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 规划 > 五年规划 > 区级规划纲要
  1. [主题分类]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城市规划
  2. [规划分类] 区级规划纲要
  3. [发文单位] 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政府
  4. [发布日期] 2021-01-13 09:00

北京市房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字号:        

2021年1月13日北京市房山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批准

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政府

2021年1月

目录

序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北京市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推进“一区一城”新房山高质量发展、实现厚积薄发的重要时期。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北京市房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北京市房山区委关于制定北京市房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紧密衔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房山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集中体现房山区委、区政府的战略意图和施政方针,明确“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实施路径,以及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是指导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实现厚积薄发,开启“一区一城”建设新阶段

第一章 “十三五”发展取得新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房山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严峻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强力推进“三件大事”,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全面实施第三阶段城市南部地区发展行动计划及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意见,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呈现新气象,为“一区一城”新房山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各项大事取得显著成效

  编制完成房山分区规划并正式获批,明确了房山建设生态宜居示范区、科技金融创新城的长远目标,描绘了全区未来发展新蓝图。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积极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和产业落地,全力服务京雄高速建设,协同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和跨界河流治理。有序推进冬奥会服务保障,冬奥会氢能保供项目建设完成,举办冰雪系列活动,冬奥氛围持续升温。圆满完成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大活动服务保障工作。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统筹抓好社区防控、市场防疫、复工复产复学、保供稳价等工作,认真落实各项常态化防控措施,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成果,守住了首都西南大门,增强了战胜困难应对风险挑战的信心。

  二、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

  深入实施“三大战略”,综合经济实力和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地区生产总值由2015年565.7亿元增至2019年810.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高精尖产业工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5.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7%。京东方生命科技产业基地、北京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种子企业孵化器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实施。创新驱动成效显著,良乡大学城扩区10平方公里,成立由市主要领导牵头的建设发展理事会,北京理工大学等五所高校建成多个优势学科、研发平台,积极推进新型研发中心建设。中关村房山园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高端制造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等重点功能区快速发展,中关村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究院实现整体运营,氢能产业初具规模。文旅融合发展持续深化,以北京源文化为特色的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房山段)加快建设,以三大文化组团为引领的文化旅游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乐高主题乐园、国家大熊猫科研繁育基地、国际葡萄酒小镇博览馆等重大项目取得积极进展,“三乡联动”发展成效初显。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以基金小镇、金融安全产业园为支撑的特色金融快速发展,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21.7%。

  三、城乡建设呈现新面貌

  生态宜居水平明显提升,污染防治力度前所未有,PM2.5年均浓度由2015年96微克/立方米降至35微克/立方米,拒马河、大石河等国考、市考断面水质实现达标,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力度空前,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森林覆盖率达到36.9%。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地铁燕房线、市郊铁路副中心线西延良乡站开通运行,建成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良乡水厂,新建再生水厂5座,涿州至房山输热主干线建成运营,外受电通道增至7回。全面完成疏整促专项行动任务,积极推进承接西城区人口安置工作。深入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加快棚户区、城乡结合部改造,启动长阳镇06、07街区棚改项目安置房建设,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2%。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进373个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在周口店、蒲洼、韩村河等乡镇建成一批精品民宿。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房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验收,积极推进19家葡萄酒庄建设,种植酿酒葡萄1.3万余亩,房山葡萄酒品牌崭露头角。

  四、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对标“七有”要求“五性”需求,统筹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深化与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引入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和完成率保持在99.9%以上。深入推进健康房山建设,区中医院挂牌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家庭医生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达到92.09%,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达到204个,基本实现全覆盖,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基本形成。千方百计保就业促创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达到7.6%。千人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7.6张,建成区社会福利中心、15家养老照料中心和102家养老服务驿站。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创建首都公共文化示范区,建成全市第一家集文化馆、图书馆等功能于一体的区文化活动中心,获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以周口店遗址、琉璃河遗址为重点的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成效明显。住房保障扎实有力,多渠道落实“应保尽保”。关注市民诉求,实施80项民生实事,成立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工作专班,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回迁安置、信访积案、物业管理等历史遗留问题。不折不扣落实扶贫协作任务,全面开展产业合作、劳务帮扶,助力河北涞水、曲阳,内蒙古突泉、察右中旗以及湖北巴东、房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低收入农户脱低任务圆满完成,高质量实现全面小康。

  五、城市治理能力稳步提升

  推动城市治理重心下移,全面实施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大力推进“接诉即办”“未诉先办”,建立覆盖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的三级网格运行体系,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全面实施以长阳整治提升计划为重点的街乡治理,新城组团城市管理效能不断提升,“广阳经验”“王家磨做法”等工作典型广泛推广。坚定有序推进规划自然资源领域专项治理,巩固“大棚房”整治成果。运用法治思维解决矛盾问题,组建区级综合执法会商平台,推动综合执法向基层治理延伸。全面落实《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抓好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两个“关键小事”。深入推进平安房山建设,实施“雪亮工程”,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要求,在安全隐患治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群众安全感持续提升。筑牢群防群治防疫战线,坚决阻断非洲猪瘟疫情传播。

  六、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

  聚力攻坚重点领域深层次变革,破解一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发展活力不断释放。全面落实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完成区级机构改革和重点街道、乡镇机构改革试点。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9+N”系列政策,在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等方面持续发力。“5G+区块链+AI”智慧政务服务启动应用,实施“办好一件事”全流程改革。减税降费等各项惠企政策落到实处,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入推进国企改革,完成7家非公司制、混合所有制企业改制。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启动乡镇级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出台农村集体企业备案管理等实施办法,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规范农村集体土地管理,强化“村地区管”工作。率先实行环境监察体制改革,成立房山区生态环境执法支队,分片区开展环境监管工作。

  “十三五”时期是房山区创新要素加快聚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五年,是综合承载力不断提升、城乡面貌显著改观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层治理模式深入创新的五年,是城市发展方式深刻转型、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五年,探索形成了党建为魂、生态为基、转型为要、整治为先、创新为源、惠民为本的“六为”工作思路,推动全区高质量转型发展迈上了新台阶,站在了全新的历史起点,开启了“十四五”发展新篇章。

第二章 “十四五”发展面临新形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致力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入新发展阶段,首都北京与党和国家的历史使命联系更加紧密,特别是“十四五”时期,北京要全力举办冬奥会冬残奥会,加快推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这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融入首都发展大局,在竞相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一、优势与机遇

  房山作为首都“多点”之一和“一区”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核两翼”腹地重要支撑,是京保石发展轴重要节点,是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的重点地区,区位优势突出、生态底色靓丽、文化底蕴深厚、发展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当前,全区发展正处在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产业转型进入关键期、城镇化建设进入加速期、生态建设进入攻坚期、民生需求进入提质期,面临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首都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推进“两区”“三平台”建设、新一轮城市南部地区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加快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机遇,为新阶段房山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二、问题与挑战

  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政治格局将带来重大而深远影响,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面临深刻调整,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加大了房山高质量发展的挑战。经济转型提质任务艰巨,经济总量不大、效益不高,产业结构单一,对个别企业依赖度高,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缓慢,创新发展动能不足,高精尖经济结构还需加快构建;环境治理任务依然繁重,城乡环境整治、垃圾分类等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三大新城组团品质不高,对外交通出行不畅,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综合承载能力有待提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与群众期盼还有较大差距,城市精细化管理、农村和山区发展、社会治理、公共安全等方面还有很多难题需要破解。

  综合分析判断,“十四五”时期房山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准确把握新形势新要求,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真抓实干、善作善成,在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一区一城”新房山高质量发展。

第三章 谱写“一区一城”建设新篇章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市委十二届十五次、十六次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首都发展为统领,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落实“三区一节点”功能定位,坚持“六为”工作思路,加快构建“两山四水、三区三轴、三团多点”空间布局,深入实施重大项目带动、创新引领、文旅融合发展“三大战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一区一城”新房山高质量发展,推动实现厚积薄发、稳健发展,为首都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贡献力量。

  推动“十四五”时期房山经济社会发展,要严格遵循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等重大原则,把握好以下基本要求。

  ——更加突出服务首都发展。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深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都”的功能谋划“区”的发展,大力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不折不扣落实“三区一节点”功能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增强首都功能。

  ——更加突出创新发展。坚持创新为源、转型为要,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重点功能区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需求,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

  ——更加突出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为基、整治为先,着力在污染治理、疏解整治、森林城市创建等方面下足功夫,进一步扩大生态空间容量,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加快构建首都西南生态屏障。

  ——更加突出文旅融合发展。发挥首都历史文化富矿优势,全面融入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打造北京源文化品牌,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构建全域旅游格局,推动青龙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推出国际精品旅游线路,促进文旅产业繁荣发展。

  ——更加突出协调发展。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以减量倒逼集约高效发展,积极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和国家重大项目布局,全力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建设,加快建设京保石发展轴上的重要节点。以全国文明城区创建为引领,坚持精治共治法治,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快新城组团等重点区域建设,推动农村和山区转型发展,提升地区综合承载能力。

  ——更加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坚持惠民为本,聚焦“七有”要求“五性”需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满足全区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全面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更加突出安全发展。坚持全区一盘棋,强化工作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树牢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系统构筑安全防线,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坚决守好首都西南大门。

图1 房山区空间结构布局图

图1 房山区空间结构布局图

  二、主要目标

  着眼于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房山分区规划明确的远景目标,展望2035年,初步建成生态优美、绿色发展、功能完备、治理有序的生态宜居示范区,首都功能全面增强,京保石发展轴上的重要节点作用进一步凸显,山水环绕、蓝绿交织的多组团山水城乡格局初步形成,城市品质显著提升,农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山区生态涵养功能进一步彰显,城乡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广泛自觉,地区综合承载能力全面提升;初步建成创新驱动、文旅融合、产业现代的科技金融创新城,地区经济实力大幅跃升,以良乡大学城为引领的创新生态体系构建完善,重点功能园区全面提质增效,高精尖经济结构基本形成,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金融产业健康发展,文旅优势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底蕴充分彰显,初步建成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国际旅游休闲区,努力成为首都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全国文化中心的支撑高地之一;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的新房山加速呈现,群众“七有”要求“五性”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得到有效满足,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健康房山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显著缩小,平安房山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群众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全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地区发展实际,今后五年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首都功能进一步增强,符合首都发展方向的高精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取得积极进展。重大产业项目加速落地,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中关村房山园加快建设,良乡大学城创新引领作用充分发挥,重点功能区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培育壮大,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普遍推广,垃圾分类成为全区群众自觉行动,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国家森林城市成功创建,绿色空间和生态容量不断扩大。

  ——文旅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文旅融合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挖掘利用,重大文旅项目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全域旅游格局全面形成,乡村旅游健康发展,青龙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全面提速,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群众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综合承载能力得到新提升。疏整促专项行动纵深推进,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进展。城乡发展更加均衡,三大新城组团实现联动发展,新城品质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山区发展呈现新亮点,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地区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升。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接诉即办”水平不断提升,健康房山加快建设,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教育、社保、住房、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区域治理能力得到新提高。依法治区迈出坚实步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基层治理水平大幅提升,精治共治法治效能持续增强,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取得重大成果。平安房山建设深入推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取得明显成效,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十四五”时期房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第二篇 筑牢生态基底,建设生态宜居示范区

  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宜居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基础。“十四五”时期,要坚持生态为基,深入实施绿色北京战略,加快提升绿色生态空间品质,全面改善环境质量,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建设首都西南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

第一章 全面提升绿色空间品质

  坚持生态建设、生态保护与修复并重,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推动绿色空间增量提质,加快构建首都西南绿色生态屏障,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房山。

  一、拓展大尺度绿色空间

  加强森林生态建设。加大造林绿化力度,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及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加快霞云岭国家森林公园等森林公园建设,大幅提升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达40%。建立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林长责任体系,做好山区生态保育,加强生态公益林管护,持续推进森林健康经营,培育功能完备、质量优良、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大力推进生态修复。以周口店、史家营等乡镇为重点,完成全部剩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以零容忍的态度严厉打击私挖盗采。坚持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防治并重,提高地质灾害隐患治理率。推进实施大石窝大白玉塘遗址及周边生态修复,结合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二、建设优美绿色廊道

  加强水系绿色廊道建设,推进建设永定河沿岸公园,完善小清河、刺猬河绿道,串联公园绿地,形成完整连续、蓝绿交织的水系岸线景观。完善道路绿色廊道建设,提升主次干路绿化景观,补植道路沿线绿化断档区域,创建绿化精品街,示范带动全区林荫道路建设,形成兼顾防护和降噪功能的城市绿网。

  三、完善新城组团绿化

  建设一批城市公园。推进新城组团城市公园建设,扩展城市绿色空间。优化公园绿地布局,建成燕房郊野公园等一批公园,在城关、西潞、长阳、阎村等乡镇(街道)新建、改造一批综合性公园,新增公园绿地100公顷以上,让绿色环绕城市。

  建设一批小微绿地。加强疏解腾退空间还绿、留白增绿、见缝插绿,在新城组团新建一批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0%,营造“推窗见绿、出门赏景”的游憩绿地体系。

  四、提升耕地生态功能

  深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行为。坚定有序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确保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规模总量、空间布局达到市级要求,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目标。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注重发挥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规模生态效益,不断提高耕地的生态功能。

第二章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坚持源头防控和末端治理并重,协同控制PM2.5和臭氧污染,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解决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突出问题,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让青山绿水蓝天成为房山亮丽底色。

  一、坚决抓好大气污染防治

  削减工业污染排放总量。加强对石油化工等高污染排放行业环境监控,削减污染排放总量。聚焦石化、建筑涂装等行业,实施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治理行动,建立健全覆盖主要工业园区的VOCs监测网络,对重点企业执行“一企一策”,推进燕山石化工艺技术改造,实施炼油清洁化改造等项目。

  有效控制燃煤污染。持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巩固平原区无煤化成果,加强对完成清洁取暖改造地区的监管。科学有序推进山区、浅山区村庄煤改清洁能源,推广可再生能源在村镇采暖领域的应用,加速淘汰农村地区散煤采暖。

  推进交通领域污染减排。坚决淘汰高排放车辆,深化燃油车监管,充分利用固定遥感、移动遥感等科技手段,加强重型柴油车执法检查和管控。鼓励新能源汽车规模化应用,提高公共交通中清洁能源车辆比例,环卫、邮政、物流配送等行业新增车辆基本采用新能源,统筹推动充电桩等设施建设。

  提高扬尘精细化管理水平。持续实施“一微克”行动,重点加强施工、道路、裸地扬尘源污染控制,构建过程全覆盖、管理全方位、责任全链条的扬尘治理体系。扩大施工视频监控和在线监测范围,搭建渣土车智能管控平台。深化城市道路清扫保洁等级管理,实现各级各类道路清扫保洁全覆盖。采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全区裸地苫盖情况。

  二、全面改善水生态环境

  加强湿地和水源地保护。保护湿地生态,建成长沟泉水国家湿地公园,完善湿地公园系统。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加强水源地保护,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严禁设置排污口,严控农业面源污染。开展水源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做好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加强重点流域生态治理。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推动“清四乱”专项行动常态化规范化,统筹推进永定河、大石河、小清河、拒马河等水系综合治理,加强河流生态修复和周边环境整治,构建河流水系生态蓝网,恢复河道生态功能。实施大石河水环境提升工程,持续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和沟道治理,彻底消除劣V类水体。研究推进水系连通工程,构建流域相济、多线连通、多层循环的水网体系。

  提升全区污水处理能力。加快推进污水设施成网运行,实现建成区和城乡结合部的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全覆盖。推进三大新城组团、青龙湖区域等重点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实现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4%以上。实施农村污水治理工程,提标改造现有污水处理设施,完成62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农村污水设施覆盖率达到55%以上。

  三、持续开展土壤污染治理

  建成土壤环境大数据应用平台。加强潜在土壤污染风险源的空间管控。严格管控农业生产引起的土壤污染风险,全面推广有机肥和低残留农药,减少化肥及农药在土壤中残留,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

第三章 着力加强垃圾分类管理

  全面落实《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全过程管理,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全面提高生活垃圾管理水平,垃圾分类成为全区人民自觉行动。

  一、强化源头减量与分类管理

  坚持源头减量,提倡简约、环保包装,加强塑料污染治理,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推行净菜上市,建立从前端到末端的垃圾减量精细化管理措施。加强分类管理,把垃圾分类纳入社区治理,提高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识,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制度。强化厨余垃圾规范管理。

  二、提高生活垃圾处理能力

  因地制宜选择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加强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转运、处理的全过程管理,基本建成收运一体化服务体系。推进垃圾中转站和处理设施建设,提升全区生活垃圾综合收运和终端处理能力。加强山区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处置规范管理。在大型蔬菜果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物流配送中心配置废弃蔬菜、果品就地处理设施。建设区再生资源分拣中心,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7.5%。

  三、提升固废危废处置水平

  提高建筑垃圾处理能力。加强建筑垃圾渣土源头管理和运输消纳管理。规划建设永久性或临时性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

  加强危险废物处置管理。深入开展危险废物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提升分类管理和安全处理处置水平。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继续推动工业源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完善医疗废物收运管理体系,实现医疗废物收运全覆盖。

第四章 践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严控能源消费总量,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大力推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引导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

  一、全面推进节能降耗

  推进节能减排。强化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总量、强度“双控”管理机制,严格目标责任和监管考核。深入实施工业领域节能降耗,开展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等绿色制造示范创建,推进重点高耗能企业应用高效节能技术工艺。加强建筑领域节能,推广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积极推动交通领域节能降耗,严格实施第六阶段油品标准,货运车全部达到国Ⅳ标准。强化碳排放监测治理,引导应用低碳技术。

  实施节水行动。巩固节水型区创建成果,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节水改造,完善计量设施,农村地区供水基本实现全计量、全收费,换装节水器具,控制用水总量。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提高雨水资源利用水平。

  二、提升清洁能源利用水平

  实施二氧化碳排放控制专项行动,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构建以电力和天然气为主,地热能、太阳能等为辅的绿色低碳能源体系。结合老旧小区、公共机构节能改造,全面推广太阳能利用。实施“六大阳光工程”,有序发展分布式光伏。因地制宜开展热泵系统试点。支持加氢站建设,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使用。探索将可再生能源指标纳入土地出让条件,全区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持续提高。

  三、引导绿色生活风尚

  全面落实《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总体方案》,深入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等创建行动。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积极推进“光盘行动”,建立剩余菜品处理利用机制。组织开展节能宣传周、低碳日、环境日等宣传活动,提高全民节能减碳意识,加强对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宣传。

第五章 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加强山水林田湖草各类自然资源统筹管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建设健康稳定高效的自然生态系统,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大环境监管力度,用制度保护好生态环境。

  一、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强蒲洼、石花洞等自然保护区建设,系统性保护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形成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自然保护地资源整合,实现综合性保护。持续实施绿盾行动,发挥监管效力。

  二、加强自然资源统筹管理

  开展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完成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建立自然资源数据库,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形成自然资源一张表、一本账。健全自然资源统筹管理机制,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体系和自然资源使用决策协调机制,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实施覆盖区镇两级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三、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全面落实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意见,完善市场化、多元化补偿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保护。采取资金补偿、实物服务补偿、精准帮扶、产业扶持等方式,建立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相互促进的长效机制。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生态建设项目资金优先用于山区采空区等地质灾害易发区生态恢复,重点向经济发展薄弱村倾斜,加强生态林管护队伍建设,提升生态管护水平。

  四、强化生态环境监管

  加强全流程监管,建立综合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覆盖生态、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的现代化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深入开展环保信用评价。加快“互联网+智慧环保”系统建设,优化形成监察、监测、监管结合的监督考核评价机制,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管理的科学性、精准性。

第三篇 强化创新转型,建设科技金融创新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四五”时期,要坚持创新为源、转型为要,围绕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入实施科技北京战略,充分发挥良乡大学城创新引领作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科技金融创新转型发展示范区。

第一章 聚焦发展重点功能区

  聚焦良乡大学城,高端制造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中粮生态谷,基金小镇、金融安全产业园、现代农业园区等重点功能区,引智聚产,集群发展,健全生态,建设智慧园区,全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着力构建特色鲜明、产城融合的产业载体空间。

图2 房山区“十四五”重点功能区布局图

图2 房山区“十四五”重点功能区布局图

  一、高水平建设良乡大学城

  全力打造创新发展引擎。坚持高点定位、高位推动,紧抓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契机,发挥良乡大学城创新资源优势和位于京雄发展走廊的区位优势,对标国际知名大学城,努力构建结构合理、要素齐全、职住平衡、充满活力的科教及产业融合新城。着力提升大学城创新发展能级,优化学科设置,培育优势及新兴交叉学科,推进新型研发中心建设,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建立“研发-孵化-产业化”全链条体系,加快创新成果落地,打造引领全区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实现大学城开放共享。推动高校优化校园规划,进一步完善主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智慧大学城、平安大学城,营造宜学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鼓励开放办学,推进校际间学科、课程、文体设施共享,活跃大学城创新氛围。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动学分学位学历互认,着力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形成一批在全市具有竞争力的研发团队。

  加快拓展区开发建设。推动拓展区控规批复实施,稳妥有序推进土地一级开发,东区实现供地,重点布局基础教育、新型研发中心、产业园区、国际人才社区、居住和公共服务设施,支持研发设计、中间试验、工程化开发等业态发展,进一步推动由“园”向“城”转变。

  促进校地企共建共商共治。在新型研发中心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建。发挥理事会统筹协调作用,优化调整大学城管委会职能,完善共商共治机制。加强人才交流,建立属地、高校与企业交叉挂职、任职等交流机制,促进高校研发成果就地产业化。

  二、聚力打造先进智造集聚区

  高端制造业基地。聚焦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应急装备、医工交叉等产业,培育引进创新型企业,推广“前店后厂”模式,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产业生态,打造全市先进制造业新支点。发挥重大项目带动作用,加快推进京东方生命科技产业基地、中关村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究院三期、中关村房山园智能应急装备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加强与中关村发展集团战略合作,提升园区专业化服务水平。支持长安汽车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实现转型发展。

  新材料产业基地。牢牢把握新材料产业定位,全面推进产业空间拓展、产业链培育、配套服务保障,重点依托氢能产业园、北京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种子孵化园着力打造国家级新材料产业示范园区。推动西区转型提质,盘活利用闲置土地资源,支持老旧厂房改造利用。加快东区集聚发展,建设标准厂房,实施“扶大育强、招优引链”精准招商,推动产业链集群发展。完善市政配套设施建设,依托燕房组团完善人才公寓、学校医院、商业休闲等服务设施,提升宜居宜业水平。

  中粮生态谷。紧抓大健康产业加速发展机遇,聚焦医药健康、农业科技、智慧物流等细分领域,建成中粮健康科技园二期、嘉民大健康产业园等重点项目,打造以大健康产业为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推动先进技术成果示范应用。完成核心起步区建设,加快推进周边市政配套设施、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区域综合功能。

  三、稳步发展特色金融集聚区

  基金小镇。瞄准基金产业定位,全面提升综合承载力,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打造安全的基金小镇。着力构筑基金业数字平台,建设云端基金小镇。加快核心区一期开发,完成回迁安置房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商务办公、商业服务等功能,依托长沟泉水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营造山水共融、优美舒适办公环境。

  金融安全产业园。紧抓金融安全发展战略机遇,聚焦金融安全底层技术,积极引进知名企业及其分支机构入驻,推进国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金融安全产业园。筹建北京智能金融安全实验室,推进金融安全大数据及智慧园区建设,打造金融安全教育基地。发挥金融安全带动效应,整合周边闲置厂房资源,拓展园区发展空间,配建综合服务中心和人才公寓,加快规划建设金融安全小镇。

  四、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以房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窦店、大石窝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主要载体,促进农业提质升级,引领全区农业高质高效发展。促进科技赋能现代农业,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支持设施农业基地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建设一批现代化设施农业基地。切实提高粮食、蔬菜、生猪等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打造具有房山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支持发展景观农业,打造集田园观光休闲、农产品地产地销、农业科技文化为一体的观光休闲园区。

第二章 深入实施创新引领战略

  紧抓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机遇,发挥大学城科教优势,着力引进培育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对接中关村论坛,打通科技创新产业链条,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引领全区创新发展能级跃升。

  一、积极融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主动对接全市科技创新主平台主阵地。以大学城、高端制造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为重点,积极承接“三城一区”优质科技创新资源,引入国际孵化器分支机构。重点对接中关村科学城,积极参与中关村论坛,充分发挥中关村发展集团等专业机构功能,落地一批创新型企业、研发创新平台、交流对接活动。加强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协同联动,共同支撑全市先进智造产业带建设。

  强化市区联动落地前沿科研项目。围绕高端制造、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积极争取市级重大科技计划定向支持,支持企业申请、参与重大科技攻关科研项目。积极支持有较强研发能力的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创建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加快关键技术研发、研究成果转化。

  吸引全市高校科研成果转移落地。支持入驻高校合作建设北京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中心,探索科研人员“带着技术走”的创业新机制,引导全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鼓励高校科研成果“走出校门”,带动全市高校校办企业、校友企业及相关创新企业落户。

  二、提升大学城自主创新能力

  培育优势及新兴交叉学科。围绕高精尖产业发展需求,统筹推进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重点支持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的先进结构材料、中医学、生命科学、化妆品等优势学科发展建设,培育无人系统与人工智能等一批前沿与新兴交叉学科。

  大力建设新型研发中心。加快新型研发中心东区、西区建设,积极推进北京理工大学工程医学与创新应用研发中心、北京中医药大学智慧中医药大健康研发中心、北京工商大学可降解生物基食品用材料研发中心等新型研发中心建设。

  三、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推动新城组团创新协作。围绕新材料、氢能、医工交叉等重点领域,加强良乡大学城与中关村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究院、石墨烯种子企业孵化器、中关村氢能硬科技孵化平台的协作创新,开展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创新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房山工作站机制,争取取得一批应用型创新成果。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落实《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依托北京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中心,探索建设良乡大学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鼓励企业与高校开展协同创新,探索直接交易、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共建研发机构等多元化的成果转化模式,构建研发及孵化-小试、中试-产业化的成果转化全链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加速创新型企业集聚。加强与市级部门对接,大力引进头部企业、独角兽企业、“隐形冠军”落户,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不断聚集创新型企业。引导创新投资机构和专业孵化机构发展,精准培育潜力型创新企业。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领军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力量,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

  四、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研发平台建设。通过资金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鼓励企业和高校院所整合科研仪器设备等创新资源,共建良乡大学城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运营管理,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人员依托平台开展面向社会的科研服务。

  完善科技中介服务。引进和培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重点发展科技咨询、第三方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等科技服务业。以大学生创业园等众创空间为载体,支持科技咨询服务机构整合专业领域资源,构建集研究开发、创业孵化、创投加速、商务服务等于一体的创新服务生态圈。

  强化科技金融服务。加快设立房山区科创母基金,重点支持新型研发中心建设和创新型企业培育,带动社会资本投资。充分发挥北京航动石墨烯基金等重点领域创投基金的引导作用,金融赋能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发挥基金小镇金融资源优势,搭建创投基金与本地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接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菜单化金融服务。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加大对知识产权运用的支持,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

  提升园区管理服务水平。做实中关村房山园管委会,强化房山园统一规划和统筹布局,全方位推进“产业+园区”模式,围绕主业做产业,围绕产业做生态,“一链一策”定制重点产业链配套政策。严把产业准入门槛,加强企业效能动态监测,建立企业淘汰退出机制,促进园区高质量发展。深化重点企业服务包工作机制,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支持园区采用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设智慧园区,提升园区智慧化运营水平。

第三章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盯紧全市高精尖产业主攻方向,聚焦头部企业需求,整体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以高端制造、新材料为主导产业,医药健康为潜力产业,特色金融为重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智造产业集群,打造“北京智造”新支撑。

  一、做大高端制造产业

  壮大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围绕全市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布局,聚焦轨道交通智能控制系统、高铁控制系统等轨道交通核心装备,依托北京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积极承接中心城区轨道交通创新资源,引进轨道交通车辆核心部件系统集成、磁悬浮车智能制造等项目,支持航天奥祥、天宜上佳等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打造高端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和国家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创新中心。

  创新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支撑全市万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着力构建智能网联汽车的自主研发、生产制造、示范应用及检验检测全价值链产业生态。加快推动长安汽车转型发展,引进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支持驭势科技高级自动驾驶(L4级别)系统研发,落地实施高性能固态锂电池、氢能燃料电池等一批新能源项目。加强与国家级第三方机构合作,建设面向全国的智能网联汽车检验检测平台、应用示范平台和运营管理平台,完善车、路、云、网一体化基础设施及多场景应用测试环境,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智慧交通科技创新高地。

  积极构建智能应急装备产业链。围绕首都应急保障需求,依托中关村房山园智能应急装备产业园,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发挥航景创新的引领作用,联合北京理工大学及无人机上下游相关企业,提升无人机灭火整机生产系统集成能力,大力发展应急救援成套化装备。重点引入应急装备导航系统、挂载系统、控制系统、动力系统等补链型企业,加快产业化落地,形成以无人机森林灭火为特色的智能应急装备全产业链布局。拓展智能应急装备多场景应用,组建中关村智能应急装备产业联盟,筹办智能应急装备大赛,打造国家级现代应急装备产业基地。

  二、做强新材料产业

  集聚发展以氢能为代表的新型能源材料。积极对接全市氢能产业布局,发挥燕山石化氢气资源优势,以氢能产业园为载体,围绕“制取、储运、加注、应用”环节补链强链,推进氢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与周边地区联动布局,引进培育科技领军、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项目,推动环宇京辉氢能产业创新平台建设,面向京津冀等区域市场需求,推动氢能产业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

  培育发展以石墨烯为代表的纳米材料。依托北京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种子孵化园,导入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的技术储备和项目资源。聚焦攻坚石墨烯等变革性材料中试、制备、产业化应用环节,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石墨烯产业品质化规模化发展,形成石墨烯材料研制竞争新优势。推动在电线电缆、防弹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和批量化生产,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石墨烯产业链供应链。

  壮大发展以新型显示为主的电子新材料。聚焦高性能混合液晶材料、量子点显示新材料、硅基OLED微显示器等新一代显示关键材料产品,支持八亿时空光刻胶生产线建设,推动新型显示为主的电子新材料规模化、集聚化发展。加强与河北等周边地区产业协作,加快核心企业培育和重点产业项目布局,完善新型显示材料供应链。

  三、做优医药健康产业

  加速壮大医工交叉产业。聚焦智慧医工产品、生物医用材料、智慧健康服务和高端医疗设备等领域,推动上游高端制造与下游临床应用相结合,推进医学工程交叉前沿领域研究探索和成果转化,积极引导制造环节与健康服务环节融合互动。依托京东方生命科技产业基地、中粮健康科技园二期,通过产业链招商等方式,积极引进国内外各类企业机构,加快形成产业集群效应。鼓励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智能医学、再生医学等前沿领域与国内外企业加强创新协作,开展医工交叉新应用、新服务。

  培育发展中医药产业。围绕中草药种植、中成药研制、药妆研发等重点领域,推动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区中医院等科研成果孵化转化,引进技术一流、增长迅速的创新型企业,优先支持技术成熟、产业化水平较高的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加大中成药二次开发力度,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名方大药。充分挖掘中医药文化资源,支持中医药企业发展。

  四、做专金融产业

  稳步发展基金产业。以基金小镇为载体,重点吸引基金总部和区域性分支机构集聚,构建集行业平台、中介机构、专业服务、社会组织为一体的基金产业体系。建设基金机构综合服务平台,提升企业入驻、行业交流、基金发行服务水平。发挥基金业法庭作用,加强投资人教育基地建设。办好基金业论坛等活动,打造安全放心、辐射强劲的基金生态圈。

  集聚发展金融安全产业。以金融安全产业园为载体,重点吸引数据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系统安全等金融科技企业集聚,引进以区块链技术为主的金融科技公司,构筑覆盖金融全产业链的金融安全产业生态。加强与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合作,开展央行金融科技试点,依托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构建监管科技产业链。继续办好北京国际金融安全论坛,进一步提升影响力,促进与北京金融街论坛良性互动发展,支撑北京金融管理中心建设。

  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围绕现代交通、智能装备、新材料等产业全链条,满足核心企业金融需求,加强供应链金融产品业务创新。围绕氢能、石化等能源行业,聚焦重点企业及其延伸客户,鼓励金融机构提供知识产权、股权、原材料或产成品质押金融服务,探索发展能源金融。围绕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方面开展创新,推动发展绿色金融。围绕现代都市农业、休闲农业,实施“智慧普惠金融”项目,鼓励金融机构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差别化融资,助力乡村振兴。

  五、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结合数字经济发展,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推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提效。积极发展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等,支持基于数字技术的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切实用数字赋能传统产业。支持传统企业建设智能产线、智能车间,基本实现规模以上企业智能化改造全覆盖。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推动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持续推进石化行业绿色转型升级。加快良乡经济开发区等成熟园区腾笼换鸟,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四章 打造京西南广域级消费中心

  立足国内大循环,适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围绕商业消费和服务消费,紧抓消费数字化、融合化发展趋势,创新消费业态和模式,壮大升级新消费,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全面支撑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一、繁荣发展商业消费

  打造区域性地标级商业中心。优化提升首创奥莱商圈,进一步优化业态结构,增加时尚书店、主题展馆等文化休闲业态,积极布局旗舰店、品牌首店,鼓励发展夜间消费,打造集餐饮购物、休闲娱乐、文化体育等功能于一体的京津冀休闲消费目的地、夜间经济先行示范区。建成龙湖熙悦天街商圈,引进国际时尚消费元素,强化社交、品质、体验功能,推进周边商业项目同步规划建设,打造区域新生活中心。

  建设地区性品质化商业中心。加快拱辰商业街区升级,优化商业环境,持续提升绿地缤纷城、龙湖天街等业态品质,为传统商圈发展注入新活力。培育壮大燕房商业街区,复苏城关南大街商气,加快推进燕房轨道交通沿线特色商业街建设,打造燕房组团生活中心。补充高端制造业基地商业服务设施,提升窦店镇商业服务品质,建设窦店组团商业服务中心。

  完善便民商业服务体系。促进生活性服务业连锁化、便利化、品牌化、智能化发展,精准补建基本便民商业网点,支持华冠、金点点等品牌企业下沉开店,鼓励永辉超市、便利蜂、盒马鲜生等建设一批高品质便利连锁网点,引导优质商品和服务向社区延伸,实现基本便民商业服务功能社区全覆盖。加快便民商业服务向农村延伸,形成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生活服务体系。

  二、积极拓展服务消费

  推进文旅休闲消费提质升级。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促进文旅消费向体验化、品质化、数字化和国际化提档升级。扩大体验化文旅消费产品供给,强化北京源文化IP转化,创新琉璃河京绣、大石窝石作等非遗工艺品制作体验项目,推出“原味房山”特色饮食,打造时尚元素的文旅消费场景,形成坡峰岭赏红叶、十渡看黑鹳等一批网红打卡地,引导景区开发参与式、体验式热点项目。推动文旅消费品质化提升,开发亲子度假、山水休闲、森林康养等微度假产品,将民宿打造成为看山望水、放空身心的热门出游目的地,建成一批有故事、有体验、有品味、有乡愁的文旅融合新业态。实施“点亮房山”夜间文旅消费计划,开发夜间光影景观、沉浸式旅游演艺等项目。促进文旅消费数字化升级,推出云旅游、云演艺等线上文旅产品,依托大数据、AI技术为游客提供个性化定制产品,鼓励景区、酒店等设立网上旗舰店,强化线上文旅消费。拓展文旅消费国际化渠道,积极参与、筹办国际性旅游交易会等活动,加强与国际旅游平台、旅行社合作,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促进入境旅游消费。

  优化健康养老服务消费供给。鼓励发展健康体检、健康管理、互联网健康咨询等服务,发挥京东方数字医院优势,整合线上线下医疗资源,鼓励开展远程诊断、社区慢性病管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等服务。发挥北京中医药大学等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生、保健调理等服务,打造房山中医药健康服务品牌。鼓励发展多业态体育消费,支持在线健身、冰雪运动等潮流运动发展。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养老服务机构,支持新型智能健康养老终端产品开发应用,加快老年用品产业发展,有效促进养老服务消费。

  三、发展消费新模式

  加强线上线下消费融合。积极开展北京消费季等各类促消费活动,全面激发消费潜力。拓展实体商业离店消费,鼓励企业设线上线下消费体验馆,推广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的新零售模式。支持线上线下融合办展,鼓励企业参加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餐饮采购博览会等品牌展会。推广前置仓、移动菜篮子农副产品营销新模式,组织开展绿色食品、老字号线上展卖促销活动。鼓励开发“田间地头”等直播场景助农增收。

  开启数字化新生活。探索“8K+5G”新视觉模式应用,加快推动以内容产业为核心,以网络、音视频、数字出版等衍生产业为支撑的信息服务产业集聚发展。实施4K进社区工程,推进在重点商业街区布局8K显示系统,试点8K超高清演出、赛事直播等应用。鼓励发展云旅游、云演出、云阅读、云竞技等线上营销新形态。引导发展“宅经济”,促进网络消费。支持发展分时租赁、拼单消费等共享消费新模式。

  优化国际化消费环境。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旗舰店、体验店,积极推动新品首发活动。争取布局免税店,支持跨境电商保税仓、体验店建设,探索保税展示+零售新模式,促进境外消费回流。支持企业开展离境退税即买即退试点,扩大国际消费。

  四、优化物流支撑体系

  统筹构建全区“1+5+94+N”的城市物流网络体系,建成窦店市级物流基地,加快建设良乡组团、燕房组团、琉璃河、阎村等5处日常物流配送中心,布局94个末端配送场所和N个末端配送网点。建成京东房山“亚洲一号”,规划建设区级农产品流通中心,引进现代化电商物流配送中心,畅通物流节点与交通运输网络联系。大力发展智慧物流、数字物流,推广一批智慧物流应用场景,提升线上线下消费供应效率。

第五章 着力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对标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有效激发创新发展活力,加快推进新开放、新服务,加强人才支撑,营造服务优良、活力迸发、动力强劲的经济发展环境。

  一、全力支撑“两区”“三平台”建设

  用足用好“两区”政策,紧抓“三平台”建设契机,强化主动对接,做到与全市“同频共振”。以“两区”“三平台”建设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不断培育金融、科技、文旅、商务服务等竞争新优势。稳步推进金融领域扩大开放,推动北京国际金融安全论坛成为金融街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金融科技、类金融和海外投资机构持牌经营试点,支持国际金融机构与属地企业深化战略合作,探索赋予科创企业更多跨境金融选择权。推动商务服务业国际化发展,优化跨国公司、国际专业机构发展环境,积极发展国际教育、国际医疗,引进国际学校。支持中医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开展中医药健康养生国际服务。争取高水平国际展会、赛事等活动在房山举办,形成开放发展新局面。

  二、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加速数字经济新基建。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落实北京大数据行动计划,建设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加快重点区域5G网络广度深度覆盖。推进千兆固网建设,推动家庭宽带和行政村千兆覆盖。商务楼宇和楼宇群达到千兆宽带和万兆以上专线接入能力。推动建设算力基础设施,谋划布局卫星互联网、新一代超算中心,促进数据中心绿色化发展。加强云边端设施建设,提高“云+网+5G”综合通信服务能力。加强大数据平台建设,提升数据资源管理与应用服务支撑能力。

  培育发展数字产业。支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等数字产业发展,培育引进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以及创新型企业。探索建设国际化开源社区,面向5G、工业互联网、金融科技、网络与信息安全等领域打造数字产业集群。

  实施工业数字化赋能。聚焦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生产、服务化延伸,提升工业企业数字化水平,支持打造智能制造标杆工厂。推动发展工业互联网,支持大型龙头企业建设面向重点产业的行业级和通用型平台,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线和业务系统上云上平台,研发普惠化的数字化转型产品和服务。

  积极布局在线新业态。培育数字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在电子商务、生活服务、文娱消费、文化教育、医疗健康、现代农业等领域,做大做强一批平台型数字化服务旗舰企业。支持教育机构开展云直播、云课堂等在线教育,办好“空中课堂”“双师课堂”“融合课堂”。支持网络视听、动漫电竞等在线文娱平台建设。支持云上会展、数字场馆等新业态发展。

  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完成政务外网升级改造,推进1.4G政务专网建设,实现政务数据资源高效应用、安全管理与传输。实施政务云项目,实现各政府部门系统上云、数据资源整合、政务数据共享、数据展示及区块链技术管理。建立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AI应用中台,提高政务服务信息化水平。推动以区块链为主的信息技术在政务领域广泛应用,完善“5G+区块链+AI”智慧政务服务功能。

  三、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推动央地融合发展。深化央地合作,支持驻地央企技术成果就地转化,盘活利用闲置厂区厂房。加强与央企和市属国企合作,建立资源共享、技术转移、人才交流等协作机制,积极推进智慧广电产业园建设。依托长阳科技园,加强与中核、航天科工等企业合作对接,支持航天城电子科技园加快产业化项目建设。

  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推动企业整合重组,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以管资本为主完善国有资本监管体制,完善协同高效的监管体系。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稳妥推进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规范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秩序。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巩固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各项惠企政策成效,落实好惠及民营、中小企业的减税降费、减租降息、稳企稳岗等政策措施。完善民营企业自主创新配套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民营企业有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合资经营和混合所有制改革。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激发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鼓励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

  四、持续拓展投资新空间

  发挥投资对调结构、促转型的关键性作用,扩大有效投资,推动实施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惠民生的投资项目,形成对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强化新型基础设施、城市更新、民生保障、高精尖产业等重点领域投资,加大对三大新城组团、三大文化组团、青龙湖区域等重点功能区投资力度。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撬动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投资活力,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强重点项目投资精准调度,完善项目储备和转化机制,着力破解项目建设中的瓶颈难题。

  五、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新服务

  完善市场运行机制。持续落实《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促进公平竞争。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重点推动“非禁即入”在新经济、新基建领域严格落实。加强产权保护,完善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不见面”审批改革,在更大范围实现“一网通办”,大力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强化基层政务服务“一窗通办”,着力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打造统一的数字服务、数字监管、数字营商平台,打通审批、服务、监管、执法、信用全链条,以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赋能政府服务管理能力。优化在线数字经济领域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线上线下相关审批事项同步办理。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市场监管机制,实现市场主体信用等级和分类分级监管全覆盖,建设统一的涉企检查综合信息平台,90%以上检查事项实行“双随机、一公开”。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

  六、发挥人才强大支撑作用

  推进人才队伍体系化建设。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引进具有全球战略眼光、突出管理能力的高端人才。围绕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重点功能区建设,积极引进培育一批高精尖产业、金融科技、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等专业化人才。适应开放发展需求,鼓励引进国际人才。

  完善人才支持政策。坚持人才优先战略,强化政策顶层设计,构建支持人才发展全领域、全链条政策体系。围绕重点领域人才需求,制定“一业一策”专项人才支持政策。用好良乡大学城毕业生资源,面向区域发展实际需求,制定科技服务人才、青年人才、柔性引才引智等特色支持政策。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国际教育、医疗、保险等配套服务,争创国际人才社区,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创业和生活街区。深化人才综合服务包制度,在重点产业园区建立“人才服务微中心”,推动人才服务触角向园区延伸。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集聚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及其配套机构。建立人才大数据平台,举办各类人才交流活动,促进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引进与人才服务工作。

第四篇 促进文旅融合,建设国际旅游休闲区

  文旅融合发展是房山区三大战略之一。“十四五”时期,要深入实施人文北京战略,紧抓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机遇,积极打造北京源文化金名片和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加快构建文旅资源保护利用体系、文旅配套服务体系、文旅发展新平台,支撑全国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历史文化和地质遗迹相融合的国际旅游休闲区。

第一章 保护传承历史文化

  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妥善处理好传承保护与利用开发之间的关系,加强三大文化组团和地质遗迹保护利用,传承红色文化精神,保护传统村落及其重要文化资源,保护好、利用好首都历史文化富矿。

  一、打造北京源文化金名片

  统筹做好三大文化组团保护利用。以周口店遗址为核心,以金陵遗址、十字寺遗址为重点,推进周口店遗址群联动规划建设和整体开发保护,优化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加快推进琉璃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积极做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研究筹备工作,改扩建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加强遗址保护修缮,加强文物考古、城市营建及变迁研究。保护留存云居寺石经文化历史记忆,与石经山、大白玉塘联动形成石刻文化群,实施云居寺大遗址群内塔、石经等保护修复工程,做好石经文化研究及传承。探索利用三维数字科技手段测绘保护、展示文物古迹。

  加强源文化保护展示。推进北京源文化博物馆(房山区综合博物馆)建设,系统梳理房山文脉,深入挖掘人之源、城之源等源文化内涵,提升考古挖掘、科普教育、文化研究、论坛展览等功能,形成北京源文化特色集中展示地。探索打造西周燕都遗址至上方山的燕文化走廊,推进上方山文化公园建设。实施北京唐代遗迹保护工程。深入挖掘镇江营文化,开展遗址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改善遗址周边环境。加强房山塔照、丁家洼遗址等9处地下文物埋藏区的保护,有序推进良乡多宝佛塔、姚广孝墓塔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抢险修缮工作。加强大白玉塘遗址保护,做好汉白玉资源保护工作。

  二、保护挖掘地质文化

  重点保护好大规模喀斯特岩溶地貌,强化对钟乳石等化学沉淀景观监测,加强房山岩体等世界级地质遗迹保护。推动石花洞国家地质公园四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建设,维持地质遗迹的生态系统稳定。深入挖掘房山特色峰林峰丛、溶洞峡谷群文化内涵,以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为主体,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地质地貌地学研究基地,开展大石河峡谷、拒马河峡谷系列地质文化研究。创建全国地质文化村(镇)。聚焦十渡风景区及拒马河沿岸,加强景观提升与活化展示。

  三、弘扬传承红色文化

  传承红色基因,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革命歌曲纪念馆建设为核心,提升十渡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展陈,整合修缮马安抗日模范村、蒲洼萧克疗伤地、芦子水兵工厂、房良联合县政府遗址纪念馆等红色遗迹遗存,打造平西红色革命纪念高地。深入挖掘霞云岭红色革命文化价值,举办口述“过去的故事”、红色文化作品展演、红色精神榜样评选等活动,打造全国党员和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推出红色文化主题线路,弘扬和传承革命精神。

  四、保护传承乡土文化

  持续推进传统村落保护。聚焦南窖乡水峪村和南窖村、蒲洼乡宝水村、佛子庄乡黑龙关村等国家级传统村落,修缮保护民间民俗遗产遗迹,树立百年古宅、古石碾等文化标识,保持传统村落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加强大石窝镇石窝村、史家营乡柳林水村等市级传统村落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调查,实现“一村一档案”。挖掘和保护乡土文化资源,形成良性乡村文化生态,在传统村落留住乡愁。做好不同村落的规划指导,预防过度商业开发。

  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汉白玉文化、杨家将(穆桂英)传说、“菊花白”酒酿制技艺、“一得阁”老字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京西稻等传统农耕技术。围绕房山传统民俗和传说故事,建立房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开展文化典籍编纂整理,做好地域优秀剧种等艺术形式的传承保护。

第二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全面融入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根植房山深厚文化底蕴,繁荣新时代的房山文化,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努力建设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树立价值标杆,引领道德风尚,推进诚信建设,加强“北京榜样”“身边好人”以及房山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涌现的典型人物、典型企业等宣传。充分发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融媒体中心作用,构建弘扬主流价值的现代传播体系,不断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二、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完善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按照身边化、多元化、品质化、智能化的原则,持续抓好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整合图书馆(室)、职工之家、活动中心,纳入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书香房山,支持建设流动美术馆、城市书房、24小时书店。补齐文化设施短板,规划建设房山区人民剧院及长阳、长沟综合文化中心,完善村级文化设施功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共文化设施,打造市民“文化会客厅”。支持街道社区开展特色文化活动,用好文化周末大舞台、“星火工程”等品牌,完善公共图书、文化活动、公益演出等文化配送体系,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三、推动文艺创作守正创新

  进一步发展壮大艺术工作者队伍,引导深入基层,开展体现传统元素、时代风貌和家国情怀的艺术创作,促进主旋律文艺作品百花齐放。持续开展“房山文化学”工程,编制3-5个重点乡镇的地域文化丛书,形成房山文化学术专著。促进房山诗词、书法文化蓬勃发展。以京津冀九市(区)文化发展联盟、拒马河文艺联盟为纽带,开展京津冀文艺创作交流展演活动。

第三章 打造国际精品旅游线路

  发挥世界地质公园优势,以周口店、琉璃河、云居寺三大文化组团为引领,积极推进青龙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构建全域旅游格局,打造形成“历史文化+地质遗迹+自然风光+国际元素”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

  一、打造周口店世界古人类文化旅游胜地

  积极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基础,完善龙骨山及鱼岭片区服务配套设施,推动村庄厂矿搬迁,提升周边环境品质。利用现代展示技术,还原远古场景,开发趣味性、体验性旅游项目,强化遗址数字化展示,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打造“遗址公园+综合体”的双中心发展格局。

  加强镇景联动。整体规划周口店国际文旅休闲小镇,促进“镇-景-村”协同发展,升级完善周口店景区基础设施,改善城镇面貌。与周边景区联动发展,将周口店组团整体打造为人之源·世界古人类文化旅游胜地。

  拓展周口店遗址教育科研功能。规划建设国际古人类研究中心,发展研学会议旅游,完善古人类、古生物、地层演化等方面科研条件,积极承办古人类、古生物、文明起源等国际学术会议、会展、论坛。拓展科普教育家庭游、周末游,办好学生课外实践教育基地。

  二、打造琉璃河遗址文化旅游新地标

  重点建设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核心景区。推动琉璃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完成董家林、黄土坡两个村整体搬迁,积极争取重要文物原件原址展陈,探索运用3D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再现三千年前西周社会、文化、生产生活场景,将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打造为城之源·北京城市起源文化展示窗口,形成北京城市文明史的新标志。

  提升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周边生态品质。建成琉璃河湿地公园,统筹推进遗址保护、考古发掘、文化体验与生态建设,修缮琉璃河古桥,开展上下游综合生态治理,恢复琉璃河地区自然生态。以遗址公园为核心,联动中粮生态谷,形成集文化体验、湿地景观、特色商业、现代农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功能区。

  三、打造云居寺国际石刻文化旅游胜地

  充分挖掘云居寺石经文化、历史文物、古建艺术等综合价值,办好云居寺晒经节、禅乐会、书画会等活动,拓展新媒体宣传形式,提升云居寺文化旅游影响力,打造以石经艺术为特色的文化旅游高地。依托云居寺及石经山文化资源,引进社会化投资主体建设云居寺文化景区,提升基础配套设施,完善旅游综合服务功能,打造云居寺文化休闲度假区。挖掘汉白玉文化,利用汉白玉文化艺术宫积极开展石刻艺术展示交流、书法艺术展等活动,推进大石窝石刻文化名镇建设。统筹利用镇江营遗址、蔡庄土城、大白玉塘遗址等历史遗迹,促进景区景点联动发展,改善区域旅游交通条件,将云居寺组团整体打造成为国际石刻文化旅游胜地。

  四、建设青龙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全面推进乐高主题乐园建设,融入工业遗迹和地方文化特色,打造与环球影城遥相呼应的国际亲子游乐中心。依托国家大熊猫科研繁育基地建设,挖掘大熊猫国宝资源,形成集熊猫繁育、科研科普、休闲旅游功能于一体的国际友好科教主题园区。拓展国际高端会议会展功能,继续办好国际葡萄酒大赛,积极创办和承接大型国际会展赛事活动,建成集国际化论坛、会议会展于一体的国际交往功能新承载地。完善青龙湖区域旅游度假功能,拓展青龙湖水上运动,提升青龙湖森林公园休闲功能,配建高品质主题酒店和精品民宿,积极创建全市首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五、共建世界地质公园都市休闲带

  建设北部生态休闲带。以北部山峦地质风貌为特色,探索煤矿退出区域转型发展,打造集森林康养、户外探险、地质观光于一体的北部生态休闲带。依托百花山、圣莲山的山地生态资源,打造山林景观风景线,开发登山、骑行、攀岩等山地探险运动,筹划举办国际户外体育大会。提升石花洞、银狐洞溶洞探秘体验,开发地质科普、岩溶洞穴生态科普旅游线路。依托霞云岭国家森林公园、蒲洼自然保护区生态优势,发展森林康养、休闲度假游。

  建设南部滨水休闲带。以南部滨水湿地生态为特色,打造首都高品质山水休闲胜地。建设长沟泉水湿地生态休闲区,继续办好北京国际长走大会,开发泉水湿地京西稻作文化体验等休闲项目和亲水旅游产品。推动十渡景区传统旅游项目提质升级,加强与河北保定等地协同合作,共同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建设拒马河滨水旅游休闲廊道,联合打造清水长流、山水相依的世界地质公园精华区。

  打造特色休闲基地。结合建党100周年开展系列红色文化宣传活动,树立霞云岭-蒲洼-十渡三乡红色革命文化旅游品牌。推广“三乡联动”模式,打造村落民俗文化旅游基地,开展精品农业节庆、农事体验、村落非遗文化展示活动,建设一批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的民俗旅游村。探索推进周口店镇、史家营乡创建镇域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图3 房山区“十四五”文旅发展布局图

图3 房山区“十四五”文旅发展布局图

第四章 培育发展文旅新平台

  强化文化产业和重大文旅活动支撑引领,推进全区多元文化产品化、特色活动品牌化、重大赛事国际化,全力打造房山区国际文化旅游新热点、文旅消费新动能。

  一、加快文化产业特色发展

  特色发展创意设计产业。推动文博文化创意衍生品开发,强化北京源文化IP转化,融入葫芦、京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设计具有北京源文化品牌的文化创意产品,发展数字动画、会展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着力培育东方1956文化产业园、北京创新工场房山基地等一批文化产业园区。争取承办或协办“中国设计红星奖”“北京时装周”等国际品牌设计活动。

  积极培育影视文化产业。建设北京燕山影视文化产业基地,用足用好工业文化遗产资源,打造集影视制作投资、影视取景拍摄、人才培养孵化、影视文创周边产品设计等于一体的影视文化全产业链条。推动北京源文化与新媒体、影视传媒产业融合创新,实现游戏、影视等数字内容产品研发,推出一批彰显北京源文化的影视作品和传播产品。

  二、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推进“文旅+科技”场景应用。建设三大文化组团数字景区博物馆,搭建云旅游线上平台,基于5G、超高清、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促进全区文旅产业“上云、用数、赋智”,发展数字场景化游览、沉浸式游乐等数字文旅。

  推动“文旅+工业”创新发展。以燕房组团为重点,充分利用老旧工业厂房腾退空间,加快存量资源盘活、土地集约利用、业态更新置换、空间功能升级。支持引导一批老旧厂房“二次创业”,兴办公共文化设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输出老工业时代拼搏精神和新时代房山创新文化。

  三、加强文化旅游宣传推介

  组织策划国际旅游系列活动。以现有文化交流活动为主体,组织全时段北京源文化国际旅游系列活动。策划筹办人类文明、地质遗迹等领域国际大型论坛,持续开展燕都文化活动周、北京西山民俗文化节、长阳音乐节、北京国际长走大会等重要文化活动。持续办好房山区葡萄酒文化节、北京房山国际葡萄酒大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葡萄酒文化品牌。举办世界房车露营地大会,引领旅游新时尚。

  推进文旅品牌宣传。通过举办会议论坛、研究交流、项目展示、推介展演等活动,提升房山城市文化形象。制作高水平的北京源文化宣传片,利用短视频、新闻媒体等融媒体宣传平台,讲好房山故事。

第五章 全面提升服务保障水平

  聚焦文化旅游服务配套短板,加快建设一批高端酒店和品质民宿,强化交通支撑与科技赋能,形成要素健全、品质精良、布局合理的全域旅游服务保障。

  一、构建全域通达旅游交通

  利用市郊铁路京原线、副中心线西延,加强与外部区域交通联系,优化专线公交设置,构建连接中心城区、大兴国际机场等重点地区的旅游公交专线网络。研究改善十渡景区微循环。积极推进南北部山区串联通道建设。研究规划北部山区旅游小火车建设,增加旅游吸引力。围绕“一环五纵”自驾风景线路,完善自驾驿站服务体系建设。在青龙湖区域和周口店、云居寺文化组团等重点区域因地制宜推进生态停车场所建设,解决旅游景区景点高峰时段停车难问题。

  二、建设高端酒店和精品民宿

  加快构建高端酒店、特色酒店、精品民宿相结合的多元化旅游住宿体系。加快引入国际知名的高端酒店品牌,在青龙湖区域建设高端综合度假酒店群和国际会议中心,在良乡、长阳等地区加快布局星级酒店,在三大文化组团统筹布局特色主题酒店项目。按照“一环四片”发展布局,引入专业运营机构,大力推进周口店、韩村河、蒲洼、史家营等乡镇建设山居、水居、林居精品民宿集群,策划推出房山精品民宿整体品牌,打造布局科学、文化鲜明、体系完备、主题多元、运营规范的高品质民宿集聚区。

  三、提升景区景点游购娱品质

  突出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强化饮食礼品文化标签,提升旅游景区配套品质。在旅游景区配套完善标准化、品牌化旅游购物消费中心,提升景点购物便利性、安全性、规范性。推出房山非遗饮食特色菜,提升房山特色饮食文化附加值。在三大文化组团配套特色文化商业街,构建游购娱一体化文旅综合体。

  四、建设智慧开放服务平台

  积极推进全域智慧旅游服务网络建设,发挥“一键游房山”全域智慧旅游服务平台作用,开展旅游电子政务服务、地区旅游形象展示、旅游目的地营销和旅游服务质量监管,推出便捷旅游信息推荐和旅游指南服务。推动无线网络、5G网络覆盖,保障通信设备信号畅通,建立山区危机预警和救援系统,确保游客旅游安全。促进入境旅游发展,完善多语种旅游景区标识、标牌和服务解说系统,培育壮大国际导游队伍,努力营造优良国际语言环境,提高餐饮旅游、办事咨询等窗口外语服务能力。

  五、创新文旅融合体制机制

  创新文旅产业项目土地供应机制,用好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政策,推进点状供地试点,加快文旅特色小镇、文化旅游综合体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景区资源整合和一体化管理,探索在圣莲山-百花山-百瑞谷开展景区联票试点。支持十渡景区多元开发建设主体整合和规范化经营,引导市场主体通过股份合作、兼并重组等方式,整合优质旅游资产。用好北京文心房山文创产业发展基金,投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项目。

第五篇 发挥节点作用,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京保石发展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轴线。“十四五”时期,要依托京保石发展轴,积极承接中心城区转移功能,纵深推进交通、生态、产业等先行领域协同发展,加快建设京保石发展轴上的重要节点。

第一章 积极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

  围绕中心城区功能、产业和人口疏解,提升新市镇承接能力,积极促进符合房山区功能定位的重大项目落地,形成对中心城区转移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和吸附力,打造中心城区功能梯度转移的重要承载地。

  一、承接中心城区人口疏解

  加强与中心城区深入对接,加快人口安置房建设,全面完成承接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疏解的重要任务。通过名校办分校、联合办学、开办分院、合作办医等方式,承接一批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提升公共服务品质。

  二、承接中心城区适宜产业转移

  深化与中关村核心区对接,围绕做强新材料、高端制造和医药健康产业,利用房山空间资源优势,承接创新资源,主动融入中心城区创新链产业链。通过与中心城区合作共建、技术转移、联合研发等方式,引进和共建一批园中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新型研发机构。借助基金小镇、金融安全产业园,吸引中心城区金融企业入驻。

  三、提升窦店新市镇承接能力

  发挥窦店在京保石发展轴上的区位优势,统筹窦店新市镇和新城组团建设,打造中心城区功能和产业疏解的重要承接地。以高端制造业基地为载体,立足高端制造主导功能,借助市级平台积极对接央企资源,主要承接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和产业化项目。推动副中心线西延窦店站规划建设,补齐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配建多功能文体中心、商业综合体,营造良好承接环境,为规划建设微中心打好基础。

第二章 大力推动区域交通一体化

  加快融入轨道上的京津冀,推进区域交通干道提级改造,加强与雄安新区、保定等地交通联系,创新客运交通运输组织模式,提升跨区域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一、加快融入轨道上的京津冀

  依托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西延、京原线,加强与河北交通联系,融入环首都“一小时”交通圈。把握区域资源禀赋优势,推动轨道交通、市郊铁路与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效衔接,积极参与“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

  二、加强区域交通联系

  建成京雄高速,加快实施良乡东路东延等高速公路联络线工程,推进107国道等跨区域国省干线提级改造,进一步畅通与中心城区、雄安新区、保定等地交通联系。建成西太路(北京段),推动与张涿高速公路互联互通,提升十渡等重点景区交通通达性。加强与涿州、涞水等周边地区公共交通联系,优化跨区域一体化出行服务。

第三章 加强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

  与周边地区统筹联动,加强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控与协同治理,促进资源跨区域循环利用,提升生态共建水平。

  一、共建首都西南生态屏障

  依托优良自然生态资源,与周边地区研究推动环首都国家公园建设,打造京津保过渡带森林和湿地群。与周边区域加强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协作,增强生态屏障安全性。重点依托京雄高速、108国道、轨道交通等重要通道,构建网状绿色生态廊道,打造美丽边界。

  二、协同推进环境联合治理

  推动大气污染联防联治。针对秸秆焚烧、燃煤、机动车及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跨区域环境污染、交界区域“散乱污”企业等问题,联合保定等地定期开展联合清查整治、执法检查,加强空气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协调解决跨区域大气环境问题。

  强化水环境共建共管。加强与河北涞水、涿州协作,协同推动地下水源涵养,推进大石河、小清河、拒马河共治共管,共同改善白洋淀水生态环境。加强永定河流域污染源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加强与丰台、大兴等地区的协同治理。

  三、加强循环经济对接合作

  联合保定、石家庄等地搭建京保石区域共享的循环经济技术、市场、产品等服务平台,推进区域间、产业间循环式布局,鼓励京保石区域的企业间建立循环经济联合体。加强与保定北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等园区对接,重点围绕汽车拆解、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危废综合处置等循环经济领域开展合作。

第四章 深入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深入推进京保石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联动发展,紧抓雄安新区建设契机,加快建设协同创新共同体,聚焦新材料、高端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打造京雄保科技创新走廊,构建优势互补紧密协作的联动发展格局。

  一、共创京雄保科技创新走廊

  创建协同创新开放平台。利用大学城扩区契机,借鉴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模式,联合雄安新区等地高校和企业设立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造京保石发展轴新型研发机构集聚区。引导北京理工大学等创新主体与属地龙头企业共建新材料研究平台,引导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校与京东方生命科技产业基地设立生命健康联合实验室或协同创新中心。

  加快重点创新高地创新合作。支持中关村房山园与保定高新区、石家庄高新区联动发展,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京保石发展轴协同创新重要节点。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鼓励更多企业和科研单位共享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文献、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等科技创新资源。

  二、共建京保石产业链供应链

  强化新材料产业引领带动作用。依托京津冀石墨烯大会,加强与海淀区对接沟通,主动承接创新资源外溢。加快提升新型显示等关键战略材料保障能力,重点支持八亿时空、集联光电等驻区企业与石家庄等津冀地区形成新型显示产业上下游协作关系。依托燕山石化发展先进化工材料创新研发及高端应用,与石家庄、邢台、邯郸等主要生产制造区形成紧密协作格局。

  共同推动高端制造业分工协作。加快新能源汽车协同布局,加强与津冀重点地区合作,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协同保定长城、中兴、长安胜利等汽车整车及基础零部件龙头企业,共同打造京津冀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跨界融合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依托金融安全产业园,与北京中心城区金融机构总部、石家庄金融后台服务等金融业集聚区错位协同发展,面向京津冀地区加强服务推介和商务交流,打造京津冀金融安全服务高地。

  建设跨区域产业协作平台。围绕新材料、高端制造、医工交叉等重点领域,加强与中心城区、河北周边地区联动发展,鼓励企业设立产业联盟,促进产业协作。加强与涞水、曲阳产业协作,依托房涞产业园等共建园区,建立成本共担、利益共享合作机制,围绕节能环保、现代农业等产业重点布局一般制造环节,承接疏解转移企业,构建与中关村房山园错位发展、分工协作的产业发展格局。

第六篇 加大整治力度,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是平原新城建设发展的重要任务。“十四五”时期,要坚持整治为先,有序推动减量发展,全面提升交通和市政设施发展水平,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奋力打造功能完善的品质房山。

第一章 坚定有序推动减量提质

  落实减量要求,强化红线约束,推进建设用地减量,贯彻落实疏整促专项行动,持续优化人口结构,为全区高质量发展争取更大空间。

  一、持续推进建设用地减量

  深入实施房山分区规划,落实“双控”“两线三区”要求,以“消隐患、控布局、保支撑、修生态”为目标,严控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强度。稳妥有序促进地质灾害和蓄滞洪区、生态环境敏感区、绿化隔离地区建设用地减量腾退,推动低效国有用地、集体建设用地等减量,完成市级减量任务目标。加强土地动态管理,做好战略留白,为重大项目落地预留空间。

  二、纵深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

  实施新一轮疏整促专项行动,确保完成市区两级各项任务。坚定不移治理违法建设,对新增违建零容忍,创建“基本无违法建设区”。系统开展城乡结合部整治,加强环境和安全整治、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管理。推动一般性产业精准疏解、高效升级,利用腾退空间补建便民服务设施、小微绿地。加强重大项目全过程管理,治理施工围挡、临时建筑,解决征拆收尾、配建设施移交、道路移交等重点难点问题。

  三、提高人口管理服务水平

  严控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严格落实人口调控目标责任制,多措并举加强人口规模调控。有序承接中心城区人口转移。积极优化人口布局,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均衡。以产业置入带动人口结构优化,完善引才、聚才、留才环境,保持城市人口活力。

  加强人口管理和服务。健全人口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提升区域流动人口智能化管理水平。完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精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提供更有温度的人口管理服务。做好家庭优生优育服务,倡导适龄生育,积极营造友好生育环境。

第二章 加快构建立体高效交通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倡导绿色出行,完善轨道交通与骨干路网,持续优化内部道路结构,完善公共交通建设,构建内畅外联互通、智慧绿色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一、建设快速畅通对外交通

  扩大市郊铁路通勤效能,促进区域内轨道交通成网运行。加快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西延建设,开通长阳站,推进窦店站、琉璃河站建设。有序推动新城联络线(S6)、乐高主题乐园专线(良陈线)、京原线等规划建设,加强与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大兴国际机场交通联系。研究推动市郊铁路南关枢纽建设,科学谋划市郊铁路与轨道交通房山线快速换乘。积极推动燕房线支线建设,提升周口店文化组团交通可达性。推进骨干公路建设提级,围绕构建“六横八纵一环”的干线交通网络,建成京雄高速、京良路西段,积极推进京良路西延、园博大道南延、魏永路西延等通道建设。加快推进京雄高速站、薛庄站、燕山站等公路检查站建设,保障公路交通运行安全。

  二、构建便捷通达内部交通

  完善新城组团道路交通。加快构建以主干路为骨架,次干路、支路为主体,内部横纵成网,组团间放射通达的城市道路体系。围绕良乡组团“五横五纵+环路”、窦店组团“三横三纵”路网格局,实施凯旋大街等重点道路工程,大幅提升次干路和支路规划实现率,打通断头路,畅通重点功能区道路微循环,着力做好城市道路与公路衔接,提升交通通达性。加快燕房组团总体路网规划设计,实施新城西北环线等道路工程,推进内部道路提升改造,提升交通承载力。

  提升重点区域交通通达性。加强新城组团间交通联系,完善城市骨干道路系统,有序推进平原区主要公路提级改造,加快推进107国道等道路改扩建。聚焦乐高主题乐园、京东方生命科技产业基地、琉璃河镇中心区等重点区域,加快阎河路改建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道路网密度,改善重点区域交通条件。

  优化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整合各类交通方式,依托轨道交通站点,优化公交线网和走廊布局,促进公交与轨道交通的协同发展,提高公交出行比例。优化地面交通服务,进一步完善新城组团之间公共交通网络,在重要公交走廊研究施划公交专用道,在良乡大学城、乐高主题乐园等重点区域增设公交首末站,在奥特莱斯等热点地区优化首末车时段设置。合理设置公交站点,提升山区居民公交出行便捷性。

  三、打造安全宜人交通环境

  建设宜人连续慢行系统。优先保障步行和骑行路权,优化街道横断面,打通堵点、断点,提高慢行系统的连续性、通畅性,慢行系统加速连片成网。提升新城主次干路街道景观,加强绿道、水系蓝道与城市慢行系统衔接融合,在重点地区打造便捷宜人的步行和骑行网络。持续开展“礼让斑马线专项行动”。鼓励“骑行+公共交通”通勤方式,通过电子围栏等技术手段,有序管理人流密集区的共享单车停放。

  缓解重点地区交通拥堵。加强交通秩序执法整治,打通一批交通堵点,对京周路、京深路、涞宝路等道路分批次开展治理。加快推进京昆高速韩村河检查站、108国道霞云岭检查站(河北镇辛庄)外迁,开展高速公路收费站、检查站等基础设施智能化、便利化改造。实施智慧交通提升行动计划,升级改造路口智能化灯控、信号灯等交通设施。

  加强停车规范管理。统筹规划机动车停车位和自行车停放空间,促进老旧小区停车设施挖潜,推动轨道交通沿线P+R停车设施建设,逐步解决停车难问题。强化智慧停车管理,建立停车信息智能化管理平台,加快推进路侧停车电子收费,推行公共建筑停车设施对外错时共享,提高停车资源使用效率。深入落实《北京市机动车停车条例》,合理引导停车需求,严格规范停车秩序。

第三章 不断完善市政设施配套

  按照紧凑集约高效、适度超前原则,进一步加强重点地区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市政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升综合承载力,保障城市高效安全运行。

  一、提升供水保障能力

  构建安全可靠的供水系统,围绕平原“一环、两核、多点”供水布局,加快推进丁家洼水厂和琉璃河、河北、窦店等乡镇集中供水厂、供水管网建设,实现平原新城集约供水、浅山区乡镇集中供水、山区乡村独立供水。优化多元协调的供水格局,用好良乡南水北调水厂,提升南水北调水供水能力,控制开采地下水,加大再生水利用,实现南水北调水、本地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优化调度。

  二、完善电力设施建设

  围绕重点地区、重大项目,实施“2+8+3”输变电工程,形成容量裕度合理、网架坚强、供应可靠的智能电网。推动良乡大学城站、城关站2项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窦店、乐高主题乐园等8项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实施兴礼等3项110千伏输变电扩建工程,保证用电安全便捷。结合重点功能区建设,配套开展骨干电网建设和电力线路迁改工程。强化电力安全应急管理,进一步提高供电安全可靠性。

  三、扩大燃气覆盖范围

  围绕构建“六大气源、一环六支输配干线”的燃气设施布局,进一步提高管道天然气服务和覆盖范围。推动青龙湖、琉璃河等乡镇管道天然气接通,基本实现平原地区“镇镇通”。建设葫芦垡高压A调压站等气源场站,实施长阳、河北、青龙湖等乡镇燃气管线工程,保证重点区域、重大项目燃气供应。采用数字化监控运行调度系统,提升燃气运营管理的智慧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

  四、加强供热能力保障

  坚持清洁供热发展方向,合理配置域外热源,构建良乡-窦店热电联产供热区和燕房工业余热+燃气锅炉供热区。聚焦重点地区,加快长阳镇、良乡镇集中供热工程建设。结合老旧小区供热管网改造和美丽乡村建设,完善清洁能源供热体系,提升供热品质和清洁水平。挖掘涿州-房山输热干线工程供热潜力,持续扩大清洁能源供热范围,形成多元化能源保障机制。

第四章 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坚持新城组团协同发展和功能提升,深入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分区分类引导乡镇特色化发展,着力培育特色小镇,构建相得益彰、联动发展的城乡空间格局。

  一、加快建设三大新城组团

  提升良乡组团宜居水平。依托良乡大学城,承接中心城区创新资源和人才转移,完善配套服务保障,促进校城融合,提升良乡组团整体发展水平。推进长阳镇06、07街区棚户区改造,实施西潞北三村一级开发及安置房建设、拱辰街道一至五街改造,加快城镇化进程,打造宜居宜业样板城区。

  促进燕房组团联动发展。统筹推进燕房组团控规实施,合理安排减量任务。推动燕山石化与属地协同治理,促进社会治理模式创新,鼓励腾退工业用地盘活再利用。促进燕山地区与城关街道在产业协作、交通连接、生态共建和住房保障等方面合作。积极推动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改造,建设区域综合服务中心,辐射带动周口店、石楼等乡镇发展,建设转型发展示范区。

  推动窦店组团产城融合。聚焦窦店组团功能提升,支持高端制造业基地做大做强,结合窦店镇、良乡镇城镇化建设,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幼儿园、中小学、医院等配套设施短板,提升人才公寓、国际人才服务、文体休闲等高品质服务水平,促进产城融合,打造首都西南反磁力中心,建设生态引领、科创共享的创新协同示范区。

  二、统筹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有序推进街区更新。统筹实施以街区为单元的老城区有机更新,加强拱辰、西潞、城关、燕山等重点地区城市设计、街区风貌整治,开展街区空间品质提升工程,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增强居民的城市记忆和文化认同。

  加快实施老旧小区更新改造。继续推进老旧小区更新改造试点,实施老旧住宅基础硬件改造工程,高效利用存量空间,鼓励功能混合使用。引导社会资本从规划、设计、施工到后期的物业管理,全流程参与老旧小区改造。

  推进老旧工矿厂区更新。按照拆旧建新、综合整治原则制定老旧工矿厂区分类改造计划。鼓励开展多种改造升级方式,发展文化创意、创新创业功能,配套生产服务、商业办公、生活服务设施,带动一批老旧工业区更新提质。

  三、规划建设轨道微中心

  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引领作用,对接落实全市规划布局,加快良乡站、南关站、窦店站、坨里站和良乡大学城站5个轨道微中心差异化、特色化建设。适时启动燕山站、琉璃河站等轨道微中心规划建设。推动站点周边城市微更新、微改善,完善地区综合公共服务功能和社区生活服务功能,形成功能复合、紧凑集约的新城市活力中心。

  四、引导小城镇特色发展

  促进平原区乡镇自主城镇化。强化新城组团辐射带动作用,加快阎村、琉璃河、石楼等乡镇与新城组团同步规划、统筹发展,加强城乡结合部管控,避免连片建设。

  推动浅山区乡镇特色化发展。全面融入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加强城镇风貌管控,依法有序推进浅山区违法占地、违法建设等专项整治,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宜水则水、宜山则山,推进河北、韩村河、佛子庄、南窖等文旅休闲、山地生态、传统文化特色乡镇建设。

  强化山区乡镇绿色化发展。推动大安山、史家营等山区乡镇文化传承和绿色发展,统筹推进治山治水各项工程,加快地质灾害隐患治理与生态修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动植物科普教育基地,鼓励发展生态休闲、森林度假等绿色产业,打造慢生活房山样板。

  加快特色小镇建设。落实各乡镇功能定位,推动差异化发展,加快阎村金融安全小镇、城关葡萄酒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打造产业特而强、尺度小而宜、制度活而新的新型城镇化平台。

第七篇 推进乡村振兴,提升农业农村发展能力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十四五”时期,要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乡村产业优先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第一章 发展壮大乡村产业

  立足“科技、生态、休闲”方向,着力提升践行“两山理论”能力,重点发展“高科技、高效益、高颜值”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业,大力发展酒庄葡萄酒特色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大做强集体经济,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一、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条。依托房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窦店、大石窝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和上门配送,推进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探索构建从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布局。

  推进农业高质高效绿色发展。在平原、浅山区积极发展蔬菜绿色高效种植,以良乡、窦店、石楼、韩村河等乡镇为重点,打造设施番茄产业园。鼓励发展规模化现代化育苗基地。大力发展“林+”产业,加快构建“林+苗、林+果、林+药、林+菌、林+游”等“林+”产业结构。推进平原乡镇林下经济提质发展,打造石楼镇林下种植中草药材示范基地等新型农林复合体。引导韩村河、大石窝等浅山区乡镇林果产业规模化经营。

  提升“良乡优品”影响力。加快“良乡优品”公共品牌体系建设,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推动房山磨盘柿、上方山香椿等地理标志农产品高质量发展。做强黄金梨、中华蜂、食用菌、菱枣等特色农产品。加强品牌宣传推介和市场营销,培育一批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

  积极发展数字农业。以智能控制、云计算等技术为核心,提升园区农业装备智能化水平,建设智能温室、植物工厂、设施农业综合体,实现全产业链产品质量可追溯。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形成数字化支撑的生产体系、农资监管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营销体系和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

  二、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围绕休闲农业“十百千万”畅游行动计划,建设美丽生态田园,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供给,带动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建设田园、林园、水岸花田等特色农业景观,提亮乡村旅游业发展底色。平原区重点发展田园观光休闲、农耕文化体验、农业科技展示,打造一批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浅山区和山区重点发展景观农业、林果采摘、农事节庆,推进乡村酒店、精品民宿、养生山吧、采摘篱园、房车营地等特色业态发展,推出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线路,激活乡村旅游消费。完善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接待水平,改善乡村旅游环境。

  三、打造酒庄葡萄酒特色产业

  支持葡萄酒产区发展。坚持原产地、国际化、个性化、酒庄酒发展原则,依托青龙湖镇、张坊镇两大核心,发挥山前暖区气候优势,形成南北两大葡萄酒产区。推动酒庄葡萄酒行业管理政策创新,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持续做精酒庄葡萄酒,扩大品牌影响力,打造中国最规范的酒庄葡萄酒产区、享誉全球的世界美酒特色产区。

  推动葡萄酒产业多元融合发展。加快推进葡萄酒特色田园综合体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农文旅高度结合。提升酒庄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配套,推进酒庄景区评级、特色业态评定。开发酒庄特色休闲体验项目,推出酒庄游精品路线,打造循环农业、休闲体验、葡萄酒展示交易和文化交流等业态融合发展新模式。加快国际葡萄酒小镇博览馆建设,办好国际葡萄酒大赛等活动,提升房山葡萄酒国际影响力。

  四、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

  集成集体经济发展政策。聚焦集体经济薄弱村,综合采取引入市场化企业、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方式,盘活特色农产品、闲置农宅等资源,“一村一策”发展集体经济。完善发展集体经济相关政策,加大对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财政、金融和土地政策扶持力度,为集体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支持农业企业和农业企业家发展。激发农业企业家致富思源情怀,进一步发挥农业企业家的关键作用,带领农业企业做大做强,成为农村创新创业的孵化器,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参与农业供应链建设,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全面为农业企业纾困解难,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服务支持力度,打造乡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第二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导向,深入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乡村,打造突出首善标准、代表首都水平、展现房山特色的乡村振兴样板。

  一、提升乡村环境面貌

  深入开展农村“清脏”“治乱”专项行动,统筹农村地区垃圾处理,实现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和服务全覆盖。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公厕达到三类以上标准、户厕达到卫生厕所要求。加强畜禽粪污治理和资源化利用,实现规模养殖场全部配备粪污处理设施。加快整治村庄房乱建、道乱占、摊乱摆等问题,实现全区村庄干净整洁有序。持续推进农村绿化美化,推广王家磨村“美丽庭院”做法,重点推动公益场所、村庄道路、庭院绿化,累计创建141个首都绿色村庄、15000家美丽庭院。

  二、完善乡村基础设施

  进一步提升农村交通物流、供水等基础设施水平。加强乡村公路建设和养护,加快推进入户道路、停车场建设,支持开通乡村旅游客运线路,提升传统村落、民俗村等热点地区道路通达性。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支持整合客运、物流、商贸、快递等功能,建设乡、村两级综合服务站。不断完善乡村供水设施,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加快小微型蓄水工程建设,标准化改造供水站,提升农村用水保障能力。推进农民住宅抗震和节能改造,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

  三、加快建设数字乡村

  推进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等网络设施建设。完善信息服务供给,开发“三农”领域信息终端、应用软件。推动农村水利、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发展乡村数字经济。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发展,培育农村电商品牌,利用电商平台建设一批智慧物流配送中心,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乡村流通模式。优化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完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鼓励专家在线为农民解决农业生产难题。

第三章 促进乡村和谐善治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充满活力的善治乡村。

  一、强化基层组织建设

  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高标准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力争实现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全覆盖。培养党组织领头雁,深入开展基层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双报到”工作。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责任监督机制,实行村(社区)“两委”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坚决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严厉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

  二、创新乡村治理方式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现代乡村治理新格局。完善村民自治组织,发挥村民自治章程及村规民约作用,推进“社区议事厅”建设,推行村务民主决策制度。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提高农民法律意识,让依法办事成为农民自觉行动,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和公益法律服务。强化德治引领,推广新乡贤带动乡村治理模式。试点推进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开展“互联网+”乡村治理,解决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落地生根。深化乡村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一批示范性乡镇综合文化中心,扶持一批乡村文艺团体,培育乡村文化骨干,丰富乡村群众文化生活。推行“乡风文明积分制”,以“文明分”引领“文明风”。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一批村史馆,推进“一村一品牌”特色发展,实施农村文化进城工程,提升农村文化自信。

  四、持续促进农民增收

  支持农村劳动力本地就业创业,开发更多公益性就业岗位,积极引导转移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盘活利用闲置农宅、低效集体建设用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壮大发展民俗旅游、休闲农业等乡村产业,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完善对农民各项补助补贴政策,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加强低收入农户脱低后常态化帮扶,建立防止返低监测和帮扶工作长效机制。

第四章 深化农业农村领域改革

  统筹推进农村“三块地”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健全投融资、人才等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分类施策推进农业农村领域改革,激活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一、推进集体土地制度改革

  加强宅基地管理,妥善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支持利用宅基地和闲置农宅发展乡村旅游、养老服务等业态。结合国家及北京市集体土地利用政策,积极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探索创新集体土地利用方式,以集体土地的高效统筹利用解决区域配套短板,发展配套产业。完善“村地区管”长效机制,确保“农地农用”。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推动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推动农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

  二、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集体林地“三权分置”、林权流转和抵押贷款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建立完善农村集体资产动态管理机制。加大村级财务公开检查力度,全面提升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水平。

  三、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

  强化政府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保障,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投资领域开放力度,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实施农村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支持中小型银行优化网点布局、强化渠道建设,下沉服务重心。

  四、完善人才振兴政策机制

  加快农业职业人才建设,落实新型职业农民制度,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加强科技人才引领,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加强乡村专业人才建设,积极引导科技、金融、文化旅游、农产品营销等专业人才投身农村创新创业。充分动员社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推动“人才回村”“乡贤回村”,鼓励支持企业家、医生、教师等下乡投资兴业、返乡创业、提供专业服务,引导社会各类单位和人才利用非工作日时间服务乡村。

第八篇 不忘惠民初心,提升民生保障能力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十四五”时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惠民为本,对标“七有”要求“五性”需求,持续增强优质资源供给和社会托底保障能力,在增进人民福祉上取得新突破,建设宜居乐业的幸福房山。

第一章 构建优质公平教育体系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扩容”和“提质”两手抓,发挥良乡大学城高校教育资源优势,加大优化教育资源供给,构建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统筹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一、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布局

  加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加快构建以公办园和普惠民办园为主体、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加强长阳等重点地区的幼儿园建设,进一步提高山区及农村公办幼儿园覆盖率。扩充普惠学位,确保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

  优化义务教育资源空间布局。增加良乡、长阳、窦店等重点地区学位供给,建成长阳起步区2号地、06、07街区、稻田C、D地块配套学校,加快邢家坞小学等项目建设,实施城关街道、青龙湖镇、阎村镇等一批小学改扩建项目。建立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支持体系,推进教育资源城乡一体化发展,因地制宜推进学区、乡村教育联盟和教育集团建设,推动师资合理流动,校际教育资源共享。

  推进高中阶段多样化发展。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师资供给,支持学校立足自身传统、办学优势和资源条件,培育和深化学校发展特色,形成“一校一案”的区域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局面。

  完善特殊群体教育保障体系。提升特殊教育普及水平、教育质量和保障条件,优先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就近就便入学,加快实现特殊教育向学前和高中段教育延伸。促进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医疗康复紧密结合。严格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招生入学政策,提升民族班办学水平。

  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

  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优势,建设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高中部,支持驻区高校建设附中附小,引导高校建设培训基地、实习实践基地。深化合作办学,与人大附中合作建设北京第六实验学校。加快建设窦店组团市级统筹优质学校。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深入推进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和乡村教育联盟建设。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推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改革试验区建设,形成具有房山特色的“智慧教室”“智慧课堂”“智慧校园”,探索“人工智能+教育”等未来教育新模式。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育人才队伍。

  三、构建完备终身教育体系

  培育并树立房山终身学习品牌,创建一批“市民终身学习示范基地”和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完善招生入学、弹性学习和继续教育制度,探索建立学习成果认定标准和转换机制。发挥成人学校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办好特色专业和人才紧缺专业。引导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教育,加强农村社区教育机构建设,打造高水平终身学习服务平台。

第二章 全面推进健康房山建设

  坚持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创建国家卫生区,促进体育健身事业发展,促进“医联体”向“健联体”升级,推动健康房山迈上新台阶。

  一、慎终如始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落实“三防、四早、九严格”要求,全面压实“四方责任”,完善“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持续抓好社区(村)、公共场所、特殊场所、人员密集和空间密闭场所等常态化防控。加强疫情监测,强化进口冷链食品监管,发挥发热门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哨点”作用,加强对重点场所监测预警,提高突发疫情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全社会疫情防控意识,引导公众养成戴口罩、勤洗手、“一米线”、分餐制、重点场所测温扫码等好习惯。

  强化公共卫生安全管理。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落实《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做强疾控中心,健全精准防控与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工作机制,结合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完善区镇两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村居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制,加强传染病监测,完善传染病直报和预警系统,完善现代化、专业化综合类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提高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现、报告、预警和响应能力。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和地方病、职业病防治工作,开展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提高居民传染病防治素养。

  二、推进医疗资源优化配置

  增加医疗设施供给总量。加快提升综合医疗服务水平,争取在三甲综合医院等优质资源引进上实现突破,完成区中医院新院区建设,加快推动区第一医院、精神卫生保健院新建等重点项目。精准提升专科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加强心脑血管、眼科等专科医院建设。推动民营医疗机构健康发展,加大力度引进社会资本办医。增加长阳、窦店、西潞街道等重点地区医疗服务供给。

  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构建以健康为导向的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医疗服务体系,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家庭医生全人群签约覆盖率达到45%以上。建立远程会诊平台,提升基层诊疗服务水平。合理布局康复院、护理院、安宁院等中间性医疗机构。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站建设,推动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

  三、加强健康服务能力建设

  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发挥北京中医药大学、区中医院龙头带动作用,提升属地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形成具有房山特色中医药服务体系。依托北京中医药大学培养中医药高级人才,持续实施“春苗计划”,推进名中医身边工程。提升区中医院临床条件和诊疗能力,引领中医专科医联体建设,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中医药治未病服务,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满足区域居民中医药服务需求。

  积极发展智慧医疗。加快京东方数字医院建设,依托互联网、5G、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智慧就医、智慧诊断、智慧治疗,实现线上线下疾病防治有效衔接,加强全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全社会共享。加强医疗信息化建设,推进互联网诊疗平台试点建设,全面推广“互联网+”医疗服务。

  引导全民健康生活。落实《首都市民卫生健康公约》,强化自我健康管理。启动健康房山行动,加强健康宣教,引导健康生活方式,切实提升居民健康水平。推进健康家庭、健康社区、健康学校等建设,构建健康环境。支持健康管理机构发展,加强慢性病规范化、系统化管理。

  四、推进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促进群众体育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创建全民健身示范街道和体育特色乡镇,打造“一刻钟健身圈”,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持续提高市民身体素质。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推广普及冰雪运动,开展冰雪运动进校园等活动,积极营造冰雪运动热烈氛围。积极承办一批职业冰雪赛事,吸引职业体育俱乐部入驻,推动冰雪产业发展。

第三章 加强老有所养服务保障

  按照“9064”养老服务发展目标要求,突出养老服务公益性,扩大养老服务有效供给,补足现有养老服务短板,加快建立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一、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完善以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为指挥枢纽、乡镇(街道)养老照料中心为支撑、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为基础的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加强空白乡镇养老照料中心建设,实现综合功能社区养老机构镇街全覆盖。因地制宜推进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互助养老等模式,加强家庭照护床位建设,创建一批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到2025年,全区养老照料中心达到18家,运营城乡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不少于120家。落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改革,推进涉老保险项目增点扩面,强化商业养老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推广市场化居家养老模式。

  二、增强养老服务保障能力

  提高养老服务水平。打造乡镇(街道)养老服务联合体,统筹辖区内各类养老服务资源,丰富养老服务功能,实现80%乡镇(街道)建成养老服务联合体。发展银发经济,推动社会化养老产业发展。推进乡镇敬老院公办民营,加强“保基本”床位供应和统筹利用。抓好区级社会福利中心运营服务,打造全市养老服务品牌。充分发挥青龙湖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北京市老年健康服务示范基地带动作用,全面开展全流程老年健康服务,积极承接市区两级老年健康服务项目。

  完善医养融合机制。推广新型医养结合模式,填补专业养老医疗机构空白。强化养老机构康复理疗、慢病管理服务,探索建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医疗转诊、医养转介制度,探索医疗和养老服务设施的结合机制。

  三、营造适老宜居环境

  大力发展智慧养老,构建区级智慧养老服务运营平台和运营体系。以燕山地区、城关街道为重点,推进生活设施适老化改造。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提升养老服务标准,构建宜业宜居、宜游宜乐的养老宜居环境,鼓励养老产业发展,承接中心城区养老服务功能,带动环京地区协同养老。

第四章 持续增强社会保障能力

  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稳步提升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水平,持续加强就业、住房保障,做好社会救助,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一、加强就业创业服务

  完善稳就业保就业政策,加大社保费减免、失业保险费返还、岗补社补、以训稳岗等援企稳岗政策落实力度。突出抓好大学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积极开发一批新型公益性岗位,强化公益性就业组织兜底安置功能。继续推动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公共服务岗位就业,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做好人力资源开发,为全区就业人口提供市场化、专业化、精准化服务。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就业创业服务水平,搭建全区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等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每年促进1.2万城乡劳动力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提升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二、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加快形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各项社会保障待遇调整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待遇差距,实现保障水平的持续、有序、合理增长。落实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

  三、加强住房保障建设

  建立健全多渠道住房保障体系,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和空间布局,坚持“房住不炒”,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积极推进公租房、人才住房、集体土地租赁住房等政策性住房的建设和供应。完成河北、琉璃河、阎村等乡镇棚户区改造。推进重点功能区人才住房、集体土地租赁住房建设,优先面向园区人才配租。进一步利用市场化手段,筹集建设多种房源,多措并举提高公租房轮候家庭住房保障率。

  四、做好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

  强化对困难群众兜底保障,不断完善社会救助机制,保障好弱势群体、特殊群体的生产生活。按照“一户一策一档”建立精准救助工作台账,实现应保尽保。高标准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强化大病救助和临时救助,健全残疾人养护照料和康复服务体系,建成区级社会救助服务中心和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完善兜底性公共服务设施。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强儿童之家建设。拓宽慈善救助范围,培育初创期慈善组织、社区慈善组织,引导社会公众关心慈善、支持慈善、参与慈善。

第五章 持续深入开展帮扶协作

  深入落实脱贫攻坚过渡期和“四个不摘”工作要求,继续开展对突泉、察右中旗、巴东、房县帮扶协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深化与乡村振兴的高效衔接,推动受援地区走向全面振兴、共同富裕。

  一、做好重点领域帮扶

  开展资金支持、产业合作、消费扶贫、劳务协作等重点领域帮扶,持续引导乡镇(街道)、村(社区)、学校、医院、企业等全社会力量参与结对帮扶,逐步形成点点贯通、点面衔接、系统全面的结对帮扶网络。

  二、健全帮扶协作机制

  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持把帮扶协作当成分内的事来抓。创新工作思路,健全帮扶机制,搭建资源要素合作平台,持续增强受援地区“造血”功能。及时总结先进典型和帮扶成果,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第九篇 精治共治法治,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十四五”时期,要以全国文明城区创建为引领,深化城市精治、共治、法治,促进城市安全发展,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章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

  顺应城市管理要求和群众期待,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推动城市管理网格化、标准化和智慧化,聚焦提升重点地区精细化治理水平,推动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变。

  一、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区

  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全国文明城区创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创文明城区、建幸福房山”为主题,认真对照《全国文明城区测评体系》指标要求,突出问题导向,找准短板不足,制定并实施创建全国文明城区行动计划。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开局即是决战、起跑就要冲刺”的意识,坚持全区域、全行业、全员创建,坚持全区动员、全民参与、全面发力,建立常态长效工作机制,持续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确保2023年实现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提名区目标,为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奠定坚实基础。

  二、拓展网格化管理服务

  完善“三级平台、四级管理”机制建设,实现网格化管理城乡全覆盖。构建网格服务小循环,围绕群众需求充实网格服务要素和事项,实现人在格中、事在格中、责在格中。健全以解决诉求和主动服务为核心的基层综合网格工作模式,推动网格化工作体系和12345市民服务热线有机融合,提高网格化管理案件处置效率。推进社会服务网、城市管理网、社会治安网“三网”一体化运行,完善精细化管理标准,在市容环卫、街巷治理等领域推出一批标准规范。

  三、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建设由智慧云、平台和应用场景构成的“1+3+N”智慧城市总体框架。加快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城市管理大数据基础平台,加快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推动数字房山建设,全面提升科学决策智能化水平。探索建立“常态运行+应急管理”“热线+网格”的模式和平急融合的指挥机制,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推进良乡大学城智慧园区、星城智慧社区等一批示范项目建设。

  四、持续改善市容环境

  继续实施好新一轮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行动,实现“三惠及一延伸”。规范重点街区街面商业秩序,积极探索与社区、物业互动机制,营造组团式管理氛围,定时定员定点开展环境整治和疏导点管理。持续提升市容景观品质,开展老旧小区、街巷胡同、校园周边环境建设。加强建党100周年等重大活动环境保障。

  五、加强重点地区综合治理

  坚持以群众诉求为导向,聚焦12345市民投诉热线热点地区,加大综合整治力度,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持续化解小区管理、回迁安置等遗留问题。推动社区普遍建立“一厅一站”,加强“三无”小区、人口倒挂村等治理工作。继续实施长阳整治提升计划,加强超大型社区老旧小区改造、停车管理、公共服务保障力度,打造大型居住区治理示范。调整部分乡镇、街道行政区划,建立与人口规模相适应的乡镇(街道)管理体系。

第二章 完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人民管,全力办好群众家门口的事,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一、创新基层治理方式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深化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推进“未诉先办”改革,实现“接诉即办”全流程闭环管理。完善街乡和部门协同治理机制,成立区城乡综合指挥调度中心。创新开展互动式、开放式监督,形成政府、媒体、公众三位一体联动机制。推动网格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爱我房山”群众吹哨微信平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运用新媒体手段广泛动员居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建立健全社区工作事项准入机制,扎实推进基层减负增效,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二、提高社区治理能力

  规范整合基层治理力量。落实北京市《关于加强新时代街道工作的意见》,建立以乡镇(街道)为主体、以网格为基本单元、以街巷长为统领的基层精细化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和综合处置平台的作用,推动基层管理力量和职能向网格下沉。整合街巷长、“小巷管家”和网格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基层力量,纳入网格化体系统一管理使用。

  强化党建引领物业管理。全面落实《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构建居委会、物业公司、业委会、居民等多元共治体系,着力提高业委会(物管会)组建率、物业服务覆盖率、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率。支持无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通过自管、委托管理等方式解决物业管理问题,确保党建引领下物业管理无死角。

  推广应用协商共治模式。全面推广“广阳经验”,建立分层协商和公共沟通互动制度,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协商联动机制。完善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多元纠纷调解服务体系,发挥多元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作用,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三、扩大社会组织参与

  加强区级和乡镇(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建设,培育生活服务类、公益慈善类、居民互助类等社区社会组织,全部乡镇(街道)成立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制定并公开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指导目录,引导支持社会组织在垃圾分类、物业管理、北京冬奥会等重大任务中发挥作用。发挥党员、楼门院长、居民代表等力量的积极作用,实现党建引领下的居民自治和社区共治。

第三章 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区

  统筹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区、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为“一区一城”新房山建设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一、全面深化法治政府建设

  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严格行政决策程序,健全政府守信践诺机制,推动党政主要负责人切实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深化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持续推动执法重心下移,选齐配强基层执法队力量。强化行政执法内外部协调与监督,加强行政执法与司法、监察机关工作衔接,提升行政执法效能。加大法治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公职人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

  二、加快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深入推进全民守法,开展全民普法活动,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努力形成“调节在前、立案在后”的纠纷解决格局。全面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水平,建设公共法律服务基层平台,完善镇(街)级-村(居)级-公共法律服务站(室)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广大群众提供便利的法律服务。

  三、建设公正高效权威司法

  深入推进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加强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聚焦防范法律、廉政、人身安全“三大风险”,加强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制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公益诉讼制度,拓展公益诉讼范围,有效弥补诉讼主体缺位,更好地发挥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维护公共利益的职能。

第四章 全力建设平安房山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树立底线思维,全面提升应急管理、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城市运行等领域的安全保障水平,切实提高城市韧性,筑牢抵御各类风险的“压舱石”,坚决守好首都西南大门。

  一、保障首都运行安全

  加强跨区域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管理,强化生命线廊道管控,实现系统预警控制自动化。加强南水北调管涵及配套设施保护,开展陕京一线、陕京三线、航空煤油管线等油气管线设施风险评估,保障首都水资源、能源安全。落实米袋子、菜篮子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责任,保障进京蔬菜等生活必需品供应运输通道安全。

  二、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完善风险评估和风险处置机制,着力防范化解各种重大风险。严防和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做好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维护首都政治安全。着重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办好老百姓关注的民生实事。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严格规范政府举债融资行为,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健全网络监测预警和联动处置机制,强化网络空间综合治理。

  三、强化防灾减灾能力

  推广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工作“房山经验”,用好普查成果,强化主要灾害风险评估,完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依法依规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完善智能化综合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全区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站网,完成崇青水库等除险加固工程,提高防洪减灾能力。实施防震减灾精细化管理,提升大震巨灾应对能力。强化对地质灾害高风险区险村、险户规划管控。建设高端制造业基地等7座消防救援站,做好森林防火、消防安全等工作。加强人防建设,新建人防工程30万平方米以上,完成50个人防社区建设。

  四、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创新社会治安防控手段,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信息化建设,发展智慧安防。在重点地区增设派出所,加强警力布局,全力做好重大活动和敏感节点安保维稳工作,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完善信访制度,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加强与周边地区联防联控、信息共享、密切配合,全力维护首都安全稳定。

  五、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创建,争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和队伍建设,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推动企业定期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开展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领域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一张网”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企业自查自改自报,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六、提高应急管理能力

  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对非常规突发重大事件响应和处置能力。加强应急管理预警、预案、指挥、救援、保障等体系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扎牢工作闭环。采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完善城市综合应急指挥管理体系。持续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强化应急物资储备和管理,建立区、乡镇(街道)两级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完善以综合性应急队伍为骨干,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依托,民兵、预备役和志愿者等力量为辅助的应急队伍体系,优化救援力量布局,持续推进应急救援员资格认定培训。

第十篇 加强党的领导,有效保障规划实施

  “十四五”时期发展任务艰巨,要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政府责任,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加强规划体系衔接,保障“十四五”规划目标如期实现,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第一章 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推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落实国家和北京市“十四五”规划要求。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全面加强各层级领导干部在新时代的履职能力,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统一认识,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本规划纲要落实,真抓实干,善作善成。

第二章 注重规划衔接

  发挥规划纲要战略指导作用,完善规划体系,落实多规合一,形成规划合力。

  一、紧密衔接分区规划

  按照多规合一要求,健全规划对接协调机制,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强与近期建设规划的充分对接,统筹安排好空间配置和建设时序,确保规划执行效果。

  二、加强重点规划统筹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组织编制各领域专项规划,细化落实本规划纲要明确的重点任务。各乡镇(街道)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要紧密对接对本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确保规划安排落到实处。

第三章 强化规划落实

  加强规划目标任务的细化分解和实施推动,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形成支撑合力,全力保障规划实施。

  一、加强重大项目支撑

  围绕“十四五”时期重点任务,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城市治理等领域,谋划储备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建立“十四五”重大项目库,以重大项目支撑保障规划重点任务实施。

  二、统筹年度计划安排

  根据本规划重点任务,针对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制定近远期相结合的相关专项行动计划。按照总体安排部署,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按年度分解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

  三、健全配套政策支持

  围绕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加快完善财政、价格、土地等配套政策。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领域改革,有效激发各类要素潜能和活力。紧抓“两区”“三平台”建设机遇,完善“五新”相关政策,提升新经济新业态发展水平。加强社会事业政策支持力度,努力解决紧缺性岗位人员编制问题。

  四、加强多元资金保障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坚持开源节流,做好税源建设,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支出,重点支持高精尖产业发展,保障重大项目顺利实施。全面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增加多元化金融产品供给,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第四章 完善规划监督

  建立规划目标分解落实和考核评价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监督评估,扩大公众参与,全面落实规划。

  一、加强目标考核

  分解规划任务,明确责任单位,纳入年度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强化对约束性指标及经济高质量发展、减量提质、“七有”“五性”等重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

  二、完善监督评估

  加强第三方独立评估,听取社会各界、广大群众对规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检查。规划实施中期阶段,组织全面评估,并将中期评估报告提交区人大常委会审议。根据中期评估结果,需要进行修订时,由区政府提出意见,报区人大常委会批准。

  三、推动公众参与

  多种渠道积极开展“十四五”规划宣传,广泛凝聚共识,形成强大合力,引导公众广泛参与到规划实施中来,使实施“十四五”规划成为全社会自觉行动。

分享:
相关解读
相关政策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