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消夏去处

日期:2019-06-04 13:54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
字号:        
  • 未标题-8.jpg.jpg
  • 未标题-8.jpg.jpg

  图为永定门外护城河。看得出河水不多,人力车、马车的车夫们在这里洗车之余,多半也会和图片里的儿童一样,在这里游游泳、洗洗澡。

  中山公园的荷塘。可惜老照片只有黑白两色,显不出本该满目的碧绿。

  老北京内外城各城门的护城河边都有深而广大的冰窖,用以冬天储冰夏天用。图为夏天一处冰窖正在往外运冰。

  什刹海小吃摊上的姐弟俩。男孩光头赤裸上身是“小小子儿”的夏天标准形象,小女孩却是衣着整齐,正在吃的大概是凉糕或者凉粉吧。

  什刹海在老北京便是个避暑胜地。图为荷花市场的饮食排档。

  老北京最便宜的夏日饮品——大碗茶。图为一家商铺提供的茶水,应该是免费赠饮。饮茶点搭着凉棚,没有设摊位,一位饮茶者手里拿着蒲扇,看上去似乎是个过路人。

  二闸的游船。二闸是通惠河上的第二座水闸,过去从二闸往东,水深河阔,两岸风光秀丽,一到夏天就有很多游船,载客游赏。

  2019年5月21日,北京正式入夏。这几天更是艳阳高照,暑热来袭。相比于现在人们借空调、电扇、冰箱度夏,老北京人如何“消夏”?让我们从清末至民国的一些老照片中看一看老北京的夏天实景。

  夏日穿衣不为避寒之用,所以越简单越好。儿童和下层社会的男性体力劳动者,索性赤裸上身或仅着一条短裤,所谓“暑热无君子”。而一般有些身份的人和女性总要穿得郑重些,但也要选择轻薄的服装,无论是穿长衫还是裤褂总要宽松舒适,男性有的还戴个遮阳的凉帽。清朝官员夏天的官服一般为纱袍,实地纱、芝麻地纱、亮纱、葛纱等,影响到民间,穿纱质衣料的也很多,特别是香云纱,又称为拷纱,系用薯莨根液染色的丝绸,不吸汗而透气,所以再热的天穿上不粘肉。但因为一些老电影把它定义为坏人的服饰,一度名声不太好,而近年又颇流行。老北京夏天穿得最多的则是夏布,“北京通”金受申先生记述:“至三伏天应穿夏布褂,浏阳圆丝细夏布,熨得板平,穿在身上实是清凉。”进入民国以后,妇女地位大为提高,体现在服装上就是改良了的新式旗袍,成为女性的夏日福利,令广大女性度过清凉一夏,也彰显了东方女性之美。

  夏天暑热伤津耗气,影响胃口,所以夏天饮食要注重开胃解暑。各种清凉饮料和时令瓜果便大受欢迎,而享用这些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要用冰。中国夏季用冰的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周代,《礼记》中记载掌管周王室用冰的官员叫凌人。以前北京内外城各城门的护城河边都有深而广大的冰窖,用以冬天储冰夏天用。清朝的官员到夏天可以凭票领冰。到民国炎夏卖冰是很好的生意。一方面可令食物防腐保鲜,一方面用以清凉解暑,所以夏天的冰不可或缺。至于冷饮,老北京最有名的当属冰镇酸梅汤,酸梅生津止渴也涩肠止泻,所以夏天饮用颇合医理,其它还有雪花酪、果子干等。过去卖这些冷饮的都打一种铜制的响器叫冰盏,声音清脆悠远,是老北京夏日特有的声音。一般家庭则主要熬绿豆汤来解暑。商铺夏天一般会向顾客或路人免费供应大碗茶,清火解渴。

  什刹海在老北京便是个避暑胜地,不仅可以游览赏荷,荷花市场的饮食排档还售卖冷饮和时令瓜果,以及什刹海出产的鲜莲子、鲜鸡头米、鲜菱角等水产。小吃主要是清凉开胃的小豆凉糕、小枣切糕、荷叶粥等夏日美食。

  “天棚鱼缸石榴树”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老北京四合院内的生活场景。没有空调的时代,老北京夏日改善家居小环境的主要方法就是搭凉棚,夏天用凉席搭个天棚,把整个四合院罩住,防止太阳暴晒,能令室内气温下降不少。但一般家庭也并非都搭得起凉棚,而商铺则必须要搭凉棚遮阳,尤其是在商业街,凉棚鳞次栉比,行人能一路享受清凉。

  夏日昼长夜短,人的睡眠减少,外出游玩是最好的消遣。除了刚才提到的到什刹海逛荷花市场,去二闸泛舟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二闸即是现今位于国贸桥以南的庆丰闸。民国时期,这里已辟为公园,原来是北京通惠河上的第二座水闸,所以俗称二闸。过去从二闸往东,水深河阔,两岸风光秀丽,一到夏天就有很多游船,载客游赏。

  北京的中山公园在清朝是社稷坛,到了民国成为北京第一座公园。这里有古老的松柏,浓荫蔽日,护城河面荷花也很繁盛,也成了老北京文教界人士消夏饮茶的好去处。据邓云乡先生的《增补燕京乡土记》记述,当年园内有来今雨轩、春明馆、长美轩、上林春、帕斯馨等多家茶馆,卖茶并制售可口的点心便餐。有意思的是,各家都有着固定的茶客,泾渭分明,有的是新派人物麇集之地,来的人都西服革履;有的是旧派人物聚会之所,大家都长衫一袭,毫不相犯。至于当年的底层劳动者,夏天在树荫下找个野茶馆也可“偷得浮生半日闲”,或是跳进护城河里戏戏水也未尝不可。至于儿童,夏天代表着他们的欢乐时光,捉蜻蜓、粘知了、逮蚂蚱就能疯跑一整天。

  文/陈飞(作者北京戏曲评论学会副监事长)

  本版部分图片由闻者提供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

老北京消夏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