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视频北京 > 市政府新闻发布会 > “习总书记视察北京讲话两周年来北京市新举措新变化新成果”新闻发布会

“习总书记视察北京讲话两周年来北京市新举措新变化新成果”新闻发布会

文章来源:首都之窗 发布时间:2016-02-19 16:33

分享:
时间:2016年2月19日
  简介: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就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首都更好发展进行了视察。并且,就推进北京的发展和管理作出了重要的讲话,为首都未来发展描绘了宏伟的蓝图和光荣的前景。两年来,北京市认真深入贯彻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牢牢把握首都目前城市战略的定位,积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扎实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各项工作。应该说,北京的综合经济实力、科技创新能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在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城市上有了非常大的进展。
  主持人(王惠):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上午好。今天是我们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在2016年春节以后的第一场新闻发布会,那么今天的发布会内容非常非常的重要,大家都知道,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他到了北京,就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首都更好发展进行了视察。并且就推进北京的发展和管理作出了重要的讲话,为我们首都未来发展描绘了宏伟的蓝图和光荣的前景。那么两年来,大家都看到的,北京市认真的深入贯彻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牢牢的把握首都城市战略的定位,积极的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扎实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各项工作。应该说北京的综合经济实力、科技创新能力、国际的影响力显著提升。在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的城市上我们有了非常大的进步。
  其实这两年来媒体的朋友们,给了我们特别多的关注和支持,大家一直在报道、采访,所以你们的推动也是我们发展的一个动力。今天我们为了让媒体更多的了解我们北京市的新举措,新变化和新成果,满足大家的报道需求,所以我们特别在春节之后的第一场发布会,安排了今天重要的内容。并且我们请到了北京市的有关部门,北京市发改委、环保局、规划委、交通委等领导到现场给大家介绍情况,并且回答大家的问题。我先介绍一下出席的各位领导: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北京市推进京津冀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王海臣;北京市环保局总工程师于建华;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王飞;北京市交通委委员容军。显然今天的阵容很强大。下面我把时间交给我们发改委王海臣主任,请他来介绍情况。
  王海臣: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刻阐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意义、推进思路和重点任务,把京津冀协同发展确立为重大国家战略,指明了新时期首都工作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方向,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
  两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北京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总书记2.26重要讲话作为做好首都工作的基本纲领和科学指南,把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和首都科学发展的重大机遇,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紧紧抓住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加快推进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积极推动体制改革、创新驱动和试点示范,全面拓展和深化与津冀的合作,实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良好开局。
  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展和成效,我们此前已多次发布,在此,我就北京市落实这一战略的主要做法和体会向大家做一简要介绍。
  第一,坚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总书记2.26讲话高瞻远瞩、思想深邃、内含丰富、常学常新。两年来,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考”,全市上下不断加深对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学习和领会,市委先后召开十一届五次、七次全会专题学习贯彻,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宣讲活动。通过学习,广大干部群众学出了境界、学出了信心、学出了思路、学出了干劲,增强了大局意识、协同意识、责任意识、首善意识,全市上下形成了在疏解中发展、在调整中提升的浓厚氛围。大家充分认识到,治理北京“大城市病”,根本出路在于京津冀协同发展。
  第二,坚持主动作为,务实推进,全力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任务。思想认识的深化必将转化为行动的自觉。两年来,我们深入践行“三严三实”,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狠抓重点任务的落实。市委、市政府制定形成了“当前有重点项目、近期有工作要点、中期有五年规划、远期有贯彻意见”的一揽子推进落实文件体系,调整充实市领导机构,各区加强了组织保障,在北京“十三五”规划编制和城市总体规划修改中,全面对接和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大力推进交通、生态环境、产业对接协作三个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发挥对稳增长的重要作用。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公司实现了当年成立一体化主体、当年完成路网规划编制、当年开工建设京唐、京滨城际铁路先期工程的目标。一批高速公路“断头路”、国省道“瓶颈路”相继打通或扩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进一步深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力度加大,重大生态建设合作项目完成,“APEC蓝”、“阅兵蓝”成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生动实践。集中力量构建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张承生态功能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4+N”产业合作格局。北京现代沧州工厂、北京﹒沧州渤海生物医药园、张北云计算基地、首钢京唐公司二期等一批重大产业合作项目加快实施。2014以来,各类在京企业在津、冀投资项目累计分别达到865个、6431个,资金分别达到2403亿元、5686亿元。
  第三,坚持疏控并举,两手用力,扎实有序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实质性进展。将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作为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解决“大城市病”、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的先导和突破口,坚持控增量与疏存量双管齐下,政府与市场两手用力,坚决推进重点领域疏解。按照产业发展与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相一致、相协调的要求,制定实施了全国首个以治理“大城市病”为目标的新增产业禁限目录。2015版目录实施以来,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严控领域新设市场主体同比分别下降64%、25%、24%,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增速分别达到32%、23%、18%,高精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更加注重运用资金奖励、差别化价格等市场手段,对不符合城市定位的功能,一个项目一套人马、一套方案,坚决予以疏解。两年间累计退出污染企业718家,清退、改造和疏解商品交易市场220家,涉及营业面积近300万平方米、摊位2万余个,北京城市学院、工商大学、建筑大学近7000名学生迁出老校区。天坛医院迁建、同仁医院亦庄院区二期加快推进。市行政副中心实现当年提出建设思路,当年完成一期拆迁,当年开工建设行政办公区起步区。
  第四,坚持创新驱动,共建共享,努力发挥好辐射带动作用。制定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方案,打造跨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着力构建分工合理、产业链与创新链高效衔接、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和共享的创新驱动发展格局。“京津冀大数据走廊”、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石家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产业基地等项目加快推进。14家创新主体入驻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设立首钢京冀协同发展投资基金,制定产业转移税收分享实施办法。深化通关一体化改革,旅游“一张图、一张网、一张卡”全面开展。北京朝阳医院等4家医院与河北燕达国际医院合作深入推进。
  各位媒体朋友,总书记讲,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解决好北京的问题,必须纳入京津冀和环渤海的战略空间加以考量。通过两年来的学习和实践,我们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和领悟到总书记对北京充满浓浓深情,对北京发展寄予殷切希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闪耀着智慧光芒,充满了哲学思想,是两点与重点、实践与认识的有机统一,是矛盾论与实践论的现实演绎,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完美结合。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把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全市工作的头等大事,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坚持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统筹推进,毫不懈怠、只争朝夕地做工作、抓落实,不断开拓协同发展新境界,为实现到2017年近期目标打下坚实基础。我们将聚焦重点区域、聚焦重点平台、聚焦重点政策,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疏解,以区域统筹确保协同推进,凝心聚力地打好非首都功能疏解攻坚战,实现疏解一个、成功一个、带动一片;我们将牢固树立底线思维、红线意识,坚持以人口布局倒推发展布局、以功能疏解引导和带动人口疏解,努力实现全市人口增量和增速持续下降。
  回顾过去,我们倍感自豪,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我们相信,在总书记2.26重要讲话的指引下,京津携手将更好地上演中国特色“双城记”,京津冀三地将共同续写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面我们请北京市环保局于建华总工程师介绍情况。
  于建华: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现在介绍一下两年来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的有关工作。应该说近两年来,我市持续将大气污染防治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提供了重要抓手,聚焦PM2.5治理,制定实施了《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在压减燃气、严格控车、调整产业、依法治理、强化管理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治理力度前所未有,取得了一些效果。应该说2015年本市空气中PM2.5浓度比2013年下降10%左右,应该说实现了空气质量明显改善。那么我具体从两个方面介绍一下,一个是本市采取的措施,一个是推动区域行动发展的情况。
  一就是本市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力度,全力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一是压减燃煤,两年来应该说4大燃气热电中心建成投入,那么4个燃煤电厂已经替代关停,东西城的核心区也完成了最后5.1万户的平房煤改电,基本实现了核心区的工业化。对于城六区对于剩余的1.3万燃煤锅炉完成了锅炉煤改气的改造,城六区也基本上实现了无燃煤锅炉,那么对于城乡结合部地区,大力开展减煤换煤行动,应该说全市的燃煤总量近两年多压缩了一半左右。
  二控车减排。两年来本市对于新增的柴油车,率先实现了第一阶段的标准。其中对于使用量比较大的公交环卫等8类重型柴油车安装颗粒物体系。同时在全国率先淘汰了黄标车,那么加大老旧车的淘汰补贴力度,两年共淘汰老旧车86.5万辆。对于减排应该说两年来发布了关于一些新增产业目录,以及一些污染企业的退出调整目录。
  那么对于石化、汽车制造等一些行业,开展一些计改的工程,同时大力提高污染物排污收费的标准,特别是对于挥发性有机物的标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污收费标准提高了15倍左右。
  第四个是清洁降尘。对于无资质的搅拌站进行关停退出,应该说两年关停了70多家无资质的搅拌站,同时加大与扬尘的治理,包括推广使用。密集化作业等一些措施,同时对于渣土车进行密集化、统一标准。全市8千多余辆渣土车完成了改造。
  第五个是政策支持,除了利用市场手段,提高污染物排污收费标准之外,那么包括鼓励纯电动小客车不限行,包括完善农村地区的煤改电、煤改气政策等等,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
  第六个就是说2015年再次修订了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降低了重污染的启动门槛。2015年也两次启动了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对于空气重污染应对应该说也积累了经验。
  第七就是严格执法,2014年我们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以来,立即开展了零点行动等等大气执法周等等,应该说大气处罚比例明显上升,那么接近上亿元,所以应该说是法律的震慑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以上是本市应该说开展大气污染的防治的几个方面。
  还有一个方面大气流动,所以北京还立足于本市来推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同发展。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就是深化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机制。那么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北京市牵头,会同周边六省区市、国家八部委建立了大气污染防治的协作机制,那么协作小组定期召开会议,部署区域内的重点工作,协调解决一些难题,应该说已经相互开了五次小组会和多次的专题会议,那么也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包括推进成品油升级,污染防治一些重点行业的限期治理等等。
  第二个编制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应该说这个事情也是北京市牵头,会同周边地区,实际上有区域资源环境为约束,来提升整个区域内相应的包括产业结构布局,能源结构优化环境治理的贡献等等,推动区域协同开展治理。
  第三个就是说开展区域的重污染预报会商应急联动,应该说还是我市牵头,会同周边地区建立了覆盖7省区市的一个预报会商的平台,也实现了实时的视频会商。这个从实践中的APEC会议以及抗战胜利70周年,也为区域的重污染功能应对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技术支撑。
  第四个就是建立了大气污染结对帮扶的机制。北京市分别与河北的廊坊、保定建立了污染防治的结对机制,2015年北京市支持廊坊保定专项资金4.6亿元,专用两市的关于燃煤锅炉的治理,那么当年两市分别完成了就是10吨以下的燃煤锅炉整治的3600吨,对于燃煤锅炉的脱硫脱硝,2800多吨,应该效果也是挺明显的。
  第五就是说建立京津冀执法联动机制,应该说除了这个预报会商之外,那我们还建立了包括联动执法、联合检查、信息共享等一些相关的工作机制,应该说目前这个区域正是按照有部署、有行动、有标准互相支持来开展这么一个联合工作的局面,那么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按照视察北京市的工作要求,应该说要坚持标本兼治和专项整治并重,常态治理和应急减排协调,本地治污和区域协同、相互促进这个原则,多措并举,多地联动,全社会共同行动,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介绍完了,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面有请北京市规划委王飞副主任介绍情况。
  王飞: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2014年2月26号,总书记在北京视察工作,对北京的工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了一些指示。两年来,北京市规划委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的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着力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认真开展了城市总体化的编制工作。下面我就主要通报四个方面的情况:
  第一个是基本完成了全市的生态红线和全市增长边境的跨境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的时候,说过就是要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统筹考虑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控制城乡建设规模,用地规模和开发强度,划定城市增长规律的成长路线,遏制城市“摊大饼”式发展。为了落实这样一个指示精神,我们联合市环保、园林、国土、水务等等10多家部门,共同开展了生态农业和城市增长绿地的划定工作。把全市域的空间,划成了两线三区,开展了制定产品化的管控政策目标这样一个工作,目前这个工作总体基本完成了。现在呢,也正在会同各委办局在完善这个划定的成果。这个成果区县还要划区县级的,这个工作已经开展了,区县要切实的落地,同时逐步研究管理办法、配套政策,也是最重要实现用法规保证这个红线的刚性约束性。
  第二个方面的工作就是开展了中心城区的绿色拦网的研究。着力提升中心城区的宜居性和可持续性。总书记在视察北京的时候,也曾经指出,要着力扩大中心城的环境容量,要着力扩大中心城的生态空间,提高中心城区的宜居性。为了落实这样一个指示,改善中心城区的人文环境,我们去年重点对中心城的各个方面专项规划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最重要的是进行了三项,一个是中心区的通风廊道、一个是绿道、一个是拦网这三项的研究。一个要在中心城构建多级的通风廊道系统,促进城区内外的污染物的扩散缓解热污染,大气污染。
  第二个就是要构建功能多样、内容丰富、主题鲜明、顺畅便捷的绿道体系。初步成果是想在2020年中心城的绿道主线长度达到350公里。
  第三个是要构建长度大概有300公里的滨水公路开放空间的拦道,就是我们叫拦网系统,改善中心城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魅力。
  第三方面情况就是以新的理念,按照新的要求,开展通州副中心的规划工作。去年的4月份,中央和国务院批复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也提出了,要加快规划建设北京市行政副中心。那么按照这样一个要求,为做好行政副中心的建设工作,我们开展了行政副中心的规划编制。目标就是力争把这个副中心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示范区,新兴城市化的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发展的示范区,那么在这个规划编制的同时,我们也跟廊坊的北三线共同开展了跨区域的规划编制工作,力争实现将来这个通州跟周围的区域实现规划一张图,为将来做好协同发展和共同管制打好基础。
  现在这个通州副中心总体规划已经有了初步成果,目前正在作为一个新区的详细规划,交通、市政、公路服务这些专项规划进行深入的编制。这些规划我们大概上半年就会全面出台。
  第四个方面的情况就是加大违法建设的治理,为优化空间布局提供了保证。总书记在视察北京的时候也指出,要加快形成与世界城市相匹配的城市管理。城市管理的目标、方法、模式都要现代化。可以说严厉打击查处违法建设是实现城市良好治理,城乡空间优化的重要保障。去年2015年在各委办局、各区县共同努力下,全市共拆除了违法建设1万余处,面积达到了1818万平方米,超额完成了原定1500万平方米的任务目标,其中有10个区县实现了新增违法建设的零增长,可以说违法建设的势头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以上就是我通报的四个方面的情况。
  今年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规划工作主要还重点是围绕城市总体方案的编制和一系列的专项规划编制,就是要通过规划的落地,深入落实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和中央的一系列工作的要求,最后,也是对大家对规划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
  主持人:下面请交通委容军委员介绍情况。
  容军: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使我们在解决特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上有了新的认识,为我们做好北京交通工作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强大的动力,激励我们开拓创新,奋发努力,将解决好海量人口的出行问题,作为首要任务。建设人民群众满意的交通,加快推动实现交通管理目标、方法和模式的现代化,把解决交通拥堵放在城市发展的重要位置,全力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将交通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全面落实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文明法治、安全环保、城乡统筹、和谐宜居的发展理念。将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的目标细化为十大体系。这十大体系由区域交通系统、公共交通系统、步行自行车系统、道路设施及运行系统、停车设施与管理系统、交通需求管理系统、物流运输系统、智能交通系统、绿色交通系统和平安交通系统组成。这十大系统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协同,涵盖了300多个标准量化的指标,我们将结合5年规划,分阶段分年度实施,计划2020年基本建成、2030年全面实现。形成各种交通方式高度融合,与首都功能定位和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相匹配的北京现代化的综合交通体系。
  截至2015年末,本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了561.9万辆,交通指数我们控制在5.7以内。中心城区的交通拥堵加剧的趋势得到遏制。城市交通体系建设和管理的理念实现了从以车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公共交通现代化运营组织水平进一步的提升,服务日趋经济化和多元化。步道自行车道系统规模效应初步显现。绿色出行比例达到了70.5%,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支撑了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各位报告一下:
  一是落实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发挥交通先导作用。完成了一批交通率先突破的代表性成果:也包括京昆高速、111国道、京新高速的五环至六环段建成通车,京津冀省级毗邻地区主要通道的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革首批3条试点班线已经改造完成,139条公交线路作为首批试点实现京津冀一卡通等互联互通也已经去年底完成。
  二是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建设,不断提升运营组织水平。两年间,轨道交通6号线二期、7号线、14号线东段和中段、15号线一期西段、昌平线二期分别投入试运营,轨道交通运营线路达到18条,运营车站334座,其中换乘站53座,运营里程增加到554公里。目前还有16条轨道交通线路在建,在建里程超过300公里,为历史的最高。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我们提升技术,优化信号系统,不断缩短运营间隔,提高路网运输能力,平均兑现率、正点率均在99.9%以上,最高日客运量达到1195万人次,日均客运量超过1000万人次,约占公共交通出行的48%,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轨道交通路网之一。
  三是地面公交服务日趋多样化和精细化,两年来我们共完成200处公交站台的改造,优化调整公交线路385条,开通定制公交和快速直达专线246条,夜班线路34条,微循环线路80余条,首都城市旅游观光线路2条,实现了三环路范围内贯穿城区主干路24小时公交运营全覆盖。开通京开高速及西南三环公交快速通勤走廊,新增公交专用道30公里,沿线地面公交车提速34%,专用道里程达到394公里,推出了北京实时公交手机软件,853条公交线路实现实时查询,用户终端过亿。
  四是将改善步行自行车出行条件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4年我们完成了80条城市道路步道、自行车道的整治。2015年又在金融街、和平西桥等地开展了自行车道的彩色铺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是疏堵工程项目聚焦骨干路网立交结点的改造日趋综合化,大型化和复杂化。2014年完成了百子湾路等147项疏堵工程,畅通微循环道路100公里,2015年德胜门公交地铁接驳改造,机场五元桥东拓宽改造等重要的交通梳堵节点完成。完成了朝阳路、紫竹院路的朝汐车道设置,大幅提升了道路资源的使用效率。
  六是路网建设有力支撑了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我们相继建成了京密高速、八达岭过境线、广渠路二期(四环至五环段),以及京良路等重点的道路项目。
  七是以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为引擎,将城市交通管理推到新水平。2015年11月,我们采用自主研发技术成果,43小时成功实施三元桥桥梁整体置换,创造了大吨位整体换梁新技术的范例。在一个周末,完成了桥梁更新,彻底解决了在特大城市交通咽喉地段桥梁更新和城市交通的工期防护。工程成果在中外网友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交通服务与互联网+全面融合。从脚尖到指尖,为方便出行。2015年7月,北京交通微信上线实现公交实时路况、小客车指标、公共自行车等10余类交通服务一站式的查询。随后北京交通服务入驻了微博、微信、支付宝、手机QQ,腾讯新闻客户端等五大平台,充分把我们的交通公共信息向社会公众传达。
  今年,本市还将深入实施2016年北京市缓解交通拥堵行动计划,坚持建设管理并重,更加重视管理,把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控制机动车使用强度作为当前解决交通问题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突出重点区域抓住关键问题,凝心聚力,建设一批重点工程。出台一批需求管理政策,实施一批重拳执法措施,推出一批改革创新试点,力争尽快取得实实在在让群众感受得到的成效,给社会予以信心,我的介绍到这里,谢谢。
  主持人:谢谢四位主任,现在把时间交给各位记者朋友们,请大家提问。
  北京电视台:你好,我是北京电视台北京空气质量播报的记者,我想问一下北京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几个问题,第一个是当前的北京市空气质量对比前些年是不是在逐步的恶化,政府采取的空气质量措施是否有成效,空气质量有没有实质性的改善,改善的幅度大概是多少呢?谢谢!
  于建华:我来回答一下你的问题。应该说近些年北京空气质量是持续不断的改进的。尤其是这两年我们空气质量也是在改善的,应该说2015年和2013年相比,二氧化氮下降了4.7%,可吸入颗粒物下降了6.1%,PM2.5下降了10%左右。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有很多人有这种感受或者疑问,这里简单给大家解释一下,就是我们对于空气质量确实每个人有自己的感觉,这一点除了全年数据平衡解释之外,我们的感觉有点影响,相对比较突出一点,第一个就是就近的印象。最近确实有一些这样的说法,确实是我市去年12月持续的空气重污染对我们印象还是很深的。其实是2015年上半年的时候,很多人自发微信圈里晒蓝天,那个时候大家空气质量改善很突出,大家去年12月空气重污染持续也是给我们印象比较深刻的。
  第二个就是很多情况集中在一起的时候,就是影响力度就会加大,还是比去年12月这个,比如说我们去年11、12月年底的时候发生了空气重污染,空气重污染的一个月占半年的数量。如果把这22天平均到下半年,这6个月当中可能大家感觉没有那么强,大家如果持续在一起的时候,同样是污染源污染情况,就会有一个浓缩放大的一个情况,所以我觉得从我们全年和近几年的监测数据来看,空气质量是改善的。
  法制晚报:我想请问发改委的负责人,咱们疏解非首都功能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不是意味着北京的尤其是高等教育机构和大的医疗机构都会逐渐的向新城及天津还有河北这样的地区去转移,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让三地实现共同的提高和发展?
  王海臣:感谢你提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也是社会上关心的一个问题。应该讲我们的疏解主要是围绕疏解非首都功能,包括四个方面,在产业方面,包括高污染、高消耗的一般制造业,还有一些区域性批发市场、区域性物流。也包括一些教育,医疗等部分社会公共服务功能和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那么是不是这些要整体疏解出去?实际上这是不准确的,主要就是因为我们的这些教育和医疗资源集中布局在中心城区,从而造成城市的拥堵,咱们讲北京市“大城市病”包括人口过多,人口过多背后是功能过多。2014年咱们统计全市的88家三级医院年诊疗人次达到2.2亿次。像儿童医院、天坛医院等全国知名医院中,来自全国的患者就诊比例达到70%,周边省份就医患者占到56%,其中河北占到了四分之一。高校也一样,北京市高校主要集中在城区,疏解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把这些高校当中的一部分中按照合理优化布局的要求,在京津冀进行合理的布局。解决北京的“大城市病”,北京空间有限、资源有限,那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要义,就是要把解决北京的问题纳入到京津冀这样一个战略空间来考量,在更广阔的范围对首都的非首都功能的疏解进行再布局。用大空间解决小空间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也可以理解,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我们提供一把解决大城市病的金钥匙。
  北京晚报:有两个问题想问一下我们规划委的王飞副主任。一个就是您刚刚到了对于通州这个行政副中心的一个功能定位,想问您一下这个副中心的功能定位之后我们在规划上跟之前有一些定位相比,规划中有哪些新变化,我们特别想关注的是在交通这一方面,我们在今后对于这个行政副中心的交通的规划中有哪些新的考虑。第二个问题就是刚刚提到了北京中心城区要构建5条宽度在500米以上的一级通风廊道,我们想了解一下,就一个通风廊道大概能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我注意到您在素材里也提到,这些廊道将来对于它的建设会有一定的延后,这方面您大概给介绍一下。
  王飞:通州副中心的规划建设,可能其实说实际上从去年开始,我们陆续发布了一些消息。包括它定位、布局、规模,过去我们跟大家也说过一些。现在呢有了初步的规划结果,初步的成果,讲到跟原来的变化。第一个就是功能定位,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通州从卫星城到新城到城市副中心,去年国务批的规划纲要明确是行政副中心,总书记在226讲话里边我们讲了要成立副中心,所以这样一个要求其实就是有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位。
  第二个就是要求不高,就是要求新的理念,把通州建设成为一个示范区。这次规划要求要把通州建成北京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示范,对于,北京的目标就是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通州在北京建设国际一流核心宜居之都起到率先示范功能。所以这次规划就是所有的标准都是按照国际一流,都是要不低于或者超出了中心城的配套的标准。特别是在绿色、环保这一方面,是一定要达到国际领先的水平,按照这样一个要求来规划建设。
  第三个变化就是跟区域的关系上,通州这个规划非常重视与周边地区的协调控制工作,彻底打破了一亩三分地的思维,有这个周边在空间布局上、在交通上,在交通互联互通,在生态的工作上等等这些方面,无论是总的这个规划还是专业规划,一定要做到规划相互统筹和匹配,这是主要的三个变化。
  那第二个问题就是说了是交通。交通可以简单说一下,通州的这个副中心这个交通,规划里头主要考虑三个方面,一个是与区域的快速连接,不光是跟那个京津冀,还跟更大区域发展的实现一个快速的连接。第二个就是中部地区,像顺义、平谷、大庆、亦庄,特别是位于两个机场中间。因为副中心选址在通州建设,对整个东部地区,整个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以及基础设施的配置,大概可能变化,所以根据要求统一研究,整个东部地区的交通的这个规划问题;就是说S6线,平谷线,东部发展联络线等等。
  还有一个大家更关心的是跟中心城的一个交通联系。这个也在规划当中都有方案。目标就是还是保证了实现半个小时到达,保证它跟中心城区有间接的联系,主要还是通过这个轨道快线的方式。
  第二个问题就是从城市走廊,城市走廊推进污染物扩散的作用,缓解空气污染主要是这个目的。接下来根据每一条,因为5条应急走廊,是一个体系。将来可能还会有三级,根据每条的不同情况,都有模型,我们跟气象部门还有有关专家进一步对每一条不同情况有专门的措施。保证这个实现综合走廊的设计的目的。
  北京日报:想请问交通委的记者,您在发展中提到,到2020年北京将基本建成现代化的综合体系。能不能跟我们具体形容一下,北京交通环境是什么样,对老百姓最大的便利或者说影响是什么?谢谢!
  容军:谢谢您的提问。我们现在准备今年就要发布这个到2030年的我们综合交通体系的一个规划。那么具体的指标,我们可以这里边突出介绍几个。
  一个是要打造快速交通系统,形成1000里的轨道交通网络,中心城、公交专用道里程也要达到1000公里,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百分之百。道路网功能不断完善,承载能力大幅度提升,城市快速路的总里程要达到461公里,主干道里程达到1112公里。次干路规划实现率核心区要达到100%,中心城要达到80%,从而打造地铁、市郊铁路、地面公交以及小客车组成的一小时城市交通圈。形成高品质的大都市区的交通体系。还要打造安全、便捷、舒适宜人的步行和自行车环境,形成一刻钟的生活圈。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要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航空枢纽,强化铁路辐射能力,完善互联互通的公路系统。公路总里程将达到2220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200公里,实现内外交通有机融合300公里范围内,京津冀中心城市中间的出行时间不超过1小时。
  第三方面是形成与绿色出行方式为主导的城市交通出行模式,交通拥堵以及污染状况得到有效缓解。中心城绿色出行比例要达到75%,小客车出行的比例要控制在25%以内,交通指数控制在6左右。机动车的污染物排放年均下降5%。
  第四个方面是加快互联网与交通的深度融合,构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便捷化交通服务体系,营运车、车载卫星定位安装率要达到百分之百。路况检测覆盖率达到百分之百。公共交通客流检测覆盖率达到百分之百。形成创新驱动交通发展的总体格局,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这四个方面是我们十大综合交通体系主要的一些指标,我们还有很多和老百姓的感受更加密切的,我们现在还在进一步的完善,我估计将超过300多个指标。谢谢!
  路透社:我想问一下,有一些报道说,京津冀的五年规划已经做好,我想问一下北京有什么就是2020年的目标,你们到2020年要解决什么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有专家说,如果中国将解决一些问题的话,他们要打破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我想问你们北京政府他们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谢谢!
  王海臣:感谢你的提问,提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京津冀“十三五”规划。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已经正式印发和颁布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十三五”规划,我相信你也关注了相关媒体对这方面有所报道。你所问的问题是2020年北京的目标,应该说提得很大了,我们在2020年设定有多个方面的目标,由于时间关系我希望有机会和我们专门进行联系来进行答复。
  第二个问题就是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刚才,我们在介绍情况当中也提到了,总书记在2.26讲话当中特别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打破各自的行政藩篱,特别是一亩三分地的这种传统思维,要加强沟通协作,那么2014年以来京津冀三地在沟通协作方面,建立了很多的沟通协作、共同推进与发展的机制,我相信随着我们京津冀工作的推进,三地之间的协同发展会越来越强。
  大公报:我们有两个问题给发改委和环保局的领导,第一个问题就是在北京有很多香港企业,在“十三五”规划期间,这些港企在京发展有哪些发展的机遇?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从材料中可以看到,就是北京支持廊坊、保定设立专项资金4.6亿,然后我们想问一下是不是这意味着北京已经开始为河北的防治污染买单?谢谢!
  王海臣:我回答你这第一个问题。香港企业在京有哪些发展机遇?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应该说香港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北京也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二者有很多共同或者共性的方面。香港在城市的管理,包括交通,包括停车等很多方面,有很多好的经验,在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也有许多优秀的优质的企业,那么这些方面应该说和北京下一步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高度契合,比如我们在地铁方面已经有合作。所以我相信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随着首都治理“大城市病”,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香港的企业在京港连续十几年协作的情况下,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机遇,更好的发展前景。
  于建华:回答一下刚才您提的北京资源机制的一个问题。我觉得有这么几层的概念,有必要解释一下。第一个咱们国家治理当中,谁污染谁治理这个原则,所以一定是污染的企业或者说物产单位对污染买单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对各个行政区域也好,地方政府也好,这是污染治理的原体,所以不管怎么帮,对于河北本地它的污染应该说是河北的个别政府为主责。
  第三既然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完善各自治理任务的基础上,我们还有一些合力。所以在这里,北京有资金技术的优势,我们通过一点点的帮助,来支援河北达到一个放大效应最大化,我相信站在整个区域,一亩三分地,应该来说可以实现减排效应质量化。
  主持人:虽然我们回答问题到这里,但是我们实际上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信息并没有停止,下星期组织媒体的采访,在下星期二计划组织媒体采访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关医疗卫生领域的一些新进展和新的成效,我们也欢迎大家来参加。另外今天发布会之后,马上这四位发言人到我们的网上,和我们网民进行微访谈,回答他们的问题。因此各位记者不安排专访,如果大家有什么需要进一步的了解情况,请你们打开你们的手机,然后你们看一下我们北京发布,北京发布在10分钟之后,将开始对您进行问题的回答,回答问题可能要更多,更深入更细致,大家到哪里获取信息,谢谢大家的关注,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再见!
阅读全部
立即发布

图片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