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重教 万世师表

日期:2020-09-10 09:38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
字号:        
  • 未标题-2
  • 未标题-2

原标题:尊师重教 万世师表

  又是一年教师节,北京的文物古迹中,哪些反映了尊师重教这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呢?

  北京最著名的“万世师表”当来自孔庙。孔庙是元、明、清三代皇帝祭祀儒家创始人、至圣先师孔子的场所。正殿大成殿外,前檐高悬康熙御书的“万世师表”匾。匾横长449厘米,纵宽227厘米,磁青底,每个金字一米见方。四个大字严谨端庄,笔画圆润丰满,气韵非凡。匾四周金漆雕有群龙戏珠图案。

贝满女中建筑遗存

  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亲诣山东孔庙,行三跪九拜之礼,并书“万世师表”匾,这是清代第一位亲临曲阜孔庙祭孔的皇帝。随后,他下诏全国各省学宫孔庙悬挂“万世师表”匾。北京孔庙的这块匾是在9年之后(1693)悬挂上的。“万世师表”源自《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昔仲尼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可谓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也。”

  与孔庙一墙之隔的国子监是中央性质的官学,里面选拔的学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学霸”。

  府学则是地方性的官学,府学是学庙合一的府级官办教育机构。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的前身为明代初年建立的大兴县学,后来升格为顺天府学,成为顺天府衙门的直属学校。大成殿、明伦堂、奎星阁、文天祥祠等古建筑保留至今,记载着这段传道授业的历史。从顺天府学走出的名人有明代宰相李东阳等。

北京孔庙“万世师表”匾

  有公立的学校当然也有私立的学校,书院这种中国古代的教育组织形式,有别于官学教育系统,是古代私立的教学、研究场所。北京的古书院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元明清三代,书院计有20余座。现为东城区金台书院小学的金台书院是清代顺天府的义学,收留孤寒生童就读,康熙皇帝特赐了“广育群才”的匾额。

  有学校也就必然有考场,贡院就是古代考录全国优秀人才的场所。《乾隆幸贡院御笔碑》记载了乾隆九年十月庚午日(1744年11月30日),乾隆酒后兴起赴贡院视察,并作诗四首。这四首诗,可谓情真意切、语重心长,既有对读书人“泪烛残”的理解,也有莫负初心的叮嘱;有对“四海”清明的期望,也有对“国士”满腹经纶的赞赏,还有从此不薄“读书人”的保证。四首诗前后连贯、寓意深刻,文法严谨、用典精准。诗文虽是酒后有感而写,却是满篇字斟句酌感人至深的肺腑之言。此四首诗一经写就,礼部立刻下令“各省试院皆恭摹上石”。此后,一百多年里这四首诗一直享受着各地举子们的顶礼膜拜。这四块碑刻现在是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京师大学堂数学系楼

  创办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学堂成立时,一方面是全国最高学府,同时也是主管全国教育的中央衙署,有点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味道。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6年后,北京大学本部迁到沙滩红楼,沙滩后街的大学堂原校址更名为“北大二院”。

  京师大学堂的数学系楼,造型采用简化的罗马券柱式,为二层砖木结构,大约在1904年至1905年间落成。十字交叉的走道,将平面划分为每层四间方形教室。在大学堂时期被称作“大洋楼”,起初是公共教室楼,民国初年一度作为理科大楼,在1915年的《关于未来计划事项》中,曾将其规划为文科楼。后数学系使用此楼,因此被称为数学系楼。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北京逐渐产生了一种新的学校类型——教会学校。北京最早成立的女子教会学校以贝满女中最享盛名。它最初是1864年美国基督教公理会传教士裨治文的妻子贝满设立的女蒙馆。初期学生全部为教徒之女,后来普通市民之家的女孩子也可以来这里就读。1914年秋,一位从烟台迁来的女童走进了这所学校,她长大后笔名“冰心”。邵氏楼、贝氏楼、贝满中斋位于北京市25中院内,现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三座19世纪美式教会风格小楼携手而立,见证了北京近代最早引进的西方教育。(郭京宁)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

尊师重教 万世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