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京韵·《京剧的魅力与时尚》 “花衫”先驱余紫云
余紫云位于“十三绝”图的后排左三位置,扮相为《彩楼配》之王宝钏。
余紫云(1855—1910年),原名金梁,字艳芬,号砚芳,艺名紫云,祖籍湖北罗田。其父余三胜与程长庚、张二奎都是对京剧的形成作出里程碑式贡献的老生泰斗。幼年即随父来京,入“景和堂”从梅巧玲习花旦,并私淑胡喜禄的青衣戏。他的演唱刚中寓柔,说白委婉爽利,表演细腻玲珑。他戏路极其宽广,能唱昆旦、青衣、花旦戏。唱工戏典雅端庄,花旦戏妩媚俏丽,尤精跷功;而昆旦戏唱念皆佳,亭亭玉立。他继承了其师梅巧玲打破青衣花旦各不相融的界线,而有意识将二者相入相合,故为创造“花衫”的先驱。他曾搭四喜班并一度成为四喜班掌班,擅演剧目《彩楼配》、《赶三关》、《梅龙镇》、《打面缸》、《祭江》、《三击掌》、《玉堂春》、《虹霓关》、《打金枝》、《二进宫》、《宇宙锋》等。
余紫云有两出绝戏。一是昆剧《昭君出塞》他扮王昭君,独树一帜,与众不同。由于他平日善弹琵琶,就把这特长嵌入戏中。他扮演的王昭君,在行至黄沙大漠之地,怀抱琵琶,自弹自唱,唱尽思乡之曲,滴下伤情之泪,令观众莫不五内摧折,一掬同情之泪,故而堪称一绝。
另一出绝戏,就是他在《虹霓关》中扮演的丫鬟。这个角色本来在全剧中是一个不太重要的人物,被余紫云一演,创作身段表演俱佳,成了一个重要角色。他的大胆创作表现如下:改扮相,改年龄,改人物的行当。原来这一人物的身份不是丫鬟,而是东方夫人的乳娘,装扮则是穿一袭青衫,标准的中年妇女。但由余紫云开始改穿漂亮颜色的裤子,袄子外面加配花坎肩,改奶娘为丫鬟,这一来扮相漂亮了,年龄也下来了。中年妇女改成小姑娘,行当势必也得跟着变,青衣变花旦,这就得讲究念白。余紫云念白极有功力,念京白,还略带南方音,颇能动人心弦。
余紫云在此剧中还有好几手绝活,比如 走路的“跷功”和“啣杯转茶盘”的身段。当余紫云扮演的小丫鬟看到听到东方夫人和杀死她丈夫的敌将王伯党眉目传情、谈婚论嫁的时候,心中非常愤怒 ,控制不住自己,竟用口叼起了茶杯,并用手指转动手托的茶盘,下面踩着跷,走着风吹浮萍式的小碎步。她走圆场,上身笔直不摇不晃,下身脚步均匀,又轻又快,远远望去真如杨柳迎风,摇曳漂浮,脚底下的功夫,不知下了多少苦工。这几招拿手技巧,不但观众趋之若鹜,就连同行也都前来观摩学习。据说梅兰芳等四大名旦出演该剧,头本演东方氏,青衣应工;二本演丫鬟,以花衫应工,走的也是紫云的路子。
余紫云的卒年,过去一直按戏剧史家周明泰之《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所载,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但根据最新材料推算,余紫云卒于宣统二年(1910),享年五十五岁。子余叔岩,为余派老生创始人。(20)(张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