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考古媒体活动

日期:2022-06-09 16:41    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分享:
字号:        
  • 长城考古媒体活动
  • 长城考古媒体活动

长城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文化遗产,以其上下两千年、纵横数万里的时空跨度,成为人类历史上宏伟壮丽的建筑奇迹和无与伦比的文化景观,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普遍价值。1961年起有关重要点段被分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长城-八达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党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按照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四个文化”的基本格局,“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总体框架,相继将长城作为遗产保护和文化带建设重要内容纳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统一规划,统一部署,长城文化带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形成以遗产保护为核心,长城文化带保护发展为主题,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重点的北京长城保护新格局。

1号便门考古前.jpg

1号便门考古前

1号便门考古后.jpg

1号便门考古后

一、长城研究性修缮项目背景

2016年6月,北京启动箭扣长城一期抢险修缮工程。彼时,正值“长城应如何保护”的社会讨论之中,箭扣长城的修缮引起了广泛的舆论关注。北京通过专家实地调研,完善设计方案,委托北京市文物工程质量监督站现场监督管理,在保证长城本体结构安全的同时,保存了箭扣长城的原有风貌,赢得了公众认可,为全国长城保护工作起到了积极示范的作用。此后,箭扣长城于2017年、2019年、2021年相继开展了二期、三期、四期修缮工程。

2019年起,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北京在全国率先推进实施长城抢险加固工程,通过明确范围、细化流程、确定标准等工作,建立专家库咨询制度,制定工程方案的审批程序,对长城保护模式进行理念和技术的进一步探索,以支顶加固为主要方式,重点解决排水不畅、坍塌滑落、墙体开裂等问题,最大程度长城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截至2022年6月,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复的北京长城抢险加固项目共计50项。这些抢险工程通过网络发布、纪实电视片、现场交流、国内外学术会议等方式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交流,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反响。

2020年9月,经国家文物局同意,全国首个长城保护修复实践基地在箭扣长城脚下挂牌成立,总结提升了箭扣长城保护理念和实践经验方法,旨在深入开展长城保护理念与技术的研究、实践和推广,对全国长城保护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推动效果。

2021年,为进一步加强长城保护工作的研究,解决长城保护工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时间、技术、经费等诸多问题,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以长城保护修复实践基地挂牌成立为契机,北京把工作重心由长城一般性保护工程向研究性修缮项目转变,选取延庆区大庄科段长城和怀柔区箭扣长城为试点开展研究性修缮项目探索,通过以考古挖掘为开端,多学科研究为手段,数字化跟踪记录为保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展示利用为目的的实施方式,摸索“慢慢修长城,边修边研究”的经验模式,力争总结出一套长城保护修缮可复制、可推广的北京经验。

3号敌台考古前

3号敌台考古后

二、延庆区大庄科段长城研究性修缮项目情况

(一)基本情况

延庆区大庄科段长城研究性修缮项目范围包括延庆区大庄科3号、4号敌台以及2号敌台至5号敌台之间墙体400米。2021年,香港黄廷方基金会捐赠一千万元资金参与该项目开展各项工作,成为社会力量参与长城保护工作的典型案例。该项目从长城本体、长城病害以及长城赋存环境等三个方面开展研究,通过多学科融合参与、全过程精细化管理、经验交流宣传等工作,将“研究性”贯穿项目全过程,同时探索将长城保护工作“经验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将数字化跟踪技术与实施效果评估与长城保护工作紧密衔接,是北京落实《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规划》重要实践项目,力争通过延庆区大庄科段长城保护修缮项目能够在国际遗产保护修复技术方面取得更多的话语权。

(二)项目创新方式

    保护理念的提升。该项目是以价值为本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创新实践。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十分重视对文物本体的抢险和修缮保护,注重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相对地,对文物所内涵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和时代价值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挖掘,影响了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认识、传承和展示传播。开展大庄科段长城研究性修缮,是一种遗产保护理念在保护实践中的探索,是为更全面深入立体认识长城价值,是为了让长城精神更好融入当代生活、助力文化自信建设,是为了进一步增强长城遗产的国际影响力。

1.多专业协同的模式引入工程全周期

随着现代建筑业的发展,行业内部的分工越来越趋于精细化。然而对于文物保护行业来说,分工的精细化却是利弊共存。过于精细化的划分使得考古、建筑、结构、材料、施工技术等专业相互分离,带来分段招标、分段实施,各做一段的问题,然而文物工程的复杂性和过多的不可预见性往往不是某一个阶段或单一专业能够全部完成的。延庆大庄科段长城研究性修缮项目将打破多专业学科各管一段的工作方法,从工程启动开始即形成考古、设计、勘察、施工、建设单位共同工作的协同模式,即考古、设计、勘察、施工人员组成团队,在前期研究与勘察、设计方案制定、施工执行、成果整理环节中共同参与,各有分工,各阶段重点不同,形成全专业全周期的合作。

2.科学研究的方法贯彻工程全周期

相比于古建筑,长城本体的营建方式、材料做法更为单一,这种看似简单也使得以往长城保护维修工程更多依赖于经验,过多的注重于修缮后的形象效果,而较少关注全过程的研究和科学技术手段的引入。本次科学技术方法引入包括考古研究、现代数字信息采集、无损 检测,数字化全程跟踪,检测试验分析、工程全过程记录等。每一项工作在研究的基础上均要形成独立的研究报告,并汇入长城保护工程报告,成果将及时出版。

3.实地实操地研讨融入工程全周期

以往,无论是优秀或是负面的文物保护案例,更多的是事后评价与交流,本次将借助于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长城保护修复实践基地、国家文物局教育培训基地(设于北京建筑大学)等平台,关注项目过程之中的研讨、学习、交流、培训。该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工程过程遇到的关键问题研究讨论,针对工程推进各阶段难点和主要问题,在保护维修工程理念和技术方法上寻求创新点,适时组织国际的文物修复研讨会;二是探索保护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实 地实操性交流、培训,分阶段举办培训班;三是研究如何在保护维修 工程过程中向社会宣传,分时段报导和展示,并研究开放工程实施现场,使公众近距离了解长城保护工作的理念和技术方法的可能性。

三、前期工作成果

长城考古工作是长城研究性修缮项目的第一步,是以配合长城保护方案的制定为主要目标,具体内容为明确长城建筑四至、建筑形制、建筑材料、建筑工艺和工程作法、建筑间的时代早晚关系。尝试明确导致长城产生各类病害的根源,为科学编制保护方案提供全面、系统、科学的依据。目前取得的工作进展如下:

1.明确了延庆3、4号敌台的地基作法。两座敌台在营建前均在原山体岩石上开凿基槽,其中4号敌台因距离山崖较近,先将山崖岩石劈凿后,再开凿基槽。上述作法尚属首次发现。

2.明确了3、4号敌台的建筑形制。考古发掘基本复原了敌台的建筑形制,显示与周围的2号、5号敌台基本一致,属同一时间段营建。

3.明确了长城废弃后的状态,特别是4号敌台的坍塌过程。

4.明确了该段长城墙体的地基作法,3座敌台所连接的3段长城墙体地基作法有3种。种类丰富。

5.明确了登城便门的建筑形制与结构。

6.明确了植被对长城建筑的影响,为今后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参照。

7.本次延庆大庄科研究性修缮工程项目将前期专业性、规范性的考古工作放在重要地位,其意义还在于实际工作体现“长城是古建筑与古遗址两种遗存形态并存、以古遗址遗存形态为主的文化遗产”,通过规范化的考古工作改变以往简单的将长城视为建筑,将坍塌部分视为“建筑渣土”进行清理的粗矿做法,认真的对待全部的遗迹现象。

8.本次的考古将与后续的勘察修缮紧密结合,对考古清理的所有建筑构件及材料进行有序分类码放,尽量对应前期勘察的分段钉桩,以便后续修缮中的构件归位更加接近初始情况。

9.本次考古除注意遗迹遗存信息外,还将努力辨识敌台或墙体残损至坍塌的时序、形态,探寻其可能的损毁的原因,为修复工程“度”的把控提供可能的依据。

10.本次考古过程中将尽量开展多专业学科之间的交流沟通,共同研究,从而打破专业自身固有的认知方式,共同研究大庄科长城形制、建造工艺乃至材料加工、残损及病因,并探讨后期修缮加固方法。

11.考古工作的全过程影像记录将帮助后期总结回顾、发现问题,为将来的砖石质长城考古工作提供帮助。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