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1201音乐厅-大型京剧交响套曲《京城大运河》彩排-李飚-摄影刘方
多媒体投屏上,水波粼粼船影绰绰,而舞台亦被装饰成一艘乘风远航的漕船,一场关于千年大运河的穿越之旅由此开启……2020年12月2日,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出品,北京交响乐团、北京京剧院联合制作的大型京剧交响套曲《京城大运河》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首演。
丝竹管弦呈交响,洋为中用换新装。大型京剧交响套曲《京城大运河》将中国传统戏曲与西方交响乐音融会贯通,通过中西合璧的艺术语言,抒写京城大运河之独特风貌,带领观众走近千年大运河的前世与今生。
“京师运河域,处处屐痕深。”如果说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催生了北京城,那么把北京城养育壮大的,则是大运河北京段。它承载了北京城千年的过往烟云,让北京城成为了一座“水上漂来的城市”,它不仅是一条政治、经济、文化的生命线,更是孕育北京城的京城大运河。
不同于以往的大运河题材艺术创作,《京城大运河》聚焦于大运河北京段,并且经过了前期长达一年的细致采风,深度挖掘京城大运河历史文化内涵,彰显北京城独树一帜的历史文化风貌。“自从中国大运河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来,有关大运河题材的舞台作品已经出现了多部,而我们这部作品另辟蹊径,集中描绘运河的北京段。”编剧翁思再说。
《京城大运河》由杨乃林担任作曲,翁思再、李东才担任编剧,孔洁担任舞台导演,整台演出共分为五个部分:序曲、第一乐章《一支塔影见通州》、第二乐章《天上的星星郭守敬》、第三乐章《漂来的北京城》、第四乐章《致敬大运河》,通过京剧不同流派的典型声腔与交响乐的结合,以套曲形式表现每一部分主题内涵。比如第一乐章《一支塔影见通州》,描写了通州漕运码头、验粮楼、张家湾、通州号子等场景,而最后的声声号子,则引出下一乐章《天上的星星郭守敬》,讲述大运河的修建。
主创秉承的一致理念是,既展示京剧,又不同于戏曲舞台上表演的京剧;既展示交响乐,又必须彰显出传统气韵、中国气派。正如编剧李东才所言,《京城大运河》最显著的特色就是京剧与交响的结合,“传统经典当代呈现,既要有历史沧桑感,又要有昂扬向上的精神气质,从而形成具有深厚历史感和强烈现实感的套曲结构。”
在北京交响乐团艺术总监李飚执棒下,北京交响乐团、北京京剧院、北京音协合唱团三方聚力,合力登台,以庞大的阵容将《京城大运河》演绎得气势如虹、大气恢弘。在每个章节里,每首曲目所表达的内容、意境、意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汇聚成强大的艺术的感染力、冲击力、震撼力。
“一船春风载二黄,燃灯塔下系缆桩。乾隆寿诞香满路,徽班进京入高堂。”这一段老生唱词道出了“通惠河”所流淌的传统文化基因:230年前,徽班通过大运河北上进京,后来在京城的厚土上发育而形成国粹京剧。
花雅并举续文脉,国粹声里国运昌。时空流转,如今在艺术舞台上,西皮二黄再度奏响,杜镇杰、李宏图、迟小秋、朱强、陈俊杰、张慧芳、王怡、杨少彭、张建峰、张馨月、谭正岩、康静、方旭等京剧表演艺术家悉数登场,以国粹之魅力,共唱对中国梦、千年城的美好展望。
不同于一般的音乐会,《京城大运河》演出极具仪式感、可视感,从起光到收光,一个半小时的演出一气呵成、气韵流畅。以“船帆”为主体意向的多媒体大屏幕,可以自由升降,模拟运河上的帆起帆落,营造出层叠有序的舞台空间感,同时以字幕形式打出大运河历史背景,为观众传递更多信息。音画相得益彰,为观众描摹着古往今来不同历史时期大运河的景象,也让观众领略到丰富的舞台视觉魅力和当代审美趣味。
作为我国第一部以京城大运河为题材,表现北京历史文化和现代京城建设发展前景的舞台艺术作品,《京城大运河》主题立意的高远性、题材开掘的独特性、艺术表达的创新性,可谓全国首创、独领风潮,而台下的观众们亦能深切感知。
艺术不负韶华,凝聚主创们的智慧与心血的《京城大运河》,正如大运河上的一艘漕船,挺立潮头,迎风扬帆。任何一部舞台艺术精品的诞生,都需要经历千锤百炼,在细节上不断调整、改进、提升,这艘“漕船”亦如此,尚有需要完善、打磨、精进之处,比如京剧与交响的融合度,灯光、舞美、音响的配合度、演员表演的纯熟度……然而,桅帆立起来了,魂魄立起来了,便为成功第一步。
以古鉴今,《京城大运河》就像一部说书人的书,藏着无尽的故事宝藏,引领观众探究更多更远;同时,她也引领着中国原创舞台艺术创作者们的艺术之魂,驰而不息,探寻至臻至境……
附采访
张建峰:非常高兴能参加《京城大运河》的创作团队,大运河的故事,我印象深刻的是由运河带来的“徽班进京”奠定了国粹京剧的发展,还有很多来历和故事我是跟我儿子看动画片《大运河奇缘》了解了不少,所以说艺术作品对传播大运河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我们这次的《京城大运河》北京文化和旅游局出品,北京交响乐团全梁上坝、北京京剧院主力全上,再加上全国一流的主创阵容,相信会给喜欢京剧和喜欢交响乐的观众朋友带来非常棒的艺术享受!
迟小秋:一部史诗级的大型京剧交响套曲《京城大运河》以大容量、完整的京剧交响套曲,并采用京剧不同流派,行当的典型声腔,与西洋交响乐相融合,讲述京城大运河的文化史,变迁史,歌颂了百年来,中华民族与世界列强抗争的民族精神!民族脊梁!大运河它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
我在第五乐章《致敬京运河》中,运用程腔程韵,刚柔并济,委婉幽咽,慷慨激昂的唱出:“国之恸,怎能忘!永铭记,运河殇!百年通惠河,迎艳阳!以古鉴今,表达对中国梦,千年城的展望。
《京城大运河》是一部守正创新,展示我们民族文化精神图谱的力作,它体现了,习总书记对我们当代文化艺术工作者提出的指示精神:“讲好中国故事”最好,最具体的落实!
《京城大运河》专业顾问、水利专家 蔡蕃
大运河北京段是中国大运河最重要、最困难的一段,虽然大运河现在已不再通航,但两千多年积淀的文化仍在继承发扬。《京城大运河》将大运河的精神面貌展现得淋漓尽致,用京剧和交响乐结合的形式,演绎运河历史文化,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创新之举!主创团队在创作过程中,反复查找史料,现场实地采风,较大程度还原了大运河北京段的过往烟云,实属不易!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生
作为一个从外地到京念书的学生,之前对北京的文化并不是特别了解。通过《京城大运河》这样一个作品,让我对北京的地理、历史样貌有了新的认识,原来通州是大运河的北端头,原来积水潭码头、河桥闸坝仓有着这样的历史起源。正如第三乐章漂来的北京城中所演唱那样,大运河的建成不仅带来了生活物资的丰富,也运来了文化和文学,这个作品也为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个文化融汇的过程。
京城大运河是非常重要的漕运河道,百年运河经历了繁盛、战乱,也曾随着铁路的兴起而没落。这个作品能把如此厚重的历史谱成曲、写成歌,并以京剧、交响跨界融合的方式进行创作呈现,惊喜、惊艳、佩服。
中国传媒大学学生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交响与京剧结合的音乐会,因为以前不常听京剧,在听到序曲交响乐团和京剧乐团配合演奏时,突然发觉京剧音乐原来这么美!之后各位京剧名家的表演更是让我对国粹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应该主动地、更多地了解京剧,多听听多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