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十三五 发展谱新篇”之《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社会治理规划》新闻发布会
文章来源:首都之窗 发布时间:2016-11-22 11:24
时间:2016年11月22日
简介:日前,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社会治理规划》,该规划阐明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社会治理的总体目标、基本思路、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及时向社会公布和解读《规划》的内容,北京市委社会工委书记、市社会建设办主任宋贵伦将对相关内容进行介绍和解读,并回答记者关心的问题。
主持人(徐和建):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和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联合举办的《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社会治理规划》新闻发布会。今天的发布会是“展望十三五,发展谱新篇”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十场,我是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徐和建。日前,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社会治理规划》,该规划阐明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社会治理的总体目标、基本思路、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及时向社会公布和解读《规划》的内容,今天我们邀请到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对相关内容进行介绍和解读,并回答记者关心的问题。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领导:
北京市委社会工委书记、市社会建设办主任宋贵伦
下面有请宋书记就《规划》的主要内容作介绍。
宋贵伦:媒体界的各位朋友、各位网友,大家早上好。
不久前,也就是上周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了《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社会治理规划》,对今后五年全市的社会建设、改革,特别是社会治理工作作出了全面的部署。今天,很高兴有机会为大家就《规划》的有关情况作一个介绍,并回答各位提出的问题。
首先,我想从四方面把主要的情况给各位作一个介绍。
一个是关于《规划》的编制过程。《规划》的编制过程是两句话:一个是长达两年时间;第二是充分体现了两个“自始至终”。《规划》的规定是按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五中全会的精神来制定的。从调研到起草到现在应该说两年多的时间,两个“自始至终”:自始至终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进行,自始至终体现社会建设的特点,集中大家的智慧,集中全社会的共识,把《规划》制定的过程当做吸纳社会的意见,良策、智慧的一个过程。
今年上半年,也就6月14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规划》。7月6日,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规划》。按照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要求,又进一步作了一些深入的修改,经过了近半年的时间,很认真的把《规划》制定下来。
第二个问题,关于《规划》的总体思路。
按照国家的安排,政府的安排,中央的安排,我们方面都做规划。但是社会建设的规划,社会治理的规划没有样本可以借鉴,抄都没地方抄。但是市委市政府定下来以后我们必须认认真真做这个事情。所以从内容到形式,应当说是一个探索过程。社会治理的理论和实践,都在形成的过程当中。《规划》制定出来,不仅是理论的文章,还是可操作、能实践,就需要认真探索,认真总结,学习国内外,市内外的好的经验和做法。经过努力,这个《规划》可以说实现了两个第一。
一个第一,它是全国第一个社会治理的五年规划。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省级层面,包括县市层面,还没有听说哪个地方有五年的社会治理规划。如同五年之前,北京市政府发布“十二五”时期社会治理规划一样,是全国第一个五年的规划。
第二个第一,这个《规划》按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的理论和要求,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北京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框架,包括六大体系和四大能力。这个《规划》也是按六个体系和四个能力这么十个方面来设计的。
这个体系的框架应当说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学界还是实践领域,没有。社会治理体系和概念有,但是包括哪些内容,现在看没有一个系统的形成共识的认识,包括学界。大家都知道社会治理很重要,但是包括什么,众说不一,每个人的说法,每个人的概括,每个人的视角和角度都不一样。北京市委市政府作为首都来说,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提出了这么一个体系。关于体系的框架,我下面再介绍。
在《规划》的编制过程当中,为了这个体系,为了我们体系框架之内,有实践的亮点和可操作性,力争从三方面来努力,想达到三个充分体现的目的。
第一个充分体现是充分体现党中央战略部署。大家知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布局,特别是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提出了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按党中央一系列的重大战略部署,体现中央的精神,这是这个《规划》制定的第一个基本的原则和着力点。我们的整体体系,顶层设计是按中央的五位一体,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这一套理论来设计。
第二个充分体现是充分体现了北京市委市政府近些年来的工作思路。首都按中央的要求,北京社会建设走在了全国的前列。2014年“226”讲话当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大力加强社会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充分肯定了北京在社会建设中的积极探索。早在五年前,2011年,我们的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的规划当中,就初步提出社会建设体系的框架。但是社会治理跟社会建设脚步还不同。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市委去年八月,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印发了《关于深化北京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同北京实践结合起来,提出了体系的框架。所以准确地说,六大体系和四大能力是去年市委的文件提出来。“十三五”规划是对市委这个总体思路的一个贯彻和落实。与此同时,今年年初,市政府出台了北京市的“十三五”时期的一个大规划,包括经济和社会,包括社会建设和治理。所以这个规划也是市里大规划的一个子规划。到目前为止,以市委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社会治理规划是独一份。可见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社会建设和改革治理工作,把它放在了全局的高度,而且以市委办公厅的名义印发。因为党管社会,社会与党的建设,同样是党的一方面的工作,所以这个《规划》有很强的综合性,充分体现了抓改革治理的大思路。
第三个充分体现是充分体现了近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社会建设改革治理创新实践的成果。《规划》当中有许多亮点,有许多可操作性的模式、举措,这些都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拍脑袋拍出来的,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出来的。按中央的要求,结合北京实际,有一个顶层设计大框架,六大体系四大能力,加上基层各个区,各个街道,各个社区,各社会组织,非公经济组织,创新实践成果,理论+实践有机结合,形成这么一个规划。
《规划》从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维度来设计。体系方面前面讲到了六大体系,或者是六位一体的共治的,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这六个体系就是一个坐标系,上下左右六个组织的关系。上下是党组织、政府组织、街道基层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左右是政府、市场、社会组成一个坐标,六位一体在党的领导下,在政府的主导下,市场、社会、街道、社区、市民来共同参与。四大能力就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来的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和综合治理这么四大能力。这是第二个问题关于基本框架,六大体系加四大能力。
第三个问题,《规划》的基本内容。
按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十方面作为主体,加上开头的总论和结尾的保障,一共是十二个部分,形成了“1+(6+4)+1”三大板块的解读。而且在《规划》当中,为了把社会治理能量化、形象化、看得见、摸得着,里面还加了大量的专栏和表格,使《规划》图文并茂,可量化,可统计。第一个板块,第一部分是总论。总论分析了当前社会治理面临的形势,提出了今后五年总体的思路。首先应当说,原来本来有一部分,后来在修改当中去掉了,就是对过去五年北京市社会治理工作做了一个简单的回顾。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建设、改革和治理工作,特别是近五年来北京的社会治理和改革走上了快车道,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前面讲了,总书记对北京的社会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226”肯定了北京的四方面工作。一个是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风险;第二是主动调整经济发展结构;第三是大力加强社会建设;第四是打响治理城市病的攻坚战。总书记的话耳熟能详。总书记十八大以来到过全国许多地方,真正正面肯定社会建设只有在北京讲了。所以这是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大家共同努力的解决。媒体界的朋友知道我们从2012年开始每年发一个蓝皮书,对31省市自治区和15个超大城市有一个社会建设综合指标体系,北京市连续四年唯一一个超90分的省份,百分制。基本的框架,体制、机制,时间关系我就不展开了。
总论当中提出了五方面,第一是坚持党委领导,政府领导。第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这是社会建设的改革和治理的非常重要的两点。一定要在服务的过程当中加强管理,绝不能管字当头,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总书记最近说的以人民为中心,根据人民需求来推动工作。在服务当中加强管理,管理过程当中完善服务,这是北京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也是中央强调的。第三是加强问题导向,改革创新。社会治理是要解决问题的,当前我们面临好多问题,从解决问题入手,推动改革,供给侧的改革。从民生的问题来入手,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第四是坚持依法治理,公平正义。社会建设不能跟着感觉走,要在法律的框架下,要把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治理一体化建设,依法推进社会建设改革特别是治理,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当做社会建设改革治理的非常重要的任务。第五是坚持多元共制、共建共享。社会是大家的家,党、政府、市场、社会、社区、社会组织、市民一起共建共享,共享我们自己建设的成果。这五条是经过反复斟酌,市委市政府确定下来的,我认为非常重要。
关于主要目标,《规划》明确了六个更加,六个明显提高的目标。六个更加来源于北京市的“十二五”社会建设的规划。六个明显提高是在新的形势下的发展和创新,表明我们目标更加具体,标准更加高了。我们围绕的镜头,一张蓝图画出来,社会建设也好,改革也好,治理也好,但是达到目标不应当变。一是社会服务更加完善,民生保障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第二是社会管理更加科学。城市服务管理精准化、精细化水平提高。第三是社会动员更加广泛,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水平明显提高。第四是社会环境更加文明,社会诚信建设,社会责任履行明显提高。五是社会关系更加和谐,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平正义明显提高。六是社会领域党的建设更加深入,党组织,党的工作有效覆盖面明显提高。都是比较具体的。六个更加和六个明显提高的概括也是理论的探索。本质是一个体系,既全面也有明确的地方。前面讲过为了加强量化明确提出了“十三五”时期社会治理28项主要发展指标。
第二个板块,十个部分是主体。
第一 ,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尤其是要通过明晰和落实政府责任清单、转移事项清单,进一步为社会力量发展和发挥作用让度空间。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要求有两个清单,不能给社会随便乱开。政府要依法在法律框架内来主导。第二,引入市场机制,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服务社会,社会治理光靠政府肯定是不行的,加上社会组织还是不够的,还应当引入市场机制,要政府、市场、社会一起上。这里对北京来说,发展社会企业是“十三五”时期的新的突破亮点。我们的社会服务业,社会企业不是公益组织,就像文化产业一样,是企业组织,包括家政服务,必须走规模化,企业的经营形成良性竞争,不断提高质量,这样北京的低端的人口和低端的产业,低端服务的产业才能下来。第三,激发社会活力,推动社会组织发展。这里牢牢抓住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市街区乡三级,现在市级全覆盖,区街正在构建。第四,深化街道改革,实现工作重心下移。这是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管理的牛鼻子。据我们了解和掌握,社会服务,城市管理任务将近百分之八十几的任务量在街道,区级不到百分之十,市级层面百分之三左右。所以把街道做实做强,就像国家层面上部队改革搞战区一样,这是推动的关键点。第五,完善社区治理,夯实基层工作基础。抓住“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全覆盖。把社区服务做好,离开老百姓的需求,离开老百姓的生活,简单的管理和治理方向是偏离的,必须围绕服务来做治理。第六,动员社会参与,形成共建共享格局。动员社会参与是两个概念,大概念是政府,小概念是社区组织,社会企业三社联动,共建共享来推动建设。把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诚信两个评价指标体系,用正确导向,推动先进的导向,让社会责任做得好的企业有光,感到光彩,讲诚信的感到光彩。我们跟工商部门是惩罚,社会部门弘扬先进和正气,两手推动社会诚信和社会责任体系建设。第七,加强系统治理,着力完善体制机制。这里是完善顶层设计。第八,加强依法治理,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着力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我们现在围绕的六大体系有近百个政策文件,近十年来,“十三五”期间把这些文件变成政府法规人大的立法,是“十三五”重要的依法治理的着力点。第九,加强综合治理,有效破解难点问题。这里是着力做好社会这篇文章。就是动员社会社区组织,社会企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一起来参与大城市病的治理,一起用好网格化,一起把虚拟社会建设好,把互联网建成文明的虚拟社会。第十,加强源头治理,努力构建社会和谐。着力解决好老百姓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为便于理解和增强可读性,《规划》还以表格的形式设置了17个专栏。原来搞了30多个专栏,后来篇幅限制,下决心砍下来留下必须得有的17个专栏。这些表格专栏,既有概念解释,也有量化指标,是《规划》正文配合在一起,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第三板块(第十二部分)为保障:提出五项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党的建设,加快推进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全覆盖;二是加强队伍建设。从今年开始35000名社区工作者,按照不低于上年度70%的社会平均工资来调整,建立一个动态的调整机制,目的是使社区工作者在社区留得住,不断提高他们的待遇。按市委要求,这次《规划》推出了两条新的政策,也是影响力很大的。一个是实行调任制,也就是干得好的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等可以直接调任公务员队伍,让社区工作者优秀的留得住,可以到街道当科长,当街道的副书记,我们现在社区工作者87%是大专以上学历,平均年龄不到39岁,一支专业化的队伍已经形成。这是社会领域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人才的一个大的人才库,是干部成长的一个摇篮。第二条政策是去年市委12号文件提出来的,优秀的社区党组织书记,可以在社区里面享受事业编。有一些这样那样的条件,不愿意或者是一下子到不了我们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机构里面来的,做得好的,愿意扎根在社区的,我们给他鼓励,可以让他享受事业编。当然,这两条政策有一系列的严格规定,下一步还要出台文件,要求是很高的。要切实让那些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有贡献的优秀社区工作者享受这个待遇,是一个正确的导向,政策的导向,不是一个平板的享受待遇的一个普遍的政策。三是加强经费保障;四是加强规划实施;五是加强督导检查。按量化的标准有考核,让做得好的受到奖励,得到提拔,受到鼓励,做得不好的有淘汰的机制,社区竞争也是很激烈的。
第四个是规划的实施。
一分规划,九分实施。不能像过去老话讲的:一分规划,墙上一挂。这不行,更大的要在落实上,尤其是社会治理,在我们理论时间不成熟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有所遵循,市委市政府的《规划》就是重要的遵循。下一步很快要印发折子工程,把任务分解到市委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各个区。北京市社会建设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是46家,几乎囊括了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部门,大家都有职责,都有动员社会、服务社会、治理社会的职责,更重要的是如何带领社会领域来一起做,我们下一步都有明确的要求。
我们还有一套的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年度性的考核,届中考核,届满考核都有。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规划》的内容。
需要补充的是,现在已经到了11月份了,“十三五”第一年马上要过去,所以我们编制《规划》实施,我们“十三五”第一年基本上实现了良好的开局。最近我们做了一个总结,给大家简单报告几个数据。一个是今年新建100个“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的任务已基本完成,总量达到1336个,可覆盖到83%的城市社区。我们远远超出了“十二五”的目标,“一刻钟服务圈”建设任务还是很重的,当然今年的情况比较好。第二个数据是今年10月,又新认定了15家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目前总量达到51家,基本实现市级社会组织“枢纽型”工作体系服务管理全覆盖。“十一五”期间枢纽型组织对社会组织的覆盖率才15%,那么现在,在15家制定之前我们可以覆盖85%左右。原来空白85%,五年过去,覆盖85%。这15家建立起来,基本上实现全覆盖。第三个数据是今年年初推出了“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65项行动计划全面启动,其中智慧社区建了2200个。把互联网+的概念引入到社会服务当中,把网格化当做城市管理的一场革命。我们这方面在全国走得比较快,当然我们块头大,做起来也比较难。第四个数据,前面讲过社区工作者工资待遇动态调整机制年初建立。各个区绝大部分已经补发到社区工作者手里,只有两个区年底之前落实,今年落实完了之后,明年社会平均工资出来以后还要调整,每年要调。2014年,北京市社会平均工资每月6463元,2015年是7500元不到一点,大数7500元,按不低于70%,社区工作者平均(含五险一金在内)每月5000元左右,社区主任高一点,一般的低一点。这个水平应当说还是比较低的。时间关系,因为今年的工作下一步还要总结,我就讲这么几方面,其他工作正在落实当中,下一步按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做好,特别是作为社会建设的综合的工作部门,按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要把《规划》实施好,落实好。我就介绍这么多情况,看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回答大家的提问。
主持人:谢谢宋书记的介绍和权威的解读,《规划》有很多的创新和探索,内容丰富,体系科学完善,保障有效具体。我们相信随着《规划》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首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步伐将迈得更稳,走得更远。接下来把时间交给记者提问,请大家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媒体的名称。
《中国改革报》记者:您觉得此次《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社会治理规划》与“十二五”社会建设规划相比,有哪些异同?谢谢。
宋贵伦:你的问题非常好。“十二五”跟“十三五”规划相比,有继承,有发展。我们没有简单照抄“十二五”规划。因为“十二五”讲的是社会建设的规划,“十三五”是社会治理的规划。相同的地方是大的目标是相同的。六个更加的目标是相同的。主要任务是相同的。都是围绕着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但是建设和治理它的角度是不同的。建设是发展的努力,是平推,所以“十二五”社会建设规划当中,是围绕着社会服务,社会管理两大类,特别是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社会动员、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和社会领域党的建设六方面做了安排。“十三五”的社会治理规划是治理的理念。治理是相对来说更加立体,不是平推的,要求党和政府,基层,市场,社会在一起上。所以,我们这个体系就是按治理的体系和治理能力两个维度十个方面来构建的。采取的措施也是围绕着社会治理的各个要素来推动的。社会建设可以说把几乎包括政府经济之外的所有都写进来了,大了以后是政府的概念,小了以后是部门概念。治理不同,是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的框架,特别是围绕城市服务和治理,从社会怎么发挥作用,我们来设计的。
另外还有一个很大的着力点。着力点是如何动员社会,让社会动起来,这是“十三五”社会治理规划重要的落脚点。谈到政府,是政府怎么为社会让渡空间。谈到市场的时候,是市场怎么能为社会的发展引入机制,增加活力,所以角度和落脚点都是围绕着治理社会来的。所以有继承,有发展,这个角度还是有不同的,是新的体系。
《中国社区报》记者:之前中国社区报对北京市的社会动员工作进行过相关的报道和关注,据我们了解,北京市的社会动员工作做的可圈可点,尤其是社区和街道,在社会动员工作方面做的很实和很活。我的问题是如何引导和动员市民积极参与北京市的大城市病的治理。谢谢。
宋贵伦:首先向中国社区报的编辑和记者表示感谢,最近两年来对北京市的社会治理的报道给予了大的支持,对我们是鼓励和鞭策。当前无论是党中央还是北京市委市政府,在社会服务和城市管理当中最关注的是大城市病的治理。
大城市病的治理固然要靠政府来采取一些大的力度推动,但是我认为,很重要的要从动员社会,服务社会的角度做文章。否则,我认为这个问题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大城市病表现出来的表象,根上的问题是社会建设、改革和治理没有到位。比如说上学难的问题,比如说看病难的问题,比如说住房贵的问题,比如说交通拥堵的问题。这些问题实际上都是民生方面的问题。所以必须治标与治本相结合,从根子上加强社会治理。供给侧改革解决社会民生和社会需求问题,我们的大城市病才能从根本上治理。
所以解决这个问题要靠政府强力推动,大力推动,还要靠市场和社会进入。拿市场来说,我们的社会服务业,社会企业如果没有市场的进入,比如说养老,我们的水平上不来,家里躺着两个老人,就至少要雇两个保姆。如果我们的家政服务业能走市场化,高质量,高水平,可能在一个楼里面,一个小区里面,几个大夫,几个护士,几个志愿者,几个护工就能高质量解决问题。所以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造成的很多问题,无论是当前还是长远,要靠我们2000多万人,老市民和新市民大家一起动手来解决当前的问题。比如说污染的问题,无论是污水还是空气,要靠每一个人来解决,要靠每一个人动手共建。
所以这方面“十三五”期间将采取一些工作。比如说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从今年底、明年初马上要推出100优。每年从社会企业当中选择100个履行社会责任做得好的企业。它在排污方面,它在为社区服务方面,在为社会力量贡献方面做得好的树立标杆,鼓励社会企业。那么社会组织,我们持续开展了几年的社会公益性,已经开展两年的社会公益会,也要对社会组织在这方面做得好的给予鼓励和表彰。购买服务的导向也是从这方面来。我们这几年还连续开展了对于身边的好事,社会好人的评选活动,已经连续开展几年。所谓的社会好人,身边的好事,很重要的都是为社会的和谐,特别是对城市的服务管理作出贡献的一些好人,优秀的人。一人一事,从具体事情做起和身边做起。我们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作为市委市政府转社会的部门,我们的下一步的主要着力点就是向社会发力,向社会要力,或者给社会力,或者要社会力。就是我们政府给我们的资源支持,我们给社会,让社会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挖掘社会的潜力,让政府帮助我们做政府不该做,做不好的事,让大家一起做。所以希望媒体在这方面给予支持,给予互动,共同营造一个好的环境。我们这两年搞社会公益,我想了一个口号,想了一个主题词,就是让公益成为社会生活方式。让每一个人都参与公益,每个人都关心社会,自觉的成为一个基本的社会生活方式。就跟每天吃饭喝水一样,基本的方式,大家都对社会有贡献。谢谢。
现场记者提问:您刚才说到现在基层社区的工作人员,平均工资只有5000块左右,这个是属于低的。同时说到今年开始按不低于上年度70%的工资来动态调整来落实。这是一个普调还是择优,通过多长时间,咱们基层社区能赶上社会平均标准?谢谢。
宋贵伦:感谢媒体。社会平均不低于70%是面向每一个人的,我们有一套的工资体系,每年所有的人都动态调整。最近几年来,北京社会平均工资增幅大概在10%上下,9%-12%、13%中间,也就是每一个人,社区工作者,指的是社区居委会工作的党务工作者,居委会工作者和服务站工作者,每年大约增加10%左右的工资,是普惠的。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也许升幅可能会低一点,但是总体上是要增加的,确实面向每一个人。
再一个问题你提到一个很敏感的问题,我要特别做一个说明,国家有关部门发的文件是要求按社会平均工资来规定社区工作者待遇,北京划了一个70%的标准。为啥?社会平均工资是包括每一个在北京生活的人。北京的社会平均工资远远高出全国所有的地方,北京这么多部级和局级领导,有这么多大款都在平均,如果完全按平均数,那个数是了不得,至少社区工作者就可以达到处级干部的水平了,这是很不现实的。我们不能说一方面重要了,就忽视了其他的方面。在城市建设方面,除了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还有很多,现在我们的标准已经跟全国事业单位的标准持平甚至高于事业单位。这个体制的重要的好处是有一个增长的机制。随着社会收入的提高,他也提高。我们认为,这种设计是比较科学的。它跟大家的社会水平的提高。这样每年年初有一个测算,这个数据是来自于统计局。统计局公布了上年度的平均工资以后,各区按这个标准重新测量,重新认定。所以社区工作者每年还是涨,现在的情况虽然收入不太高,但还是比较好的。这些年北京市政府在这方面,区政府下了很大的力气,已经增长了几次,应当说这个政策是比较平稳的,是可持续的,是比较科学的。
主持人:谢谢,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加,谢谢。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