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席曾经说:“王麻子、张小泉的刀剪一万年也不要搞掉,我们民族好的东西,搞掉了的,一定都要来一个恢复,而且要搞得更好一些。”“王麻子、东来顺、全聚德要永远保存下去。”
北京的王麻子剪刀是传统的名牌产品,王麻子字号是千锤百炼铸就的金字招牌,与杭州的张小泉一起成为中国刀剪界两朵常开不败的并蒂奇葩,名扬海内外。
一
剪刀,家家常备,用途广泛,在我国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
北京王麻子剪刀和杭州张小泉剪刀一样都出现在清代初期,到现在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传说在清顺治年间,有一个姓王的山西人,在北京宣武门外摆了一个小摊,开始经营火镰等日用杂品,后来改为专营刀子和剪子的刀剪铺。由于这家店铺出售的刀剪质量好,在顾客中很有信誉。大家看到姓王的老板脸上有些麻子,就管这种剪刀叫“王麻子”剪刀。到了清嘉庆年间,这家店铺正式挂出“三代王麻子剪刀店”的招牌,店址仍在宣武门外。
20世纪以后,北京商业日渐发达,一些卖剪刀的店铺看到王麻子剪刀很出名,纷纷打出“王麻子”旗号,什么“真王麻子”“老王麻子”,还有谐音“汪麻子”“旺麻子”等,一时真假难辨。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还有这样的店铺十余家,大都在菜市口、前门一带。
由于历史上集合在王麻子旗帜下的商店居多,手工作坊多个,故此王麻子锻造技艺也出现了师徒传承、家族传承、集体传承等多头多线多种形式。
以历史最长、出师最多的“天兴”号手工作坊为例,它的技艺传承基本上是以河北省人为主体,在亲戚和同乡的范围内进行传承。其主要脉络是:郭恒瑶,又名怀尤,河北省冀县人,清同治十年(1871年),在北京粉浆胡同设立剪刀作坊,取名“天和兴”,收内弟段春生为徒。1916年,段春生当“天合兴”掌柜后,收河北省冀县滕振基、杨福庆、张福田为徒。1933年,滕振基在北京哈德门大街开炉立业,次年迁至北京金鱼池大街,立号“天立”,收河北省南宫县张更勤、河北省新河县张振强为徒。1936年,“天立”与“天和兴”合并,立名“天兴”,杨福庆、张福田为炉头,张更勤为冷作师傅,到1956年成立生产合作社前,他们带出邢计山、王子明、荀占奎、梁文斗等一大批徒弟。
从1956年成立北京刀剪生产合作社,到1959年建立北京王麻子剪刀厂,来自各手工作坊的师傅汇合在一起,技艺得到交流,传承出现了一人多师和一师多徒的情况。
二
俗话形容:自古世上三样苦行当,“打铁、摇船、磨豆腐”。打铁是个体力活儿,更是个技术活儿。这看似简单的铁器,工序却很复杂,一把剪刀或菜刀,从铁块到成品,王麻子传统手工锻制技艺就有26道工序,炉上从选料到平活有13道工序,炉下从开刃到盘活也有13道工序。
王麻子人推崇粗工细作,一般行活砸一趟锤,他们却要砸10趟锤;一般行活蘸火只是硬火烧红,他们则使用软蘸火的方法,煤铺得厚,火烧得匀,慢慢将剪片熏红,讲求水温适度。行活一天蘸100个,他们一天只能蘸20个,在充分发挥钢的性能上下真功夫。制作刀剪时所用的工具有:大锤、手锤、砧子、铁钳、风箱、手摇钻、戗子、钢锉、粗细磨刀石、火钩子、砌炉铲子等。
除了工序复杂,干活车间的情况也很艰苦。凡是传统技艺制作出的每一把剪刀,所需要的原料有:熟铁、钢、铜、煤、油、“药”等。制作时每道工序都倾注了锻制人的心血。比如,打铁时火星四溅,手上就会烫伤起泡,脸上会汗如雨下。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麻子剪刀传统锻造技艺的第八代传承人史徐平介绍,像他这样长期干这行的人,不仅有小的烫伤,手长时期一个姿势敲锤,两只手都不一样大,肩膀也是歪的。谈到这门技艺时,他给出简单的几个字:“千锤百炼”。
三
王麻子剪刀传统锻制技艺有其特点:
◆厚重大气,质朴自然,造型富于北方文化特色
王麻子民用剪乌黑发亮,剪体横实,头长口顺,刃薄锋利,剪尖灵活,把宽受用,是北方刀剪产品的代表。
◆结构独特,剪切有力,手感轻松
王麻子民用剪刀,除把宽头长之外,剪片咬合面设有槽口,增强了剪体的强度,减少摩擦阻力;剪轴粗,一端固定在剪片上,称为“死活轴”,支点稳固,结实有劲,剪切果断;剪轴垫圈呈拱形,富于弹性,保持剪刃咬合的灵活度,也便于调整咬合的松紧度;裁衣剪用铜轴,不长锈。为使剪刃咬合,剪片都有不易发现的扭曲度,行内称向外为闪,向内为裹,王麻子确保闪、裹适度,用起来吃活,剪口平直,一剪多用,切口整齐,不起毛、不挂丝。
◆好钢用在刀刃上,易制好修,好使耐用
传统王麻子剪刀剪体为熟铁,只在剪刃内侧贴有韭菜叶般一条钢。钢贴着铁,铁护着钢,外柔内刚,不崩不卷,刃口锋利。
◆精湛的传统锻打复合技术
这项技术贯穿于炉上活全过程。锻打的目的不仅在于成形,更重要的是使钢铁黏合牢固,均匀平整,内无夹灰和断裂。钢铁熔化在于炉中炭火温度,炉上工一边观察炉中钢铁的变化,一边利用风箱控制火力大小。火急了钢铁着热不均匀,火软了钢铁烧不透;欠火候钢铁黏合不好,过火了钢铁会熔化。要使之恰到好处,全凭炉上工观察钢铁颜色变化,捕捉锻打时机。
◆独一无二的蘸火技术
传统王麻子蘸火,在剪片上抹“药”。经过抹“药”蘸火处理,剪刀钢线分明,硬度高,剪体发亮。现今,这门技艺历经王麻子传承人代代相传,时代又赋予它更具鲜活持久的生命力了。
王麻子剪刀传统锻造技艺是先人经验的积淀,是历代传承人智慧的结晶,印在了一代一代老师傅的脑海里,体现在各项制作过程中,如圈股、平四股、勾刀、调口等绝活是师傅口授心传,在衣钵传承的同时,也各有创新。
四
王麻子几代人用一生一世千锤百炼打磨刀剪,他们技艺精湛,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的理念,已经形成了王麻子的工匠精神。新时期,王麻子剪刀更加注重保护传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对传统技艺的保护
王麻子的锻制技艺从1959年,以皮带锤代替手工锻打,使工人摆脱了烤、热、脏、累的劳动环境,提高了生产率。1970年开始使用复合钢板,用机器切割成形,取代了锻打程序,这是剪刀生产技艺的进步,但只能用于民用剪批量生产。对于专业用剪来说,现在仍然需要锻打复合使之成形。为此,王麻子仍保留着手工锻打生产加工技艺,也为其锻制技艺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有利条件。
◆对自然和社会价值的文化保护
王麻子剪刀由于工艺上的特殊性,在生产过程中体现了很强的科学性,其工艺本身就是中国剪刀技术创新与发展的结晶;王麻子剪刀工艺及其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近现代手工业、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历史的缩影,具有很高的历史学、文化学价值,也有地域特色。
◆对民族工业发展的保护
王麻子是中国剪刀行业中的典型,它的发展历程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历史的缩影。王麻子从手工作坊中诞生,从个体分散经营发展到股份经营、合作经营,又从合作经营发展到国营企业;生产从手工作业到半机械化、机械化;管理从粗放型发展到专业化、标准化、现代化,它每迈出的一步都代表着民族工业发展的历史足迹。
王麻子人用辛勤的汗水和超人的智慧锻造出王麻子这块发光的金字招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在历史的天空,它成为中国刀剪业和刀剪文化的象征。现在,王麻子剪刀传统锻制技艺已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周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