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 规划 > 五年规划 > 区级规划纲要
  1. [主题分类]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城市规划
  2. [规划分类] 区级规划纲要
  3. [发文单位] 北京市朝阳区发改委
  4. [发布日期] 2016-11-10 12:38

北京市朝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字号:        


目录1.jpg


目录2.jpg


序 言

  “十二五”时期是朝阳区紧抓机遇、应对挑战、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五年。面对复杂环境和繁重任务,全区在调整转型中确保了经济平稳运行,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实现了社会民生持续改善,谱写了科学发展、民生幸福的新篇章。

  进入“十三五”时期,国际政治经济格局面临深度调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京津冀协同发展将不断深入,北京市将围绕“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着力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未来五年,是朝阳区服务首都功能、强化核心优势、提升发展品质、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时期。按照中央、市委、区委“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要求,制定《朝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本纲要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朝阳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取向,是全区上下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总体发展思路和目标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二五”以来,全区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北京市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以“双十工程”为载体,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圆满完成2014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1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等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任务,成功服务保障2022年冬奥会申办工作,“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为“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区域核心功能优化提升。国际商务中心功能更加凸显,国际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108家,占全市总数的70%以上。国际金融主集聚区建设成效显著,外资金融机构数量达到304家,比“十一五”末增加52家。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改革取得突破,壳牌、三星、中粮集团等16家企业成为试点企业。国际商贸枢纽功能不断增强,以京交会为契机,打造全球性服务平台,举办了上合组织、东非、中东欧等多边经贸活动,CBD成功连任世界商务区联盟和中国商务区联盟轮值主席。国际商务服务环境持续优化,建立外商投资大项目代办绿色通道,国际化社区建设、国际教育医疗服务等方面形成独特品牌优势。积极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按照严控增量、疏解存量的思路,疏解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人口无序增长的态势得到有效遏制。

  经济转型发展不断加快。区域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4632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65.2%,年均增长10.6%。财政收入达到448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91.2%,年均增长13.8%。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4+4+4”[“4+4+4”产业体系:巩固提升现代服务、金融、文化创意和高新技术四大重点产业,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生物医药、新能源和信息服务业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房地产、高端生活服务、传统商贸服务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四大配套性产业升级转型。]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重点产业形成支撑,财政收入占比共提升27.4个百分点;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增势强劲,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9.4%和14%;房地产、批发零售业等传统产业稳步调整,财政收入占比共下降14.8个百分点。技术合同交易额较“十一五”末增长3.8倍。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5.3%左右。

  城市治理塑造宜居环境。深入落实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建成PM2.5自动监测系统,压减燃煤约192万吨,累计淘汰老旧机动车25万余辆,PM2.5浓度累计下降8.7%。着力打造“清水朝阳”,实施“7543N”、“9942N”系列水务工程建设,治理中小河道24条,新建18处雨洪利用工程,推进清河第二、高安屯、定福庄3座再生水厂建设。新增、改造绿化面积1044.6公顷,平原造林约2.8万亩,新建成6座郊野公园,城市环境更加绿色宜居。实施环境提升工程,完成进京通道等424个环境建设整治项目,拆除违法建设963.2万平方米。

“4+4+4”产业体系.jpg

  不断完善城市交通网络,新增5条轨道线路,区域内地铁通车里程达到146公里。东坝大街等101条道路建设完工。多措并举加强交通治堵,朝阳路开通全市首条潮汐车道。实施分区域管理,重点区域和道路沿线环境明显改善。

  城乡一体化形成新格局。积极探索农村城市化路径,来广营、常营、豆各庄等“一绿”6个乡成为全市城市化试点。农民转居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6万农民实现转居,74个村整体搬迁上楼或改造。土地储备和重点村整治有序推进,北皋、北苑、驹子房等9个重点村改造基本完成拆迁腾退、回迁安置等7项任务。农村地区加快经济转型,制定了农村地区“1+6”产业发展政策,建成国家广告园等重点项目,加快低级次产业腾退。加大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的倾斜力度,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稳步改善。

  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获批,成为文化部和北京市合作推进的承载首都文化创新的重要区域。加快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全面建成北京市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成效显著。创新开展党政群共商共治,坚持党领导下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被民政部评为“2013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成为北京市投资项目审批流程改革试点,审批环节由80多个减少至50多个。在北京市率先实现医联体服务区域全覆盖,建成中部、东部、北部、南部综合医联体和儿童、肿瘤、中医防治专科医联体。

  “双十工程”成效显著。十大发展基地建设有序推进,为“高精尖”产业提供新的空间承载。CBD、奥运、中关村朝阳园等三大功能区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CBD核心区、大望京科技商务创新区、奥林匹克公园核心区等一批新的产业空间正在加快形成,电子城北扩区、金盏金融服务园区等区域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十大民生工程取得新成效,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坚持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建幼儿园37所,改扩建107所;依托“名校办分校”等方式引进优质中小学30所,教育发展主要指标居于全市前列。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建成4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文化文明建设成效明显,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建立。就业和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累计实现再就业10.8万人。养老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建立了区、街乡、社区(村)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1万余套,启动棚户区改造五年计划,惠及4.7万户居民。城区181个老旧小区实现准物业管理工作全覆盖,城乡社区规范化率达到100%,社区服务更加高效便捷。

第二章 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时代背景将发生深刻变化,国际政治经济格局面临深度调整,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国家长远发展作出了新的战略构想和重大部署,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要深刻分析并把握新形势、新要求带来的深远影响,瞄准全球坐标,以国内发达城区的标准,思考谋划长远发展。

  总体来看,朝阳区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增强,“一带一路”开放大格局的积极构建,将进一步强化朝阳区承载的国际交往功能,为朝阳区参与全球化发展提供重要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以北京市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加快建设,为朝阳区更好地发挥区位优势、提升核心功能、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和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目标的确立,为朝阳区在服务首都工作中实现发展品质提升提供了方向和动力,特别是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建设,为朝阳区基础设施提升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战略契机。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将释放更多发展红利,为全区加快转型发展提供重要动力支撑和法治保障。此外,筹办2022年冬奥会、北京市扩大服务业开放综合试点、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的建设、农村城市化的推进等,都为朝阳发展创造了新的重大历史机遇,注入了新的动力。

  与此同时,朝阳区“十三五”时期可持续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内外部形势更趋复杂多变,世界经济发展依然存在诸多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我区结构调整任务艰巨,新常态下保持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难度更大。多年快速发展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开始显现,人口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区域人口调控要求高、情况复杂,政策和措施亟待创新,“城市病”治理压力大,城市治理能力与区域功能定位尚不相匹配。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依然突出,农村城市化任务重、成本高,城市化路径亟待转变,城乡结合部治理难度大。社会结构深刻变化,民生诉求日益多元,政府的服务治理能力面临新挑战。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需要破解的矛盾和问题很多,任务艰巨而繁重。

第三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重要战略部署,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高发展质量效益,提升区域环境品质,增强服务保障能力,增进全区人民福祉,高水平建设国际商务中心区、文化创新实验区、和谐宜居模范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而努力奋斗。

  二、基本原则

  更加注重开放协同。立足国际化视野,紧抓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紧密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将国际化、高端服务业聚集优势转化为对京津冀区域,乃至更大范围的辐射影响力。

  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通过创新驱动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

  更加注重绿色发展。服务首都“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目标,以生态文明理念构建宜居宜业环境。坚守生态保护红线,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倒推发展边界。坚持“多规合一”理念,注重土地、空间、产业、人口、生态规划的统筹衔接,探索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更加注重文化引领。把文化建设作为区域发展的主导战略,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激发区域文化创造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力、增强人文精神凝聚力、提升国际文化影响力,使文化软实力优势加快转化为城市发展动力。

  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强化城乡统筹规划,促进城乡区域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空间集约利用、资源均衡配置、服务均等覆盖,加快完善城乡统筹发展格局,全面推进城乡发展融合。

  更加注重共治共享。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整合政府和社会各界资源,探索多元主体共同治理,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发展的主要目标是:高水平建设国际商务中心区、文化创新实验区、和谐宜居模范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高端集约、环境优美、开放包容、宜居和谐、民生幸福的魅力朝阳。具体目标是:

  疏解非首都功能成效显著提升。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产业功能和部分公共服务功能实现分类、有序疏解,严控增量,全区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完成市级下达任务。国际商务核心功能进一步完善,国际交往服务配套能力明显提升,成为国际文化、体育、会展交流的主要承载地。

  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升。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6.5%。单位产出水平稳步提高,“高精尖”经济结构加快构建,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逐步提升。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10000件。资源利用更加高效,城乡建设用地负增长,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持续下降。

  生态宜居环境显著提升。绿色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推进,绿化覆盖率达到48.3%,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PM2.5下降率达到北京市要求,重要河湖水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城市病”治理取得积极成效,市容环境整洁优美。

  农村城市化水平显著提升。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6个试点乡实现城市化。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农村地区现有农民50%以上实现转工转居,完成30个村搬迁上楼。

  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建设取得突破,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完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朝阳在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彰显。

  民生服务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不低于经济增速,就业实现稳定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党政群共商共治不断深入,基本建成政社合作、覆盖全面、高效有序的社会治理体系。

朝阳区“十三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jpg


第二篇 合理布局 优化提升区域功能

  坚定不移落实国家和北京市部署,将疏解非首都功能作为“十三五”时期的首要任务和重中之重。将功能疏解与人口调控相结合,坚决遏制人口过快增长。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促进区域功能合理布局。

第一章 加快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

  一、严格控制增量

  严禁新增不符合首都功能的产业。落实《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按照从严标准制定农村地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严把企业登记、项目审批准入关。严禁新建和扩建除满足市民基本需求的零售网点以外的商品交易市场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批发市场,严控新建区域性物流中心、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增一般性制造业和高端制造业中不具备比较优势的生产加工环节。

  严控公共服务规模。在保障和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前提下,严控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办学规模,严禁在五环内新设立综合性医疗机构。加强空间资源管控、注册登记管理,严格控制新设或迁入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

  二、加快疏解存量

  加快疏解商品交易市场等部分第三产业。聚焦流动人口多、产业级次低、安全隐患大的区域,加大疏解力度。重点针对建材家居、日用百货、服装鞋帽、汽车配件、电子产品等相关行业的市场开展疏解工作。加快对用地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大型市场的疏解。重点引导和推动区域性农副产品、基础原材料等大宗商品的仓储物流功能外迁。重点疏解未经规划审批、占地面积大、环境秩序乱、具有分拣功能的大型再生资源回收场站。到2020年,区内商品交易市场、物流基地疏解比例不低于70%,大型回收场站全部退出。

  坚决退出一般性制造业。就地淘汰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企业,有序推进建材、化工、纺织、金属等重点高消耗产业退出。按照更严格的资源环境标准,支持一批存量企业技改升级。到2020年,一般性制造业疏解比例不低于70%。

  推动疏解部分公共服务功能。逐步调减区属职业高中办学规模,引导区属职业高中向津、冀疏解。配合北京市推动部分市属高校本科教育向区外有序疏解。通过办分院、共建共管等方式,配合北京市推动区域内部分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外疏解。配合北京市加快区域内长途客运场站的撤并。

  三、加强政策措施支撑

  落实国家、北京市功能疏解相关政策,积极落实对疏解企业搬迁的税收优惠政策,配合北京市运用公共服务、资源型产品价格和税费政策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制定和完善农村地区大型市场、一般性制造业和再生资源回收场站等领域的疏解政策,探索由区级统筹各乡产业用地指标,研究促进持续发展的产业用地政策。完善城市地区商品交易市场疏解政策,提供资金奖励和补贴,调动市场经营主体的积极性。

  四、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

  提升高端服务业辐射带动作用。立足服务业优势,将服务业与京津冀高端制造业发展相结合,提升高端服务业的辐射、输出能力,为京津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立足国际化优势,构建京津冀地区国际高端资源集散的空间节点,服务京津冀地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搭建产业对接协作平台。建立迁出企业与承接地之间的互动对接平台,支持朝阳区疏解企业向津、冀具有承接优势的地区转移,或以合作方式将生产基地设在承接地。鼓励有条件的区属国企、乡属企业在京津冀范围内投资发展。加强CBD、中关村朝阳园等重点功能区与津、冀等地产业园区的交流合作,探索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共享机制,实现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

  积极开展公共服务领域合作。依托朝阳区职业教育优质资源,与津、冀等地区开展联合办学,加强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共同培养京津冀地区发展需要的人才。引导区属医院开展合作办医,鼓励专科协作、远程诊疗、派驻专家、交流进修等多种合作方式。

第二章 加强人口调控与服务管理

  一、严格控制人口规模

  坚持综合施策、标本兼治、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全面加强人口调控,确保到2020年常住人口规模在2014年基础上调减15%。严格控制人口增量,通过压缩建设用地指标、放缓居住类供地节奏等方式,减少人口刚性增长空间。坚持多措并举调减存量人口规模,通过功能疏解减少一批,以人口聚集量大的地区为主要区域,以吸附从业人员多的功能、产业为主要对象,加快商品交易市场、一般性制造业、仓储物流基地、部分公共服务功能疏解,实现调减人口存量目标;通过城乡结合部建设减少一批,加快“一绿”地区城市化、“二绿”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减少流动人口聚集,实现城乡结合部地区减人增绿;通过棚户区改造减少一批,采取部分实行货币补偿或异地安置的方式,调减一批居住人口;通过综合整治减少一批,全面消除地下空间违法违规使用,规范房屋租赁,压缩居住空间。完善人口调控工作机制,健全属地街乡和职能部门的“双调控”机制,强化街乡主体责任,坚持人口调控督查督办机制,强化绩效考评和引导机制。

  二、优化人口结构

  优化人口就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动就业人口结构优化调整。制定落实向重点产业倾斜的就业促进政策,发挥优势主导产业对高端人才的集聚效应,进一步吸引符合首都功能定位发展的高端人才。规范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缓解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的人口压力。改善人口职住结构,加强规划引导,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土地资源适度开发和城市空间合理布局,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

  三、提高人口服务管理能力

  提升人口服务水平。完善覆盖常住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居住证持有人享受相关公共服务和便利,围绕人口布局和民生需求,加快市政、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人口服务社会化水平,充分发挥各类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志愿者团体等在人口服务工作中的作用。提升计划生育服务能力,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统筹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推进生育服务证制度改革,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

  推进人口科学管理。探索完善人口管理措施,促进人口管理水平与人口发展相适应。建立区、街乡和社区(村)三级人口管理机制,推动管理重心、管理权限、管理队伍和管理经费向街乡下移,充分发挥社区(村)在人口管理中的作用。健全基层人口信息工作机制,完善区域人口动态监测体系,加强人口基础数据资源整合,进一步提高人口承载力预警能力。探索建立人口评估制度,将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对人口规模的影响纳入评估体系。

第三章 优化功能布局

  结合北京市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和城市增长边界,突出区域功能优化和承载要求,统筹优化区域空间资源,加快构建“一廊两带三区”的功能布局。

  “一廊”,即沿机场高速、建国路—京通快速路、朝阳路、朝阳北路、广渠路、京哈高速等向东延伸到区界,围绕CBD核心功能提升、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建设、农村城市化等重大任务,实施基础设施、环境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五大提升工程”,高品质建设首都功能核心区与市行政副中心连接的城市廊道,打造“现代都市景观与产业融合发展廊道”。

  “两带”,分别指:“生态环境带”,即在一道、二道绿化隔离地区,依托温榆河生态走廊和城市公园、郊野公园、湖泊水系等城市生态功能空间,有序腾退关键节点阻隔,加强绿色生态环境建设,提升与市行政副中心相毗邻地区的生态环境,发挥首都生态保护功能。“高精尖经济发展带”,即以承载首都功能为导向,连接CBD、奥林匹克公园核心区、中关村朝阳园、金盏金融商务区等重点功能区,依托资源聚集优势,重点发展国际金融、商务服务、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等高精尖产业,不断强化国际商务、国际交往、文化科技创新等高端功能,发挥对全区经济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区”,分别指建成区、集中建设区和疏解提升区。结合北京市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和城市增长边界,实施差异化的空间发展策略,加强建设用地控制,实现减量化、集约化、高效化发展。“建成区”,即已经稳定发展的成熟区域,是城市的核心区域。更加注重提高国际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着力提升区域发展品质,塑造国际一流的城市形象。“集中建设区”,即符合规划的产业承载空间和待建区域。进一步强化空间管控,统筹增量存量,优先完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重点实现功能完善、产城融合、用地集约、生态良好的目标。“疏解提升区”,即需要进行空间更新和功能优化的区域,是实现功能疏解、人口调控、绿化美化目标任务的关键区域。重点推进低级次产业调整退出、出租大院拆除、“城中村”整治、棚户区改造等任务,特别是加大对东南部地区的治理,逐步实现“提质、控人、增绿”的目标。


第三篇 扩大开放 持续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

  充分发挥国际化发展优势,围绕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和首都国际交往中心功能,积极做好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政策先行先试,推动双向深度国际化发展,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商务中心。

第一章 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一、强化国际经贸枢纽功能

  统筹推动外资、外贸等对外经济合作联动发展,实现更高质量的“引进来”和更高层次的“走出去”。重点加大对信贷消费、融资租赁、信息服务、健康医疗等新兴领域的外资引入力度,不断提升区域外资整体利用规模和效益。积极搭建国际经贸交流合作平台,参与世界CBD联盟合作交流,不断完善区域对外投资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大力发展服务外包,鼓励外资企业开展高端服务外包业务。进一步提高贸易流通的便利性,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鼓励企业充分利用中韩、中澳等自贸协定,推动区域贸易规模的扩大和贸易结构的升级。发挥国际金融资源优势,国际金融机构总数达到330家左右,进一步拓展国际金融业务领域,着力提升服务国际经贸交往的能力。

  二、强化总部经济资源配置能力

  重点支持跨国公司区域性总部和研发、设计、销售、结算等功能性总部发展,强化资源配置力和影响力。鼓励区域内现有跨国公司总部进一步提升总部能级,增强辐射力和带动力。鼓励区内企业全球化发展,支持企业通过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分销中心、合资企业、产业投资基金等多种方式,开展国际化经营,培育壮大本土跨国公司总部,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提升CBD国际商务中心影响力

  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高端商务中心区,发展以国际金融为龙头,高端商务和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不断强化开放型经济的节点功能。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依托高端商务楼宇及配套,加强多领域对外交流,加快各类国际组织和机构聚集,提升国际交流活跃度,把CBD打造成全球性交往活动要地。加快CBD功能区重点项目建设,国贸中心三期B阶段、以太广场等重点项目投入运营,有序推进存量空间的功能置换和产业项目升级。CBD核心区力争全面完成北区建设,南区部分楼宇实现入驻,文化设施项目实现竣工,建设国际一流水平的“光华金融城”。按照国际标准,改造提升商务景观及配套设施,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建设高品质的国际化高端商务环境。

  四、积极承接首都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

  紧抓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战略契机,强化商务部、北京市、朝阳区三级联动,争取一批政策在我区先行先试。以CBD、中关村朝阳园、奥运功能区为主要空间承载,重点在金融、科学技术、互联网和信息、商务和旅游、文化教育、健康医疗等服务领域实现既有开放措施的尽早落地。在放开市场准入、改革监管模式、优化市场环境等方面创新手段,促进更多跨国公司获得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资格,探索实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制度等具体措施,推进北京中医药服务贸易示范区建设,实现服务业更高水平和更广领域的对外开放。

第二章 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一、完善国际交往机制

  服务国家开放大格局,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建立、完善与各使馆、国际组织、行业协会及国际知名中介机构的常态联系机制,配合做好“第四使馆区”建设。重点加强与中非、中东欧、上合组织、东盟等地区的交流合作,不断拓展国际交往国家和地区范围。有效利用各类驻华国际组织及贸易促进机构资源,鼓励国际商会、行业组织等国际机构聚集,通过搭建商务交流平台和举办经贸洽谈活动,促进开展双边与多边的交流合作。拓展城市国际交往,巩固和发展友城关系,鼓励民间交流,不断扩大在环境保护、城市管理、社会救助等领域的务实合作。

  二、打造国际活动主承载区

  进一步提升国际活动承载力,以奥运、国展、农展、国贸等核心会展区域为重点,提高区域场馆、酒店、商务楼宇等配套设施的软硬件水平,提供国际化、专业化的高水准服务。做好京交会、中国网球公开赛、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等重大活动的组织保障工作,大力引进和举办高端展会和国际会议、重大体育赛事、国际性演艺活动,深化拓展在科技、人文、艺术、体育等多领域的交流合作。建立与知名国际城市和国际专业组织的合作交流机制,吸引国际文化、体育、旅游、会展等国际组织机构落户,增强区域承办国际活动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强化奥运功能区国际交往功能

  发挥国际交往联络窗口、世界文化交流平台和国家体育休闲中心三大核心功能,依托区域内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会议中心等国家级场馆和配套设施,加强环境建设和秩序管理,积极承接和引进国际重大政治、经济、文体活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交往活动聚集地。加快中国国学中心等三大国家级文化设施建设,充分利用中国科技馆、奥运博物馆、奥林匹克塔等优势资源,成为展示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窗口。结合北京市举办2022年冬奥会筹备工作,推进奥体文化商务园区建设并做好选商入驻服务工作,配合国家速滑馆、冬奥村等部分冬奥会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扩大奥运品牌知名度,提升各类体育赛事和群众体育活动的影响力。

第三章 全面优化国际服务环境

  一、提高外事服务水平

  提高涉外服务的针对性和专业性,重点提升人力资源、市场环境、行政效率等方面服务软实力。深化外商投资和境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简化程序、提高效率。提高境内外人员出入境、外籍人员签证和居留、就业许可等事项办理的便利化程度,努力营造更加符合国际惯例,适宜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国际顶尖专业人才集聚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提升配套服务能力

  建立具有国际化服务能力的医疗服务体系,大力引进优质国际医疗资源,探索建立多语种就医服务模式,积极推进医疗机构开展国际医疗保险结算服务。加快聚集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大力引进国际品牌教育培训机构,鼓励合作办学,不断拓展和完善多元化教育国际交流与培训平台。推进国际化社区的配套建设,完善社区涉外服务基础设施,组织、引导外籍人士参与社区自治和社区文化活动,打造中外交融、舒适和谐的国际服务环境。建设符合国际水准的一流环境设施,在CBD、奥运等国际化区域以及交通干道、主要景区、公共服务机构和服务设施等重点场所实现双语全覆盖,完善国际通用的无障碍设施建设。


第四篇 创新驱动 加快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战略选择和根本动力。加快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推动经济增长主要由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大力发展知识经济、服务经济、绿色经济,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第一章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一、发挥中关村朝阳园示范引领作用

  加快建设国际研发创新聚集区,大力推进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生物医药技术、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的创新。实施“互联网+”产业创新工程等重大示范应用,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推进全区创新发展的驱动力。加强园区统筹发展,加快形成“一园六区”协调发展的格局。电子城东区重点开展产业升级改造和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国际研发与科技服务功能。电子城西区加快土地出让和产业空间建设,引进一批“三新”产业项目。电子城北区推进重点地块上市,实现大数据创新园、研发中心总部等重点项目落地,发挥国际创新、国际高端服务功能。大望京科技商务创新区商务楼宇全部建成投入使用,重点企业及关联企业实现入驻,积极打造“互联网+”产业聚集地。健翔园重点强化科研院所和科技商务资源优势,建成高新技术研发和孵化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垡头科技商务区有序推进朝阳港区域、原焦化厂区域规划建设,努力形成区域“双引擎”,重点发展环保及新能源、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和相关商务配套产业,成为新兴产业的创新培育基地。

  二、聚集创新要素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建设“国际人才宜聚区、创新人才宜聚区”。推进区域人才国际化发展,对接国家“千人计划”、北京“海聚工程”,深入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凤凰计划”,发挥国际高端人才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促进高端创新人才集群化发展,将人才集聚与重点产业、功能布局相结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助力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依托CBD国际商学院联盟,搭建区域人才培养及合作平台。健全人才培养开发政策,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高校、培训机构、企业多方投入为主的培养投入体系。健全引才引智政策,建立重点项目人才引进目录,有针对性地引进区域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健全人才创新创业支持政策,建立“海外学人创业孵化器联盟”,为海内外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在中关村朝阳园及相关产业集中度较高的地区,按照不同的产业定位,集中建设科技条件、检验检测、研发资源共享、技术交易等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拓展“朝阳区—高校发展合作联盟”功能,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开放创新资源,建设与区域重点产业相结合的研发服务平台,推进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间的协同创新。

  吸引创新服务组织。注重发挥市场作用,重点扶持、吸引一批平台型创新服务企业,采用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服务模式,促进创新资源供给与科技需求的有效对接。鼓励国内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或分支机构落户朝阳,建立朝阳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数据库,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资源信息。鼓励科技服务机构积极开展服务模式创新,采用现代化手段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深化服务品牌的引领带动作用。

  三、营造创新环境

  优化创业创新氛围。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重点领域的跨国公司、行业龙头企业自建或共建研发中心、工程实验室。支持各类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研发活动,注重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加大对企业信用担保、创新融资和服务体系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以中关村朝阳园为示范,提升全区现有科技园、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的服务水平,鼓励社会资本充分利用各类存量空间资源,新建专业孵化器等创业平台,有效促进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发展。深入挖掘优势科普资源,创新科普展示宣传模式,积极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提升公民科学素质。

  构建普惠性的创新政策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落实国家和北京市各项鼓励科技创新的优惠政策。完善激励创新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为创新企业提供更多机会。创新政府资源投入方式,进一步探索改革公共财政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方式,强化市场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综合运用后补助、贷款贴息、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深化“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建立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新机制。激励和扶持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创造与转化,引导企业提高专利数量和质量,鼓励企业申请国际专利。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和专利经营体系,实施专利导航工程和标准化提升工程,积极培育知识产权试点和示范企业。

第二章 构建高精尖产业体系

  一、优化壮大重点产业

  进一步推进商务服务、金融、文化创意、高新技术四大重点产业发展,加快优化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商务服务业以国际化、高端化、品牌化为发展理念,重点支持企业管理、人力资源、会计法律、管理咨询、会展经济等高端业态发展,进一步强化管理决策、市场营销、商务咨询等功能,构建符合区域定位的国际高端商务服务体系。金融业以国际金融和新兴金融为特色,以银行业、保险业为基础,积极发展消费金融、资产管理、国际金融服务等业态,形成多元业态发展格局,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发挥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文化创意产业以文化传媒、数字内容、创意设计、旅游休闲等产业为重点,聚焦内容原创、投资交易、体验消费等高端环节,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的贡献。高新技术产业加快聚集国际研发机构,重点发展新移动通信与“互联网+”、新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等产业,扩大高新技术产业经济总量,将高端创新资源聚集优势转化为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动力。

  二、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发展

  在传统产业中融入创新元素,推动优势产业跨行业、跨领域渗透融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保持房地产业稳定发展,以城市更新为手段,盘活现有存量资源,引导房地产向高端商务服务、创新服务空间等方向发展。加快批发零售业转型,积极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开展O2O融合发展新模式,整合改造提升传统社区商业服务、百货零售等业态,深化国家工业电子商务区域试点建设,构建电子商务支持服务生态系统,深化批发零售业内部的结构调整。

  三、聚焦新兴产业发展

  积极发展体育休闲业,依托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体育产业联系点建设,重点发展健身休闲业、场馆服务业、体育培训业和体育赛事业,培养一批集团化、连锁化的大型体育服务企业。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推进技术转移服务、创业孵化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重点领域发展,优化提升信息技术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科技推广等基础性业态,鼓励研发众包、科技咨询等新兴业态发展。促进健康养老业发展,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康复、护理、老年病等领域的投入,以中医保健、疾病预防、医养结合等业态为重点,丰富健康服务供给;落实国家和北京市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建立完善养老产品研发、生产、供给一体化的产业链。

  四、提高农村产业发展层级

  结合疏解非首都功能,加快低级次产业腾退,提高农村产业准入标准,努力建设CBD的配套区、服务区、拓展区。积极推动农村产业向功能组团布局,提高农村产业用地集约高效利用水平。创新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拓展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科技示范功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体验需求。不断丰富农村产业发展促进手段,深化农村产业发展筹融资模式,发挥城乡结合部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效能,助力农村产业发展。

  五、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着力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落实国家和北京市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措施,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指导、市场营销、贷款担保、信用评价等全方位的社会服务。积极搭建投融资服务平台,引导社会资本与中小企业对接,进一步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引导各类企业合理布局,在大企业聚集的重点功能区及周边为中小企业提供空间,增加中小企业的数量和活力,提高服务配套能力。鼓励大企业在技术研发、企业管理等环节加强对关联中小企业的指导与支持,构建大中小微企业协调发展的企业生态圈。

第三章 提升集约高效发展水平

  一、推进用地减量提质

  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严守城乡建设用地总量“天花板”,实现区域现状建设用地“负增长”。加强土地资源需求调控和管理,严格限制不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用地。加快对CBD、奥运、中关村朝阳园等重点功能区的业态置换和产业升级。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建立多种城市更新路径,重点开展商务楼宇改造提升,鼓励土地权利人自主更新。加强土地集约复合利用,鼓励土地立体开发,加快地下空间综合开发。

  优化建设用地结构。严格控制全区居住用地和现状村庄宅基地规模。大幅腾退农村地区低级次产业用地,逐步引导工业用地升级改造,引导零散产业用地向城市组团、高效组织区(轨道周边、建成区周边)、重点功能区聚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持续扩大生态空间,着重增加绿色空间实施,切实提高公共绿地规模。重点补足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基础设施用地缺口,改善配套服务和人居环境。

  探索创新配套机制。创新存量用地分类管控机制,盘活存量国有用地,允许老旧工业用地采取升级改造和用途调整等形式进行再开发。坚决腾退规划区外[规划区外:指建设用地范围外。]集体产业,引导规划区外的国有单位腾退、外迁或向规划区内聚集。完善新增建设用地管理机制,全区统筹安排建设,优先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民生项目用地。严格项目用地审查,新建开发项目必须符合区域功能定位,满足“四少一高”[“四少一高”:即用人少、用水少、用地少、用能少、产出高。]标准。建立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机制,统筹实现新增建设用地开发和集体建设用地减量的挂钩。

  二、严格项目准入

  按照“高端化、国际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积极吸引知识型、服务型项目落户。严格遵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的要求,严控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制定准入标准引导产业发展,把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人口规模、土地使用效率、产业贡献指标作为产业准入的重要依据。加强农村产业准入管理,完善农村地区产业项目联席会制度,推动项目审批联审联责,在重点产业聚集区设置差异化准入标准,加快调整优化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和布局。

  三、积极推进节能降耗

  坚持节能低碳发展,夯实节能减排制度基础,深入落实碳排放总量控制与碳排放权交易、节能目标责任与评价考核、能源管理体系等制度。综合运用差别化定价、定额管理等手

规划区外、“四少一高”.jpg

  段,提高企业生产运行节水、节电管理水平。鼓励企业建立全过程绿色管理体系,注重运用市场手段,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深入实施清洁生产。依靠科技手段,促进节能低碳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不断提高低碳能源消费比重,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全面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鼓励产业基地、园区建设分布式能源供应体系,实现能源集约式供应。积极推进绿色建筑示范应用,鼓励开发企业开展绿色建筑认证。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鼓励新建筑采用太阳能光伏、光热系统,提高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


第五篇 文化引领 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围绕服务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发挥文化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品牌优势,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拓展文化事业普惠服务,增进文化交流合作,努力抢占文化创新制高点,开创文化引领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 全面推进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建设

  一、构建文化产业创新体系

  推进六大领域改革创新。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集成首都优势创新资源,大胆实践,先行先试,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政策环境、市场体系、金融服务、人才培养、发展模式等领域的改革创新,不断提升实验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化、高端化、集约化、融合化、品牌化水平。率先探索形成文化领域创新创业、创新成果转化利用、新兴文化业态培育、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文化金融深化合作等领域的政策创新体系。逐步把实验区建设成为全国文化产业改革探索区、文化经济政策先行区和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加快建设行政服务、金融服务、技术支持、产权交易、人力资源等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完备高效的产业促进体系。建设实验区行政服务中心,简化和规范行政审批程序。搭建实验区金融服务中心,促进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双向对接。建设实验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文化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支撑和服务。打造文化产业版权交易平台,为文化企业提供版权登记、评估、交易、项目管理等服务。搭建人才服务平台,完善高端人才的认定、培养、引进、激励和服务体系,提升区域人才支撑和创新发展水平。

  实施八大行动计划。开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行动计划,建设具有先进性和示范性的文化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数字实验区”建设行动计划,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存储等信息技术,建设互联互通的“数字实验区”。开展信用评价体系构建行动计划,实现信用与政策对接、信用与金融服务对接等功能,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实施“蜂鸟计划”助飞行动计划,通过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助力一批创新性强、增长速度快、发展前景好的“专、精、特、新”文化企业发展。启动高端智库建设行动计划,打造全国文化发展智库中心。开展品牌提升行动计划,打造实验区“文化定福庄”品牌体系。实施“百名精英”培养行动计划,建立高端人才的引进、认定、激励等机制,激发实验区人才创新活力。推进百城(区)文化友好城市协作行动计划,开展文化交流、推动务实合作,拓展实验区国际影响力。

  二、打造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高地

  培育高端文化产业体系,重点发展文化传媒业、数字内容业、创意设计业、文化贸易业、休闲娱乐业等五大重点产业。充分发挥文化传媒、广告会展等传统产业优势,加速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的转型升级。积极培育移动新媒体、数字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鼓励创意设计服务融入艺术、旅游、体育、建筑等领域,提升传统产业的创意附加值。大力发展文化贸易业,促进新型文化服务出口,推动文化服务贸易模式创新。促进演艺业、娱乐业与休闲业结合,打造具有北京特色、中国韵味、国际视野的休闲娱乐中心。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商务服务等相关产业的跨界融合,增强产业间的功能互补、要素衔接与优势再造。力争到2020年,实验区核心区文化产业实现收入年均增速达到8%左右。

  三、优化实验区产业空间布局

  以CBD、定福庄核心区域为重点,发挥其对实验区的支撑引领作用。CBD地区强化投资交易、交流展示、信息传播等高端功能,引进大型新兴传媒机构、传播平台运营商,吸引旗舰型文化企业及文化组织、行业协会入驻。定福庄地区强化人才培养、内容原创、技术服务功能,打造实验区文化高端智库中心。沿通惠河、朝阳路、朝阳北路分别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带。沿通惠河打造“创意设计产业带”,促进创意设计产业与旅游、文化艺术、高端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发展。沿朝阳路打造“文化传媒产业带”,推动文化传媒、影视业的内容原创与技术创新,助力新闻出版、影视等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沿朝阳北路打造“时尚休闲产业带”,鼓励艺术展览、创意活动、时尚休闲、影剧院等演艺场所及辅助性服务设施建设,引进文化科技体验服务,促进文化与消费、休闲业态融合发展。优化重点园区功能,充分发挥国家广告产业园等一批功能性园区项目作用,实现不同区域特色功能基地的多点支撑。通过老旧工业厂房、传统商业、有形市场转型升级,积极引导一批传统工商业空间转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第二章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力

  一、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深化全国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在完善“3+1”四级服务网络的基础上,提升区文化馆、图书馆服务管理水平,推进地区级文化中心建设,加快街乡级文化设施达标建设。坚持建管并重,创新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运行模式,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使用率。以资源配置均等化为目标,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均等、区域均等和人群均等。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服务内容和评价考核标准化。培育文化类社会组织,对文化协会、文艺团队实施组织化管理,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发展。建设文化朝阳?云平台,整合区域各类文化资源,提供信息发布、活动预约、移动图书馆、数据统计分析等综合文化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发展。启动区档案馆新馆建设。完成《北京市朝阳区志(1996-2010年)》出版发行工作,初步建成朝阳区志鉴体系。

  二、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

  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以开展“百姓原创文化系列活动”为抓手,创作征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兼备的文化精品,弘扬中华先进文化精髓。创新“社区一家亲”、“书香朝阳?全民阅读”、“北京民俗文化节”等品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组织好“三下乡”、“周末大舞台”、“星火工程”等公益性演出。巩固特殊群体文化活动和服务项目。对接基层文化需求,搭建文化服务配送平台,对品牌文化活动、品牌文化服务项目进行评选认定,提升品牌的创新性、示范性和引领性。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分级分类开展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文化工作者服务水平。鼓励和引导文化消费,注重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加大文化服务惠民力度,满足百姓更高层次文化需求。

  三、加强传统文化传承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和民俗文化活动基地建设,坚持将民俗知识、民俗展览、民俗讲座、民俗活动送入校园,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努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动建设朝阳区综合博物馆,进一步提升北京民俗博物馆公共服务能力,加大对民办博物馆的扶持力度,鼓励引导民办博物馆深入街道、社区、学校,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扶持乡村博物馆建设,鼓励开展乡土教育活动,留住乡村记忆。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开展朝阳石刻、通惠河流域、温榆河流域等文化研究,深入挖掘区域内文化遗产历史资源,增强区域文化底蕴。统筹博物馆、社会组织、爱好者协会等力量,打造亮点活动品牌,构建具有朝阳特色的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体系。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宣传,继续开展好区域内重点文物修缮工作,探索组建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提高全社会的文物保护参与度。

第三章 提升区域文明程度

  一、深化精神文明建设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规范化建设全过程,纳入考评内容,扎实开展文明城区、文明单位、文明乡村、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五大创建”活动。健全常态化思想理论教育引导机制、精神文明建设和文明城区建设长效机制,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朝阳人的自觉行为。开展“中国梦”主题活动,倡导科学、进步、健康的幸福观,不断增强朝阳区市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强化宣传引导,用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诠释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弘扬优秀传统美德。注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培育,不断提升全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水平。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积极吸纳专业社会组织、大型社会单位和知名企业参与志愿服务,不断激发社会正能量,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二、提升公民文明素质

  通过文明学校、道德讲堂、网络引导、舆论宣传等方式提升公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方面的道德素养。完善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等行业准则,编写通俗读物,开展宣讲解读。开展“朝阳榜样”、“最美人物”等先进道德模范推荐评选活动,营造全区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倡导全民阅读,推广科普知识,弘扬法治精神。深化公共文明引导,提升市民群众文明礼让、节俭养德、爱护环境、绿色出行的公共文明意识。

  三、弘扬奥运人文精神

  坚持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传承2008年奥运会服务保障成功经验,举全区之力做好2022年冬奥会各项筹备工作,彰显奥运精神和人文风采。建立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参与、配合抓好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发展奥运经济,实施冬季项目发展计划,推动冬季体育产业蓬勃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普及群众体育,吸引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参与冰雪体育锻炼,增强朝阳竞技体育总体实力,提高全区人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组织开展各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宣传活动,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营造全社会支持筹备冬奥会的良好氛围。

第四章 促进文化国际交流

  一、加强对外交流平台建设

  吸引各类社会资源投入对外、对港澳台的文化交流合作,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种方式运作的对外文化工作机制。依托区域内丰富的国际组织、国际机构、媒体资源和高校资源,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创新渠道和载体,促进对外、对港澳台文化交流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发展。鼓励高水平的学术团体、艺术机构、文化企业积极参与孔子学院和海外文化中心建设,承担人文交流项目,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和公信力。

  二、提升国际文化影响力

  着力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朝阳特色、代表首都形象、符合时代特征的城市文化品牌,努力使朝阳区成为国际文化资源交互的纽带和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窗口。巩固提升“国际风情节”、“旅游文化节”、“东岳论坛”等文化品牌交流活动,宣传展示中国文化和朝阳特色。扩大奥林匹克公园、798艺术园区、三里屯酒吧街、朝阳公园等特色园区的国际影响力。吸引和促进全球知名文化机构入驻,形成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机构集群。鼓励以国际展览、学术交流、项目合作等方式,提升文化输出能力。扩大民间艺术、工艺美术、文化旅游等文化产品的国际知名度,推动优秀非遗项目对外商业巡演。支持民间组织开展国际交流,健全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机制,促进文化“走出去”。


第六篇 城乡协调 提升建设管理水平

  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既要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城市化,更要大力推进农村现代化,统筹城乡建设与管理,全面提升城乡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注重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治理,提高城乡一体的现代化建设与治理能力。

第一章 实施城乡发展“六个一百”工程

  一、新建及改扩建百条主次干路、支路和断堵头路

  以东部、东南部地区为重点,加快交通设施建设,建成姚家园路、京密路等快速路,加快推进亮马河北路建设,完善快速路网。建成广渠路二期、化工路等主干路,加快建设鲁店北路、茶家东路,构建完善的主干路路网。结合主干路网及辖区保障房、新开地铁站点,建成来广营东路、孙河北路、观音堂路等次支路。打通南湖渠公园南路、平房新村北街、关庄西路、华腾园路、青年路木材厂北路等一批断堵头路,畅通区域交通微循环。

  二、建设提升百条环境优美大街

  以东部、东南部环境薄弱区域及新建成道路沿线为重点,强化专业管理和属地协调统筹,重点加强广渠路二期等新建道路沿线环境建设,提升建外大街-建国路-京通快速、西大望路等道路环境整治水平。保持沿街建筑物外立面整洁美观,规范整治广告牌匾,清理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道路两侧绿化水平,提高道路路面质量,规范整顿道路沿线各类环境秩序,建设百条环境优美大街。

  三、新建和改造百个大中小微型公园

  构建大中小互补的公园绿地体系,大型公园方面,通过建设沙子营湿地公园、东郊森林公园等,将温榆河地区建设成为绿色示范区,充分发挥园林绿地的生态效能,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实现中心城与市行政副中心的有效生态隔离。中型公园方面,建设大望京公共空间绿地、东坝驹子房路代征绿地等一批中型公园,优化完善城市休闲公园布局,提升全区公园绿地布局的合理性。小微公园方面,通过加大对代征绿地的收缴力度和拆违还绿,建设新悦公园、丽泽公园等一批小微绿地,加强社区公园和庭院绿化建设,引导公众参与到绿化建设中,实现绿化成果的共建共享。

  四、新升级百个“高精尖”功能性产业项目

  依托CBD、奥运功能区、中关村朝阳园、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等区域,完善高端产业功能区配套服务体系,增强产业承载能力,培育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彰显首都功能、附加值高、资本和知识密集的“高精尖”产业和业态,围绕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四大产业,聚焦健康养老、体育休闲、科技服务等新兴产业,提升企业发展层级,鼓励有影响力的领军型、品牌型企业发展,加快重点项目落地,引领全区产业的转型升级。

  五、打造百个绿色智慧平安社区

  提高社区绿化覆盖率,引导居民养成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习惯,提倡节水、节能、节气,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和节能器具,倡导公众形成节约简朴、爱护环境的绿色生活方式。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大对社区居民生活要素信息的收集整合,构建智能化、互动化和协同化的便民服务网络。社区治安防范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到位,矛盾纠纷化解有序,努力减少可防性刑事案件发生、减少有影响的治安案件发生、减少有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安全事故发生,不断提高居民安全感。

  六、创建百个基层文化品牌

  坚持以群众需求、获得感和满意度为导向,深入挖掘区域文化资源、文化特征。坚持以培育、整合、认定为主要举措,强化品牌示范引领、驱动发展,实施“1+N”文化品牌创建工程,即搭建文化朝阳?云平台,为百姓提供便捷的云端文化生活;培育百个示范设施、百个品牌活动、百支品牌队伍、百个交流项目、百个艺术团体;整合百名专家学者、百家合作机构;认定百个传承基地、百名文化能人;扶持百家民办博物馆;每年评选百个文化特色家庭,培养百名文化骨干。不断提升文化服务水平,营造文化发展良好氛围,共建共享,为民惠民。

第二章 加快推进农村城市化建设

  一、全力推动第一道绿隔地区[第一道绿隔地区:简称“一绿”地区。]城市化建设

  完成“一绿”地区6个试点乡城市化建设。加强“一绿”试点政策实施力度,落实规划调整和成本统筹的支持政策;优化绿隔项目审批流程,加快建设进度,以项目建设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创新运用城乡结合部产业引导基金、用地增减挂钩等方式,完成搬迁上楼、产业发展、农民转居、绿化建设、产权制度改革、社会管理“六位一体”的城市化任务。

  加快“一绿”地区其他9个乡的城市化建设。做好资源统筹、成本统筹和收益统筹,构建区级统筹与乡级安置相结合的城市化模式,整体推进城市化进程。依托棚户区改造、土地储备和交通设施建设等重点项目,加快城市化建设。优先安置农民居住和就业,严格落实规划绿地,带动解决公共安全、人口调控、拆违控违、环境建设、城市管理等突出问题,加快实现城市化。

  二、推进第二道绿隔地区[第二道绿隔地区:简称“二绿”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

  创新体制机制、实施路径和配套政策,探索“二绿”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加快规划研究制定,以重点项目推进区域规划实现。推动金盏乡建设用地统筹利用试点,引导建设用地集中利用。完善“二绿”地区新农村建设,探索“二绿”地区规划引领、政府支持、农民主体、就地改造、节约

第一道绿隔地区、第二道绿隔地区.jpg

  成本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路径,推动居住改善、环境美化、就业促进、保障衔接,加快“二绿”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加强农村城市化区级统筹

  加强区级统筹,加快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完善利益协调机制、资源统筹机制和政策倾斜机制,坚持基础设施投资向农村地区拓展、公共财政投入向农村地区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缩小城乡发展差距。适度突破行政边界限制,探索划定规划实施单元,建立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机制,在规划实施单元内协同解决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匹配、资金平衡、收益分配、开发时序等综合问题,平衡农村用地矛盾。

第三章 提高城乡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一、优化城乡交通设施建设管理

  完善城乡交通体系,加大现状规划路网实施力度,提高城乡空间互通性,强化朝阳区作为首都核心区和市行政副中心之间的通道作用,到2020年,规划道路实现率达到70%,规划快速路基本建成,规划主干路实现率力争达到100%,规划次干路和支路五环内实现率达到80%左右、五环外实现率达到40%。加快东西向重点道路建设,形成连接首都核心区和市行政副中心的重要廊道。推进东部地区南北向道路建设,缓解东部地区交通压力。推进电子城、垡头、金盏等重点产业承载区、保障房周边等重点区域道路建设,提升交通环境。实施疏堵工程,加快打通断堵头路。积极争取并配合做好3号线、12号线、17号线等轨道交通建设,缓解地面交通压力。配合北京市优化公交线网,对严重影响道路通行的公交场站研究迁移及合理布局方案。加强停车管理,大力挖掘停车空间资源,建设居住区停车位,落实错时停车位,加强居民停车自治管理,着力解决“停车难、停车乱”等问题。启动公租自行车服务系统二期建设,在地铁站口、大型购物商圈、密集居住区增设公租自行车服务站点,解决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完善城乡市政公用设施

  以农村地区和产业项目周边为重点,统筹城乡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与维护管理,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统筹配置地下水、自来水、再生水、过境水、雨水五种水资源,确保水资源稳定供给。加快供水管网建设,实施东五环供水主干线拆迁及工程建设,推进沿京承高速路、广渠路、化工路等供水干线建设。实施电子城、温榆河、垡头等地区道路配套供水次干线和支线建设,全面提高供水管网覆盖率。完善电网结构,建成华能燃气热电厂三期,优化变电站布局,规划建设CBD500KV变电站,推进三营门、高碑店、CBD等一批220KV变电站建设,同步加快110KV变电站建设,加强农村地区配网改造,提高供电能力。完善区域燃气管网,积极推进城乡结合部地区燃气接入,扩大燃气管网覆盖范围。提升供热管理水平,加强城市供热统一规划,完善供热管网布局,优化供热能源结构,提升热源管网运行效率。

  三、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光纤到企入户,建成城乡一体的高性能光纤网络。增加高速无线网络在公共区域的覆盖率,推动在重点区域增加免费无线网络热点,建成移动互联的“无线朝阳”。推广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建设“云享朝阳”云服务体系和朝阳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支持互动电视、手机电视、网络电视、广电宽带等融合型业务发展。加强传统公共基础设施的网络化、智能化改造,统筹规划和推进全区无线物联数据网络和传感终端网络建设,对重点楼宇、重点设施、重点部位等城市部件进行智能化管理。

第四章 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一、加强城乡环境秩序管理

  大力整治重点区域环境。加强京哈铁路和京沪、京津高速沿线环境整治,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强对朝阳路、朝阳北路、京通快速、京哈高速、广渠路二期、京津城际沿线等六条城市放射线路两侧的绿化美化和环境整治,服务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建设。加强冬奥会赛场周边、中轴线沿线环境建设,服务保障重大活动。加强进京通道沿线、风景名胜区、轨道交通沿线、公交枢纽周边、老旧小区、市场周边等重点地区环境治理,提高城市美化程度。坚决治理违法违规建设,继续落实新增违法用地、违法建设“零容忍、零增长”的措施,对存量违法建设加大整治拆除力度。完善城市管理监督执法联动机制,加强环境秩序常态化、长效化监督与治理。

  提高垃圾收集与处理能力。持续推进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加强生活垃圾源头控制,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建成区垃圾分类达标小区覆盖率保持在80%以上。加快垃圾收运转运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垃圾收转运设施投入,升级改造农村地区19座垃圾中转站,增加密闭式清洁站设置密度,满足服务半径最大不超过一公里标准。建成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基本满足全区垃圾处理需求,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提高再生资源处理能力,提升垃圾资源化水平,生活垃圾资源化率达到60%,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

  提升城市风貌水平。加强城市设计引导,城市地区注重空间品质提升,农村地区注重特色风貌塑造,保护好乡土文化和自然景观。优化城市景观设计,试点开展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高公共空间的覆盖度、丰富度、可达性和共享性,增加亲近宜人的公园绿地、亲水空间、城市广场,鼓励公共建筑底层开放为城市公共空间,选取标志性节点设计城市精致景观,打造城市名片。

  二、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

  加快推进城市智慧化管理。大力推进智慧交通管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交通运行协调能力。构建智慧水务指挥中心和水务基础数据库采集系统,实现水务系统的信息化专网全覆盖。加强市政设施智能化管护,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水、电、气、热等市政设施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测。

  打造便捷高效电子政务体系。完善区级移动办公系统,在应急指挥、城管执法、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等领域开展移动电子政务应用。构建以公众为中心的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利用政务微博、微信、移动APP等便民服务新手段,以多渠道、多方式提供便捷服务。

  积极建设“智慧社区”和“智慧园区”。推进智慧社区网络设施和硬件设施建设,加快建设视频图像监控设施,完善智慧社区服务体系,加强便民服务终端网络的统筹管理。加快建设智慧型园区,建设“智慧CBD”,加强智能化、数字化、网格化城市管理,打造高端“智慧楼宇”,建设成为科技尖端、管理智能、服务一流的国际智慧商务区。推进奥林匹克公园核心区“智慧景区”建设,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手段,为游客提供更为便捷和广泛的智能化自助服务,支持国家体育场、国家会议中心等主要景点和服务设施实现智慧管理和服务。

  强化网络信息安全。加强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立网络信息安全的统一监测响应平台,实现政务网络态势感知、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灾难恢复的一体化运作。提高信息安全防护水平,建立信息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测试机制。

  三、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

  探索分区域管理模式。加强城市管理的区级统筹,探索“大城管”体制机制运行模式。将重点突破与常态管理相融合,构建智能精细、规范高效、协同治理的城市管理工作格局。在CBD、奥运等国际化窗口区域,打造“景观环境示范区”,按照国际一流标准,结合区域特色,打造高端标志性景观。在首都核心区与市行政副中心的通道沿线及周边区域,打造“市容环境规范区”,加大对违法经营、违规广告牌匾、污水乱倒乱排、垃圾污染等各类市容环境乱象的长效治理。在东部绿隔区域,打造“设施及生态环境优化区”,重点强化薄弱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大力提升绿化美化水平。

  健全社会参与机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城市建设管理领域,推进城市管理市场化、社会化运行。大力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在秩序管理、环境整治、绿化养护、市政设施维护等领域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提高服务供给效率。全面落实社会单位市容环境责任制。深化城市治理共商共治,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公众等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保障公众在城市管理中的知情权、建议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四、提高应急管理能力

  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强化基层应急组织建设,建立健全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专业处置的应急管理体制。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以突发事件现场处置为重点,优化应急决策和处置流程,加强应急职能部门协调联动,提高应对和处置效率。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完善以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为主体,专业救援队伍为支撑,民兵、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应急队伍体系。完善“1+41+144+N”[“1+41+144+N”:即1个应急总案、41个专项应急预案、144个部门应急预案、N个企事业单位专业应急预案。]的应急预案体系,实时编制和修订应急预案,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组织应急预案演练。加强应急资源管理,科学规划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完善生活必需品安全储备和应急投放制度;加强能源运行综合协调,保障城市生命线运行安全;加强急救站点、消防安全设施、应急避难场所等应急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预防预警能力,加强常态化风险评估管理,完善隐患排查、消除机制;着力提高气象预报预警能力、气象灾害应对与防御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第七篇 绿色发展 着力建设生态宜居家园

  树立“共建宜居城区、共享美好生活”的发展理念,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着力建设绿色家园、常清碧水、美丽蓝天,成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模范区。

第一章 提升绿化建设水平

一、高水平完成绿隔地区绿化建设

  积极推进绿隔地区规划绿地的实施,提高绿隔地区绿色空间连续性,完善首都功能核心区与市行政副中心之间的生态保护带建设。“一绿”地区加强郊野公园和平原造林建设,

1+41+144+N

  打通望京坝北村、平房乡平房村、十八里店乡小武基村、西直河年庄等关键节点,提高“一绿”连续性。“二绿”地区重点探索推进孙河地区沙子营湿地公园、黑庄户地区国家级农业公园建设,着力建设大尺度绿色空间,全面提升绿地品质,强化生态保护功能。

  二、完善绿化空间布局

  着力打造温榆河生态休闲走廊,研究编制温榆河生态休闲走廊生态系统规划,建设生态涵养功能显著、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的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区。打造城市公园带,优化完善城市休闲公园布局,新增一批不同规模的休闲公园,将东坝郊野公园、朝来森林公园、白鹿郊野公园等条件较好的郊野公园提升为城市休闲公园。打造郊野公园带,新增和改造10处特色鲜明、主题突出、功能完善的郊野公园,提升郊野公园景观设计、设施建设与管护水平。提高全区现状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减少绿地服务盲区。重点推进朝阳区内北中轴两侧、京承高速沿线、机场高速沿线、通惠河两岸、京沪高速沿线等区域的绿化建设,形成绿色生态廊道。

  三、积极推进社会绿化

  结合非首都功能疏解,新增一批小微公共绿地,实现规划绿地疏解腾退建绿。严格落实新建居住区、农民新村、旧居住区改造的绿化配套,每年开展10处老旧小区绿化美化提升项目,提高社区绿化水平。积极开展城市立体绿化,鼓励在成熟区域推广公共建筑屋顶绿化,推动建筑墙体和立交桥垂直绿化。

第二章 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一、加强水生态环境建设

  建设“三水联用”的水生态体系。实现再生水、过境水、雨洪水联合调度,提升水生态环境。大力推广利用再生水资源,提高再生水供应能力,充分利用再生水补充重点水系水源,加快水体循环。统筹利用过境水资源,全面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建设北部、中部、南部连通水系[建设北部、中部、南部连通水系:建设清河、奥运公园湖、北小河、沈家坟干渠、沈家坟湿地北部连通水系;建设北小河、望京沟、坝河、亮马河、千亩湖湿地中部连通水系;建设窑洼湖、大柳树沟、东南郊干渠、萧太后河南部连通水系。]。综合利用雨水资源,推广建设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透水地面,推进郊野公园雨洪利用工程改造,建设奶东湿地、老河湾湿地等11处雨洪滞蓄区和生态公园,大力推进“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建设。

  严格水资源管理。深入落实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编制全区范围内河湖、湿地规划。在土地开发利用中保留一定比例的水域面积,新建项目不得违规占用水域,留足河道、湖泊的管理和保护范围,禁止侵占自然湿地等水源涵养空间。

  二、强化水污染治理

  加强重点污染源防治。全面推行企业排污许可,加强工业污染源防治,加大对工业企业废污水排放的监管力度。严格监督餐饮服务业污水排放,从严处罚违法排水行为。加强

建设北部、中部、南部连通水系、“海绵城市”.jpg

  生活污染源防治,严格查处污染物超标排放行为。加大对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等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的监测与防治力度。

  大力提高污水收集与处理能力。完善配套污水管网,完成清河第二、高安屯、定福庄等3座再生水厂配套污水主次管线建设,实现污水收集管网全覆盖。坚持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加快推进再生水厂建设,积极配合北京市建成清河第二、高安屯、定福庄再生水厂,配合完成高碑店、小红门等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着力提升分散处理能力,加快现有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在市政管网未覆盖的地区,因地制宜高标准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污水达标排放与循环利用。市政管网覆盖范围外的新建小区等新改扩建项目,必须建设污水处理与回用设施。加强污泥处置设施建设,配合北京市建设高碑店、清河第二、小红门污泥处理中心。到2020年,污水处理率达到99%。

  加强水体修复。加快河湖水体修复,重点加大坝河、萧太后河、通惠河、北小河、亮马河、清洋河、温榆河等主要骨干河道水体治理力度,河道水质提高到Ⅳ类。重点治理黑臭水体,对于污染严重且水体流动性差的河段、排水沟,通过引入微生物技术、补给再生水等方式对污染水体进行修复。到2017年,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到2020年,主要河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0%。

第三章 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一、源头控制污染减排

  鼓励使用清洁能源。以农村地区散煤治理和天然气低氮治理为重点,控制能源使用产生的污染排放。优化能源结构,减少高污染燃料使用,大幅压减燃煤,完成农村地区减煤换煤任务,到2020年全区完成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建设工作,逐步构建以电能和天然气为主体、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比重不断提高的清洁能源消费体系。开展燃气设施深度治理,推行低氮燃烧技术应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

  积极推进控车减油。严格落实国家和北京市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和车用燃油标准,通过遥感监测等措施,加大对老旧车辆、高排放车辆的执法检查力度。加速淘汰老旧机动车,完成15万辆老旧机动车淘汰任务。配合北京市发展公共交通、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

  加强生产排放管控。严格落实北京市淘汰类行业、生产工艺和设备指导目录,加快淘汰退出家具制造、建材、印刷等污染较大、耗能较高的行业。加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大型服务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强化源头治理和过程控制。开展餐饮油烟等低矮面源污染专项治理,大力整治露天烧烤。

  严格实施清洁降尘。削减施工扬尘排放量,建筑工地安装扬尘监控系统,征收施工扬尘排污费。控制道路扬尘污染,推广道路清扫新工艺,示范运营道路吸尘车。通过提高绿化覆盖率、扩大水域面积等方式,控制裸地扬尘污染。

  二、建立健全大气污染防治长效机制

  加强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对新增排放大气污染物的项目实施污染物“减二增一”[“减二增一”:即新建项目每产生1吨污染物,必须有经环保部或北京市环保局核定的减排项目减少2吨污染物,进行指标替代。]审批制度。对各类污染源实施网格化管理,建立以基层网格为单元的污染源动态更新与管理机制。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加大对重点污染源执法检查力度。建立环境监测数据、空气质量预警信息共享机制,完善空气重污染的预警应急联动机制,确保PM2.5浓度下降率达到北京市要求。

第四章 树立生态文明风尚

  一、提高人民群众生态文明意识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大力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科学知识,把生态文明作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弘扬生态文化,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通过典型示范、展览展示等形式,广泛动员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组织好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和节能宣传周等宣传活动,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让群众在亲身参与体验中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推进传统产业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鼓励企业绿色营销,发展第三方物流。倡导公众选择低碳、节能、环保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开展衣、食、

“减二增一“.jpg

  住、行、游绿色生活行动,鼓励市民购买使用绿色低碳、环保可循环利用产品,显著改善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出行条件,倡导市民绿色出行。


第八篇 以人为本 推进民生服务优质均衡发展

  坚持普惠性、可持续、均等化原则,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健康、养老、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扎实推进民生优质化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升获得感。

第一章 大力推进教育强区建设

  一、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多元发展。创新多元办园模式,加快建设普惠性幼儿园,鼓励公办幼儿园采取以租代建等方式举办分园,支持街乡举办中心园,探索社区办园点建设,一级一类幼儿园新增20所以上,学前三年入园率保持在95%以上。健全民办幼儿园公共财政投入机制,保障民办幼儿园规范化、特色化发展。完善幼儿园全面监管制度,促进各类幼儿园可持续发展。推进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发挥示范园辐射带动作用,推动示范园办园成果在全区推广。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化综合改革,构建学校布局更加合理、办学条件更加完善、师资配置更加均衡、教育管理更加精准、教育质量更加优质的学区发展格局。推进学区内管理运行模式创新,加强对学区化统筹机制和共享平台建设的支持,促进学区结构优化、协同发展、资源共享。探索提高课堂效益和教育质量,建立负担轻、质量高的义务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完善保障特殊群体教育公平的支持政策,办好特殊教育学校。

  推进高中教育多样特色发展。高水平普及高中教育,深入推进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建设,促进高中学校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建设首都知名、全国有影响力的朝阳名校品牌。巩固引进学校在管理模式、特色课程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引进学校办学水平。开展高中校自主办学试验,探索构建学校自主课程体系。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推进5个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深化素质教育发展。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推进德育课程化,建设一批区域性学生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深入开展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教学改革和课程创新,优化课程结构,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实施“七五”普法教育。积极推进体育、艺术、科技和劳动教育,鼓励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和定位,开发优势特色项目,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加大对教育发展薄弱地区的支持力度,完善东坝、垡头、豆各庄等区域教育配套,持续推进北京中学建设。探索推进以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等多种形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办学模式,不断提高农村地区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扩充校外教育资源,优化校外教育集团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设施条件和功能,完善学生健康成长保障体系。

  二、完善多元化教育体系

  深化民办教育科学规范发展。完善民办学校管理机制,优化民办学校审批程序,设立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专项资金,促进民办教育规范发展。完善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机制,向符合条件的民办学校、培训机构购买特色课程、教师培养培训等教育服务。建立级类齐全、层次多样、形式丰富的民办教育体系,形成公办、民办教育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提升国际化教育水平。完善国际教育体系,实现国际教育在学前教育、普通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的全覆盖。推动建设一批国际化教育示范校,提升服务国际化教育需求的能力。加强与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交流合作,对外友好交流与合作校达到120所。深化中外合作办学,建设高品质国际学校。积极开发国际化课程体系,开展以“朝阳课程”为品牌的国际课程研究。推进教育队伍国际化发展,为培养国际化人才提供保障。

  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形成社区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协调发展和相互衔接的工作机制。服务首都学习型城市建设,完善社区教育办学网络,推进区、街(乡)、社区(村)三级社区教育实体化建设。拓展市民终身学习服务基地功能,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教育。调整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完善教产合作育人机制,推动京津冀职业教育对口合作。

  三、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

  着力提升教育人才专业素养,充分发挥市、区、校(学区)三级研训体系的作用,加强学术引领。深化“双名工程”,加快优秀人才聚集,建立可持续的、上下联动的干部教师培养机制。拓宽国际合作交流渠道,丰富国际课程体系,建立干部教师访学、培训基地,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资源体系,实现干部教师国际化素养培训全覆盖。促进区域内教育人才交流,加强中小学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行业人才双向合作。全区特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市级骨干教师数量继续保持全市前列,各级各类骨干人才人数达到全区专任教师的50%左右。

第二章 全面提高健康服务水平

  一、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按照“规划总量、优化质量、提升增量、规范存量”的原则,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五环以外和东南部区域布局,增加东坝、常营、垡头等大型居住组团区域医疗服务供给。提升区属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完成垂杨柳医院改扩建工程,推进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双桥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区第三医院改扩建、迁建工程。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覆盖,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供给。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高水平、国际化的医疗机构和护理、老年病等相对缺乏的医疗机构。

  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推动朝外等一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级医院转型为“中心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中心型”带动“分中心型”的两级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提升社区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鼓励增设床位,重点发展慢性病、康复、护理等住院服务。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0.4张。健全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队伍培养机制,提高基层医务人员业务能力和素质。

  完善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医联体”建设,搭建区域卫生协同发展平台,加强区域医疗资源整合。推进北京市分级诊疗试点工作,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鼓励医疗机构积极与国际保险对接,推动区域内国际化医疗机构与大型公立医院开展技术合作,提高国际化医疗服务能力。探索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推进中西医结合发展。推进康复护理体系建设,建立由综合医院、康复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延续性医疗机构组成的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加快实现办医主体多元化,为居民提供层次多样的医疗服务。

  二、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公共卫生工作站建设,促进疾病预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紧急救援、卫生监督五大公共卫生工作有效融合,夯实服务网底。深化公共卫生安全社区建设。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推进健康教育基地建设,拓展健康教育内容和渠道。提升妇幼保健服务能力,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探索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协同联动机制,促进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的交流合作。

  加强重点疾病防控工作。完成区疾控中心二期工程建设。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分析系统,巩固传染病防控体系和工作机制。深化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完善慢性病防控网络,探索建立“慢病管理—医疗救治—康复护理”的一体化健康管理模式。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精神障碍康复机构建设,开展精神卫生宣传教育,促进居民心理健康。

  加强卫生应急服务能力建设。打造“布局合理、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卫生应急体系,加快传染病、精神病防治、综合救治等后备医院建设。完善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建立规范的院前急救网络资源配置、运行管理和保障机制。

  三、促进养老服务发展

  提升养老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覆盖区、街(乡)、社区(村)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落实《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推进社区养老发展,加强托老所、老年活动站、养老服务驿站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90%,新建养老照料中心13个。鼓励社会力量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探索完善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扶持政策。加大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力度,提高特殊老人的托底保障水平。完善区级老年人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关注“空巢”老人生活安全,有效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引导专业人员从事养老服务工作。

  深入推进“医养结合”。鼓励医疗机构设立分支养老机构或增设老年病床。促进养老机构就近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其他医疗机构建立协作关系,探索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提供远程诊疗、优先就诊、定期巡诊等多种形式的医疗服务。

  四、提升体育发展水平

  深入推进全民健身。推动全民健身品牌活动建设,进一步打造“北京·朝阳国际体育文化节”、“朝阳区国际长走大会”等区级品牌活动,打造一批街乡级品牌健身活动。充分利用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朝阳体育中心等场馆资源,打造4个区级全民健身基地。深化全民健身设施建设,鼓励利用社区公园、公共绿地等建设综合性体育场地。整合区域体育资源,实现符合条件的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率达到80%。新建35个国民体质监测三级站,深入推进国民体质测试工作。

  提升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巩固竞技体育全市领先地位,构建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体系。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优秀人才引进机制,形成梯队合理、素质优良的竞技人才队伍。深化体教结合,建成一所全市领先、设备完善的体育运动学校,提升业余体校业务水平。

第三章 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一、持续提高劳动力就业水平

  发挥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有机结合。做好功能疏解中的就业分流工作,合理引导和疏解相关产业劳动力就业。加快农村地区符合功能定位的产业培育,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发挥中小企业带动就业的作用,扩大就业规模,增加就业岗位。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深化城乡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格局,逐步实现均等优质的公共就业服务。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用人单位招用本区劳动力,引导劳动者通过多种渠道实现稳定就业和高质量就业。大力挖掘公益性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劳动力组织化就业。做好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确保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就业困难人员100%享受就业帮扶。完善劳动关系利益协调和权益保障机制,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深化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加快建立覆盖全员的终身职业培训制度。加大定岗、定向培训项目开发力度,确保有培训需求和就业愿望的各类劳动者能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健全创业工作体系。发挥区、街乡两级创业服务平台功能,大力支持重点群体创业。建立创业补贴政策联动机制,拓宽创业者融资渠道,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全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发挥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带动作用,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二、健全社会保险体系

  巩固和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落实“全民参保登记计划”,积极推进新业态从业人员和转工转居人员参保,完善被征地农民刚性进保机制,全力帮扶低收入困难群体参保。在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两个基本制度平台下,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衔接,基本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对接。

  深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加快推动城乡老年保障标准一体化。大力推行企业年金,稳妥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进公费医疗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动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工伤保险体系,继续扩大工伤保险覆盖范围,促进灵活就业人员、非全日制用工等流动性较大人员参加工伤保险。完善社保基金征缴机制,努力实现各项基金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加强社保基金监管,确保社保基金安全。

  三、深化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实现困难群体“应保尽保、应退尽退”。探索社会救助由基本生活救助向满足多样性基本需求转变,逐步提供更多基本社会服务。完善困难家庭分类管理制度。推进低收入家庭动态管理和人户分离人员双重管理,健全居民经济状况核对机制,确保各类社会保障、救助和福利政策公平实施。健全流浪乞讨和生活无着人员三级救助网络,加强救助管理规范化建设,建成全市一流的救助管理站。

  四、做好基本住房保障

  多种方式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为住房困难家庭提供标准适度、条件适宜的基本住房保障。积极争取市级支持、创新实施模式,加快酒仙桥、永安里旧城区改建,推进化石营、黄衫木店、小武基村等棚户区改造项目,到2020年,基本完成棚户区改造。完成六公主坟等地区回迁安置房建设。推动公租房、自住型商品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改善群众居住条件。

  五、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提升特殊群体福利保障水平。优化妇女发展环境,保障妇女平等教育就业、享有社会保障和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利。发展儿童福利事业,提高孤残儿童养育补贴标准,将社会散居孤儿纳入政府保障范围,建成不少于200张床位的儿童福利中心。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积极开发适合残疾人的公益性岗位,依法推进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建设区级特殊老人福利机构和精神残疾人福利机构。推动双拥工作创新发展,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和民兵预备役队伍建设,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完善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提高优抚保障水平。

  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动员社会各界开展慈善活动,统筹区域社会捐赠资源,积极培育慈善组织。建立健全三级接收捐赠服务网络,实现各捐助站点达标规范化建设。加强慈善宣传,普及慈善教育,弘扬慈善精神。


第九篇 共建共享 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

  坚持共建共享理念,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党政群共商共治,充分发挥各类社会主体作用,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第一章 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改革

  一、优化基层社会治理结构

  创新社会服务提供方式,明确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内容和标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社会化、市场化,形成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多元化供给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进一步理顺政府与社区职责边界,构建新型政社互动关系,组织社区居民依法有序参与社区治理,提升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能力。完善社会组织管理和评估体制,加强社会组织规范化、专业化建设,大力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创新社会工作服务方式,加快形成人才充足、服务广泛、机制完善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

  二、完善全模式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完善全模式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强化信息联通共享和资源要素整合,推进城市管理网、社会服务管理网和社会治安网“三网融合”发展,形成“三网融合、二级闭环、一格统筹”的网格化运行体系。深化区和街乡、街乡和社区(村)之间的双向循环机制,强化街乡中枢平台统筹协调作用,推进矛盾联调、治安联防、问题联治、事件联处、平安联创。加快街乡一站式服务大厅、社区服务站线下服务向移动端延伸,逐步推进个人事项网上提交和在线办理。强化全模式社会服务管理系统的社会化传播功能,畅通公众表达诉求、参政议政的渠道。建立社会公众随手参与机制,形成一键反映、网络派遣、办结反馈、全程监督的运行模式,提高社会服务管理效率和质量。

第二章 提升社区治理和服务水平

  一、提升社区自治能力

  理清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依法履行职责事项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协助政府工作事项,制定“社区职责清单”,推进社区工作事务准入制度。进一步规范社区居民议事厅、议事协商会等居民自治阵地建设,在具备条件的小区、楼院建立居民议事平台。引进专业社会组织和技术,提高社区自治专业化水平。强化业主大会、业委会的自治能力,畅通居民参与、监督社区事务的渠道,增强居民在社区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参与权。

  二、创新社区治理机制

  深化党政群共商共治机制,把共商共治工作向小区、楼院延伸。完善社区提案形成机制,探索运用公益金等方式引导社区自治。加大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的统筹力度,深化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的“三社联动”机制。提高小区管理的组织协同程度,针对商品房小区、老旧小区、保障房小区、农村社区等不同类型社区,进一步加强政府与居民自治组织协作,推进分类治理。健全物业管理工作机制,规范物业管理服务。

  三、完善社区公共服务

  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提升社区服务的科学化、专业化和信息化水平。推进“一刻钟社区服务圈拓展计划”,实现“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全覆盖,强化“精品圈”、“文化圈”等服务内容。加快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简化公共服务办理程序,力争实现“一网一线一平台”[“一网一线一平台”:“一网”即网上政民互动平台和社区服务网,“一线”即96105或81890000便民服务热线电话,“一平台”即是依托社会服务管理全模式系统建立的政民互动平台。]的信息共享和全域通办。鼓励社区建立网络互动平台,探索推进网上居委会建设。

  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实施社区工作者培养计划,

”一网一线一平台“.jpg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工作,持续优化社区工作者队伍结构。大力扶持高校毕业生、青年人才投身于公益创业和社区服务,探索资金、场所、环境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加大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力度,培养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优秀社工典型、骨干志愿者和优秀和谐促进员。

第三章 加大社会动员力度

  一、完善社会动员体系

  深化区、街乡和社区(村)三级社会动员平台建设,提升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组织化动员和社会化动员”、“常态性动员和应急性动员”相结合的社会动员体系。推进街乡社会组织培育基地优化升级,培育“基地+社会工作服务+社区治理支持”的复合型服务平台。建立社会组织信息库、资源库和项目库,形成社会组织动员网络。健全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制度,提高驻区单位和其他组织代表比例。引导成立社区发展基金会,拓宽社区和社会组织资金来源渠道。

  二、大力培育社会动员载体

  加大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和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孵化力度,强化枢纽型社会组织带动作用,推动形成区域、领域和各类人群全面覆盖的社会组织体系。建立全区统一的志愿者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推动形成服务需求与提供、受助者与志愿者匹配对接机制。完善社区志愿服务平台,重点打造100个区级社区志愿服务示范站。启动志愿服务拓展计划,组织100家社会组织与企业、学校、医院等合作成立志愿服务组织,以社区为基地开展常态化志愿服务活动。

第四章 深化平安朝阳建设

  一、着力维护社会稳定

  加强征地拆迁、工程建设、企业改制等重点领域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建立全区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数据库,健全基层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实现风险评估在区、街乡两级全覆盖。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深度融合的多元调解体系,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健全沟通反馈机制,引导人民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健全信访工作基础业务规范、标准和制度,全面实现依法分类受理信访诉求和办理信访事项,推动形成法治、为民、公正、透明的信访工作模式和能调则调、法定途径优先、信访救济补充、思想与心理疏导到位的信访分类化解体系。深入推进法官片区工作站、检察官联络室和专业调解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员协会和调解类社会组织建设。完善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创建化解矛盾新机制,及时化解医患、劳资、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知识产权、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行业性、专业性纠纷。做好邪教防处工作,健全反恐防暴工作格局,坚决防止发生危害公共安全的暴力恐怖事件和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政治事件。

  二、着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强化平安基层基础建设,提升区级治安维稳中心功能,分批次推进“平安示范”居民小区创建工作。进一步扩大各类平安创建覆盖面,推动实施新一轮科技创安,实现重点地区、重点部位、人员密集场所科技创安全覆盖。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加强重点地区治安整治,深化社区民警驻区制和巡逻警务站建设,提高社区、村、重点部位见警率,推进打防管控一体化,减少可防性案件和有重大影响的刑事案件发生。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坚持专群结合、以专带群,进一步发挥“朝阳群众”品牌作用,提升群众安全感。

  三、提升公共安全运行保障水平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强公共安全领域综合治理,强化重点行业、要害部位、基础设施等安全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防控体系,加大消防、地下管线、危险化学品、公共交通、建筑施工、城乡结合部等重点领域、区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切实防范各类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达到市级要求。构建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强化基层风险防控能力,大力提升安全监管水平,保障食品药品全过程、全链条安全,食品安全监测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药品抽验合格率达到99%以上。强化公共空间安全,严肃处理违规占用公共空间等行为,深入开展地下空间打非治违和隐患排查,畅通安全疏散通道,预留安全防护空间,保障安全设施可靠。加强交通、消防安全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安全监管装备配备,提高事故灾害处置能力。加大公共安全教育和宣传力度,提高市民公共安全意识。

第十篇 深化改革 强化体制机制保障

  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源泉,以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为制度保障,激发社会活力,凝聚社会合力,以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发展软环境,推动区域科学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 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创新

  一、加快推进审批制度改革

  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对接落实中央、北京市简政放权、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等部署,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提高透明度,规范审批行为。深化投资审批改革,优化投资项目区级审批流程,推广应用投资项目在线审批,提高投资项目审批效率。强化区行政服务中心职能,完善政务服务体系。

  完善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推进政务公开,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提高透明度。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编制、完善行政审批事项、行政处罚事项等权力清单,建立政府权力清单动态调整和年度公布制度,规范权力运行。

  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落实北京市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完善区级财政管理体制。落实“营改增”政策。改革预算管理制度,推动预决算信息公开,编制中长期预算规划,对预算实施滚动管理。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化解债务压力,降低债务风险。

  深化投融资机制改革。创新投融资模式,拓宽社会资本准入领域,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非基本公共服务等领域。支持国有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为区域建设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探索市场监管体制改革。推进市场准入机制改革,探索建立企业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相分离的登记制度。研究推进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政策改革。创新监管方式,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综合监管体系,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建立更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

  深化区属国企改革。优化区属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更多投向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战略需要的领域。提升国有资本运营效率,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加强对国企收益的管理与考核,增强国有资本流动性。研究混合所有制发展模式,探索区属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交叉持股。推动区属国有企业上市,提高区属国有资本证券化水平。推进重点国有企业分类监管,扩大国有资产监管覆盖面,积极探索建立区属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体系。

  支持非公经济发展。优化财政资金对中小企业支持方式,强化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服务引导功能,完善对中小微企业在创业、创新、融资、市场等方面的支持政策。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公用事业以及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建设。支持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商会组织积极促进非公经济发展。

  三、深化社会民生领域改革

  深化医疗联合体改革。进一步深化医联体机制建设,优化医疗服务体系,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均等化、诊治流程科学化、医生价值最大化、患者就医便捷化。

  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探索教育管办评分离,加快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探索多元办学模式,创新学前教育办园机制。深化义务教育学区化综合改革,探索学区发展理事会统领下的校长委员会、党建研究分会、督学责任区、教研共同体、培训共同体五位一体的义务教育学区治理新模式。

  深化养老服务综合改革。健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融合发展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创新养老服务多元主体供给模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领域。重点扶持养老服务与医疗康复、文化教育、家庭服务、金融保险等相关行业的融合发展。

  加强社会治理改革创新力度。规范引导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提高社会治理的公众参与度,深化党政群共商共治工程,进一步规范区、街乡、社区(村)议事规则,促进分层实施、条块联动、政社结合、协商共治。

  四、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乡级统筹管理体制,积极构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村级改革任务。

  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加快合同规范清理,严格落实合同联预审制度,切实规范集体土地流转行为,提高土地资源收益。强化乡级集体资金管理、村级预算管理机制,推进财务管理规范化试点乡建设。

  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提高集体经济组织化程度,推动乡村集体收入由主要依靠土地租赁收益向依靠资产经营转变。鼓励集体企业通过参股入股等方式,跨区域经营高端产业,探索在京津冀范围内共同建设产业园区,在更大范围内平衡利益。

第二章 强化民主法治建设

  一、坚持依法治区

  深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促进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提高法治政府建设水平,深化重大行政决策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工作机制,深入落实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监督考核机制,重点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收费、行政检查等执法行为,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落实司法体制改革要求,坚持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推动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加强普法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增强全民特别是公职人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培养良好法治习惯。

  二、动员全社会力量推动朝阳发展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人大报告制度。健全科学民主决策制度,坚持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坚持政治协商制度,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法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作用。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促进基层决策和议事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

  三、完善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

  切实维护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为少数民族群众创造便利的生活条件,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优化宗教活动场所布局。切实做好侨务工作。

第三章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一、推进落实“多规合一”

  坚持“多规合一”理念,加强土地、空间、产业、人口、生态规划的统筹衔接,科学合理规划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在空间承载下统筹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人口调控和生态环境建设。健全规划协调实施和动态调整机制,确保规划在总体要求上方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提高规划统筹管理水平和执行效果。

  二、制定规划实施方案

  做好规划任务分解,明确实施重点、进度安排、责任分工、保障机制和政策措施。按照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编制专项行动计划。围绕城乡发展“六个一百”工程,编制分年度实施方案,细化年度重点任务和项目安排。

  三、加强重大项目支撑

  坚持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发挥好重大项目对规划落实的支撑作用。加大重点项目统筹调度,以重大项目布局支撑和带动功能布局优化。健全重点项目储备库制度,增强项目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有序组织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建立健全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强化项目实施效果。

  四、强化监督考评

  强化对非首都功能疏解、结构优化、民生改善和生态建设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指标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和街乡,并纳入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加强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有效监测规划实施动态情况。自觉接受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加强规划宣传,及时披露相关规划信息,让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深入人心。凝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规划实施,形成全社会关心规划、参与实施和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

  附图

附图1:朝阳区“十三五”时期空间结构示意图.jpg

附图2:朝阳区“十三五”时期道路网规划示意图.jpg

附图3:朝阳区“十三五”时期轨道交通布局示意图.jpg

附图4:朝阳区“十三五”时期绿化布局示意图.jpg

附图5:朝阳区“十三五”时期水环境治理布局示意图.jpg

分享:
相关解读
相关政策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