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视频北京 > 市政府新闻发布会 > “数字化制造技术创新及产业培育专项”新闻发布会记者提问

“数字化制造技术创新及产业培育专项”新闻发布会记者提问

文章来源:首都之窗 发布时间:2016-07-15 14:03

分享:
时间:2016年7月15日
  简介:数字化制造技术创新及产业培育专项是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专项有两项重点任务:“数字化增材制造创新及产业培育”及“机器人及自动化成套装备创新及产业培育”。计划到2017年,推动数字化增材制造产品、机器人及成套装备在部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北京数字化制造产业集群式发展,形成“北京创造”品牌。此次发布会将向大家介绍该专项的工作情况以及实施两年多来的主要成果。
主持人:谢谢王野总裁。谢谢五位承担单位的同志介绍,下面请记者提问。
  《京华时报》记者:我有一个问题问汪宏处长,去年年底北京发布了《北京行动纲要》,把系统与服务列为专项之一,北京接下来发展这方面的重点工作有哪些?谢谢。
  汪宏: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应该说,发展智能制造也是北京把握科技创新产业联动变革的机遇,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两化融合。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内在的需求。我们去年发布了方案,未来的目标是想把北京的智能制造打造为全国的智能制造的创新中心,示范应用中心和系统解决方案的策源地。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们也是规划了五个方面的任务。
  第一个方面是提升智能制造的创新能力。增材制造,工业机器人和工业互联网这一块,现在正在布局一些团队。国家正在按《中国制造2025》来做制造业的创新中心。第一个国家级的制造业创新中心,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这一块。
  另外一个方面,我们整合一些资源,在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方面开展一些标准体系的研究和实验验证工作。去年到今年,北京市共承担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体系实验验证项目37项,约占全国总项目的50%。
  第二方面是优化智能制造的产品服务体系。北京目前正在疏解一般制造业,高端的高精尖产业北京在抓紧布局。在智能制造这一块发展智能传感控制,智能检测装备,智能机器人在工业软件,打造智能制造的一个核心优势。另外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行业,智能制造的解决方案提供方面,我们也是在布局,希望以此带动北京装备产业的服务化转型。同时,我们也是以智能制造为牵引,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融合发展,打造一个智能制造的生态圈。
  第三方面的工作推动智能制造的模式的应用。应该说北京还有一些高精尖企业,我们支持它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在传统行业这一块,我们希望通过大规模的定制,网络协同制造,智能服务等,智能制造的新模式来改造升级。去年和今年,我们也是在国家的支持下布局了一批项目,有7家企业,大家可能知道,有做锋刃设备的,列入了国家智能制造的试点示范。还有7个智能制造的项目,数字化工厂,数字化车间这一块得到了国家的支持,下一步有可能在北京能见得到德国说的工业4.0工厂,现在我们正在布局。同时我们也是加强和河北、天津的产业部门的对接,希望把北京的智能制造的优势辐射到河北、天津去,带动京津冀地区的产业整体的转型升级。
  第四方面是搭建智能制造的公共服务平台。我们目前在智能制造的技术,检验检测,产业促进方面在积极的搭建一些公共服务平台。比如说智能制造的先进技术,机器人的检测检验国家级平台,都在开发建设。另外,媒体朋友也知道,北京市人民政府,工信部和中国科协在科技会堂发布了2016年世界机器人大会新闻发布会,这也是一个大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也是把机器人产业的展览展示和创新的平台搭建起来。
  第五方面工作是进一步的优化空间布局。现在重点在亦庄建设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依托重点企业实行智能制造的项目,打造机器人智能制造的基地,吸引国内外的研发机构,重点企业,检测认定平台聚集,海淀建设创新中心,围绕高端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开展关键的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的创新。同时,我们也是鼓励智能制造的产业链上下游在京津冀进行全产业链布局。谢谢。
  现场记者:我们在创新培育上重点关注哪些东西,未来的目标是什么?谢谢。
  张继红:我们对数字化方面会密切关注,同时加大成果产业化,体现成果的应用服务水平。未来几年,重点将会放在智能机器人,3D打印,智能制造三个领域。在智能机器人领域,我们希望到2020年的时候,能掌握一批国际前沿核心技术,研制出一批关键的零部件,形成完善的智能机器人创新体系,支撑北京智能机器人的集中发展。这里有三方面主要工作。一是重点攻克机器人的结构设计,操控技术。第二方面是建立智能机器人的公共服务平台,支撑北京的机器人的研发和产业化的工作。第三是发展壮大一批专、精、特、新的智能机器人的系统研发和集成企业,我们希望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智能机器人的产业特区。
  在3D打印领域有三个方面的工作。一个是面向航空、航天、航海等大型金属复杂构件,重点突破加工工艺和大型装备,也包括一些高端材料,比如说高强钢。第二是面临医疗器械和健康服务领域,一方面大力推进体内植入导板等3D打印产品的应用,另外一方面是突破应用材料的3D打印装备的核心技术,实现材料和装备的重要突破。第三是面向创意设计。大家知道,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尤其是工艺设计非常好,突破低成本材料,智能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推进北京设计产业提升国际先进水平。
  在智能制造领域,刚才汪宏处长讲的比较多,我想强调一下。一是突破新兴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工业控制系统驱动器等关键技术装备,核心是提升精准制造,敏捷制造,突破核心的技术和关键的零部件。第二是要加大示范应用的力度,我们希望在电力、轨道交通等等行业里面加大示范应用的力度,重点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等应用。促进制造工艺的优化,数字化的控制和自动化的控制的水平。力争2025年工业软件、信息技术、智能机器人掌握一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关键水平,实现从“在北京制造”到“由北京创造”的战略升级。谢谢。
  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最后一个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近年来3D打印发展很快,在医疗创意领域有发展应用,也有一定的规模,北京市如何通过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来推进3D打印产业的发展?
  曹岗:谢谢记者的提问。增材制造近几年国内外都非常关注,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北京市也是从“十一五”期间有所布局,在“十二五”的时候重点在技术创新行动计划里面已经专门有专项,就是数字化制造技术创新及产业培育列的两大任务之一,就是做增材制造。同时在2014年,市科委、发改委、经信委三个部门联合出了一个《促进北京市增材制造3D打印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的工作意见》,这个意见里面,这几个部门联合做了几个工作。第一个就是研究我们在哪些领域里面可以发挥作用。这是刚才张主任讲到的我们锁定了三个领域,一个是在大型金属复杂构件制造,第二个是医疗器械与健康服务,第三个是创意设计。也是结合北京的技术优势,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确定领域。只有领域确定了,投入的力量,集中的资源才能发挥作用。
  第二个是在这些领域里面如何开展工作。新兴领域很多人在做,作为政府部门在什么领域可以发挥作用。我们最终确定了一个路径,就是依托专家,由领衔专家形成创新团队来开始带动领域的发展。像刚才王华明院士就是组建团队,整合了京内外甚至国内外的很多资源去做大型金属复杂构件的激光增材制造。我们的刘忠军教授在医口的应用一定要有这样的领衔专家去验证,去示范,去提出要求,去做技术的实施。如果没有这样的专家牵头的话,我们就变成一个实验室的东西了。
  经过锁定领域,确定了由专家牵头之后,几个部门重点要攻克重大的关键技术,构建完善的科学平台,推动成果转化,优化产业布局。这里特别强调,原创性的技术和共性的关键技术,把产业链相对完善的布局,要从最基础的材料,相应的软件、硬件,包括一些关键的设备,最后的应用,甚至是服务做了一个相对比较全链条的部署。所以,经过这几年的工作,咱们北京应该是在国内外占据了非常好的位置,有一些领域我们甚至走在全球的前列。谢谢。
  主持人: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对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系列新闻发布会的关注,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阅读全部
立即发布

图片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