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普及 冰场竞技

日期:2022-02-11 10:42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
字号:        
  • 民间普及 冰场竞技
  • 民间普及 冰场竞技

萧淑芳绘《北海溜冰》(1954年)

萧淑芳绘《北海溜冰》(1954年)

  近代以来,随着中西文化的深入交流,公共区域的开放利用,冰雪运动逐渐走向民间,甚至发展出了各式各样新奇的溜冰竞赛大会、冰上表演会等等趣味盎然的体育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更是开放了多个室外、室内冰场,配合举办各类比赛。对于老北京人来说,冬季没有去什刹海冰场或者北海冰场嬉冰,这个冬天是不完整的。

  2022年的冬天,北京与世界人民一道,再续京城千年冰雪缘。

萧淑芳滑冰照片《良友》画报第101期,1935年1月号

萧淑芳滑冰照片《良友》画报第101期,1935年1月号

  一 民间溜冰花样翻新

  晚清以降,西方滑冰运动开始传入,逐渐与我国固有的各式民间冰嬉相结合。

  光绪时期,张焘著有《津门杂记》,内中记述了百姓在护城河冰面上滑行为戏,“两足如飞,缓疾自然,纵横如意,不致倾跌”,甚至生活在租界中的外国人,“亦来为之,借以舒血气,甚妙”。津门百姓如此,北京市民亦不落人后。在冬季的什刹海、积水潭和护城河冰面上,处处都活跃着溜冰者的身影;与此同时,北京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以及通县潞河中学等校也纷纷在冬天开辟冰场,供学生滑冰,有些学校还有自己的冰球队与冰球场。

  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以“化妆溜冰竞赛大会”、“冰上表演会”等为代表的新式冰雪文化应运而生;而北海、中海、南海等西苑三海相继被辟为公园,也为举办大型冰雪活动提供了场地。

  伴随冰雪文化影响力在北京乃至整个北方地区持续扩大,1935年1月25日至26日,华北体育协会在中南海公园的南海冰场举行了第十九届华北运动会冰上表演会,将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和冰球列为表演项目,约有一千名观众前来参观,是我国首次冰上运动表演。有“冰上花神”之称的画家萧淑芳凭借一系列自创的独特溜冰动作,勇夺“女子花样溜冰冠军”,其曼妙的冰上倩影还被刊登在上海著名的《良友》画报上。

  除了各类新奇的冰上运动会,传统的冰雪运动在民间亦颇为风靡。金受申先生在《立言画刊》的“北京通”专栏中详细描述上世纪三十年代老北京的滑冰风俗:与冰上运动会不同,“民间的溜冰,也没有冰鞋,更没有冰场,只在鞋上绑一木板,板上安两根大铁条,平民的冰鞋,便已完成,甚至穿着老头乐的毛窝,也可以冰上一逞雄姿的。以往的溜冰,不注意短跑和表演技术,虽然有时来个‘苏秦背剑’、‘金鸡独立’、‘凤凰单展翅’的花招,但没人看得重,也没有化装表演。所最擅长的,便是长跑,有时二十八英里竞赛,顷刻便来得来回的。有些人要表演他的长跑,便脚上绑上木板,由朝阳门起码,顺着通惠河,立刻溜到通州”,买上几个糖火烧,来上一罐酱豆腐;若不是小楼烧鲇鱼无法带回,这位先生肯定会买齐“通州三宝”,打道回府。自朝阳门到通州县城,冰上往返九十华里,相当二十八英里,全靠一双土制冰鞋,且冰面亦远不及今日冰场平滑,足见高手在民间,诚非虚言。

  随着冰上运动的蓬勃发展,溜冰刀、滑冰车、抽冰尜(gá)早已成为北京市民冬季不可或缺的休闲娱乐活动。

滑冰始终是北京孩子的一大乐趣。图为1958年,孩子们在穿木板冰鞋。李桃 摄

1955年春节前夕,北京举行冰上运动大会。图为天津市冰球队和北京市冰球队表演冰球友谊比赛。冯文冈 摄

1955年春节前夕,北京举行冰上运动大会。图为天津市冰球队和北京市冰球队表演冰球友谊比赛。冯文冈 摄

  二 北海冰上盛会经久不衰

  上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北京掀起了一轮冰上运动的新高潮,逐渐形成了北海公园、中山公园、陶然亭公园、龙潭公园、玉渊潭公园、颐和园昆明湖以及护城河、筒子河等一大批“老冰场”,其中尤以北海公园久负盛名。

  北海冰场举办冰上盛会的历史,可追溯到九十多年前的“化妆溜冰竞赛大会”。旧历乙丑年腊月十八(1926年1月31日),第一届“化妆溜冰竞赛大会”在北海漪澜堂前拉开帷幕,共有一百三十人参加。据《顺天时报》报道:彼时的竞赛场地“周围以芦席作栏杆式,外并以席作墙,以示界限”,“场中设柱数根,上系以绳,加以万国旗”,“中复以绳继系之,其外则为踏冰者之行径,围中并无一人”,柱子外围则是赛道。参赛者们别出心裁:有的化妆成欧洲武士,有的乔装为印度妇人,更有白菜、火锅、汽船之物在冰面滑动,皆为人所扮。“竞赛者极见精神,一踊一跃,均合步骤,及至成行跳舞时,音乐齐奏……参观者亦不下二千余人。”自此以后,“化妆溜冰竞赛大会”成为北海公园的一张名片。

  1950年1月2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前身)北京市工作委员会举办盛大的新年大联欢活动,这其中就包括组织大家到北海公园进行冰上速滑、彩旗接力等活动,尤其是“冰上长龙”堪称一时盛况。参加者在冰面之上手拉手行进,形似一条蜿蜒曲折的冰龙。此情此景,比之“太液冰嬉”的转龙射球亦不遑多让,蔚为壮观。

老北京“溜冰王”吴桐轩表演冰上技巧

老北京“溜冰王”吴桐轩表演冰上技巧

  三 老北京人钟情露天冰场

  什刹海冰场(又称“后海冰场”)也是最具北京冰雪风情的冰场之一。每到冬天“三九四九冰上走”之期,脚踩冰鞋、冰刀的小伙伴们呼朋引伴,穿梭在冰面之上。王蒙先生曾在其自传三部曲之一的《半生多事》中,回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什刹海冰场。他印象最深的是三件事:小卖部里颜值超高的“红果汤”、服务部里免费磨冰刀四溅的火星,以及“冰场上高音喇叭里大声播放着苏联歌曲”——笔墨之间,一幅时代画卷跃然纸上。1955年1月23日,来自北京、天津的运动员与来访的苏联滑冰运动员一起,参加了在什刹海冰场举行的“一九五五年冰上运动大会”。“十一名苏联滑冰运动员分别在女子五百公尺、男子五百公尺、男子一千五百公尺等项比赛中进行了表演”,促进了北京冰上运动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在北京市区内的西单、东单以及国贸都开辟了环境更舒适,设施更加现代化的室内冰场。尽管新兴冰雪运动场馆在管理服务、器械设施和安全保障等诸多方面大幅提升,但与传统的“老冰场”相较,尚未占据绝对优势。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无可否认:新兴冰雪基建与老百姓之间缺少相互联系的文化纽带是重要原因之一。尽管一座座冰雪基建拔地而起,但部分居民尤其是北京籍居民对新场馆的心理认同有待加强。以上文提及的面积达23万平方米的什刹海冰场为例,2015年冬季的日均客流量保持在3000人次左右,周末和节假日更是高达10000人次。许多市民认为如果冬季没有去什刹海冰场或者北海冰场嬉冰,这个冬天是不完整的。

  北京在2015年7月31日获得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举办权后,北京市冰雪场地的建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到今年冬天北京冬奥会开幕之前,北京市属公园设置了冰上运动、雪地运动、冬奥主题展三大类活动,已开放十一处冰雪场地,总面积达到六十万平方米,可提供40余种冰雪活动。

  凡此种种,皆深深植根于北京地区千年冰雪文化传统,助力2022年北京冬奥会,在这片冰雪文化沃土中实现文化与体育的融合。如今,“沉睡”在文物与文献中的冰雪文化以另一种全新的形式被“唤醒”,与北京的城市文化相结合,真正让历史活了起来。 (作者:林硕 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

民间普及 冰场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