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03fd543e9e61e362be306.jpg.jpg
她寸步不上、毫不含糊,钉是钉,铆是铆。每天把车夫舍命奔跑挣下的血汗钱收进刘四爷的小钱箱,“咔嗒”的锁声,伴随着车夫的一声轻叹。
她架起了二郎腿,手拍桌子和父亲唇枪舌剑地对骂,非祥子不嫁。
大晚上,她涂着满脸脂粉,戴上大红花,怀里揣着枕头,毫无顾忌地闯进了祥子拉包月的曹宅。她嘻笑怒骂,软硬兼施,硬是说服了祥子回人和车厂给刘四爷拜寿,当四爷的干儿子。
在刘四爷大办寿宴的喜棚里,当着所有车夫的面儿,她拍着胸脯,跺着脚。板凳摔得山响,声称“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为了祥子和刘四爷彻底决裂,一点没含糊。
一场产后热夺走了孩子,虎妞自身不保。她忍痛把祥子托给了小福子。自私、要强了一辈子的虎妞,最终仍躲不过命运的捉弄,成了旧社会的牺牲品。
小说《骆驼祥子》堪称老舍先生“做职业作家的第一炮”,1936年的夏天,他辞掉山东大学的教职,开始专职写小说。故事源起于一位朋友的闲谈,他在北平用过一个车夫,自己买了车又卖掉,三起三落,到末了还是受穷;还有一个车夫被军队抓了去,没想到趁部队转移的过程中,还牵走了三匹骆驼,转祸为福,这两个车夫的故事成为小说的最初灵感来源。从1936年的春天到夏天,老舍入了迷似的收集了很多材料,心里的故事也逐渐丰富,他最终确定车夫一定是故事的主角,围绕他的生活有地位不同的各色人等出没。因为打腹稿的时间很长,所以下笔起来很顺畅,写的很快,一边写一边在《宇宙风》杂志上发表,全部连载后,他自认为这是一本最使他自己满意的作品,“一是故事在我心中酝酿的相当的长久,收集的材料也相当的多,所以一落笔便准确,不蔓不枝,没有那么赴宴的地方,二是我开始专以写作为业,一天到晚心中老想着写作这一回事,所以虽然每天落在纸上的不过是一两千字,可是在我放下笔的时候,心中并没有休息,依然是在思索,思索的时候长,笔尖上便能滴出血与泪来。”
1957年,北京人艺导演梅阡将《骆驼祥子》改编为话剧,在面对内涵如此丰富的原作时,梅阡首先明确,改编不应离开原著而应抱有高度的严谨的尊重态度,但为了舞台演出的需要,务要突出剧本的主题思想和安排人物的贯穿动作,也就是要把作家的思想转化为舞台的动作和语言,必须特别注意剧中人物的动作性,必须找到每一人物的思想与行为的逻辑,赋予每个登场人物以鲜明的贯穿动作。因此,梅阡从原作中抽出了三条主要的线索,即祥子的个人奋斗、虎妞的追求幸福生活和小顺子的贯穿线(反抗的线)。而对于虎妞这个人物的处理,相对于原作有着明显的改动,梅阡把她作为了一个正面的形象来处理,赋予她“我爱祥子,坚决嫁给祥子赢得共同的幸福生活”的贯穿动作,突出了虎妞大胆泼辣、敢作敢为的性格,她有着强烈的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是那个封建社会里一个具有叛逆性格的女性,具有着五四时代妇女解放的精神。当然,这种突出是始终掌握着分寸的,她作为父亲的帮手,其本身所具有的剥削者的色彩也都有所保留。因此,舞台上的虎妞其性格具有多重性,塑造起来特别考验演员的功力。
1957年,梅阡亲任导演,将《骆驼祥子》搬上话剧舞台,于当年的9月28日首演,直至1962年,五年间演出达200余场。文革后又在1980年重排,仍由梅阡导演,从而成为北京人艺的保留剧目之一。若干年来,国内的戏剧院校将话剧《骆驼祥子》引入教学中,使虎妞成为中国话剧百年历史中的经典人物之一。
2007年,北京人艺导演顾威重排此剧,剧院的中坚力量和年轻一代接棒。而虎妞无疑仍是剧中绝对的主角。盘点近六十年间,已有四代10个虎妞在舞台上绽露风华,她们塑造的各具神采的虎妞在几代观众心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迹。
舒绣文之虎妞——激情充沛,性格饱满
1957年,北京人艺刚决定排演《骆驼祥子》之初,导演竟然接到九份申请饰演虎妞的申请书。最终剧院决定由刚调来人艺不久的舒绣文担任虎妞A制,李婉芬担任B制,叶子担任C制。
舒绣文出生于安徽黟县一个贫苦家庭,从三十年代初就参加了多个进步剧团的演出。抗战时期她在重庆常得到周恩来总理的关怀帮助。抗战胜利后她回到上海,在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中饰演了王丽珍,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当时她与白杨、张瑞芳、秦怡一起并称为“四大花旦”,而论演技,舒绣文是其中的佼佼者。新中国建立前夕,舒绣文在中共的安排下由上海转移到香港,1949年参加了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北平解放后,她从香港返回大陆,后因患心脏病难以适应拍电影的紧张节奏,于1957年在周总理的关心下调入人艺。彼时,她是全国仅有的四位艺术一级演员之一。但她为人热情朴实,平易随和,在人艺的第一个角色竟是《风雪夜归人》中没有名字的女大学生,并且每天早早来到排练厅和大家一起认真分析台词、研究动作,她的谦逊和低调很快赢得了同事的尊重和信赖。
舒绣文的戏路子宽,不论古今中外的正、反面角色,老少角色,她都拿得起。激情充沛是她表演的最大特点,虎妞堪称她在话剧舞台上的巅峰之作。排练初期,她从不以固定的语气对待台词,而是随着人物之间的交流,产生出十分细致的语气变化,不时地调整着自己原有的分析和设想。她在交流中不断的摸索,探求着生动准确的语言表达方式,而每一变化所流露出的思想内容,都是以表现人物思想性格为目的的。这种以表达思想为目的的台词处理方法和其他年轻演员笼而统之的以情绪代替思想的做法,真是有天壤之别,更使B制的李婉芬觉得耳目一新,受益极大。在前两幕戏里,她把虎妞性格中的反抗性体现的鲜明有力,但为了表现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在某几个片断中,又把虎妞作为父亲帮手的那一面表现了出来,特别是虎妞身上那种“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别人瓦上霜”的小市民思想意识——于她无利的事她从不热衷,从而十分准确的把握住了人物的真实感。
《骆驼祥子》的首演一炮打响,舒绣文对虎妞的精彩演绎赢来好评如潮,人们都说她把又甜又辣的虎妞演活了!这部戏也成为北京人艺在建院初期探索现实主义演剧风格的一部力作。
李婉芬之虎妞——台词漂亮,形神毕肖
初接虎妞B制时,李婉芬刚刚25岁,她虽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但毕竟资历尚浅,舞台经验不足,因此心情既惊喜又惶恐。而舒绣文对人物细致而又精辟的分析给了她很多启发和灵感,她从开始的亦步亦趋,到后来逐渐打破胆怯心理,探索出了自己的表演方式。
李婉芬的少年时代住在北京西城,对于旧中国下层人民的生活有深刻的印象。用她的话说:这些人我都见过。解放前,北京胡同的大杂院里,就有这种打里打外的大姑娘,每天要和三教九流、地痞流氓打交道。贫困的生活、复杂的环境、使得他们必须具有精明强干、泼辣粗犷的性格,用以保护自己和应付特殊复杂的环境。虎妞虽然比他们的地位略高一些,但同处一个社会阶层。她要替爹管理者六七十号车夫的厂子,要和各种人物打交道。塑造这一人物,要特别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分寸感,过多强调她是刘四爷的帮凶,或是完全侧重于她的反封建,都有损于人物,二是时代感,她粗野泼辣的性格,应具有旧时代的烙印。
虎妞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语气说话,她想的非常具体。而对于虎妞形体动作的设计,她也有准确的勾勒,譬如虎妞的卷袖子、捋胳膊、插腰,两腿一松一绷的站势,甚至粗重而麻利的脚步,嘴角微撇的笑貌,都是人物所特有的。她的表演既强调了虎妞泼辣、强悍、爽快、粗犷的一面,又突出地表现了她对祥子的爱情和那种独特的表达爱情的方式,随着人物命运的展示,让观众不由得对她产生一种欲笑犹怜的错综心情。
对于台词的处理,李婉芬也有特别的心得——声音要脆,发音清晰、咬字清楚,干净利落,特别注意在句和句和字和字之间,不要夹杂嗯、啊、啦、吗之类的辅助音;其次,节奏要快,语气中要充满强悍和自信。
八十年代初,李婉芬因在《四世同堂》中鲜活地塑造了“大赤包”一角而名声鹊起,殊不知这正是多年舞台历练的成果。从1957年首演到1980年的重排,虎妞是李婉芬舞台生涯中绝对的主角,对于虎妞的塑造,她曾用心写过多篇创作心得,而其中最难忘的便是舒绣文大姐曾经给予她的启发、鼓励和充满温情的关怀。三年困难时期,主食按定量分配,副食根本谈不上,人艺在这个时期上演《骆驼祥子》,正逢李婉芬肝病初愈,一场演出下来,体力难以维持。而身体同样不好的舒绣文曾经亲自提着鸡蛋、花生油(因为级别高而分配到的营养补助)送到李婉芬家中,令她每每提及,感怀难忘。
王茜华之虎妞——真挚柔媚 分寸得当
2007年,《骆驼祥子》由顾威导演再次重排,演技功底了得的王茜华成为新任虎妞。早先她曾在人艺的多部剧目里都有不俗表现,2004年又凭借在电视剧中的出色演技获得了“飞天奖”最佳女主角奖。这个时候出演虎妞,无论在形象、年纪、气质和表演经验上,她都是最佳人选。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职业演员,王茜华对于虎妞的塑造是有一定的信心和把握的。她的形象虽然比观众心目中的虎妞要漂亮不少,但气质中又有与虎妞十分相近的泼辣、朴实的一面。
八十年前的时代背景,一个性格复杂、市井气十足的老姑娘,面对这两个主题,王茜华从排练开始就意识到——把握表演上的分寸感尤为重要。对于剧中虎妞与刘四爷、祥子之间的每场对手戏,她都进行了反复的揣摩和分析,对台词的把握也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如在第一幕中,虎妞听到小顺子说祥子把车给丢了时正在记账,王茜华最初的设计是把手中的毛笔重重的放在桌上,以表现自己听到这个消息的吃惊,但经过实践后觉得这样的处理未免流于一般,不足以表现虎妞对祥子的期盼心情。最终,她让虎妞仔听到祥子下落时将手中的记帐本一颤,既表现了她对祥子的惦念,又反映了她要掩饰这种惦念的心理活动。紧接着的台词是“你怎么不叫他回来呢”,在说完“你怎么不叫他——”后有个停顿,往前凑了俩步后再娇羞地说出“回来”两个字,通过前快后慢的语言节奏传达出人物的复杂感情……,如此的细节,王茜华在每一幕的表演中都有细腻的处理和把握,充分体现了一个专业演员的职业态度。她塑造的虎妞,被专家称之为“虽有缺点和毛病但又最可爱、最令人同情的一个”。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版演出当中,电影版的虎妞——著名表演艺术家斯琴高娃也来到首都剧场观看《骆驼祥子》。演出后她特意到后台与演员们见面,对整个演出的创作手法和舞美设计赞不绝口,并称赞王茜华对虎妞的演绎非常流畅,也针对她的台词以及如何弱化漂亮的外形对虎妞的影响提了非常中肯的建议。面对因成功饰演虎妞获得金鸡和百花双料影后的前辈,王茜华非常诚恳地接受了她的建议,两个虎妞来了一次亲密的接触。
孙茜之虎妞——鲜活饱满 收放自如
2014年底,为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15周年,北京人艺再次演出《骆驼祥子》,孙茜作为第四代、第十任“虎妞”给观众带来新的惊喜。随着《甄嬛传》的热播,她塑造的善良美丽的“槿汐姑姑”深入人心,而生活中的孙茜温婉亲和,待人接物真诚自然。翻看她近几年来塑造的舞台形象,从《甲子园》中的陈爱林到《小井胡同》的石嫂、从《理发馆》中的迷糊媳妇到《骆驼祥子》中的虎妞,都看到她对人物的用心琢磨,一次次地突破自己,颠覆自己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显示出一个职业演员不断挑战自我的可贵精神和专业素养。
面对前面九位前辈的塑造和早已固化于观众心中的虎妞形象,孙茜说:我演的不是一个人的壳,而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人。她的泼辣背后的内心更值得关注。在这样的心理依据下,舞台上呈现的这一位虎妞没有粗俗的体态、市井的架势,可她行动起来仍旧勇敢果断,收放自如,在霸气和骄横中又多了一份可爱和娇媚。在演出过程中,孙茜感悟到:越来越爱上虎妞,虎妞真是可爱的。用现在的话说,她大概应该算是富二代大龄女汉子放弃家产倒追有志屌丝男青年了吧?……喜欢上那句话:我早就看上祥子了,他上哪儿,我上哪儿,你是把我给了他呢?还是把我俩一起撵出去,听你一句话!——明知祥子是个“臭拉车的”,明知道爹“有钱”,她还是瞬间作出了自己的选择。这样的女子,放在当今,也是可爱的。在这貌似调侃的感悟里,不难看出孙茜对于虎妞的爱之真切,也有理由期待她会在未来的演出里将虎妞打造的更为圆熟、生动。
在首都剧场的舞台上,还先后有胡宗温、金昭、刘静荣、吕中、郭奕君在不同年代饰演虎妞,她们均以自己的理解和风格将虎妞塑造的有血有肉、可圈可点,由于篇幅所限,我们无法在此一一详述,但她们倾心创造的角色,都会长久地镌刻在戏剧历史的长廊里,活在每一代观众的心里。诚如罗丹在给青年艺术家的一封信中所言:在艺术家看来,一切都是美的,因为在任何人与任何事物上,他锐利的眼光能够发现“性格”,换句话说,能够发现在外形下透露出的内在真理;而这个真理就是美的本身。虔诚地研究罢:你们不会找不着美的,因为你们将要遇见真理。奋发地工作罢。(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