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视频北京 > 访谈 > 市文物局谈“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 

市文物局谈“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 

文章来源:首都之窗 发布时间:2018-05-18 10:47

分享:
时间:2018年5月18日
  访谈嘉宾:
  于 平 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崔学谙 北京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
  简介:本期嘉宾将在节目中为大家详细解读今年北京市文物局全新推出的“超级‘链’接下的博物馆:网络5.18”活动将如何以网络的“链接”作用带动博物馆的“连接”作用。
  主持人:各位网友朋友,上午好。您正在收看的是由首都之窗和北京市文物局联合带来的超级链接的博物馆:“网络5·18”特别直播,我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主持人王菲。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直播间的两位特别来宾: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于平女士。
  于平:网友朋友们,上午好!
  主持人:北京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崔学谙老师。
  崔学谙:各位网友上午好!
  主持人:今天是一年一度的“5.18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超级链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不知道二位对这样的主题有什么样的看法? 
  崔学谙:国家博物馆学会从1992年开始设立的博物馆日的活动主题,其中在九十年代末的时候还是有具体任务性的题目。比如说博物馆与观众,博物馆与反文物的非法贩运等等具体的。但是进入新世纪之后,国际博协把视野和目光投向社会的发展。比如说博物馆与社区,博物馆与青少年,博物馆与社会变化,博物馆与和谐社会发展,博物馆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等。
  今天的题目我觉得它是一种方向性、导向性,再有它是一种方式,讲一个方法。具体到我们中国,今年的博物馆日的活动,是和我们中国博物馆的历史是联系在一起的。从1905年到现在,中国人办的博物馆100多年来的历史,我们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使命性博物馆。大家知道1905年当时我们办的第一所博物馆,就提出来我们的使命就是:开启民智,救亡图存。那时候开始中国人的博物馆把我们民族的复兴富强作为我们办馆主要的目标和任务。今年的情况更明显,和我们的时代发展,时代发展的特征密切联系在一起。我想就这个问题,北京市文物局做了大量的工作,筹划这个工作。我想于局长这方面说的很详细了。
  于平:刚才崔秘书长讲了他对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叫“超级链接的博物馆”他的见解,我想“超级链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这个主题是契合时代的需要,实际上也是文博人面临的一个时代命题。博物馆发展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不同发展阶段,它承担的使命应该说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当今社会,我们都知道互联网或者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应该说是最便捷的,公众最便捷的获取信息的渠道。国际博协提出的超级链接就是提示我们的博物馆人应该更多的应用新技术,来把博物馆研究的成果,所要传播的内容,通过公众最便捷的方式获取,我想这极可能是新方法。后边有句是新公众,所谓的新公众,这个博物馆传播不应该局限于走进博物馆,实体要进到博物馆殿堂里的观众叫博物馆的观众。应用了网络技术手段,我们的博物馆应该说它以后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只要你有网络的条件下,你通过互联网就可以获取博物馆的展览信息,看到博物馆上面的虚拟展览,同时观众和博物馆还可以通过网络技术进行互动交流。我想它所指的新公众是指在网络这样的一个时代发展的新技术条件下,博物馆的公众应该是大大拓展到不仅是进到博物馆,同时应该是在网络环境下的更多的公众,都可以通过网络和博物馆取得连接,所以博物馆的公众应该说大大拓展,他们通过网络来了解博物馆,应该也是博物馆的观众。所以,新方法、新公众,这是博物馆的主题,契合当下,也是博物馆人目前我觉得最应该积极回应这样的一个时代命题,把博物馆工作做好。
  主持人:今天收看我们节目的朋友就是在超级链接之下,使用新方法的这部分新观众,因为今天在我们的首都之窗和北京市文物局联合推出的特别节目当中,我们也可以在网络上同步收看到一个虚拟演播室,这里来自北京地区的,今天以及近期的各大博物馆主题活动在里面有呈现,随时更新。就这样的一个活动内容,请于局长介绍2018年活动有什么亮点?
  于平:今天是“5.18国际博物馆日”,在这个主题下北京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各个博物馆围绕着新方法、新公众设计了很多博物馆的活动和展览。我们统计到的,在今天博物馆日全市有99家博物馆会免费向公众开放。而且,不仅免费开放,同时我们统计上来各个博物馆的展览,专门为5·18博物馆日的到来设计的一些展览,新的展览呈现给观众。
  比如我们看到的像首都博物馆就推出了一个专门介绍通州历史文化的一个展览,叫畿辅通会,这个展览实际上更多的是依托我们都知道现在通州是北京的副中心,这几年的副中心建设当中,配合城市建设,副中心的建设,同步开展了地下文物保护工作,考古出土了一批文物,同时经过考古,科学的研究,更进一步了解通州的一些历史文化。那么我们也随着副中心的建设,在5·18前夕,我们推出这样一个介绍通州历史文化的展览,使观众能够更多地在副中心未来新的建设中的,也同步让公众们了解通州的历史文化,同时通过展览,我们想一个展示通州出土文物,考古地下文物保护的成果,观众会在展览上看到很多精美的文物。同时我们是依据文物,依据我们考古科学的判断,同时发掘论证出来,通州汉代路县故城这样的一个遗迹遗址的新发展,所以有一部分是介绍考古的成果。
  另外我们知道通州是大运河北端的漕运,通州的大运河文化,围绕着漕运这一段历史还有一些遗迹的展示介绍。
  还有我们的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包括还有像国图里面的典藏博物馆都推出了很多非常好的展览。所以这个是我们在走进博物馆里看到的。
  与此同时,博物馆还有很多线上线下的活动,包括像我们设立了一个“网络5·18”的活动,一会儿也会再进一步的介绍“网络5·18”。包括我们还设计了一个“闻·悟北京”。这两个字听上去是文、物。实际上一个是闻见、感悟的悟。这个一会儿也会专题介绍。另外5月16日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京津冀三地文物局,在京大馆: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恭王府博物馆、鲁迅博物馆四家签署了一个博物馆创新发展战略协议,未来在签署协议框架之下,我们重点要打造几方面的合作内容。比如我们要同步来策划、规划京津冀地区的博物馆发展规划,我们要力求使整个京津冀地区的博物馆,无论是中央大馆还是地区,甚至是乡镇的一些地区更小的区域的一些博物馆,我们要同步来规划,我们力求京津冀地区的博物馆,它是要统筹规划,然后同步的来提升发展。这个是我们要共同规划。
  另外一个,我们更多地要准备设立我们京津冀三地博物馆文物资源共享共建的这样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各馆,三地的博物馆的文物资源,各馆之间可以互相补充,根据藏品资源来共同策划,更高水准的合作举办的大型展览,或者我们共同策划一些文化活动。三地来同时做,这叫资源共享。
  还有一个更多的是在文物保护研究领域,在人才培养,博物馆专业人才培养,在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等等这些方面,我们也要加强合作。应该说,发挥我们三地的优势,特别是在京的博物馆,中央在京的一些大馆,大馆带小馆来共同谋划,尽可能的让辐射京津冀地区的博物馆能够有较高的水平,资源充分利用,共同的促进博物馆的事业向前发展。同时,应该是辐射我们京津冀更广泛区域的民众,能够分享博物馆事业发展,博物馆的成果。所以我想我们的框架协议对未来,应该说对未来京津冀地区博物馆发展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再有,我们在这个平台上,我们有国家文物局的支持,有在京大馆的支持,我们还要可以说是在计划,推出展览,在规划的基础上,我们要研究重点课题,经费支持。所以我想我们这个是5·18里今年推出,应该说京津冀地区博物馆里同步推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整体来说北京地区博物馆内容很多,还有很多是各个馆自己做的一些线上线下的活动,观众朋友们可以通过我们“网络5·18”走进我们的博物馆活动。
  主持人:正如于平局长所说,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文博工作可以说起到的是一个引领作用,同时还是一个辐射的作用,不仅辐射到了京津冀,同时其实也是在不断的面向全国,今年博物馆日的主会场设在了中国上海,我们也简单了解一下主会场的亮点。请崔老师介绍。
  崔学谙: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把主会场放在上海历史博物馆,我觉得一是上海历史博物馆是一个新建的馆舍。第二个是今年放在上海,内容是很丰富的,有一些传统性的内容。比如说十大精品的评选的最后宣布。还有一个评选的最具影响力的,最具创新力、活力的博物馆。这是已经坚持了十多年的传统项目。评选十大精品,确实十大精品对全国博物馆的展览是一种促进、引领、激励作用。在评选的过程中,大家看一看,放在一个平台上,用同一个标准尺度衡量。另外很多博物馆通过这个平台,找到了自己的不足,看到了人家从内容设计上,从形式设计上一些个可圈可点之处,对自己是一个学习。另外,评选最具活力,最具创新力的博物馆,这是对我们博物馆一种创新活动的引领和激励。
  大家知道,我们由于行业的关系,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我们博物馆在创新方面是我们过去的一个短板。大部分从事博物馆的人过去都是学历史的,都是学考古的,研究古典文献的。可能有专业的局限性,使大家对创新的东西下的工夫不够。但是通过这些年的活动我们博物馆在文创上是一个方面。
  然后在展览的创新上,搭建新的技术,新的方法,应用到博物馆的展览里面,这对我们博物馆是一个很大的提升。说现在我们很多老百姓,公众进入博物馆,就觉得眼睛一亮,不像过去大堆器物在那里摆着。大家看着,一、不熟悉,二、看不懂。就导致了没有兴趣。所以从博物馆的展厅转一圈就走了,这也是我们过去所谓门可罗雀,门厅冷落的一个主要原因。
  今年的主会场设在上海,这两项传统活动还要继续办,对全国服务公众,服务观众,特别是服务新的公众是一个重大的推进。
  主持人:在互联网的传播时代,用新的方法不断拓展新的公众。所以我们有很多的方法,包括在今年的主会场,由国家文物局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推出的国宝会说话的系列也是全球推广,中英文版都有,未来会不断更替。这样的尝试也是有利于博物馆里的文物真正可以说话,穿越时空,和今天的人做对话。
  于平:是。
  主持人:博物馆事业不管是从展陈和社会服务都是有一些变化的,两位可以聊一下这个话题。
  于平:说到上海,还有一个上海主会场也是在全国有引领作用的,应该说是国家文物局和中国移动合作,要签署战略框架合作协议,国家文物局还要和百度这样的知名企业,可以说是互联网企业的品牌企业一起合作,来设计了一个AI的合作内容。所以我觉得这实际上就是从国家层面它已经不局限在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是博物馆行业自身的一个发展。而它这个博物馆事业是要和社会,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参与的一种公共事业的发展。所以,它这两个战略合作,我觉得从国家层面是有导向引领作用的。两家企业都是国家最有实力的知名企业,而和它们的合作,更多的可能就是跳出博物馆自身,用社会力量,同时可能策划出来的内容,在策划的一些活动和内容上,我觉得可能更贴近实际生活的需要,更打破了传统的模式。我觉得可能这样的合作,会产生非常好的,或者说是我们意想不到的一些新的博物馆的公共文化产品。我觉得这个是非常有导向和积极意义的。
  崔学谙:我觉得我们现在整个博物馆的服务方向是更明确了,特别是今年的新公众,我们知道互联网使用非常广泛,特别是我觉得在年轻的一代里,使用更广泛了。我们通过这个方法,使我们博物馆的文化信息,展览信息能够更迅速的,更广泛的面上进行传播,使他们了解到我们的这些信息,从而通过信息来走进博物馆,到博物馆里来,零距离去观看我们的文物。然后通过我们博物馆人对文物或者展览本身的解读,它能够了解到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文物活起来,首先是要把文物的故事让他讲出来。所以这个我觉得是我们近年来博物馆的一个重大变化,也是事业的推进。
  于平:崔老师说到这儿,我想我们今年特别策划了一个“闻·悟北京”,这个是我们今年持续全年的一个博物馆策划的活动。闻就是我们是取了听闻的闻,感悟的悟。我们围绕这样一个策划,实际上我们是贯穿全年设计了几个大的板块。
  这里面首先就是想说,做了一个叫引鉴,一个是品鉴,一个是乐鉴,还有一个听鉴。我们想说,用这几个板块,来引导公众了解文物和背后的故事。引鉴板块是专家根据博物馆的藏品的研究,专门来引领观众,我们专家在看文物的同时,配合做一些讲座,来解读这个文物背后的故事,让公众丰富了解这件文物不只是有一个形,是艺术品,更要讲文物价值,历史价值,科学历史价值。
  还有品鉴活动。这个活动实际上我们说让公众在通过专家的引导解读下,观众自己来品,让他自己通过品或者是看,在他对文物了解的同时,我们是希望让公众自己通过自己的感悟,在这个平台上,把他自己的心得感悟说出来,所以叫闻·悟北京。
  主持人:据我所知,品鉴活动,不仅是邀请学生,退休中老年朋友,还有盲人朋友,我们之前觉得盲人朋友不能清晰看到文物,但是通过品鉴的环节有机会走到博物馆,触摸文物,感受背后的情感和故事。
  于平:对,所以我想我们叫“闻·悟北京”,公众能够表达自己,看了文物,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以后,说出他们自己的感悟。然后他们对文物有感而发的同时,我们开展了这个广泛的征集活动。就是通过品鉴活动,广泛征集公众他们自己的感悟感受,让公众再来丰富我们这个文物的阐释内容。这样的互动我觉得就是实现了一个真正是让公众能够便捷、深入了解文物,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文博工作者讲出文物背后的故事,公众把自己的感悟同时也呈现给更多的人去分享。
  主持人:而且有很多种方式。
  于平:很多方式。
  主持人:不仅仅是文字的,也包括文艺作品,甚至是曲艺作品。
  于平:对,今年的乐鉴板块就是其中有文艺工作者以曲艺的形式呈现他们的感悟,对文物的理解了解,形式更丰富了,这样我觉得真正的线上线下公众的参与,我觉得最终实际上是达到了一个让公众能够分享文物研究保护的成果,了解中华灿烂的文明史。同时我觉得他们在了解文物,了解自己的历史的同时,更由衷的应该说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升华,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城市。这个过程当中是给人们一种心灵滋养,这些活动应该说是我们今年整个博物馆在超级链接的一个主题下特别策划推出的这样一个活动。
  主持人:通过北京市文物局举办的系列活动我们可以看到公众特别是新公众,对文物文博事业在精神层面的需求和渴求,尤其是很多年轻的朋友特别希望把一些古老的文明,把它们变成标识或者是通过其他的方式贯穿融入在自己的生活当中,所以现在其实文创产品也是我们特别喜欢的一列,所以我了解到北京今年的文创产品,衍生品也是有一些特别的活动和设计。
  于平:对,今年应该说博物馆的衍生品创意设计大赛是我们今年配合5·18,由北京市文物局和北京市文促中心,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两家联合推出的。这个项目实际上我们的策划就是依托北京丰富的博物馆文物资源,我们有资源,但是创意设计,我觉得刚才也说到了,现在的博物馆应该说就是你做展览,你做文物本身的研究,你很有专业素养。但是真正能够让博物馆的藏品活起来,怎么样利用你的藏品资源,来设计衍生品,设计观众喜闻乐见的这样一些创意的这些产品,实际上它应该也是博物馆公共文化产品。但是,在这些方面,确实这是我们博物馆自身的一个短板。
  今年我们设计的这个创意设计大赛,实际上就是打破博物馆自身自说自话自己来设计,把我们的藏品资源可以说拿到社会来共享,由社会比如说专业机构,创意设计的一些机构,甚至公民个人,他通过他们对藏品的理解和他们捕捉的这个藏品自身的利用价值来设计。设计出来的东西我想就肯定比我们自身设计的文创产品应该更加丰富,应该可能说有很多新产品,是会受到公众喜欢和符合市场需求的。所以我们今年的创意设计大赛,今天正式开始,对社会公布,进行创意设计的这种活动。我们相信,我们是有一个时间结点,大概是在年内,设计征集结束,然后会通过包括公众和专业机构参与的评选、获奖,未来都能真正成为博物馆的文创产品,这项活动应该说既是我们博物馆自身资源利用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社会参与,我觉得这个活动可能在未来,我们还要不断的摸索探索,持续的做这些工作。
  主持人:像崔老师也是提到了以前的博物馆工作人都是学历史,学考古,学文献,现在其实说到文创也是一种跨界,也是在把整个社会的资源进行一个优势的匹配,更好的服务于传播文博工作。
  崔学谙:我们的文化创意产品更重要的意义不在于经济上能创收多少,不是这个意思。它主要一个馆的文创产品,是馆的本身定位和展览的延伸和扩展。这个展览办完了以后,但是你再配合着展览,我们创新的一些文创产品,观众带回去,他总有这个记忆在那里,实际上是博物馆本身的定位和博物馆展览的一种延伸,怎么也忘不了。看到这件东西之后,就觉得又回忆起那个展览来,又回忆起某一件珍品来。我们的情况现在是一个短板,是什么?我们“创”字上下的工夫不够,我们本身资源不够。老实说我们现在的一些所谓的文创产品,在“创”上还有很大的差距。
  主持人:但也有很大的进步的空间。
  崔学谙:我讲过我的一个观点,大部分物理变化,而很少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几种东西之后产生新的东西,但是我们认为由大变小,由青铜的变成玻璃的,大部分是这样的。我们原来的文物珍品上的某一种符号或者是纹饰来进行改头换面,这里面“创”的含量不是太多,这方面还有大大的提升空间。
  我们自身力量不行,我们要结合外界,社会上的创新力量和我们融合在一起,这样我们就能够在这个文创产品上有一个很大的提高。北京市文物局今年举办这个活动,我觉得可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主持人:未来咱们博物馆事业会有哪些新的方向,两位也做一个展望吧。
  崔学谙:我们国家的博物馆现在大概有5000座,有人统计过是一天产生一座新的博物馆,这是中国博物馆发展史上空前的。而且有人跟我讲过这个数据,我们在世界上现在也是独一无二的发展,这是一个数量上。
  再一个是博物馆的质量上。我们现在的质量有一些大馆,一些省市级的大馆,部委新建的博物馆,我们在硬件设施上不次于欧美的先进国家,一些发达国家。首都博物馆建成之后,半年以后搞了一次调研,那次调研很多国外的博物馆人士,博物馆的馆长或者是专家看了我们首都博物馆之后认为,我们首都博物馆完全可以和欧美发达国家的博物馆进行媲美。所以我们现在的博物馆建设的速度和质量都很高。
  我们原来有一个短板,也是我们博物馆的展览不大吸引观众。所以这里面有一个观念的问题。就是我们为谁服务要明确。我们过去很多博物馆人,眼光比较狭窄。他实际上心目中对的还是专业人士,所以写出很多东西来,比如说文物的说明牌都是很枯燥的,很专业的术语,普通观众看不懂。看两个也就不爱看了。现在我们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做了很大的努力。现在我们很多大的博物馆一进去用手机一扫二维码,立刻你参观的线路,重点文物,到那儿用手机一点,马上就出来了说明,而且是动画性质的,看起来是很有趣味的。因为这有个区委,我们的青少年才喜欢看,所以博物馆的内容和主题才会被他理解。这是我们一个很大的进步。
  再有比如说我们的社教工作。过去是等着上门来,现在我们是推出去,走出去,到社区,到学校,到部队,特别是到一些特殊人群中进行着社教活动。这一点是我们过去所没有的。
  主持人:另外像数字化这一块,请于局长再说一下。
  于平:崔馆长介绍未来博物馆的发展,我更希望说的是我们北京的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看看能不能我觉得适应我们这座城市发展建设,更应该契合贴近城市发展建设当中博物馆作用发挥。所以我更希望博物馆未来的发展,特别是首都北京的博物馆发展,应该是契合这个城市发展建设,同时也应该更加突出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这样的一个城市定位,文化中心,所以博物馆应该积极发挥,我想是不是这么三个作用。
  一个叫文化引领作用。我们通过博物馆举办的这些展览活动,能够明确做文化引领。同时我们还要做应该说是文化的融合。因为我们博物馆,你既然是一个公共文化场所,那我们的文化融合,我觉得我们的博物馆不仅有我自身,比如北京有北京历史文化,我刚才说到副中心做了一个通州历史文化展,我们也更好的用好博物馆的平台,来做多样性的文化的一些传播展示。所以我觉得它应该还有一个文化融合的。再还有一个作用是不是博物馆应该成为文化凝聚,凝聚力量,凝聚共识的一个场所。所以我想如果我们这几个工作做好了,我想北京未来的博物馆事业会是和这个城市的发展同步发展。所以文化引领,文化融合,文化凝聚的作用是未来我们北京首都博物馆行业或者叫博物馆同仁更多的在这些方面来做工作,使博物馆和这座城市同步发布。
  主持人:可以说首都北京的博物馆是来自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机遇,而博物馆是人类从过去走向未来的通道,正是有文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们公众可以看到更多的博物馆当中的新知,然后了解我们的历史文明,同时带着这样的博物馆记忆一起走向未来。也非常感谢二位来作客我们今天的直播,谢谢大家的关注,我们今天的超级链接的博物馆“网络5·18”直播就是这些内容,也希望大家继续关注首都之窗的相关专题,谢谢大家。
阅读全部
立即发布

图片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