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咏大运河北京遗产点

日期:2020-09-24 09:12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
字号:        
  • 诗咏大运河文化遗产点
  • 诗咏大运河文化遗产点

  2020年9月23日,2020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在北京开幕,众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中国大运河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

  在中国35个运河城市中,北京是京杭大运河北端的目的地;在中国大运河58个世界遗产点中,北京拥有2个:澄清上闸(万宁桥)、澄清中闸(东不压桥)。《诗咏运河》一书是笔者用中国传统诗词来逐一描写“中国运河城市”“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点”“世界遗产运河(6条)”的专题诗集。

  现把吟诵京杭大运河及北京运河遗产点的6首诗词辑录于此,为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助力。

  周文彰书法《京杭大运河》

  一

  七律·京杭大运河一流南北贯京杭,江海天成大走廊。汽笛声声行日夜,车轮滚滚逐阴阳。史沉两岸城池古,水润千村鱼米香。羡煞牛郎常俯瞰,银河哪比运河乡。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运河,它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如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等地,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木工程项目,它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大运河直到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

  满庭芳·北京

  宫柳垂荫,銮铃鸣道,殿堂端坐君王。幽深池堑,围护六朝墙。遍野亭台馆阁,寺陵塔、金碧辉煌。更无比、运河逆上,米谷进皇仓。

  城楼风暴起,天翻地覆,赤帜高扬。故宫里,摩肩百姓徜徉。庙院神坛幕府,心潮涌、感慨沧桑。中南海,环观玉宇,逐梦引飞航。

  北京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最多的城市。在从燕国起的2000多年里,燕国、辽国、金国、元朝、明朝、清朝6个王朝在北京建都,留下许多宫廷建筑,以故宫、北海、颐和园、圆明园、天坛、潭柘寺、雍和宫等为代表。故宫,原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是全世界现存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三

  七绝·通州船闸

  千舟北上止通州,异宝奇珍聚码头。

  车马穿梭声鼎沸,皇家一饭万人愁。

  通州作为历史上盛极一时的水路都会、皇家码头,与运河文化和漕运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2015年,经过众多专家论证,确立通州京杭大运河、通惠河、温榆河、小商河、运潮减河“五河交汇处”为大运河北起点,并立碑为证。元代,南方运来的物资在通州卸下,再通过陆路运到大都城,费尽周折。水利专家郭守敬奉诏修建通惠河,使漕船直抵积水潭(什刹海)。所以,积水潭作为大运河的终端码头是在元代。

  四

  思帝乡·什刹海

  船船。码头舷靠舷。一路劈波冲浪,命孤悬。短暂海平风静,卸空原道还。万载帛粮何去、问苍天。

  什刹海,原名积水潭,位于北京中心城区,为元代大运河的终端码头。兴盛时每天进海的漕船多达二三百艘,每年运进漕粮达三四百万石。明宣德七年(1432),诏令皇城东墙东移,将流经东墙外的一段通惠河河道圈入皇城之内,漕船不得驶入皇城,积水潭失去了港口的功能,京杭运河北端的码头改在城外大通桥畔。此后,积水潭水域面积不断缩小,逐渐形成包含前海、后海和西海三个湖泊的什刹海(因周边有十座寺庙而得名),今为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和著名景点。

  周文彰书法《万宁桥》

  五

  七绝·澄清上闸(万宁桥)

  石拱横河廿步遥,躬迎百舸路迢迢。

  安宁万世何如愿?伏兽神威镇水妖。

  澄清上闸,位于北京西城区万宁桥西侧,修建于13世纪末(元代初期),目的是为了调节通惠河的水位高差,便于航船出入什刹海。现存除木质闸板已糟朽外,闸墙和闸基依然坚固,保留完好。澄清上闸今已不用,闸体东侧的万宁桥仍作为交通桥使用。万宁桥是由通惠河进入什刹海的门户,在保证元大都粮食供应上发挥过巨大作用,也是北京漕运历史的实物见证。伏兽,即伏卧在桥下河堤北岸的元代镇水兽。

  六

  七绝·澄清中闸(东不压桥)

  酣卧胡同不露头,空留遐想独悲羞。

  当年入海繁门户,昼夜穿梭大小舟。

  澄清中闸(东不压桥),位于如今平安大街北首路旁,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是漕船行至运河终点码头什刹海的必经之路。明代皇城墙外扩,澄清中闸废弃不用,现仅存闸口遗迹。民国初年拆皇城时,被一并拆除。澄清中闸南部为东不压桥,东不压桥始建于元代以前,现为遗址状态。

  上世纪50年代,河道改为暗管,辟成胡同,原来河道的南北方向段便被称为东不压桥胡同。2007年后,北京市相关部门经过考古发掘与重建,使南起地安门东大街的东不压桥、北至地安门外大街的万宁桥这段770米左右的玉河古道,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文彰)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