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环保局总工程师于建华谈:提升空气质量
文章来源:首都之窗 发布时间:2016-01-26 16:40
访谈时间:2016年1月26日
访谈嘉宾:于建华 北京市环保局总工程师
简介:北京市环保局总工程师于建华将在节目中为大家详细介绍未来几天北京空气质量状况、“红色警报”对治理重污染天气的作用程度以及2016年助力空气质量改善的有力措施等方面内容。
主持人黄彦:各位听友、各位观众、各位网友,大家好!您现在收听收看到的是“市民对话一把手,北京新表达”系列访谈节目,我是北京城市广播主持人黄彦。
主持人曹一楠:各位好!我是北京电视台主持人曹一楠,我们正在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驻地北京会议中心为您制作播出这次的“市民对话一把手”系列访谈。
主持人黄彦:今天和大家交流的嘉宾是北京市环保局总工程师于建华,欢迎于总工程师!先请您和各位听友观众和网友打个招呼吧!
于建华:大家好。
主持人曹一楠:有很多的北京市民有问题要提问于总,于总的任务会比较重,接下来,大家就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互动:拨打热线电话【84902370,84902370】;同时微信公众平台请搜索“北京城市广播FM107.3“;同时您还可以通过北京发布、首都之窗、千龙网和北京电视台官方微博,在线对话一把手;想了解更多视频、图文内容,可以登录首都之窗、千龙网和北京网络台BRTN网站。
主持人黄彦:一听说于总要来,天都变好了,我们早上一看今天这空气质量情况pm值只有50多,非常的好。其实于总工今年2016年一开年,空气质量一直挺好的,所以节目一开始想请您给我们预测一下未来几天咱们这空气质量情况到底怎么样。
于建华:应该说这一段时间受极寒天气影响,对于空气来说扩散条件非常有利,包括今天上午PM2.5浓度只有50多,应该处于二级良的水平,未来一周根据我们的现在的资料来看,应该由一个天气逐渐回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扩散条件较之前几天相对不利一些,26、27、28有一个相对污染积累的过程,到28号可能会积累至4级中度污染,29号之后,受北部高压的影响又会有一个转暖好的过程,现在看未来一周有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因为空气质量既和污染排除放有关系,也和气象条件有关系,污染排放除量从一天和到一天的角度讲,变化不是很大的,它的变化体现在一年或年际一季度之间,所以短期气象波动对于空气质量起到一个明显的作用,所以从未来一周主要从气象条件变化看,空气质量有一个小的波动过程。
主持人曹一楠:大家都关心过年那几天天气怎么样。
于建华:过年是这样,从现在我们的预报来说,7天以内可以做一个预报,再长的时候我们的气象资料不太支持,但是从往年的统计来看,一般过年的时候,有利的条件是有一定人会出京回家,在京人口会有所减少,交通和生产的污染排放量活动强度有所下降,这是对于空气质量利好的消息,在这个过程当中,相对不利就是烟花爆竹燃放会加重的污染,在这个期间气象条件不会特别差的话,原则上春节期间空气质量还可以,但是一般一个小的周期,在一周左右,所以过年期间应该会赶上一两天不好。
主持人黄彦:也就是说我们还是要关注一下临近的预报,这个比较准确。
主持人曹一楠:那么说到大气的话题,应该说2016年开了一个好头,进入2016年我们可以天天看到蓝天,大家觉得心情舒畅很多,但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就是2015年的年底,虽然我们大家觉得那样一个回忆不是一个非常的愉快和轻松的回忆,但是我们想在今天的节目当中有必要来回顾一下,来了解一下我们现在所要应对的大气环境,首先我们通过一个小片回顾一下。
(短片播放)
主持人黄彦:刚才我们了解到2015年天气情况,那么分两个步骤来讲,先说好的,我们刚刚从环保局拿到最新数据,2015年空气质量达标天数186天,比2014年增加14天,重污染共46天,同比减少1天。从数据看,感觉污染的天数是在减少的,但是为我们也看到小片里也说的,尤其进入11月,进入采暖季以来,空气质量变得比较不好了,到底是为什么呢。
于建华:应该说从全年的监测数据看,2015年我们空气质量还是持续改善的,作为北京大气的首要污染物PM2.5,年均浓度是80.6微克每立方米,同比改善了6.2%,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感觉,空气质量并没有想象中改善那么好,或者有的感觉是在反弹,其实这个事情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这个感觉它有一个就近为主的原则,越临近时间发生的事情印象越深,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它有一个密集的原因,同样的事情可能分散在一起的感觉不如聚在一起的冲击力大,在这里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刚才小片有所提到,前十个月从数据来说,北京的PM2.5同比下降了21.8%,这个改善非常明显的,尤其体现在公众上,上半年大家在手机里自主晒蓝天的行为,这个大家可能也是有印象的,所以应该说前些个月改善是很明显的,11、12月确实受超强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空气条件变极为不利,这是北京,就是华北大面积范围的区域都发生了重污染,所以这个重污染它当时的效应很明显,对于空气质量影响很多,刚才我们说了,就在11、12个月,两个月里发生了22天的重污染,这个就是我要举一个例子,如果22天的重污染假设放在的下半年,平均是一周一次重污染,大家的感觉和这22天重污染连在一起的时候,它影响力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是说可能正是因为去年我们空气质量有一个先好或者先很好,后坏或很差这么一个过程,也使大家的相互对比的冲击感的特别强烈,也使我们对最后两个月印象特别深,但是放眼全年按每一日的浓度,按照国家计算方法来看,我们年均值还是有所下降,那么同比改善6.2%了。
主持人曹一楠:不管怎么说,公众的感受也是我们需要直面的,比如说在去年年底给普通北京市民最大一个感受就是红色预警,原来似乎对红色预警本质的认识,这回是大家感受非常深刻了,在这我们可以引入网友一个问题提问于总,千龙网的网友柚子军就说了,感觉最后俩月动不动就启动红警!请于总工回答一下,启动的那两次红警确实对治理天气污染起到了效果了吗?应该说在红色预警启动的时候,咱们市民积极配合付出了很多,大家关心的是我们的付出有回报吗?
于建华:这个网友提的是很有代表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在红色预警实施期间包括之后,我估计很多新闻市民朋友非常关心。红色预警是这样,为了保护公众身体健康,减缓污染程度,北京市制订了自己的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我们的应急预案按照四级四色的分类,我们分为蓝黄橙红,就由低到高四个等级,红色预警是我们重污染应急里最高级别的响应等级,这是第一个,从分级那看,整个红色的预警应该说它既然作为一个最高等级的预警,它使用、启动的频次就应该有所的估计和预测,不应该太频繁,所以从我们的最开始的设计预案、测算的时候,一年应该在10天左右2到3次属于合适,如果太频繁的话,它和社会生产生活关系还是很密切的,这是这种情况。去年对于北京来说,首次启动了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也首次使两个预警连在一块启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能说,我们启动或不启动红色预警只是按我们设定的条件来实施,如果达到了预警,今年程度很差的时候,我们启动很多,如果今年条件好我们启动很少,但是启动与不启动它完全依据达没达到它的启动条件。
主持人曹一楠:有一个客观的衡量标准。
于建华:我市关于红色预警的启动条件是这样的,我们界定每一天的空气质量,用的是AQI,一个空气质量的指数。它超过200的时候叫做重度污染,如果连续3天72小时以上有重度污染,我们将启动红色预警,2015年12月确实受超强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以至于我们连着两次起动了红色预警,所以在这过程中,我觉得这个不是一个常态,大家可能会觉得频繁,是因为这种气象条件它就不是一个很常见的气象条件,所以频繁启动红色预警一定不是一个常态,确实在预警的实施过程中大家有所感觉,我们发第二次预警的时候,当天我们的媒体报告道是蓝天发预警,确实我们在天很蓝的时候就发布了空气重污染。
主持人曹一楠:当时我在播这个新闻的时候,我自己心里说实话也有点小嘀咕。
于建华:这个应急预案的制定是和采取措施的目的相结合,我们空气重污染有两方面的措施,一个是健康防护的措施,这种措施对时间要求不是很强,只要你一提示大家采取行动就可以了,这个对时间上的要求不是很严格,但是我们还有减排的措施,因为红色预警我们涉及到很多的强制性的行政措施,比如我们要有停车,工业停限产,工地停工等等这些强制性的措施,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给它打出一定的提前量,所以我们从操作层面,我们留出足够的提前量,比如说单双号限行至少留出24小时给广大市民通知,不能让大家不知情的情况下上路,所以这是一个,第二个就是从减缓污染物累积速度的角度,还有一个叫做提前预警,提前减排,因为在真正重污染发生的时候就相当于一个屋子,它的窗户被关死了,它的扩散条件很差了,那个时候只有排放没有扩散,所以我们不应该等污染积累起来的时候再采取措施,而是应该在没有污染的时候就先让措施减下来。
主持人黄彦:有一个预见性。
于建华:对,我们叫消峰和降速的作用,从这一点的角度讲就是说没有到重污染的程度,也应该让大家先把污染降下来,不要到最后再降,其实也不可能再降了,在这个过程中,都是一个常态的其他措施,可能时间上不一致的地方,所以我们经常有蓝天发预警,大雾下发解除的情况。因为解除也有可能提前。
主持人黄彦:一到红警必然牵扯到中小学校孩子们停课、单双号限行等等,所以朋友们特别关注。北京网络台BRTN的网友晴天就问了,记得去年年末那次红警,污染天还没结束呢,怎么就停止了呢?还有次还是蓝天呢,就发出了?给我们都搞糊涂了。请于总工从专业的角度和我们说说,红警是不是基于一定的条件?现在制定的红警标准精准吗?
于建华:应该说围绕空气重污染和我们市一年来关于重污染发生了频次的统计、背景的情况,包括重污染的标准和人体健康的情况,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制定了空气重污染的应急措施,应该说过去对重污染的关注不是很多,积累经验不够,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说三年,从第一版预案开始已经修订了两次预案,就是说对重污染有不断的认识和规律深入把握的一个过程,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应该说现在我们这版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就是兼顾污染程度和它的持续时间,同时也考虑了操作上简单易行,所以简单地说,我们现在从蓝黄橙红四级就是对应重污染1、2、3、4天这个好操作,如果分类特别复杂的时候,上一版的分类非常的复杂,按排列组合的方式一起启动的时候,操作性可能大家容易混淆,所以这一次简单说是1、2、3、4,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说重污染还是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完善的,比如说刚才您提的,我们在结束终止这个问题上,有的时候偏早一点,有的时候偏晚一点,希望更精准一些,但是这个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是下一步我们可能需要不断加强的工作的地方。第一个就是说因为结束也需要提前的告知大家,不能说现在宣布就能立刻结束红色预警,这样不便于整体工作安排这个情况,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受制于我们预报的精准程度,现在根据我们预报空气重污染发生和截止,按天来说3天、4天还是比较精准的,但是精确到小时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我们精确说这个事情8点结束还是10点结束,比如说起风也好,气象条件改善也好,我们知道它一定会发生,但是目前像您说早两个小时还是晚两个小时确实有难度,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感觉不太一致,因为北京的南北差异特别大,就是我们的密云、怀柔、延庆一般的空气质量很好,即使重污染的时候也不一定达到重污染,但是对于我们的南部的四区,包括房山、大兴、通州,还有丰台,这几个区浓度一般相对比较高,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对于重污染的发生和改善各个区的实际感觉上也会差异比较大,这个有一方面的原因,总而言之对于重污染我们还是有很多的工作需要深入总结它的规律,完善我们的工作,我们也在计划修订应急预案。
主持人曹一楠: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一个不断的完善的过程,我们所有人的目标一致的,我们要想出更加精准和准确的办法共同应对。
主持人黄彦:让百老性更满意。
主持人曹一楠:对,今天我们最主要的关键词既然是环保局的于总来,肯定就是雾霾,我们互动平台上也如是,我们下面就来说说雾霾我们也再一个科普的工作,有网友就说一直我们在谈雾霾的真凶,形成雾霾的真凶到底是什么,其实现在很多朋友对它的认识也未见得一致,有人说华北地区烧煤太多,有的人说机动车咱们北京保有量太大,排放量太多,哪种比较贴近事实,到底北京雾霾的主要真凶是谁?
于建华:应该说我觉得各位网友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为什么这么说?就是因为北京市大气污染来源广泛成因复杂,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污染源,既和燃煤机动车有关,又和工业生产,施工扬尘有关,所以围绕北京污染来源,我们做了一个精确的源解析,源解析就是污染来源的一个分析,这么一个研究,这个研究2014年经过两院院士牵头的专家论证会得到了最终的一个评审的结果得以确认,应该说北京市大气污染来源主要有几个方面,从常年平均来看,第一个机动车是最主要的污染来源,机动车常年对北京大气污染占到近三分之一,第二个应该说还是烧煤,烧煤大约它的贡献率在22.4%,第三个应该是工业企业的生产大约18%,那么第四个是扬尘大约是14%,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生活面源等等这些方面,应该说这个是北京大气主要的来源,当然这个来源我说的是本市、本地的排放源,那么从整个最终环境中污染浓度来说,本市是主要的,大约占到2/3,还有一定的区域传输占到三分之一,所以说在有这个源解析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北京市大气污染的来源特点我们也提出了关于压减燃煤、控车减油、治污减排、清洁降尘,16字的技术方针,根据我们的多元的污染特征综合施策,协同减排,同时我们还会同中间地区一起开展区域的联防联控,在这个过程中推进环境质量的共同改善。
主持人黄彦:您刚才说机动车是第一位的,一会儿交通委的周正宇主任来说说怎么治理。
主持人曹一楠:所以今天我们《市民对话一把手》现场会很热闹。接下来要请于总来说一说刚才很重要的就是说的是燃煤,其实我记得咱们北京不是说已经都实现了核心区的无煤化了,也一直在致力于治理燃煤,那么为什么现在的燃煤污染还是这么严重,我们通过一段小片了解一下。
(短片播放)
主持人黄彦:刚才我们看到这个小锅炉的污染,还有柴油车的污染,真的是触目惊心,尤其是小锅炉烧的散煤污染特别的严重,我们这有一个数据,一吨居民自采暖散烧煤排放的污染物,是燃煤电厂烧一吨煤排放的污染物的15倍,就说自己家里烧的散煤跟电厂比,人家那大厂里都经过处理了,咱们这小的煤炉就自己排放了,所以烧散煤这个事是不是也得赶紧管一管?虽然执法很有难度,但您这还得多出击。
于建华:应该说燃煤一直是我们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从1998年开始,北京市集中开始治理大气污染的时候就是从燃煤的茶炉大灶开始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我们的治理大气污染,或者以燃煤为主治理大气污染有这么几个阶段和特征,最开始的时候是我们把小散的锅炉把它拆小变成大的锅炉,因为大的锅炉容易上一些治理设施,这是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当我们的能源供给我们的基础设施不断的完善的时候,我们有更多天然气和电的时候,我们有更多的煤改气,就是燃煤的锅炉改用天然气或者电这个采暖,应该说我们现在主要是在推清洁能源改造的过程当中,根本上减少燃煤污染,燃煤污染首先从高架点源来说,北京市现有4个燃煤电厂,那么我们已经对其中的三个完成了改造,就是以后我们用燃气发电,叫做燃气热电中心,就是2017年之后,北京不再有燃煤发电,对于锅炉我们现在在这过程中就是在燃气管网覆盖的地方,都在推行煤改气,就是不烧煤改用天然气,在这个过程当中,因为燃煤的治理涉及到能源结构的调整,涉及到能源结构的改变,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很多的前置的条件,根据我们现在的燃气管网铺设的条件和进度我们每年大约在几千蒸吨的锅炉在进行改造,目前城六区已经没有燃煤锅炉了,刚才您提到的核心区是无煤化,确实从2003年开始我们对东西城核心区因为它受制于燃气管网的条件,所以在这过程中我们对东西城核心区推行的是煤改电,用电来采暖,电采暖第一个就是说对于夜间的电,我们把它很好的利用起来,从能源上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运用,第二从政策上我们推行峰谷电价,也要真正的市民受益,所以在这过程中从2003年到2015年应该12年间,我们对东西城完成了31万户的平房煤改电,截止到2015年底东西城市已经基本实现了核心区的无煤化,下一步我们现在的重点由内及外向郊区来转移,所以我们现在对于郊区,第一个锅炉我们来大力的推行燃煤锅炉改用天然气采暖,第二个很大一块是我们的农村地区和城乡结合部的散烧煤,这个地方受制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就是我们燃气管网还不够的发达覆盖到所有的地方,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推行煤改电,今年从政府的工作报告也看到了,我们今年对400个村进行整村的煤改电,那么计划用5年的时间到2020年之前整个北京的平原地区农村全部实现清洁化采暖。
主持人曹一楠:那么我们相代表老北京问您一个问题,包括我小时候,家家都是煤炉子,一个胡同放眼望去是两排大烟筒,现在回忆起来也是一个美景,那个时候雾霾也没有这么重啊。
于建华:这个也是很多人的反映的问题,这个是一个容量的问题,你一说那个小时候,应该是多少年前的小时候。
主持人曹一楠:70年代、80年代。
于建华:可能70年代、80年代大家有这个感觉,70年代、80年代北京有多少人口,北京有多大的燃煤量,北京二环以里叫城区二环以外是不是就没有什么其他的这些建筑、供暖,所以我说什么?可能在过去大家也说,包括明朝、清朝或者在这个过程当中咱们说的70、80年代,确实有这种问题,但是我想说作为一个城市它有一定的容量,包括我们能源的消费总量和污染物排放的总量,可能在这过程中煤还是那个煤,但是如果它的量达不到超过它的那个容量的时候,可能它通过自然的条件有风有雨把它扩散掉,但是现在北京市2000多万人口,现在1千多万吨燃煤,500多万辆车的时候,在我们的平原地区6千平方公里这么一个高密度的情况下的时候,和过去严格地说不是一个同一个概念的比较。
主持人黄彦:人多了。
主持人曹一楠:地儿还是那片地儿,但是它所承载的内容也是庞大了很多。
主持人黄彦:下面我们想接近一位朋友的热线电话,您好这位朋友,您请讲。
市民: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一下,刚才听里面说,就是说机动车是污染特别严重的,但是我觉得好多城市都有特别多的车,不光北京有那么多的车,不也有的没有污染,就是怎么一回事,还有说前一段时间朋友圈好多说实行机动车单双号,有的说有用,有的说没有用,我就想知道到底有没有用,就是和咱们生活挺相关的事,想问一下。有多大的用处。
主持人黄彦:我们请于总工来回应一下这位朋友的问题。
主持人曹一楠:两个问题,国际上其他大都市也有那么多机动车,为什么人家没事,人家不去限车,第二个问题就是这机动车的排放,限车到底对我们的空气治理有多大的贡献。
于建华:应该说从北京的源解析看,刚才我讲说机动车是主要的污染物,其实对于国外发达大都市机动车都是主要的污染来源,可能大家反复也说,国外大都市的空气质量很好,在这个过程中两方面看这个问题,第一个应该说北京除了污染的排放总量来源之外,北京还有我们的三面环山不利的地理气象条件,这个东西,还有我们倒U字型的地形,就是东南风的一吹的时候,容易在山间积累,容易积累不宜扩散。
主持人曹一楠:前两天在采访一时候一位政协委员,咱们气象局的首席预报师他就很形象,说咱北京这地形就一簸箕。
于建华:它在这个过程中风灌进来之后在这挤压,浓缩,所以易积累,不易扩散,这个应该说是北京比其他的城市不利扩散的一个条件,其实我们比较国外很多的大的城市,它的扩散条件比北京有利得多,但是和北京举一个相似的例子,其实洛杉矶车也很多,地儿也很大,扩散条件也不好,所以它的空气质量也是全美最差的一个地方,这是一个,那么对于北京来说,机动车是首要的污染源有这么几个情况,第一个应该说冬季因为有燃煤的增加,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在这个季节煤的污染相对突出一些,但是在非采暖季我们的空气质量没有达到标准,在这个季节,车是最主要的来源,从这一点我想给朋友举一个例证,车的污染确实是客观存在的,没有冬季比较的时候,我们只看春夏秋的时候,以车为主的时候我们空气质量依旧不达标,也有重污染的时候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也有很多的城市也有车,那么为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北京的车反倒是最主要的,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很多人问这个问题,也有很多人研究这个问题,第一个我想说,北京车的密度非常高,我们560万辆车,有人粗略估算过,可能70%、80%的车在五环以里用,也就是我们这个密度太高了,可能国外虽然也是大城市,它是一个大区的城市,可能它这个城市包括它所谓的市中心和周边的郊区它分布相对均一些,不像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五环以里的东西很密集,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就机动车的使用强度来说,北京市也是非常高的,我们机动车的使用强度,就是相当于我们比较国外大城市的3到5倍,就是什么概念,就是正常来说,应该3公里以内我们可以说步行或者骑自行车,5公里坐公交,再远可以开车,咱们现在在这个过程中,说的不客气一点,打酱油都有开车的,所以在这过程中我们车的使用强度确实非常高,那么在这过程中,其实机动车的污染主要来自于燃油的使用,就是你使用越多,你燃烧的汽柴油越多,你排放越多,本身如果车的数量多,但是不使用可能在这过程中它的污染也不会很多。这是一个,再一个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治理大气污染有一个不断的深入的过程,包括我们车的结构,现在不断向着更加清洁化的发展,现在我们是第5阶段的标准,但是我们现在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按我们的话国一、国二、国三、国四、国五,我们各种类型的车是并存的,而且我们北京在这过程中应该说即使这样我们从车到油我们都是做的最好的,但是我们周边的地区它的车和它的油没有达到国五的程度,因为车是一个很复杂的情况,包括我们很多还有绕境穿行的货车,总而言之这些经过相关的分析,我觉得不会因为车多就说它污染,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更关注排放,从这些角度来讲,车的排放也是比较重的。
主持人曹一楠:我们刚才说到排放了,是不是下一步我们的工作重点就要放在油气治理,尤其刚才我们说的烧柴油的大货车上了呢?
于建华:柴油大货车是治理的重点,应该说2016年我们的需要加大的治理力度,第一个对于外阜埠需要穿行北京的货车原则是不让它进6环,在6环以外走,这是第一个。那么本市新增大货车我们会给它要求安装颗粒物捕集器。要尾气排放的过程中…
主持人曹一楠:要每一个大货车安装这个装置吗?
于建华:是从新车开始,因为旧车改造涉及到不同的车型,旧车是我们现在加大路检路查的遥测,因为我们现在有路上的执法人员,如果你这个车冒黑烟,或尾气不达标,是要重罚的,在这个过程中,促进每一个车主根据自己的情况加强检测保养,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你的车使用要定期的维护保养,使得车况包括排放状况都要达到非常好的,因为从设计工艺上可以做这些东西,再一个我们大力推广电动车新能源车,这样它本身处于零排放的机动车,这样渐渐不断改善我们的机动车组成结构,来优化减少机动车的污染。
主持人黄彦:像刚才于总工您说的治理散煤,还有治理高排放的车,这些是不是纳入了今年我们北京市2016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当中呢?
于建华:为了治理北京大气污染,市委市政府治理了一个2013年至2017年的清洁空气行动,对于5年的大气污染防治目标措施做了一个整体的安排,每一年又制订一个年度细化的行动计划,今年2016年的行动计划,这个已经经市政府研究通过,那么近期也将正式印发实施,就刚才跟您说的关于今年就是说主要一个目的就是说坚持战略上打持久战,战术上打攻坚战,聚焦散煤、高排放车和城乡结合部的治理,在这个过程中重点打好这三大战役。
主持人曹一楠:我们应该说污染天气不是一天就形成的,同样污染天气不能一天就消散,我们在这里应该给大家更多的信心,我们下面通过大数据,毕竟是大数据的时代,一起通过数据看变化。
(短片播放)
主持人曹一楠:今天这段访谈马上进入尾声阶段了,于总您又是一个环境专家,又是一个北京市民,面对现在空气环境治理这样一个现状,您最想和大家交流是什么?
于建华:虽然说大气污染防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但是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加大治理措施改善环境质量,同时希望广大市民从我做起,共同参与一起改善我们的环境。
主持人曹一楠:您的信心来自于哪?
于建华:来自于我们的信心措施不断得到印证。
主持人黄彦:也来自于我们的市民的努力。
主持人曹一楠:今天我们在这里用了45分钟对话北京市环保局总工程师于总,在这里我们让我们所有北京市民共同的努力,为北京的蓝天共同努力。
主持人黄彦:我们这一时间段的访谈到这里就结束了,最后告诉大家在一段广告之后,交通委的主任周正宇将会做客我们的《市民对话一把手》,跟大家说一说缓解交通拥堵的话题,我们稍候再见。
主持人曹一楠:再见,于总。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