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王府 今日学府

日期:2016-07-01 11:11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
字号:        
  • 2016623103156_15.jpg.jpg
  • 2016623103156_15.jpg.jpg

  原标题:昔日王府 今日学府

北京协和医院古建筑(视觉中国 供图)

  在东单三条林立的高楼中,有一片灰墙绿瓦的建筑群格外引人注意,很多从这里经过的人,都愿意在这里拍张照片留作纪念。坐北朝南的门楼两边悬挂的牌子告诉人们,这里是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所在地。因为有熟人在这里工作,得以对整体建筑参观了一番,对协和医学院院史知之甚深的宣传部门负责人还详细讲述了其建成史和发展史。
  这片建筑的所在地曾是清朝的豫王府。豫亲王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五子多铎,顺治四年七月被加封为辅政叔德豫亲王,并成为清初八家“铁帽子王”之一,其后代可世袭罔替。这座府邸占地150多亩,相当于10万平方米,从《乾隆京城全图》上看,一座王府把东单三条胡同隔成了东西两半,主建筑群坐北朝南,有面阔5间的正门,面阔5间的大殿建在月台之上,有丹墀,大殿两侧各有3进院落的东、西跨院。二进院内是面阔3间的后殿,面阔7间的后寝和面阔13间的后罩排房。与大门正对,即现在是协和大礼堂的位置,在《乾隆京城全图》上没有标注任何建筑。曾经的豫王府在建筑规制上有两个特点:
  一是豫王府的围墙高。北京有句谚语,叫做“礼王府的房,豫王府的墙”。这是因为礼亲王府的房多,豫亲王府的墙高。有多高呢?没有人量过,据老人估计,不会低于一丈三尺。民间曾流传,乾隆喜欢与第四代豫王下棋,赐其将围墙增高三尺的故事。其实这围墙高是因豫王府所在的地理位置决定的。明末时,东单三条和帅府园胡同地势偏低,王府内的银安殿(即正殿)按规制得建在须弥座的月台之上,高大宏伟,只有把围墙加高才能挡住外人的视线,所以才有了“豫王府的墙”之说。现在这个胡同的地面已经比以前垫高了两个台阶还多。
  二是豫王府前的狮子不一般。清朝的建筑规制允许王府门前安放狮子,故而王府的前庭也有“狮子院”之称。其他王府门前的狮子都是昂首挺胸,气势非凡。而豫王府门前的狮子却是卧姿,而且风化得十分严重,一副很懒散的形象,民间称之为“懒狮”。这是北京清代所有王府门前唯一的一对卧狮。1916年末,有近300年历史的豫王府,以12.5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改建成协和医学院。除了这对卧狮,豫王府已无其他遗迹可寻。
  负责协和医学院建设工程的是美国著名建筑师查尔斯·柯立芝,是一位对东方文明非常感兴趣的人。在看过豫王府之后,他被中国建筑的精美与壮丽所倾倒。最初的设计是要将豫王府全部拆除,建一座西方式的现代化医学院,但柯立芝认为,如果要把这些有着雕梁画栋、绚丽多彩的建筑毁掉,会感到难过。所以他修改了原方案,设计成了一座中国建筑风格的、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主楼为二层,屋顶按照清朝规制,为歇山顶式,上铺绿琉璃筒瓦,所有梁、檐、斗拱等处均有彩绘。坐南朝北的主楼,以及东西翼楼都建在高高的台基之上,用汉白玉栏杆围成回廊,主楼及翼楼前的三道台阶中央铺设有四爪龙丹陛。建设时,所用砖、瓦、石等建材均出自原清朝御用的烧造场,并刻有制造者印记。医学院建成后,北京人送给这座建筑一个有趣的名字,叫“油王府”,一是洛克菲勒家族是美国最大的石油公司,二是“油”的发音与豫亲王的“豫”字相近,按照中国传统的意象表述,既是一种幽默,也是对被拆除的“豫王府”的念想。
  与主建筑群相对,东单三条路南也有一组建筑,这就是协和大礼堂,更确切地说,它是基督教的礼拜堂。它的外观与主建筑群一样是传统的中国建筑风格,走进礼堂,前低后高的坡形地面上,中间为步道,两边整齐地排列着木制长椅,两侧的窗户是中国传统的花格式样,舞台上还摆放着一架那个年代的老式钢琴,灯光、音响等设施在当时都是最先进的,协和医学院的重要仪式都在这里举行。在医学院制作的院史图片展中,有一张应届毕业生从协和大礼堂走出的照片,他们刚刚在这里举行了毕业仪式,走在最前面的是从下一届学生中推举出的最优秀学生吴阶平,每一位毕业生脸上的表情都是凝重的,显然是还沉浸在庄重的仪式氛围中。
  这座礼堂也曾汇集过新文化时期的学者名人,1924年印度诗人泰格尔来京,适逢他64岁生日,在京的文化名人就是在这里为他举行的祝寿会,胡适、鲁迅、梁启超等都参加了活动,林徽因、张歆海、徐志摩等还用英语演出了泰格尔的名剧《齐德拉(Chitra)》。
  这座礼堂还曾送别了辛亥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先生于1925年3月12日溘然长逝,遗体移至协和医院施行保存手术。因协和大礼堂兼有基督教堂的功能,孙、宋两家又是信教之人,所以3月19日,孙中山的灵柩移到协和大礼堂,举行了基督教的家祷仪式。当时礼堂的正面用水仙、夹竹桃、木兰花扎成花山,当中悬挂着孙中山身着长服的遗像。孙夫人宋庆龄蒙丧纱坐在右边第一排座椅处。仪式的致词中说道:孙中山先生为中国第一人,他的功业可以和《圣经》教诲相一致。一是信仰心,二是希望心,三是博爱。博爱是无私的,博爱是崇高的,博爱就是奉献,孙中山先生为中国革命奉献了一生。
  在家祷仪式后,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从礼堂抬出,送往中山公园举行公祭。此时,由东单三条到中山公园的道路两旁几乎全部站满了人,花圈、挽联到处都是,这万人空巷的场面是当时的北京城内空前的景象。据统计,当天送丧者至少有12万人。
  孙中山是一代伟人,是辛亥革命的领袖,是中国的国父,他在临终前念念不忘的仍然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李俊玲)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