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芳华映初心 赓续奋斗颂党恩--新编现代京剧《李大钊》国家大剧院演出圆满成功

日期:2021-07-10 13:52    来源:北京京剧院

分享:
字号:        
  • 百年芳华映初心 赓续奋斗颂党恩--新编现代京剧《李大钊》国家大剧院演出圆满成功
  • 百年芳华映初心 赓续奋斗颂党恩--新编现代京剧《李大钊》国家大剧院演出圆满成功

百年芳华映初心 赓续奋斗颂党恩--新编现代京剧《李大钊》国家大剧院演出圆满成功

百年芳华映初心 赓续奋斗颂党恩--新编现代京剧《李大钊》国家大剧院演出圆满成功

  2021年7月8日晚,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牵头主抓、北京京剧院创排、北京交响乐团协助演出的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0年度资助项目--新编现代京剧《李大钊》再次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以一场史诗京剧圆满完成此次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中的隆重献礼汇报和北京文化艺术基金验收演出。

  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莫高义,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李洋,北京市纪委常委、市纪委秘书长倪紫剑,北京市纪委监委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曲梅林,北京市纪委监委驻市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组长徐萍,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杰群,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冬,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巡视员马文,中宣部文艺局艺术处处长马小龙,北京市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宋豪杰、文艺处处长杨建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办公室主任路斌、艺术处处长郭竹青,北京京剧院党委书记杨洪义、院长刘侗、党委副书记王桂生、副院长朱甲,北京交响乐团团长孟海东、党总支书记黄海燕、国家京剧院副院长林琳等一同在国家大剧院观看京剧《李大钊》。

  值建党百年华诞之际,全国各地推出了不少红色题材的艺术作品,凭借着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差异化的表现形式,在神州大地上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红色浪潮。作为国粹艺术的京剧,如何能利用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表演风格,适时地推出一部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艺术作品,成为红色浪潮中最闪亮的浪花,对于创作者和演员来讲,都是一次艰辛的挑战。

  北京京剧院新编现代京剧《李大钊》以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在1918年到1927年的革命活动为主线,描写了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工作期间,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思想,护送陈独秀离京赴沪并相约建党,策划长辛店铁路工人大罢工,领导并组织了北京各界人士的反帝、反封建军阀统治的斗争,直至被反动派杀害、英勇就义的重要历史事件。全剧通过对无产阶级革命家短暂而又壮阔一生的再现,刻画了革命家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作为一部红色题材的京剧作品,用京剧国粹艺术传承时代主旋律,带给观众一部兼具观赏性和时代审美价值的京剧作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京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与电视电影的写实主义不同,“虚拟性”是其重要的表演特点,这种“虚拟性”也对演员的表演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序幕的群众舞蹈中,演员们通过丰富形象的肢体语言,将被黑暗笼罩下的旧中国劳苦人民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通过高度艺术化的表现形式,将众生对于前途的探索与迷茫之百态刻画的入木三分。

  熟悉的戏曲朋友都了解,“四功五法”是京剧主要表演技巧和手段,而“四功”之中,于文戏而言唱功最为关键。过去舞台上没有声、光、电等科技手段辅助,一出戏的成功与否,全凭演员的一副嗓子。对于观众来讲,听的过瘾了,那这出戏就算是成功一大半了。《李大钊》的成功正是秉承了这一传统。这部戏中,“李大钊”在第七场戏中的一段精彩的【反二黄】唱段令观众印象深刻。都说“奚派”老生善于“以情行腔”,这一段算是对此评价最好的诠释,这一段狱中的自白让观众感受到的不是对眼前困境的哀怨和无助,反而处处透露着对光明未来的期盼和憧憬,字字燃情,句句铿锵。

  如果说“听”是考验演员的唱功水平,那么“看”,便是对导演、舞美、编舞的一个全方位的审视,这正是《李大钊》这部戏能够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京剧的经历了一次全方位的创新和改革,从院团体制,到舞台上的音乐、舞蹈、舞美,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这次改革与创新带给京剧表演维度上的跨越和提升:气势恢宏的大场面不再难以实现,各类舞蹈元素的融入让抒情变得更多样化,声、光、电的加入让舞台更有立体感,这些都是观众在《李大钊》这部戏里所切实感受到的。序幕一场中,乌云密布下,工人们被无形的锁链束缚而迈开的沉重步伐,将京剧的“虚拟性”和“意象化”特点展现的恰到好处,瞬间将观众带入剧中;第二场“相约建党”中有一段车夫的舞蹈,四位红衣车夫在李大钊、陈独秀二人相约建党的唱段中加入了传统的“扯四门”、“翻、转、扑、跌”等程式技巧,为二人的唱段增色添彩,也让观众眼前一亮。诸如此类的表现方式在后几场中也有许多体现,不一而足。

  为将该剧打造成一部具有“史诗性”特色的精品剧目,北京京剧院特别邀请了编剧蔡赴朝、总导演曹其敬、导演徐春兰、作曲朱绍玉组成强大主创阵容,共同参与剧目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前期对剧本的多次打磨和修改后,该剧于2020年初正式下地排练,时值疫情二次爆发,剧组全体演职人员在院党委和院领导的指挥带领下,坚持两手抓(一手抓防控疫情,一手抓创作排练),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以统一、科学、严谨的态度有序组织开展生产,以极高的责任意识主动作为,打造精品剧目,这也充分体现出北京京剧院全体职工以李大钊同志等革命先烈为榜样,学习他们在风险面前不畏难、不退缩,为了既定目标勇敢前行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2020年8月6日、8月7日,京剧《李大钊》在北京大兴剧院和网络平台“东方大剧院”线上线下双首演,开创了新编舞台剧目首演网络直播付费收看新模式,同年9月,应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邀请,京剧《李大钊》赴沪参加“艺起前行”优秀新创舞台作品展演,受到京沪两地观众、媒体的广泛好评。此次展演也为该剧目打造成舞台艺术精品奠定良好基础。

  为进一步提升该剧的艺术品质,在北京市文旅局大力支持下,新编京剧《李大钊》加工提高项目顺利入围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0年度资助项目,此次入围为该剧在艺术品质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剧院领导多次召集主创和主要演职人员开会商讨加工提高方案,并通过观看演出录像的方式,逐一场次的对剧本和舞台表演进行修改论证。2021年4月29日、4月30日,京剧《李大钊》完成加工提高后首轮演出。此次加工提高从精细梳理剧本、精进人物刻画定位、调整舞美布景、修改视频制作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加工提升,以历史史实为基准,以专家意见为指导,以京剧本体为原则,以多元化的表现手段等方法在台词和场景表现上进行了有益增删,使之更符合剧目的“史诗”定位。

  从剧目创排期间,根据疫情防控要求,演员们需要分组来剧院排练,偌大一个排练厅只有寥寥几组演员,口罩遮住了每个人脸上的表情,但却遮不住主创和演员们的热情,导演的每一个要求,演员的每一个眼神、动作、每一句唱念,无不体现出对艺术精益求精的追求,这种追求一方面基于演员自身的职业素养,更重要的是源于他们内心对该剧思想价值的认同感和伟人精神的崇高敬意。

  新编现代京剧《李大钊》于北京首演后,先后远行赴沪,走进中央党校,行至天津、唐山、衡水、保定,又回到李大钊先生战斗工作过的北京大学。《李大钊》剧组一路追寻英雄先辈足迹,在近一年的时间内,以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来鼓舞斗志、明确前行方向,以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团队力量,以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铸就辉煌篇章。此次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剧组全员再次向观演领导、专家和社会各界观众展示出了当代文艺工作者的良好精神风貌,新编现代京剧《李大钊》在大家的团结协作、通力配合之下,不愧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中50部在京演出作品的光荣使命。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在举国欢庆建党百年的特殊时刻,京剧《李大钊》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是具有非凡意义的,100年前,正是在北京这片洒满热血的土地上,以李大钊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们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100年后的今天,在这片他们为之奋斗过的热土上,我们追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缅怀他们为信仰而牺牲的崇高精神,北京京剧院力争将京剧《李大钊》打造成为一部“唱得响、传得开、留得住”,“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上乘佳作,为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献上北京京剧院人的一片赤诚。

  后续,新编京剧《李大钊》还将在京津冀地区进行巡演,特别安排部分进校园演出场次,把李大钊的崇高精神和伟大事迹送进校园,为当代青少年的培养,发挥京剧艺术和革命传统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