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灯

日期:2022-08-22 18:27    来源:北京市海淀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分享:
字号:        

  明烛灯火耀京城!百年前,源于宫灯的彩灯工艺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张双志,彩灯工艺非遗项目传承人。走进张双志的家,犹如走进了彩灯的世界,这些彩灯可不一般,技法源于百年前。

  张双志的父亲——张长顺是泥瓦匠,清末民初,在皇家园林修园子,因技艺高超受到青睐,却拒绝了宫里的赏赐,一心只想学门手艺。机缘巧合接触到了宫灯制作,至此,张家开始了与灯的百年情缘!

  在冬季,泥瓦匠基本上没有什么工作。为了生计,张长顺准备制作灯笼出售,但光准备材料,就是个难题!宫灯多数以红木为骨架,镶以绢纱和玻璃等华丽的材料制成,普通老百姓的家里没有这些材料怎么办?

  张长顺开动脑筋,用马粪纸,做成了圈,然后用打的浆糊固定,按尺寸扎成8个眼,用八根竹坯把骨架插好。竹条、马粪纸、白面打浆糊等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在父亲手里不仅华丽变身,还在老百姓心中立下了口碑。在各地做灯高手云集的灯市口,“小灯张”也脱颖而出。老百姓给张长顺取个名字叫“小灯张”,在东四牌楼、地安门一带享有盛名。“小灯张”的名号由此而来,传承至今。

  张双志介绍,无论用什么材料,做灯笼没有捷径,削、磨、剪、画、糊每一道工序,都需日积月累的功夫。彩灯工艺以竹为骨,先用2厘米左右的竹板定型,再用刀子劈成8根1毫米左右的竹条,这些竹条需粗细相同,弧度统一,这种技艺全靠时间打磨。灯面采用红绸材质,保证灯面平整至关重要,除了娴熟的手法,还有一个诀窍,那就是提前熨烫布料。糊好一片得用剪刀顺着灯骨找齐,循环往复,不差分毫。

  除了娴熟的技艺,让“小灯张”从高手如云的灯市口脱颖而出,还因为一项改良。当大家还发愁纸做的蜡烛灯托容易烧毁时,张长顺已经找到了破解之法——就是用泥做托,用彩纸糊表面。泥托较重,蜡烛可以安全点燃不易烧毁,彩纸裱糊又兼顾了美观。

  如今,张双志像父亲一样,有一双粗糙却无比灵活的手,最可贵的是:还传承了就地取材,化腐朽为神奇的改良创新能力。当非遗传承人还在为积淀的传统文化艺术上下求索,寻找传承之道时,张双志已经为这项技艺的传承,找到了他认为最好的归宿——让彩灯工艺走进校园。

  守正创新,这门源自于宫灯的手艺,在传承中优化、改良,拥有了全新的生命力,年复一年,未曾改变的是匠心如磐,以及灯火阑珊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