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承乾考察队

日期:2022-08-18 17:13    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分享:
字号:        
  • 首都师范大学承乾考察队
  • 首都师范大学承乾考察队

承乾考察队

  “文物保护将一生与我们同行”

  “也许是缘份,我和班中的一位同学在聊天时对保护文化遗产有着一致的观点,恰好班中还有另外三名同学对文化遗产保护也非常支持,因此,作为班长,由我牵头在班中组建了承乾考察队(承乾者,亦为继承乾元,传承学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们商定以北京清代王爷园寝为始,考察文化遗产现状及其保护情况,相当于是做一次抽样调查。随后,我们找来了清代王爷园寝专家冯其利老师1996年出版的专著《清代王爷坟》,并以此为参考资料,在业余时间开始了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考察。”承乾考察队创始人、队长周莎说。

  2006年初春,利用在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历史系学习的课余时间,周莎在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班中组建了承乾考察队。自创立起,考察队一直开展北京地区的文物古迹考察活动。考察队成员们利用业余时间,自发考察北京周边各古迹遗址,交通工具方面,大部分是乘坐公交车,还有一些遗址需要步行一到两个小时才能到达。成员们不怕吃苦,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对所考察的文物进行资料拍摄、记录,并于考察结束后撰写考察日志。考察队自成立以来,更新迭代,一直有序地发展并慢慢扩大体制建设。

  2010年7月,承乾考察队正式转移至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成为隶属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团委的大学生社团组织,主要活动内容为考察历史文化古迹,初衷是以高校学生为单位开展古迹考察活动,弘扬文物保护的精神。成立初期,考察队组织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察活动,提高了大学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增强了其文物保护意识。2012年,考察队获得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第五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团队”称号。

  在考察工作中,前期,考察队会对预定地点进行资料完善,了解历史背景和当地状况;过程中,考察队不仅对文物本身进行记录,还深入当地进行访问调查,对文物古迹和当地风土人情进行全方面了解;后期,对相关资料进行详细整理、完善、归档,并从学术方面进行研讨、分析,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考察的文物古迹。将学术与实践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在落户首都师范大学的两年内,承乾考察队成功发展新成员200余人,除了有规划的组织考察活动外,也积极培养队员的文保意识,此外,队员自发的文物考察活动也不胜枚举。现今,随着考察队的扩大、完善,带动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积极参与文物保护活动,与此同时,社会各界文保人士、同仁也积极参与到了文物踏查、保护的活动中。

  2013年,考察队举办了北京地区红色墓葬考察等专题活动。同时,承乾考察队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周末和业余空闲时间考察北京周边古迹遗址的习惯。一直坚持至今,从未间断。

  另外,考察队于2012年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创办了学术刊物《承乾学刊》。此刊由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题字,目前已出至第4刊。“我们希望文保精神与学术研究相结合,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北京地区的文物古迹保护现状,推动文物保护事业,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人们提高了文保的意识,不去破坏,也就是保护。”

  在考察过程中,队员们不仅用眼看,还用手中的相机拍摄下文物现状、用手中的笔记录下所见所闻,也同时向附近居民或当地工作人员了解破坏及保护情况,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这些都是在书中看不到的,只有亲身去实践、亲身去体验才能了解到。

  每结束一天的考察,队员们都会及时总结、整理收获。“在考察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困难,最常见的就是到郊区寻访时,往往没有详细的地址与地图,只能靠自己去寻找,没少迷过路。但是,我们团队中没有一个人因此放弃,我们四处找人问路,虽然耽误了很多时间,但是每一次都能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到达目的地。虽然历尽艰辛,但我们心中的喜悦却远比依靠地图迅速寻到的要多得多。”考察队队员说。

  经过实践考察,队员们不仅增长了见闻与知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文物保护不仅是国家的事、文物保护相关部门的事、文物爱好者的事,更应该是每一个人的事。“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这些珍贵的文物古迹,它们见证着历史、见证着中华大地有着几千年的文明,这些是整个社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每一个人去珍惜、去保护。”

  “我们正在做的,就是为文物(历史遗迹)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在考察文物古迹、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宣传文物保护的理念,并希望更多的人加入我们的行列。”考察队的学生说。从2006年至2022年,从在校学生到文博工作者,“承乾精神”深入首师大每位文化遗产专业学生的心中。

  承乾考察队将考察活动坚持了16年,16年来的春夏秋冬,队员们奔走在北京的乡间田野,拍摄、记录、保存文物现有资料成为了他们每周必做的“功课”。他们说,会将这种考察记录的方式一直持续下去,将文物保护精神传承给下一代,以尽对文物保护事业的绵薄之力。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