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耍货拾忆

日期:2021-01-19 10:53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
字号:        
  • 老北京的耍货拾忆
  • 老北京的耍货拾忆

兔儿爷 武亦彬摄

丰台区卢沟桥乡举办的空竹比赛(资料片)摄影:刘平

  再有不到一个月,就要过春节了。自古以来,春节都是洋溢着欢乐、幸福的日子,也是阖家团圆的日子,是人们每年都向往、盼望的节日。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往春节中的玩乐、嬉耍活动,尤其是“耍货”摊,有些已经消逝,但每每想起,却也回味无穷。

  书中记载多个耍货市

  老北京有耍货和耍货行。所谓耍货,也就是玩具,但不局限于儿童玩具,有些耍货还以成年人为主,所以有了“耍货行”。

  在1923年出版的《北平实用指南》中就有“玻璃耍货瓶子局”项目,记录了京城有9家制作玻璃玩具的店铺(作坊),当时主要在崇文门外花市大街和铁辘轳把大街。这些商家中,三义局、和顺局、景元局、广和局等应属于作坊,而天义长、天兴永等则是店铺了。“玻璃耍货瓶子局”与当年所谓“玻璃庄”、“镜子铺”不是一回事,它是以“耍货”为主的。清人李虹若所著《朝市丛载》中有“耍货市”的记载,这个市场在“德胜门内大街”,是当时主要批发耍货的市场。耍货是些什么东西,书中没有详载,但不仅仅是玻璃玩具一种。

  旧时的耍货也要应时当令,像莲花灯、兔儿爷等只在中秋节玩耍,过节后就不会有人去耍了,民谣“莲花灯,莲花灯,今天点了明天扔”便是例证。至于兔儿爷也不是什么常年的民俗玩具,它只是在中秋节时才有机会粉墨登场,并短暂风光几天。在1938年编的《北京市志稿》中,曾有兔儿爷的简况介绍,书中称:“在四五月间即着手制造,至七月中旬,即在前门外大蒋家胡同之耍货市发售”。由此可见,老北京的耍货市还是不少的。德胜门内大街的“耍货市”的规模不会很大,但耍货的需要量不少,自然就形成了市场。在历史上,德胜门内不但有耍货市,还有果子市,至今仍保留在地名中。

  旧日春节的耍货,有些今天已不存在了。如扑扑灯儿、玻璃喇叭等。清代《燕京岁时记》中有所记载,称“琉璃喇叭者,口如酒盏,柄长二三尺,布楞布噔者,形如壶卢而长柄,大小不一,皆琉璃厂所制”,并说“儿童呼吸之,足以导引清气”。扑扑灯儿是拟音词,有卜卜噔、噗噗噔等多种写法。清代称扑扑灯儿“即鼓铛,亦名响葫芦,又名倒掖气”。这种耍货玩具是用玻璃吹成的,形状为长约15至30厘米不等的葫芦状,小型的是喇叭状,但不开口,有底,多为绛紫色。葫芦或喇叭的底极薄且向内微凹,用嘴衔住吹气,则薄薄的底部被吹凸出,同时发出“噗”的声音,吸气时又恢复内凹,同时发出“噔”的声音,连续吹则发出“噗噗噔噔”的音调。因含有“步步登高”的寓意,大人喜欢当耍货给小孩买。

  玻璃喇叭大约长0.8到1米不等,像今日乐队的小号,紫色的为多,可以像吹号那样吹响。这两种耍货都是玻璃制品,易碎。在清朝时,称玻璃为琉璃,玻璃喇叭又称琉璃喇叭,其实此琉璃与琉璃瓦的琉璃不是一回事。当年在厂甸春节庙会上卖玻璃喇叭与扑扑灯儿是同一个摊点,算是同类玩具。在儿童玩具比较单调的日子里,扑扑灯儿、玻璃喇叭算是新鲜的耍货,而且除厂甸庙会外,其他庙会是见不到的。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出于保护儿童安全的目的,这两种玩具禁止生产、售卖,因为儿童在玩耍时很容易弄碎,在吹玩时易于将玻璃碎片吸进嗓子里。前几年,在春节庙会上又出现了此类耍货,不过玻璃厚了,吹是吹不破的,也不易打破,不过失去了童趣。

  京内京外空竹有不同

  旧日春节的耍货还有空竹、毽子、陀螺、风筝等等。空竹,又有空钟之称,外地可能也有,但在北京发展到了极致。《清代野记》曾介绍空竹:“京师儿童玩具有所谓空钟者,即外省之地玲,两头以竹铜为之,中贯以柱,以绳拉之作声。惟京师之空钟,其形圆而扁,加一轴,贯两车轮,其音较外省所制清越而长”。空竹还有空中、嗡子、风葫芦、响簧等之称,但都有“声如洪钟,甚为可听”的特色。而且“每遇庙期,辄有善此技者,以绳抖响,抛起数丈之高,仍以绳承接,演习各种身段”。

  空竹与鸽哨、吆喝曾是老北京的“三响”,是京城的市声。人们在这三响声中度过了童年、青年和老年,空竹声成为他们永久的回忆。今天空竹得到了普及,街头、公园里都可以见到抖空竹的人,而他们的空竹不少都是在春节庙会上买的。当然空竹抖得好、抖出艺术风采也是件难事,故而成了杂技团的保留节目。空竹是老少皆宜的耍货,也是健身器材,当年琉璃厂厂甸庙会所售最佳,昔日隆福寺也有专卖空竹的,他家的空竹上烙一个“久”字和葫芦图案,算是商标吧。卖空竹的还往往代售陀螺,陀螺亦是旧京耍货之一,既可在平地上也可在冰上玩耍。

  陀螺又称尜尜(gá),要用小鞭子抽打,据画家李演声先生称,抗战胜利后人们称玩陀螺为“抽汉奸”。小孩子们玩抽陀螺时,还伴唱民谣:“小五子,小六子,一块去找小臭子。找小臭子玩啥,仨人一块打尜尜。”颇为有趣。眼下很少见到卖陀螺的,许多人也不知道尜尜为何物了。

  老北京踢毽子也很普遍。《燕京岁时记》中有“毽儿者,垫以皮钱,衬以铜钱,束以雕翎,缚以皮带,儿童踢弄之,足以活血御寒”的记载。北京人踢毽子的历史很久,而且技艺发达,在清代就有“朝天蹬”、“苏秦背剑”等名目。民国时还有了“翔翎技术社”,专门研究踢毽子的技巧。今天的毽子不再是“雕翎”而是鸡毛了,小孩子玩得不多,而成年人不少,而且将踢毽活动发展成体育项目,不仅一个人踢,还有多人踢,成为了“毽球”。昔日,春节庙会上卖毽子的很多,用各种颜色的羽毛做的毽子很是引人注目。但小孩们玩的都是自家制作的。

  风筝是众所周知的了。不过当年放风筝与今日有所不同,那时候放风筝还有风琴或太平锣鼓伴奏,风筝“昼系纸条,夜系红灯,儿童仰首追逐以泄内之积热,盖有所取意也”。

  老北京的玩具耍货,当然不只是扑扑灯儿、风筝、空竹几种,其实是很丰富的。有些玩具耍货只是集中在春节销售,因为小孩子手中有压岁钱,可自由去买。那时的玩具耍货还有铁环,男孩子可在马路上推着玩,不过因交通安全问题,现在市场上见不到卖铁环的了。男孩子喜欢舞刀弄剑,春节的耍货中就有许多木制的兵器,刀枪剑戟、斧钺钩叉无所不有,其中木制的青龙偃月刀和丈八蛇矛最受欢迎,十二三岁的小儿可以彻头彻尾过一下关羽和张飞的瘾。

  名家也钟情耍货

  在几十年前,机械玩具或塑料、铁制的玩具不多,但泥制、纸制的不少。春节时卖的各式面具就很有趣。此类面具是按京剧脸谱图样制作,小孩们最喜欢孙悟空的面具,过年时戴上它并手中拿一根木制金箍棒,在院子里乱蹦乱跳,或几个孩子戴着不同的面具,扮演着京戏里的角色打来打去,大大增添节日气氛。小女孩好静不好动,她们的玩具也不少,主要是泥做的娃娃、小鸡及其他动物,这种玩具都有小哨可以吹,哨声虽单调,但也有趣。

  卖这些玩具的小贩为吸引小孩,还不停地说着“小玩意儿,独一份儿,小孩玩着真有趣儿,不买就噘着嘴儿,撒泼打滚不愿意儿,一对一对掉眼泪儿”来吆喝。带小孩子的大人,听到他的说唱,只好掏钱去买了。

  “二鬼摔跤”是老少皆爱的耍货。“二鬼摔跤”亦叫“二桂摔跤”,是在一条细线上系着两个不同颜色的小人,小人是用高粱秆做的,玩时线的两头各由一人拉着,轻轻一拉一松,两个小人就跳了起来,很像天桥跤场上的摔跤表演。这种玩具通常是大人哄小孩玩的。受“二鬼摔跤”影响,出现了“二鬼摔跤”的杂耍表演,不过是一个真人一个假人表演,更像摔跤的了。

  老鼠是很讨厌的动物,仿它制作的地老鼠则另当别论了。地老鼠是纸和泥制作的,远看与真耗子无异,鼠身上有一根皮筋,利用皮筋的弹性一拉一松,在地上跑来跑去与真老鼠一样,是逗小孩子的玩具。至于什么拨浪鼓、玻璃球、万花筒等,在春节庙会上都可买到。

  说起“耍货”和“耍货摊”,学者朱家溍曾有美好的记忆,他在自己的回忆文章《什刹海梦忆》中说,“耍货摊”是行业话,“一般顾客中就是‘卖玩意儿的’”。他说:“玩意儿的品种很多,都是传统的旧玩意儿,从最小的孩童所需要的拨浪鼓、哗啷棒儿、小喇叭、布娃娃、布老虎等到十多岁大孩童所需要的木制的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弓箭等,一应俱全……”而且小泥人和“办喜事或出殡、轿舆、金瓜、钺、斧、朝天镫、旌、旗、扇、伞,仪仗俱全。”

  周作人对耍货也很钟情,他在《怀旧》中回忆起自己童年时的耍货,其中有“不倒翁称‘勃勃倒’,染色的杯碗酒坛,泥青蛙,或老虎及鸭,大抵背上有孔可吹,或是底板的桑皮纸夹层中置叫子(哨),按起来吱吱地叫”,丰富多彩,充满童趣,让人回味不已。

  时过境迁,有些耍货及其所衍生的民俗已彻底消失了,而春节的“耍货”如风筝、空竹等被保留下来,并发扬光大成为文化遗产。如今,耍货不仅仅在春节时出现,而且还有了玩具专卖店,其品种不胜枚举,比昔年的耍货摊有过之而无不及。(张双林)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

老北京的耍货拾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