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 规划 > 五年规划 > 区级规划纲要
  1. [主题分类]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城市规划
  2. [规划分类] 区级规划纲要
  3. [发文单位] 北京市密云区发改委
  4. [发布日期] 2016-11-09 18:34

北京市密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字号:        


密云区人民政府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


目录1.jpg


目录2.jpg


序 言

  “十三五”时期,在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北京落实“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进入关键时期。密云县改区掀开了历史新的一页,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发展战略,对我区立足新起点,抓住新机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北京市密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体现了区委、区政府的战略意图,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发展要求,是引领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编制年度计划和制定各项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中共北京市密云区委关于制定密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区委、区政府相关文件。

  本规划纲要执行期为2016年-2020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弘扬密云精神,继承和发展首都水源区发展战略和国家生态县创建成果,认真落实密云生态涵养区工作方略,紧紧围绕“绿色国际休闲之都”发展定位和“三个走在前列”奋斗目标,更新发展理念、完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方式,生态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大幅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坚持保水第一责任,生态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全面加强密云水库周边环境治理,水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实施一批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地表水质明显改善,密云水库及上游水体质量保持国家二类标准以上。南水北调密云段工程完工,顺利实现江水入库。生态屏障更加坚固,累计完成平原造林5.09万亩,京津风沙源造林3.06万亩,全县林木绿化率达到72.17%,森林覆盖率达到63.67%。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宣传等手段,盗采盗运矿产资源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生活环境显著改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严格落实绿色生产,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万元GDP能耗下降指标。认真落实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空气质量保持全市最好水平。生态建设全国领先,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和“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二)高端项目带动显著,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在高端高效项目的拉动下,实现经济总量和质量双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4%,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35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1.67倍,三次产业结构由11.6∶45.2∶43.2调整为7.3∶43.5∶49.2。经济发展进入了产业方向、产业结构与功能定位相匹配、良性互动的新阶段。以北汽福田为龙头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制造业引领环境友好型工业健康发展。投资45亿元的古北水镇,成为全国新的旅游目的地和文化旅游新地标,带动了全区旅游快速发展,推动了乡村休闲旅游提档升级。都市型现代农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与二三产业融合更加紧密。绿色低碳高端生态商务区建设快速推进,对人才、科技、资金等资源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总部经济后发优势凸显。积极实施企业上市和品牌战略,培育形成了一批优质上市资源企业,金诚信等8家企业成功上市,区内企业向资本市场进军进入了新阶段。

  (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大幅改善

  各项社会事业稳步推进,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教育优质均衡发展,9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100%,高考本科上线率连续五年位居全市郊区前列。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更加完善,新建县医院投入使用,并与北大医院合作共建扎实推进,形成区域医疗中心,镇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的建设与管理更加规范,城乡居民就医条件明显改善。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加强,市级以上科技研发机构数量在全市生态涵养区排名第一,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大。文体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建立,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稳定在2%左右,城市职工社会保险覆盖率97%,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98%,新农合参保率接近100%,均居全市郊区前列。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4%。农民增收、农民健康、农民安居“三大工程”取得丰硕成果。加大流动人口管控力度,人口规模得到有效控制。在全市农村率先实行立体分类网格化管理,实现从城市管理向农村管理的延伸,全市首家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标准化试点通过国家评估验收。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和矛盾排查调解工作,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始终保持全市前列。

  (四)城乡建设稳步推进,一体化迈上新台阶

  新城建设稳步推进。城市路网建设步伐加快,基本实现“五横七纵”格局。新城四大供热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完成老旧小区供热管网改造,实现了分散供热向集中供热的重大转变。完成了农村抗震节能改造和老旧小区节能保温改造工程。实施了滨河路、鼓楼东西大街景观照明工程。绿地、涧桥山、上河湾等一批精品住宅小区相继建成。檀营、清水河、司马台输变电站建成使用,唐庄电站完成升压改造,城区老旧小区电网改造和农村10千伏及以下输变电站改造工程全部完工。新城地表水厂、再生水厂建设扎实推进。天然气管道进密工程顺利完工,全区7万户居民家庭用上了清洁优质的天然气。西统路一期、密关路等新建改建工程全面完成,101国道绕城线和密兴路全线贯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光纤用户比例达到97%。重点镇中心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顺利完成巨各庄镇和太师屯镇的镇区路网工程,供热、供气、污水处理能力显著提高。特色镇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明显加快,区域中心功能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涌现出司马台新村、干峪沟村、史庄子村等一大批美丽乡村。山区泥石流易发区和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的整体搬迁有序推进,“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搬迁3740户,建成新村30个。

  (五)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人力资源配置更加优化

  县委坚决落实中央从严治党的要求,以良好的党风带政风促民风。加强反腐倡廉建设,驰而不息反对“四风”,大力弘扬为民、务实、清廉的优良作风。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不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营造和保持发展同向、干群同心、风清气正、政通人和的良好政治生态。努力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工作机制,做到各得其所、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力资源配置更加优化。与“十一五”末相比,党政机关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由63%提高到80.52%,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由53%提高到66.5%。

  二、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是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落实首都“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重要时期;是密云强化履行保水职责,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和谐宜居首善之区,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密云提供战略指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布局,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力量,以深化改革激发活力,以尊崇法治规范秩序,以党的建设提供保证,成为密云“十三五”时期实现转型发展和持续发展的战略指引。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密云提供新机遇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密云平原地区被纳入京津冀中部发展核心区范围,山区被列入京津冀西北部生态涵养区。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首都功能布局调整的深入落实,密云在承接中心城区教育医疗科技资源、央企总部转移、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共建等方面,将迎来新机遇。

  (三)生态文明建设为密云发展带来新契机

  国家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高度,做出新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部署,全面提升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中央对北京工作的要求,更加凸显了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未来五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特别是人民群众绿色消费需求的提升,作为“生态是第一资源”的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密云将迎来进一步提升生态价值、放大生态效益,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新契机。

  (四)交通和信息化建设为密云发展开拓新空间

  随着京津冀综合交通大通道的构建,京津冀区域将形成便捷通畅的轨道交通、公路交通等一体化网络。京沈客运专线等交通动脉的建成运行,将使密云在首都半小时经济圈、京津冀城镇群中的节点作用更加凸显,有利于区域各种生产要素的快速流动和优化配置。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将形成新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增长空间,为密云优化配置资源、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拓展了新空间。

  (五)县改区为密云发展注入新动力

  国务院批复密云县改区,掀开了密云历史新的一页,标志着密云城镇化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为拓展城市空间、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化管理水平提供了新动力。

  在面临新的重大发展机遇同时,也需要积极主动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必须在认真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切实解决好制约区域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难点问题:在国家和首都对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不断提高的新形势下,为发挥好首都绿色生态屏障作用,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奋勇争先,密云面临着更为艰巨的生态环境建设任务;首都功能布局优化调整和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迫切需要密云经济加快向绿色高端高效转型升级的步伐;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升社会事业服务水平,高端人才支撑力量不足,急需加强有利于高端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的政策机制建设;县改区的新变化对城市品质的提升、功能的完善、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更加紧迫;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城乡居民收入、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保障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仍需提升。

  “十三五”时期,密云处于乘势而上、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深刻把握发展形势和规律,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积极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密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北京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机遇,主动融入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坚持符合密云实际的科学发展思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而奋斗。

  二、基本原则

  1.绿色发展

  始终把保护水源、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突出位置,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切实保护好首都生命之水。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道路。

  2.创新发展

  把创新摆在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核心位置,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搭建创新服务平台,完善创新扶持政策,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构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的创新产业链。

  3.协调发展

  正确处理保水、富民、强区等重大关系,推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同步提升。

  4.开放发展

  立足首都,主动承接城区疏解的优质资源;融入京津冀,加强与全市各区及河北相邻市县的合作;面向国内外,积极引进高端发展要素。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集聚推动密云发展的强大动力。

  5.共享发展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解决好人民群众高度关心的经济发展、医疗教育、环境质量等问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显著提高居民生活品质,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三、总体思路

  “十三五”时期密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围绕“保水、富民、强区”的工作主题,坚持“保护环境是前提、绿色发展是核心、促进富民是根本”的理念,以生态建设努力走在全国前列、经济建设努力走在全市生态涵养区前列、社会建设努力走在全市郊区前列、党的建设努力走在全市前列(四个走在前列)为奋斗目标,确立“绿色国际休闲之都”的发展定位,树立“红色密云、绿色密云、金色密云”的密云形象,营造“发展同向、干群同心、风清气正、政通人和”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

  四、功能定位

  (一)区域功能定位

  ——首都重要饮用水源地。坚决履行保水第一责任,构建科学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体系,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保护好首都生命之水。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坚持生态优先,加大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绿色高端产业新体系,加快推进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成为具有先行示范效应的生态文明建设典范。

  ——绿色国际休闲之都。立足密云优美的生态环境、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坚持以“绿色”为特征、以“国际”为水准、以重大项目为支撑,大力推进高端休闲旅游、健康养生及现代服务业发展,将密云建设成为生态品质优良、功能设施完备的绿色国际休闲之都。

  ——首都绿色发展示范区。依托中关村密云园的发展定位,以环境保护为前提,以经济开发区和生态商务区为重要载体,积极发展高端智能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医疗、节能环保、中高端服务业和总部经济等环境友好型产业,构建绿色发展新体系,成为首都绿色发展示范区。

  (二)产业发展定位

  ——国际绿色高端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目的地。按照建设绿色国际休闲之都的发展定位要求,立足密云独具特色的山水生态环境,以古北水镇等高端品牌旅游项目为带动,促进高端休闲旅游和乡村旅游业发展,提高健康养生服务能力和水平,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成为国际绿色高端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目的地。

  ——北京高端智能装备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坚持科技创新战略,创新“政产学研用”协同联动机制,在充分发挥北汽福田、联通智网等重大企业带动作用的基础上,瞄准精密仪器、智能装备等国际技术前沿,积极引进知名高校、研发机构和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建设成为技术领先、功能完备的北京高端智能装备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

  ——国际山水生态商务示范区。坚持生态商务区的功能定位,以“山水商务、田园总部”为发展理念,加快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引进大型跨国、跨区域的企业总部,努力将生态商务区建设成为生态理念示范区、管理示范区、绿色示范区、总部经济示范区。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基地。围绕生态农业生产标准化、休闲农业融合化以及绿色农业品牌化等发展目标,积极推进精品种植养殖,提升观光农业品质,实施“互联网+农业”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建设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基地。

  (三)功能分区

  坚持生态与发展、保护与建设、当前与长远兼顾的原则,根据自然条件、人口分布和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将全域划分为新城核心区、绿色发展区、绿色拓展区、水源保护区四个功能区(附图1)。

四个功能区

  五、主要目标

  按照中央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坚持“四个走在前列”的奋斗目标,生态建设努力走在全国前列,经济建设努力走在全市生态涵养区前列,社会建设努力走在全市郊区前列,党的建设努力走在全市前列。到“十三五”期末,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取得重大进展。

  (一)生态建设努力走在全国前列

  落实保水第一责任更加有力。密云水库及上游地表水水体质量保持国家二类标准以上,密云水库一二三级保护区内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地表水功能区水质综合达标率100%。

  生态涵养能力更加提升。完成一批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山水林田湖得到进一步保护和修复,森林覆盖率达到65%。

  区域整体环境更加优美。空气质量持续提升,人均绿地面积达到33.59平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95%,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市下达指标以内。

  生态文明形象更加彰显。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经济、社会与生态高度协调发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成果,把密云建设成为首都生态文明的展示窗口、京津冀地区生态文明的标杆、全国生态文明的典范。

  (二)经济建设努力走在全市生态涵养区前列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800亿元以上。

  产业结构更加绿色高端。坚持绿色高端高效产业方向,大力发展高端智能产业、高端休闲旅游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都市型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基本形成绿色高端高效产业新体系。

  重点功能区、重点产业作用凸显。经济开发区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

  (三)社会建设努力走在全市郊区前列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低收入村低收入户收入明显增加,全区人民共同迈入小康社会。

  城乡发展协调均衡。城乡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能力全面提升,科教文卫体等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城市品质显著提升,重点镇、特色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定位清晰、分工合理、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的现代城镇体系初步形成。

  社会保障体系科学完备。建立区、镇(街)、村(居)三级社会福利体系,社会福利水平明显提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续保率达到98%以上,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9%以上。

  社会治理深入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平安密云建设成效显著。人口调控机制进一步完善,人口规模与区域功能定位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常住人口控制在52万人以内,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位居全市前列。

  (四)坚持以首善标准从严治党,党的建设努力走在全市前列。

表1“十三五”规划纲要指标体系及目标.jpg

第三章 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立足首都饮用水源地的功能定位,以水源保护和生态涵养为中心,积极推进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和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一、履行保水第一职责

  强化水库水源保护。严格保护密云水库周边环境,加强密云水库消落区种植行为和水库上游河道两侧畜牧养殖监管,实现水库周边无缝隙管理。提升水环境质量,确保密云水库水质保持国家地表水二类标准以上。继续推进跨界河流断面整治,确保水质达标。全面完成库滨带生态修复、围网建设工程及潮河、白河绿色生态廊道工程,提升潮河、白河等河湖水系生态功能。以保护水源和修复生态为目标,持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实施密云水库一级、二级保护区农村污水处理工程,实现一级、二级保护区污水处理村覆盖率、处理率、再生水回用率均达到100%。全力做好南水北调的服务保障工作,实施密云水库155米高程范围内退耕禁种、“库中岛”清退和生态修复工程。

  推进水资源节约利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积极推广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和生活节水先进技术。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推进农田水利节水工程建设,提高农业节水灌溉能力。实施用水总量控制,各镇街、企事业单位严格按用水总量控制分解指标实施计划管理,严格取水许可,执行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

  二、继续加强环境整治

  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在密云水库一二三级保护区及下游地下水水源地,加大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回用设施建设。新城再生水厂、西田各庄等8个镇中心区的污水处理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污泥处理工程完工并投入运行。到2020年,新城城区污水收集率和达标处理率达到98%,镇村地区污水处理率达70%,工业废污水排放达标率保持100%,城镇污泥无害化率达到100%。

  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完成燃煤集中供热中心和镇中心区燃煤锅炉煤改气改造,到2020年,基本淘汰城镇地区的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加快推进农村地区煤改电工程,扩大新能源覆盖面,打造一批无煤村。加强工业烟粉尘和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调整优化机动车结构,积极推广新能源车和清洁能源车,加强车辆尾气检测和油气排放达标监管。集中整治施工扬尘、道路遗撒、露天烧烤、秸秆焚烧等污染。

  提升垃圾处理水平。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垃圾运行体系,实现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加强垃圾分类的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垃圾强制分类制度,制定垃圾分类管理标准,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全覆盖。加大城乡垃圾处理设施投入力度,增强垃圾处理能力,新建国内技术领先的垃圾综合处理中心1座、垃圾转运站12座,改造农村垃圾转运站5座,到2020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提高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水平,完善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和回收体系。强化工业固体废物处置与利用,推广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继续建设废弃物贮存或处置设施。加强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实现镇街建筑垃圾和渣土的属地消纳、无害化处置。

  三、推进循环低碳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循环农业试点建设,建设大中型生物质能和有机肥示范工程;推进城乡雨水收集利用工程,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实施绿色生物质燃料供暖项目,解决设施农业采暖问题。推进矿山废石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有效提高资源产出率。到2020年,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70%。

  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加强供电、供气基础工程建设,推进城镇地区供热清洁化。提高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深度推进工业节能降耗,强化企业节能监管工作。淘汰退出“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企业。降低能源和水资源消耗,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低碳水平稳步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实施公共建筑和农民住宅节能改造,提高建筑节能标准。

  倡导绿色低碳理念。完善优化公共交通网络,构建城市林荫路系统、绿道系统及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增强生态文明意识,推进绿色办公,倡导绿色消费,绿色出行比率达到70%,形成绿色低碳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四、建设坚实生态屏障

  提升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大力实施水源涵养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封山育林、绿色生态廊道、新城滨河森林公园等工程,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5%。重点实施荒山造林、封山育林、低质低效林改造、库滨带绿化等工程,宜林荒山基本实现绿化全覆盖。完善绿化美化养护机制,切实做好森林防火、林木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持续推进林分较差的生态公益林升级改造,巩固绿化成果,提高森林质量。加大雾灵山森林公园、云蒙山森林公园和红门川河下游湿地公园的建设和保护力度,实施潮、白河湿地恢复工程,提升区域生态服务功能。

  构建绿色生态景观网络。加强新城、中关村密云园以及主干路两侧、重点景区、重点镇村的绿化美化,建设一批绿色走廊和生态景观。推进京沈客运专线绿色景观廊道、南山郊野公园绿化美化、白河西岸郊野公园绿化美化、潮河两岸郊野公园绿化美化等工程,到2020年,林木绿化率达到75%,城市绿化覆盖率达52%。加强农田防护林网升级改造,在平原地区形成连接城乡、沟通内外的绿色生态网络。

  五、加强生态环境共建

  按照“统一规划、联合管理、改革创新、协同互助”的原则,强化重点环节共建共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共同推进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宜林荒山造林绿化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加强区域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及应急联动。划定与周边接壤地区生态保护红线,保护山、水、林、田、湖等生态资源。加强森林防火联防工作。建立跨界大气、水环境治理监测机制,形成跨区域环境联合检查、交叉执法、区域污染联防联控新格局。加强与承德市合作探索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共建机制,在密云水库水源保护、自然资产管理、生态项目实施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高标准协同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六、创新完善体制机制

  完善密云水库水源保护的管理办法,进一步创新区、镇、村三级保水机制,整合保水队伍,理顺部门职责,加强全区水资源的严格管理。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管理数据库,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探索创新自然资源资产评价机制,对自然资源实行有效管理。不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参与碳排放市场交易,争取更多的生态建设保护资金。建立完善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第四章 构建绿色高端产业新体系

  以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为理念,牢牢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着力提升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严格执行《北京市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坚决退出和转移一般性产业,尤其是高消耗产业。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经济、休闲旅游健康养生、都市型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构建绿色高端产业新体系,实现密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立足区域功能定位,充分发挥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按照“产业集聚、布局集中、资源集约、功能集成”的原则,积极构建“一园(两区)、三带、多点”的产业布局(附图2),形成布局优化、特色鲜明、功能完备、辐射增强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园——中关村密云园(两区):

  经济开发区:是集科技创新、生产研发、成果孵化、高端制造于一体的产业园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环境友好型工业向绿色化和“高精尖”转型升级。

  生态商务区:是发展总部经济的主要载体,着力发展总部经济、中高端服务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着力引进大型跨国、跨区域的企业总部,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技术、健康医疗、创意设计、商务服务等产业,形成与其他功能区优势互补的高端生态商务产业集聚区。

  三带——潮河高端休闲产业带、白河生态休闲产业带、北部山区生态健康养生产业带。

  潮河高端休闲产业带:指以潮河和京承高速公路为主轴的潮河流域地区,包括穆家峪、巨各庄、大城子、太师屯、北庄、古北口、新城子、不老屯和高岭等镇。重点发展设施高端休闲旅游业、都市型现代农业。

  白河生态休闲产业带:指以水库西线路为主轴的白河流域地区,包括溪翁庄、西田各庄、石城等镇。重点发展以自然山水为特色的乡村民俗旅游业。

  北部山区生态健康养生产业带:指以琉辛路为主轴的北部山区,包括冯家峪、高岭、不老屯等镇。重点发展以山水林等原生态资源为依托的健康养生业。

  多点——在符合功能定位和具备产业发展条件的区域,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开发云蒙山、雾灵山、云峰山、黍谷山等旅游资源,大力提升黑龙潭、白龙潭等景区质量,积极培育巨各庄红酒、太子务地区文化创意、河南寨体育休闲等产业,形成带动区域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经济增长点。

  二、建设环境友好型战略新兴产业聚集区

  以《中国制造2025》和《北京创造2025》为指引,以“价值链高端化、生产清洁化、体量轻型化”为理念,以中关村密云园为载体,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支持汽车、生物医药医疗、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支撑密云经济快速增长的主战场。

  大力发展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业。支持超精密产业研究院研发平台、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培育和支持北超伺服等关键核心部件制造企业向“研发中心、产业基地”为一体的创新型高端制造企业优化升级。深化院企科技合作,完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条,打造以超精密、智能制造为代表的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园。

  做大做强高端汽车产业。支持北汽福田提升研发制造能力,扩大新能源汽车、乘务车整车生产规模。推进以万都公司为代表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提升汽车总成、汽车底盘等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创新能力,向智能化、新能源化转型升级。

  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前沿,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联动机制,搭建“创新、创业、创投”的产业平台。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聚集区建设,实现人才聚集、企业孵化、产业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为基础,构建汽车信息化基础服务平台,促进新型互联网服务产业发展。

  巩固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支持康辰药业、美中双和等生物医药企业,加快推进重大疾病创新药物和新型医用生物材料的研发和生产。继续引进和培育一批高端生物医药企业,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培育壮大高端节能环保产业。发挥中科恒源、北京赫宸等节能环保企业的带动作用,培育一批大气综合治理、污水处理等领域的高端节能环保企业,形成集研发、生产、销售和总部于一体的高端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政策扶持引导,鼓励支持中小企业扩规改造,增强传统产业的创新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落实培育企业上市扶持政策,鼓励优质中小企业上市,增强企业融资能力。加快疏解低端制造、高耗能项目,有序退出建材、服装加工等非首都功能产业。

  三、建设绿色国际休闲之都

  以京郊独有的生态环境为依托,以古北水镇重大旅游项目为带动,优化景区布局,创新旅游产品,完善服务设施,聚集高端休闲养生产业要素,建设成为国际绿色高端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目的地。

  强化古北水镇龙头作用。进一步改善司马台长城与古北水镇的周边环境,大力支持古北水镇后续配套设施建设,丰富长城文化主题的休闲度假业态,提升接待能力和服务品质,争创5A级景区,带动全区休闲旅游业提档升级。

  提升一批旅游产品档次。在充分发挥古北水镇龙头带动作用的基础上,在旅游东线、西线及新城有计划有重点支持黑龙潭、桃源仙谷、京都第一瀑、冶仙塔等景区做大做强,提升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争创一批4A景区,形成差异化层次化的旅游产品,满足“一站式”旅游消费需求,实现全域景观化。

  培育一批新的骨干景区。依托良好的山水生态环境优势,科学规划,总体布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云蒙山区域、雾灵山区域和黍谷山、白龙潭、玉泉溪谷等景区的开发建设,使其成为密云发展高端休闲旅游业新的重要载体,形成带动周边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力量。

  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景区。积极融入和服务北京文化中心建设,深度挖掘长城文化、红色文化、水源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提升全区休闲旅游文化品位。积极利用司马台长城、古北口长城、墙子雄关、冯家峪白马关长城等资源,保护开发长城观光、边关军事体验、长城艺术摄影等旅游项目;积极利用白乙化烈士陵园、邓玉芬纪念广场、古北口长城抗战纪念馆、承兴密联合县政府旧址等红色历史资源,将革命传统教育与旅游融为一体,打造红色旅游精品;规划建设密云水库纪念馆,宣传展示密云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成为传承密云红色历史的重要载体;积极利用遥桥峪古堡、吉家营古堡等古村落,展示历史风貌,开发打造古代边关旅游产品;积极利用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等资源,发展农耕体验、民风民俗、乡村美食等乡村旅游新业态。

  积极发展健康养生产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健康管理机构、中医疗养机构,与中药材种植基地相结合,建设集医、药、养为一体的功能完备、档次高端的大健康服务体系。

  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按照“因地制宜、丰富形式、注重细节、突出特色”的原则,坚持“一个民俗村就是一个乡村酒店”理念,继续推动乡村旅游标准化、规范化、组织化、信息化、特色化建设,全面实现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带动农民增收。

专栏:乡村旅游的“五化”建设.jpg

  大力推进区域旅游合作。加强与怀柔、平谷、兴隆、承德、滦平等周边区县的旅游合作,开展长城、云蒙山、雾灵山等共享资源的合作开发。建设提升跨区域旅游公路,设计开发跨区域旅游线路,联合举办大型旅游推介活动,形成区域间的游客互送机制,实现区域旅游资源共享、利益共赢。

  加大密云旅游品牌营销力度。积极筹办和参加大型旅游推介活动,拓宽旅游客源市场,提高密云旅游的区域影响力。加大密云景区宣传片的投放力度,加强与知名旅行社和旅游网站的全面合作,广泛利用数字电视、平面媒体、微信等新媒体,有计划有组织宣传推广密云旅游品牌,扩大密云旅游的知名度。

  四、建设国际山水生态商务示范区

  以生态商务区为载体,着力引进大型跨国、跨区域的企业总部,形成总部聚集区,凸显总部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建设产城融合的绿色新城。秉承“山水商务、田园总部”的理念,贯彻落实生态导则,加快以“海绵城市”为标志的基础设施建设,依托重大项目,打造融购物、休闲、生活体验、人际交往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商务服务中心,实现产城融合,成为密云新城建设的典范。

  打造总部经济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聚集区。依托生态商务区优越的生态环境,着力引进大型跨国、跨区域的企业总部,形成总部集群,努力成为北京市总部经济发展新区。发挥中关村密云园的政策优势,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促进新兴互联网服务产业发展。重点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技术、健康医疗、创意设计、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完善商务区配套设施。加快生态商务区的道路、电力、燃气、供水、供暖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百米绿带升级改造。积极推进潮河南岸生态商务区的二期整体规划与开发。

  五、建设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基地

  按照“调粮、增菜、减畜、控渔、稳林”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以蔬菜、杂粮和花卉为主的种植业,以奶牛、柴蛋鸡、蜜蜂为主的养殖业,以板栗、苹果、鸭梨为主的林果业,巩固提升农业“三个三”发展格局,建设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基地。

  推行生产标准化,做优生态农业。加快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建立主要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完善农产品监测网络,保证农产品质量。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推进标准化生产,着力打造蔬菜、果品、杂粮、花卉、种苗、蜂产品等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快实施非水源保护区畜禽养殖场标准化升级改造。积极发展花卉、食用菌等林下经济。

  推动产业融合化,做大休闲农业。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强化农业休闲功能,发展一批、提升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采摘观光园。以板栗、鲜奶、葡萄酒等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参观、体验、品尝为重点,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司马台—雾灵山、巨各庄和石城等沟域经济发展,形成集精品农业、旅游休闲、健康养生于一体的绿色生态产业带。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主要公路沿线积极发展景观作物,实现生态景观与人工景观的有机结合。

  推进产品特色化,做强品牌农业。立足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做大做强密云品牌农业。支持鼓励百年栗园、奥金达、京纯等企业,争创国家知名品牌。引导扶持云岫苹果、黄土坎鸭梨、套里蔬菜等特色农产品,打造北京市名优品牌。做好品牌保护和营销工作,积极参加农产品评优、展销等推介活动,拓宽农超对接、农餐对接、特色专卖等直销途径,大力发展“互联网+”等电商交易平台,扩大农产品市场影响力。

  加强生产组织化,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壮大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龙头企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农户等之间的利益链接机制。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发挥其在标准化生产、市场开拓、品牌开发等方面的组织带动作用,提升组织化程度。

  六、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

  结合生产、生活需求的时代特征,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对产业发展的提升作用,积极推动传统服务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完善现代服务业体系。

  加快商贸服务业高端化发展进程。积极推动重点景区配套商业项目建设,重点推进古北水镇休闲旅游度假区配套商业项目,主要提升鱼街、连锁餐饮、美食街区及绿色农产品专卖店等精品特色商铺,形成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文化创意、商业流通功能于一体,参与性和互动性较高的明清风格古镇式特色商业景区。以重大项目为龙头,推动商贸服务业高端化发展。积极引进一批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和平台落户密云,促进电子商务“全产业、全领域、全覆盖”发展。以菜百电商、春播科技、百年栗园、密云360等电商企业为主要载体,将电子商务及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社区便民商业服务与农产品销售。

  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培育发展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研发设计、外包服务、售后服务等现代服务企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中高端发展,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依托生态商务区的环境优势,扩大全区金融业发展规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结合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和旅游产业基础,加快文化创意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培育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继续推动红酒文化主题庄园、创意民俗村等优势项目发展,进一步开发文化科技产品、文化类信息增值服务及创意农业等新兴业态。

  适度发展绿色低碳高端房地产业。以满足多层次需求、实现职住平衡为目标,优化房地产供应结构,适度发展休闲旅游、商务服务、健康养老等特色地产项目。创建节能环保、绿色低碳住宅小区。完善与社区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提升物业服务水平,创造宜居的舒适优美环境。

第五章 塑造高品质现代化城镇体系

  坚持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抓住县改区的机遇,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集中力量、逐步推进”的原则,努力塑造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的现代化城镇发展体系。

  一、完善新型城镇体系

  根据新城核心区、绿色发展区、绿色拓展区、水源保护区四个主体功能区的定位要求,加强分类指导,积极打造“新城—重点镇(特色镇)—美丽乡村(新型农村社区)”三级城乡发展格局,全面提升区域城镇化水平。

  (一)加快新城建设

  密云新城包括鼓楼街道、果园街道、檀营地区和密云镇,以及穆家峪、十里堡和河南寨的部分地区,是密云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中心。

  推进以生态商务区为核心的新城南部建设。加快推进生态商务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京沈客运专线密云站周边配套服务设施规划,利用相关政策加快生态商务区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积极引进企业总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将生态商务区建设成为产城融合、绿色低碳、职住平衡的新城典范。

  推进城区改造工程。继续推进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改造,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坚持统筹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通过PPP等投融资方式引进社会资本,逐步推进密云镇、十里堡、穆家峪等新城地区的棚户区改造。

  提高城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完善道路交通体系,打通断头路,构建微循环。加快推进地表水厂、再生水厂建设。完成老旧城区的电力设施改造,加快南部新城电力设施建设。实施老旧小区供热管网改造工程。完成新城地下管线普查工作,推进新城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建设。

  塑造城市优美景观。优化城市景观设计,打造“以水为魂、以桥为景、以树为韵”的城市景观。推进新南路、鼓楼南北大街、白河、潮河等沿线景观带建设。加大中心城区主次干道和小街小巷的照明设施管理和维护力度。完善夜间景观体系,营造特色鲜明、秩序井然的夜间视觉环境。

  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统筹推进新城购物、餐饮、娱乐、文化、体育、教育、健康、医疗卫生等设施建设。在新城东部规划建设城市公园,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市公园体系。规划建设儿童娱乐活动中心。

  (二)分类推进重点镇和特色镇建设

  重点镇建设。结合功能分区,继续强化河南寨、十里堡、太师屯、溪翁庄、西田各庄、穆家峪、巨各庄、古北口等8个重点镇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就业、人口聚集、服务新城的重要空间。

  河南寨、穆家峪、十里堡:处于新城规划范围内的地区,按照新城建设要求,积极承接中心城疏解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大力发展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和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处于绿色发展区范围内的地区,按照绿色发展区功能定位,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健康养生、乡村旅游以及与中关村密云园相关产业配套的高端服务业。

  溪翁庄、西田各庄、巨各庄:按照绿色发展区功能定位要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健康养生、乡村旅游以及与中关村密云园相关产业配套的高端服务业。处于绿色拓展区范围内的地区,按照该区功能定位要求,积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太师屯、古北口:依据水源保护区功能定位,以水源保护、生态建设为主,发展以涵养水源为核心的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观光农业,发展高端休闲旅游、健康养生产业。

  特色镇建设。主要包括东邵渠、大城子、北庄、高岭、不老屯、新城子、冯家峪、石城8个镇。根据功能定位要求,结合特色资源和区位优势,建设重点功能区配套服务特色镇、休闲度假特色镇、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镇、健康养生特色镇,形成功能互补、差异发展的格局。

  (三)建设美丽乡村

  落实《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改善农村出行条件,保障群众用水安全,加快供热、供电、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对主干道和镇村主要路口进行整体风貌设计塑造,展示地域民俗特色。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充分挖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培育特色文化村,传承文化记忆。深入开展文明村创建活动,加强村民文体设施建设,丰富群众文体生活。到2020年,全区所有行政村达到美丽乡村标准,部分村达到最美乡村标准。

  二、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

  充分发挥法治在城市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建设和管理城市。创新城市综合管理机制,深入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有效解决交通秩序、市场秩序、物业管理、环境秩序等群众关心的、关切的问题。推进城市管理目标量化、分工细化和手段智能化,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提升城市信息化管理水平。以地下综合管廊管理信息系统、城市建筑和人口数字化系统为依托,完成城市公用设施、公共建筑等智能化改造,促进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和城市管理精细化。研发应用密云的“大数据”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以网格化为依托,加强和完善区、街道指挥中心建设,实现“两级指挥,上下联动”。

  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深化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做强街道,做实社区,构建“大城管”体制,实现社会服务、城市管理、社会综合治理有机结合。

  加强交通管理服务。推进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提高交通现代化管理水平。精准治理商圈、医院、学校、公共交通站点等重点拥堵节点,提升道路通行效率。加快交通安全系统的信息化升级改造,基本实现“巡查队伍全覆盖、应急值守全天候、监督管理全方位”。开展交通运输行业安全大检查,重点检查道路普通货物运输、危险货物运输、机动车维修企业等,减少道路安全隐患。坚持常态执法与流动执法相结合,重点加强城乡结合部、高速路出口、主要景区等路段巡查工作。加强机动车挤占马路、乱停乱放的整治工作。

  加强城市环境治理。积极实施“三起来”工程,即:“胡同巷道畅起来、居民小区亮起来、市容市貌美起来”,建设美丽新城。提升改造垃圾收运处理设施,创新道路清扫和垃圾收运的管理运行模式,实现垃圾清运无死角、全覆盖。加强建筑物样式、立面、色调等设计管控,规范户外广告、标识系统设计与设置。加强沿街商户门前三包管理,规范商户经营行为。建立布局合理、方便居民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重点加大华远市场、沙河早市及其周边环境治理力度,为居民提供安全、清洁、通畅的购物环境。严厉打击破坏小区公共设施、私搭乱建行为,建设绿化美化清洁清静和谐社区。

  改善城乡治安环境。推进创安智能化和制度化建设,综合整治违规建设、违法经营、脏乱点和噪声污染。加强暂住人口登记发证、治安信息源建设等各项基础工作。严格重点场所、重要地段的治安检查,加强交通监控与流动人口管理,改善城乡治安环境,实现对辖区人、地、物、事、组织,全时空、全方位精细化管理。

  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加强对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的指导和监督,建立健全社区力量协商共治的工作机制。以“全覆盖”和“高质量”为重点,深化社区物业管理体制改革,开展社区物业管理工作试点,规范物业服务市场,推进社区物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重点破解老旧小区、回迁小区物业管理难题。

  三、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的发展理念,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前提下,推动城乡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大对山区、水库一级保护区的投入力度,改善交通状况,完善水利、电力设施,为群众生产生活创造条件。对资源少、人口多的地区,加大产业帮扶、劳动力转移的支持力度。推动优质教育、卫生资源向山区流动,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提高水库周边地区的生产水平和群众生活水平。

第六章 共筑和谐共享社会

  坚持惠民利民导向,进一步完善民生保障制度,构建多元化、精细化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共筑和谐共享社会。

  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统筹各级各类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学校布局优化、教育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干部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五大重点工程,切实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加大投入力度,优化、整合区域资源,提高学前教育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完善城乡教师岗位交流机制,全面提升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健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扎实开展社区教育和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整体提升市民素质。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有特色、高水平的教育,实现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积极引进首都高等院校与相关科研院所设立分部或研究机构,加速产学研一体化进程,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以区医院为龙头,强化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加快构建“大病小病分开、急病慢病分治”的分级有序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慢性病防治体系。依托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共建契机,提高区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到2020年达到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水平,带动全区医疗卫生服务事业健康发展。完成中医院整体搬迁工作,建成中医特色鲜明的区域医疗中心。按照育龄妇女人口变化趋势,适度调整妇幼保健院资源配置,建立合理的分级诊疗机制。优化社会办医政策环境,鼓励本地医疗机构与中心城区优质医疗资源开展合作。加强急救网络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和医疗救治能力。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鼓励退休医生驻村服务。

  健全文化服务网路,提升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持续加强区、镇、村三级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启动密云博物馆新址建设。发挥区级文化设施“三馆一中心”作用,实现镇级综合文化中心全覆盖。健全有线电视、宽带网络、广播、无线通讯等公共文化传播体系。保护和利用好古遗址、古村落等历史文化,古长城、古城堡等关隘文化,民间故理、风物传说等民俗文化,九曲黄河阵灯会、五音大鼓、蝴蝶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编纂出版《密云县志》、《中共密云县历史》。制作反映密云革命历史的影视作品,弘扬红色文化。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基层文化活动,活跃基层文化生活。加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发展文化志愿者,培育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和文体活动积极分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市场监管,确保文化市场安全有序健康发展。加强文物保护和修缮力度。

  健全休闲体育设施,提高全民健身水平。进一步完善区、镇、村三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成密云体育中心,在新城段的白河两岸和奥林匹克公园规划建设塑胶健身步道,到2020年基本实现行政村(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深入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倡导绿色、科学、健康的健身方式,到2020年体育人口比例不低于60%。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推进体育与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的融合发展,提升体育产业化水平。

  扩大养老服务供给,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全力推进“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床位不低于400张的区社会福利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区机构养老床位达到7000张。积极建设社区养老服务网点,整合紧急呼叫、医疗服务、便民服务等社区服务功能。明确各级各类养老机构服务范围和主要职能,政府投资的养老机构重点承担对困难老年群体的兜底性养老保障。

  二、提升民生保障能力

  完善社保体系,加强社保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保征管体系,增强征缴能力、稽核能力、监管能力和服务能力。规范新农合基金管理,确保基金运行安全,提高支付方式便利化程度,试点开展“共保联办”。持续优化政府救助与商业保险深度结合的保险体系,充分发挥保险的民生保障作用。

  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健全区、镇(街)、村(居)三级适度普惠型的社会福利体系,提升改造养老服务设施,建成残疾人托养中心、儿童福利院和社会救助站,逐步将低收入人口、残疾人口、老年人口、困境儿童等群体纳入保障范围。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福利事业,制定并落实对社会资本投入的扶持政策。全面保护妇女儿童权益,持续推进双拥共建,落实优抚、军人转业复员政策。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健全社会捐助网络,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健全社会救助制度,增强救助保障能力。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医疗、住房、教育、司法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与临时救助、社会互助相衔接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居民经济情况核对机制,完善救灾救助应急预案,健全减灾备灾和应急避险设施,健全支出型困难家庭救助办法,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不断改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继续加快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改造,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坚持统筹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通过PPP等投融资方式引进社会资本,逐步推进密云镇、十里堡、穆家峪等新城地区棚户区改造。调整山区村庄规划,推进撤村并居工作。持续推进泥石流易发区和生产生活环境恶劣地区的搬迁改造工程。探索解决水库一级保护区和密云新城周边地区农村宅基地问题。

  强化低收入村低收入户帮扶工作,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完善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依托重大项目带动,为城乡居民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为城乡劳动力创业和就业创造有利条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强农民经营能力和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民宅基地使用权有序流转,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精神,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异地搬迁、教育支持、医疗救助等措施,大力做好低收入村低收入户帮扶工作,带动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家庭实现增收致富,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实行社保政策兜底脱贫。

  三、创新社会治理体系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以基层群众自治为基础、以社会组织为补充、以治安建设为保障、以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平台为重要载体的社会治理体系。大力推广道德评议会、创安协会、商管协会等基层干部群众在实践中探索建立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积极支持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多层次的专业培训,鼓励志愿服务队伍深入社区和农村开展个性化常态化的服务活动,促进志愿服务由城市向农村扩展。积极组织群众制定村规民约、市民公约等行为规范,加强自我管理,实现良性自治。

  加强安全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事故整改和查处制度。构建覆盖全区的食品药品安全监控网络,增强监管能力,加大查处力度,全面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加大网络管理力度,确保网络信息安全。完善消防体系,加强设施能力和救援队伍建设,增强农村地区防火减灾能力。提高应对极端天气、地质灾害、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建立重大灾害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大力加强防恐反恐工作,全面提升发现、打击、防范和处置恐怖活动的能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强化规范社区建设。在城市社区完善推进“1+5”党组织引领和谐社区建设,引导居民和社区社会组织、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驻区单位积极参与社区治理,保障居民对社区治理和服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在农村积极推进行政村村庄的社区化工作,发挥和谐创安自治协会、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引导、动员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组织,形成“多方介入联动服务”机制。继续推进平安社区建设,建立网格化巡逻防范机制,积极开展治安重点区域的排查整治工作,完善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充分提高社区基础防范能力。

  四、科学调控人口规模

  科学调控人口总量。按照生态涵养区的功能定位,合理确定人口规模。坚持疏堵结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加强人口规模调控。大力发展高端产业,严格控制低端业态发展,从产业源头上调控流动人口规模。强化人口调控工作责任制,强化镇街和相关部门主体责任,将控制人口规模工作纳入镇、街年度绩效考评体系。持续加强重点镇建设,优化就业与居住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有序引导人口空间合理布局。

  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引进并发展高端产业,有效吸纳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强化高端人才服务保障机制,以产业结构提升全面推动人口结构优化。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切实提升现有常住人口的文化水平与职业技能水平,全面提高区内人口文化素质。改善人口年龄结构,继续推行优生优育,积极应对户籍人口老龄化趋势。建立公民科学素质考核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养。

  完善人口服务管理机制。以户籍制度改革和建立统一居住证制度为契机,着力减少人户分离现象。做好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的解读宣传与落实工作,及时调整生育登记服务制度,加强出生人口监测工作。加强城乡结合部、建筑建材市场等外来人口聚集区综合整治。建立住宅出租规范化管理制度,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协管员队伍建设,做好人口管理数据动态监测工作,提高流动人口登记率和办证率。

第七章 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要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产业、改善民生、提升城镇化水平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逐步改造、完善基础设施,有计划有重点的推进供水、道路、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建设,建成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一、保障水源供给安全

  坚持以水源、供水安全保障为主线,以防洪安全保障为基础,推进水源供给设施建设,保障北京市供水安全。

  加强供水设施建设。加快新城地表水厂、镇级供水厂及供水管网工程建设。加强城区老旧供水管网改造,优化管网布局,提高配水能力。实施镇级供水厂扩户工程,加强农村供水管网维修维护。加快雨洪利用工程建设,提高雨水收集利用率。

  推进地下水资源保护工程。加快十里堡、西田各庄、河南寨3个地下水源涵养镇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污水户覆盖率、处理率、中水回用率均达到100%。实施密云水库下游地区地下水回补工程,修复北干渠,实施西沙河及支流治理工程。

  增加再生水利用设施。加快建设新城和云西再生水厂,完善再生水回用管网,提高再生水水厂处理水平和再生水利用率。在密云水库一、二、三级保护区以及下游地下水水源地,建设再生水回用设施。

  增强防洪能力。对中小水库和河流塘坝定期进行安全鉴定,对病险水库及河流塘坝实施除险加固,增强防洪能力。加强市政排水及配套排涝设施建设,完善大中型居民区排水管网。加强防汛监测预警,水库和新城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城镇排涝河道治理达标率90%,防洪除涝减灾能力显著提高。

  二、完善道路交通设施

  构筑以高速公路、国省道为主干,以联络线为支线,各重点镇、功能区联络通达的快速公路网络体系,将密云建设成为连接京承高速、京密路等公路干线和京通铁路、京承铁路干线的重要交通枢纽,彰显首都东北部交通重要通道的地位。

  加快京津冀区域间路网建设。加强与京津冀各省市县的交通合作,加快完善密云-通州-大兴(新机场)、密云-平谷-蓟县等区县快速路路网建设,推动东部发展联络线的规划与建设,形成区域间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进一步开通密云至承德、兴隆、滦平等地的客运线路,增强密云对外吸引力和辐射能力,推动交通标准、交通信息等一体化建设。

  改善提升铁路网建设布局。重点做好京沈客运专线密云段配套设施建设,积极配合京通铁路、京承铁路实施电气化改造,提升运营能力。积极争取轨道交通S6线延伸至密云。建设古北水镇旅游客运专线,增强区域交通的内外通达性。

  完善城区路网建设。实施新北桥、滨河桥、中加桥等瓶颈地段改造工程。完善老城区路网,实施兴盛北路、城后街、金地路、宜兴路、新中街等新建、改扩建工程,打通城市交通微循环,切实解决城区交通拥堵问题。

  加强平原和山区路网建设。积极推进西统路北延、城西路、范太路、十太路等道路建设,增加平原地区路网密度。加快司曹路(二期)、东进路、久黄路、太沙路、北黄路、西火路等新建改建工程,提高山区路网通达度。

  完善公共交通设施。积极推进城区公交枢纽建设,依托京沈客运专线密云东站,建设综合客运枢纽。优化公交网络,完善公交配套设施,积极推进公共交通信息化建设。完善公共停车场建设,新建康复西巷生态停车场、区医院配套停车场等公共停车场。

  三、提高能源保障能力

  提高供电保障能力。新建怀柔至密云220千伏联络线,加快塘峪220千伏变电站、商务区及云西110千伏变电站和石城、大城子35千伏变电站建设,确保区域供电保障能力提升60%以上。高标准更新改造1800公里10千伏配电网,为建设汽车充电桩、农村推广电采暖提供强有力的配电网络。对电网薄弱地区进行整体线路及变压器改造,建设电力通信网,提高电网的自动化水平和用电安全水平。

  提升燃气供给水平。以保障天然气供给为目标,增加气源通道和门站设施。建设巨各庄接收站至密云新城次高压联络线,优化101绕城线天然气管线。加强重点镇管线布局,到2020年,城区周边的十里堡、河南寨、巨各庄、穆家峪、溪翁庄、西田各庄六镇全部敷设天然气管道。推广集中燃气锅炉和分布式能源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地区液化石油气“送气下乡”,在未覆盖地区推广使用压缩天然气。

  加强供热设施建设。推进新城地区供热资源整合,继续实施老旧小区供热管网改造工程,新城集中供热全部实现“煤改气”,推进燃气通达地区供热锅炉“煤改气”改造工程。支持镇、村使用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供暖,探索适合农村地区的多元供热模式。

  四、推进信息设施建设

  完善宽带网络设施建设。严格落实宽带网络建设规范。在城市地下管线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统筹考虑通信工程综合管道网和移动基站等相关设施,确保宽带网络与水电气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保障,建立原有管网综合管理系统。加快推进4G、WiFi等无线宽带接入网络在公共区域的深度覆盖,推动下一代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实施政务专网升级改造。提高行政管理、行政审批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应用云计算技术改造现有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实现政务信息的共建共用。在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推广云服务,支持企业充分利用公共云计算技术服务资源。

  促进市政设施智能化。以新城建设为契机,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智能化监控管理水平。完成城市公用设施、公共建筑等智能化改造,完善建筑数据库、房屋管理等信息系统和服务平台建设,市政设施的楼宇管理和智慧办公实现数字化与动态管理。

第八章 规划实施保障

  一、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以首善标准从严治党,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党的建设努力走在全市前列,为《密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顺利实施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发挥区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健全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决策咨询的工作机制。加强制度建设,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坚持“五凭四事一潜力”用人导向和干部使用规则,建设一支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干部队伍。建立和落实不同功能区的镇街考核评价机制,探索建立党政机关政绩考核办法。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强化政治功能和引领发展的功能,提升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加强和改进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注重发挥群团组织在促进密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首善标准从严治党,从严管党,进一步加强廉政教育和反腐败工作,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

  二、强化人才支撑

  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制度优势。制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合作,扩大和畅通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积极引进和培养高端装备、商务金融、旅游健康等高层次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及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高层次人才。下大力气培养本土人才。建立财政投入长效机制,设立人才工作专项资金,实现人才投入随财政收入增长逐年增加。探索制定人才公寓、周转房等管理办法,保障外来高端人才的住房需求。

  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增强预算的完整性和透明性。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继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深化街道、社区城市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属地管理职责,整合城市管理执法力量,建立事权、人权、财权相统一的管理机制。发挥社会机构在城市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和市民共建、共治、共享城市环境的新局面。

  四、全面推进依法执政

  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建立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推进依法行政、政务公开和行政问责机制的完善。推进机关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执政的新局面。

  五、推动落实“三规合一”

  建立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目标、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土地利用规划为边界,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规划体系。构建“1+3”(一个公共平台、规划、国土、发改三个业务子系统)的“三规合一”信息联动平台,实现数据对接、资源共享。加强多项规划在内容、信息平台、协调机制、行政管理等方面统筹衔接与融合,注重土地、水、人、能源、资金等重大领域的管理协调以及规划间有序衔接,构建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增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约束力,产业布局和重大建设项目安排服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六、保障资源调配管理

  (一)资金保障

  优化财政收支结构,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为规划任务的完成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加大税收征管力度,确保各项税费收入及时足额入库。完善公共财政资金管理、分配和监督管理体系,推进预算公开透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拓宽投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融资,积极争取国家和市政府资金,确保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资金需求;坚持收支平衡原则,优化融资担保体系,规范和促进投融资平台的运营与发展,发挥政府的投资引导作用,防范财政风险。

  (二)土地保障

  合理规范安排土地供应,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指导,制定土地年度供应计划,加强土地储备,合理规划土地投放时序和开发建设。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为目标,加强土地供应总量管理和结构调控,优先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和重点产业龙头项目发展用地,保障生态建设和城乡发展建设需要。从严控制新增建设用地,确保各类建设用地的高效利用。

  (三)重大项目保障

  发挥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坚持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组织实施好规划纲要中确定的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通过重大项目实施促进规划落实。统筹考虑资金供给,依据规划纲要制定政府投资年度计划,保障重大项目落地。健全项目全过程监管机制。

  七、加强规划实施管理

  按照统筹协调、分工负责原则,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加强规划宣传力度,推动公众参与,为规划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推进年度计划制定实施

  年度计划要依据规划的总体安排进行部署,逐年落实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将约束性指标设置年度目标。部门、镇、街道和功能区绩效考核体系要体现规划纲要确定的指标。对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项目实行项目管理责任制,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单位。年度计划报告要分析规划实施进展情况,特别是约束性指标的完成情况。

  (二)完善监督评估机制

  强化规划实施的跟踪监控机制,明确专门机构负责监督规划的执行,加强督促检查。组织实施规划中期阶段评估,评估报告报区人大常务委员会审议。根据中期评估情况以及国内外形势变化,需要进行修订的,提出意见并报区人大常务委员会批准。

  (三)推动公众参与

  面向社会广泛宣传规划,增强公众对规划的认识和了解,有效组织引导公众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形成共同参与规划实施和依照规划办事的良好氛围。

附图1:密云区“十三五”规划功能分区示意图.jpg

附图2:密云区“十三五”规划产业空间布局示意图.jpg

附图3:密云区“十三五”规划城镇体系示意图.jpg


附:《密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名词解释

  1.五大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2.四个全面: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福建考察调研时提出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三个全面”。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则将“三个全面”上升到了“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3.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古代思想家描绘的诱人的社会理想,也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全面的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要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满足城乡发展需要。具体内容是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5.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提出,要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即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

  6.“四个走在前列”奋斗目标:2009年12月29日召开的密云县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上,提出了“三个走在前列”的奋斗目标,即:“到‘十二五’期末,密云县经济建设努力走在全市五个生态涵养发展区前列,社会建设努力走在全市郊区前列,生态建设努力走在全国前列”。2015年12月16日召开的中共北京市密云区委第一届党代会,又增加了“党的建设努力走在全市前列”,即“四个走在前列”奋斗目标。

  7.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是国家发改委、环保部依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的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主要任务是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主体,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8.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是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六部委组织实施的,旨在通过建设形成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格局,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节能减排和碳强度指标下降,覆盖全社会的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建立,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得到有效落实,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模式。2014年6月,密云等55个市县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根据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城、乡常住人口比重加权平均计算。其中,城镇住户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所得税、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费以及调查户的记账补贴后的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农村住户获得的经过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后的收入,可用于住户的最终消费、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

  10.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聚集效应,并通过“总部-制造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由此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

  11.PPP:即公私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12.沟域经济:是北京市在农业区域经济、流域经济基础上,结合北京山区农业发展基础与特点提出的新概念。沟域经济是指集生态治理、新农村建设、种植养殖业、民俗旅游业、观光农业发展为一体的山区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

  13.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既包括林下产业,也包括林中产业,还包括林上产业。

  14.城市职工社会保险:主要项目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15.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是覆盖城镇户籍非从业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这项制度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共同构成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16.零就业家庭:是指本市非农业户籍家庭中,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在校学生、现役军人、内退人员、办理提前退休人员除外)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均进行了失业登记,且无一人就业的家庭。

  17.大健康:是根据时代发展、社会需求与疾病谱的改变,提出的一种全局的理念。它追求的不仅是个体身体健康,还包含精神、心理、生理、社会、环境、道德等方面的完全健康。提倡的不仅有科学的健康生活,更有正确的健康消费等。

  18.三馆一中心:即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中心。

  19。绿色出行:是指既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少污染,又益于健康、兼顾效率的出行方式,如乘坐公共汽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合作乘车,环保驾车,或者步行、骑自行车等。

  20.体育人口: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健身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有密切关系的、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

  21.三规合一: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中涉及到的相同内容统一起来,并落实到一个共同的空间规划平台上,各规划的其它内容按相关专业要求各自补充完成,即为“三规合一”。

  22.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一般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这种类型的住房有别于完全由市场形成价格的商品房。

  23.棚户区改造:是指政府为改造城镇危旧住房、改善困难家庭住房条件而推出的一项民心工程。

  24.细颗粒物浓度:2013年2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将PM2.5的中文名称命名为细颗粒物,又称细粒、细颗粒。细颗粒物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有机碳(OC)、元素碳(EC)、硝酸盐、硫酸盐、铵盐、钠盐(Na+)等。细颗粒物浓度,即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尘埃或飘尘在环境空气中的浓度。

  25.湿地公园:是指以水为主题的公园。以湿地良好生态环境和多样化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以湿地的科普宣教、湿地功能利用、弘扬湿地文化等为主题,并建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可供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型主题公园。

  26.生态廊道:是指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廊道类型。

  27.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指一个地区在某个特定时间点上所拥有的自然资源资产总价值和把自然资源维持在某个规定水平之上的成本(负债)的报告。

  28.绿色生产:是指以节能、降耗、减污为目标,以管理和技术为手段,实施工业生产全过程污染控制,使污染物的产生量最小化的一种综合措施。

  29.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溶解的或固体的污染物,如农田中的土粒、氮素、磷素、农药重金属、农村禽畜粪便与生活垃圾等有机或无机物,从非特定的地域,在降水和径流冲刷作用下,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使大量污染物进入受纳水体(河流、湖泊、水库、海湾)所引起的污染。

  30.清洁能源:即不排放污染物的能源,它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指原材料可以再生的能源,如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生物能(沼气)、海潮能等能源。

  31.非化石能源:包括当前的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含核能、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

  32.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

  33.地下综合管廊:是指建于城市地下用于容纳两类及以上城市工程管线的构筑物及附属设施。

  34.空气源热泵:以无处不在的空气中的能量作为主要动力,通过少量电能驱动压缩机运转,实现能量的转移,无需复杂的配置、昂贵的取水、回灌或者土壤换热系统和专用机房,能够逐步减少传统采暖给大气环境带来的大量污染物排放,保证采暖功效的同时兼顾节能环保的目的。

  35.地源热泵:利用了地球表面浅层地热资源(通常小于400米深)作为冷热源,进行能量转换的供暖空调系统。

  36.森林覆盖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有情况或森林资源丰富程度及实现绿化程度的指标,又是确定森林经营和开发利用方针的重要依据之一。

  37.林木绿化率:是衡量一个行政区域林木绿化状况的经济技术指标,它是有林地面积、灌木林地面积(包括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和其它灌木林面积)、农田林网以及四旁(村旁、路旁、水旁、宅旁等)林木的覆盖面积之和占土地总面积百分比。

  38.国家二类以上水体质量:水质受轻度污染,经过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常规措施处理后,其水质即可供生活饮用者。

  39.新一代信息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包含六个方面,分别是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

  40.高端智能装备制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指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领域,“高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技术含量高,表现为知识、技术密集,体现多学科和多领域高精尖技术的继承;二是处于价值链高端,具有高附加值的特征;三是在产业链占据核心部位,其发展水平决定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41.互联网+:就是“互联网+某个传统行业”,但二者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业态。

  42.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

  43.大数据: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

  44.4G:指的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外语缩写:4G。该技术包括TD-LTE和FDD-LTE两种制式。

  45.Wi-Fi:是一种允许电子设备连接到一个无线局域网(WLAN)的技术,通常使用2.4G UHF或5G SHF ISM射频频段。

分享:
相关解读
相关政策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