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勐 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日期:2022-08-05 16:16    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分享:
字号:        
  • 孙勐
  • 孙勐

孙勐作为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专业技术骨干,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考古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挖掘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成果丰硕。作为共产党员,他吃苦在先、冲锋在前,是考古工地上党员爱岗敬业的一面旗帜。 

一、爱岗敬业,在释读北京“地下金名片”工作中埋头苦干

孙勐在田野考古一线奋战了十七个春秋。他参加了长江三峡水利建设(重庆涪陵)、北京奥运场馆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建设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等国家和北京重大项目的考古工作;主持或参加了圆明园、香山静宜园、琉璃河西周燕国墓葬、房山金代皇家陵寝等大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为首都的大遗址保护、展示和利用工作贡献了力量。在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工作中,孙勐先后完成了石景山鲁谷金代吕氏家族墓、海淀区玲珑巷明清宦官墓葬区等近百项考古工作,保护古代墓葬及遗迹千余座,出土文物数千件,有效保护了国家文化遗产,丰富了北京地区的文化内涵,擦亮了首都的金名片。

孙勐凭着对工作的执着,以坚守的情怀,始终奋斗在田野考古第一线,面对一个又一个艰巨的任务与考验,用青春和汗水践行着他的入党誓词。孙勐说,让党员的旗帜在考古工地上永远飘扬是他的信念与心声。考古工作有其特殊性,一旦开工,周末、节假日都不能停工,孙勐和他的团队经常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坚守在考古工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考古人的真实写照,也是孙勐的日常生活。

二、勇于担当,在城市副中心建设重大考古工作任务中成绩显著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是国家大事、千年大计。2016年以来,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严的情况下,为做好城市副中心建设中的考古工作,单位选派孙勐作为路县故城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他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通过查找、分析大量文献、档案,确定了路县故城城址的线索。此后,他精心组织城址的考古勘探,冒着酷暑严寒,钻进庄稼地,扎在沟渠中,带领勘探工人,在短短的五个月时间内,对近80万平方米的区域进行了全面考古调查和勘探。以城墙夯土为切入点,确定了城墙、城壕、主要道路以及该城址的基本范围、形制、结构、年代等基本情况,掌握了这一区域的地下文物埋藏状况。这是在通州区域内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古城,也是通州建城之始。路县故城城址的及时发现,文物价值、历史内涵的准确判断,为城址的全面保护、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城市副中心建设中文化传承、文脉延续做出了贡献,获得了北京市领导的充分肯定。20174月,他主持的路县故城遗址考古发掘工作荣获了“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路县故城的发现、保护与城市副中心建设形成了古今两城交相辉映的格局,这不仅对北京考古工作、大遗址保护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意义,也为全国范围内城市建设中的文物保护树立了榜样。

2017年7月至11月,为配合京唐铁路和城际铁路联络线建设,在孙勐主持下,考古团队对路县故城城址外进行考古发掘,完成面积16000平方米,发掘了汉代灰坑800余座、汉代房址27座、汉代至清代水井111口以及各个时期墓葬多座,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发掘成果与路县故城城址作为县级治所的时代相吻合,与路县城址的历史和考古学文化联系非常密切,是两汉时期路县故城外的一处生活、生产区。

三、精于业务,用丰硕的科研成果服务社会 

孙勐始终保持着对考古工作的热爱,在坚持野外考古的同时,加班加点钻研考古科研工作,出版专著3部、合著6部,发表论文二十余篇,成果丰硕,用实际行动阐释了北京传统文化。

在田野考古中,他非常注重考古勘探、发掘等实际操作的规范性、准确性,重视考古现场对遗迹、遗存性质、形制、年代、用途的综合判断与宏观把握。 

每当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结束后,孙勐就会开始着手考古资料的整理、公布和出版。他说:“这是对田野工作的总结、深化与研究,也是对传统文化遗产的深度阐释”。他的专著《南水北调北京段考古报告》《鲁谷金代吕氏家族墓葬发掘报告》获得学界的高度赞誉。他参与编写的《盛世调吉水古都遗博珍: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北京段出土文物》一书,获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专著《北京考古史•元代卷》一书,荣获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孙勐将考古视为毕生追求的事业,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向大家展示了考古工作者的专业与担当,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

​孙勐 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