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化局局长陈冬谈: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文章来源:首都之窗 发布时间:2016-01-26 16:38
访谈时间:2016年1月24日
访谈嘉宾:陈冬 北京市文化局局长
简介:北京市文化局局长陈冬将在本期节目中详细介绍今年春节北京的精彩文化活动以及低票价演出如何惠及更多百姓、怎样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到高水平文化服务等方面话题。
主持人张锋:各位听友、各位观众、各位网友,大家好!您现在收听收看到的是"市民对话一把手北京新表达"系列访谈节目,我是北京城市广播主持人张锋。
主持人聂一菁:大家好!我是北京电视台主持人聂一菁,我们正在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驻地北京会议中心为您制作播出这次的"市民对话一把手"系列访谈。
主持人张锋:这个时段来到节目中和大家交流的嘉宾是市文化局局长陈冬。陈局长您好!欢迎您!先请您和各位听友观众和网友打个招呼吧!
陈冬:谢谢,大家好,主持人好。
主持人聂一菁:也欢迎观众朋友通过多种方式还有听众和网友,通过多种方式跟我们的互动。大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互动:热线电话84902370;微信公众平台请搜索"北京城市广播FM107.3";您也可以通过北京发布、首都之窗、千龙网和北京网络广播电视台官方微博,在线对话一把手;想了解更多视频、图文内容,您可以登录首都之窗和千龙网。下面我们首先通过一个小片走进今天我们的一把手。
(短片播放)
主持人张锋:再次欢迎您做客我们的节目,春节马上就要到了,眼下这年根底下大家纷纷在采购的年货,其实我发现大家也特别关注咱们北京的文化年货,在我们的城市广播微信公众帐号里面,它叫做"仙人掌"给您留言了,他说以前春节经常会和家人亲戚朋友一起去逛庙会,问一下咱们北京有哪些文化年货呢?
陈冬: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从而也是最具民俗特色的文化节日,今年春节北京市各地文化部门精心准备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一系列文化盛宴,可以说是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首都文艺舞台异彩纷呈,在群众文化活动方面,大家所熟悉的地坛、龙潭湖、厂甸,等各个庙会悉数登场,大家在节日氛围当中,可以赏民俗、可以寻年味,可以品美食,在这个庙会当中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京味文化,体会到浓浓我们的民俗风情,此外各区、街道、乡镇包括很多村和社区也准备了包括了花卉表演,戏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此外北京市各级的是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也继续免费开放。在那里将有大量的包括展览、包括讲座还有民俗表演还有电影放映,欢迎大家前去观赏和体验。
主持人张锋:要说群众文化活动庙会最具代表性了,但是我听说今年的庙会会有一个大变脸。
陈冬:今年的庙会活动跟往年不太一样的地方,它更加体现了我们春节的文化内涵,文化味更足了,可以说在逛庙的同时,感觉到中华民族吉祥文化的深厚的寓意。
主持人聂一菁:其中增加什么样的元素呢?
陈冬:包括非遗的展示,文化表演,包括戏曲表演、工艺品制作等等。
主持人张锋:首都这个舞台会在春节期间呈现什么样子呢?
陈冬:节日期间首都舞台异彩纷呈,据我们初步统计,现在全市37家专业的艺术场馆将会为大家奉献出92台剧目,282场演出,这些演出里面既有我们传统的京剧、地方戏曲,也有话剧、儿童剧、舞蹈、音乐会、包括芭蕾舞,可以说既有我们名家名团,也有国外的文艺院团,可以供大家充分选择,同时在春节前为了方便广大市民能够参加文化活动,我们也将在媒体和北京文化局的官方网站发布这些信息,希望市民同志予以关注,在此我也向市民朋友发出邀请,希望春节期间市民朋友带上您的家人和朋友,走进文化描绘,走进剧场影院、走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美术馆。在欢乐祥和,热烈火爆的文化氛围中过一个快乐的猴年春节。
主持人聂一菁:谢谢陈局长热情洋溢的邀请,通过您这一番讲述真能感受到我们春节文化生活,群众的文化生活是丰富多彩,舞台文化也是异彩纷呈的,当然能够为大家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大餐,与咱们十二五时期的一系列文化建设密不可分的,现在大家通过一组大数据回顾一下2015年北京市文化建设的一些惠民举措。
(短片播放)
主持人张锋:刚才我们了解到过去5年咱们一些数字,但是光看数字有一些抽象,所以请陈局长在节目当中给我们描述一下,过去5年当中,咱们文化系统在公众文化服务这一块做了哪些好事、实事呢?
陈冬:公共文化是首都文化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保障老百姓基本文化权益的举措,既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项民心工程,十二五时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大了惠民文化力度,可以说中国文化建设取得了新的文化进展,这主要体现在:第一加大了政策的指导,十二五时期,我们出台了1+3公共文化政策,这1指北京市文明政府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建议,3包括首都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首都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硬件的建设标准还有软件的服务标准,1+3是一个相互配套的体系,可以说它是遵循政府指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创新发展的原则,能够从指导思想,实现目标,硬件建设、软件服务包括绩效考核,形成了一系列指导性的文件,是我们十三五推进文化建设一个基本遵循。此外在十二五时期,我们还出台了一系列惠民的文化政策,包括我们的低票价政策,包括鼓励扶持群众文化活动的政策大约在十余项,第二个方面,我们在十二五时期又进一步加大了平台的建设,给群众更多的展示平台,比如说前几年我们出台了叫做"我的中国梦欢乐新北京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这些活动覆盖全年、覆盖全市,它把全市的市区乡、街道村社的资源给它贯通起来,包括通过歌唱北京、舞动北京等6大板块充分给老百姓展示才艺的舞台,全年活动大约2万场,参加人数大约在3千万人次左右。
主持人聂一菁:就普通市民都可以参与的一个展示平台。
陈冬:就是群众演群众看的这种情况叫做蔚为大观,此外我们叫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一街一品,包括一区一品的这个格局,也已经产生了。
主持人张锋:有了这么好的平台,我想在财政的投入上是不是也跟得上。
陈冬:应该说财政方面加大力度,有一个数字反映这个问题,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公共文化的支出达到724.4亿元,比十一五增长了141.6%。
主持人聂一菁:好,有大的投入,才能有高的产出。
陈冬:此外现在北京市的人均文化建设费也在全国属于领先地位,十二五期末达到115.91元,是全国的将近3倍左右。
主持人聂一菁:好,刚才我们通过这个小片大数据能听到一个数字就是,我们的过去的一年当中,我们的四级公共文化的设施覆盖率达到98%,那么能够有这样的成效,我们身边的图书馆、文化馆越来越多了,在图书馆、文化馆当中,我们能够享受到什么样的服务呢,现在我们先到朝阳区的文化馆感受一下。
(短片播放)
主持人聂一菁:我们再看北京网络台有这样一位网友叫做"红色枫叶",他说的问题也挺有代表性的,他说我们社区的文化馆、图书室真挺好的,但是像我这样的老年人去得多,我们家孩子白天上班,晚上有空去了,却是不开放了,是所以我觉得文化馆应该让更多的人利用起来,怎么能够让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上班一族在下了班之后还能享受到。
陈冬:这也是我们下一步加紧解决的问题,现在我们的文化设施一方面有空白点,但是另外一个方面,有的利用不高,它的服务效能没有大家需要,下一步我们进一步通过我们的政策的引导,比如说我们1+3的政策里面,我们提出了村社区的图书室,我们每周要开放56个小时,同时我们还引导有条件的文化室错开时间,这样的话,礼拜六、礼拜天,包括早上、晚上能够更方便我们的市民的文化需求了。
主持人聂一菁:56个小时的一周,大概每天8个小时,当然可以错峰一点。
陈冬:对,这也是我们进一步来加以调整和改进的地方。
主持人聂一菁:刚才您也说到了咱们在公共文化方面存在一些短板的问题,未来在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在文化建设方面解决这些问题,补足这些短板呢。
陈冬:这个在王安顺市长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北京率先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个服务体系的目标达到均衡发展、供给丰富、服务高效、保障有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确定了一个12345的工作思路,所谓一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它的核心点就是尊重老百姓对于文化的参与权和选择权,要把供需对接作为一个主要问题来解决,就是通过订单式的服务,把老百姓需要的文化送下去。第二我们要强化两个意识,一是文化民生意识,第二是阵地意识,第三我们要搞好三个配送,就是公共图书、文化活动、还有公益演出的三个体系,在这三个体系里面我们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比说我们的公共图书的配送体系,要进一步整合全市的图书资源,通过用总分管制的方式方法以首图为龙头,以区的图书馆为核心,以街道乡镇图书馆为重点,这样上下贯通起来,能够实现互联互通,然后通借通还,也就是说以后在街道和镇的图书馆可以借到首图的图书了。
主持人张锋:比如说我在西四环住着,我就不用再去东三环的首图,两头跑了。
陈冬:对,这样更方便我们广大市民的公共阅读了。四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我们要推进它的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和数字化,标准化是基础,我们要无论是设施建设服务规范,绩效考核,包括资金保障都要有所遵循,要实现15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在这个均等化方面,均等化是我们的目标,要使北京市民都能够公平平等享受到文化服务。第三社会化是我们的途径,政府是公共文化的主角,是主角,但是不是包办,我们希望社会各界力量,能够共同参与我们的文化建设,使我们的文化的服务的提供和文化的运营能够多元化。所谓数字化就是要运用好的现代化的数字手段,为我们的公共文化插上公共的翅膀,使它的覆盖率、覆盖面更广泛更有利。此外我们还要推进五项工程,包括引领工程、示范工程、提升工程、培训工程和保障工程。比方说培训工程,我们要重点培训我们的基层文化组织员,现在全市村和社区,大概有6651名文化组织员,这是活跃在基层一支文化骨干力量,通过对他们的培训,能够进一步调动起我们广大市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主持人张锋:通过您介绍的一二三四五在十三五期间北京公共文化的总体思路,让我们充满期待,未来有更多的适合我们的个性化的文化需求,通过思路和设施得到充分的满足,正在进行的市民对话一把手北京新表达的系列访谈节目,这一时段做客节目的嘉宾是北京市文化局局长陈冬,您可以通过热线电话和多媒体的方式参与互动,84902730是我们的直播热线,现在有一位听众朋友已经打进了,我们一起来接进一下,您好这位朋友。
市民:您好。陈局长好。
主持人张锋:这位先生怎么称呼您。
市民:我姓王。我是一个戏迷,家里人比较喜欢看演出,这两年在北京感觉到很幸福,这两年看了很多的好戏,看了很多好的演出,尤其去年年底看了很多的戏,包括北京的京戏、河北梆子,还有在北京比较难看到的吕剧什么都看了,在北京觉得演出挺丰富的,正好今天陈局长在,想知道今年包括以后,还能看到这些好的演出吗?尤其这些高水平有特色的,而且咱们文化局,作为政府主管这方面的工作的部门,有些什么措施能保障咱们和老百姓常年看到这些演出。
主持人张锋:感谢王先生的互动,作为一个戏迷感觉很幸福,但是有更多的期待,今年有没有更多的演出,尤其是高水平有特色的。
陈冬:应该说丰富多彩,抓创作、出精品是我们抓好文化繁荣发展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我们不断以推出我们的精品创作作为我们的主攻方向,在这个方面我们建立一个原则,就是要第一要抓好我们的规划引导,在这个方面我们坚持叫做中国精神,首都水准、北京特色,要动员我们广大的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群众,反应出更多现实生活和历史题材的精品力作,今年是建党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今年我们要围绕这个主题要开展一批主题创作,比方说国家大剧院的歌剧长征正在的精心准备当中,此外今年我们还要进一步搭好我们的精品剧目的展演平台,北京现在每年新创剧目大约在40台左右,复排剧目大约在60台左右,今年我们要搭建一系列平台,让老百姓能够走到我们的精品剧目,比方说我们每年要开展春苗行动,优秀少儿作品的展演,我们要开展小剧场的优秀剧目展演,此外还有京津冀精品剧目展演,同时我们把北京打造成是全国地方戏曲的演艺中心,在北京大家可以欣赏到全国各地的地方戏曲,第三个方便我们要创新机制,从今年开始我们要推出北京文化艺术基金,从这个艺术基金的方式,能够鼓励原创、艺术精品,能够让我们的各个方面的文化工作者,在原创方面、在文化交流方面,在人才培养方面,为我们的出精品、出人才助一臂之力,此外我们在推进艺术创造方面我们还进一步的调动社会文化活力,大家知道北京现在有文艺院团大概是640家,而92%是体制外的文艺院团,如何调动这支社会文化活力,我们也想了很多办法。比方说我们去年底出台了北京剧目排练中心,包括我们现在已经搭建好的北京剧院运营服务平台,通过抓前端,抓终端能够使我们原创,我们的作品生产,我们的演艺市场联合起来,为我们的广大市民感受到体会到我们的精品力作。
主持人聂一菁:听陈局长一介绍,我觉得作为一位北京市民这种幸福感油然而生,一方面欣赏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同时还能够享受到非常优惠和亲民的一些票价政策,我相信很多我们的北京市民朋友跟我也有同感,下面我们就和一位话剧舞台的爱好者一起感受一下,听听他有什么样的体会。
(短片播放)
主持人张锋:刘先生提的非常实在,问一下陈冬局长,2016年还有哪些更实惠和丰富的演出。
陈冬:2016年低票价应该让我们的观众有更多的惊喜,它的覆盖面会更广,力度会更大,出台低票价政策,我们当然有两个初衷,一个是让我们的广大市民更多的走进剧场,保护好维护好我们老百姓基本文化。第二个初衷通过我们的引导,让我们的演艺市场的票价订票机制更理性,使演艺市场能够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实践证明低票价政策推出三年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三年来我们已经推出低票价3000多场,补贴低票数量达到49万张,财政补贴资金达到5千万元,通过这些年的实践,一方面我们提高了的力度,让更多老百姓能够走进我们的剧场,49万张票带动了100万人受惠,是第二方面我们演出市场也更加繁荣,到2015年我们全年演出场次达到24000场,观众人数达到1035万人次,票房当然也有新的提升,达到了15.49亿元,这些无论是演出场次,票房的收入都有了新的提升。而且我们的演出场次在票价低的前提之下,还进一步稳步增长这也说明我们的政策引导发挥了很好的效果。今年应该说我们的低票价的政策还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第一我们的覆盖面扩大到"两小"。原来我们的覆盖范围3千人到500人的之间的剧场,从今年开始我们要覆盖到全部小剧场,也就是500座以下的小剧场享受我们的低票价的政策,这是一个覆盖面。
主持人聂一菁:这是一个福音。
陈冬:还有一小,第二小就是对于小观众,2015年我们的政策是儿童剧的剧场享受30%低票价,从2016年1月1号开始,儿童剧的演出将有40%的低票价,应该说幅度提高了10%,这样我们的小剧场、小观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让更多的市民走进我们的剧场,亲近我们的艺术。
主持人聂一菁:太好了,有更多的孩子能够享受到非常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了。
主持人张锋:家长也高兴。
主持人聂一菁:我们再来看一看一位网友的提问,它是北京网络台的,咱老北京有不少的宝贝,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的传承,也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您在这方面有什么想法呢?
陈冬:非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非遗的传承是文化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北京非遗的资源非常丰富,据我们普查,北京市有非遗的资源大约在1万2千项,其中我们有国家级的非遗的项目是128项,市遗的非遗项目是273项,区级的非遗的项目776项,同时还有一批,我们的非遗传承人,在这些方面,应该市委市政府这几年不断加大对非遗保护这种扶持力度,一方面在资金方面,这些年,大家大约投入了1.3个亿,用于我们的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的这种抢救培养和传承,第二个方面我们要进一步创新了我们的传承的工作机制,比方说去年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北京非遗保护的资金扶持办法,对于非遗传承人每年补助1万元,现在补助2万元加大了工作力度。第二个方面我们建立起三级市区还有国家级,三级非遗保护名录体系。第三我们这几年还推出了一些重要的举措,比方说推出了国家级和市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还有非遗我们的传承基地,同时也推进我们的非遗进校园。第三个方面,也是我们下一步进一步要推进,我们要推进三个计划,第一个计划就是推进非遗我们传承人的沿袭、研修培训计划,第二我们推进非遗培训基地的计划,也就是说让我们更多的中小学生能够接近我们的非遗,感受我们的非遗,能够对我们传统文化能够有切身的体验,要建设一批培训的示范学校。
主持人张锋:有了地儿了有了这样的资源了,那么很多的小学生中学生,刚才我们跟线主任谈到有更多课外社会实践的课堂,这样的其实非遗也是一个很好的项目。
陈冬:这个项目对于传统的文化不是一个空话了,从小培养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喜爱,由热爱喜爱到能够更好的发挥传承这个方面的责任。第三个方面我们还要推出一个新的计划,就是我们的传统工艺青年技能培训计划,就是把我们的传统工艺能够在我们的青年当中,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发扬。
主持人聂一菁:培养接班人。
陈冬:使之能够活态传承,跟我们老百姓日常生活结合的更加紧密。
主持人聂一菁:不仅要有欣赏的人,同时还有能够呈现的人。
主持人张锋:陈局长刚才的访谈当中,您从多个角度给我们展望了,未来5年咱们北京文化中心的打造,还有一个问题,我想最后请您介绍一下,就是未来5年咱们北京的文化设施这一块,包括大型一些的剧场、剧院这个大型的项目上您能不能给我们透露一下,有哪些计划。
陈冬:文化设施也是保证文化繁荣发展一个重要基础,在十三五时期,我们现在初步想一是把我们的传统一些老的戏园子要把它恢复起来,比方说吉祥戏院、广和戏楼、中和戏院,第二我们还要打造一些新的剧场,比如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比方说北方昆剧剧院的文化交流中心,再比如说我们在通州城市副中心建设全国非遗展览展示教育中心,在通州还要建设以演艺中心为核心的国际交流文化中心,通过这些设施,能够为我们的百姓和我们的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主持人聂一菁:大概是什么样的时间表呢?
陈冬:时间表在十三五时期能够使这些设施让老百姓真正体会到体验到。
主持人聂一菁:就是未来5年时间内,我们能够感受到我们周围的设施更加的丰富更加的多元了,我们知道北京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大家对于北京文化关注度尤其高,您也是北京的文化局长,您展望未来5年,或者我们刚刚迎来的2016年,您对于北京的文化活动有什么样的展望?
陈冬:应该说未来的5年,北京市民的文化生活会更加的丰富多彩,我们的精品力作会更多的涌现出来,我们文化创业产业会成为我们的国民支柱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的文化传承也会取得新的成效。
主持人张锋:非常感谢陈冬局长做客我们市民对话一把手系列访谈,今天陈局长在节目当中和大家交流了文化中心的建设,我们由衷的希望未来的5年,乃至未来更长的时候,有更多的文化精品在我们的北京百花齐放,让更多的老百姓享受更多的优质的文化服务。
主持人聂一菁:我们也相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北京的市民能够在北京的各个舞台,各个文化活动当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能够享受到我们身边和整个祖国和世界各种文化活动带来的一种幸福和快乐,非常感谢您收看和收听我们今天的节目,明天即将做客"市民对话一把手"的嘉宾分别是市医改办主任燕瑛和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方来英,欢迎您明天继续收听我们市民对话一把手北京新表达,明天见。
主持人张锋:明天见。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