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开展

日期:2020-10-27 10:00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
字号:        

展览现场悬挂着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100个参战建制单位番号旗帜

战斗英雄刘光子使用的冲锋枪

  2020年10月25日,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行的“铭记伟大胜利 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正式对公众开放。

  展览紧紧围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主题,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主视角,围绕战争主线,突出战场较量,通过540余张照片、1900余件文物,以及大量视频、实物场景等,全面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抗美援朝战争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生动反映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重点展示志愿军将士的英雄气概和不畏强敌、制胜强敌的精神优势,展现全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万众一心的爱国情怀,彰显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

上甘岭上被炸断五十多处的电话线

  刘光子的冲锋枪

  “孤胆英雄”一人俘虏63名敌人

  一个人,一把枪,活捉63名敌人!完成这一壮举的正是志愿军第63军第187师第561团2连战士刘光子,而他使用的冲锋枪和缴获敌人的枪绳,便陈列在展柜中。在一次截歼逃敌的战斗中,刘光子看到一条山沟里挤着不少敌人,立即迂回到敌后,用冲锋枪突然向敌人扫射,接着又投出手雷,并趁烟雾冲入敌群,大喊“缴枪不杀”。敌人不知所措,纷纷举手投降。最后,63名敌人全部乖乖地当了他的俘虏。刘光子立一等功,被授予“二级孤胆英雄”荣誉称号。

战斗英雄郑起使用的军号

  郑起的军号

  吹冲锋号吓退敌人

  1951年1月,志愿军第39军第116师第347团突破三八线后向汉城方向追击,在釜谷里歼灭英29旅一部,在战斗中该团7连负责阻击敌军,司号员郑起在连队干部伤亡的情况下挺身而出,代替连长指挥部队,坚守阵地一整天,打退敌人三次冲锋,最后只剩他一个人。他把仅有的爆破筒和手榴弹投向敌人后,在关键时刻机智地吹冲锋号吓退敌人。在志愿军第39军为突破临津江、解放汉城的功臣颁发的嘉奖令中,便有对郑起的嘉奖。郑起荣立特等功,获“二级英雄”荣誉称号。

  “虽然我已经88岁了,但是当年釜谷里的军号声始终在我头脑里萦绕,终生难以忘怀。”在《中国国防报》的文章《军号声声裂敌胆》中,郑起接受采访时感慨:“昨天,我们在条件极为艰难的背景下,创造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争奇迹。今天,我们钢多气足骨更硬,要努力吹响奋进号角凝聚伟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鏖战长津湖场景

  姚显儒的排雷钳

  “排雷英雄”让400个地雷搬了家

  展柜中,志愿军第63军第566团3连班长、“排雷英雄”姚显儒使用的排雷钳,记录了惊心动魄的瞬间。1952年春,姚显儒冒着生命危险探索排雷方法,起回敌埋设地雷227个,破坏地雷300多个,并把400个地雷搬了家,炸死敌人20余人,立一等功,获“二级起雷英雄”称号。

  关于“地雷大搬家”,1952年,《人民日报》刊登文章《扫雷英雄姚显儒》,作者李蕤在文章中写道:他们黑夜爬到敌人的阵地上,起下他们的雷,就埋在他们的阵地上。雷还是他们的雷,但不同的是埋的地方变了,标记换了,安装的方法变了。这样,白天和黑夜,在敌人的阵地上,经常发生突然爆炸的响声,这些他们自己制造、自己运来、自己埋在地下的杀人武器,炸的不是别人,正是他们自己。

  观展提示

  ■展期:至2021年2月

  ■地点: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票价:免费,实行实名制预约(含老年人、残疾人、军人、儿童),错峰、限流参观,每日限额8000人;不提供团体预约和现场预约。

战斗英雄黄继光的遗物

  鏖战长津湖

  杨根思用“三个不相信”激励官兵

  志愿军战士们匍匐在雪地里,身上落满积雪,耳畔狂风呼啸,这正是展厅中反映长津湖地区作战的景观。据讲解员介绍,当时朝鲜半岛东北部普降大雪,气温骤降至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恶劣天气给志愿军官兵带来很大困难,但第九兵团英勇顽强,不怕牺牲,重创美军,为转变东线战局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长津湖地区作战中,志愿军第20军第58师第172团3连连长杨根思率领一个排坚守阵地,打退敌人8次猛烈进攻,阵地只剩杨根思等几个人。敌人再次进攻时,他毅然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为增援的战友赢得了宝贵时间。杨根思立特等功,被授予“特级英雄”荣誉称号。

  杨根思经常用“三个不相信”来激励官兵: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展柜中,陈列着杨根思的英模材料,以及志愿军第20军司令部、政治部命名杨根思生前所在的第58师第172团3连为“杨根思连”的通令。此外,还有杨根思获授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和金星奖章,以及杨根思的一级国旗勋章证书。杨根思的白衬衣则摆放在另一旁,上面的“人民功臣”四个红字格外醒目。

毛泽东签发《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

彭德怀在抗美援朝时使用的望远镜

战斗英雄杨根思的勋章

战斗英雄邱少云牺牲时的棉衣残片

  特殊的“笔记”

  打死一个敌人在皮带上钻一个孔

  1952年1月开始,志愿军有组织地开展冷枪冷炮杀敌狙击活动,有效打击了敌人,限制了其昼间在基本阵地的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志愿军和人民军在1952年5至8月的狙击作战中,共歼敌1.36万人。

  在冷枪冷炮运动中,涌现出了一批神枪手、神炮手。志愿军第24军第214团神枪手张桃芳在坚守上甘岭阵地中,33天用436发子弹毙伤214名敌人。他曾使用的苏联造1944式莫辛-纳甘步枪,被安放在展柜中。

  展柜左侧,还架设着一部82毫米迫击炮,这便是第15军第135团八二迫击炮连唐章洪曾使用过的。作为志愿军首位“单炮游动”歼敌百名的神炮手,他在上甘岭战役中日夜配合步兵坚守阵地,保护坑道,掩护反击,操炮先后歼敌400余人。

  一根长长的皮带绕成数圈,上面扎满细密小孔,这是志愿军某部机枪连冷枪手李景禄的特殊笔记本。生前在100多天的防御战中,他先后消灭敌人71个。为计数方便,他用腰间的皮带当笔记本,每打死一个敌人,就在这条皮带上面钻一个孔。(宗媛媛 魏婧 饶强 冯晨清)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