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喜波 北京物资学院教授

日期:2021-09-28 17:22    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分享:
字号:        
  • 陈喜波
  • 陈喜波

陈喜波是北京物资学院的一名教授,多年来,他积极参与北京大运河文化资源的调查、研究和利用,参与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通州区美丽乡村建设,是大运河文化的研究者,也是大运河的守护者。

一、深入研究京津地区的运河水系变迁,为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坚实的学术基础

长期以来,历史上作为重要漕运通道的北运河河道少有人关注,运河河道治理以及河道变迁情况的不清晰,直接影响了大运河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文化发掘工作。自2007年开始,陈喜波通过收集各类文献资料,自北京至天津沿着北运河两岸进行长期的田野调查,对历史上不同时期北运河与漕运的关系、北运河治理情况和河道变迁情况进行细致研究。2012年,陈喜波参与通州区水务局组织的水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通过实地调查,访谈,确定了北运河沿线的运河故道分布,运河堤防、庙宇、码头、仓场、古代水工建筑的地理位置和空间分布,确认其文化内涵和遗产价值,为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学术支撑。

二、参与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为副中心规划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2015年,通州被确定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规划建设提上日程。陈喜波参与了通州历史文脉梳理工作,向规划部门提出有针对性的关于运河文化、河道水系、文化遗产、古树名木、城镇乡村、历史街区等方面的保护建议。不仅如此,他还参与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水系规划工作,利用前期积累的学术研究成果,针对运河故道遗产保护、历史水系恢复、现代水系规划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思路和对策,部分建议得到规划部门的采纳。在城市副中心文旅产业发展方面,陈喜波也向有关部门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 

三、投身于大运河沿线乡村调研,整理挖掘大运河红色文化资源

2017年陈喜波开始对北京大运河沿线的传统村落进行全面调研。在早期的运河研究工作中,他感受到运河沿线乡村建设相对滞后,因此决定依靠个人力量先行对个别乡村进行调研。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随后陈喜波在通州区政协和北京物资学院商学院的支持下,利用暑假时间,带领和组织学生深入通州区运河两岸传统村落进行全面调研,形成47份传统村落调研报告,并对通州区360个保留村历史文化进行全面收集整理,形成《通州区传统村落村史简编》调研报告,对北京城市副中心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陈喜波在运河沿线传统村落调研过程中,发现运河沿线一些村落保留了丰富的近代革命文物资源。他有针对性地收集通州区近代革命史料,经过深入研读,选取平家疃、西集村等红色文化遗产厚重的典型村落进行调研。特别是针对平家疃村,陈喜波整理出完整的红色事迹,制作展示材料,对平家疃村红色展览馆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建党百年之际,平家疃红色展馆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一处宣传展示大运河红色革命事迹的重要阵地。

四、专注大运河文化带北京段地名研究工作

多年来,陈喜波多次参与规划部门的地名规划与管理工作,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地名规划和管理提供智力支持,主持并参与地名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地名规划编制标准制定、城市副中心地名规划等诸项工作。地名工作涉及面广,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日益重要。陈喜波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深入研究运河沿线的地名,挖掘地名文化内涵,分析地名文化遗产价值,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地名规划当中,对延续城市文脉、保留乡愁、彰显运河文化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五、呼吁保护重要运河文化遗产,积极参加大运河文化宣传工作

陈喜波还有一个身份——通州区第六届政协委员。多年以来,他结合自身工作和社会实际调研,收集社情民意信息,积极撰写提案,呼吁保护运河文化遗产,提出建设大运河国际文化交往区、保护通州旧城历史街区、建设通州区红色革命纪念馆等提案;利用专业优势,撰写关于通州区的文史资料,积极参与通州区相关部门的文化建设工作。

在从事科研教学之余,陈喜波通过讲座、讲学、培训等多种途径进行科学普及工作,通过发布新媒体、深入社区等方式,积极宣传北京大运河文化,宣传保护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通过这些活动,为广大群众提供精神食粮,让广大群众了解运河文化,知家乡、爱家乡,树立运河文化自豪感,建立文化自信,增强建设城市副中心、建设北京的精神动力。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

陈喜波 北京物资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