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面胡同里的千面人生

日期:2016-11-30 14:05    来源:千龙网

分享:
字号:        

  老北京的胡同大大小小成千上万,其中的故事几天几夜也说不完。被大家熟知的南锣鼓巷、烟袋斜街、五道营、八大胡同这些,总是挤满了来来往往的游客。如果想体验下胡同里的静谧,真正感受胡同深处家院的味道,不妨去隐藏在街巷里的小胡同走走。

  面粉飞扬里有个“烧饼西施”

  东城区有这样一条胡同,平凡却也特别。也许它的名字你从未听说过,但住过这里的清代大学士、文学家、桥梁专家、哲学家、翻译家、音乐家,你肯定早有耳闻。而最吸引人的,是这里曾经居住着一位声名显赫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这条胡同就在灯市口地铁站C口的右侧,入口夹在俩幢高楼中间,从西口一进来,就能看到右手边墙上的简介牌,最上面是四个小字——干面胡同。

  何谓“干面”呢?原来,明朝时,这里属于东城的黄华坊,是去禄米仓运输禄米的必经之路。相传,运粮的大车打西边经过,面粉时常撒落一地,风一吹,扬的整条街到处都是.于是,人们就叫它“干面胡同”了。

  明代这里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菽园杂记》中说,天顺年间,有位窈窕俏丽的姑娘在这胡同里卖烧饼,由于她的烧饼酥脆可口,加上姑娘姣好可爱,顾客络绎不绝。一天,当朝重臣石亨的儿子路过,一瞥间意外惊艳,决意娶回“烧饼西施”。姑娘父母收到重金聘礼,十分欣喜,但她却惦着外出谋生的情郎,任凭父母媒人苦口婆说,执意不从。不久,风云突变,石公子被斩。胡同的街坊们都夸她不攀龙附凤,赞她忠贞,从此烧饼摊的生意更红火了。

  门上的电表有惊喜

  干面胡同长约700米,宽8米。走进胡同,可以清晰的看见南北侧地面上的停车线,还算宽敞。路两边有很多副食店,虽然外面看上去还很崭新,但走进去一问,都是开了20年左右的老店。

  往里走,路南侧的30号是个很显眼的西式二层小楼,这样的建筑不仅在这条胡同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在北京所有的胡同里也很是少有。这究竟曾经是谁的宅邸呢?走近一看,门上的电表给出了答案。

  没错,这就是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之子梅葆玖生前居住的寓所。梅葆玖曾在《怀念我的父亲梅兰芳》中提到,1949年,他随家人从上海来到北平,当时就住在史家胡同的陈关锋家中,就是现在的干面胡同红十字会宾馆。这住宅以前正门在史家胡同,后门在干面胡同,现在后门成正门了。这是一个西式的旧洋房,不是四合院,北平城里很少有,可谓“画廊金粉半寒星,池馆苍苔一片青”。

  干面胡同里的千面人生

  干面胡同里曾住过的名人不胜枚举,发生的故事数不胜数。

  15号,是当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高级研究人员宿舍,作家钱钟书、杨绛曾在此生活11年。杨绛在《我们仨》中说:1962年的8月,我们迁居干面胡同新建的宿舍,有四个房间,还有一间厨房、一间卫生间(包括厕所和澡房),还有一个阳台。我们添置了家具,住得宽舒了。

  61号最早是同治皇帝的老师、清代大学士李鸿藻的宅子,抗日战争前是原毛主席、周总理的英文翻译,已故联合国副秘书长冀朝铸岳父的宅院。21号是著名导演艺术家、戏剧理论家、翻译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奠基者之一焦菊隐的故居。33号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故居。此外在此居住过的还有历史学家翦伯赞、地质学家李四光、音乐家沈厢、雕刻家刘焕章、诗人卞之琳、戏剧家李健吾、IT精英李开复等等。

  如今,我们走在干面胡同平整光洁的路面上,透过一扇扇古老旧意的红门,仍能望见门里斑驳的墙墩和常年在此生活的人们。这是传奇历史的脉络,也是这个城市特有的人情风尘。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