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河神韵今犹在 通州文脉远流长

日期:2021-01-11 10:43    来源:​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分享:
字号:        
  • 潞河神韵今犹在 通州文脉远流长
  • 潞河神韵今犹在 通州文脉远流长

  “潋滟春波散碧漪,白苹初叶麦初歧。潞河三月桃花水,正是乘舟荐鲋时。”潞河,这条自远古就有的河流,汲取着温榆河、小中河、坝河、中坝河、凉水河、萧太后河、通惠河等十几条河流的营养,哺育着一方水土,孕育出一方文化。漫长岁月后,当年舳舻千里、银帆争渡的盛况已经不复存在,但潋滟春波的灵光、桃花流水的神韵却深深地融进她曾经流淌过的土地。不仅为通州带来繁华商业,也兴盛了本地文脉。

  通州文庙的建造时间比北京孔庙还早4年,通州贡院曾是27个州县的生员考试的场所,从这里走出去的文人举子数不胜数。在古代通州的运河西畔,还有不少颇具地方特色的代表性教育场所——书院。比如明代巡仓御史阮鹗在通惠河畔创办的通惠书院,清代通州知州朱英创立的官办潞河书院。此外,通州还有双鹤书院、闻道书院、杨行中书院。这些位于大运河西畔的众多书院汲取着大运河文化的营养,使通州地区的文脉更加旺盛。

通州文庙大成殿前,矗立着孔子塑像。

  元代通州文庙比北京孔庙“大四岁”

  沿新华东街至闸桥(老地名)北行,经北大街就到了通州区大成街1号院——大运河燃灯佛舍利塔核心景区。通州文庙与佑胜教寺、燃灯佛舍利塔,以及紫清宫,一并构成核心景区的古代建筑群落。其中,通州文庙与佑胜教寺和紫清宫分列于西塔胡同(修缮中)南北两侧。有“一支塔影认通州”美誉的燃灯佛舍利塔位于佑胜教寺西侧。目前,该景区正陆续开放,彰显通州大运河文化深厚的底蕴。

  通州文庙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元大德二年(1298),通州知州赵居礼在紧邻通州州署西侧创建文庙,用以供奉孔子牌位。值得一提的是,通州文庙比北京孔庙还要早建4年。北京孔庙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当然,两座庙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文庙又称孔庙,是纪念和祭祀我国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其中南京夫子庙、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明清之际,如越南等东南亚国家都曾举办过科举、创办过文庙,可见中国孔庙文化对于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影响之广大。

  据资料统计,历史上我国的文庙有两千多所,根据其性质或类别可以分为孔氏家庙、国庙和学庙三种。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属于国庙,是封建帝王、地方官员祭祀孔子的专用庙宇,这两座庙和办学没关系。学庙则将办学与祭祀孔子相结合,全国的大多数文庙都属于学庙,通州文庙也不例外,所以当地人也把通州文庙称为“学宫”。作为县学所在地,辖区内的秀才都能在这里得到进修的机会。从建成至光绪末年科举制度废止,有超过2000名官员从这里步入仕途。

  通州文庙虽是州县所建,但功能齐备,其规制与体量,在全国州县级中也是靠前的。一走进通州文庙,映入眼帘的就是“泮桥”。古代的学宫前必定有泮桥,泮桥就像大成殿、棂星门一样,成为学宫的建筑标志之一。旧时,学子入学称为“入泮”,象征着登仕的第一步。在通州文庙中轴线上,自南而北部列着:射圃、影壁、棂星门、泮池泮桥、戟门、大成殿;中路东西两厢有:名宦祠、乡贤祠、东西朝、东西庑,以及尊经阁、崇圣殿、圣容殿、圣训亭以及古水井。文庙中学宫建筑群在文庙西侧并列两路,东路为头门、二门、东西斋房、明伦堂、教官署、训导署;西路为正殿、文帝祠。

  据史料记载,在明清之际,均对通州文庙进行过修缮。2006年至2021年,文物部门对文庙进行修缮,除影壁和射圃未予恢复外,其余建筑均已依照清光绪年间文庙的规制,予以修缮或修复。

贡院小学的老校址就是古代的通州贡院,后来旧城改造时搬到现址。

  环通州27县生员到通州贡院考试

  通州区有所贡院小学,校内建筑雕梁画栋,校舍古色古香,每栋建筑都按书院的形制来建造,青瓦红柱,宽绰疏朗,体现出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这所学校的老校址,就是古代的通州贡院。后来旧城改造时才搬到现址。

  贡院是古代开科取士,举行科举考试的场所。古时候皇帝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凡是献给皇帝的物品都叫贡品,而科举考试就好像给皇帝贡献人才,所以科考的场所就叫“贡院”。贡院之设始于唐朝,但在北京地区,贡院的建造时间较晚,位于建国门内大街的北京贡院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是明、清两代全国会试的考场,也是顺天府(北京)乡试的地方。

  通州贡院的建造时间晚于北京贡院。据史料记载,通州贡院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此前它位于通州老城北门内东侧,与通州文庙在东西向同一条轴线上,但略微偏南。通州贡院占地达7000余平方米,房屋有70多间,其中考棚多达42间。在考试的时候,考棚中要用许多丁字形木板隔成一个个小间,每个小间有一扇窗户。通州贡院外一条东西向的胡同就被称为贡院胡同。

  众所周知,古代的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所以戏剧中有连中三元之说。当然,现实中确有连中三元者,明代洪武年间的黄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就是这样的佼佼者。

  在通州贡院举行的并不是这三种考试,属于科考之前的预备考试。古代读书人在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之前,首先要接受由本县知县主持的考试,俗称县试。县试通过后,再接受由知府主持的府试,府试及格的称作“童生”。取得童生身份后,才有资格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

  通州贡院举行的考试就属于这种预备考试。虽然等级不高,但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发达的教育,影响力还是远近闻名的。比如清代顺天府设立了四路厅署,东路厅包括通州、三河、武清、宝坻、蓟州、香河与宁河;西路厅包括大兴、宛平、涿州、良乡与房山;南路厅包括霸州、保定、东安、文安、永清、大成与固安;北路厅包括昌平、顺义、密云、怀柔与平谷等等。四路厅署下辖的24个州县,再加上现河北的遵化、丰润、玉田这三县,共计27个州县的生源,都要到通州城里的贡院参加考试。在全国同级别中,无论规模还是影响力,都远超其他试院。

  每年4月,27个州县的考生都要到通州贡院应试。每逢此时,附近民房被租赁一空,售卖纸笔墨砚、诗文书籍、生活用品的摊贩蜂拥而至,大街小巷人流熙攘,车马不绝,格外热闹。府试和院试各考四棚,每棚四场,每场一天。院试得中称入泮(秀才),取得功名。

  清康熙十八年(1679),通州发生强烈地震,贡院厅堂号舍尽圮,二十一年(1682),知州于成龙组织复建,后在乾隆、道光、同治、光绪诸朝均曾重修。在华北,通州贡院的规模仅次于北京贡院。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自天津侵犯北京,途中侵占通州,通州贡院被八国联军一把大火烧成平地,受到不可复原的灭顶之灾。

  光绪二十九年(1903),原通州贡院的空地被平整为通州官立小学堂的操场用地,这片通州文脉的沃土再次涅槃重生。后来,通州贡院原址成为通州贡院小学校舍用地。2010年,通州老城改造,通州贡院小学搬迁至西南一里现址继续办学,老校址另作他用。

“潞河书院”木匾额珍藏于潞河中学校史馆的二层。

  通州城内外有过两座潞河书院

  在通州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多座书院。其中,先后有两座创办于通州老城内外的“潞河书院”。前者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上的书院,后者则是近代西学东渐的产物,相当于教会学校。

  最早的潞河书院是国人开设的官立书院,主持创办者是通州知州朱英。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朱英奉仓场总督(管理全国粮仓)张仪朝之命,创建潞河书院。朱英先从坐粮厅借了450两库银,把通州城西门内刘姓居民的房屋给买下来,再增建了一些房屋,然后请人来讲学。但后来坐粮厅亏损,潞河书院刚创办没两年,房屋就被抵押出去,书院遂废。

  及至雍正三年(1725),仓场总督下令复办书院,原房屋被赎回,学生才得以回到书院继续学业。乾隆二年(1737),通州知州韩亦诗在通州老城东南角的文昌阁上再建潞河书院,但在请名师的时候,经费又没着落了,只好作罢。乾隆二十三年(1758),通永道王检、东路厅范延楷捐银重办潞河书院。乾隆三十一年(1766),因通州新旧二城合一,通州知州万廷兰在城基旧址另建“潞河书院”,过了三年拆去,又返回文昌阁办学。乾隆四十三年(1778),文昌阁角楼倒塌,通州知州高天凤把书院迁到学宫内的文昌祠。乾隆四十六年(1781),通永道台李调元筹银购北大街中段东侧、通州贡院以南天恩胡同(后改名靳家胡同)的瓦灰房等三十余间,改成书院,仍为“潞河书院”,延聘山长(书院讲学者)、监生(国子监学生)为负责人和教师。此为潞河书院始建以来的最大规模,每年附近州县共捐银580两,遂为定例。到了道光八年(1828),因学生太多,书院建筑不够用,又在通州南门内之四眼井买了一处房屋作为分院。光绪四年(1878)九月,通州知州高建勋于书院内设“鸿文社”。光绪二十九年(1903)依规制改制为通州官立小学堂。至此,国人开设的官立潞河书院,前后存世长达183年之久。而今,原址位于通州老城北大街东侧靳家胡同的靳家小学院内的官立国学堂潞河书院木匾额——“潞河书院”(光绪辛卯年七月梁溪杨宗濂重建)即珍藏于现在潞河中学校史馆的二层。

  位于通州新城南门外路西侧的潞河中学的前身也曾名为潞河书院。清同治六年(1867),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在通州创办学校,初名潞河男塾,设小学班与神道班,招收穷苦子弟,给以衣食和教育。开设圣经、哲学、三角、算学、国际公法、自然地理、世界史和中文等课程。清光绪十五年(1889),潞河男塾升格为大学,改为“潞河书院”,同时附设中学一所。1912年,此潞河书院改为华北协和大学。1919年,华北协和大学与北京汇文大学等合并,改为燕京大学,并迁到北京办学。同年,原“潞河书院”附属中学改为私立潞河中学。至此,洋人开设的私立潞河书院,前后存世仅23年。

《通州志略》是通州历史上第一部志书。

  大运河西畔民间书院多由乡贤创办

  北京最早的书院始于五代的后梁,当时北京诞生了历史上首座书院,名为“窦氏书院”。书院的开创者名为窦禹均。其实对于窦禹均,我们并不陌生,他就是《三字经》中常被提及的“窦燕山”。

  明代的通州城,城防已十分完备。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后又向西扩建通州新城并增建新城南门,将西仓包入,从而形成五门漕运仓储之城,这也成就了通州文脉中必不可少的几座书院。这些书院或公立或私立,大都与运河有着密切关系,而且也都坐落在大运河北端西畔,它们与通州文庙和通州贡院等,共同成为通州文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惠书院创办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该书院的创办,结束了通州没有书院的历史,它是通州历史上最早创建的书院。当时,巡仓御史阮鄂到通州视察漕运仓储,在拜祭孔子牌位之后,即坐堂讲学,于是在文庙右首创建通州官办书院。因书院位于通州老城北门外通惠河岸边,所以命名为“通惠书院”。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通州知州张守忠将通惠书院改建为州学明伦堂,书院遂废止。

  杨行中书院由杨行中个人创办于明嘉靖末年。书院的地址位于通州老城内水月庵,今属新华街道办事处所辖贡院社区。杨行中是当朝左副都御史,积极倡导官学教育,带头动员社会力量建设文昌阁。此外,杨行中还主持编纂了通州历史上第一部志书,名为《通州志略》,开创了纸上通州文脉之先河。杨行中书院办至明万历年间,其孙杨世扬将书院停办,改作佛院。

  闻道书院是由乡贤马经纶在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创办,该书院早先为马经纶自己读书之所,后作讲学论道之用。马经纶曾担任山东肥城知县,后升任监察御史,他在山东肥城知县任上大力兴办教育,择其址创办“至道书院”,亲自教授,这也直接影响到他后来在家乡创办“闻道书院”。闻道书院位于马经纶自家别墅,即现在的通州老城东南角文昌阁北之十八个半截胡同的莲花寺地区,今属通州区中仓街道办事处所辖莲花寺社区。马经纶去世后,其子将书院关闭。

  双鹤书院由巡抚李三才创办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李三才是通州张家湾人,明万历二年(1574)考中进士,任户部主事。后升任户部侍郎。因打抱不平,连降三级,谪任山东东昌府推官。后因政绩突出,升任山东省按察使佥事,再任右佥都御史、漕运总督与凤阳府巡抚之职,一身三兼。因仕途险恶,志不得张,遂归乡办学,讲授经史子集,身后有《双鹤轩诗集》《无自欺堂稿》及《诚耻录》等著作存世。双鹤书院建在李三才家的“双鹤轩”,所以取名“双鹤书院”。李三才的“双鹤轩”位于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三年抢筑的张家湾城内东岳庙附近,今属通州区张家湾镇辖区。

  到了晚清,随着东西文化的深度碰撞与交流,西学东渐,清廷颁令全国书院一律改制为西式学堂。通州的“潞河书院”也改制为通州官立高等小学堂。不论如何,这些书院都处于历史上大运河的北端西畔,可以说大运河文化的乳汁,都曾经无私地哺育了这些书香府邸的孩子们。(任德永)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

潞河神韵今犹在 通州文脉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