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芳 人民日报北京分社高级记者

日期:2021-09-28 17:22    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分享:
字号:        
  • 施芳
  • 施芳

2021年是施芳进入人民日报社的第25个年头,多年来她辗转多个部门,先后从事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采访和编辑工作。她投入精力最多的当属文博领域,大运河则是她关注较多的一个主题。

施芳对大运河的关注自有来由,她的家乡在江苏通州,虽不在大运河沿线,但当地河湖密布,南来北往船只穿梭不停,渔民以船为家,呈现出一幅地道的水乡生活图景。“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从求学到北京工作,她一路北上,所到之处都与大运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也真切地体会到大运河对于流经地乃至全国的重要意义。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如何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展示大运河的历史脉络和当代价值,写出传得广、留得住的报道?施芳勤于积累和思考,她阅读了大量大运河主题图书。从单霁翔的《大运河漂来紫禁城》中,她了解到大运河作为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和生动实践;从徐则臣的《北上》中,她领悟到了一百年来大运河的精神图谱和一个民族的旧邦新命;从蔡蕃的《京杭大运河》中,她体会到大运河的历史与文化传承……

看展览也是施芳全方位了解大运河的重要途径。《舟楫千里》是国内首个大运河的大型展览,也是继甲骨文文化展、《红楼梦》文化展、孔子文化展之后,国家博物馆提炼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的又一重要尝试。在写作《奔流千里 跨越千年》一稿时,施芳查阅了数万字的资料,通过对策展人的采访和实地观展,加深了对大运河及其衍生的深厚文化底蕴的理解。扬州是大运河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她特意抽出时间到坐落于三湾古运河畔的大运河博物馆参观,体会大运河的世界文化遗产价值,感受千年历史长河中,大运河带给人们的美好生活。

大运河的千载岁月见证了沿岸哪些繁荣兴盛的历史?大运河所承载的丰厚优秀传统文化如何焕发新的生机?大运河沿线的园林文化如何弘扬传承?通过收听北京城市广播副中心之声《运河之上》节目,施芳借此构建起多元的大运河知识体系。正因为有了这些积淀,在她的笔下,大运河故事娓娓道来,专家读来不觉粗浅,普通读者不觉枯燥。

新媒体时代,受众多样的需求对传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讲好大运河故事,施芳立足生动表达、立体传播,消息快字当头,通讯向深处挖掘,评论则提供新颖独到的观点。消息、通讯、评论并举,刊发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报道,社会反响良好。《北京守护历史文化遗产金名片》一文,她深入一线采访3个多月,既生动反映了文物工作者坚守初心、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又深刻展示了北京在城市建设中守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可贵探索。这篇通讯在《人民日报》记者调查版整版刊发,引发广泛关注,被读者评价为“既有深度、又有温度”,文物工作者表示“鼓舞人心,感谢记者俯下身子关注我们。”该文被评为全国文物好新闻。

用好新媒体,让大运河的故事“活”起来。她先后在人民网、人民日报客户端、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刊发《一眼千年:行走在大运河北京段》《北京访运河古今》等多个新媒体产品,与传统媒体互为补充,形成了报道合力。新媒体重在快,但基本信息不容疏忽。大运河北京段流经多少个区?燃灯塔高多少米?现有资料说法不一,施芳不放过任何细节,一一向权威专家求证,把住了稿件的出口关。

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以来,始终把大运河文化带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举办大运河文化节则是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内容,是挖掘传承弘扬大运河文化内涵的重要平台。施芳参与了大运河文化节的策划,从活动主题到报道方向,积极建言献策,为首都的文化遗产保护奉献了一份媒体人的力量。

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既能更好地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也可以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在这方面,媒体可以也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身为“70后”,施芳心怀“老媒体人”的初心,坚守理想,保持着工作的激情,努力拿出更好的作品,讲好大运河的故事,为所热爱的工作付出辛劳,于她是一种幸福。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

施芳 人民日报北京分社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