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建园270周年文物特展开幕

日期:2020-09-25 16:28    来源: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

分享:
字号:        


  9月25日,作为2020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8项主场活动之一,颐和园建园270周年文物特展在中国园林博物馆揭开大幕。延续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2019年举办园说首展的文化脉络,园说Ⅱ汇集了颐和园及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等8家文化单位提供的各类文物208件/套、资料品190件/套,展品时间跨度超过2千年,从战国跨越至近现代,其中近六成的珍贵展品首次“走出大墙”面向公众展出。

微信图片_20200925163008.jpg

  展览以文物为载体,近1200平方米的布展重点展现了文物承载的历史信息,让文物“开口”为观众“讲述”历史。展览共划分“山称万寿水清漪”、“无双风月属昆明”、“中间宫殿排云起”、“观鱼胜过富春江”四个篇章,阐释了颐和园从皇家禁苑走向人民公园、从禁闭守旧走向开放创新的发展历程。

微信图片_20200925163002.jpg

  据市公园管理中心副主任张亚红介绍: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的指示,讲好中国故事,弘扬园林文化,去年我们在首都博物馆成功举办“园说Ⅰ——北京古典名园文物展”,将11家历史名园的文物保护成果集中呈现市民游客。今年市公园管理中心重点打造颐和园这一古典园林“样本”的文物特展,让传统文化瑰宝以现代博物馆的语言和形式深入大众、直抵人心,给人们以更加丰富的文化获得感和满足感,展现园林文物保护利用事业在新时代的蓬勃发展。

  张亚红同时介绍,颐和园与大运河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昆明湖是大运河北京段中的重要端点,大船坞、绣漪桥等历史古迹和绣漪闸、二龙闸等大运河水利设施保存完好。在此次的文物特展中,也将颐和园与大运河之间的水系脉络予以呈现。

  本次展览由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主办、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和中国园林博物馆共同承办。展期为9月25日至12月27日,免费向公众开放。观众只需通过中国园林博物馆官方微信进行实名预约,凭有效证件入馆参观。此外,本次展览同时开通“云上”观展与重点文物电子导览,观众既可展厅参观,也可线上观展。

  在展览开幕之际,市公园管理中心还与国家图书馆在文化资源挖掘利用、阅读空间创新融合等多领域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旨在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深入挖掘市属公园历史文化内涵,结合国图文献和文化资源,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持续推动文物保护成果惠及百姓,努力打造首都文化的金名片。

  400件展品讲出跌宕起伏的历史

  展览以一幕巨型电子幕墙为序幕,超大尺寸的《五园三山及外三营地图》在给观众带来视觉上冲击的同时,将观众的思绪带回到270年前。

  为展现“三山五园”的历史风貌,策展部门从沈阳故宫博物院借来清代画家张若霭的纸本设色《香山静宜园图册》与清代画家方琮的《静明园图屏》两套珍贵的文物。

  为诠释“清漪园”当年的园林美景,展品包括了万寿山昆明湖记碑拓片、吉庆万寿如意、海屋添筹象腿瓷尊、篷岛烟霞石额、福禄寿琉璃三星建筑构件等颐和园园藏文物,策展部门从国家图书馆借来国家一级文物《清漪园地盘图样(样式雷图)》,旨在通过全面、丰富的文物展陈让观众追忆清漪园建园之初的绝美景致。

  在讲述1886年光绪时期重建颐和园时,展览将19世纪70年代摄影师约翰·德贞拍摄大报恩延寿寺遗址照片制作成一扇微微打开的大门,与现今金碧辉煌的佛香阁影像形成鲜明对比,借此展现颐和园历经劫难、重获新生的历史进程。走近该展区观众的心弦也随着展览的内容起伏波动。

  展览中的“明星”文物,均为颐和园园藏文物精品

  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清乾隆云龙纹有束腰三弯腿紫檀罗汉床、中国宫廷使用的第一辆汽车一齐现身展览。

  本次展出了颐和园园藏文物珍品的代表——霁蓝釉白龙纹梅瓶。这件梅瓶从陶瓷艺术的角度看,可谓是元代高温钴蓝釉瓷器中具代表性的上乘佳作。

  梅瓶小口,圆肩,收腹,圈足轻微外撇,器身接痕明显,整体造型既突出了元代制瓷的粗犷风格,又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古朴雅致。这件瓷器在浓艳而沉稳的蓝釉中留白装饰戏珠龙纹,十分巧妙自然。在留白的龙纹之内,元代制瓷工匠以其娴熟的技法,刀锋犀利勾勒龙形,刻划龙鳞及龙纹细部,再施以钴蓝点睛,表现出整件瓷器鲜明的龙纹特点。

  据介绍,目前传世元代高温钴蓝釉瓷器稀少,梅瓶造型仅有三件,本次展览的梅瓶即为三件存世珍宝之一。

  展览中的另外一件文物重器为清乾隆时期的云龙纹有束腰三弯腿紫檀罗汉床,长278厘米、宽176厘米、高108厘米,床面高50厘米,是目前现存清代宫廷最大的一件罗汉床藏品。据介绍,紫檀是一种非常名贵的木材,且大块紫檀木料极其罕见,珍贵价值可见一斑。

  在展厅柔美的灯光笼罩下,罗汉床颜色沉静,散发着金属和绸缎般的光泽。床体遍布精美的浮雕,雕刻精细,立体感强,纹样仿佛拔地而起,栩栩如生。

  在展览的第三篇章“中间宫殿排云起”展区,展出了中国宫廷使用的第一辆汽车,这辆车是美国最早汽车厂商之一的“杜里埃”品牌,也是中国保存最古老的一辆汽车。汽车的外形保留着18世纪欧洲马车的痕迹,车身、车轮和辐条均为木质,内嵌三缸四马力后置式汽油发动机,配有双层轮盘形方向盘及一长一短两根立杆式档把,前后两排共设有三个座位。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这辆汽车得到了较好的修复,并在颐和园中收藏展出。

  近现代展区勾起观众的回忆

  第四篇章“观鱼胜过富春江”,主要讲述民国时期至近现代,颐和园的管理沿革及由皇室私产逐渐开放为人民公园的过程。重点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颐和园在文物保护、为民服务方面的巨大进步。

  展品包括了门照、《瞻仰颐和园简章》、颐和园陈列馆陈列物品登录簿、各时期门票游览券、颐和园风景册、宣传画、明信片、老照片、世界遗产证书、元代耶律铸夫妇墓出土器物等展品。

  其中门票展区,展出从民国直至现今的各个时期的门票。民国初开的颐和园票价昂贵,建国后颐和园成为了人民的公园,各类团体优惠、多彩活动充分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游园需求,200余张各式票券记录了颐和园各项管理的逐步完善,见证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的富强。

  展览既是公众文化盛宴也是年度学术盛事

  2020年正值颐和园建园270周年。作为2020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的8项主场活动之一,开幕现场共有国内十余家文博单位、11家历史名园代表共同见证了“颐和园建园270周年文物特展”的开幕。

  据颐和园副园长秦雷介绍,本次展览全面立体地展示了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是首次针对颐和园历史变迁、园林艺术、水利功能的大型专题文物展览。

  自元代开始,前身为瓮山泊的昆明湖已成为元大都最重要的供水水系,也是通惠河的上源。清乾隆时期,为了满足漕运、京城用水、兴修园林的需要,清政府疏浚玉泉山诸泉,开辟高水湖、养水湖,并向南连接长河、流入京城;同时拓展瓮山泊,昆明湖进一步成为调节水库,最终成为大运河北部的重要端点。展览中,万寿山昆明湖记碑拓片、铜闸、京城内外河道全图重点介绍了颐和园在北京城市建设和历史变迁中具有的水利功能,直至今日颐和园昆明湖仍是大运河北京段中的重要节点。

  配合展览,学者名家还将在中国园林博物馆为广大园林文化爱好者带来精彩的六次专题讲座,包括:颐和园等皇家历史、文化、文物等内容。26日首讲将由园说展览总策划、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国园林博物馆馆长张亚红解读本次文物特展背后的故事,以及颐和园不同时期的历史风貌与园林文化。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