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汉村:一个村出了19位非遗传承人

日期:2019-09-20 10:49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
字号:        

  一个填漆戗金云龙纹菊瓣式盒,仿北京故宫藏品耗时两个月制作。“做完‘大漆’之后,雕刻花纹,盖子上的九条龙,每条龙的姿态都不一样。”这是缑建辉最得意的一件作品。

  在廊坊广阳区九州镇,距离北京大兴区和大兴国际机场仅有几公里的地方,有一个远近驰名的南汉村。1700多人的村庄里,有200多人从事传统手工艺,包括缑建辉在内的省市级非遗传承人就有19位之多。

  缑建辉的手艺是“燕京八绝”之一的金漆镶嵌,他的汉艺坊非遗展示馆每周都有参观团到访。漫步其内,500平方米、两层的展馆宛如一座传统手工艺的殿堂,以“燕京八绝”为代表的廊坊地区传统手工艺作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展馆门口的匾额上,写着“南汉宫廷忆述小镇”的字样。南汉村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正与“宫廷”二字有关。

  “听老人们说,清朝的时候村里出了一个拔贡,从皇宫里把手艺带到了我们村。”缑建辉说,南汉村的传统手工艺真正兴起、形成规模则是在20世纪30年代,“村里有人上北平琉璃厂学徒,碰上了从清宫造办处出来的老师傅。”今天南汉村人的技艺,大多以此为滥觞。

  南汉村曾有一座效益极佳的村办工厂,成立于上世纪70年代。据百宝嵌传承人周洪俊介绍,工厂给北京的工艺品公司做加工,一九八几年的收入就能达到110万元,是老安次县的明星企业。

  “有手艺才能吃饭。”传统技艺的传承影响着南汉村人的观念,缑建辉说,自己上学的时候就对村里重视手艺的文化耳濡目染,“听说到厂子里干活有奖励,奖励收音机、衣服,一年下来能挣两三万块钱。”

  更重要的是,做手艺能接触到新鲜事物,能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北京的师傅会到厂子里来,见到他们会有很多收获。”缑建辉说,虽然村子紧挨着北京,但在那个年代,想去趟北京远不像今天这么方便,北京在自己眼里还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地方。“在我们村,感觉比别的村更能见世面。”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工厂随着效益下滑逐渐停办,但南汉村的传统技艺仍然兴旺发展。像缑建辉和周洪俊这样的传承人前往北京和天津闯荡,凭借精湛的技艺渐渐地建立了自己的事业。

  缑建辉的填漆戗金云龙纹菊瓣式盒曾在第53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上获得金奖。“做一个模,在模上糊一层布,布上刮一层灰,再刷一层漆。”采用这样的复杂工艺,缑建辉避免了漆器传统皮胎易变形的问题。“盒盖有16个瓣,怎么转都还能扣上。这就是不变形的好处。”缑建辉的作品至今已获得大大小小的奖项20多个。他正作为广阳区的代表,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

  传统工艺是传承人的看家本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技艺不可避免地迎来了新的挑战。“传统手工艺品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在现代审美下容易产生距离感。”缑建辉说,自己正在现代文化衍生品方面下功夫,“文化衍生品的纹饰更简单,结合更多现代元素,让人看着觉得不是‘老东西’,更容易接受。”(白波 王锦妍)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