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乡村振兴 “我们的节日”北京工作室落户怀柔吉寺村

日期:2022-08-12 10:30    来源:首都之窗

分享:
字号:        

  “民俗文化与乡村振兴(壬寅七夕)论坛暨‘我们的节日’北京工作室揭牌仪式”日前在北京怀柔九渡河镇吉寺村举行。来自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华文化促进会品牌文化委员会、北京美丽乡村联合会、北京民俗学会等单位的师生、企业家、学者,以及怀柔吉寺民宿民俗文化促进会和吉寺村村民代表四十多人参加活动,围绕论坛主题进行发言并展开讨论。

image.png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邱运华在致辞中表示,讲好和传承吉寺村文化故事,挖掘文化的产业化,将民俗文化与乡村振兴紧密相连具有重要意义,将学术论坛开到吉寺村,有利于专家、民间文艺工作者和村民共同参与、研讨和分享。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会长、北京民宿协会专家顾问陶立璠在致辞中表示,民俗的发展促进村落的发展,为振兴文化带来许多益处,“我们的节日”北京工作室落地吉寺村,为考察、研究和振兴村落文化,解决如何规划、建设和完善服务体系等问题提供了理想的平台。

  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等专家为活动发来贺信,表达了对论坛暨工作室揭牌仪式的美好祝愿。冯骥才在贺信中说,振兴乡村是时代发展之必需,民俗文化是乡村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与文化的传统。两者完美的融合是一种社会理想;需要创造性的努力,需要学界在学理上给予支持。这也是我们必须承担的学术上的新课题。

image.png

  在主题发言环节,陶立璠通过讲述在吉寺村的经历和感受,来强调田野调查获取一手资料是扎实做学问的基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乔实博士认为心理学的本土化是基于文化的属性即民俗文化,将七夕节在心理学层面的民俗文化归结为追求幸福。北京民俗学会会长、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民俗文化专家高巍认为节日的习俗凝结了祖先关于节气的智慧和经验,对饮食、情绪、人际等方面做出必要整合,七夕节的核心主题强调的是女性,尊重和理解女性是七夕节的当代价值之一。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龚卉博士在发言中介绍了日本“地方创生”概念提出的背景、过程、政府部门的相关措施以及相关地域学研究的新方向,并选取具体案例进行分享,为乡村振兴提供经验借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北京学研究基地副主任、北京市名家工作室“我们的节日”北京工作室负责人张勃研究员围绕乡村振兴是国家重大战略、节日文化之于乡村振兴的意义、重建吉寺村节日文化传统等方面进行阐述,认为当前乡村振兴处于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必然要以文化,尤其是本土文化为根基来实现振兴。作为民俗文化重要内容的节日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凝聚人心、传承文化、丰富生活、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缓释心理压力、满足情感需求等多种功能,是乡村振兴宝贵的发展资源和重要的精神力量。

  此外,与会人员还围绕“多元主体共谋吉寺村发展”展开了充分讨论。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北京民宿协会专家顾问刘大军认为在做节日文化的时候更应对乡村进行挖掘,让村民参与进来才能增进相互了解,推动项目进程。中国文联原老干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麻振山认为不能就文化谈文化,要充分发挥“鲶鱼效应”,由专家们带头促进,通过文化讲解让老树、老人、老井都活起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化论坛》副主编冯莉认为,乡村振兴应当振兴村民自己的精气神,让村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加强其自觉意识和精神。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朱利峰副教授提出,北京正在进行产业疏解,在进行乡村项目前,首先要了解政策、了解规划,然后进村了解实际,以村民为主体,根据当地的历史与故事挖掘特色。

  据介绍,“我们的节日”北京工作室依托北京联合大学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北京学研究基地,为北京市高层次人才资助项目,于2021年10月获准立项。自立项以来,工作室汇聚校内外专家力量,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七大节日为主要时间节点,兼及其他传统节日和节气文化,做强传播内容,创新传播形式,探索高校与社区共建节日活动新模式,积极开展中华传统节日的资料搜集、科学研究、传承传播和人才培养。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