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京推动街区更新 东西城划分183个街区进行“更新”
近日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街道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北京将科学划分街区单元,实施街区更新。东城区和西城区将划分183个街区,分类实施街区“更新”。
为落实“老城不能再拆了”要求,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推动从街巷整治走向城市更新,《意见》明确提出,要按照新一版城市总规,充分吸纳规划师、建筑师和普通居民意见建议,协商制定街区更新实施方案和城市设计导则,提高街区公共空间品质和服务质量。要着力改善居住质量,强化街道对物业服务企业的监督管理,暂时没有条件实施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实行准物业管理,着力解决老旧小区停车难、秩序乱、环境差等问题,给居民群众一个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
什么是街区更新?街区更新指的是以街区为实施单元开展的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的更新。无论是腾退修缮文物、架空线入地、历史水系恢复,还是公共空间改造、补足便民服务设施、改善居民的住房条件,其实都被囊括在了街区更新的范畴内。
近年来,全市加大街巷整治力度,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通过建立区级统筹、街道主体、部门协作、专业力量支持、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搭建多元主体全过程参与平台,以居民、企业需求意见为导向完善街区服务功能,培育街区自我发展、自我更新能力。”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东城:打造“共生院” 让老胡同注入新活力 任巍摄
位于前门东区的草厂三条至十条,属于北京33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的鲜鱼口保护区,多年来存在架空线杂乱、胡同空间被违建杂物挤占、市政基础条件差、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环境脏乱、公厕简陋等老城胡同的共性问题,经过街区更新,如今的草厂地区面貌焕然一新。
如何让传统街区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是规划师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对此,责任规划师、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朱小地介绍说:“前门东区街区更新的定位是‘老胡同、新生活’,为胡同注入新活力。”
说到新生活,草厂胡同通过“青年公寓”“共享办公”等引入新人群,让新居民与原居民做邻居。天街集团总经理李军告诉记者:“这29号院是三间平房组成,现在是一处青年公寓。三里河边开了一家‘春风习习杂志图书馆’,把这套三间房的青年公寓租下来,给员工居住。”叶子就是春风习习杂志图书馆的员工,也是这三间公寓中其中一间的“新主人”。“以前住在北三环,每天上下班要很长时间,现在从住的地方到单位只需要5分钟。我们三个女同事每人一间房,里面不仅生活设施齐全,还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叶子告诉记者。
据东城规土分局副局长刘延枫介绍,全区的17个街道被划分成82个一级单元和140个二级单元,分类施策,开展街区更新。像绣花一样修复风貌、织补功能,让老城更有韵味、城市更和谐宜居。其中,选择北新桥街道、前门东区一级单元,开展街区更新试点示范设计。
西城:老旧小区变身“美丽庭院”
位于西城区德宝新园街区的德宝新园1号院 任巍摄
除了老胡同,北京还有大量的老旧小区,普遍存在环境秩序混乱、小区停车难、便民服务设施不足、功能设置不合理等问题。
在位于西城区德宝新园街区的德宝新园1号院,记者看到,改造后院内北侧小广场设置了晾衣区,并用格栅进行遮挡,既整齐美观又能满足居民需求;地面分区域铺设不同颜色的地胶,安全、舒适且分区明显。院内还为居民打造了棋牌桌,方便居民休闲娱乐。
据了解,目前西城区街区整理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区共划分为101个街区;形成15套街道城市设计导则、20余套重点地区深化设计方案;依据设计方案推进了17片重点街区的实施亮相。(池梦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