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歌者

日期:2020-02-17 11:08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
字号:        
  • 未标题-2.jpg.jpg
  • 未标题-2.jpg.jpg

  原标题:病房歌者

  “哇……哇……”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重症监护室的病房里,护士正准备给5个月大的患儿小晨晨(化名)扎针。似乎早有预感,小家伙儿不断翻身挣扎,奋力蹬着小腿放声大哭。这时,一个身着绿色手术服的“医生”快步上前。令人意外的是,她手里的并非医疗器械,而是一把吉他。她的“药”,就是歌声和旋律。

  她的名字叫陈洛婷,是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专业副教授,同时也是一位音乐治疗师。当天,她和系里几位学生的任务就是协助护士安抚这个小宝宝。

  随着吉他琴弦的拨动,一串舒缓、柔美的旋律轻轻回荡在病房里,轻柔的哼唱如低语、似呢喃……

  “我听见风儿在呼呼吹,吹动我的风车……呼……”很快,小晨晨的注意力就被歌声吸引,渐渐停止哭泣。就在陈洛婷“呼”地吹气那一瞬间,护士麻利进针。孩子还没有反应过来,针已经扎完了。

  陈洛婷是一位从宝岛台湾来的80后女生。一口甜美、软糯的台湾腔,让她的声音充满治愈感。

  自幼学音乐的她,2001年从台湾来到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习。2003年,她报考了中央音乐学院。从招生简章上看到音乐治疗专业时,陈洛婷眼前一亮:原来,音乐还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病痛。

  那一年,她成了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专业的首届本科生,师从音乐治疗师高天教授。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当同校其他专业的同学穿着华美的演出服,登台演奏,被鲜花和掌声簇拥时,陈洛婷他们却常常在医院遭遇白眼和冷遇。

  患者、家属、医务人员,多数人从未听过“音乐治疗”这个词。有的医护人员甚至觉得他们纯属是来“添乱”的;有的患者家属管他们叫“唱歌的”,还有的人甚至会叫保安赶他们离开病房……

  陈洛婷回忆,那段日子,因为怕被一口回绝,他们有时甚至不敢提“音乐治疗”,只说是来“唱歌”,还总要反复强调“不用钱”。尽管如此,能够被允许做音乐治疗的区域,很多时候都只是病房的门口或者是走廊。

  “我们只有一首歌的机会。这短短几分钟时间里,需要让他们明白,我们不仅仅是唱了一首歌,患者的获益也不仅仅是听了一首歌。”陈洛婷说。

  曾经,陈洛婷和学生们在病房里遇到过一个20多岁的脑创伤女生,她在欧洲出差时出了车祸,陷入重度昏迷,对外界没有任何反应。当时,女生的主治医师同意试一试音乐治疗。可女生的母亲对此却表现得很冷淡,不抱希望。

  “她在外企工作,又是去国外出差,有可能会喜欢听英文歌。”在得不到任何有用线索的情况下,陈洛婷来到女孩病床前,为她唱了一首又一首经典英文歌曲,但患者仍旧没有任何反应。

  “很正常。我就知道一定没有反应。”连医生都这样说。

  陈洛婷没放弃,她仍坚持定期到病房为女孩做音乐治疗。突然有一天,患者开始有意识了。起初,她的肌张力很高又难以控制,总会不小心咬破舌头、捏破手指。于是,陈洛婷尝试用一些舒缓的音乐帮助她放松。果然,女生手指可以活动了,还渐渐能拿着一个海洋鼓跟着她打节拍,慢慢开口说话。

  这之后,态度变化最大的,是女孩的母亲。每每陈洛婷到医院,她都会追着问:“你们还有时间吗?可不可以给我女儿再做一下音乐治疗?”

  大学毕业后,陈洛婷又去美国进修。2010年,原本打算毕业后回台湾做临床工作的她,在高天教授的热情邀约下,再次回到母校中央音乐学院,成为了音乐治疗系的一名教师。

  “我想抓住这个机会,在这个不一样的‘舞台’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陈洛婷说。

  如今,随着音乐治疗师不断被大众了解、接受,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始主动抛出橄榄枝,希望能与音乐治疗师开展临床合作。

  每周四下午,陈洛婷会带着她的学生们,在首儿所的ICU病房,陪小患儿们度过半天的音乐时光。

  安静、冰冷,往往是医院ICU病房给人的第一印象。这里不能陪床,小患儿中不少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在陌生的环境,他们常常会感到恐惧不安,加上身体上的病痛,很容易出现焦躁情绪。新生儿不会说话,表达的方式就是持续地哭闹。

  “这时,音乐治疗会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我们要想办法用音乐跟孩子们建立一种连接,进行治疗。”陈洛婷说。

  每一次音乐治疗前,陈洛婷他们都会先跟医护人员沟通患儿的病情,评估孩子对音乐的反应,再制定音乐治疗方案。有时,他们会即兴弹唱一些旋律,再观察孩子的呼吸、心跳频率和视觉、听觉反应,用音乐感染、安抚孩子。

  “除了吉他,还有小鼓、沙锤、碰铃、响板、海洋鼓等便携的乐器。这些乐器都会有不同的声响效果,随着孩子情绪、状态的变化,我们的乐器和旋律也会随时调整。”陈洛婷笑着说,“我们的嗓子,也是很好的音乐治疗工具。”

  10岁的淋巴瘤患儿小婷(化名),本来住在血液科,因为感染而转到首儿所的重症监护室。第一天到新环境,她身体很虚弱,一直沉默不语。

  “你知道自己在哪里吗?平时喜欢什么音乐……”简单的交流后,陈洛婷发现,女孩躺在床上,视角很有限,看不到病房的全貌。不一会儿,病房里响起了童谣《虫儿飞》的旋律,陈洛婷抱起吉他,轻轻唱道:“我们病房里有7张床,有几位护士姐姐,你有什么问题,她们都可以帮助你……”

  很快,女孩的注意力就放到了音乐上,还尝试用手拿着碰铃和陈洛婷他们做一些音乐互动。

  “我们给她定制的是亲切、舒服的音乐交流,目的是带给她更多安全感。这也会有助于她在以后治疗中跟医护人员的配合。”陈洛婷说。

  当孩子们在接受音乐治疗时,病房就变成了一间温暖的“音乐房子”,能够帮助躺在这里的孩子们稳定身心、安抚情绪。

  “我希望更多人能了解,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同样也是一种治疗手段。”谈起自己的专业,陈洛婷如数家珍,从胎儿、孕产妇、特殊障碍儿童,到罹患疾病的儿童、成人,再到临终关怀的人群,全都可以是他们服务的对象。

  目前,每年全国音乐治疗专业的毕业生有百十来人,但真正留下的人却并不多。“选择了音乐治疗师这个职业,就注定选择了辛苦,能一路坚持下来的人,一定都是秉持着这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它或许不能让你拥有舞台、鲜花和掌声,但是却可以帮助许多有需要的人。”陈洛婷说。(刘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

病房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