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文物赋彩全面小康”
遗产日期间北京地区推出系列活动
文化遗产是传承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的重要文化基础,更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
今年6月13日是我国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下简称“遗产日”),北京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以遗产日为契机,推出2020年北京市系列活动,着重聚焦主题,阐释文化遗产如何赋彩全面小康,引导公众参与,汲取文化力量,凝聚社会共识,在常态化防疫工作背景下推动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文物保护传承利用的良好氛围,助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全面展示首都国际化大都市和世界文化名城的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
聚焦主题 文化遗产赋彩全面小康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之年。今年遗产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主题为“文物赋彩全面小康”,聚焦文化遗产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呈现的多彩篇章。在城市,文化遗产是备受青睐的发展名片,为保存城市文脉、展现城市风采立下汗马功劳;在乡村,文化遗产是环境改善的优质资源,为葆有地域风情、留住美丽乡愁增光添彩;在老区,文化遗产是脱贫致富的重要引擎,为提振经济、促进当地社会发展提供动能基础;在校园,文化遗产是孩子们十分喜爱的知识课堂,为文化代际相传,文明生生不息赋予勃勃生机……文化遗产与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相得益彰,成为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源泉。
近年来,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紧紧围绕“四个文化”基本格局和“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以思想文化新进步、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社会文明新提升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名杰表示,中轴线申遗、老城保护、三条文化带建设、革命文物等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被发掘、凝聚成宝贵的精神财富:香山革命纪念地向社会公众开放,展现党中央筹建新中国的光辉历史,中轴线南段御路贯通成为弘扬北京古都文化的鲜明标志,大运河通州段通航可乘船饱览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旖旎风光,永定河北京段通水带领市民感受母亲河焕发的勃勃生机,三山五园由清代皇家园林成为人民群众流连忘返的公共文化空间……文化遗产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惠及民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文化遗产展现出不可替代的精神价值和独特意义,是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重要力量。
老城整体保护——传承文脉,留住乡愁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北京考察工作时指出:“北京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要更加精心保护好,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
近年来,北京市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根本遵循,在老城保护和复兴的道路上探索创新,砥砺前行,积极打造“北京模式”。2020年遗产日北京市主场活动将于 6月13日遗产日当天上午在景山寿皇殿举办。
6月11-13日每天下午,由北京市建设教育协会策划推出的《北京老城保护房屋修缮技术导则(2019版)》(以下简称“《导则》”)线上宣贯公益讲座也将正式开讲,讲座邀请《导则》专家顾问、著名古建筑专家、《古建园林技术》杂志主编、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马炳坚,具体介绍老城胡同、院落、房屋究竟该如何修,既能保护历史文脉,又能惠及民生。6月13日遗产日当天,一场名为“老胡同的现代生活”的主题直播活动也将亮相,直播活动由东城区委宣传部策划推出,通过居民导游直播南锣鼓巷、雨儿胡同、玉河故道,以百姓视角讲述雨儿胡同的巨大变迁,展现胡同居民的幸福生活,呈现北京老城新貌,揭示千年古都的变化,反映北京市近年来秉持“以用促保”,在传承文脉,保障民生,留住乡愁等多方面取得的工作成果;遗产日当天,“健康北京——领跑中轴线”暨“跑中轴——历千古”线上云跑步活动也将启动线上报名,活动设置“紫禁之巅望中轴——景山与故宫”、“晨鼓暮钟听中轴——钟鼓楼”和“礼仪之大鉴中轴——天坛”三个主题,将于6月-8月期间分别举办三场线上跑赛事,让参加者在强健身心的同时得到精神文化的愉悦和浸润。
三条文化带建设——焕发活力,熠熠生辉
近年来,北京市着力将散落的历史文化珍珠连点成线、连线成片,不断推动三条文化带建设,今年遗产日将展现三条文化带的无限魅力。
围绕大运河文化带,遗产日当天,通州区将推出大运河通州段系列宣传活动。在大运河通州段沿线,五河交汇燃灯塔区域,路县故城遗址、城市绿心、张家湾古镇等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节点错落分布,千年的运河文化流淌其间。遗产日当天,组织市民乘船游览正式通航后的大运河通州段,沿途行经运河大桥、漕运码头等历史遗迹,令市民在饱览运河秀丽风光时,尽情感受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焕发的时代风采,从而展现大运河通航后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文化获得感;6月13日-15日,北京博物馆学会还将推出“寻访千年运河 传承北京水脉”——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直播活动,呈现北京大运河文化带风貌。
围绕长城文化带,遗产日当天,怀柔区将推出慕田峪长城系列宣传活动。长城是中国人心目中最特殊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怀柔段长城东连密云古北口、西接昌平居庸关,总长65.4千米,共有敌楼、关口284座,集聚着慕田峪、箭扣等经典城段。近年来,怀柔区长城的修缮保护工作始终坚持最小干预,排除隐患,不改变文物原状,保持其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和原工艺。既要保护好“原汁原味”的文化遗产,更要传承好长城精神,使长城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遗产日当天,慕田峪长城将上演原创文化节目演出,同时还将展示近年来文物修缮工程成果,进一步展现长城文化带的深厚内涵,倡导全民参与长城保护。
围绕西山永定河文化带,遗产日当天,“永定河大西山文化带历史文化遗存的再认识——解读《山水家园,北京永定河大西山文化展》”线上学术报告会将在市文物局官网、首都之窗和光明网同步播出,邀请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中心总监、北京博物馆学会博物馆发展咨询中心执行总监韩永,讲述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历史文化价值。当天,门头沟区还将推出西山永定河系列宣传活动。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不但为北京城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优越的地域空间和地理环境,还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区域历史文化,包括水文化、名山文化、古道古村落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永定河生态补水启动后,给北京带来极大的生态效应,门头沟区通过“从历史走来的门头沟”、“平西抗日斗争史”等展览详实展示了永定河中游历史、民俗和革命史,带领市民回顾永定河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还将组织市民行走古村落、古道、古寺,进一步让市民感受母亲河焕发的活力,带动市民爱家乡爱祖国感情的深植。
古遗址保护——城市印记,踏寻历史
北京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是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在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北京市文物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中,在古遗址保护等方面取得了大量工作成果,助力提升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利用水平。
6月14日,由北京市文物局宣传教育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记者站联合推出的5场“讲述遗址故事,赋彩全面小康”系列直播活动将正式启动。直播活动通过镜头,带领公众先后走入琉璃河遗址、大葆台西汉墓遗址、金中都水关遗址、元大都城墙遗址、明北京城城墙遗存5处独具代表性的古遗址,不仅充分展示北京地区在考古、文物保护、展览展示等方面取得的工作成果,同时带领公众深入了解我们脚下这片土地——北京城,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风貌及历史故事,进而展示北京城的文化内涵及文化遗产在建设全面小康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助推提升广大公众对北京历史文化的认识和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关注度。
十六区主题活动——遍地开花,全民参与
遗产日期间,十六区相关单位围绕自身资源特色,开展系列文化活动70项,覆盖各区及各世界遗产地,包括展览、活动、讲座及其他各类型宣传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各区纷纷借助新媒体技术开展线上推广活动,共计推出云展览、云直播、云推介、云表演、云讲堂、云竞猜、云赏析、云培训等8个类型53个线上推广活动,在全市范围内营造走进遗产地、参与遗产日活动,参与遗产保护的浓厚氛围,将文化触角延伸至千家万户。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加速国家创新发展、提高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文化遗产正是优秀传统文化最实在、最具体、最直接、最真实的体现。全市文物工作者肩负着重大历史责任和光荣历史使命,将不断提高文物工作地位作用的认识,不断提升文物工作站位,增强做好文物工作紧迫感,不断为繁荣文物事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