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路边垣有营城

日期:2022-12-28 09:26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
字号:        
  • 南山路边垣有营城
  • 南山路边垣有营城

  原标题:南山路边垣有营城

  永宁豆腐出名,传为佳话,有北京人为吃那一口儿,不远百里乘车去购买。永宁是座古城,在明代,永宁的城墙比延庆的城墙高出一丈,有三丈多高,驻兵也多,有8000多人。作为区域军事中心,永宁管辖着南山路边垣的众多营城。南山路边垣是长城的一部分,曾是向北防御的前沿地带,其军事意义和地位非常重要。据《隆庆志》记载,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巡抚都御史王仪奏讨内帑银若干,欲于“金陵之后筑墙修墩为拱护计”。“经钦天监相之”,“无伤龙脉”,“上允”,命佥士程绶监工修筑南山路边垣,这证明了南山路边垣还兼具拱卫明皇陵的重任。

  如今,南山路边垣的诸多营城已经成为各具特色的村落,而日前获得批复的南山环线三期道路工程,正好串起这些村落。

东灰岭古井

  东灰岭古井

  水井数量折射驻军规模

  永宁城南有山称灰岭,岭分东西。嘉靖《隆庆志》上记,“东灰岭在永宁城东南十五里。西灰岭在永宁城南十二里”。这一带关口众多,明代时均属永宁官军把守。东、西灰岭各有山口,明代在两个山口各建城堡,筑炮台,屯兵马,犹如两条臂膀,防护左右。

  史志中记述了东、西灰岭的地形军情。光绪《延庆州志》说:“东灰岭口在永宁南十里,地势平坦易于驰骋,俱山险可恃。”东灰岭口一带的地形利于人马通行,而西灰岭路有险阻。据《宣镇图说》记载,西灰岭次冲,山险可恃,敌骑不通。两相比较,东灰岭防守任务更重。

  明朝灭亡,满清入主中原后,南山路边垣的防御作用减弱,戍边将士就地落户,渐渐发展为村落。从光绪《延庆州志》上看,西灰岭人口较多,有“户五十六,口二百九十四”,且有耕地十四顷。村中有龙王庙、三口井,而城堡的规模只有“东西街一”。东灰岭人口要少,有“户二十九,口一百五十九”,耕地十一顷。而城堡规模较大,有东西和南北两条大街。东灰岭原来的驻兵也多,从水井的数量就能看出来。东灰岭有六口水井,“东街井三,南街井一,西街井一,北街井一”。从史料记载看,西灰岭原有驻军250人,以此推算,东灰岭的兵马要多出不少。

  随着时间的流逝,东、西灰岭的成员构成渐渐发生变化,满族村民占到近一半。东灰岭村街道两旁的墙面上,绘着一幅幅满族文化生活的画作,漫长的墙壁犹如充满民族风情的历史长卷。

  村里有小公园,装有健身器材,是村民休闲的场所。小公园中有棵古槐树,表皮干枯皱褶,树身空洞弯曲,显得老态龙钟,旁边支起的铁棍如同拐杖,使古树可以依旧矗立在大地上。古树的年龄是个谜,村里80岁的老人也不知道,他们只记得小时候树干就这样粗,至今也没见长。古树的根部滋生出几棵槐树,也长得颇为高大,还有一棵附着在古树身上,酷似亲人相依相伴。小公园里还有两口水井,按方位分别称北井与南井。古井与古树相伴,为后人讲述着古代营城守护一方平安的悠久岁月。

  古槐树旁有座真王庙,窗棂还是旧时模样,可以看出岁月的痕迹。寺庙的山墙、椽子、瓦垄皆有破损,大殿内神像已无,西配殿也已倒塌。据记载,村里原来还有老爷庙,但消失年代已不可考。

  村里有渠称干河套,只有雨季水大时渠中才有水。过了河套向西也有两口古井,其中一口井至今有水,井口设计巧妙,用两块巨大条石各开出半圆,拼在一起便是两眼井。井上有辘轳架,供两个水桶同时打水。

  村西有广生庙,院落空间很小,大殿三楹,坐西朝东。大殿屋脊瓦垄不同一般,富有特色。殿内梁木彩绘,两侧山墙上皆有绘画,大部分还较为清晰,对研究当地文化极有价值。广生庙建于清代,与娘娘庙相似,村民来此多为祈求子嗣。广生庙于2013年成为延庆普查的文物,几经修缮,已焕然一新。广生庙前也有口古井,井台高起,上有辘轳架,井里有水,也用两块条石拼出两个井口。村里有如此多的古井,和古书中的记述相印证,可见村里人丁兴旺。

东灰岭村的老槐树

  东灰岭村的老槐树

  东灰岭有两座城堡

  东灰岭面积大,分为数个区域:以山坡为界,分出上、下营,坡上为上营,坡下称为下营;村民多居住在下营,下营以河套旁的道路为界,又分为东堡、西堡。而坡上的上营在明代建有城堡,城堡分别建在两块高地上,叫东古城、西古城,村里人则称为东营城子、西营城子。

  走向北面坡地,渡槽悬在头顶,极为醒目。槽体由条石建造,整齐、精致,是域内最大的灌溉输水工程,全称军都山渡槽白河堡水库南干渠。干渠长百十里,横跨延庆东西,流经十多个村子,解决了沿途的农业用水,还供给周边水库,被誉为延庆的红旗渠。渡槽有六个拱洞,车辆可以从拱洞通过。拱洞两边各有三四个小拱,排洪时可以减轻冲击力。笔者前去时,正值傍晚,夕阳斜照孔洞,有如金光穿洞,仿佛置身颐和园十七孔桥旁,十分漂亮。

  渡槽并不宽,只能算做一条小河。现在的季节不是供水期,渡槽枯竭。我穿过渠道,爬上土坡,看到坡上立有长城文保碑:东灰岭段。坡上一溜斑驳黄土,长几十米,高两三米,这就是南山路边垣的东灰岭段长城。城墙有夯层,夹杂着碎石。尽头有一高耸的土墩,这是西古城堡仅存的东北角,或兼做城堡的墩台。城堡建于高地,里面已是耕地。

  沿着边墙的印迹再到东面的坡地上,有长城文保碑立于坡地,上书:东灰岭东城堡。城堡的砖土痕迹已经寻找不到,树木、荒草、灌木绿化了坡地。向东望去,能看到边墙一直延伸至山顶。

  东、西城堡仅距几百米。而西城堡向西还有一座城堡,距离约1里多地,面积也不小,遗迹上存有少许碎砖石。在这短短的距离上,密集建造了三座城堡,可见在明代时这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而东灰岭向西五六里就是西灰岭村,那里的城堡早已消失。东灰岭城堡东面邻着昌赤路,是通往陵后的交通要道。

  东灰岭村有耕地几千亩,还有几千亩山场坡地。除了种树种庄稼,近些年,村里还开展了养殖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古时的兵马铁骑、刀光剑影、烽火狼烟,早已成为过去式。在安宁祥和之中,古村充满了民族风情与文化遗存。

  古城堡变身戏曲村

  东灰岭村往东是营城村,营城村位于永宁南,背靠群山,村子山清水秀,物产丰富。在收获的季节,成熟的玉米亮晒在街上、屋前,村子似披上了盔甲,满目金黄。村里有100多户,500多口人。刘姓是大户,占了一多半。

  营城村历史悠久,村中有古戏台,不知于何年唱起了“老戏”。京畿山村多见燕歌戏、蹦蹦戏、山梆子等,营城村则是正宗的河北梆子,据说还请过专业老师来教戏。村里每逢过年连唱六天老戏,十分热闹。村里不仅保留了老戏的剧目,还成立了艺术团,有一支三五十人的业余队伍,白天务农,晚上排练。2019年,村民用自编的节目举办了“村晚”,《北京日报》还报道了这一消息。

  古戏台对面是寺庙,间距约200多米,地界开阔,如同广场,能容下众多的观众。这里是坡地,戏台地势低,后排观众居高往下看,没有遮挡,形成现代剧场的效果。当年戏台上演大戏,边民汇集,定然十分热闹。现在古戏台盖起了房舍,庙前形成一条胡同。

  穿过胡同来到寺庙前。只见山门门楼残破,存有旧时的砖瓦。山门旁有影壁,较为完整。寺庙原有大殿三楹,东西两侧各有耳房。大殿中间供奉关帝,东侧供奉观音,西侧供奉龙王。庙内有东配殿两间,西配殿三间,算是很有规模的一座寺庙。新中国成立后,寺庙改建为小学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寺庙逐渐毁坏。寺内功德碑断裂,一半在文物部门,一半在农户。而今大殿经过重修,改建为一排五六间的房屋,而中间顶部的梁柁还是原物,上面的彩绘显得古旧。案上供奉牌位有井神、三官神、大老爹神、刘二老爹神、观音菩萨等。寺里原有棵古榆树,直径约1.5米,高约15米,后被砍伐。现在改种了松树。

营城村中可以看到以前用于城墙的条石

  营城村中可以看到以前用于城墙的条石

  营城村处于坡地,道路起伏不平,村中有古城堡遗存。进村的路口在古代就是城堡的北城墙,城墙开有城门,门上建楼。过了数百年,北城墙仅存城门处一堆高耸的黄土,大部分还被遮挡于房屋之间。从房脊缝隙能看到黄土表面上的夯层,中间显露出一块巨大条石,錾得方正,这是城门的基石。村里老人曾见到过木板做的大门,上面还有铁钉。

  城堡于很早的时候就逐渐拆除了,面积已无法丈量,只能估算。城南曾有南寨门,村里人去南面耕地做活出入此门。假如南寨门处是南城墙,那么戏台到南寨门有约150米,而从北城门到戏台有200米。若以此为据,城堡南北长或有三百多米,在这一地域已经是一座大城堡了。

  城门在北,面对北方,门上有楼,城中有戏台,这些信息透露出是座武城,驻兵众多,为戍边屯兵的营盘。村里人也说,村民在古时以守军将士家眷为主。村里原来古物很多,有长城、城堡、炮台、烽火台、大钟、庙宇等,大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毁坏,只留遗址。村子原称营城里堡,又称里堡,村名后来简称营城。村里人把村名的“城”读四声“秤”,读为营秤子。村名与军事紧密联系,驻兵来自各地,读音也可能存有外地口音。

  营城村历来缺水,边民生活维艰。老辈子人吃山上流下的泉水,冬天吃冰化的水。后来吃水要到邻近的罗家台村去挑,80岁以上的老人还记得年轻时挑水的一幕幕。村东坡地几百米处有口老井,近几十年盖了井房,村里人就用上了井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村里人用上了自来水。村东有一片树木,当中有棵榆树较为粗壮,树皮皱褶,少说也有300年了。

  行走在营城村,房屋山墙与围墙上随处可看到旧城砖石。一座城堡怎会有如此多的砖石?南山路边垣从村中穿过,自村东一路上坡,是村里的耕地。残存的边墙随着坡地起伏,黄土夯墙里夹有层层碎砖,质地结实。相距不远的高处建有墩台。墩台连连,极为密集。打量墩台,当年高大的身躯矮小了许多,上面长满杂草,顶上的小榆树也长得很高。

  墩台与边垣下有条石,外有包砖。边垣连到东面的高山上。村子向西也能看到山上残存的墩台。边垣向西连到山那边的东灰岭村。如此漫长的边垣,全部有包砖与条石,造价极为高昂。以前村里盖房便从这里搬运黄土与砖石。不仅本村,就连东灰岭等外村也到这里搬运砖石。巨大的条石好几百斤重,两个小伙子根本抬不动。明代时垒砌费工费力费时,现在搬走仍需时间累积出的巨大能量。

  从边垣下望,营城村建在高处,村里一片新房瓦舍。村北小山上也有一片村落,那是二铺村。光绪《延庆州志》上说:“二铺极冲,然地势险峻,不通零骑”。二铺村在边垣外,并无城堡,这里的人称其为外堡,因为营城是里堡。营城位于紧要之地,有重兵驻守,为何州志上没有记载?细想当地人的称谓,是有历史传承的,“里”“外”是按边垣城堡划分,“铺”与“堡”音同义近。里堡、外堡的士兵同驻营城,同守两山之间的谷地要道。到了实地就能感受,营城对面的小山也是紧要之地,若有军情之时,屯上一哨人马,居高临下,两面夹击,势如破竹。

  营城村南行七八里,于两山之间,又见一道残墙。这道墙建得奇特。有人说是北齐留下的长城。而有关专家认为,尚无证据支持北齐长城说,只能按明代城墙看待。有长城文保碑立于山脚:营城隘口。东侧能看到残墙,墙体已经坍塌,几近地面。西侧垣墙毛石细碎,阳光照耀,十分醒目。山坡较陡,毛石松散,我踩稳石块,步履维艰中爬向山顶。山顶有城墙遗存,一圈碎石围成城堡基座,粗略估算,南北近30米,东西有20多米,形状并不规则,南墙为弧形,北墙略直,约为马蹄形。内里空地上,杂乱长着几棵小树。面积不大,驻兵不会太多。马蹄形城堡内东侧还有一更小的城圈。站在这里可以观察监视关口。城堡西侧有一小门,可以通向城墙内侧,便于人员出入。城墙伸向西北,不见尽头,远方有墩台,还连接着一座城堡,面积更大,边长各有几十米,建造形式与此堡相似。

  站在城堡东侧,下望关口,昌赤路通畅,向南是大庄科,万里长城横亘。这道城墙处于南山路边垣与八达岭长城之间,纵向来看,通道自北向南是永宁城、营城隘口、大庄科长城,层层布防。自清代始,营城功能消失,戏台作用沿袭发挥,昔日的武城转身为戏曲村。

韩江口城堡文保碑

  韩江口城堡文保碑

  韩家口演化韩江口

  营城村东北是罗家台村,村子有长城,是南山路边垣向东的延伸。罗家台村南是韩江口关口,有长城文保碑:韩江口城堡。

  韩江口的历史更为悠久。当地有句老话“先有韩江口,后有永宁城”。查阅古书,并无韩江口之名,而是韩家口。“江”与“家”读音相近,估计是流传有误,民间就叫成韩江口了。

  在韩家口有着樊梨花在此带兵打仗的种种传说。宋辽时期,契丹人确实在这一带有过活动。韩家口位于延庆与永宁的东部,有河流称东川,后来改称韩家川。清代的《方舆纪要》有记载:“妫川州东十五里。自永宁县流入界,一名东川。宋淳化二年,契丹主隆绪至儒州,猎于东川。《志》云:妫川即古之阪泉,今名韩家川。”明代在这一带修建众多关口,韩家口便由东川、韩家川演化而来。嘉靖《隆庆志》载:韩家口、石墙口、东灰岭、水泉口、西灰岭、井泉口,永宁官军把守。韩家口之名被光绪《延庆州志》《畿辅通志》《永宁县志》等多部志书引用。

  站在文保碑前仰望,山上边垣连绵。山坡连接着一道残墙,蜿蜒而下,与眼前坡地上的残墙连为一体。爬上坡地,半山腰竟有一块平地,随形筑起了城堡,东西长约200米,南北长约100米,形状并不规则。墙体由毛石垒砌,东面的城墙残存较多,有一两米高不等,西面要矮些。城堡北墙就是边垣。山顶建有墩台,恰好在城堡的东北角,既可瞭望边垣外的敌情,传递信息,又是城堡的角台,向下观察关口,一台多用。

  城内荒芜,长满蒿草,干枯金黄,倒也整齐好看。南残墙上留存有砖,还找到了方形墁地砖,用于马道或室内。无论此地如何古老,边垣城堡也是以明代使用为主。

  站在韩家口城堡四望,另侧山顶上也建有墩台,两座墩台相望,看守着下面的路口。下方为营王路,通向昌赤路,古代是交通要道。由此向东是马蹄沟,城堡处于三岔路口。这一带关口众多,志书中显示,韩家口极为险要,为防御的重中之重。《方舆纪要》说得清楚,此地“与天寿山咫尺,其地可屯十万众,设险处也”。

营城子城门

  营城子城门 

  城墙垒出一顺一丁

  距韩江口向东不远,于深山之中有一小村子,名营城子村。多一“子”字,以区别其他村落。公路西北通向永宁,向南通往偏坡峪村,路便称为永偏路。偏坡峪村处于群山之中,村口的大山被削去一块,山下就是石灰窑。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保理念的普及,石灰窑早已废弃。村民有了新的生活来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偏坡村名有讲究,内涵丰富。山上多有自然形成的斜坡,这里却是人为开凿的。明代为了防止骑兵爬坡,削山为墙,阻挡进攻。当地老人讲,不远处是长城边垣,临近边垣的山边就有偏坡。

  村子夹在山沟里,人口不多,仅有30多户,80多口人。老村已无人居住,旧村整体改造后,村民搬迁到了新村。年轻人去了永宁或延庆城里,老人留在村里,在老村周边修剪嫁接果树,做些农活。

  紧临偏坡峪村是营城子村,建在永偏路边,地图上为了区分村名,称为东营城子,或上营子村。村里改造得较为时尚,有餐饮住宿采摘多种服务,宾馆建筑也具有农家风格,样式或为民居或为谷仓,颇有农家特点。庭院中休闲散步,坡地铺满草坪,还竖立着几根罗马柱,又有了欧陆风情。

  当然亮点还是古城。城堡存有城门两侧的基石,大块条石虽不精致,却坚固耐用。条石上面存有部分旧砖墙,一顺一丁垒砌,这是明代早期的建筑特点。明初洪武、永乐年间,曾在许多关口处建起城堡,看来应是那个年代的建筑。城堡经过整修后,城门基石上建起了城台,垒砌垛口,虽是新砖,白灰也不尽相同,却也有模有样。

  城堡旁有台阶可以登城。城堡四周存有残墙,大略估算,东西长约80米,南北长约150米。城堡夹在两山之间,开一东门,门前有小河,曾为古道,现在已经废弃了。营城子城堡建在山谷之中,古道之上,十分隐蔽。

  营城是南山路边垣上的城堡统称,《山西宣大三镇图说》中说,“故为营城二十五”。相同的古称给现代村名带来了不便,讲述起各个古村的历史,难免让人觉得混淆,这恰恰是南山路边垣上那些古城堡的真实历史。(高文瑞)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

南山路边垣有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