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抢险 来啦!

日期:2020-09-23 09:57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
字号:        
  • 长城抢险 来啦!
  • 长城抢险 来啦!

  

巍巍长城,蜿蜒山野,跨越北京六个区。千百年岁月风霜,相当数量的长城敌台、墙体发生坍塌。2019年,本市首次开启长城抢险项目,一年就启动10个。2020年9月,市文物局发布最新消息:预计到2022年,至少完成需抢险工程的10%。崇山峻岭之间的长城,如何抢险?加固过程是否会伤害到长城本体?修完之后会不会古意全无……这些问题都能在“十一”期间播出的大型纪录片《长城抢险》中找到答案。

  留什么保什么

  是抢险,不是修缮

  首批10个长城抢险工程位于延庆、怀柔和密云——

  怀柔区3处252号敌台,墙体已大面积坍塌,东侧券门仅残存一层衬砖连接;202号敌台,墙体已坍塌或缺失;204号敌台,底部石条缺失,顶部的墙砖有随时掉落的危险。

  密云区3处232号敌台,西面及南面墙身全部坍塌;233号敌台,地面上堆积砖砾高低不平,长满杂草荆条;255号敌台,中室西北角外墙砖砌体遭过雷击,券门上方裂缝长约1.2米。

  延庆区4处65号敌台,墙体坍塌,基础失稳,植被根系侵入;85号敌台,南侧墙体仅存券门及残缺券窗,有多处裂缝;86号敌台,墙体有多处开裂,存在安全隐患;87号敌台,多处墙体开裂,残存的中室券洞开裂外闪。

  执行抢险项目的都是古建修缮领域的专家,留什么、保什么、修什么,抢险和修缮之间的尺度还真不好拿捏。

  纪录片执行导演张晓达剧透了一个片段:“拍摄位于怀柔区的252号敌台时,一座著名残长城月亮门的修与不修、修多修少,文物工程质量监督站的工作人员、设计师和施工人员争论了很久。‘是抢险,不是修缮’是出现最多的一句话。”

  252号敌台,是2019年长城抢险项目中第一座启动抢险的敌台。跟拍这一抢险项目的导演陶洁丽笑着说:“几乎每次拍摄,都能听到专家、设计师、抢险工程师不停地‘吵’,不过不是吵架,吵的都是理念,吵出来的都是更好的方案。”

  反复争论后,最终252号敌台确定“用角钢焊接起一个圆拱形,通过它给拱券提供强度更大的支撑。此举既能保障结构的安全性,也尽可能美观。”北京建筑大学建筑遗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汤羽扬说,对抢险来讲,用一些现代材料进行支撑,是一种比较好的可识别方法,既达到加固长城的目的,又让人一目了然地知道这里修补过。

  抢险材料如何运上山

  抢险之前先寻路

  密云区255号敌楼,素有“仙女楼”美誉,因其宛若空中楼阁而得名。为了修这里,工作人员先要找路——一条能够登山运料的“捷径”。

  跟着镜头,人们得以从空中看清仙女楼的地势——南北两边与悬崖紧贴,刀削斧劈一般,草木都难以生存,通往仙女楼的路是仅40厘米宽的单边墙,墙下即悬崖。

  抢险人员先后找了四五条路,都不满意。因为不仅工人要上去,还要背着近30斤重的城砖上去。

  抢险项目负责人说:“物料的运输,能少走就少走。”最终,上山的路另辟蹊径,改从河北承德一侧登山,车可以运料到半山腰,再通过驮队运,最后留给人工运料的路程大约5公里山路。

  负责跟拍密云的编导宋敏怡说,拍“仙女楼”都是凌晨出发,扛着沉重的设备爬山,一路上得跋涉4个多小时,“有好几段几乎是70度的大陡坡,到现在我都回忆不起来自己是怎么爬上去,又怎么爬下来的。”

  找不到路的,不仅仅是仙女楼。还有些抢险工程,实在找不到合适的路,工作人员就只能“开”路,在石坡上凿开一排脚窝,人系着安全绳踩着脚窝上山。

  到了工地,一切更是原始状态,几乎没有任何现代施工设备,工人就像古人一样,用双手和原始的工具修补城墙,呵护每一块碎砖。

  最终修成什么样

  修后的长城要“素颜”

  长城抢险,最终要修成什么样?按照什么时代的样貌来恢复墙体?是古代初建的城墙,还是当下残状歪闪的城墙?纪录片中每一个镜头,都是专家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专家说,恢复什么时期的标准,不能一概而定。因为文物本身有延续性,保存现状、“前世”信息记录等,都要纳入综合考虑范畴。一位文物修复专家打比方,修后的长城要是“素颜”的状态。

  汤羽扬说,比如252号敌台用于加固的钢架结构都是可逆的,不会伤害任何一块长城老砖。别看专家们有时候会争论抢险的理念,但有一条是一致的——最大限度地保存长城的古意,不能修出一条“新长城”。

  保存古意,就得用老物件。纪录片中还专门记录了一段“寻砖”的故事。那是在修“仙女楼”时,材料尽量采用了旧砖。专家说,要把过去散落在民间,或者是从长城上搬下去的老砖,再征集回来,这可以唤醒人们对长城保护的认知。

  在密云区232号敌台,专家们遇到了“一片墙往里歪,一片墙往外倒”的情况。往哪边“扶”?抢险人员态度很明确,文物抢险,安全第一,归砌的墙体不能歪闪。

  那已经歪闪的旧墙与归砌处的断茬儿如何处理?一种方案是留下“空当”,但做归砌的部分对残损部分起不到任何支撑保护的作用。抢险人员决定采用第二种方案——“随弯就弯”,让归砌墙体与歪闪旧墙在交界处通过砖石交错在一起,外观上则形成“渐变”弧线,这样归砌的部分可以通过灰浆拉住歪闪的墙面,防止进一步倾倒。

  修缮故事

  这到底修哪儿了?

  “看不出活儿”是最大的肯定

  从山脚出发,走入密林,沿羊肠小道攀爬前行大约半个多小时,抵达箭扣长城三期工程一处修缮现场。一位老人戴着安全帽,半蹲着弯下腰,双手扶起一块松动的明朝古方砖,“哇,沉着呢。我先把你搁在这儿啊。”老人就像是和老朋友在交谈。

  这位老人叫程永茂,箭扣长城修缮工程技术总负责人、兴隆门瓦作第十六代传人。“这块砖有400多岁,得有将近30斤重。”程永茂说,修缮的时候,要先把这块砖稳固住,重新用泼灰和浆的老法把砖黏合,安置回原位。

  程永茂已经记不清搬过多少块砖了。自2002年接手响水湖段长城修复工程,他先后参与指挥了黄花城、慕田峪、鹞子峪、河防口、青龙峡、箭扣等十多项长城抢险修复工程,累计抢险修复长城古城墙2万米。对于不同形状大小的方砖、条砖,七分头、半头的重量,他早已稔熟于心。

  主持修缮箭扣长城,程永茂创建了“随层、随坡、随弯、随旧、随残”的“五随”做法,忠实于古长城历史现状,能用老砖的地方就全部用老砖,能不加新砖就不加。他说:“补配的新砖比例不超过5%,老砖都放回原位。”

  城砖复位,第一步从“松土”开始。程永茂拿起小平铲,将砖底下的泥土铲去,再洒上少许清水,润湿地面,然后用特制的“泼灰”涂抹地面。砖用老砖,材料、工艺也必须遵循老法。程永茂说,古建用料传统上有“九浆十八灰”,每一种的配比不同,砌长城只用到一种“泼灰”。

  抹完灰,程永茂把方砖摆回原位,用墁地的专用工具——墩锤敲击砖面,将砖块砸实。程永茂用锤的方式很特别,不用锤头,用锤把儿,“这是为了避免‘硬碰硬’,不能破坏砖面。”

  锤完砖,然后是灌浆,“浆的量不能多,也不能少。”程永茂解释,“前一道工序,用泼灰把砖块靠近地面的浮尘粘掉了,再灌上浆,就把灰粘牢了,这砖就牢靠了。”

  砖块归位,还得“较活儿”——相邻的砖块对齐,保证砖与砖同侧的棱是直的,用墩锤敲击砖块,使砖块“较紧”地面。

  所有工序完成,“活儿完,料净,脚下清”。

  有人问:“这到底修哪儿了?”程永茂笑了,“看不出活儿”正是对他最大的肯定。(刘冕 李祺瑶)

  《长城抢险》播出时间:BTV新闻频道2020年10月1日至6日每天19时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