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 规划 > 五年规划 > 区级规划纲要
  1. [主题分类]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城市规划
  2. [规划分类] 区级规划纲要
  3. [发文单位] 北京市房山区发改委
  4. [发布日期] 2016-11-11 17:48

北京市房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字号:        

目录1.jpg

目录2.jpg

目录3.jpg

序 言

  “十三五”时期(2016年—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北京深入落实“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阶段,也是房山全面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牢牢坚持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进一步深化“三化两区”发展战略和“一区一城”新房山发展思路,适应发展新常态,实现发展新转型,谱写“新城新业新生活”房山梦新篇章的关键时期。

  《北京市房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主要体现房山区委、区政府的施政方针和战略意图,明确房山区“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发展路径,是指导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本《规划纲要》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北京市房山区委关于制定房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第一篇   “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和“十三五”时期发展环境

第一章   “一区一城”新房山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十二五”时期是房山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开拓创新,攻坚克难,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等多重挑战,紧扣“一区一城”发展定位,以新型城市化为第一拉动力,坚持“城业互动、城业并举”,加快重点功能区建设,积极探索“大项目带动小城镇”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房山特色科学发展之路,“十二五”确定的主要任务圆满完成。特别是成功抗击“7·21”特大自然灾害,圆满完成服务保障201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等重大政治任务,高水平举办第四届中国兰花大会、北京市农民体育健身运动展示周等重大活动,区域综合实力、对外影响力和美誉度大幅提升,全区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房山发展史上书写了崭新篇章。

  经济总量逐步壮大,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5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500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超过12%,顺利完成规划预期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位运行,五年累计超过2400亿元,大幅超额完成1500亿元的规划目标;区域税收快速增长,累计超过98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230亿元,大幅超额完成规划目标。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转型升级取得突破。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着力发展高精尖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转型成效逐步凸显。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3.9:64:32.1”调整为2015年的“2.6:58.3:39.1”。2015年区属企业工业产值在全部工业中的占比由2010年的20%上升至39.3%,中央市属企业占比由2010年的80%下降到60.7%,其中燕化公司占比由2010年的70%以上,下降至60%以下。石化“一业独大”、燕化“一企独大”的状况正逐步改观。“高精尖”产业发展迅猛,与中关村紧密对接、联手打造中关村南部创新城,中发展集团全面接管中关村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究院,并顺利投入运营,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入驻良乡高教园区,优客工场、创新谷、知识产权科技创新园等双创项目签约落地,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量已达到119家。长安汽车产能释放,年产值突破百亿,九州一轨、奥祥通风等众多优质项目进展顺利。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集聚带动效应日益明显。金融业发展取得新突破,恒通科技、河山管业成功上市,各类金融机构不断丰富,北京基金小镇入驻机构超过50家,管理资产规模超千亿元,“北京互联网金融安全示范产业园”项目落地。积极通过PPP模式、政府购买服务、创投基金等方式,拓宽社会资本投资渠道。成立房山金融商会,构建银政企沟通桥梁。旅游业升级步伐加快,通过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旅游经济指标稳步提升。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霞云岭四马台村、红酒庄园等一批新兴旅游品牌促进房山旅游品质提升。

  创新格局加快构建,功能区建设日趋成熟。房山中央休闲购物区(CSD)现代服务产业集群建设取得新成效,奥特莱斯旗舰中心、中粮万科半岛广场销售火爆,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兰花大会。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产业聚集效应日渐明显,企业总数达19家,投产企业7家,年产值和税收分别超过150亿元和10亿元。北京石化新材料产业基地50多个项目建成投产,八亿时空液晶显示材料、53万吨润滑油搬迁项目稳步推进。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4年再评估,在亚太地质公园网络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并引领了全球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发展。地质公园建设在保护生态环境与地质遗迹,促进西部山区转型与发展,提升景区品味与市民素质等方面日益显现出良好的综合效益。地质公园博物馆被评为北京首批科教旅游示范单位,北京文化硅谷、云居寺文化景区等项目进展顺利。北京农业生态谷引进一批重大项目,中粮智慧农场建成开园,7大板块集成了27项行业领先技术,走在了国内科技农业发展的前列。长阳科技园、海聚基地、物流基地等功能区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呈现出高精尖发展态势。

  新城建设稳步推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加快推进新城、特色小城镇和魅力乡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现代休闲特色和生态宜居魅力日益彰显。城市化率显著提升,超过70%。以长阳半岛为核心的新城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已经成为首都最具活力和吸引力的城市板块之一。大力促进新城规划落实,良乡、燕房两大新城加速推进、协调发展,深入开展棚户区和城乡结合部改造,北部山区人口迁移、良乡新型城镇化示范区等项目进展顺利。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轨道交通房山线、燕房线、京石二通道、京良路等重大交通设施不断健全;城乡公交线路日益完善,形成快捷有序的城乡公交客运网络,合理解决轨道交通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推广自行车慢行系统建设,投入使用3000辆公共自行车。新城环境不断美化,重点大街、重点区域环境整治全面开展,新城滨水森林公园建成开园,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城市形象明显提升。全面开展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突出民生工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传统农村社会结构转型,持续实施“五项工程”、“三起来”等工程,极大提升了村容村貌,提高了农民幸福指数。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涌现出一批重点小城镇和韩村河、四马台、龙门台、晓幼营等一批新型农村社区,进一步推动了城乡体制融合。

  民生保障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区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均超过10%;社会保险覆盖面逐年扩大,保障水平稳中有升。社会管理模式日趋完善,社会治理取得新进展,以大数据为支撑,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初步建成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系统,积极培育专业性社会组织。公共服务资源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教育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通过名校办分校等方式引入北京四幼、北京小学、黄城根小学、北京四中等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推进教师进修学校、少年宫等项目。医疗卫生体系日益完善,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8人,超额完成规划目标,良乡医院成功晋升三级,区中医院被评为三甲中医院,引入武警总医院。成功举办国际长走大会等一系列群众性赛事和体育文化周等活动,良乡体育中心二期已投入使用。以功能疏解带动人口疏解,不断加强人口调控,2015年全区常住人口104.6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27.4万人。

  生态环境建设卓有成效,居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山区绿屏、平原绿网、城市绿景”三大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建设西南绿色生态屏障,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太行山绿化、彩叶工程等重点绿化工程;大规模实施平原造林,城市绿化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均提前达标;提升城市绿色景观,建设一批精品公园绿地,推进一批城市绿荫工程;长沟国家泉水湿地公园、琉璃河湿地公园、青龙湖森林公园等项目有序开展,中小河道治理等重点工程持续推进,天开花海入选“中国美丽田园”,韩村河村被评为“全国美丽乡村”,全区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严格落实北京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大幅下降;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对水环境和污染源的监管力度,水环境持续改善;再生水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幅提升。2013年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区复审。深入实施产业结构优化减排,全面清退疏解不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的产业,切实加大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进压减燃煤和清洁能源建设,扩大煤改电、煤改气覆盖范围,统筹推进全区节能减碳工作,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1.7吨标煤以下,市政府下达的“十二五”节能目标提前两年完成。

  文化建设成果丰硕,城市文明程度持续提升。公共文化事业加快繁荣,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民心。公共文化设施加快推进,文化阵地建设得到巩固和提高,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建立覆盖区、乡、村三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实现数字影院、益民书屋、农村文化活动室、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全覆盖,广播电视、网络实现“村村通”。精神文明建设突出贯彻“一个主线”,抓好“五个到位”,实现“五个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城乡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人文环境更加优化,社会凝聚力、特色文化感召力和人民群众创造力显著增强。积极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平台,讲好房山故事、传递房山声音,房山对外影响力和美誉度大幅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北京榜样”、“身边好人”、“绿色出行”、“清洁空气、蓝天行动”等系列活动,广泛传颂“十大道德标兵”、“百名道德模范”、“千户文明示范家庭”、“万名文明之星”等先进事迹,以“微动画”、公益广告等形式,宣扬了一大批道德典型,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

  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发展环境持续改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房山区第一医院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扩大总额预付试点,加强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面开展区域协同发展领域改革工作,推进京津冀协同政策落实及项目对接。对口帮扶、南水北调对口协作有序推进。农村配套改革持续深入,累计完成453个村的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全部完成,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启动。建设服务型法治政府,健全依法行政领导机构,形成了党政结合、齐抓共管、依法行政的良好态势。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实施行政审批一站式全程办事代理制,筹建综合行政服务中心,实行“前台受理、后台办理、限时办完、一地办结”的一条龙运行模式,加强行政执法规范化,不断提升政府执行力。推进以政府信息公开为核心的政务公开,提高执行权力运行透明度,连续三年被市政府办公厅评为全市政府信息公开优秀等级。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应急管理组织及预案体制不断完善。

  万众一心抗洪救灾,众志成城重建家园。2012年7月21日,房山区遭受了建国以来罕见的特大暴雨、山洪、泥石流侵袭,造成了人员和财产的重大损失。灾情发生后,全区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第一时间发出灾害预警预报、转移受灾群众和组织抢险救援,最大限度保证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把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迅速开展灾后恢复重建,修复和翻建水毁房屋,组织完成县级以上道路和城乡受损供水管线修复,实施水工建筑水毁修复、灾后河道应急修复等工程,全面开展河道拆违清障和中小河道治理,启动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整治,启动永久避险安置房建设,提前实施山区人口迁移阎村二期和良乡、青龙湖安置项目,完成山区险户搬迁。全面打赢了抢险救灾和善后维稳工作攻坚战。

  尤为重要的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发表重要讲话以来,全区把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市委要求和房山实际相结合,立足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从房山发展阶段性特征出发,不断总结发展规律性认识,边学边干,边总结边提升,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房山特色的新路子,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模式、新举措,“三化两区”发展思路不断深化,“一区一城”功能定位逐步落实,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等各方面工作有序铺开,全区呈现出高精尖要素加速聚集、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历史性地拉开了房山区第三次转型的序幕,推动房山发展踏上了新的征程。

第二章  房山发展迎来重大历史机遇

  “十三五”时期是房山深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全面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第三次转型的关键时期。房山进入产业转型的攻坚期,城市转型的加速期,社会转型的特殊期,面临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总体上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新趋势新要求

  “十三五”时期是全球经济复苏和调整期,我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深入实施期,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对区域格局产生新的影响,首都“四个中心”建设深入推进,新时期房山区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和要求。

  新常态下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受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持续、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和我国投资消费需求增长放缓、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等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正在由原来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正在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新常态下创新被摆到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随着信息革命的深化,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业态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引发形成新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增长空间,以工业4.0、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新常态在北京表现得更为突出和明显。房山必须及时跟上新常态,把握发展大逻辑,敏锐捕捉新常态下的新机遇,实施创新驱动,加强科技创新部署,推动科技强区战略,加快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引擎,促进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房山特色的全面转型发展之路。

  “四个全面”、“五位一体”和“五大发展理念”成为区域发展基本遵循。中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提出了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建设格局,提出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这些都要求首都发挥首善之区的示范作用。房山区作为首都重点发展新区,必须深入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房山;必须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定位、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

  “四个中心、一个之都”新定位成为首都发展根本依据。北京把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作为主线,正在全力推进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等重大战略任务,下大力气解决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城市品质、补齐发展短板、城乡结合部整治等一系列重点难点问题。作为北京西南门户,房山区处于京保石发展轴桥头堡,扼守北京平原西部,是中心城区疏解非首都功能、产业向南部转移的重要通道,在“四个中心,一个之都”定位目标指引下必将发挥京津冀重要枢纽节点和辐射带动作用。

  二、新机遇新挑战

  未来五年,房山区发展面临新的重大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

  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房山全面转型发展提供重大战略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房山带来历史性的重大战略机遇。房山既属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一核”、“双城”的重要节点,更是“三轴”、“四区”中京保石发展轴和中部核心功能区、西北部生态涵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作为京保石发展轴的战略起点,房山是连接京津冀的重要枢纽。在京津冀协同和北京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调整优化城市区域功能布局的关键时期,房山区作为首都西南门户枢纽、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将成为中心城区先进生产要素和功能疏解的重要承接地,有利于房山引入研发创新等新兴产业和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推动产业转型和提升人居环境。同时,房山也是北京向周边地区辐射的门户和桥梁,在新一轮发展中,房山区完全可以通过深化区域合作机制,积极与保定、涿州、高碑店、石家庄等地进行战略合作,共建京保石发展轴,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为引领打造跨区域全产业链。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全球影响力逐步扩大。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科技产业基地,是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在新时期的发展目标。房山区具备京南地区最丰富的科研创新资源和较为雄厚的产业基础,通过与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入合作,共建中关村南部创新城,可望成为高精尖产业和科技资源向河北孵化和辐射的新枢纽。

  北京新机场建设将带动京南地区加速发展。北京会议会展年需求量极大,目前北京大型会议、展览中心都集中在首都机场方向,房山区具备世界级的文化资源和京南地区最为多样的生态资源,可以通过紧紧把握北京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和北京新机场的重要机遇,打造京南地区重要的商务会展和休闲旅游集聚区。此外,房山区的琉璃河、长阳等地区距空港30公里左右,适合发展都市型产业、现代服务业、居住、商业和文化休闲产业,作为空港经济扩散辐射的外围产业。

  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建设带来重大契机。房山被正式确定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同时被批准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两大国家级试点与示范,将为房山加快城市化进程、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特别是为促进农民市民化、推动产城融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带动新农村建设提供不竭动力;为加强生态建设、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制度和政策创新、强化首都西南生态屏障的重要地位提供强大支撑。

  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京津冀各地区竞相发展态势日趋激烈,房山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优的发展实际没有变,底子薄、基础差、欠账多的基本区情没有变。需要我们增强忧患意识,冷静观察、沉着应对,并集中力量解决好制约和影响房山区科学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

  经济结构仍然较单一,新兴产业尚处于加速培育时期。石油化工相关的基础与新材料产业仍占据房山区工业总产值的70%左右。以汽车及交通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增长迅速,但尚处于加速培育期。随着新城新区建设的不断完善,房地产业逐步成长为支柱产业,但在建设用地红线约束、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背景下,石化产业和房地产业发展都面临一定压力。

  平原地区人口快速增长,城市建设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仍待提升。随着全区人口规模不断扩张,尤其是长阳、窦店、阎村和城关等平原街道(乡镇)人口增长迅速,逐渐出现“城市病”苗头,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任务加重,对城市管理水平、城市安全保障、应急协调带来挑战。目前,部分乡镇服务设施配置标准较低,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短缺矛盾已开始凸显。全区整体城市品位不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够,同时全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仍明显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城镇化进程需进一步加快。

  生态空间建设和维育力度仍需提升,大气与水污染现象仍然存在。生态环境修复任务艰巨,生态空间总量不足、生态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仍然存在,平原造林和生态维育需要进一步加强,水土流失、能源消费结构不够合理、污水处理设施相对滞后等亟需改变。

  土地利用方式较为粗放,职住分离等现象逐渐凸显。长期以来全区土地利用方式较粗放,效率较低,人均城乡建设用地面积远高于国家标准和全市平均水平。由于就业岗位分布不均与房价落差,良乡、长阳等邻近城区、交通条件较好地区吸引大量城区人口购房,产业发展相对不足,职住平衡、产城融合需要大力加强。

  综合分析,房山发展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乃至黄金机遇期,既要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也要作为城六区功能和人口疏解的主要承接地之一,全力承接中心城区功能人口疏解、积极承载首都新增功能要素、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准确把握我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积极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全面转型发展。

第三章  打造京保石发展轴桥头堡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

  “十三五”时期房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北京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首都城市战略新定位,深化生态宜居示范区和中关村南部创新城功能定位,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全面转型发展为主线,把生态文明大旗举得更高,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奋力打造京保石发展轴桥头堡,努力为首都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贡献力量。

  推动“十三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等重大原则;必须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转型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全区转型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符合首都要求,具有房山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基本要求是: 

  ——大力强化首都核心功能。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使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更好服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在不断强化首都核心功能中推动全面转型。坚决退出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产业,全力承接高精尖,在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的同时,承担起中心城区功能人口承接的职责,使首都核心区外溢功能要素留在房山,更好地实现房山转型发展,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大力强化生态文明。高举生态大旗,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全区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用绿色把城市隔离,用水系把城市连通,实现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让生态环境优势成为打造高精尖、承接首都核心功能的最大王牌。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格局。推动低碳循环发展,牢固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推动优势资源利用集约化、高效化,紧缺资源利用减量化、涵养化。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深入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和造林绿化,建设国家公园,筑牢首都西南生态屏障。

  ——大力强化创新驱动。把创新摆在全区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充分利用北京市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带动作用,与中关村深入对接,全力建设中关村南部创新城。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扩大有效供给,推动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投融资体制、产权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深入推进简政放权、优化政务环境、提高政府效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大力推动协同发展。紧紧把握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房山区的比较优势,与保定、涿州等周边市区县协同推动区域生产力布局优化,推动错位发展与融合发展,创新合作模式与利益分享机制,推动把京保石发展轴打造为产业协同发展和城镇聚集示范轴。推动城乡协同发展,推动平原、浅山区和山区协同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和山区延伸。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加快文化强区建设。

  ——大力加强城市建设治理。统筹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统筹地上与地下、平原与山区、常态与应急,大力提升城市规划建设和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推进依法治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和维护司法权威有机统一,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快推进城市治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严格做到依法行政、依法治理。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加快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形成全社会依法共融、和谐共进的制度环境。

  ——大力增进民生福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区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化,千方百计保障农民利益,让农民真正融入城镇,成为市民。着力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健康房山建设,落实人口政策,加强人口调控,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满意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房山区发展的总目标是:打造京保石发展轴桥头堡。把房山打造为京保石发展轴桥头堡,是房山区全面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承接首都核心功能、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房山区全面转型的有效途径,是京保石发展轴沿线各地的高度共识。要全面提升“内承外联”功能,对内成为承接市区功能外溢的主要承载地之一,对外成为面向北京新机场、辐射拉动周边河北省地区发展的重要枢纽节点,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旅游生态等方面实现协同发展,桥头堡引领作用切实发挥,把京保石发展轴打造成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三轴”中的示范轴。

  “十三五”时期房山区发展的主要目标是:首都核心功能不断强化,“郊区病”、“山区病”得到有效解决,实现从京郊区县到区域枢纽节点、从资源产业基地到区域创新中心、从生态屏障到生态休闲文化胜地“三个转变”, 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圆满完成,加快迈向高收入地区行列,生态宜居示范区全域推进,中关村南部创新城加速崛起,京保石发展轴桥头堡地位凸显。

  ——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高。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十三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到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7%左右。经济结构显著优化,不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的产业有序清退疏解,金融、文化等新兴业态不断壮大,服务业比重达到50%左右,重点功能区发展质量和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益明显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加大,单位土地产出效率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创新驱动水平加快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区生产总值比例达到3%左右,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0件,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可持续性稳步提高。

  ——地区综合承载力显著增强。首都核心功能不断强化,“城市病”、“郊区病”、“山区病”得到有效解决,城市形象、城市品质大幅提升,城市服务管理更加人性化、精细化,城市运营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城乡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农村和山区发展迈上新台阶,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户籍人口城市化率达到62%以上,全区常住人口控制在130万人以内。

  ——城乡居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房山文化魅力更加彰显,历史文化与当代新文化交相辉映,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群众道德素质、科学素质、健康素质和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与广大群众息息相关的就业、就医、就学和住房条件大为改善,困难群众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社会治理体制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生态宜居水平显著提升。城市宜居性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更加绿色、低碳。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降幅达到市级要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下降15%以上,细颗粒物(PM2.5)浓度降幅达到市级要求,污水处理率显著提升,主要河道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山水林田园生态空间布局更加优化,首都西南生态屏障作用进一步增强,居民宜居宜憩和生态休闲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显著深化。改革氛围更加浓厚,束缚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破除,市场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国有企业、投融资等方面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法治政府基本建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升,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开放包容氛围更加浓厚,实现与周边地区对接合作、互动互补,区域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

表  “十三五”时期房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jpg


第二篇  功能定位与空间布局

第一章  功能定位

  根据国家对北京市战略定位要求,“十三五”期间,房山把加快发展转型、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放在核心位置,按照首都建设“四个中心、一个之都”的战略部署,深化丰富“一区一城”定位,充实内涵,适应新常态,融入京津冀,依托中关村,全面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将房山区建设成为生态宜居示范区、中关村南部创新城。这两大功能定位,是在房山区“十二五”“首都高端制造业新区和现代生态休闲新城”两大功能定位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适应首都新定位和新目标的升华,是引领房山未来发展的旗帜和形象。

  一、生态宜居示范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郭金龙书记考察房山时强调:“宜居是城市的生命力所在,不仅生态环境要宜居,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也要宜居。”从一定意义上说,房山最大的优势就是有山有水有生态。近几年来,全区下大力气拆违建、治河道、建公园,目的就是打造好的环境、提升城市宜居性、引进好的项目。这一点必须坚定不移地做下去,而且必须要做大文章。客观地说,房山离生态宜居标准差距还较大,但是全区上下要有追求达到更高目标的雄心壮志。这既是房山转型的现实需要,也是着眼于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长远追求。

  “十三五”时期房山建设生态宜居示范区,就是要突出生态建设和疏解退出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产业,始终高举生态文明建设大旗,把生态置于全区城乡建设的每一个角落,把绿色贯穿产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把低碳融入百姓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全面提升房山生态宜居水平。要打造高品质的生态空间。高标准推进山、水、林、田、园建设,强化水源涵养区和湿地保护,加快建设河流生态廊道,实现河道综合治理全覆盖,建设琉璃河湿地公园、青龙湖森林公园等一批大公园,深入推进平原地区绿化,持续实施太行山绿化、京津风沙源治理、矿山生态修复等工程,全力打造环首都国家公园、首都西南生态屏障和京津冀大都市绿化带;切实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确保PM2.5年均浓度持续下降,努力建设让群众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绿色生态新家园。要全力提高城市宜居性。不断强化首都核心功能,坚决退出疏解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产业,大力整治环境,全力承接市区优质资源转移,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两大短板,打造更为宜居的城市生活环境、生产环境;加快建设智慧城市,推动水、电、气、暖、热等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不断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让城市更加人性化、更加便利化;持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提升城市绿化覆盖面,美化净化市容市貌,大幅改善城市形象,不断提高城市宜居品质。要全面提升山区生态涵养功能。山区是房山提升生态宜居水平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山区生态优势,依托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加大山区资源整合,切实加大生态涵养保护力度,让山区生态优势充分释放,成为人们向往的好去处。

  二、中关村南部创新城

  从当今时代发展潮流来看,创新已经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重大创新举措,全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北京正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出了“北京创造2025”,全力打造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是首都“四个中心”中唯一新提出的核心功能,涵盖一二三产业,是首都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从房山自身来看,这些年依托中关村,瞄准高精尖,全面推动创新发展,制定了一系列创新政策,打造了一批众创平台,引进了一批创新项目,全区创新氛围更加浓厚、创新态势更加明显。这为建设中关村南部创新城创造了条件,也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

  建设创新城要突出承接,重点依托中关村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究院、良乡高教园区等,积极承接各类高精尖创新资源和人才,进一步集聚优质科研、创新和高教资源,建设科教新城,努力成为首都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支点,带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设创新城要以打造三大创新平台高地为重点,全力加快科技创新、金融创新、文化创新,推动房山产业结构大跨步迈向高精尖。建设创新城要以重点功能园区为载体,全面深化与大企业合作,加快推动产业园区迈向高精尖,全面提升北京基金小镇、北京互联网金融安全示范产业园、良乡高教园区、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中央休闲购物区(CSD)、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等重点功能区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建设创新城要大力营造一流的创新环境,加快推动中关村政策在房山落地,不断深化“五个一”保姆式服务,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和群众首创精神,充分激发调动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使房山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片热土。

第二章  空间布局

  根据北京市城市空间优化调整要求及房山区打造京保石发展轴桥头堡总目标,统筹考虑全区发展呈现出的新态势,统筹考虑城市布局、产业布局和生态布局,坚持区域经济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的原则,在“十二五”时期“两轴三带五园区”的基础上,构建“三团、三轴、两区”的空间格局,即“三大城市组团、三条城市发展轴、两大功能发展区”。

  三大城市组团,即长良、燕房、窦店三大城市组团;三条城市发展轴,即城市服务发展轴、科技创新发展轴、新兴服务发展轴;两大功能发展区,即平原核心功能区和山区生态涵养区。

  一、三大城市组团

  充分发挥长良、窦店、燕房三大城市组团的龙头带动作用,成为承担首都核心功能、承接聚集高精尖要素、引领京保石发展轴发展方向的和谐宜居示范区。

  聚焦长良组团,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先行区。发挥长阳镇、拱辰街道、西潞街道等临近中心城区的优势,积极主动承接首都核心区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优质产业、人才等优质资源的转移,大力发展楼宇经济、金融服务、科技教育、现代商贸、互联网+等城市经济,打造生态宜居的长良组团。长良组团包括长阳镇、拱辰街道、西潞街道、阎村镇等地区。

  提质窦店组团,建设中关村科技创新试验区。发挥长安汽车等大型龙头企业的集聚效应,加快智能装备、轨道交通等无污染高科技产业集聚,完善重点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注重发挥窦店组团在京保石发展轴上高科技制造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向北主动承接中心城区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产业疏解,向南对接河北涿州、保定等新兴市场,最大限度地实现“北承南联”的区位价值。推动和建设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典范。窦店组团包括窦店镇、良乡镇。

  升级燕房组团,建设转型发展和业城融合示范区。突出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的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引进高精尖产业,大力发展科技研发服务业,与窦店组团一起构建首都实体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打造高品质城市形象。燕房组团包括燕山街道、城关街道、周口店镇、石楼镇等地区。

  “十三五”期间,要着力加强三大组团的内部交通组织、功能联系和整体协作,实现一体化发展。大力加强窦店镇、阎村镇等基础相对薄弱地区的新兴功能承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使之成为新兴产业和功能的承载地。

  二、三条城市发展轴

  三条城市发展轴要以团带轴、以轴串城,推动高精尖要素向沿线城镇聚集,打造京保石发展轴总体框架下的城镇聚集轴和高精尖产业发展轴,带动京保石发展轴上一小时经济圈内保定、涿州等区域的联动发展。城市服务发展轴主要依托轨道交通线,串联长良组团和燕房组团,连接长阳镇、阎村镇、城关街道、燕山街道等城镇。科技创新发展轴主要依托京港澳高速,串联长良组团和窦店组团,连接良乡镇、窦店镇、琉璃河镇等城镇;城市服务发展轴和科技创新发展轴是房山通过优质服务和先进制造业参与京冀合作和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通道。新兴服务发展轴主要依托京昆高速,串联平原与山区,连接青龙湖镇、周口店镇、石楼镇、韩村河镇、长沟镇、大石窝镇、张坊镇等城镇;以青龙湖森林公园建设、长沟北京基金小镇兴起、周口店申办2018年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等为契机,打造立足北京、辐射京津冀、放眼全国乃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文化、旅游等产业体系,推动房山努力打造成为京保石发展轴上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三、两大功能发展区

  平原核心功能区包括所有平原地区乡镇,是引领京保石发展轴桥头堡建设、承接首都功能、发展高精尖产业的核心区域,以打造优质产业区和高品质的生活区为目标,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实现率先发展、联动发展。山区生态涵养区包括所有山区乡镇,是支撑首都西南生态屏障的重点区域,要以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为龙头,和河北省保定、涞水等市、县协同推进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一体化进程,共建环首都国家公园,形成京津保生态屏障,构建京津保大旅游格局。增强生态涵养和旅游休闲功能,实现绿色发展、特色发展。

“三团、三轴、两区”空间布局.jpg


第三篇   全力承接集聚高精尖资源

  积极把握首都加快城市发展新区建设和城六区高精尖资源疏解的历史契机,以弥补短板和承接提升为主线,以优化区域空间结构、经济结构和城市结构为目标,积极承接城六区高精尖产业和公共服务资源,优化提升城市功能,推动全区实现跨越式、高精尖化、转型升级发展。同时,稳步推进全区非首都功能的疏解转移工作。

第一章  抓好资源承接和功能提升

  一、积极承接优质产业资源

  围绕全区“十三五”重点发展产业,以规划建设的产业功能区为载体,强化对产业发展关键环节、薄弱环节、增值环节等的针对性招商力度,大力承接城六区疏解和外溢的高精尖制造、石化科技、文化创意、金融、健康医疗等优质产业资源,打造科技创新和高精尖产业高地。

专栏1:优质产业承接行动(1).jpg

专栏1:优质产业承接行动(2).jpg

  积极承接教育医疗资源。推动优质教育和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布局,重点与位于城六区的高等院校、中职院校和优质中小学等对接、合作,通过部分院系搬迁、办分校、联合办学等模式开展合作。积极承接中心城区优质培训资源落户房山。吸引中心城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通过整体搬迁、开办分院、合作办医、专科协作、对口支援等方式向房山转移布局。强化开展远程诊疗、派驻专家、交流进修等多种方式的合作,协同共建分级诊疗体系,共同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专栏2: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承接行动.jpg

  二、积极承接公共服务资源

  以建立高品质、便民化的生活服务体系为核心,积极承接城六区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资源入区发展,让城市发展更好地服务人民生活,提升房山区在企业孵化、技术创新、商务服务等方面的支撑能力,缩小与首都中心城区的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专栏3:公共服务资源承接行动(1).jpg

专栏3:公共服务资源承接行动(2).jpg

  三、积极吸引高精尖人才资源

  结合京保石发展轴产业定位,承接高精尖人才和项目来房山创新创业,推动高精尖产业创新发展。承接城六区疏解和外溢的高精尖人才和项目落户房山,改善房山的产业和人才结构,推动创新发展。积极推动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促进产业和人才的合理流动。

高精尖人才承接行动.jpg

专栏4:高精尖人才承接行动(2).jpg

  四、优化提升城市功能

  以创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为契机,坚持生态环境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并重,优化城市空间,塑造城市特色,加快城市功能提档升级。

专栏5: 城市功能提升行动.jpg

第二章  抓好有序疏解和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产业退出

  以“严控增量、疏解存量、疏堵结合”为原则,稳步推进房山区非首都功能的疏解转移工作。

  一、抓好增量控制

  严控新增不符合首都功能的产业。强化产业政策调控,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禁止限制目录,严把企业登记、项目审批准入关。严控新增一般性制造业,不再新增高耗水农业,不再新建和扩建除满足市民基本需求的零售网点以外的商品交易市场设施,不再新建和扩建未列入规划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和批发市场。

  二、抓好存量疏解

  对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功能和产业,明确负面清单,采取打击取缔、逐步关闭、调整疏解、升级改造等多种方式,大力优化发展环境,推动全区承接首都核心功能和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全面清退疏解不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的产业。主要包括三类,即无证无照非法类、禁止类和限制类。未来5年内,全面打击取缔全区范围内所有无证无照的非法企业,依法依规淘汰退出禁止类企业,从严审批限制类企业。

专栏6:房山区清退疏解不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的产业清单.jpg

  三、强化政策支撑

  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统筹规划、政策、标准、管理、服务等措施,不断完善强化首都核心功能的配套政策。

  实施全域空间管控。划定城市增长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城乡建设和生态保护空间管控,生态红线区禁止开发,健全全域空间管控机制。

  严控新增建设用地。严格按照市级要求控制全区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促进建设用地集约节约使用。

  强化市场化疏解导向机制。理顺市场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制定完善分区域、阶梯式、差别化的公共服务、资源性产品价格和收费政策。制定实施更加严格的节水、节地、节能、环保等标准。

第三章  共同推动京保石发展轴协调发展

  要自觉打破“一亩三分田”思维定势,发挥京保石发展轴桥头堡的引领作用,以生态建设、旅游协作、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协作为重点,主动推进与京保石发展轴上保定、涿州、石家庄等城市的合作对接,以轴率点,以点带面,推动产业要素沿轴向集聚,共同将京保石发展轴打造成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发展带和城镇聚集示范轴。

  一、形成京保石轴线城市组团化发展格局

  以京港澳、京昆高速公路和京保石铁路为交通纽带,串联北京中心城区、长良组团、窦店组团、涿州码头园区、涿州中心城区、涿州松林店园区、保定、石家庄等各城镇发展组团,并以永定河、南拒马河、农田等作为各组团间生态隔离,以各组团作为轴线支点,形成以轴串点、以点带面的京保石轴线城市组团化发展格局。

京保石轴线城市组团化发展格局.jpg

  二、协同建设京保石科技创新共同体

  联合京保石沿线城镇,推动形成京保石科技创新共同体,推进实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促进中关村南部创新城科技创新资源和成果开放共享,共同培育壮大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协同突破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首都科技服务辐射带动作用,构建区域科技功能分工明确、产业链与创新链高效衔接、创新要素有序流动与共享的创新驱动发展格局。

  三、加快融入京津冀一体化交通网络建设

  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加快推进房山区的高速公路网完善和轨道交通建设,重点加强京保石走廊的通道对接,构建辐射周边区域的客货运体系。打通与北京新机场及京南其他地区的快速联系通道。

  四、加快推进京西南旅游协作建设

  以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建设为抓手,深化与保定市的旅游发展对接,全面落实“合力打造京西南黄金线路”合作协议,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共同开发旅游精品路线,打造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等黄金旅游线路,加快实现双方资源信息共享、产品线路共融、品牌项目共建、政府企业共通,构建区域旅游联动发展格局。依托现有中心城镇、中心村,沿拒马河规划一批特色文化风情小镇,共同推动拒马河生态文化旅游走廊建设。

  五、共同推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协同周边区县,共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修复废弃矿山生态环境。与保定市等共同推动大外环城市森林圈、环首都国家公园、京西南湿地群和农田水网建设。完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作机制,推动建立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调配机制,加大水污染治理和水景观建设力度,加快构建区域高品质人居环境。协同推进永定河、拒马河、小清河等绿色生态河流廊道治理,着力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协同开展地下水回补,协同治理水生态,提高地下水涵养水平。推进固体废物的协同处置和循环利用。进一步完善京津冀森林防火、农业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等区域联防联控体系。推动建立一体化的环境准入和退出机制,协同构建统一的生态环境规划、标准、评价、监测、执法体系。


第四篇  建设绿色生态家园

  坚持全域生态化理念,深入落实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围绕建设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把生态置于全区城市建设的每一个角落,把绿色贯穿产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把低碳融入百姓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进一步优化生态空间布局,大力改善生态环境,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作用更加彰显,实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山更美,构建京冀坚固的绿色生态屏障,为京津冀西北部生态涵养区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第一章  优化生态空间格局

  以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依托,协同保定野三坡、霞云岭、拒马河、长沟、琉璃河等临近区域,共同构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生态体系。建设环首都国家公园、首都生态屏障和京津冀大都市区绿带,防止京冀城镇化地区的成片蔓延;同时大力拓展生态空间功能,建设服务市民、全域覆盖的休闲游憩空间体系。

  一、优化区域生态格局

  综合考虑房山区地形地貌、生态系统和地理单元的完整性,突出区域主体生态功能的一致性,考虑自然条件、生态保护和建设措施的相似性,严守生态保护控制线,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在更大范围保护生态,扩大绿色生态空间,以更高标准治理环境污染,持续提高环境容量和质量,注重以休闲游憩功能促进全域生态空间的保护。重点构建“一屏两带三圈”生态空间格局,打造西部屏障水源涵养区、中部森林湿地绿化美化带、东部城市景观生态休闲区三个区域,共创京保石生态协同发展生态体系,优化区域生态格局,促进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的有机融合。

  西部屏障水源涵养区。以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试点建设为契机,以恢复和提高植被覆盖为基本目标,以涵养水源为重点,加强西部山区生态涵养和保育,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森林系统。深入实施人工造林、低效林改造、生态清洁小流域、封山育林和矿山恢复等工程,控制水土流失,强化京西南生态屏障。依托自然山体建设山地风情体验区,体现山地原生态景观,积极推进山区的生态旅游产业,重点发展山地运动旅游、休闲观光业等,促进保护与科学利用的有机统一。

  中部森林湿地绿化美化带。以快速路网和河流水系为生态廊道,湿地资源为载体,发展绿道体系,建设郊野森林湿地环带,加快平原防护林体系和公园绿地建设。依托长沟国家泉水湿地公园、琉璃河湿地公园等重大项目带动促进湿地的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沿城市主干道,大规模开展绿化美化,大尺度建设生态景观廊道。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着力推动农业园区化、果园景观化,进一步凸显房山优美的田园风貌。注重发挥农业的生态功能,依托农田建设都市农业体验区,促进栽培、育种、观赏、设施等都市农业的集群化、高效化发展。

  东部城市景观生态休闲区。以提升城市生态功能为目标,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设成片森林和恢复连片湿地,提升新城河道景观效应,扩大生态空间,整体构建生态宜居的城市公园生态圈。选择重要节点进行休闲公园建设,为市民提供游憩休闲场地。建设集体育、休闲、游憩于一体的绿道体育带。加强各类绿地养护管理,提高管护水平。

房山区生态格局图.jpg

  二、协同推进环首都国家公园建设

  落实北京市国家公园试点体制改革要求,加强与河北省保定、涿州等周边区域协作,打造一批跨区的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积极推动野山坡等环首都国家公园,试点整合现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明晰资源归属,创新经营管理,积极促进山区转型发展,强化首都西南生态屏障的功能。

休闲游憩空间布局.jpg

第二章  深入落实清洁空气行动计划

  以治理PM2.5为重点,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十三五”期间,全区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到2020年,重污染天数较2015年大幅度减少,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降幅达到市级要求。

  一、加快燃煤压减和清洁能源改造

  综合运用市区政策,“改、替、建、调”多措并举,突出抓好工业、供暖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加快推进农村地区实施煤改电(气),推进送气下乡,新建天然气、电力能源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全面推进压减燃煤,全区基本实现无煤化。

  二、实施工业废气污染防治

  重点退出污染排放较大的生产工艺、生产企业,压缩水泥产能,启动冶金、家具等制造行业的退出工作。实施石化、汽车制造、平板印刷、工业涂装行业的VOCs排放改造。

  三、实施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

  推广使用电动汽车,推进充电站项目建设,深入实施推动公交车、公务车、环卫车、邮政和末端物流配送车电动化,做好公交、政府机关的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工作,加快淘汰更新老旧电动车。

  四、实施城市扬尘污染防治

  加强土方施工场地扬尘控制,确保有效使用高效洗轮机、防尘墩率达到100%。从事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的车辆须符合“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标准”,严格密闭要求,并纳入北京市建筑垃圾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即时监控,信息共享。

  五、推进绿色城镇化建设

  强化城镇化过程中的绿色低碳智能理念,高标准建设城市供排水、交通、能源、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系统。示范推广绿色建筑,以集中住宅和大型公建为重点,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运行管理标准,政府投资的新建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达到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争创北京市绿色建筑示范区。

第三章  有效改善水生态水环境

  一、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

  修复重要水生态系统,重点治理饮用水源区水环境,加快拒马河全流域生态治理和保护,促进水生态健康。划定河湖水生态保护红线,加大水生野生动植物类自然保护区和水产资源保护区保护力度。开展截污控源和河道治理,在山区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强化水源涵养区林地管护和湿地建设与保护,积极推进琉璃河湿地公园、长沟国家泉水湿地公园等大尺度湿地恢复,并充分发挥京冀生态资源优势,推进公园实现跨区域连接京冀,形成京冀生态协同发展良好局面。推进永定河、拒马河、大石河、小清河等主要河流廊道建设,在河道两侧建设植被缓冲带和隔离带,降低人为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与影响。

  二、加强饮用水安全保护

  强化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重点加强拒马河五渡地表水源地、张坊应急水源地、磁家务水源地、娄子水水源地、上万水源地、窦店高端制造业基地水源地等6个区级饮用水水源地,以及长沟集中水厂、窦店健源水厂、阎村镇水厂、韩村河集中水厂、青龙湖晓幼营水厂等5个乡镇级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加大水库周边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力度,全面实施水库周边库滨带绿化建设。系统推进水资源管理,完成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工作,持续推进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工作。

第四章  大力开展生态修复

  以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为城市宜居提供生态服务为目标,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构建安全生态格局,拓展城市生态空间。到2020年,力争全区林木绿化率达到60.5%,森林覆盖率达到3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72平方米。

  一、推进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

  划定生态红线,对红线保护区进行严格管控。积极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太行山绿化等工程,实施困难地人工造林,实现可治理沙化土地全部得到基本治理,加大湿地资源保护力度。加快青龙湖、史家营、大石窝等乡镇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在条件较好的地方建设矿山公园。

  二、推进城市生态空间拓展工程

  扩大平原地区森林空间,继续强化平原地区主要道路、河流两侧绿色生态廊道绿不断线、景不断链,并延至河北省界。建设绿色通道体系,构建以交通干线绿色通道为骨干,以滨水绿线为支干,以平原林网为脉络的绿色廊道网络。推动健康绿道建设,到“十三五”末完成绿道建设200公里左右。推动城市节约型园林和小微绿地建设。提升主要通道景观效应,建设北部108国道百里彩带风景廊道、京昆旅游交通廊道、拒马河绿色生态廊道等。持续推进平原地区绿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平原地区大尺度城市森林格局,推进青龙湖森林公园等景观公园建设,提升城市品质。

第五章  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坚持节约优先,加强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节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认真落实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认真落实好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要求,用最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提高城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严控新增。大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开展建设用地整理尤其是对拟腾退的旧村庄、厂房、废弃工矿等的整理工作。严禁新出现违法用地。做好存量建设用地的挖潜,加大对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的处置力度,鼓励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结合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人防工程,并充分利用人防工程建设便民服务场所,显著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稳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积极争取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试点工作,引导农民改变居住观念,鼓励建设多层或复合式的农民公寓,严格控制单家独院。

  二、构建社会化高效节水体系

  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控制计划用水总量,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高全民水危机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三五”期间每年换装节水器具3000套,每年创建节水型社区3~5个,节水型校园2~3个,节水型村庄40~50个,节水型企业40~60个。在粮食主产区,以喷灌施肥为主,配套抗旱品种、保护性耕作等农艺节水技术,提高水肥利用率,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1.91万亩。在灌溉条件受限地区,重点推广雨养旱作节水模式,以抢墒等播种为主,配套农艺节水技术,实现农业高效节水,降低农业用水量。

  三、深化重点领域节能低碳

  按照绿色生态、开源节流、高效循环的原则,进一步强化工业、建筑、交通、服务业等重点领域节能挖潜,提高能效水平。全面推广利用清洁生产、能源审计、合同能源管理等新机制,开展绿色采购和绿色消费,管控存量、控制新增,支持环保产业发展。到2020年,全区能耗总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达到市下达目标。

  抓好二氧化碳等各类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努力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积极研究制定低碳发展中长期战略和路线图。完善低碳发展产业政策,推动形成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经济结构。提高低碳能源消费比重。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控制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废弃物处置等领域碳排放水平。积极开展低碳园区、低碳社区、低碳乡镇建设,积极争取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低碳城市。不断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完善气候变化监测预警信息发布体系。根据气候变化趋势,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及安全运行的气候变化适应能力,提高农业与林业适应能力,提升公共卫生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服务水平。大力推进造林绿化,努力增加森林碳汇。

第六章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一、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制定实施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办法,在“养山就业”的生态补偿制度基础上,加大政府“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促进发展资金”对山区乡镇的投资力度。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拓宽生态补偿方式和渠道,探索森林碳汇交易,推行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

  二、健全政绩考核制度

  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差别化的考核制度,健全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境等配套政策和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对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生态保护和自然文化资源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对农产品主产区,实行农业优先的绩效评价。


第五篇  以创新驱动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

  “十三五”时期,要紧紧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和首都“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融入中关村,瞄准高精尖,大力推动金融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构建符合首都要求的高精尖经济结构。

第一章  大力推动金融创新

  抢抓北京调整优化金融功能格局的机遇,努力建设新型金融机构聚集、新型金融业态丰富、金融服务完备、辐射功能突出、引领作用明显的新型金融聚集区。

  一、大力发展新型金融

  以私募基金、互联网金融、绿色金融等新型金融业态为重点,突出金融创新,形成北京金融街、CBD等金融聚集区的有效补充。

  重点发展基金业。以北京基金小镇为核心,积极对接金融街和CBD,吸引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基金、对冲基金及资产管理计划等家庭财富管理及其他财富管理机构进驻和发展,建成有较高价值的基金研发和创新平台、基金发行服务和产权交易平台、基金产业孵化平台、信息交流平台和企业融资平台,形成以基金及其相关产业链为主体的新型金融高地,力争打造国家级基金产业创新试验区。

  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以北京互联网金融安全示范产业园为核心,积极引进基于互联网的第三方支付机构、网络信贷、金融电商、众筹融资、商业保理、互联网金融门户等互联网金融机构,以及具有互联网金融交易的要素机构,支持互联网企业、电子商务企业、金融机构在房山设立互联网金融机构。鼓励孵化器、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等创新创业服务载体提供面向互联网金融的创业服务。

  探索发展绿色金融、文化金融和小微金融。发展绿色金融,加大金融对环首都国家公园、循环经济、空气治理等京津冀地区重点生态工作的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发展文化金融,吸引文化融资担保、文化小额贷款、文化投资基金、文化信托、文化保险等集聚发展。发展小微金融,支持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及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等在房山聚集发展,拓展京津冀地区小微企业债券融资与股权融资途径。

  发展金融后台服务。以北京互联网金融安全示范产业园为龙头,重点发展金融安全科技服务,打造金融安全产业的研发中心、企业孵化中心、创新引领中心、信息交流中心。

  二、推动京津冀区域金融协同发展

  积极承接北京金融功能疏解。积极争取区域性发展基金落户,争取中心城区金融机构在我区设立京津冀总部和基金投资、资产管理、互联网金融等事业部及专业子公司,积极吸引全国性金融会议、论坛的永久会址落户房山,建立健全有利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

  探索京津冀区域金融合作。深化区域内多层次资本市场分工协作,探索在我区成立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推进京津冀区域内金融资源跨区域流动。联合保定、石家庄等京保石发展轴沿线地区共同发起设立区域协同发展基金,增强服务辐射功能,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

  推动金融协同监管。探索建立金融监管协同机制和区域金融发展协作机制。联合京保石发展轴沿线地区推动建立区域统一的信贷管理、征信体系,实现支付结算、异地信贷、信用担保等业务同城化。

  三、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用

  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引导、扶持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探索建立直通资本市场的产业培育基地,并配套相关支持政策,鼓励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推动更多企业上市和挂牌。

  构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推动房山区小微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建设,为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实现投融资的有效对接,探索建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

  做好房山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管理和运作。建立与北京市科技创新活跃区域的产业对接渠道。配套建设孵化器、产业园、示范基地,构建“基金+基地+产业”的创新产业培育体系。

  四、构建“一核多点、有源无界”的金融创新布局

  重点打造基金小镇,同时鼓励新型金融业态在拱辰楼宇金融中心、海聚博源创新产业园、青年创业园房山园、创新谷、良乡高教园区等商务楼宇和创新创业载体中的孵化和聚集。

  五、优化新型金融发展环境

  打造房山新型金融聚集区品牌。加强宣传推介,举办私募基金峰会、新型金融全球论坛等金融服务业会议活动,集聚业界精英力量,打造新型金融俱乐部,提升房山新型金融聚集区影响力。加强人才保障。加快研究制定全区金融人才培养、交流、引进计划,在税收、户籍、购房、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予以支持。加强金融风险防控。加强与在京金融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切实发挥监测预警、协调化解、善后处置等工作机制的作用,严厉打击非法集资行为和非法金融活动,保障金融业快速健康发展。

第二章  大力推动科技创新

  充分利用中关村国家自主示范区创新示范引领的优势,与中关村管委会开展深度合作,共建中关村南部科技创新城,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和空间布局,全面承接优质资本、高精尖项目和领军人才,借助中关村的DNA,努力把房山打造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新高地。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布局

  依托长良、窦店两大城市组团和中关村房山园,构建“双核五基地”的空间布局,形成科技研发、科技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互动发展的众创空间布局。

专栏7:双核五基地.jpg

  建设一批科技研发集聚区。以良乡高教园区为基础,以中关村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究院为引领,建设科技研发集聚区。引进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推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一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重大应用科技成果孵化与产业化,加快引进一批国内外顶尖专家。

  重点打造创新服务集聚区。以房山新城为主要载体,以长良组团为核心,打造创新服务集聚区。重点建设和引进科技孵化中心、中细软知识产权科技创新园、大学生创业园、创客空间载体、天使投资机构等。大力培育总部办公、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商务服务等新兴产业,成为首都西南最具创造活力的智汇城。利用房山区楼宇资源,打造天资科技文创孵化广场、绿地启航国际、拱辰楼宇金融中心等众创空间,建成“群星拱照”的楼宇经济产业集群。

  突出科技创新重点。围绕智能装备、轨道交通、生物医药及生命科学、新能源新材料、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重点引进和建设应用科学实验室、研发基地、技术中心、上市企业、天使投资机构、城市配套设施、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同时推动科技研发成果向周边乡镇和津冀地区辐射,构建跨区域创新产业链。

中关村南部科技创新城布局示意图.jpg

  二、推进全面创新改革

  实现创新政策和机制的先行先试。全面落实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1+6”和“新四条”等优惠政策,同时制定出台房山特色的创新政策,着力将中关村房山园打造成“先行先试”的创新试验区,积极落实各项创新政策,扩大政策受益面和覆盖面。

  创新园区管理体制与发展模式。积极促进融资模式创新、开发模式创新、合作模式创新、发展模式创新,提高资本运作能力和功能区运营管理水平。打造中关村一区十六园统筹发展机制示范园,建立高层联席会议机制、重大事项会商审议机制、中关村南部科技创新城建设工作例会机制、市区联动机制,落实各项顶层设计和区域合作计划。

  完善创新投融资体系。建立并完善包括创业投资、银行信贷、资本市场以及保险业等在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开展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发挥各种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杠杆和引导作用,大力发展为高新技术产业服务的股权投资基金。加快发展信用评级、资产评估、融资担保、投资咨询等专业服务,促进金融与科技结合,降低创新的成本和风险。

专栏8:房山科技创新城发展建设平台(1).jpg

专栏8:房山科技创新城发展建设平台(2).jpg

  三、促进创新资源集聚

  围绕首都核心功能和产业发展定位,坚持高效、高附加值、高辐射力方向,大力吸引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高、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优势企业和资源入驻。依托《“创业中国”中关村引领工程》,打造一批创新创业活动品牌,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加大对创新创业类企业的引入和宣传力度,推动成功创业者、青年创业者、天使投资人、创业导师、创业服务机构等在房山聚集。大力培育和引进一批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显著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重点发展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知识产权建设体系和创新人才发展体系,全面提升房山区创新服务能力与水平。构建和完善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让创新创业血液自由涌动,让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创新要素在房山充分活跃。

  四、培育壮大企业技术创新主体

  建设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政府、社会资本、高校院所等多元化主体参与成果转移转化的协同、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初步形成高校院所、企业与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三驾马车”共同驱动的多元化技术转移转化路径。积极搭建企业与高校院所、相关领域专家的资源合作平台,构建“创新课题-衍生技术-科技成果-产业化”链条,以人才发展引导,以企业为主体的原始技术转化新模式,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落地房山,持续释放区域创新增长活力。

  五、强化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深入对接北京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以良乡高教园区为基础,放眼全市科教资源,支持打造校企合作平台,引导研发成果和技术产品在房山就地产业化,努力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资源优势。广泛推动校企、校地、企地合作。高效配置和集成创新资源,加快建立以创新资源和要素集聚为特征的协同创新机制。积极完善中介服务体系。支持鼓励专利中介服务、高技术服务、咨询服务、孵化器和科技园等快速发展,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服务的专业化发展。鼓励知识产权创造。积极鼓励支持智能装备、新材料、文化创意等高新技术领域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活动,鼓励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重大科技专项成果转化项目为重点,推进技术专利化,鼓励核心技术成果高效生成自主知识产权。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积极推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

  六、完善创新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机制

  深入实施“百校千才进房山”行动计划,构建支撑人才工作十大平台,即人才引进平台、专业化人才招聘平台、大学生实习实训平台、人才互动交流平台、人才专项培养平台、人才智力转化平台、人才创新创业平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化平台、人才政策集成平台、人才管理服务平台,形成“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完整工作链条,打造京保石发展轴上的人才高地。通过各支撑平台系列活动的开展,大力宣传推介区域资源,吸引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等群体到房山扎根发展;完善校企地合作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项目成果的转化;提升人才管理和服务的水平,建立人才数据库和追踪评价体系,实现人才的科学管理和个性化服务。

第三章  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

  着眼提质增效,加快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大力促进产业结构服务化、产业布局集聚化、产业要素融合化、经济发展低碳化、经济形态高质量化,加快形成创新引领、技术密集、价值高的经济结构。强化首都经济特征,大力发展服务经济、总部经济、知识经济、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瞄准产业高精尖环节和业态,深度调整优化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及产业链结构,着力培育高精尖产业,改造提升房地产、建筑等传统产业,积极推进“北京创造2025”、工业4.0、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重大行动落实,加速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

  一、促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转型

  聚焦高精尖产品,依托中关村南部科技创新城,强化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功能,深入对接中关村国家自主示范区,推动传统制造业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瞄准国际前沿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转型的突破口。加快承接中关村研发创新、孵化中试功能,重点培育发展智能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核电技术、军民融合高科技、生物医药及生命科学等六大产业集群。

  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良乡经济开发区等先进制造业基地优势,重点发展具有感知、决策、执行等功能的智能专用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云端智能机器人、提升汽车零部件竞争力、中高档数控系统与功能部件、通用航空装备等,推进全区制造业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

  新材料产业集群。以中关村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究院世界一流尖端材料研发为引领,整合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石化新材料研发优势,积极发展纳米材料、石墨烯等战略前沿材料,推进高性能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3D打印专用材料等新材料发展,积极转化技术成果,形成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为京津冀高精尖产业发展提供源动力。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以推进光环新网房山绿色云计算基地为重点,加快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开发,加强以网络化操作系统、海量数据处理软件等为代表的基础软件、云计算软件、工业软件、智能终端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等关键软件的开发,基本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群。

  核电技术产业集群。以中核产业园、中美核安保示范中心建设为重点,拓展核电系统研发设计、核电技术应用、核电工程及标准指定服务领域,促进工程服务、设备维护、检测认定、安全审查及标准制定、核安保示范、教育培训等核电技术服务业发展,未来成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最大、设备最齐全、设施最先进的核安保交流、培训中心、核电研发中心。

  军民融合产业集群。以推进长阳航天城建设为契机,加快区域军民融合高科技产业发展,重点发展智慧城市、工业自动化、探测制导、城市抗洪应急抢险救灾系统、无线电测量、特种材料等一批具有航天高科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成为北京市航天军民结合示范园区。

  生物医药与生命科学产业集群。适应生命健康产业蓬勃发展趋势,积极培育发展干细胞转化、可穿戴医疗设备、高技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基因检测等生物科技和生命科学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制造业高精尖环节。大力发展石化科技服务,重点承接石化企业总部、行业协会、咨询机构、电商平台、产学研基地等石化科技服务载体,承接石化研发中试、科技培训、技术推广、检验检测、工程设计等科技服务业态,承接和培育一批石化科技服务企业,打造石化科技服务业产业集群。依托高等院校、中核研究院等科技型企业的智力资源优势,构建科技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服务业向专业化、产业化发展,提高科技研发服务业水平。积极吸引知识产权、创业孵化、科技咨询等中介及运营机构到房山设立分公司和办事处,促进房山科技服务业的全产业链发展。围绕科技金融、技术转移服务、创新孵化服务、科技咨询服务等重点领域,引进一批巨头企业,培育若干个大中型风险投资机构。

  二、着力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紧紧围绕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大力发展总部楼宇、电子商务、文化、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推进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支撑的服务业应用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努力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

  积极发展总部楼宇经济。充分利用首开双子座、绿地启航国际、长阳天地等现代化商务楼宇,发展一批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重点推进北大创业训练营、中美科技创业产业园、北京双拥军人创业园等项目建设。继续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促进更多“双创”型企业落户发展。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吸引中心城区企业转移总部、全球500强企业开设地区总部,积极引进金融、文化创意等各类企业总部及研发设计、创业孵化、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评估等服务机构入驻,增加商务楼宇吸引力和凝聚力。加快建设房山超级蜂巢、首创奥特莱斯二期、京煤集团总部基地、北京中融安全印务生产基地等重大项目。

  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充分利用产业功能区、商务楼宇等资源优势,积极引进优质电子商务企业落户,特别是知名大型电商企业入驻,探索建设电商企业集聚区,促进房山电子商务产业快速发展。积极推动电子商务在传统服务业中的应用,加快华冠电子商务平台、澎湃汽车主题公园汽车电子销售服务平台的建设,实现线上数据与线下资源的优势互补,促进传统商贸企业多元化发展,打造商业强区。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以壮大市场主体、提升品牌服务能力为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培育壮大设计创意、文化艺术、新媒体等新型文化业态,大力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

  提高旅游休闲产业水平。依托独特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全区旅游资源深度整合,做大做精房山旅游品牌,加快实现景点经济向景区经济的实质性转变。以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作为全区旅游发展的龙头和品牌进行建设,推进十渡、上方山—云居寺、周口店、石花洞、圣莲山、百花山—白草畔等六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品升级,实现地质公园整体优化提升。加强与天津、河北旅游产业沟通互动,打造京津冀精品旅游一体化项目。加速推进“智慧旅游建设”,以大旅游、大数据、大服务、大管理构建房山区智慧旅游的发展体系和平台,从管理、营销、服务、企业等方面创新一系列智慧旅游信息服务,让智慧旅游引领产业发展,提升游客体验度和满意度。加大宣传营销力度,树立房山区旅游形象,提升房山区旅游知名度。到“十三五”末,全区接待旅游人数达到1000万人次左右。

  促进健康养老业发展。积极打造健康医疗、养老产业集群。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健康管理、医疗检测、养老服务等领域企业,培育健康服务新兴业态,将房山区打造成为国家、北京养老产业的领航区和国际一流的健康医疗服务基地。重点发展中药养生、亚健康人群医疗保健及相关产品研发、保健产品、功能性养生产品等,构建全链条的生态健康休闲环境。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深入实施生活性服务业提升工程。推动传统商品交易市场调整提升,加大升级改造力度。支持传统商贸服务业企业调整经营结构,创新经营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转型升级。健全完善商业网点建设,鼓励通过连锁经营方式改造提升社区内服务业态形式,加快社区购物中心、超市等商业设施建设,增强社区服务能力,探索发展一站式社区商业便民服务综合体,引导零售、餐饮、再生资源回收等生活性服务业组合进入集聚发展。积极发展农村连锁配送网络,尝试建立电商服务点,推动农村市场消费新模式。

  积极谋划发展临空经济。发挥房山临近北京新机场优势,依托新机场辐射作用,积极发展临空经济。重点依托窦店高端制造业基地,积极发展临空型高技术制造研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探索发展军民两用、平战结合的高技术特种(军工)制造业,作为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内航空制造业的上游供应商,为新机场军用功能配套服务。重点依托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围绕新机场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房山旅游品牌宣传推广,提高景区服务质量,吸引更多旅游者通过新机场来房山旅游休闲,使房山旅游业与新机场客运业实现共同发展。重点依托北京农业生态谷,推进以高科技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方式发展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等现代都市农业,全力为新机场提供配套服务,在为机场提供高质量航空食品的同时,利用农业资源、农业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品尝、体验、娱乐、购物。

  三、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以服务首都为出发点,以做精产业、富裕农民为落脚点,立足房山,服务京津冀,以品种优良化、方式生态化、经营产业化、质量安全化、布局合理化、服务体系化为目标,着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高效节水农业,围绕“菜篮子工程”、现代种业和休闲农业等主要业态,推动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型。着力推进中国北京农业生态谷、国际红酒城等重点项目。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以北京农业新定位为导向,通过清退疏解不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的产业,承接高精尖产业,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优化粮食种植,稳定蔬菜生产,控制畜禽养殖。着力发展以高科技为主导的现代种业和集生产、休闲、观光一体的农业园区与农业基地,大力发展景观农业、科技农业、精品农业、示范农业、休闲农业,开展丰富多彩的农业嘉年华活动。

  加快发展新型业态。着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精品农业等,培育一批有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示范园区,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巩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县和北京市优级标准化基地评定成果。推广窦店、琉璃河、韩村河等夏粮主产地区种子生产规范和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推进小麦籽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快籽种产业升级换代。提升全区蔬菜生产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加快以互联网+为重点的物联网、电子商务、农场云管理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大力发展葡萄酒产业,完善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配套对接,加快推进房山产区建设,重点加强青龙湖葡萄酒核心区和张坊葡萄酒文化旅游区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设施食用菌生产质量和产量,大力发展果树、林下经济、绿色高效养殖和中草药种植等特色产业。推动农业博览园建设。推动休闲农业提档升级,提升一批特色鲜明的休闲乡村、园区、景观路,扩大“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美丽田园”品牌知名度,增强景观农业服务功能,持续打造“四季房山 大美田园”生态景观,保持2万亩种植面积。

第四章  加快重点功能区建设

  重点功能区的全面快速崛起是建设中关村南部科技创新城和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关键。“十三五”时期,继续以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承接优质产业资源为方向,打造重点产业功能区,集中力量重点建设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北京基金小镇、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中央休闲购物区(CSD)、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北京农业生态谷、良乡高教园区等,构筑房山未来发展的重要引擎。

  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加强与中关村管委会、中关村发展集团的深度合作,抓好中关村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究院运营,聚焦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和特色航空产业,加快完善产业链条,发展产业链条的高精尖环节。加速人才团队及研发型、总部型企业集聚,全面打造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的服务环境。

  北京基金小镇。依托长沟镇的资源禀赋,打造国家级基金产业创新试验区,主要吸引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基金、对冲基金等基金相关产业链实体入驻,着力构建基金产业聚集区、基金创新示范区、基金文化引领区,同时加快完善高级公寓、生态社区、国际学校等绿色人居环境,形成产业特色凸显、服务配套齐全、自然环境优美、生态绿色典范的基金产业聚集区,成为立足京津冀辐射全国的资本聚集高地、京津冀财富管理中心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热点。力争到“十三五”末,引进、培育200家以上的基金管理机构及相关产业链实体,管理资产规模达到10000亿元。

  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坚持向高精尖、精细化方向发展,加强科技研发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产品结构,重点推进产业链向下延伸,加强上下游产品衔接,实现石化产业的内生增长。加大研发创新投入和创新人才引进,积极引进各类高等院校的新材料研究、石化科技服务等特色产业资源,整合中石化现有石油化工以及新材料科技资源和力量,大力发展前沿新材料研发、知识产权经营等科技服务业态,将房山区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石化新材料科技创新高地。

  中央休闲购物区(CSD)。依托永定河水岸、长阳滨水公园优美环境,着力发展商务休闲、总部、文化创意、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等产业,注重发展楼宇经济,大力引进国际知名企业开设地区总部,重点推进首创奥特莱斯二期、中核北京科技园、长阳军民融合高科技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形成配套设施齐全、创新驱动突出的商务休闲产业集群。

  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充分挖掘房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以原始独特的古人类遗址、特色岩溶景观、典型地质构造遗迹、厚重的文化遗存为依托,联合涞水、涞源、易县等地区抓好旅游环境的优化和提升,重点推进旅游综合服务区、休闲步道、景观廊道等项目建设,把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旅游度假目的地。

  中国北京农业生态谷。依托北京新机场的临空优势,积极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农业科研机构和从事农副产品贸易的管理机构、品牌营运中心等优质业态环节入驻,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打造建设以生态为引领,集农产品加工、绿色种植示范、农业研发和创新、国际农业总部以及国际农业交流为一体的、聚集国内外农业高科技人才、田园牧歌式的、一二三产相融合的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

  良乡高教园区。按照“建设国家智慧城市示范区、打造创新要素汇集区、争当惠及区域发展的引擎源”的发展思路,坚持集群化发展,发挥在园高校的技术和资源优势,着眼提升园区对人才、技术、成果、资金、平台等要素的虹吸力,结合区域发展需求,大力培育智能硬件与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与健康管理、节能环保与新材料、文化创意等高精尖产业形态,努力建设成为中关村南部科技创新城的核心区之一。

  同时,积极推动海聚博源创新产业园(北京互联网金融安全示范产业园)、物流基地等功能区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第六篇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为契机,按照“东部优先、西部优化”总体部署,以新城、重点小城镇和新农村的城乡差异化、一体化、协同化空间发展为核心,统筹城市和农村发展的人口、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要素资源的分布,进一步强化三大类空间的主体功能,加快城市空间格局由功能过度集中在新城地区向多功能区域共同支撑转变,构建城乡一体、多点支撑、均衡协调的城乡发展格局。

第一章  优化新城地区功能

  大力提升新城综合承载能力,尤其是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水平,努力建成交通便捷、功能完备、产城融合、职住匹配的生态宜居和科教新城。加大对国家及北京市各类项目、政策、财政资源的吸引力度,积极吸引首都及外地优秀的企业、服务资源向新城地区集中,强化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建设,强化房山区就地城镇化人口和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和服务能力,推动我区新型城市化提速。积极推进城区升级改造,向国际一流标准看齐,大力提升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巩固提升长阳镇、拱辰街道、西潞街道、燕山地区、城关街道等周边的农村地区,打造城市融入型农村发展新模式。

  一、大力提升新城综合承载能力

  把新城作为未来城市建设的重点,加快完善新城交通网络,增强新城与中心城的轨道交通和道路系统联系。按照新城人口规模配置基本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引导适宜的高校、医院等疏解项目落地,加快新城休闲公园和公共绿地建设,完善环新城绿化隔离带,在具备条件的区域建设大尺度城市森林。

  二、大力提升服务功能

  着力培育支撑长良组团的新业态发展,重点打造长阳—良乡组团的商贸中心区,进一步扩大首创奥特莱斯、中粮万科半岛广场等影响力,推进首开双子座、绿地启航国际、胜茂广场等商业综合体建设,为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使良乡和长阳成为北京重要商业中心或功能区;促进苏庄、东沿村、燕房、高教园区以及沿房山轻轨主要站点周边社区商业次中心区建设,力争将其打造成为区级商圈,提升服务质量。依托良乡高教园区,充分发挥各所大学的智力、科技、人才和人文优势,与大型企业“联姻”,做到高科技研发孵化与生产全过程的融合发展,集聚人才,逐步打造成集知名院校、研发机构、技术研究院、智慧型产业孵化基地等为一体的智汇城。加快推进长阳科技园、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开发、智慧城市等重点项目的建设。打造集综合服务、科技创新和教育研发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新城。

  三、推动棚户区与旧城区改造

  继续推进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全面提升新城风貌和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快推进拱辰渔儿沟、南关,长阳镇黄管屯、西营、高岭、马厂,城关中心区,琉璃河镇中心区01、02片区,农业生态谷,山区人口迁移等棚户区改造项目。

  四、推动城乡结合部改造

  加大对城乡结合部的综合治理和改造力度,继续实施统筹城乡的新型城镇化示范区的建设进程,推行城市化建设管理模式。以“城中村”、城市周边农村地区为突破口,加快农村地区撤村建居、农村市民化等工作,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的现代企业股份制改造等,打造一批城市化的居民社区。加强和完善窦店—阎村组团、燕房组团和城郊结合部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着力推进西潞街道“北五村”城乡一体化及长阳新城周边棚户区改造进程,推进环境综合整治,促进工业用地等二次开发。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土地改革新模式和老城区改造新路径,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

  五、加强跨行政区统筹管理

  加强交通、市政、社会事业等公共资源统筹协调和共建共享,建立跨行政区环境综合整治的长效机制,消除区际结合部管理盲点,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专栏9:新城组团发展指引.jpg

新城地区布局示意图.jpg

第二章  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

  为防止新城地区由于人口快速聚集衍生的产城分离、潮汐交通、卧城等大城市病的出现,“十三五”时期要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特色突出、环境优美、经济繁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的现代宜居小城镇。把小城镇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就业、提供服务的新空间,加强与城市发展的统筹规划与功能配套,增强服务城市、带动农村、承接疏解人口的功能。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区域功能分区,立足小城镇资源条件和发展基础,发挥京港澳高速、京昆高速、公铁联运等交通优势,实施“筑巢引凤”,推进“重点小城镇+功能区建设+大项目带动”模式,以中关村南部创新城建设为契机,围绕基金小镇、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中国北京农业生态谷等功能区布局,积极承接首都中心区优质产业,加快高精尖产业和商贸服务业的培育发展。

  强化大项目带动城镇开发模式。以良乡镇、窦店镇、琉璃河镇、长沟镇、张坊镇、河北镇等典型中东部地区为核心,以重点企业项目引进为契机,加快推动小城镇综合开发建设。积极引导设立小城镇发展基金,采取PPP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深度谋划推进与中海集团合作的良乡统筹城乡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项目,与中粮集团合作的以挖掘燕都文化为支撑的琉璃河特色小镇,与华夏幸福基业合作的以建设北京国际赛车谷为抓手的张坊镇整体开发建设,与国开东方合作的青龙湖镇国际文化生态创新区整体开发建设等。

  大力推进山区转型发展。坚持科学规划、生态优先、人口迁移、培育高精尖、永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按照“搬出来、引进去”的发展思路,推动减少山区人口,发展绿色产业。全力打造生态山区,构建南北两条水岸风景带,努力实现山区景观化。积极推进北部山区人口迁移和南部山区永久避险安置房工程建设,推动山区人口向中心城镇集中,统筹推进山区村镇整合,盘活利用山区闲置资产。在提档升级休闲农庄、养生山吧、采摘园等乡村旅游新业态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建设登山步道,打响“要爬山·到房山”品牌。

专栏10:特色小城镇分类指引.jpg

特色小城镇分类.jpg

专栏11:特色小城镇职能定位指引.jpg

第三章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积极吸引大企业、大资金、大项目进入农村,深入挖掘有开发潜力的山区农村旅游资源,重点协调发展西部山区的十渡、霞云岭、史家营、河北等典型区域的分散村落,缩减小型村、空心村、自然村。加强山区险村搬迁、拆村并居和新民居建设,缩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加快交通客运、治水治污、环境整治、景观绿化、减煤换煤、电网改造、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等,充分利用村落的生态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推进生态旅游业的品牌化建设。既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城市化,又大力推进农村现代化、可持续化,建设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管护、维护的机制,统一城乡居民社会保障,让农民就地享受到城市生活。

  一、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立足改善农村人居条件、传承乡村文化与农业文明,推进富有田园特色和乡村风貌的新型农村社区、农村新民居建设。参照城镇建设标准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城市服务管理向农村延伸,加强旧村改造。通过村企合作、成立股份有限公司等方式,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农村劳动力等农村资产。

  二、推进城市管理服务延伸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向农村延伸覆盖、生产生活社会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发展,加快城乡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一体化。逐步实施农村社区化管理。积极培育面向农村生产生活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积极拓宽非农就业渠道,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力度,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稳步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通过发展经营性不动产等方式增强农村集体经济活力,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提高集体经济“三资”管理水平,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农家乐和农村山区旅游,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逐步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积极推进转居、搬迁,促进增收。着力提高低收入农户收入,实施精准扶贫,确保全部脱贫。


第七篇  加快基础设施升级

  以预防和治理“城市病”作为重点,建设安全、高效、便捷的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体系,促进能力建设实现新跨越、结构优化取得新进展、区域发展趋于平衡、服务水平取得新突破。

第一章  交通

  着力推进京津冀交通协同发展,继续加强与主城区的快速交通联系,积极融入北京新机场的交通组织,加强与河北省的交通联系,发挥房山区在京保石发展轴上的枢纽作用,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公共交通、绿色出行为先导,提升交通综合管理与服务水平,积极倡导文明出行,努力缓解新城内部的交通拥堵,确保交通整体安全顺畅。

  一、构建立体化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

  依托京津冀城际铁路网络体系, 建设立体化、多层次的轨道交通,构建方便、快捷、高效的出行系统。提前谋划、加快推进京石城际铁路及城际铁路联络线建设,推进轨道交通燕房线主线竣工通车运营并启动燕房线周口店支线建设,研究利用既有京原铁路线,开通北京西站到十渡景区快速铁路专线。最终形成“两横两纵”为骨干的区域轨道交通网络体系,为京冀地区交通协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二、构建通达的对外道路交通体系

  以打通高速公路断头路、消除国省干道瓶颈路段为主要措施,积极推进房山区对外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加强我区与中心城的交通联系。积极推进京良路西段、丰良路、京周路改扩建、108国道新建、京良路西延线、京昆高速北通道等大通道建设,为承接和疏解奠定夯实的交通基础。加快构建我区与北京新机场的交通联系。通过推进西部发展带联络线、京昆高速与大广高速连接线(房黄亦联络线)及新机场场前北线西延项目,形成与新机场联系的两横一纵的交通体系。加强与河北省的交通联系。通过107国道(六环-市界)改扩建、房易路改扩建、良常路南延、涞宝路与张涿高速连接线等项目建设,加强与河北省临近市县的交通联系,推动我区成为京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

  三、构建互联互通的对内道路交通体系

  进一步完善新城路网结构。加快辰光东路、昊天大街、燕房西北环线、丁东路、燕房路改扩建、房山站东路等新城主干道路建设,推进汇商西潞、昊天南大街等次干路和知兴西路、河东路等支路的建设,打通道路微循环,实现路网合理级配,提升通行效率,形成循环畅通的新城内部路网结构。结合新时期的工作重点,为城乡结合部地区功能提升、新城棚户区改造和城乡一体化建设、重点功能区发展做好基础设施保障。打通南北联系,积极推进山区路网建设。加强山区乡镇之间、山区与平原地区间的交通联系,解决山区断头路问题,重点建设胜南路、108国道与京昆高速连接线(石水路)、大堂路等道路,拓宽改造良三路、良坨路、阎河路等道路工程。加强旅游通道建设。实施云居寺路改扩建、京昆高速与张涿高速连接线、涞宝路改扩建、千榆路应急避险工程等,加强山区旅游环线建设,带动全区旅游业发展。加强产业园区路网建设。重点建设规划北一街(G107-良常路)、紫码路(G107-房黄亦联络线)改建等工程。

  四、加快公交都市建设

  推动公共交通智能化与信息化建设,为乘客提供便捷的出行信息服务,建成以轨道及快速公交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多种运输方式相协调的综合客运交通体系。强化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在房山区和中心城之间复合交通走廊中的骨干地位,结合轨道交通房山线和燕房线的建设进程,动态调整地面公共交通网络布局和运营模式,尽快建立快速公共交通系统,形成高水平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建立多级的公共交通枢纽,重点推进长阳、吴店、窦店、阎村等客运站建设,提升换乘环境,缩短换乘距离,以枢纽为核心调整公共交通的线网布局,形成分区、分级的公交网络模式。

  五、完善城市慢行系统建设

  通过实施必要的机非分离措施,建立与城市土地利用相协调的自行车廊道与步行系统,为步行和自行车出行者创造安全、便捷和宜人的交通环境,做好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合理衔接和换乘。推广绿色出行计划,大力发展公共自行车,建设全面覆盖新城中心地区、人流密集区及地铁周边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

  六、合理配建停车设施

  重点建设公共停车设施和轨道站点周边P&R设施。结合小汽车增长,合理建设(布局、规划)新城停车设施,包括基本停车设施、公共停车设施和P&R设施。实行不同区域的停车配建指标差异化和不同区域停车策略差异化,配合实施交通需求管理。在大型公共交通换乘枢纽处,特别是轨道交通房山线和燕房线站点周边设置P+R停车场地,方便私人汽车停放以换乘公共交通进入城市中心区。充分利用道路、地下空间、可利用空地、废弃建筑等资源,增加停车位供给,切实加强停车管理,建立起新城内良好的停车秩序。

  七、有效防治交通拥堵

  认真落实各部门、街道(乡镇)的停车秩序管理、次支路和微循环建设、交通综合治理、农村公路管养等交通工作主体责任,纳入绩效考核。按照《北京市缓解交通拥堵第十三阶段工作方案》的要求,以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状况为目标,以解决“停车难、行车难、乘车难、行路难”问题为突破口,用“加减乘除”等新的举措和方法,综合施策,有效防治交通拥堵,抓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大公租自行车建设力度,倡导绿色交通,大力提高交通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改善出行环境的新要求。

第二章 能源

  围绕区域功能定位和服务重点的原则,能源供给立足均衡协调、安全可靠、清洁多元,适度超前,构建以天然气、电力清洁能源为主体,因地制宜推广应用地热、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实现能源供应体系新跨越。

  一、电力设施

  按照适度超前、优化均衡、重点优先的原则,加快重点和热点地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实施4*(1+1+1)网格化工程,加快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和张坊北京国际赛车谷中心区110KV输变电站等建设。本着安全可靠、结构合理的原则,优化主配网结构,并逐步实施智能化,加快农网升级改造,保障农村地区“煤改电”电力需求;本着即插即用、平衡稳定的原则,支撑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试点实施电力体制改革,试水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售电侧建设运营管理。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专栏12:网络化工程.jpg

  二、天然气设施

  以北京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为契机,按照安全稳定、供需平衡构建燃气梯级供应结构。即中东部平原发展带(新城区域和重点乡镇)实现市政管道天然气全覆盖;西部浅山区发展带以压缩天然气、管道天然气和瓶装液化石油气的差别供应;西部深山区乡镇以瓶装液化气供气为主的燃气供应体系。“十三五”时期,大幅提高天然气气化率,天然气供暖比例达70%,以市场化试点手段,完成新城范围内五座集中供热锅炉房“煤改气”,2017年全区基本实现清洁能源化。

  三、热力供应设施

  按照节能减排、稳定安全、清洁高效、因地制宜原则,全力优化供热用能结构,新城组团以集中热网、清洁能源分户供暖为主,良乡镇、韩村河镇、窦店镇、琉璃河镇等重点镇域以涿州热电联产、调峰锅炉为辅,并推广应用窦店镇“供热市场化”模式建设燃气调峰锅炉房,满足近远期供暖需求。在条件适宜地区试点推广地热资源、再生水热泵供暖。继续推进供热计量收费改革,建设供热行业管理信息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数字化、信息化、动态化管理。

  四、发展新能源新技术

  在经济及地质条件适宜的地区大力发展地热和热泵供暖,加快余热、再生水、深层地热和浅层地温能资源利用。拓宽太阳能应用领域,在新建居民住宅建设太阳能光热系统,鼓励热水需求量大的工业用户利用太阳能中高温热水。试点实施废弃矿区、饱和垃圾填埋场等场地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在具备条件的工业园区、厂房、大型公建屋顶发展分布式光伏系统。

第三章  水务

  严格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及市政府下达的用水指标,有效控制用水总量。坚持“节流、开源、保护水源并重”的方针,统筹考虑节水、再生水利用、雨洪利用、水资源保护等各项措施,合理利用多种水资源。

  一、节水优先,构建社会化高效节水体系

  坚持“节水优先”战略,继续贯彻《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控制计划用水总量,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高全民水危机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节水工作,健全各行业的节水管理机制,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二、统筹兼顾,建设城乡一体化供水体系

  整合城乡现有供水设施,推进良乡水厂(一期)建设,做好南水北调配水管线、新城供水管网及管网末梢最后一公里的建设,加快乡镇集中供水厂建设,并将供水管网延伸到周边农村地区,提高管网覆盖范围,构建“新城带乡镇、乡镇带农村”的城乡一体化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切实做好农村改水工作,提高农村饮水质量。继续推行农村饮水健康行动项目(包括水质消毒项目、风险管理项目、水处理项目),提高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质量。完善农村供排水基础设施的管护养护机制,实现城乡供水服务均等化。

  三、建管并重,建设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体系

  以解决污水处理滞后、水环境差为核心,到2020年,力争全区污水处理率高于85%,全区跨界断面水质综合达标率达到市下达目标。

  因地制宜,推进污水集中处理、污水分散处理相结合,加快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厂、农村小型污水设施、配套管线的新建或升级改造,加快新城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升级改造城关污水处理厂、新建长阳第二污水处理厂,实施房山区再生水利用工程,在良乡、长阳建设再生水加水点22座,为园林绿化、河湖景观、道路浇洒等提供再生水水源,实现输水规模8.0万m3/d,逐步形成再生水回用系统。逐步完善城镇有污水处理厂、村村有污水处理设施、再生水高效利用的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体系。加强污水管网建设和改造,对现有雨污合流的排水系统加快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对污水管网未覆盖的城乡结合部、居住小区等,建设污水临时收集处理设施,杜绝污水直排河道,全面消除黑臭水体。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2020年底前,乡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全部纳入污泥集中处理处置体系。

  四、循序渐进,健全防洪排涝体系

  大力建设“海绵城市”,健全防洪体系,强化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按照“渗、蓄、防、排、控、管”的规划理念,进行流域控制、分区防守、洪涝兼治,构建“十库、四河、一区”的防洪排涝工程格局。实施大石河上段和拒马河上段等治理。规划治理南窖沟、马鞍沟、大石河行洪沟等山区行洪沟,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消除中小型水库安全隐患。积极推广雨洪利用,减少进入河道的径流量。探索城市雨洪利用新方法,加快建设雨洪水收集利用设施。

第四章  垃圾处理

  深入贯彻循环经济理念,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完善垃圾分类收集、再生利用、无害化处理的全过程管理体系。按照特许经营模式完成房山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完成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设施建设,建设城关粪便消纳厂,试点实行餐厨垃圾、建筑垃圾收运特许经营。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推进公厕、环卫停车场、垃圾转运站等环卫基础设施配建工作,加强对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的全过程管理,力争使各类废弃物“能分类、收得全、可再生、全处置”。继续推进城镇地区垃圾分类工作,完善资源回收体系建设。

第五章  景观设施和秩序环境

  一、构建绿色生态的新城环境

  做好城市绿化建设,在完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上做文章,通过新城公园及周边绿化设施的建设,着力打造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新城生态格局。重点建设西潞公园、卧虎山森林公园、雾岚山公园等一批城市公园项目。继续巩固加强京港澳高速公路、京广铁路、地铁沿线等重要通道的环境整治工作。分批开展老旧小区、街巷胡同、校园周边的环境建设,实现环境面貌有改观、景观水平有提升,确保通过2017年国家卫生区复审。实施农村环境建设提升工程。推进环境薄弱村庄整治,建设精品街,形成农村环境建设亮点。

  二、构建和谐文明的景区环境

  加大景观设施建设力度。在旅游景区范围内,进一步挖掘房山文化元素,通过景观设施建设,进一步凸显房山文化,将景观设施、房山文化、生态环境和旅游市场融合在一起,把景观设施作为房山文化品牌的一个体系,将富有文化内涵的人工景观设施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进一步丰富旅游内涵。加强区域合作,保护京西南母亲河拒马河,共同打造“生态拒马河?绿色经济带”。

  三、秩序环境

  继续规范街面环境秩序。加大小广告、黑车、无照经营、露天烧烤、废弃车辆等突出问题治理力度;集中治理私设地锁行为、建筑垃圾违规运输行为;严查泄露遗撒、乱倒乱泄、无证运输等违法行为;规范施工围挡。继续规范经营秩序。规范各类集贸市场经营行为,取缔非法废品收购站点,整治沿街商户店外经营行为,严查超范围经营和违规占用公共空间行为。继续规范旅游秩序,加强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建立长效机制。继续开展旅游秩序专项治理行动,开展旅游沿线、旅游景区、公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严厉打击非法“一日游”、黑旅游车、黑导游等违法行为。继续规范交通秩序。严厉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规范停车收费,严整其他车辆侵占自行车道、人行道等突出乱象,清理街面、道路沿线、居住小区的废弃车辆,实现交通秩序和谐有序。进一步加强对环境薄弱地区进行整治,开展第一印象区域环境建设工程,完善城市景观环境提升建设,继续推进村庄环境建设,全方位打造美丽宜居的新房山。

第六章  智慧城市建设

  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十三五”期间,我区将紧抓互联网发展契机,加快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新城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应用,以长阳镇作为全区智慧城市示范单位,加快我区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市民生活水平。

  一、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电信、网络和广播电视以“光纤入户”为基础的一体化建设,加快宽带普及,大幅提升网络速度。加快推进“光进铜退”改造,努力实现新建城市居住建筑直接光纤到户,已建小区加快推进光纤到户改造。推进重点公共场所公众免费WiFi覆盖。努力打造信息安全区,加强水气电热、能源、交通等领域控制系统和政务、金融、社保、通信、医疗等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加大网络数据和用户信息保护力度。深入贯彻落实国家鼓励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新政策,积极创新工作模式,在新城及重点发展地区试点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有效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城市集约高效和转型发展,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基础设施保障。

  二、全面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

  加快数字城市建设,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空间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建立城市公共空间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城市部件和事件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和空间可视化,将网格化管理向乡镇地区进一步铺开,尽快落实网格化全区一张图的工作要求,推进全区“安全生产动态监管与应急平台”建设和应用;加快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升级,完善道路交通信号控制体系,建设覆盖主要道路、公交场站、轨道站点及沿线的数据采集监控网络;在重点区域安装传感器装置,实施监测水、电、热等能源使用情况,定期对采集数据进行分析、调控、预警,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监测部门共享信息,全面提升资源开发、循环利用、节水效率和服务保障水平。

  三、加快推进智慧民生应用

  积极引导企业进军智慧民生应用的开发,推进智慧文化建设,通过数字图书馆、数字知识库、数字视频系统建设,为城区居民、企业员工提供在线查阅图书、文献、视频等服务。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以社区为单位构建数据采集平台,整合人口、民政、社保、医保、残疾人、住房保障、就业、房源等民生数据资源,为政府、居民提供直观、易用的管理和服务;加快虚拟社区建设,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利用博客、微博、网上社区等渠道,自愿共享资源,加强在线交流、互助。推进智慧教育建设,推进城区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现多媒体教学;积极开展远程教育,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渠道分享教育。



第八篇  大力改善民生福祉

  “十三五”是房山区城镇化深入推进的重要时期。随着城镇人口所占比重不断提高、人口空间分布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呈现出更加多层次和多样化的需求。未来五年,房山要按照京津冀一体化和首都主城区功能疏解的目标要求,以全面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统筹协调、整合共治发展战略,把我区建设成为基本公共服务空间布局合理,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共同发挥作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会治理和服务的现代新区。

第一章  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以“公平、高效、优质、开放、创新”为主题,以促进教育内涵发展为主线,调整与优化教育结构布局,完善“幼、小、中、高、职、成”全覆盖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教育人力资源素质,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大力实现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区域教育事业发展水平,推动房山由教育大区向教育强区转变,由学习型房山向创新型房山迈进。 

  一、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提高学前教育覆盖率

  改造和建设一批高标准、质量优的学前教育机构,培养并推出一批在市、区有影响的园长和教师。积极落实房山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公办园,积极扶持民办园,合理利用新建居住小区配套幼儿园,建立起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力争到“十三五”末期,全区增加市级示范园3所,区级示范园4所,市级早期教育示范基地19个,学前特殊教育资源教室3部,提高公办园质量,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深入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引进名校办分校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学校办学,引导民办教育规范发展,充分满足城乡适龄儿童的入园需求。进一步推进六一幼儿院、长阳西站3号地居住配套幼儿园、长阳站7号地西城区旧城保护定向安置房配套幼儿园等一批幼儿园开园。进一步推动民办园管理规范进程,严格控制新生的非法办园。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覆盖率,确保到“十三五”末,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达到98%以上,建成并完善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体系。

  二、着重发展义务教育,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建设与人口分布相协调的教育设施,推进义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推进与各省市教育部门协作交流,加快房山教育发展专家团队建设,构建具有房山特色的教育联盟。确保小学入学率持续保持在100%,完成率持续保持在99%以上。初中入学率持续保持在99.9%。深化实施素质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加强体育艺术工作、社会大课堂,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持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向平原、山区学校和相对薄弱学校的倾斜力度,探索学区化和联盟校建设,逐步统一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

  以高考改革为导向,优化高中结构布局,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引进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率先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确保高中普及率持续保持在99%以上,高考录取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考入重点和名牌高校学生大幅度提升。探索名校办分校模式,积极承接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疏解。力争在“十三五”末期建成若干所在北京市具有广泛影响的品牌高中。进一步完善高中布局与结构调整,促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三、大力发挥高等教育资源优势,推动区域创新发展

  从教育本质着眼,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构建“幼、小、中、职、成、高”相结合的教育体系,细化以全面发展来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理念;从组织架构落脚,推动高教园区等高校与中、小学共建创新,建立附中、附小等合作多赢的教育模式。进一步推进良乡高教园区建设,提升高教园区基础设施水平。积极承载市属高校调整疏解任务,落实北京工商大学整体搬迁,充分发挥高校智力优势和创新潜能,推进高校与企业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满足高科技研发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继续推进高教园区向科教产业基地转变,建设智慧城,助推房山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加速房山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四、全面推进各类教育发展,进一步完善全民教育体系

  积极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积极承接城六区研究所、培训机构、学术团体等研究培训机构迁入我区,合理调整与规划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深化校企合作,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订单式”等培养模式,提高汽修、物流等高水平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质量,结合国际红酒城、北京文化硅谷等项目拓展职教新领域,创新中高职衔接模式,进一步整合农村文化、科技、体育和卫生等学习资源,完善区成教中心、乡镇社区成人职业学校、村成人学校三级网络的功能,大力提升各类成人培训质量,提升职成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学习型社会体系,深化学习型组织建设,实现由学习型房山向创新型房山的转变。积极扶持特殊教育,重视民族教育,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打造民办教育品牌学校,提升民办教育质量。

  五、加强教育对外合作开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加强房山区教育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扩大教育对外开放领域,拓宽主流渠道,提升合作水平,传播优秀文化,共享优质资源,培养国际人才,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质量的教育开放合作主流体系。建立与房山城市功能定位相适应的教育对外开放机制,深化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合作,建立全国校长、教师培训基地,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探索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加强与北师大合作,参与北师大教育学重点课题项目;加大与西城区教育合作,推动区域教研发展等,全面提升教育综合实力。

  六、加大教育宣传,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强化正面宣传,加强舆论引导。围绕打造房山教育品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的目标,以相关新兴媒体和宣传教育平台为抓手,加强对教育政策、教育亮点和特色的宣传。加强舆情分析研究,提高应对能力。主动应对舆论热点,把握引导时机、节奏和力度,努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不断增强教育宣传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第二章  推进健康房山建设

  深入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增强居民健康意识。实现全民健康覆盖,保障居民健康水平,全面提升人口素质,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优化区域卫生资源配置,强化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高区域医疗中心的医疗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大引进社会资本办医力度,引进优质医院,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医疗健康服务需求,加强医养结合发展健康产业。

  一、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建设,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

  全面强化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实现分层就医格局,建立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机制、医疗卫生服务评价机制和现代医院管理机制。形成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龙头,各级医疗卫生单位为中间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网底的三级疾病控制、预防保健、计划生育网络。增强慢病管理能力,提高区级综合医院心脑血管意外、创伤和急重症救治能力,在2020年前,35岁以上高血压控制率达到50%,35岁以上糖尿病控制率达到50%。继续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保持计划生育政策和工作机制的稳定性,确保符合政策生育率保持在96%。大力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完善以人口健康为核心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公共卫生监管能力。加强基本公共卫生卫生网底建设,促进公共卫生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二、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和布局,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根据城市发展和人口分布,合理布局医疗卫生机构,在平原地区增设区域医疗副中心,在长阳、窦店等地区加快高水平医院引进,争取引进2家以上部属、市属综合或专科医院,满足群众高水平、多方位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提升区级医院综合服务水平。通过医疗联合体建设形成双向转诊机制,使90%的疾病能够在区域内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比例、预约转诊率和双向转诊率都明显提高。逐步构建起布局合理、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分级诊疗就医格局。借助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和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优势,建设房山中医院良乡院区,推进优势学科建设,强化区中医医院龙头引领作用。规划筹建精神卫生保健院,推动公共卫生服务覆盖特定人群。筹划选取房山第一医院作为试点,探索政府引入社会资本加大公立医院建设的发展模式。

  三、加快养老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我区健康业发展水平

  满足市民多样化健康需求,完善公立医疗机构康复护理功能,大力开展中医康复护理工作,为群众提供简、便、验、廉的中医康复护理服务;结合居民需求特点,建设一家老年康复机构。利用现有的乡镇卫生院的资源加强康复护理职能。推进医养结合的健康产业和医疗相关企业的发展,通过在养老保健机构建立公立医院以及公立医院巡诊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办康复护理医疗机构,加快引进高水平的专科康复护理机构,为养老产业提供医疗、康复、健康管理等服务,实现公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有机合作,养老产业与卫生事业发展配套跟进。

  四、发展体育事业,促进全民健身

  全面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创建北京市体育特色乡镇,推动北京市体育生活化社区达标,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参与和健康水平,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建设良乡高教园区体育中心工程、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山地越野步道标识工程、乡镇级全民健身中心达标工程和智慧健身工程。打造大型综合体育场馆和体育产业创业园区,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以冬奥会为契机,加强我区体育赛事、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开发品牌赛事和特色产业项目,扩大体育产业的规模和影响力,实现房山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体育课及课外活动内容建设,大力扶持和发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提升学生体育素养和体质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水平。稳步推进体育设施建设和运营改革,推进各类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场馆运营,设施利用率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形成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确保“十三五”期间,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乡镇、村体育场地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大力扶持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构建多元主体供给格局,积极举办大众体育赛事,培育全民健身氛围,大力发展群众性体育组织,壮大全民健身指导和志愿服务队伍。

第三章  完善普惠共享的民生保障

  完善就业保障、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等民生保障机制,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

  一、构建更加积极的就业保障体系

  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就业政策。围绕全区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做好就业培训和就业促进。紧跟快速转型步伐,强化市场需求大的通用技能培训,优化创业培训项目,鼓励为用工企业提供个性化的培训,切实提升就业培训的有效性。围绕高校毕业生、山区迁移人口、转居农民和“4050”人群,鼓励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失业人员再就业,稳定和扩大农民就业创业,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帮扶工作。进一步完善区、乡镇(街道)、社区(村)三级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服务场所、服务人员、服务流程的规范化,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作用,落实好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平均每年促进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万人以上。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动态信息系统,实现就业信息与人才资源市场的有效对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壮大现代制造业,改善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城乡劳动者进入新型社会经济领域就业。着力营造大众创业的制度环境,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和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加大劳动监察力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持可持续性”为主线,加快建成“城乡一体化、水平多样化、服务均等化、管理精细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围绕灵活就业,做好保险扩面和稳定工作。立足转型阶段特点,积极为我区新入驻企业提供服务,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确保五项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增长率达到5%,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为重点,大力推行社保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和标准化,积极配合市级推动社会保障一卡通建设。同时,着重改善城乡居民各项保险待遇,待遇水平和公平性有较大幅度提高。继续推进社保业务服务下沉,积极完善基金监管体系。建立动态监控机制,规范各单位的参保缴费行为,对转型企业、困难企业等群体进行政策扶持,减少断保、退保现象,确保参保人群稳定。

  三、大力发展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

  依托居民经济状况核查信息系统平台,健全城乡救助对象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和低保对象退出机制,提高救助对象认定的准确性,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进一步规范临时救助制度,完善应急救援预案。加快区县级永久性救助设施的建设,推进社会救助中心项目,确保区县级救助床位总数达到200张。发展慈善事业,扩展经常性捐助站点和慈善超市;加强慈善组织培育和监管,创新慈善项目化运作机制;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库能力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积极推进节地生态安葬,保障群众基本安葬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推进社会福利制度适度普惠

  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继续落实“九养政策”,加大政府购买社会化养老服务力度,拓展社区养老服务功能,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区社会福利中心养老设施建设,到2020年,实现百名老人机构养老床位按4.0-4.5张配置,全区街道(乡镇)社区养老设施全覆盖。改善妇女儿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建立孤残儿童福利保障经费自然增长机制,将社会散居孤儿纳入保障范围。规范家庭寄养模式,保障寄养儿童权益。加强儿童福利设施建设,实现儿童福利设施从简单提供基本养育向培养回归社会和独立生存能力转型。健全覆盖城乡全体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权益。增加残疾人在康复、辅助器具、教育、托养、无障碍、文化等方面的社会福利项目,支持养老机构面向残疾人提供机构托养服务。继续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优化残疾人出行和居住环境。争取到2020年,建成一所不少于规定床位、满足残障人托管需求的民政直属精神卫生社会福利机构,建成2处各不少于50张床位的智障人员社会福利机构,初步满足需照料的精神病患者入住需求。

第四章  加强人口调控与服务管理

  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市严格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布局部署要求,坚持疏管结合、多措并举、综合施策,以最大决心、最大力度,有效控制人口规模、着力优化人口结构、切实提升人口调控能力,到2020年全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30万人以内,为实现房山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社会转型创造良好条件,为全市“十三五”时期人口调控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有力保障。

  一、有效控制人口规模增长

  以功能疏解带动人口有序疏导。深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扎实有序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严控增量,调整存量,落实执行北京市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实施更为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坚决淘汰、清理和禁止不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的产业,以功能疏解带动人口有序疏导。

  以严格执法减少人口无序聚集。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违法建设,持续开展重点行业专项整治,严格查处取缔违法经营行为。依托城乡管理网格化力量,强化部门联动执法、乡镇街道联防联控,切实形成治理的工作合力,提高执法的效力,逐步压缩人口无序聚集空间。

  以社会治理促进人口合理布局。严格落实地下空间三年综合整治行动计划,加强地下空间管控整治。开展违法房屋出租专项整治,加大对房地产经纪机构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加强租赁房屋登记和依法纳税,规范国有企业出租房屋管理,推动房屋租赁管理居住证制度的有效衔接,健全群租房综合治理长效机制。总结、推广出租房屋集中经营管理新模式,提高出租房屋规范化管理水平。推进旧城和棚户区拆迁改造,引导外来人口有序分流。推进城乡结合部建设及综合整治,改善城乡环境面貌,着力实现减人增绿。

  二、着力优化人口结构

  认真落实计划生育新政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优化人口年龄结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认真贯彻《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及其《实施意见》,大力发展养老健康护理服务。

  优化调整就业人口结构。发挥产业升级和功能疏解对人口就业的带动作用,以劳动生产率提升为重点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疏解清退不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的产业,大力引进科技创新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以产业功能调整带动就业人口结构调整。

  积极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群体。紧抓中心城区功能人口疏解和产业空间布局调整机遇,以产业项目为载体,以“产城融合、职住平衡”为目标,加快产业和城市功能完备,大力吸引优质人才到房山发展。积极承接中心城区教育、医疗、文化休闲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打造优美生态环境,提升人居幸福指数,构建首都人才聚集新高地。

  三、切实提升人口调控能力

  完善人口调控工作机制。加强顶层设计,系统研究人口结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严格规划执行,充分发挥规划对人口调控引领作用。科学统筹调度,细化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促进人口调控工作有序开展。坚持部门、乡镇“双调控”机制,明确职能分工,强化主体责任,形成调控工作合力。强化督导考核,科学制定乡镇、街道人口调控指标,实施好财政奖惩机制和考评工作,确保调控实效。探索人口要素评估机制,在园区建设、项目实施、重大决策和公共资源配置中引入人口要素评估,引导企业使用本地劳动力,避免经济发展带来人口特别是外来人口的过快增长。

  创新人口管理服务体系。配合落实好中央和北京市制定出台的户籍管理、积分落户等人口调控相关政策措施,开展户口登记管理清理整顿,实现户籍人口管理科学化。严把进京指标管理关口,合理调配指标使用,充分发挥进京指标对人才建设重要作用。完善居住证制度,强化人口属地化管理,有序扩大居住证持有人享受公共服务范围,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就业、医疗、教育联动信息系统,有效提高外来人口服务管理的精细化、人性化和信息化水平。构建人口服务管理信息支撑体系,加强人口动态监测与调查分析,建立人口基础信息库,推动人口信息整合、共享和发布制度,开展人口大数据分析应用,搭建全区联网、部门联动、覆盖城乡的人口服务管理信息支撑系统。加强少数民族等重点外来人口服务管理,及时化解民族矛盾,有效维护社会稳定。

第五章  创新社会治理

  顺应社会转型发展趋势,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城市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体系建设,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动员社会广泛参与,推进社会治理多元化;加强治安防控和应急处置,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围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着力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落实到社会治理具体实践之中。发挥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做到科学治理、依法治理、有效治理。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创新,动员和引导公众有序参与社会治理,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社会治理和公共事务中的重要作用,依法破解社会治理难题。进一步健全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工作体制,调动区直部门和街道(乡镇)积极性,激发社会组织和企业自觉性,提升社会治理的整体合力。

  二、完善城市服务管理网格化体系

  全面实施《关于加强房山区城市服务管理网格化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强化“全方位覆盖、精细化管理、零距离服务”的网格化工作理念,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形成与“一区一城”和“京保石桥头堡”相适应的现代服务管理模式。将房山区人防指挥通信系统、防空防灾警报网络等信息资源融入房山区应急管理体系,为城市应急和防空防灾指挥决策提供信息数据支撑。加强城市管理网、社会服务网、社会治安网“三网”融合建设,力争2016年底,基本实现“三网”融合发展;2017年底,基本实现“三网”一体化运行,逐步实现社会服务更加精准、城市管理更加精细、社会治安防控更加精密、社会治理主体更加多元。

  三、培育发展社会组织

  完善“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更好发挥其政治上的桥梁纽带、业务上的引领聚合、日常服务管理的平台窗口作用。加快房山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建设,大力培育和优先发展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力度,推动政府部分社会服务管理职责向社会组织转移,引入竞争机制,支持社会组织提供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各类社会服务。推进建立“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制度,引导社会组织法人建立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内部治理结构。鼓励居民自治,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和基层公共事务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通过发挥社会工作者专业优势、完善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引导社会公众有序参与,进一步形成多元治理、共建共享工作格局。

  四、加强社会治安防控

  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社区自治组织、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在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健全基层社会舆论信息和利益表达机制,及时全面掌握社会舆论动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导向。完善社会矛盾多元调节体系,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结合的矛盾调解机制,强化源头预防,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加强社会运行预警和舆情汇总分析,做好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五、完善应急处置体系

  以强化责任、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和应急处置为重点,构建高效的公共安全工作体系,推动“平安房山”建设。重点确保人口集聚区的公共安全,深入推进村庄社区化建设,加快城乡结合部治理和棚户区改造。规范景区建设,提高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监管措施,加强危险品道路运输安全监管,加大对重点行业、特种领域及重点区域的安全监督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推进企业消隐工程,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推进基层派出所、消防站和应急救助站的建设,完善防震减灾体系,增强防震减灾能力。健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增强应对极端气候的能力,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的建设,防止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强化对食品、药品的市场监管,保证人民群众的安全。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做好档案保密工作。加强基层公共安全服务设施建设,拓展广场、学校、停车场等公共场所和设施的应急避难(灾)功能,提升城市综合防护能力,加强民防建设。


第九篇  大力建设文化强区

  立足融入首都西部历史文化带建设,强化房山作为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的重要战略支点地位,加快文化发展改革,推动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强区转变,争创京保石发展轴区域文化交流交往中心,以文化“软实力”为房山转型发展凝聚强大正能量。

第一章  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高地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焦全区转型发展主题,讲好房山故事,传播房山声音,提升房山形象,进一步提振房山人民的精气神,让思想宣传工作深入人心。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强舆论宣传平台和渠道建设,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利用全媒体传播提升房山对外影响力。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新型市民文明教育体系建设,加强群众思想道德建设,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深入开展道德模范宣讲教育,深入开展志愿服务、公共文明引导和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塑造健康向上、自强不息、崇德向善的大区心态,培育房山人民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加强科普教育,鼓励市民终身学习,提高人文和科学素质。大力涵育公共文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从小事做起,努力解决乱停车、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不排队等群众反映突出的公共文明问题,努力消除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不文明行为,大力倡导简约生活、绿色生活、垃圾减量分类、文明上网、文明旅游等,提升城乡居民文明素质。

第二章  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名区金名片

  实施大型文物保护工程,积极推动琉璃河燕都遗址公园的建设,推进周口店申办世界遗产大会,带动区域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协调发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进一步完善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实施国家级、市级非遗项目“六个一”保护措施;着力推进“菊花白”酒传统酿造技艺、京绣、水峪中幡、大石窝石作技艺生产性保护利用,加强衍生品开发,发展一批特色项目,探索建立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鼓励非遗项目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成立行业性社会团体组织。加强城镇化进程中地域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实施“房山记忆”历史文化保护工程,对历史文化村镇传统建筑风貌、人文环境及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有形”、“无形”文化遗产进行系统保护。做好水峪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开发,努力发挥历史文化名村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加强抢救性文物保护设施建设,推进可移动文物普查,建立完善保护档案。加大文物执法力度,全面提升文物保护水平。

第三章  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

  一、提供优质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标准化建设,“十三五”末实现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全覆盖。扎实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争创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标准化。加强重大功能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文图两馆、人民剧院)、区电影文化中心对内文化服务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平台及窗口职能。加强文、图两馆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推进落实文化馆理事会工作方案。鼓励跨乡镇街道(含特大型居住区)设置建设区域级综合文化中心,继续开展乡镇文化服务中心达标工程,全面落实村社综合文化活动室建设工作,打造“一刻钟文化服务圈”,为市民营造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空间。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标准化,统一乡镇、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和户外文化广场,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室的建设标准;统一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种类、数量、水平、配送路径与方式,统一文化民生工程项目、布局、结构标准与功能配置,统一全区示范性、引领性、惠民性重大文化活动的组织协调与推进,确保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促进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多样化。深化实施“星火工程”、“周末场演出”、“送戏下乡”、“送书下乡”、“百姓周末大舞台”等重点文化工程,不断提升公益性文化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坚持需求导向,继续开展“春节系列文化活动”、“文化周末大舞台”、“世界读书日”、重阳节主题活动、“全民读书活动”、“房山戏剧节”、“主题电影展映年活动”、“周末相声俱乐部”等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加大力度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建立完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征集、整合机制,加强数字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推动公共文化场馆数字化功能设施配套,重点推广图书馆ATM、电子阅报屏、电子书借阅机投放,到“十三五”末,实现全区镇街24小时自助图书借阅全覆盖,形成实体服务、网络服务、自助服务、移动服务互补的文化知识服务系统。搭建数字服务平台,研发建立全区公共文化数字服务门户“房山文化在线”,构建“门户网站+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管理系统+APP应用”的服务架构,探索以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智能手机、PC电脑、数字电视为渠道,为市民提供触手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公共文化场馆数字化功能设施配套,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

  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

  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发挥北京(房山)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的带动作用,重点抓好云居寺文化景区、北京文化硅谷、国际红酒城、乐高主题度假村、张坊国际赛车谷等重大项目建设,努力形成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发展,打造具有房山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功能区。积极开展区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认定工作。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文创产业化、产业文创化”。充分利用中国兰花大会、房车博览会、长阳音乐节、长沟长走大会等活动带来的人气和影响力,积极承办具有国际、国内重大带动影响的会议、展览,“十三五”时期力争每年举办大型国际会议3-5场。

  加大服务平台建设,引进优质人才。依托文化创意产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投融资促进平台”、“市场开拓平台”和“重点要素引进平台”等载体的服务作用,加大文创资源的整合力度,拓展交流渠道。建立完善“文化创意孵化平台”,努力引进人才。充分发挥我区高教园区智力优势,探索“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模式,加强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吸引文化创意人才来房山发展,鼓励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走精品化道路,提升我区文化创意产业地位。

  优化服务环境,完善支持政策。加强政策整合力度,综合财政、税收、工商注册、产业扶持等内容,完善一站式服务流程,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支持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意服务企业。加快制订实施扶持小微文化创意企业发展具体举措,用好扶持基金,加强创业中介服务,简化注册登记和行政性报批审核程序,降低注册登记门槛。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和分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重大项目建设。

  三、推动重点文化功能区发展

  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着力培育具有战略支撑作用的文化功能区。以房山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青龙湖和琉璃河地区为主要载体,加快建设一批国际化会展场馆和接待设施。积极发挥北京文化硅谷、云居寺文化景区等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促进文化资源聚集与合理配置,推进文化功能区规模化、特色化发展。按照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理念,完善标志性文化设施体系,建设一批代表房山文化形象的重大文化设施,启动区博物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区美术馆及以长沟大墓为基础的唐代文化博物馆等项目建设,引导、依托社会力量,谋划建设特色文化艺术馆、专题博物馆等,形成若干富有房山特质的文化标识。

  四、优化文化发展空间布局

  周口店、长沟、大石窝、青龙湖、霞云岭、十渡等具有较好文化资源优势的乡镇,应大力培育文化旅游、会展、教育培训、郊区型金融服务、商务办公等新兴产业,建设北京西南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发展区。长沟应依托北京基金小镇和文化硅谷,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低密度商务办公,依托长沟水乡发展企业度假培训和会奖旅游,依托500年历史的长沟大集和长沟府前商业街发展民俗文化商业服务及民宿文化旅游。大石窝应依托云居寺佛教文化发展宗教文化交流。青龙湖应依托其优势环境和景观资源,发展国际会议会展。琉璃河应依托临空优势、燕都遗址和中粮生态谷项目,发展农业会议、城市发展会议、遗产保护会议。霞云岭应依托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文化展示展览教育。十渡应依托拒马河流域文化、红色文化和独特的山水地质景观等资源优势,打造生态休闲度假后花园。以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为品牌,北京(房山)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为核心,以青龙湖、琉璃河为补充,重点带动浅山文化旅游发展区内涵提升,构建国际文化交往空间,将全区打造成为首都西南绿色生态屏障和世界城市的旅游目的地。

文化发展空间布局示意图.jpg

第四章 积极扩大文化交流交往

  积极构建文化交往交流平台。以2016年“一带一路”国际葡萄酒大赛、2018年世界遗产大会、第八届国际地质公园大会等重大事件为抓手,落实国际文化交往空间建设。其中,依托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举办第八届国际地质公园大会,依托周口店遗址举办2018年世界遗产大会,启动房山科技与文化交流发展,科普与休闲融合发展,向世界集中展示房山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房山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依托房山文化资源和北京科教、行业组织资源,积极争取主办或承办国家级和国际级会议、展览、论坛等对外交流活动,重点引进历史遗产保护类会议、城市发展会议、宗教文化交流、金融会议等高层次文化交流活动,以及国际新材料大会、应用科学国际会议、智能制造论坛等行业会议和科技交流活动,构建多层次的科技与文化的国际交流平台。


第十篇  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强法治建设

第一章  全面深化改革

  进入新阶段,改革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和任务,必须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十三五”期间,要以全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为引领,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破除转型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探索城乡协调发展、行政体制、经济体制、区域协同等改革试验,增强发展动力。

  一、抓好全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全面提速提质我区新型城市化进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总体实施方案》、市委关于深化新型城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利用我区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区的契机,落实北京市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全面提速城市化进程。

  积极推进公共服务领域改革。研究制定加快公共服务领域改革的具体政策和实施办法,出台房山区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实施意见,认真总结环卫体制机制改革的经验,积极推动医疗、供热、文化、水务、园林、燃气、交通等方面的改革,既鼓励市属国企参与,又鼓励民间资本包括区内资本参与,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争取房山成为市级公共服务领域改革试点区。编制政府权力清单,研究制定政府权力清单动态管理办法,推进审批事项政务公开。落实审批事项精简和市级下放事项的承接工作,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继续推进行政审批事项和投资项目审批事项流程优化工作。

  积极探索城中村改造新模式。以西潞街道“北五村”城乡一体化改造为重点,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土地改革新模式,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以城关街道洪寺等十个村棚户区改造为重点,积极探索老城区改造新路径。

  积极开展试点探索。积极探索农转居和农民真正变为市民的新路径,促进农民就业技能和文化综合素质提升。积极探索产城融合、职住均衡,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积极探索盘活存量土地、促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的新机制。

  二、简政放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自身现代化是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也是新形势下建设廉洁型、法治型、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要在着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发挥政府对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法治型、廉洁型政府。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改进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和方法,突出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上来。推行政务公开,建立公示和公告制度,实行透明行政。加强政府部门的有机协调,逐步建立起统筹调控、分工协作的综合协调机制,提高行政效率。建立政府绿色审批通道常态化机制,培育和完善法律、咨询等商务环境,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环节,推行权力清单制度。改革招商引资工作机制,积极推进以规划先行招商、以服务质量招商、以特色品牌招商、以环境优势招商。完善发展楼宇经济和引进总部经济相关政策,制定专业化、团队化运营办法。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加快实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探索建立新型监管体系。面向百姓的生存和发展需求,创新政府服务方式,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群众满意。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改进工作作风,强化公共服务意识。加强政府廉政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考核奖惩制度,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稳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及重点领域改革,强化区政府、乡镇(街道)在城市管理中组织、统筹、协调职能。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创新机构编制管理。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府临聘人员管理改革,落实《关于推进临聘人员管理改革的指导意见》,突出“规范当前,谋划长远,提高效率”,健全权责清晰的管理体制,建立岗位分类体系、薪酬确定与调整机制,完善人员招录、实名合同制、绩效考核等管理制度。同时,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实行属地化网格化管理、建立内部职位体系等新思路、新模式。

  提高政府对经济发展的调控能力,统筹区域发展。发挥好政府配置资源的作用,通过规划、政策、资金等调控手段,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统一管理体制机制,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发展。按照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需求,科学统筹功能区布局和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促进功能区之间融合统筹发展。加强对功能区发展规划研究,培育园区主导产业,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

  强化政府自身现代化建设,提高行政管理和服务水平。要真正树立与建设“四个中心”城市相匹配的现代化管理和科学发展理念。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升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知识层次和综合素质,打造现代智慧型政府。加快政府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管理资源和信息共享,打造现代管理型政府。按照行政效率最大化的原则,优化政府资源配置和行政程序,使政府及各部门协调高效运转。推动政府各部门平等、公正、规范行使各项权力。强化服务意识,提供快速、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公共服务产品,打造标准化、国际化服务型政府。

  三、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经济体制机制改革

  大力推进国企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国资国企改革部署。加快实施房山区国资国企改革意见,尽快实现由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认真落实《北京市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工作方案》,确保完成人口调控目标。积极推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制定外商投资项目、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实施办法。制定实施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三年行动计划。加强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管理,落实有关税收政策,进一步建立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化税收征管模式。

  研究推进旅游改革。以十渡等为试点,研究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整合旅游资源,推进集团化发展,打造高精尖旅游产业,成为生态休闲文化名区的旅游产业发展典范。

  加快政府投资体制改革。强化政府投资管理和提高政府投资效率,突出政府投资引导和调控社会资本的作用。要加强政府资金统筹调度管理,集中财力,突出建设重点,合理安排建设时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领域重点支出,保证政府投资重大项目资金需求。

  采取多种融资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做大做强融资平台,积极筹措发展资金。整合做大担保公司,为政府和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条件。建立政府偿债基金。搭建以民营企业为主的民营资本投融资平台,为我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融资环境,提高投融资能力。探索建立信贷、担保和反担保一体化融资体系,突破融资瓶颈。

  着力吸引社会投资。继续放宽政府投资领域,放宽市场准入标准,积极培育法人实体,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合资、合作、独资、PPP等方式投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整合和优化国有经营性资产配置,发挥国有经济的引导、放大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创新招商选资机制。按照各方引进、区级统筹、优化选址、集聚发展的原则,健全招商选资机制。积极培育上市公司,鼓励企业通过资本运作模式筹集资金,通过政策资金引导,提升企业规模和知名度。

  四、深化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领域改革

  认真落实市委关于深化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领域的改革举措。健全区委领导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的制度和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北京市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加强和改进人大的意见》、《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贯彻北京市法治政府建设规划,完善法治政府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机制。

  推进审判权运行机制和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试点。推动改革人民陪审员选任工作。探索人财物统一管理改革试点工作。探索涉诉信访工作新机制。建立健全房山区刑事案件速裁程序工作格局,完善细则。加快规范化司法所和调委会创建进度,巩固基层基础。

  认真落实《中央纪委关于在查办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涉嫌违纪违法犯罪案件中加强协作配合的意见》,加强与审判、检察、公安等部门的无缝隙配合,持续加大案件查办力度。

  五、加快城市规划建设领域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深化城市规划建设领域的改革举措。研究完善轨道交通站点一体化建设的政策机制,提出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措施和办法。配合市级部门编制环境总体规划,研究提出城乡规划与环境规划“多规合一”的实施路径。加快推进房山区临空经济区建设研究,支持长阳、琉璃河等乡镇加强整体性规划研究和编制工作。配合市级部门编制集体建设用地规划,研究修订集体建设用地控制标准。加强我区有轨电车建设研究,推进轨道交通房山线南关站地区综合开发。研究加强城市设计管理、提高建筑设计质量,完善专家评审和公众参与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深化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举措,推进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全覆盖工程。落实《北京市推进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以长阳镇为试点,推进城管执法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加快房山供暖所改制转企。

  六、深化社会事业与社会治理体制改革

  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的改革举措。健全互联网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快新媒体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北京市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等改革举措。制定房山区优质教育资源承接方案和区域优化布局方案。推进养老管理体制创新。加强适度普惠儿童福利制度试点建设。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引入社会资本建设房山区第一医院,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体系,提高信息化、专业化、精细化服务水平。继续加强紧密医联体建设。调整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完善价格财政补偿机制,逐步改革人事薪酬制度,继续深化监督治理体制改革,统筹规范信息化建设,有序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持续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

  七、深化生态文明体制及大气污染治理体制改革

  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深化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举措。落实北京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办法。落实北京市水土保持条例。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积极推行节地生态安葬,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落实加强环境监督执法实施意见,加大对生态资源等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实施北京市排污许可管理、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的意见。研究提出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深化大气污染治理体制的一系列改革举措。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属地管理,明确乡镇(街道)环保职责,推行区域网格化管理。全力推进燃煤锅炉改造过程,落实依法行政,建立联合执法机制。深度推进张坊镇与华夏幸福基业合作,带动南部生态区转型;支持佛子庄乡“第三空间”采取市场化运作、公司化运营,带动北部生态区转型。深化大企业带动小城镇的发展模式,积极推动集体土地流转起来、资产经营起来、农民组织起来,以改革推动山区生态涵养区又好又快发展。

  八、深化党的建设制度及纪律检查体制改革

  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举措。制定实施《2015-2019年房山区党政领导班子规划纲要》。完善房山区处级领导班子党政正职选拔任用初始提名暂行办法。制定完善《关于培养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工作意见》。研究制定《干部教育培训目标责任制考核管理办法》。建立完善统筹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协调议事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研究制定规范基层党组织设置隶属的指导性意见。研究制定《房山区城乡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管理办法(试行)》。研究制定从严管理党员相关工作意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深化纪律检查体制改革举措。制定《房山区基层纪检监察干部考核办法》。建立《房山区纪检监察干部人才库》。深入落实《进一步统筹纪检监察人员力量的意见》,持续推进纪检监察干部联合履职工作。制定《房山区关于农村基层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进一步强化对农村基层干部的管理与监督。制定《房山区关于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责任追究的意见》,进一步强化土地管理,严厉打击违法占地和违法建设行为,严格监督执纪问责。

  九、积极扩大开放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完善相关重点通道建设,参与人文和科技交流。努力营造优良的国际服务环境,积极吸引外资,支持房山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开展跨国投资。加强与港澳地区的经贸合作,加强与台湾地区的经贸科技文化交流。做好支援西藏、巴东县等对口支援工作,深化南水北调对口协作。强化首都意识,加强与首都核心区融合,做好服务保障和功能人口承接。

第二章  全面推进法治房山建设

  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针,努力构建依法行政、司法公正、全民守法的法治社会新格局,全面推进法治房山建设。

  一、加强政府依法行政

  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增强政府行政行为的公信力。进一步梳理区级各部门、各乡镇(街道)的行政权力清单,依据权力清单,向社会公开政府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管理流程和监督办法等事项。推行跨部门综合执法,加强对部门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强化对执法人员的资格管理,制止权力滥用。推进政务公开,完善政府议事程序规则,健全并落实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决策程序。积极推行各级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立政府法制机构人员为主体、吸收专家和律师参加的法律顾问。

  二、促进司法公正

  健全司法权独立公正行使的制度,完善保障司法公正的内部体制。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推行阳光司法机制,强调人民群众对司法过程的参与,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推进公正司法,充分发挥各类监督主体的作用,加强司法监督。切实落实“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指导方针,加大基层法庭建设,及时有效地化解当地矛盾纠纷,方便群众诉讼。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司法队伍建设,规范司法部门的执法行为。

  三、推进全民守法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传播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法治创建活动,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四、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扩大基层民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参与社会管理的作用。加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制度建设,保障人民享有民主权利。增强基层民主活力,健全区域内村民、居民自治制度,提高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管理社会事务的意识和能力。


第十一篇  保障规划实施

第一章  构建多规融合、相互衔接的规划体系

  本规划提出的预期性目标和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等任务的完成,主要依靠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各部门要通过改进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健全利益导向机制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引导市场主体行为与城市发展战略意图一致。

  区政府有关部门要组织编制区级专项规划,细化本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各乡镇(街道)要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北京市和全区的战略意图。

“多规融合”的规划体系.jpg

第二章  形成创新互补、平衡高效的政策保障体系

  一、充分利用政策资源

  积极争取政策支持,认真梳理现行政策,用足用活国家、北京市相关政策,特别是要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深入挖掘政策资源,创新开展政策落实,变政策优势为发展优势。

  二、健全高效政策体系

  加强部门间、政策间的平衡衔接与高效配合,提高政策实施效果。制定并完善产业政策,实施产业引导政策和产业培育政策;完善财税政策,改革财税运行体制,重点加强对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健全投融资政策,建立多元投融资体系,积极吸引国外投资,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积极发挥政府在土地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土地供应优先满足规划中明确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产业项目、生态建设和公共服务项目用地需要;持续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制定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引进人才。

  三、加强配套政策保障

  根据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围绕培育创新环境、改善民生、推进绿色发展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注重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的衔接配合。密切联系宏观环境变化和发展实际,加强政策储备。

第三章  构建任务明确、动态评估的实施机制

  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和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领域的任务,要纳入各乡镇(街道)、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约束性指标要明确责任。

  加强年度计划制订实施。年度计划要依据本规划的总体安排部署,逐年落实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年度计划报告要分析本规划实施进展情况,特别是约束性指标的完成情况。各部门要根据本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制定行动计划。

  完善监测评估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自觉接受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检查。区政府有关部门要对重点领域的发展情况适时开展专题评估。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由区政府组织开展全面评估,并将中期评估报告提交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根据中期评估情况以及国内外形势变化需要进行修订时,由区政府提出意见,报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完善统计制度,为监测评估和政策制定提供基础。

规划实施机制.jpg

第四章  完善合理配置、有效引导的调控机制

  一、强化财政金融保障

  编制实施好年度财政预算,为规划实施和目标任务完成提供有力的财政资金保障。优先安排涉及社会民生、产业发展、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领域的财政支出和项目投入。

  二、加强战略资源管理

  科学调控土地供应。坚持控制总量、优化增量、调整存量,优先保证保障性住房、重点功能区、公共服务改善、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等方面的土地需求。

  发挥大项目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带动作用。坚持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优化重大项目布局。

  加强人才管理。统筹推进党政、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级技能、农村实用、社会工作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三、强化发展布局引导

  通过市场拓展、技术创新、扶优扶强等手段,主动引导产业布局和项目引进向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基础设施增强、公共服务提升、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发展。

第五章  建立政府引导、全社会参与的规划监督机制

  切实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政协对规划实施的依法监督和民主监督,强化司法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拓展政府与企业、居民的信息沟通渠道与反馈途径,提高规划实施的民主化程度和透明度。动员全社会参与规划实施全过程,对规划实施进行有效监督,鼓励公民为规划实施建言献策,促进各级各类规划的有效实施。

分享:
相关解读
相关政策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