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北京 > 北京风情 > 趣说北京:春节逛庙会拿个面人儿是必备 万万没想到它还那么有来头

趣说北京:春节逛庙会拿个面人儿是必备 万万没想到它还那么有来头

视频来源:首都之窗 发布时间:2020-02-03 12:30 
  春节假期结束了,您都去哪里嗨皮啦?
  在北京过春节,庙会可是不能错过。
  火红的糖葫芦、咯咯响的风车、香味扑鼻的羊肉串、冒着热气的茶汤……什么是属于你的庙会记忆呢?
  每年庙会,小编对面人儿可谓是情有独钟。一块块彩色的小面团,在老师傅手里可以迅速地变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从孙悟空猪八戒到八仙过海,小编每次都看得目不转睛,移不动脚步。
  今天,我们特意请来民间工艺美术家、北京“面人曹”第三代传人彭小平来给我们讲讲这一个个五彩斑斓面人背后的故事。
  面人儿的起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面人儿的产生,最早是在祭祀祭品中,比如要用面捏出一些仙鹤、寿桃等寓意吉祥的事物。
  来考考您,各行各业都有祖师爷,您知道面人儿的祖师爷是谁吗?
  诸葛亮!您答对了么?
  当时,诸葛亮去南方打仗七擒孟获,死伤了很多将士。据说,因江水中有很多的冤魂,导致江水波涛汹涌而回不来。诸葛亮就用面来做牛头、马头、羊头,投到水中,安抚了冤魂,后来大军回到了中原。由此,传统的面人师傅就把诸葛亮作为面人儿行业的祖师爷了。
  面人儿在北京很有讲究,其分为三派:“面人汤”、“面人郎”、“面人曹”。
  “面人汤”是以汤子博为代表的一派,其面人儿比较粗犷;
  “面人郎”是以郎绍安为代表的一派,其面人儿就像年画,色彩比较奔放;
  “面人曹”是以曹仪策为代表的一派,其面人儿像中国的工笔画比较细腻、典雅。
  曹仪策老师在做微型核桃面人上造诣很深。有什么诀窍呢?
  因为他发现了面的可塑性。
  小到一厘米、两厘米的时候,用金、用银、用象牙、用玉石,都无法达到,只有面可以。这样,面人这种技艺和收藏价值提升了。
  老北京讲“小孩儿撒尿和泥玩儿”。面人儿技艺来源于民间、来源于大众,它朴素而简单,这也正是它生命力的所在。 
  不仅北京人喜欢,也受到了很多外国人的青睐。
  如今,很多外国人来北京旅游,会去长城、吃烤鸭,也会来体验捏面人儿。大家感觉捏面人儿的过程非常惬意,印象也比较深刻。
  说了这么多,相信面人儿在您心中又加分了不少吧?
  明年再逛庙会时,一定别忘了买个面人儿,增添一份节日的喜庆哈!
阅读全部

我来说两句

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