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

日期:2020-11-05 15:12    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分享:
字号:        
  • 通州
  • 通州

通州区.jpg

通惠河通州段 〔张家湾镇土桥村至皇木厂村·元代〕 至元三十年(1293)

通惠河,位于京杭大运河的最北端。根据中国大运河申遗文本,通惠河河段中选取的申报遗产分别位于通惠河两端的两个遗产区内——“通惠河北京旧城段”和“通惠河通州段”。通惠河通州段遗产区西起永通桥(八里桥),东至通州北关闸(通惠河与北运河交汇处),北界、南界均以规划河道蓝线为界。西界为遗产区边界外扩50米,东界至通州区永顺地区街道与通州区新华街道乡镇界线止。缓冲区以紧邻遗产区边界的规划公共绿地与防护绿地为界。

尚存土桥村至皇木厂村尾段约1000米。原通惠河最后两座闸即广利上、下闸,上闸遗址尚存,下闸因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抢修张家湾城时拆用石料而无存。

张家湾城东门桥 〔张家湾镇张湾村东·明代〕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建。横跨元代通惠河故道上,为独券平面石桥。东西向,长16、宽5.4、净跨5.7、矢高2.55米,券顶上平铺条石二重,内外侧浮雕花纹,。1958年后石护栏渐被拆用,雁翅亦拆散,1998年整治河道时桥东端被毁。

张家湾虹桥遗址位于张家湾城东北。从通运桥沿着萧太后河东行,在玉带河交汇处顺着玉带河北行700米,可见张家湾虹桥遗址。虹桥曾以状若雨后出虹故名,明代前期此桥南北是运河北端大码头。

广利桥 〔张家湾镇土桥村·明、清·区文物保护单位〕 

元至元三十年(1293)通惠河修成后建木桥,此桥因临近广利闸,便称其为“广利桥”。广利桥刚建成时,桥面为灰土填垫而成,旱时为土,雨时为泥,所以该桥也俗称为“土桥”,其所在的村庄也因此得名“土桥村”。

明朝万历年间,将土桥改建成平面石桥,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重修。桥为单孔平桥。南北向,长11、宽6、净跨4.32、矢高2.5、雁翅长10.1米。两侧设青砂岩护栏。

通济桥遗址 〔新华街道里河沿东段近通惠河口处·明代〕 

通济桥,因桥栏两端各置一圆雕卧虎以戗栏,又名卧虎桥,位于通州北关地铁站附近。桥上可以望见大光楼,明清时期户部坐粮厅官员在大光楼里验收漕粮。

通济桥原为木板桥,明朝隆庆时期被大水冲毁,万历年间社会捐资改建石拱桥,万历皇帝取名“通济“。1966年,修建成为T型桥梁。1976年大地震后又以钢梁加固。1966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原桥基尚存,长21、宽7米,桥北端重修通济桥碑身亦存。

燃灯塔 〔北京市通州区大成街临1号·南北朝·市重点文物保单位〕

燃灯塔始建于南北朝北周宇文时期,明、清多次重修。此塔形制是密檐式八角形十三层砖木结构实心塔,是北京地区最高最大的塔。1979年燃灯塔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单位,是大运河北端的标志性建筑。通州八景之一“古塔凌云”即指此处。清代王维珍有诗云:“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燃灯塔是通州古城的标志。

永通桥及石道碑 〔永顺地区五里店西京通路北侧·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朝阳区东部,跨通惠河东段与通州区交界处。永通桥因距通州治所西八里,又名八里桥。

永通桥是“明代拱卫京师四大桥”之一。建于明正统十一年(1446)。后历代修葺。桥为三孔拱券石桥,南北走向。全长50米,宽16米,为3孔拱券结构石桥,中孔净跨6.2米,净高8.45米,两边孔净跨4.5米,净高4.31米。桥墩、拱券等部位使用腰铁以加强砌石之间的拉力。桥墩的分水尖上,设置了三角铁桩,以减轻水流对桥墩的撞击。桥两侧各有石栏板32块和望柱33根,柱头雕有形态各异的石狮子,桥头雕有蹲伏状戗水兽4个。两桥头原各有桥牌坊1座,坊额上有“永通桥”三个大字,已无存。1938年修京通公路时将桥头两端垫土,以减小坡度,20世纪40年代末桥面铺设沥青。20世纪80年代于古桥北侧开掘分水渠道,并在分水河道上新建一座3孔混凝土桥,与老桥南北相连。1984、1986年桥北、南券东端遭暴雨和洪水冲击而坍塌,已修复。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