得到的收入就是转移净收入成为居民增收的新动力。2017年全市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1.12万元,和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10.2%,成为居民收入的第二大收入来源,不管是增速还是比重在四项当中都排在第二位,是居民增收里面的大亮点。
在关心低收入群体和特困人群上面,北京市委市政府坚持办实事,解民忧,特别是通过加大对农村地区重点贫困对象的精准帮扶力度,制定出台并落实社保低保就业,社会救济等等方面的民生政策,中低收入群体的获得感明显增强。从1992年到2007年,北京市连续25年为离退休人员增加基本养老金,增加的数额也在逐年加大。近年来,全市又逐步提高各类社会保障的标准,到2017年,我市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每月2000元,比1996年提高了6.4倍,失业保险金的最低标准是每月1292元,比1996年提高5.8倍。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月900元,比1996年提高4.3倍。
四是受益广。中等收入群体扩大,橄榄型收入结构逐步形成。2017年我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3-8万元的家庭占比六成以上,比2011年扩大了20.2个百分点。在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平均线以上的城镇居民家庭占比超过四成,比2011年也是扩大了1.2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精准扶贫力度持续发力,低收入群体增收速度快于全体居民的增收速度。2017年全市20%低收入群体人均收入2.2万元,同比增长9.7%,要快于全市居民收入的增速是0.8个百分点。特别是农村20%低收入群体,人均可支配收入现在已经突破万元大关,具体来说是10314元。它和2001年相比,年均增长11.2%,比全体农村居民的平均增速快0.7个百分点。
总而言之可以讲,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居民的各个阶层,各个群体都是享受到了发展的成果。
《北京日报》记者:我想请问一下庞局,刚才您提到说改革开放北京的创新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具体介绍一下创新的相关情况。谢谢。
庞江倩: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的科技创新能力也是在不断增强,在促进全市经济转型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关于创新,从我们的相关数据来看,我觉得有这么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这个大幅提升也是表现在三方面,第一是我们的创新投入在持续增加,而且保持着较高的一个水平。2017年全市研发经费支出比1996年增长了36.7倍,年均增长18.9%。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比例5.64%,保持着全国领先地位。第二是从创新能力来看,我们的各类科技人才集聚。2017年全市研发人员达到39.7万人,这个人员是比2000年增长了3倍。在北京的两院院士占全国的一半左右,入选全球高背景科学家是占全国的1/3,也反映北京各类人才集聚。第三是企业创新能力也不断增强。2017年各类企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达到618.4亿元,这个数据是占全社会的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39.1%,也就是将近四成。这个比重比2000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也反映出我们企业创新实力在增强。2017年北京市企业创新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有四成企业开展了创新活动,这个创新率在全国是居于前列。这是咱们的第一个特点,从创新来看,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第二,创新产出成效显著。创新成果非常丰富,产出的质量也在不断提升,这个可以通过专利申请量的数据来看到。2017年北京专利申请量达到18.6万件,这个数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17倍,在专利申请量当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更快,这个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28.1倍,年均增长21.9%,也反映我们专利的质量在提升。发明专利占当年专利申请量比重由2000年的33%提高到2017年的53.3%。2017年末,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94.6件,这个水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6倍。
第三,创新驱动作用进一步增强。这个驱动作用也体现在三方面,第一,中关村示范区的创新引领作用越来越突出。2017年,中关村示范区的高新技术企业2.2万家,实现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6.2,与2010年的18.5%相比,比重是提高的。第二是创新创业蓬勃开展,经济新动能加快形成。尤其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也是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的热情。2017年,全市新设的科技型企业7.6万家,比2010年增长了1.7倍。同时,科技创新也催生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有利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融合发展。第三,科技辐射能力不断增强。2017年全市技术市场的合同成交额达到4485.3亿元,比2000年增长31倍,年均增长22.6。北京技术市场的合同成交额占到全国1/3,在技术合同成交额当中流向外省市的占比超过一半,达到51.9%,比重比2000年提高了5.2个百分点。
这就是我们的相关数据来看,北京创新有三方面的特点,所以我们说,改革开放以来,创新在北京发展当中的作用越来越强,为推动北京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的支撑。谢谢。
国际广播电台记者:请问一下方总,改革开放40天来,北京居民消费发生了哪些变化,请您解读一下。谢谢。
方晓丹:谢谢这位朋友的提问,我现在来回答咱们北京市老百姓的消费情况的40年来的一些变化情况。确实40年了,老百姓的腰包是比以前鼓了,我这里有一组储蓄方面的数据可以说明老百姓的腰包鼓还是不鼓,鼓的程度怎么样。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978年是9.3亿元,2017年突破3万亿元的大关,也就是说增长了3200倍还多。这是一个能够看出来我们老百姓的钱包鼓的非常快。随着收入水平提高,消费会发生一些变化,从全市的消费市场来看,不管是供给端还是需求端来讲发生的变化都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从当初的基本满足温饱到品种极大丰富,再到追求生活品质都能折射出百姓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百姓的消费我想从品种品类齐全,品质升级,品位提升三方面来介绍。
第一是品类齐全。先从穿的来看,改革开放之初,大街上人们的穿着不是灰色就是蓝色,款式单一,发展到现在,北京从穿着上面基本上已经成了一个时尚之都。穿着的之类衣品色彩丰富,款式多样,产地来自于全国各地或者是世界各地。北京本地品牌像雪莲、白领等占据了国内的各大商场的专柜,爱慕这些品牌畅销海内外。以前有一种情况是一身衣服穿四季,这种现象不见了,更多的时候更多人面对着琳琅满目的衣柜,不知道穿哪件。
从用和行来看,彩色电视机、移动电话、汽车、家庭耐用品的数量从无到有,品牌从少到多,档次从低端到高端,市场覆盖面从农村到城镇,可以说是极大的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消费需要。改革开放初期,北京的居民家庭说拥有家用汽车的那是极少数,发展到2017年城镇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的家用汽车50辆,也就是平均两个家庭拥有一辆,农村居民是每百户家庭拥有的汽车38辆。彩电、空调、移动电话全覆盖,平均起来每家每户拥有不止一台。原来的时候新人结婚的时候,讲究三大件:彩电、冰箱、洗衣机,这三大件的概念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不在话下,现在当下年轻人的新追求是蜜月旅行、婚房、婚车成为新追求,也是反映出百姓的消费水平有了实质性的飞跃,消费的产品有了更为多样的选择。
第二是品质升级。从消费结构看,基本上已经改变了吃穿这样的生存型消费的单一格局,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支出不断上升。百姓生活水平向着全面小康在稳步迈进。2017年,全市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都在25%以下,具体数据刚刚庞局有介绍。和1978年相比都是降低了将近40个百分点,是非常大的变化。旅游教育文化娱乐养老这些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2017年,城乡居民发展享受型消费支出比重,均超过三成,比1998年均提高了接近5个百分点。
再看居住条件改善。住房实现了全民蜗居到基本市居的跨越,很多普通人家包括农村居民纷纷从狭小的平房、筒子楼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3平方米,农村居民达到45平方米。
消费品牌和来源看,大量国外的品牌和跨境电商零售平台进入到我国的国内市场,很多大超市都开辟了进口食品专区。比如说可口可乐在改革开放之初曾经是食品里头的奢侈品,但是现在它只不过是我们老百姓家庭对于众多的可选饮料里边其中一种。像南太平洋的海鱼,日本的马桶盖,美国的生物疫苗都飞入到寻常百姓家,高收入群体的消费更是高端化、全球化的趋势。
第三是品位提升。城乡居民消费观念发生巨大变化,老百姓青睐健康、便捷、优质。原来没有听说过的橄榄油、三文鱼、牛油果都被提及了。个性化和服务型消费非常迅猛,一刻钟社区深入人心,团购、外卖、移动厨房受到百姓普遍欢迎。城乡居民服务性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已经超过一半以上。线上消费盛行,像我们老百姓经常提及的6.18、双11、双12等线上的狂欢,销售额连年飙升,便捷的网络消费成为老百姓记账的时候账本上经常看到的项目。2017年北京市居民人均通过互联网购买商品或服务支出接近1000元,比2013年增长1.6倍,年均增速高出同期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20.3个百分点,以上我从三方面介绍一下老百姓消费40年来的变化特征。
香港《大公报》:北京的第三产服务占比达到80%,能否具体介绍一下改革开放40年来北京一二三产结构的调整变化?谢谢。
庞江倩: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城市定位和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北京也是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变化可以从三方面来认识。第一方面,从三次产业的比例变化来看,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转变。我们的经济发展实现由工业主导项服务也主导转变。
在改革开放之初,北京是一座工业化城市,当时第二产业占比最高,占到全市经济71%。第二产业当中,咱们的工业占全市经济比重达到64.5%,所以说当时的工业居于主导地位,当时第三产业是23.9%,第一产业是5.1%,所以当时的产业结构是二三一的产业结构。
随着城市定位变化,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北京也是开始大力发展服务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三产业,开始大力发展服务业。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在全市经济当中的占比不断提高。1994年第三产业占比达到49.1%,这个时候超过了第二产业的比重,这个时候第二产业占45.1%,这样我们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在1994年的时候就基本确立了。之后第三产业的比重是进一步上升,到了1998年,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60%,2005年超过70%,到2016年超过了80%,到2017年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80.6%,这个时候应该说我们服务业在全市经济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这是第一方面,从我们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来看。
第二方面,从三次产业内部结构来看,应该说内部结构调整呈现了高端化特征。从服务业的内部结构来看,在改革开放初期,服务业是以住宿、餐饮、商贸传统行业为主,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突进,以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为主要支撑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到2005年,我们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占全市经济比重46.6%,到2017年现代服务业的比重达到了60.6%。2017年与2005年相比提高了14个百分点,在现代服务业当中,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逐渐成为北京服务业的主要带动力量,这三大行业是资本密集、知识密集的高端行业。2017年,三大行业实现的增加值合计占全市经济比重已经达到38.3%。这个比重与2000年相比是提高了15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五成,这是从服务业内部来看。
从工业内部结构来看,经过40年的发展,北京工业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高技术制造业已经成为北京工业增长的一个重要支撑。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的高技术制造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将近五成,从行业结构变化看,高端化趋势也是非常明显。在改革开放之初,北京工业以化工、机械、冶金等重型工业为主,而目前,咱们北京的工业是以汽车、电子、医药这些高端制造业为主,汽车电子医药这三大行业已经成为了支撑北京工业发展的重要引擎。2017年,汽车电子医药三大行业的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将近四成,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超过三成,这是从工业内部结构看。
从农业内部结构看,应该说农业发展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大家能感受到,我们的农业生态功能进一步增强。2017年全市农业生态服务价值比2010年增长了18.6%。这是第二方面从三产内部结构看。
第三方面,认识北京产业结构的变化是我们北京的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不仅是城市定位和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结果,同时也是经济发展动力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体现。从经济发展动力来看,刚才也提到了创新是逐渐成为我们产业发展结构升级的一个关键支撑和主要驱动力。2017年,全市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在全市经济当中的占比分别是22.8%和16%,比重与2013年相比分别提高了1.6和1.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的影响下,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新经济也在快速发展,新动能在逐步发展壮大。2017年,全市新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3。这是从发展动力来看。
从经济发展方式看,正在向减量集约转变。北京是国内第一个提出减量发展的城市,减量发展是要用更少的投入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减量发展不仅是要控规模,更要提效益。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北京的经济发展方式更加集约,更加高效了,无论是资源产出效率还是能源利用效率都在稳步提升。比如说我们劳动生产率在不断提高,2017年咱们的劳动生产率是1978年的14.5倍,与此同时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的能耗也是在持续下降。2017年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的能耗不足1980年的1/5,所以我想可以从这以上三方面来认识北京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谢谢。
主持人:如果没有问题,提问环节到此结束,会后也还可以跟两位领导继续交流,非常感谢庞局长,感谢方总出席今天的发布会为我们介绍改革开放40年来北京市经济发展的丰硕成果,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对本场发布会的报道,同时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对接下来北京市新闻办举办的“走好改革路、奋进新时代”北京市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发布会后面的报道,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再见。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