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 规划 > 五年规划 > 区级规划纲要
  1. [主题分类]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城市规划
  2. [规划分类] 区级规划纲要
  3. [发文单位] 北京市密云区人民政府
  4. [发布日期] 2021-06-03 15:39

北京市密云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密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字号:        

密政发〔2021〕19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地区、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区属机构:

  《北京市密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北京市密云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按照会议精神和有关工作要求,现将《北京市密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制定行动方案,抓好任务落实。

北京市密云区人民政府    

2021年6月2日  


2021年1月6日北京市密云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批准

北京市密云区人民政


序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发展战略,对密云区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奋力打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典范之区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市密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密云水库重要指示和重要回信精神为根本遵循,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北京市密云区委关于制定密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关于严格履行保水首要政治责任奋力打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典范之区的实施意见》编制,与密云区分区规划紧密衔接,体现了区委区政府的战略意图,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发展要求,明确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政府履职的重要依据,是引领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目录.png

第一章 站在继往开来新起点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密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贯彻“保水、护山、守规、兴城”[保水、护山、守规、兴城:2019年10月12日,市委书记蔡奇到密云调研时指出,生态涵养区要保水、护山、守规、兴城,坚持减量发展,保持战略定力,控制开发强度。]要求,始终把保水作为首要政治责任,保持战略定力,成功创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简称“两山”基地,是原环保部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提升生态产品供给水平和保障能力,创新生态价值实现的体制机制,打造绿色惠民、绿色共享品牌开展的生态文明创建示范活动。国家生态环境部成立后,印发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符合条件的地区可通过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向国家生态环境部申报“两山”基地,国家生态环境部对“两山”基地实行后评估和动态管理。]、“基本无违法建设区”[基本无违法建设区:2019年10月12日,市委书记蔡奇到密云调研时提出密云要努力创建基本无违建区的要求。2021年1月经市级认定,我区成功创建“基本无违法建设区”。],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2004年,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为积极倡导中国城市森林建设,激励和肯定中国在城市森林建设中成就显著的城市,树立生态建设典范,正式启动“国家森林城市”评定程序,并每年举办一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确立了打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典范之区的新目标。全区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推进。]和“四个全面”[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一)严格履行保水首要政治责任,保水工作取得新突破

  认真落实“五保水”[五保水:2017年8月4日,市委书记蔡奇到密云调研时强调,密云是首都重要饮用水源地和生态屏障。要把保水作为首都重要政治责任、作为密云立区之基,通过“上游保水、护林保水、库区保水、依法保水、政策保水”(简称“五保水”),多措并举,保障水质安全、水环境安全。]部署,切实担负首都最重要的水源保护地重任,保障首都饮用水源绝对安全。坚持依法保水,获批成立密云水库综合执法大队,在全国率先实现区域性综合执法,完善行刑衔接[行刑衔接:“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相衔接”的简称,指的是检察机关会同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行政监察机关实行的旨在防止以罚代刑、有罪不究、降格处理现象发生,及时将行政执法中查办的涉嫌犯罪的案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的工作机制。]机制,严格执法。坚持护林保水,实施生态涵养工程,完成库滨带造林2.81万亩,实现“清水下山、净水入库”。坚持库区保水,建立智能监控系统,全面退出水库保护区采矿业、上游养殖业,完成库区周边12.26万亩退耕还林、水库周边300公里围网建设,实现水库全封闭管理。坚持上游保水,完成428平方公里生态小流域治理,推进《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规划(2019—2025年)》各项工作落实,签订《密云水库上游流域“两市三区”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合作协议》,组建京冀“两市三区”[京冀“两市三区”:“两市”指承德市、张家口市,“三区”指密云区、怀柔区、延庆区。]保水共同体,形成了更加强大的保水合力。坚持政策保水,积极落实北京市《关于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全面实施禁止畜禽养殖和网箱养鱼等“七禁”政策,实施农村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北京市密云区水环境跨界断面考核补偿办法(试行)》。制定水源保护责任清单,明确部门、镇街责任,完善了监督考核体系。2019年密云水库蓄水量26.8亿立方米,创20年来新高,水库水体面积覆盖148.7平方公里,密云水库及流域主要入境、入库河流水质长期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水体标准以上。

  (二)扎实推进生态系统提质扩容,环境质量实现新提升

  坚持首善标准,坚持保护优先,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全面加强生态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区生态容量持续扩大,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实现生态服务价值全市最高。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大力实施压煤减煤工程,城区四大供热中心完成煤改气;有序推进农村地区“煤改清洁能源”工作,累计改造235个村,平原地区实现“无煤化”;淘汰更新公交车588辆,实现公交车全部清洁化;推进温室气体与污染物协同控制,提前完成二氧化碳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PM2.5年均浓度由2015年的68微克/立方米降至2020年的29微克/立方米,率先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全市最优。全力推进碧水保卫战,全面落实河长制[河长制:指以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为目标,以依法依规落实地方主体责任为重点建立的河湖管理保护责任制体系。即由各级党政领导担任“河长”,协调整合各方力量开展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工作,层层落实各级河长组织领导相应河湖的管理和保护职责,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新机制。],开展水源地和湿地保护,河道生态治理和湿地修复效果明显,湿地面积达到1.64万公顷,居全市之首;推进农村污水治理,严格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源头减量力度,完成密云水库一级保护区41个村的污水设施提质改造工程及15个试点村污水治理工程,150个行政村建设污水处理站245座;全区地表水、饮用水源水质考核达标率始终保持100%,地下水水质保持稳定,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建立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动态达到100%,建成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园,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完成新一轮百万亩造林5.56万亩,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13.25万亩,白河城市森林公园、潮河体育休闲公园和冶仙塔文化休闲公园等建成开放,森林覆盖率由2015年的63.91%提升至2020年的68.5%,林木绿化率由2015年的72.17%提升至2020年的75.3%。积极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指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用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开工建设北京首个被动式住宅小区[北京首个被动式住宅小区:指首开国樾·天晟。]。

  (三)坚定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经济转型迈出新步伐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全力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着力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234.9亿元增至2020年的338.6亿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主动关停矿山,推进一般制造业企业动态调整退出,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7:34.8:58.2优化调整为2020年的3.7:25.2:71.1,2020年规上工业总产值22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5年的29.5亿元增至2020年的39.3亿元,年均增长5.9%。怀柔科学城东区“1+5”科学设施项目[“1+5”科学设施项目:“1”是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5”指泛第三极环境综合探测平台、深部资源探测技术装备研发平台、环境污染物识别与控制协同创新平台、京津冀大气环境与物理化学前沿交叉研究平台、空地一体环境感知与智能响应研究平台。]建设顺利推进,北京大学怀密医学中心项目建议书上报市政府,承接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命与健康科学小镇战略规划编制完成。中关村密云园医药健康产业产值实现年均30%的快速增长,成为园区支柱产业,智能制造和节能环保产业加速集聚,“腾笼换鸟”步伐加快,累计腾退盘活闲置低效用地3701.43亩。实施农业“十百千万”工程[农业“十百千万”工程:即打造十个销售额达千万元的农产品销售电商,百个销售额达百万元的农产品销售企业,千个年收入达十万元的职业农民和万个年收入五万元以上的职业农民。],特色农业向精品化、高端化、标准化发展,成功打造“蜂盛蜜匀”“密农人家”等特色品牌,密云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科技部验收,累计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15家、国家级星创天地7家。文旅产业提质升级,发布“1+4”发展政策[“1+4”发展政策:2020年11月18日,密云区召开旅游发展大会,同步出台“1+4”文旅产业扶持政策,其中“1”是指《关于加快推进密云区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工作意见》,“4”分别是指《密云区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工作方案》《密云区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持办法(试行)》《密云区乡村旅游经营规范管理办法(试行)》《密云区关于镇街文化和旅游绩效考核办法(试行)》。],乡村旅游“十百千”工程[乡村旅游“十百千”工程:即打造十个精品乡村旅游项目,提升改造百个精品乡村酒店,提升发展千个精品民宿院落。]顺利推进,古北水镇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云蒙山完成提级改造开门迎客,日光山谷、玉泉溪谷等精品乡村旅游项目加快建设,山里寒舍、大城小苑等精品民宿享誉京城。传统商业不断升级改造,便民商业体系更加健全,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规模持续壮大。

  (四)统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区域环境呈现新变化

  坚持规划先行,建管并重,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稳步提高。印发实施《密云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2035年)》,落实功能定位,明确空间发展布局,绘制未来蓝图。城市交通实现重大突破,京沈客运专线达到开通条件,市郊铁路通密线、怀密线正式开通,101国道绕城线建成通车,通怀路等重点工程加快推进,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路网格局。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新城地表水厂和再生水厂建成运营,中心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8.5%;新建改建塘峪220千伏、云西110千伏等6个变电站;加快推进燃气环形管网、供气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燃气“五大体系”[燃气“五大体系”:指预防管理体系、安全宣传培训体系、行业监管体系、应急管理体系、社会监督体系。]管理,保障市民用气需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同年2月,农业部启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提出建设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乡村。],完成322个美丽乡村规划编制,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排名位居全市前列。深入实施“疏整促”专项行动[“疏整促”专项行动:指以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为目标,于2017年到2020年实施的专项行动。主要包括违法建设拆除,占道经营、无证无照经营和开墙打洞整治,城乡结合部整治改造,中心城区老旧小区综合整治,中心城区重点区域整治提升,疏解一般性制造业和“散乱污”企业治理,疏解区域性市场,疏解部分公共服务功能,地下空间和群租房整治,棚户区改造、直管公房及商改住清理整治、留白增绿等内容。],连续三年在全市“疏整促”群众满意度调查中排名第一,2020年成功创建“基本无违法建设区”,拆除违法建设216.7万平方米,腾退土地327.3公顷,实现“场清地净”;大力开展“拔钉子”行动[“拔钉子”行动:指为保障重大民生项目、重点投资工程顺利落地,对征地拆迁过程中的滞留户,依法依规进行清理拆除的行动。此项工作由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我区整合多部门力量,强力推进“拔钉子”专项行动。],累计清理征拆滞留户110户;实施6个地区棚户区改造[棚户区改造:政府为改造城镇危旧住房、改善困难家庭住房条件而推出的一项民心工程,根本目的是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兼顾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全市首例远郊区集体土地棚改王各庄项目顺利回迁,新刘地区棚改有序推进;累计完成行宫东区等15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充分利用拆后腾退土地,实施“留白增绿”[留白增绿:把土地空出来,作为预留用地或者用于绿化、服务民生工程,提升环境、改善城市面貌。]221.32公顷,新建或提升“口袋公园”[口袋公园:对较小地块进行绿化种植,再配置座椅等便民服务设施,包括城市中的各种小型绿地、小公园、街心花园、社区小型运动场所等。]101个,逐步实现还绿于民;完成康居路等30条背街小巷环境整治任务。进一步完善便民服务网络,新建或规范便民蔬菜网点、早餐、便利店等284个;完成华远等18家市场改造提升工程。2019年被评为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先进区,被全国爱卫会命名为国家卫生区。

  (五)积极落实“七有”要求“五性”需求,民生事业取得新成效

  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围绕“七有”要求[“七有”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五性”需求[“五性”需求: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北京市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呈现出“便利性、宜居性、多样性、公正性、安全性”的新特点。],大力补齐短板,进一步织密民生保障网络。提供学前学位1.6万个。推进北京第二实验学校建设,实施密云二中校园二期、密云七小等校园新建改扩建工程。多渠道开发城乡就业岗位,就业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五年累计新增就业4.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38%;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0年达到39282元,年均增长7.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8%。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筑面积达到1.87平方米。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与密云区医院深度融合发展,完成对接移交,建成市区两级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个。率先在全市建立8家“1+N”服务模式[“1+N”服务模式:即每位老人拥有一名个案管理师和N个照护团队成员辅助照护。“N”由护理、康复、医疗、药师、社工、文娱、运动、餐饮、营养、后勤保障、感控等多个团队通力合作组成。]养老照料中心,建成“幸福晚年驿站”100家。坚持党建引领,打造“红色物业”[红色物业:是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构建党组织领导下行业管理新机制,推动行业主管部门、街道社区、业主委员会、物业等多方整体联动,切实解决群众的难题。]品牌,全区物业覆盖率100%、业委会(物管会)组建率90%、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率90%,三率位居全市前列。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正常监测的低收入农户全部越过低收入标准线,低收入村全部摘帽。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重大制度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补充医疗保障不断加强,残疾人、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权利得到有效保障。推动公共设施共享利用,在全市率先实现16所学校校园场馆开放。新增停车泊位2万余个,在全市率先实现停车位供需基本平衡,城市发展承载力不断增强。落实《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模式,全流程推动垃圾分类。深入开展疫情防控、安全生产整治、扫黑除恶等专项行动,平安密云治理体系更加健全,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称号。

  (六)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区域发展彰显新活力

  推进“放管服”[放管服: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简称,改革目的是为就业创业降门槛,为各类市场主体减负担,为激发有效投资拓空间,为公平营商创条件,为群众办事生活增便利。]改革,落实《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优化营商环境“9+N”政策3.0版[优化营商环境“9+N”政策3.0版:2018年3月18日北京市出台“9+N”政策体系(九项主要政策和N项配套措施),在企业跨境贸易、开办企业时效、社会投资建设项目审批、缴纳税费、登记财产、获得信贷等方面进一步精简环节、精简时间、精简费用并增加透明度,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2019年、2020年在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北京市出台“9+N”政策2.0、3.0版本。]。构建区镇村三级联动政务服务体系,区镇两级政务服务中心一窗受理率和网办率均达100%。精准落实复工复产及支持中小微企业政策,年均投入企业发展资金6亿元。不断深化“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是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一项体制机制创新。全市在总结平谷区探索实践的基础上,聚焦办好群众家门口的事,树立到一线解决问题的导向,通过切实赋予街道乡镇更多自主权,推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建立基层治理的应急机制、服务群众的响应机制、打通抓落实“最后一公里”的一项工作机制。],成立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建立22个综合执法中心。健全群众诉求全响应机制,深化12345市民服务热线“接诉即办”[接诉即办:指全面深化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以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为主渠道的群众诉求快速响应机制。通过将群众诉求直派街道乡镇,以响应率、解决率、满意率为考核指标,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对群众诉求“闻风而动、接诉即办”,快速响应、快速办理、快速反馈。接诉即办将党建引领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工作,推动“未诉先办”,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有序推进区属国有企业改革。334家医疗机构全面启动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实现医疗费用有效控制和服务水平有效提升。深化镇街机构改革,资源配置更加优化。

  (七)全面强化从严治党,党建引领发展呈现新局面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逐级签订责任书,将主体责任、意识形态工作纳入考核体系,增强使命担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效显著,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以首善标准做好市委巡视整改“后半篇文章”,党风政风呈现新气象。讲好密云水库建成60周年故事,深入挖掘密云水库历史,弘扬传承密云水库精神。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基层选人用人导向,出台干部使用基本规则、职级晋升标准和条件,创新实施“年轻干部成长行动计划”,激励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圆满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强化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涌现十里堡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标准化试点、鼓楼街道党建引领红色物业、果园街道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服务平台等新典型。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大成果,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位于全市前列。

  二、机遇挑战

  当前,全球化经贸规则重建、竞争位势重塑、力量格局重构的发展态势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局起步相互交织,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数字经济加速发展,智慧城市加速建设,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为密云抓住机遇、化解挑战,开启全新发展篇章提供了有利环境。

  (一)五大机遇

  1.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给密云水库建设和守护者重要回信的机遇。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充分肯定了密云人民为首都生态环境改善作出的重要贡献,充分肯定了密云水库作为北京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源地和水资源战略储备基地的重大意义,密云水库已成为无价之宝。习近平总书记对守护好密云水库、守护好绿水青山作出的重要指示,为新时代密云水库保护、密云生态文明建设绘就了蓝图,指明了方向。

  2.牢牢把握加强生态涵养区建设,实施水源保护和生态保护补偿的机遇。习近平总书记给密云水库建设和守护者重要回信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战略性任务来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涵养区建设,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共同守护好祖国的绿水青山”。北京市高度重视生态涵养区建设,强调“不让保护生态环境的吃亏”,即将出台的《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将建立健全生态涵养区综合性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通过法治方式促进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密云区作为全市生态服务价值最高的区,将迎来巩固和转化生态优势的政策制度保障。

  3.牢牢把握怀柔科学城东区科技创新就地转化的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孕育兴起、北京市推进“三城一区”[三城一区: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平台。]科技创新中心主平台建设,为密云区依托怀柔科学城东区建设,聚焦地球系统科学和医药健康领域,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要素、承接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高精尖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4.牢牢把握数字经济和“五新”政策[“五新”政策:2020年6月10日,《关于加快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实施,《若干意见》围绕新基建、新场景、新消费、新开放、新服务分别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措施,系统推进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给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为基础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正在深刻改变全球生产方式,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北京市出台“五新”政策,为密云把握新需求、塑造新优势、创造新供给、培育新消费提供了新机遇。

  5.牢牢把握北京“两区”“三平台”[“两区”“三平台”:“两区”指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平台”指服务贸易展会平台(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高层级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平台(中关村论坛)、高水平金融街论坛。]建设和我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机遇。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全面建设,金融街论坛、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关村论坛影响持续扩大,为密云融入北京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机遇。京沈客运专线开通,通密线、怀密线市郊铁路提升改造,京密快速路等道路建设,有利于优质资源向密云转移聚集,有利于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加速推动密云融入首都半小时经济圈和京津冀协同发展。

  (二)五大挑战

  1.水源保护与生态建设任务仍然艰巨。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回信中指出,北京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山区是首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地位十分重要,并勉励我们要“为建设美丽北京作出新的贡献”。这为我们加强生态保育、构建生态屏障、保障首都生态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我们在保水体制机制和高科技保水手段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需在“四个确保”[四个确保:即确保密云区水资源战略储备能力全市最强、空气质量全市最优、生态服务价值全市最高、生态环境保护全市最严。]和“五个样板”[五个样板:即水源地保护最系统的保水样板、生态环境最优良的生态样板、“两山论”实践最生动的发展样板、生态富民惠民最充分的幸福样板、生态文明制度最完善的改革样板。]上持续发力,取得新的成绩。

  2.产业发展现状与资源要素配置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结构仍需优化,农业发展基础不稳固,品牌竞争力和产业效益有待提升;工业发展主要以传统的汽车及零部件、都市产业为主导,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高精尖产业集聚效应还未形成;文旅产业品牌竞争力有待提升,配套服务设施尚需完善。资源要素配置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人才资源规模、质量与全市平均水平有差距,高学历人才、科研人才、技能型人才、领军型人才等资源匮乏,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力尚需加强;工业用地、村集体产业用地效率不高;创新主体相对薄弱,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等问题制约了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3.城乡区域发展与收入差距较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短板较多,尤其是农村安全供水、污水处理、道路交通(特别是山区路网建设)、城市管网、生态安全保障等相对滞后。生态优势尚未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就业空间有限,尤其是密云水库一级保护区内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尚未健全,多重因素影响农民就业增收。全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市存在较大差距。总体来看,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较为突出,与现代化城市要求和广大群众迫切需求之间差距较大。

  4.社会事业建设与民生服务保障仍需提升。全区教育、卫生、养老、文体等公共服务欠账较多。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空间分布不合理,城区基础教育学位供给存在缺口。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高,优质医疗资源较为稀缺,尚无一家三级医院。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养老服务水平有待提升。文化、体育等活动场馆设施不足,公共服务体系亟需完善。

  5.社会治理与发展安全仍有弱项。密云水库作为北京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任重道远。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有待增强,经济抗风险能力有待提升。新冠肺炎疫情、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等风险防范任务艰巨。基层治理协商与矛盾纠纷化解等体制机制仍需健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

  纵观国际、国内发展形势,立足首都“四个中心”[四个中心:即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建设和“四个服务”[四个服务:是中央对首都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做好首都工作的根本职责所在,即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的工作服务,为国家的国际交往服务,为科技和教育发展服务,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服务。]保障要求,回顾密云发展历程,特别是近五年来为进一步加强水库水源保护所采取的关停企业、封库禁养等一系列断然措施和怀柔科学城东区建设、密云分区规划印发实施确定的新契机,标志着密云的发展将迈入全面转型提质、转化升级的历史新阶段,呈现“深化保水攻坚期、绿色转型关键期、创新驱动引领期、乡村振兴加速期、治理能力提升期”等多期叠加的发展新特征。我们要以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动力,深入理解和把握回信精神内涵,增强保水保生态战略定力,以更大的担当,更大的作为,在“继续守护好密云水库”“发挥好山好水的优势”“加强生态涵养区建设”“不让保护生态环境的吃亏”等方面予以破题。

第二章 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密云水库重要指示和重要回信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保水、护山、守规、兴城”要求,以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绿色高质量发展:就是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践行“两山”理论,立足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密云区资源禀赋,以保水和富民为根本,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核心,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持续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加快推进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构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新格局。]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怀柔科学城东区和中关村密云园为经济发展主战场,传承发扬密云水库精神,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努力做到“四个确保”、争当“五个样板”,奋力打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典范之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密云生动篇章,为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重要力量。

  二、基本原则

  在严格遵循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等重大原则的基础上,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坚定不移履行保水首要政治责任。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密云水库,全力做好“水”文章,加快形成保水新格局,继续守护好密云水库这个“无价之宝”,努力确保水资源战略储备能力全市最强。

  坚定不移落实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战略性任务来抓,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筑牢首都东北部生态屏障,为建设美丽北京作出新的贡献。

  坚定不移做好绿色发展文章。深入践行“两山”理论[“两山”理论:是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理念,“两山”理论的描述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第二,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第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处理好“保水”与“富民”的关系,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需求,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提升经济综合实力。

  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深化以生态文明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各领域改革,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破除制约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定不移促进共同富裕。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共同富裕方向,紧扣“七有”要求“五性”需求,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

  坚定不移推进安全发展。全面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底线思维,系统构筑安全防线,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建立健全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确保生态和水资源安全,妥善解决现代化进程中各种风险,确保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和谐稳定。

  三、战略布局

  严格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赋予密云的“首都最重要的水源保护地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特色文化旅游休闲及创新发展示范区”功能定位,按照“一心一带四区”[一心一带四区:是指《密云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提出的空间格局,“一心”是新城综合发展核心区,“一带”是长城文化带,“四区”指水源保护区、浅山生态示范区、东部绿色发展协作区、西部生态涵养区。]的空间格局,统筹布局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空间,围绕“2+4+1”[2+4+1:“2”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和休闲文旅两大基础产业;“4”是医药健康、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四大主导产业;“1”是科技服务关键产业,是促进基础产业和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方向,坚持布局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功能集成原则,构筑四大类产业空间,形成功能明晰的产业发展战略新布局。

  ——打造“1+5”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1”是密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密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是立足县域资源禀赋,突出优势特色主导产业,推进“生产+加工+科技+品牌”一体化发展,集中连片建设生产基地,引导农产品加工产能向产业园集中集聚,推动农产品就地就近转化增值,不断提升种养规模化、加工集群化、科技集成化、营销品牌化的全产业链开发水平,加快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产业链条相对完整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让农民更多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2019年6月12日,北京市密云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2019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涉及全区16个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任务。],“5”是五大特色农业体系。以密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引擎,构筑“特色蜜、水库鱼、环湖粮、山区果、平原菜”五大特色农业体系,提升“密云农业”品牌,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构建“绿色、优质、高端、高效”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大格局。

  ——打造“一区一园”创新发展示范区。“一区”是怀柔科学城东区,“一园”是中关村密云园。以怀柔科学城东区为原始创新引擎,以中关村密云园为高精尖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落地平台,加强区域协调联动,构建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其中,“一区”聚焦地球系统科学、医药健康,打造以顶尖科研机构和大学为带动、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成果有效转化的综合发展功能区;周边拓展布局生命与健康科学小镇等产业承载空间,承接科学城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一园”聚焦医药健康、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打造以密云经济开发区和密云生态商务区为重点的高精尖产业主阵地。

  ——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休闲示范区。将密云城区建设成为全域休闲旅游综合集散中心。发挥东部古北水镇资源优势,统筹古北口、太师屯、新城子、北庄、大城子镇域资源,打造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长城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带;发挥西部云蒙山资源优势,统筹石城、溪翁庄、西田各庄等镇域资源,打造山水文化、红色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带;统筹北部不老屯、高岭、冯家峪等镇域资源,打造农耕文化、“甜蜜事业”、户外营地休闲旅游产业带;统筹南部河南寨、巨各庄、穆家峪、东邵渠、十里堡等镇域资源,打造时尚体育、红酒文化、都市田园休闲旅游产业带。坚持把发展休闲文旅产业作为“两山”理论转化的重要途径,突出全域化、融合化、国际化、差异化,深挖特色文化内涵,整合全区文旅资源要素,大力改善区域综合环境,全面提升城市功能,打造文化休闲城市,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指将一定行政区划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统一规划布局,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公共服务,推进融合发展,提升服务品质,实施整体营销,具有较强示范作用,发展经验具备复制推广价值,且经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认定的区域。]。

  ——打造现代服务业扩大开放示范区。紧抓北京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机遇,增强古北水镇国际交往重点承载地功能,紧抓京沈客专密云站、统军庄站、密云北站轨道微中心[轨道微中心:与轨道交通站点充分融合、互动,可达性高,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高,具有多元城市功能,具备场所感和识别性的城市地域空间。]建设机遇,加快推动三大交通站点“站城产一体化”建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用足用好“两区”政策,发挥生态价值,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坚持小而精,深入做好产业研究,打造通用航空、蜂产业、葡萄酒等特色产业,推进重点园区建设,促进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发挥休闲旅游、高端商务功能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会展活动,高标准举办生态文明北京论坛,提升密云知名度、影响力。

  四、发展目标

  到二〇三五年密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

  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密云要走在生态涵养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列。展望二〇三五年,密云生态涵养功能将大幅提升,保水保生态成效显著,碳中和工作进展明显,努力实现水资源战略储备能力全市最强、空气质量全市最优、生态服务价值全市最高、生态环境保护全市最严“四个确保”和水源地保护最系统的保水样板、生态环境最优良的生态样板、“两山”理论实践最生动的发展样板、生态富民惠民最充分的幸福样板、生态文明制度最完善的改革样板“五个样板”目标;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台阶;创新体系明显完善,怀柔科学城东区基本建成国际知名的科技创新发展区,中关村密云园创新发展活力显著增强,生态商务区功能明显丰富,生命与健康科学小镇影响力充分显现,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形成;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城市精细化管理长效机制更加健全,平安密云建设达到更高水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和城乡居民科学素养大幅提升,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更加丰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更高、容量更大;城乡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健康密云建设取得新进展,高质量就业更加充分,市民“七有”要求“五性”需求在更高水平上有效满足,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和全区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十四五”时期密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水源安全保障取得新成效。统筹推进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治理,水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大幅增强,最严格水源保护制度有效落地,保水机制更加完善,密云水库作为北京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源地、水资源战略储备基地保障功能显著增强,城乡污水处理率达到91%,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综合达标率保持100%,湿地面积保持全市最大,密云水库水质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以上。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落实,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70%,生态服务价值持续提高。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稳中有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空气质量保持全市最优,土壤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产生活方式更加绿色低碳,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持续提升,能源资源配置更合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自然生态更加秀美。

  ——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对外开放深度和广度持续拓展,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投融资体制更加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更加完善,生态优势与发展优势的转化路径更加清晰,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增长潜力充分挖掘释放,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地均产出效率持续提高,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怀柔科学城东区拉动作用逐步显现,中关村密云园经济主战场作用更加突出。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4+1”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休闲文旅、都市型现代农业两大基础产业品牌特色更加凸显,医药健康、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科技服务等高精尖产业支柱地位基本确立,全区经济综合实力、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功能联动、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更加健全,城市品质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风貌更加优美。

  ——民生保障取得新成效。城乡居民就业更加充分,城镇调查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不断拓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医疗卫生、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社会服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有效供给持续扩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基层治理取得新成效。民主法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建设持续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基层治理基础性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平安密云建设深入推进,扫黑除恶形成长效机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安全发展保障更加有力,社会秩序、发展活力与城市能级协同共进的生动局面逐步呈现。

  ——社会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进一步形成。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城乡居民文明素质明显提升,垃圾分类等文明行为成为新风尚,人文环境发生重大转变。公共文化服务更加完善,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不断深化,传统文化得到充分挖掘和展示,城市文化魅力显著提升,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热爱创新、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群众科学素质不断提高。

密云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png

第三章 坚定不移守护好密云水库

  “守护好密云水库”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赋予密云的首要政治责任和头等大事。“十四五”时期,要由“保住水”向“保好水”转变,由结构性保水向系统性保水转变,更高起点、更高标准、更高水平保水,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综合运用行政、市场、法治、科技等多种手段,完善“五保水”机制,强化科技保水、全民保水,构建“5+2”全方位、立体化的保水体系,努力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建设水源地保护最系统的保水样板。

  一、严格库区保水

  细化保水网格化管理机制。细化保水网格,明确属地、部门和网格员职责,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全面实施“定格、定人、定责、定章”网格化管理,确保“八无”目标[“八无”目标:即无非法捕鱼及盗猎,无养殖放牧,无入库游玩及露营野炊,无乱倒垃圾、污水乱流,无盗采盗运,无抢栽抢种,无违法建设,无火情发生。]动态保持。加强业务培训,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加强库区乡村污水治理。继续实施密云水库一级保护区41个村的污水设施新建和改造工程,实现一级保护区污水设施基本全覆盖。完善中水回用系统。加强村级水污染防治,强化农村污水收集处理、小微水体整治、面源污染治理等监管,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建立水环境村级监测体系,对密云水库流域17条河流水环境质量开展监测,为水库水质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加强生物治水。开展水生生物状况调查及监测分析。加强密云水库及沙厂、遥桥峪等中小型水库“渔业净水、生物保水”研究,建立更加科学的放捕机制,开展增殖放流及效果评估,更好发挥渔业净水效果。

  二、深化上游保水

  完善“两市三区”协同保水机制,进一步落实《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规划(2019-2025年)》《密云水库上游流域“两市三区”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合作协议》,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责任共担、区域一体的原则,加强统一规划、联合执法、联合监测、联动协调、高效协作、生态共享,推进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努力改善上游水环境质量,有效降低上游水体总氮浓度,构建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流域生态空间协同合作管控新格局。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开展北庄、冯家峪、高岭、不老屯、太师屯、古北口等水库上游镇小流域治理,确保入库水源质量。严格落实河长制,持续深入开展“清河”行动[“清河”行动:依托街乡镇跨界河流水质监测数据,综合考虑“水质不达标、水质变差、工业集中”等因素,每月选取重点流域,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在查处各类水环境违法行为的同时,帮助属地河长查找问题成因,提出解决意见和方案,有效促进水环境质量改善。]。全面落实跨界断面考核补偿机制,开展15条(段)主要河流39个跨界断面水环境监测工作,强化对流经的镇街、地区(园区)的监督考核。

  三、加强护林保水

  建设水库绿色保育环。实施库滨带生态封育、森林抚育、林木补植,形成围绕水库的绿色保育环,实现“清水下山、净水入库”。加强营林护林,持续做好林木维护、更新,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加强密云水库生态防护。推进密云水库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在潮河、白河等5条河流建设生态修复和湿地保护工程,推进密云水库周边湿地建设,优化水林共生湿地生态,提升入库水质。加强湿地保护和修复,积极推进安达木河湿地保护小区、白河湿地保护小区、潮河上游湿地保护小区等建设,加强水源地湿地植被和动物保护。丰富入库口区段植被群落和生物多样性,营造广阔的生物栖息空间。

  四、坚持依法保水

  贯彻落实《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规范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细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污水处理措施,强化密云水库生态保护。平衡保水与发展的关系,积极承接市区疏解转移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项目,切实促进居民增收。健全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进流域横向补偿,固化结对协作机制,推动与邻近区域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加强水库周边地区污水、垃圾的收集处理,削减入库污染源。完善禁渔期、禁渔区制度,依法查处非法捕捞、破坏水库周边环境和设施的行为。

  深化综合执法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专项执法+综合协调+督导检查”的联合执法机制,形成监管合力。完善与市级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加大公益诉讼力度,继续深化行刑衔接。强化平台建设,建立综合执法大队执法平台、行刑衔接工作平台和协作共享平台,提高整体执法效能。坚持铁腕治污,强化排污者责任,对未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未按证排污的单位,依法依规从严处罚。围绕涉水违法、盗采砂石、破坏山林等违法行为,持续开展专项执法检查。

  五、落实政策保水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制定实施密云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管护办法、新一轮地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提升方案。严格执行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统筹整合库区农民转移就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各级各类政策,做好政策保障。

  探索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试点改革。建立生态保护稳定投入机制,积极争取中央、市财政资金,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的支持力度。以生态保护成效为基础,进一步健全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强区域生态共建共享。探索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机制,探索建立生态补偿与产业发展联动机制。

  六、运用科技保水

  加强数字化保水。在智能监控保水基础上,搭建水库环境监测综合管理平台,推进流域水质、土壤、空气、森林等领域新场景应用,开展水生物状况、流域生态健康、面源污染等方面监测,实现全天候、无缝隙、全覆盖精准保水。加强潮河、白河源头及上游环境监测新场景应用,推进建设跨区域水生态环境监管信息平台,保障密云水库入库河流水质。加强信息综合应用与资源统一调度管理,提高保水管理效率。

  完善水生态科技治理体系。推进水环境科技产业发展,围绕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及修复等方面,加强生物操纵技术、沉水植物重建技术等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组织开展水污染源解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

  七、强化全民保水

  健全三级保水体系。健全完善区级保水委员会、镇级保水大队和村级保水中队三级管护体系,增强区镇村三级保水队伍力量。严格落实护水、护河、护山、护林、护地、护环境的“六护”机制,细化水库周边镇村保水责任和任务清单,把保水责任落实到岗、落实到人。

  加强保水文化建设。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引导全区人民进一步深化对保水重大意义和水资源价值的认识,形成全民保水共识。将法律法规、保水文化融入全民宣传教育,提高全民保水意识、环境意识和法制意识,引导公众主动保水。开展密云水库建设史、移民史和奉献史等文化研究,深入挖掘区域保水文化内涵,增强区域文化底蕴。统筹各方力量,探索组建保水文化志愿者队伍,打造保水主题教育亮点活动品牌,营造保水护水的良好社会氛围。设立密云水库公益基金会,搭建全社会参与的水源保护平台,形成全民保水新格局。

  强化国际合作交流。积极承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水生态文明论坛、国际生态文化交流会、国际水源地保护研讨等重大活动,精心打造以水文化为核心的生态文化交流品牌。开展水生态保护、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水环境监控预警、水处理工艺技术装备等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

第四章 系统提升生态治理能力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十四五”期间,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科学理念,更加注重建设管理并重、数量质量并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统筹空气和土壤,统筹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加快推动分领域治理向全域集成治理转变,系统提升生态治理能力,增强生态涵养功能,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开展碳中和先行示范区、中国天然氧吧、林下经济示范区等创建工作,建设生态环境最优良的生态样板。

  一、加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构筑优质绿色基础生态空间。严格“两线三区”[两线三区:指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两线),将市域空间划分为生态控制区、集中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三区),实现两线三区的全域空间管制。]分类管控,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等空间管制控制线,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三线一单”为手段,强化空间、总量、准入环境管理。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台账,完善生态环境准入机制,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体系。积极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继续实施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国家级公益林管护和森林健康经营等绿化工程,实行分级保护,优化林地结构,筑牢山区生态屏障。以白河城市森林公园等现有区域和路线为基准,推进“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建设。维护退耕还林成果,支持退耕林地流转为生态林和自主经营的生态经济兼用林。强化造林抚育管护,充分发挥生态林管护员作用,提高林木成活率,巩固造林绿化成果。推动集体林场建设,构建区统筹、镇管理、镇级集体林场落实的平原生态林养护新模式。

  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持续推动森林城镇、城区森林绿地、森林村庄“三级同创”。提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探索推进城市公园绿地休闲、体验、健身等功能升级改造,加快南山体育休闲公园建设,推进环首都森林湿地公园环建设。推进城市立体绿化,开展高铁沿线垂直绿化建设。大力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加大道路林荫化建设。

  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推动各类自然保护地科学设置,加快雾灵山、云蒙山、云峰山等自然保护区建设,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建立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围绕密云区“一库、两河、三山”等野生动植物资源富集区,布局陆生野生动植物监测站,完善监测体系。加强野生动物救护,建立生态廊道体系,打通动物迁徙空间,完善不老屯野生动物监测救护中心功能。均衡农业生产与动植物保护的关系,科学调控化肥农药等投入,加大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

  二、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深度开展生态修复。推进檀新刘河治理工程建设,保障城区东部防洪排水安全,构建城市滨水空间及生态环廊。全面推进云冶矿业、放马峪铁矿、建昌矿业等矿山安全治理和生态恢复建设,加快露天采场、排土场等区域土壤修复,实现地貌恢复、复耕复垦。加强森林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扩大桧柏、侧柏、银杏等种植范围,发挥保水植物固结土壤、保持水土功能。

  优化生态治理管理模式。探索推进河道资源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河道资源的科学性开采,进一步加强河库及小微水体管护工作。在全区建立区、镇(街道、国有林场、保护区、公园绿地)、村(社区)三级林长制管理体系,构建责任明确、协调发展、监管得力、高效运行的林业生态保护管理发展机制。加强森林、河流等休养生息制度管理,通过封禁保护、自然修复等方式,促进生态休养生息。推进全民生态共治,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治理体系,构筑环境共治模式。加快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环境监管制度体系,为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深化企事业单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排控制,探索实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强化民法典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保障作用,规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主体责任。

  三、持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继续削减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推进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协同控制,聚焦移动源、挥发性有机物、扬尘等重点领域,持续深化“一微克”行动[“一微克”行动:是一项针对北京大气治理的长期任务。2017年,在大气污染防治秋冬季攻坚行动部署会上,市委书记蔡奇明确提出“PM2.5治理要一个微克一个微克地去抠”,由此以“一微克”行动为主线,综合运用“科技+执法+管理”等手段,实施大气污染精准治理。]。进一步推进能源结构清洁化,巩固平原地区“无煤化”成果,有序推进山区村庄的煤改清洁能源工作,基本实现无燃煤区。精准治理移动源污染,持续推进出行“绿色化”,大力推动大宗货物“公转铁”,加快推进机动车“油改电”,鼓励新能源车发展,加强区域移动源联合监管。精细治理扬尘污染,提升绿色施工、道路保洁等管理标准,严格落实全过程扬尘管控。精确治理挥发性有机物,完善“一厂一策”管理,大力推动低挥发性有机物产品源头替代,推进印刷等行业企业提质升级。做好空气重污染应对,实施排污单位分级分类管理,实施差异化的应急减排措施,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深入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严格受污染农用地、建设用地的安全利用。大力发展现代化生态循环农业,实现源头控污。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实施二氧化碳控制专项行动。开展碳中和路径研究,综合考虑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技术进步、生产力布局、节能减排等多方面因素,系统建立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和排放总量初步下降的“双控”机制。坚持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降低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四、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打造节水型社会。按照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要求,建立刚性约束机制,强化全领域、全过程用水管控,加快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促进水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升农业用水计量率,推进企业间用水系统集成优化。探索建设节水型公园,有效利用再生水、雨水等资源。

  持续打造节能型社会。提高新能源、清洁能源利用比重,构建以电力和天然气为主、地热能和太阳能为辅的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加快建设超低能耗建筑,推进农村、社区等房屋节能改造。强化新能源充电桩运营管理,搭建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运营管理服务平台。

  鼓励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健全建设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重点围绕老旧厂房、农村大院、农民就业基地等,探索用地兼容性,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创新推进首云等矿山用地再利用,探索高端文体商旅综合体建设,提高矿业用地使用效率。健全拆违腾退土地高效利用机制,依据规划对腾退土地及时复垦还绿,因地制宜补齐公共服务设施,支持符合功能定位的产业发展,对暂时未开发利用的建设用地进行临时绿化。

  五、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鼓励企业绿色生产。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发展全过程,鼓励企业绿色生产,持续推动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产业业态腾退疏解,打造绿色低碳型产业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绿色节能、清洁环保等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引导生产、购买、使用绿色产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绿色车间创建,推动密云经济开发区循环化改造。推动建筑、交通、商业等重点领域的绿色化改造。

  倡导绿色消费。进一步提高全民素质,培育居民绿色消费理念,引导居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广衣、食、住、行、游绿色生活行动。鼓励居民购买使用绿色低碳、环保可循环利用产品。全面推进绿色办公,鼓励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共享共用,积极推行无纸化办公。倡导“光盘行动”[光盘行动:是2013年1月发起的公益活动,宗旨是餐厅不多点、食堂不多打、厨房不多做。该活动倡导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带动大家珍惜粮食、吃光盘子中的食物,得到从中央到民众的支持。],实现文明用餐。落实《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行动计划(2020-2025年)》,围绕居民吃、住、购等方面全面减塑,减少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支持发展共享经济,提高闲置资源利用效率。

  完善垃圾处理体系。严格落实《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提升市民垃圾分类意识,规范垃圾分类行为,提升厨余垃圾分出率、源头减量率、桶前值守率。探索“无废城市”[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无废城市”并不是没有固体废物产生,也不意味着固体废物能完全资源化利用,而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旨在最终实现整个城市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小、资源化利用充分、处置安全的目标,需要长期探索与实践。]建设,加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升密云区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园功能,新建新城子、高岭等镇级垃圾转运站,推进改建城区现有密闭式垃圾压缩站和地下深埋桶式垃圾收集站。推行差异化、专业化和机械化的垃圾收运方式,逐步提高城区垃圾收集与资源化处理能力。构建以镇街、社区(村)为基础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完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统筹提升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园林废弃物等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水平,严格落实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要求,做好医疗、工业等危险废弃物收运及处理。健全垃圾管理机制,严格落实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制度,加强垃圾运输规范化管理,发挥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及企事业单位垃圾分类带头作用。

  六、健全生态风险防护体系

  提升环境监管智慧化水平。开展全域河流、森林、空气等自动监控,完善污染物在线监测系统。推进重点领域定向监测,完善重点排污单位大气和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与异常报警系统。探索构建智慧水务、智慧林业等智能监管平台,实现全域生态管理工作的数字化、自动化、可视化和最优化。

  完善生态环境风险防范责任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密云区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引导公民践行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全面建立区镇村三级生态防护责任体系,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障有力的生态管理新机制。建立常态化生态文明多元绩效考核机制,引导各责任部门自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约束性指标管理,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不断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内容体系,建立覆盖全面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第五章 深入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是生态涵养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十四五”时期,要坚持“两山”理论,紧抓怀柔科学城东区建设重大机遇,以中关村密云园为重要承载,以绿色发展为特征,以创新发展为动力,瞄准绿色高精尖经济方向,协调推进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加快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走出一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建设“两山”理论实践最生动的发展样板。

  一、全力打造创新发展新引擎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紧抓北京率先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机遇,坚持“科学+城”融合发展理念,聚焦地球系统科学、医药健康两大领域,以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平台为核心,以顶级科研机构和大学为带动,以周边空间资源为支撑,着力构建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应用研究到成果转化的科技创新全链条,高水平建设怀柔科学城东区,努力打造国际知名的科技创新发展区。

  全面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加快建设怀柔科学城东区北部以地球系统科学为主的基础创新集聚区,全面建成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等“1+5”科学设施,争取地球系统科学领域新科技基础设施和研究平台、国家大科学计划及大科学工程落地,形成集群效应,夯实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怀柔科学城东区南部以医药健康为主的创新发展辐射区,筹建高水平研究型校区,推动北京大学怀密医学中心建设。围绕创建世界一流医学教育和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的目标,一体化建设教学、科研、医疗机构。建设协同创新、新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公共卫生体系四大平台,聚焦医药科技创新、重大疾病防治、临床医疗科研等领域,布局创新药物研究院、国际癌症研究院、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P3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完善医药健康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科学城原始创新承载区的作用,借助大科学装置、交叉研究平台、研究型大学建设及运行,积极探索对外开放共享模式,建立健全共享机制,加快高水平科技研发机构集聚,吸引一批世界顶尖科学家和科研人才。加强院地、市区、怀密合作,集中力量,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围绕地球深部与资源科学、地球系统环境与灾害、大气污染与环境保护、智能医学服务等领域,形成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原创性成果,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关键技术。

  前瞻布局科技成果转化空间。盘活怀柔科学城东区闲置厂房和土地,启动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发挥大科学装置对产业带动作用,集聚相关企业,促进科技研发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就近落地,构建测试验证、资金支持、落地空间等全方位一站式服务平台。依托十里堡镇产业空间资源,高起点打造生命与健康科学小镇,聚焦“智慧健康”,重点发展精准医疗、智能医药研发、智能医疗设备,构建全链条式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快优质产业项目资源导入,吸引行业龙头企业等创新主体集聚,力争将小镇建设成集总部、孵化加速、场景应用于一体的“科产城”融合新区,形成“怀柔科学城东区-生命与健康科学小镇-密云经济开发区”产业联动轴,打造智慧健康产业集群,形成示范引领效应。结合怀柔科学城东区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需求,择机盘活整合东区周边镇域空间资源,打造怀柔科学城拓展区,做好战略留白。

  推进东区新型城市形态建设。按照以人为本、产城融合、宜居宜业、职住平衡的发展理念,全面促进创新空间、生态空间和生活空间有机融合,夯实怀柔科学城东区城市框架,力争构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实施京密快速路、城际铁路联络线等交通工程,科学布局1个220千伏变电站、2个110千伏变电站和相关配送工程,全面提升市政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和承载能力。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推动高品质人才公寓等配套住宅建设,推进北京第二实验学校等基础教育设施落地,启动建设云西活力中心,配套高端医疗服务,形成“引得来、留得住”高层次人才的社区综合环境。兼顾各类主体对城市发展的多元需求,提前研究规划高品质的现代商业、休闲娱乐、文化体验等生活服务配套,强化城市生态景观设计,完善公共休闲和创意交流空间,打造创新活力科学城。

  统筹推动科学田园建设。按照“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科学与田园融合创新、城市与乡村统筹发展”的路径,有序开展科学田园规划建设,提升生态服务功能。聚焦林、田、村、路、水要素,统筹开展农田、林地、水域、村庄空间综合整治,提升科学田园全要素综合价值。利用村庄闲置宅基地、有条件建设区,推动“科学家乡村”建设,打造商务休闲、会议会展、农耕体验、旅游聚落等设施,承载为科学城服务功能。

  二、着力打造高精尖产业主阵地

  充分利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以密云经济开发区和密云生态商务区为核心承载,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瞄准高精尖产业方向,加快“腾笼换鸟”,加快综合服务配套,构建产业生态体系,推动园区从形态开发向功能开发转变,将中关村密云园打造成为全区承载高精尖产业、吸纳就业的主平台,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大力推动密云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严把项目准入机制,加强项目投资强度、产出效益、节能环保等指标刚性约束,提高增量项目质量。建立健全项目退出机制,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加强过程监测和评估,动态有序退出不符合条件的项目,切实提高园区土地产出效益。持续推进一般制造业存量项目腾退,通过有偿回收、项目置换等多种方式,加快闲置低效土地处置,为高质量产业项目导入预留空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高精尖产业方向,积极对接“三城一区”和朝阳园等重点区域,开展精准招商。

  高水平推动密云生态商务区开发建设。推动B、C地块土储入市步伐,加强与朝阳区合作共建,共同开发建设“朝密生态商务区”;加大A地块建成区办公楼宇的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北京打造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示范区的机遇,加快一批具有行业领先地位和品牌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企业集聚;围绕重点产业领域,打造一批专业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一体化模式服务机构;紧抓京沈客专开通机遇,持续完善住房、教育、医疗等基本服务功能,加快布局一批体验式城市综合体。

  三、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立足密云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把握服务经济、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等新经济发展趋势,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以休闲文旅和都市型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医药健康、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以科技服务为关键,加快形成“2+4+1”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按照“点线面”联动发展模式,加强顶层设计,打造国家级旅游休闲小城镇,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按照全域化要求,推进城区景观化改造,加强重点景区和道路沿线的风景道建设,做好城市绿道、步行道等慢行交通及街心公园、休闲街区等公共游憩区规划布局,融入密云特色文化元素,为游客提供更广阔的旅游体验空间。普及文明旅游知识,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倡导游客绿色出游、文明游玩,开展不乱丢垃圾、文明游园、文明排队等宣传劝导活动,通过提升文明素质打造“品质旅游”。优化旅游交通网络体系,推动本地“快进”交通网络与“慢游”交通网络、跨区域“大交通”与区域内“小交通”的无缝衔接,做好旅游景区与京沈客专密云站、统军庄站、密云北站等交通枢纽无缝接驳,实现游客快捷换乘。推进长城文化带建设,系统整合长城遗产及相关文化资源、生态资源,打造长城文化带古北口路核心组团,开展蟠龙山等点段修缮保护工作,积极融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以古北口、司马台等为重点,打造长城国际精品景区,实施长城数字化展示工程,积极开展长城文化节、长城主题演出等节展文化活动,增强长城文化带发展活力。强化重点景区龙头带动作用,推动古北水镇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动云蒙山国际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建设,推动清凉谷等景区提质升级,加快密云时尚体育小镇建设,引领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带整体发展。充分发掘沟域范围内自然景观、特色产业等资源,打造生态沟域,发展沟域经济。实施“旅游+”融合发展战略,加强文化旅游与农业、商业、体育、科教、生态等深度融合,做精做优一批田园综合体、精品民宿、精品酒店,推动传统村落、古村落旅游业发展,不断提高服务接待品质。打造一批特色小镇,支撑全域旅游发展。深化葡萄酒、蜂蜜等旅游商品开发。丰富休闲观光、文化创意、娱乐体验、会议会展、养生度假等功能业态,全面促进形成文旅消费新热点。

  全链条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农业品牌化、标准化、科技化发展,深入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创新发展,加强农业全政策链扶持、全产业链发展、全价值链提升,加快密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构建“绿色、优质、高端、高效”的都市现代农业体系。创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倾力打造“蜂盛蜜匀”“密云水库鱼”等区域特色子品牌,提升“密云农业”区域品牌影响力,形成覆盖全区域、全品类、全季节、全产业的农产品IP。做优甜蜜产业,持续推动森林蜜蜂小镇、中华蜂蜜蜂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促进蜂业与旅游深度融合,支持多元化蜂蜜衍生品开发,提高蜂产业附加值,延长蜂产业链条。做专“生态净水”水库渔业,组建密云渔业公司,推进企业化经营,创建优质水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大力发展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做足“葡萄+”文章,深入推进巨各庄、太师屯等镇葡萄相关产业高品质发展。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盘活林下土地资源,推动林下经济向集约化、产业化发展,积极发展林下木蜂、林下菌等产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鼓励“一村一品”的蔬菜发展模式,建立果蔬基地;加快农业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推进农业灌溉节水设施改造,推进“两田一园”[两田一园:是指粮田、菜田和果园。]高效节水,促进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加快现代化畜牧业发展,推进生猪养殖场建设;推动农业电商发展,积极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搭建综合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服务平台,实现优质农产品从田间快速直达餐桌,成为北京的“菜篮子”。加快农业标准化发展,推动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建设。实施科技强农战略,围绕特色农业发展需求,开展新品种繁育、农业装备研发、智慧农业、绿色防控等方面核心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发展农业保险,完善理赔机制,为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保驾护航。

  着力推动四大先进制造业发展。遵循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绿色化发展趋势,重点围绕医药健康、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四大主导产业,聚焦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产品持续发力,推动技术创新、标准化、知识产权和产业化深度融合,培育形成一批头部企业引领、价值链高端、内部协作紧密的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医药健康产业集群,聚焦生物创新药、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领域,重点发展高端制剂、新型医用材料、特色中药等技术前沿领域,强化产业与医疗融合,构建形成从基础研发、中试生产、临床研究、生产流通到终端销售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条。围绕智能制造领域,积极引进特色智能专用设备、高档数控机床、仪控系统、工业机器人等相关企业,引进和培育一批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推动智能装备、核心装备及关键核心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完善智能制造产业链体系。加快提升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向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领域转型发展。围绕节能环保,重点引进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服务等细分领域先进环保企业,积极对接知名研发机构和科技创新资源,引导突破一批行业关键技术,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和服务“走出去”,建设集研发、生产、销售和总部于一体的节能环保品牌运营基地。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引进一批新兴软件、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环境监控等领域企业,创造信息技术应用场景,培育发展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线上办公和数字化治理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信息技术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积极培育壮大以科技服务业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实施服务业内部结构和发展质量的双提升计划,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夯实服务业支柱地位。以服务中关村密云园、怀柔科学城东区为重点,发展技术研发、研发外包、知识产权服务、科技金融、检验检测、创业孵化等科技服务业。紧扣绿色发展需求,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建立健全绿色金融组织体系,积极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新业态。壮大电子商务产业,制定专项扶持政策,推动涉农电子商务企业开展农产品品牌化、标准化、平台化经营,支持重点企业壮大规模、增强实力,培育一批区域特色鲜明、市场规模大的电子商务龙头企业。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品牌化发展,织密便民商业网点,着力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快发展“互联网+”消费新模式、新业态。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速传统产业数字赋能,支持企业建设一批智能产线、智能车间。推动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搭建一批细分产业领域互联网平台和垂直电商平台,优化中小企业数字赋能生态。加快5G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密云城区及周边区域室外全覆盖,并逐步向各镇街政府所在地及周边重点区域延伸。加快推进方恒科技超算与金融云计算基地、电信易通新一代互联网云计算产创基地项目建设。率先在密云水库、中关村密云园、怀柔科学城东区、古北水镇等区域建设一批数字经济示范应用场景。推动购物消费、交通出行等智慧化升级,构建数字生活新图景。贯彻落实北京市大数据标准体系,建立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清单,优先开放交通、教育、环保、消费等领域政府数据,促进数据资源要素高效有序流动和深度开发利用。

第六章 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期间,要牢固树立开放发展意识,充分发挥交通新优势,把握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区”建设契机,深化与首都城市核心区全方位协作,加强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持续做好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推动密云在开放大局中高质量发展。

  一、深化供给侧改革创造新需求

  有效激活新消费。把握居民消费升级大趋势,研究制定促进新型消费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紧抓京津冀都市圈尤其是首都城市消费需求,深入推进重点消费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文体商旅多业态融合,统筹线上线下消费结合,加大旅游消费、服务消费、健康消费、体验消费、体育消费等新型消费供给,着力推动传统消费体验化、品质化、数字化提升。完善商业设施体系,推进万象汇等新商圈发展,推动鼓楼等传统商圈创新发展,打造潮河沿岸特色商业街等精品街区,优化居民消费环境,激发居民消费潜力。培育业态多元、体验丰富的夜间经济[夜间经济:指从当日下午6点到次日早上6点所包含的经济文化活动,包括购物、餐饮、旅游、娱乐、学习、影视、休闲等。],增强城市新动力。落实节假日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完善消费后评价制度,健全维权机制,努力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持续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改善镇域消费环境,推动农村消费梯次升级。

  加大有效投资。进一步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加大对怀柔科学城东区、中关村密云园等重点区域的投资力度,确保一批对本区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项目有序建设。完善项目储备机制,加大农村安全供水、农村污水处理、城市管网、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围绕重点产业园区、景区和重要交通枢纽,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指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或创新概念,将城市的系统和服务打通、集成,以提升资源运用的效率,优化城市管理和服务,以及改善市民生活质量,是科技、人文、社科相融合的城市形态。]基本框架,提升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探索机制创新,适度放宽放活社会投资,通过政府投资的撬动作用,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潜力和创新活力。

  二、融入首都“半小时经济圈”

  深化与朝阳区紧密合作。坚持超前谋划、提前布局,完善朝密对口合作机制,紧密对接朝阳区产业溢出和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推动产业、人才、科技、教育、医疗等各方面交流合作,打造一批合作标杆项目。依托密云区生态优势、后发优势和土地空间承载的比较优势,以京沈客专为纽带,引进各类科技创新主体,加快建设配套基础设施,提供高品质人才配套服务,创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进和人才发展环境,促进区域间资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围绕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按照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合理分工、合作共赢的原则,探索建立企业总部在朝阳、研发和高端制造在密云的协同发展模式。积极承接一批朝阳区外溢的商务服务业,共同推动密云生态商务区高质量发展,打造京北中央商务区。加强科技创新合作,联合共建高科技研发双创中心、孵化基地,积极承接中心城区研发成果及产业项目溢出,共同孵化培育一批高端、前沿、技术创新项目。深化教育资源协作,推进朝阳密云合作办学,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推动在朝市属国企帮扶项目落地,做好“一企一村”结对帮扶服务保障工作,拓宽帮扶领域,建立双方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借助朝阳区国际交往窗口功能,广泛推介密云旅游资源、农产品、特色文化,提高密云品牌国际知名度。

  加强与中心城区高效协作。抓住中心城区功能疏解机遇,瞄准高精尖产业领域,以中关村密云园为重要依托,加强一批优质产业项目资源承接。积极对接中心城区创新资源、商务资源,设立企业离岸研发中心、政务离岸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服务。与中心城区探索建立教育联盟、医联体、文体产业联盟等多种组织,推动优质教育、医疗、文化资源向密云布局,提高城市公共服务品质。全力服务城市副中心建设,加强在产业协作、环境提升等方面的合作。充分对接全市的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支持科研成果、节能技术等在密云转化应用。拓宽密云农副产品直供中心城区的市场渠道。

  三、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打造京津冀大旅游品牌。推进与怀柔、延庆、河北丰宁、赤城和滦平等区域合作,加强跨区域文化旅游资源优化配置,全面提升区域文化创造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统筹整合文旅资源,联合开展旅游主题推广活动,设计统一旅游地图,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和特色产品,推动旅游市场和服务一体化发展,形成跨区消费链,促进旅游大循环。依托京沈客专、京承高速等,完善“高铁+景区门票”“高铁+酒店”等模式,开发“一程多站”等高效旅游产品。开发跨区域冰雪主题旅游线路,共同打造京北生态(冰雪)旅游圈。贯通一批道路生态景观廊道,联合推动跨界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统筹规划潮河、白河上下游两岸景观,强化开发管控和景观协调,打造京北生态休闲旅游带。建设旅游信息库,建立假日旅游、旅游景区大客流预警等信息联合发布机制。完善统一宣传推介机制,集中展示推介文化整体形象,构筑旅游发展共同体。

  加强京津冀产业协同。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创新跨区域产业合作模式,通过“总部-生产基地”、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园区共建、科技创新券通用等方式开展合作,搭建跨区域产业链、园区链、资金链、人才链,形成跨区域产业生态圈。聚焦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卡脖子技术等硬科技,加强跨区域联合攻关,在京津冀更大范围推动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和产业化落地。探索组团搬迁方式,引导适宜产业向津冀布局,打造跨区域的专业特色园区。聚焦节能环保、医药健康等产业领域,吸引京津冀地区企业来密云设立研发中心,共建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技术转移中心和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等,共享大科学基础设施和重大创新平台资源。充分发挥京津冀联动发展的重要节点作用,探索与承德产业合作新模式,不断深化合作内涵,巩固完善合作机制。依托区域快线和市郊铁路,完善“轨道+住宅”模式,便利通勤人员出行,保障职住平衡。

  加强供应链体系构建。支持密云企业在京外地区设立投资性公司或分支机构,开展技术输出、投资并购等活动。基于供应链安全考虑,鼓励企业在全国具备条件的区域布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或供应链配套项目,增强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保障能力,不断健全企业生态圈。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涉外原材料和关键进口零部件的可替代部件的研发生产,实施补链行动,推动相关核心零部件项目就近在京津冀落地。

  四、融入“两区”发展大格局

  做好融入“两区”工作顶层设计。紧抓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重大机遇,成立“两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常态化专班,研究制定密云区融入“两区”建设工作方案,形成政策制度清单、空间资源清单、项目任务清单,巩固“一库四机制”,动态调整完善清单台账和项目库,落实好定期调度、服务管家、政企对接、市场化督查等机制,争取各项试点政策在密云落地实施。把“两区”建设与打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典范之区建设结合起来,通盘考虑,整体推进,强化制度创新,积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探索推动“产业开放”+“园区开放”,形成政策叠加、优势互补、协同推进的良性互动发展格局。积极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等国家重大展会,借助金融街论坛、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关村论坛三大平台开展招商引资,加强密云对外推介和对外交流,构建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

  发挥“一园一区”两大引擎带动作用。制定“一园”“一区”专项工作方案,推动中关村密云园和怀柔科学城东区重大对外开放示范项目落地。争取北京市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等政策支持,探索开展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试点,吸引国外科研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加强怀密合作,以怀柔科学城为依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创新发展,支持外籍科学家领衔承担政府支持科技项目,引导原始创新项目落地转化,建设具有世界影响的原始创新策源地。

  聚焦构筑六大领域开放生态。深化文旅产业对外开放,强化古北水镇和海湾半山酒店等高端服务品质,提升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和高端商务会议中心功能,建设成为安全优质、环境优美的国事活动场所;依托水库鱼、蜂、葡萄酒等产业优势,扩大国际交流,组织国际品牌活动,形成对外开放的特色品牌;利用好矿山企业转型发展的机遇,引进国际特色酒店及高端休闲旅游项目。深化高精尖产业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搭建专业产业技术服务平台,促进电子商务、科技服务、健康医疗、生物医药等产业集聚发展,打造科技型产业集群。促进农业电商发展,扩大密云优质农产品线上国内外贸易规模,鼓励支持跨境电商企业建立保税仓库和线下体验店,全力推进密云智能电商产业园项目建设。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服务保障科学城东区“1+5”科学设施项目建设运行,推动科研平台开放与共享,促进区域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深度融合,突破产生一批创新成果;提升科学城东区及周边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能力,为重大项目运行、科研人员入驻提供全面保障。鼓励外资投向健康服务领域,推进国际合作医院、康复产业国际合作项目试点。建设中关村密云园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服务平台,加大生物医药、生命健康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园区医药健康企业与国际企业合作、创新发展,提升区域产业竞争优势。探索航空服务对外开放,鼓励密云机场通用航空服务保障基地项目建设,探索飞机维修企业航空器材包修、转包修理业务口岸便利化措施,培育发展航空器展示、交付、停放、维修服务及飞行员培训业务。

  打造三大对外开放重要枢纽平台。依托统军庄站及周边地区,对接怀柔科学城科技服务配套功能,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水平,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打造“交通+科技商务”轨道微中心。依托京沈客专密云站及周边地区,承接城市核心区服务配套功能,建设集商务、商业、休闲、文化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交通+城市门户”轨道微中心。依托密云北站及周边地区,对接全域旅游休闲集散服务功能,打造集商业、娱乐、旅游咨询、集散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交通+文旅休闲”轨道微中心。

第七章 统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协调好城乡关系始终是推进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意义的重大课题。“十四五”时期,要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指引,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为突破,强化以工补农[以工补农:指以工业(一般指农村工业即乡镇企业)的一部分收益去弥补农业、扶持农业,适当调节务工与务农之间的经济利益,使目前这种种植业收益和从事工副业、商业收益相差较大的状况,得以调节而趋于相当的水平。]、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统筹促进山区、浅山区和平原区协调发展、互补发展,构建城镇体系完善、资源利用集约、基础设施均衡、公共服务均等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

  一、构建三生协调的新型城镇体系

  严格落实密云分区规划,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管制制度,明确城镇建设用地、村庄建设用地、战略留白用地、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等各类国土空间规划分区。统筹安排建设空间和“山水林田湖草”非建设空间,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全面提升新城核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稳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特色化发展,分类引导美丽乡村建设,构建“新城-镇-新型农村社区”的现代城镇体系。推动密云镇、十里堡镇、河南寨镇、檀营满族蒙古族乡及穆家峪镇位于京承铁路以南的部分地区等新城建设区城乡建设用地统筹实施。以水为骨架串联完善新城综合服务配套功能,推动新城“西扩”[西扩:依托怀柔科学城东区建设,高标准配置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高品质配套城市服务,提升城市功能。]“南延”[南延:依托京沈客专车站枢纽功能,完善交通体系,加快密云生态商务区建设,推进站城融合发展。],加强与怀柔科学城东区、密云生态商务区功能要素有效衔接、协同发展,建设山水相融的宜居新城。强化城镇在吸纳就业和统筹周边农村地区发展方面的带动作用,提升小城镇综合服务能力,引导建设一批特色化新型城镇。探索新型城镇化实施路径,加快人口城镇化和经济结构城镇化进程,落实户籍制度改革任务,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城市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向镇区延伸。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完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提升镇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

  二、全力推动城市更新

  分类推进城市更新改造。统筹考虑老城区、城乡过渡地带、产业区、怀柔科学城东区等不同片区特征,分类实施更新路径,补齐配套设施短板,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改善整体环境,全面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做好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有序推进老旧小区市政专业管线改造、抗震加固、建筑节能改造、养老服务驿站、社区便民商业、无障碍设施补建、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增加停车位等工作,让居民生活更便利、更安全、更宜居。深入实施棚户区改造,完成新农村刘林池、西大桥、中铁十六局等城边村、城中村棚户区改造,推进实施大唐庄、小唐庄、王家楼等棚户区改造。改善老旧小区停车环境,盘活既有停车资源,持续完善居住区、企事业单位和大型公共建筑停车设施开放共享,实施“低价有偿,错时停车”管理模式,促进停车供需平衡,优化全区静态交通环境。提升公厕便民服务水平,继续推进城区公厕提升改造,提高公厕等级三级以上达标率。探索推动“小而全”的微改造提升,补充座椅、亭廊、垃圾箱等小微便民设施。注重留白增绿,通过规划建绿、见缝插绿、拆墙见绿等方式打造一批精品口袋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最大限度地服务居民需求。

  强化优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加强社区医疗、教育、养老、文化、商业等公共服务资源配套,全面提升社区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完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功能,促进北京三级医院和区二级医院的优质资源下沉到社区定期巡诊,支持中医院专家门诊走进社区,鼓励有条件的医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多点执业,推进社区卫生服务药品供给改革,实施社区药品零差率补助方式改革,保障安全用药,使百姓看病就医更加便捷。鼓励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家庭教育,为社区居民提供丰富优质的教育服务。完善老年服务资源配置,加强老年照料中心、社区养老助餐车等建设,鼓励社区自设老年教育学习点,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在居住环境、日常出行、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社会参与、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要,打造一批城乡老年友好型社区[老年友好型社区:老年友好型城市概念由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旨在消除参与家庭、社区和社会生活的障碍,形成对老年人友好的城市环境。我国设计了《全国示范性城乡老年友好型社区标准(试行)》,以达到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在居住环境、日常出行、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社会参与、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需要。]。采取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等方式,配套建设24小时书店等多样化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无人超市、便利店、果蔬零售等便民服务设施。

  提升城市景观容貌。在城区内重点老旧小区、大型居住社区、背街小巷、学校、医院、商圈、文体场馆周边,实施景观建设和特色提升,打造幸福宜居美好家园。深入开展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工作,打造景观环境优美、文化特色突出、居住环境休闲的背街小巷,打造一批示范街区。巩固占道经营、无证无照经营、“开墙打洞”等治理成效。始终保持国家级卫生区标准。开展城市道路及市郊铁路沿线景观整治提升,加强景观统筹设计、特色设计,强化文化内涵,推行绿色建筑住宅项目,将小区景观、社区公园、街头绿地、步道等各级绿化空间串联起来,构建一体化城市绿地,提升公共空间环境品质。全面梳理并建立户外广告设施规划台帐,积极在牌匾标识设计中融入密云山水特色及文化元素,形成舒朗大气的现代化城市风貌。

  三、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内联外畅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强交通路网顶层规划设计,优化城乡路网结构,构建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强化京沈客专、通密线、怀密线等核心交通枢纽功能,推进新东路南延、圣水泉路南延道路工程建设,做好轨道站点的交通接驳和客流培育,加快站点周边站前集散广场、停车场等建设。推进松曹路、北黄路等京津冀联通公路项目建设,为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目标提供交通支撑,带动沿线旅游产业发展;推进密三路、城西路等优化完善路网结构项目建设,缓解交通拥堵,持续提升道路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密西路、西邓路、雁密路、中高路等怀柔科学城路网建设,促进密云与怀柔科学城协同发展。推进新北路东延、密兴路、檀东路、云西四路南延等城市主干路建设,推进宜兴路、城后东街等城市次干路建设,新建实施城后街西段、园林东路等道路微循环改造工程,建立等级有主次、功能有区分的城市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三级路网体系。优化绿色出行体系,增加城区公交线路,持续完善停车港湾等公交基础设施,进一步建设公共交通智能监控系统;加强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系统建设,切实促进自行车、步道和公共交通无缝衔接。

  改善城乡市政基础设施体系。主动适应现代化城市建设要求,推进重点区域地下综合管廊[地下综合管廊: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有利于解决反复开挖路面、架空线网密集、管线事故频发等问题,是“城市地下管线综合体”,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建设和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加大老旧管网改造力度,加强与北京大市政管网衔接,高标准、适度超前建设现代化、智慧化综合市政基础设施,增强全区基础设施综合承载能力。加快推进新城再生水厂二期建设,满足用水需求。完善新城及周边地区污水处理设施,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5万吨/天,实现污水总处理能力达到10万吨/天。加快城乡结合部及潮白河道周边雨污合流问题整改。加快推进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建设,科学规划建设排水系统,持续推进城区积水点改造,加快推进全区海绵型建筑、透水式道路、下沉式绿地、植草式边沟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降雨70%就地消纳和利用的城市建成区比例达到50%。加强燃气气源供应,实施密云门站天然气工程、巨各庄接收站至密云城区次高压A天然气管线联络线工程,建成双向环状燃气供应体系,提升密云新城供气稳定性和安全性;扩大新城燃气覆盖范围,推进实施河南寨镇新农村天然气工程(次高压段),及圣水泉路二期天然气管线工程。推进河南寨等地输变电工程及变电站各电压等级送出工程,满足密云区重点项目新增电力负荷需求,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协调白河森林公园、密云马拉松赛道照明设施运行及维护。科学确定供热方式,优化配置供热资源,推动城市供热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推进新一轮老旧供热管网改造。搭建供热智慧服务平台,实现供热服务管理精细化、高效化、动态化。

  高标准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新能源充电桩、5G基站、千兆固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部署环境感知、状态监测、信号传输、运行控制等智能设备,推进安全防控、交通、能源、环保等传统基础设施智慧化升级,建设智慧城市基础底座。推进乡镇基础设施智慧化改造,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新支撑。积极推进跨行政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融入北京市整体规划。

  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统筹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乡村产业、生态环境提升,大力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

  大力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持续完善水电气热路等基础设施配套体系。有序推进农村供水工程,扩大集中规模化供水覆盖面。建设农村排水渠道,完善排水管网系统。持续推进污水设施建设,提升农村污水处理能力。优化燃气供应方式,推进液化石油气罐装站建设,完善液化气输配体系。推进农村清洁能源供热,实施煤改电外电源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电网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基本完成农村“煤改电”。推进“四好农村路”[四好农村路: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3月4日首先提出的,要求“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谓之“四好”。其中,“建设好”是基础,“管理好”“养护好”是关键,“运营好”是最终目的。]建设,加大对乡村公路的资金投入,探索建立权责清晰、齐抓共管的乡村公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推行路长制,健全乡村公路路政管理体系。完善区镇村三级物流体系,推进配送中心、“末端网点”建设,构建乡村消费和农产品销售双向通道。加快推进5G基础设施重点乡村区域基本覆盖,千兆固网乡村家庭全覆盖。积极提升镇中心区产业支撑、安居就业、政务服务、社会管理等综合服务能力,把镇中心区建成农民综合服务中心。鼓励镇中心区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购物、美食、休闲娱乐和生活服务街区,在有条件的农村建设一批“小而精”的农村生活综合服务中心。引导各类资金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积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综合改革,发挥集体经济在乡村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社会稳定等方面作用,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能力。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归属,落实好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权和收益权,激发农村“三块地”[三块地:指农村承包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活力。深化落实“村地区管”要求,加强农村“三资管理”,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盘活闲置农村资源,统筹发展乡村民宿、休闲观光农业等,壮大乡村产业,打造农村集体经济特色镇。鼓励建立民宿联盟、生态产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着力扩大农民增收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实施消费帮扶,促进农民增收。充分实现乡村资源要素内在价值,挖掘乡村多种功能,改变农村要素单向流出格局,增强农村增收活力。推广“三社”融合模式,促进农户与超市、电商等对接,拓宽农产品产销渠道,提升农民经营性收入。促进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转化,集成使用生态补偿等各类政策措施,推动转移性收入稳步增长。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机制,探索农村产权品种价值发现的新途径,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出租等流转交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更多村级社会公共服务,把就业岗位留给农民,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巩固提升乡村生态环境。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一村一策,因村施策”规划设计,推进街坊路、照明等工程建设,加快村庄绿化美化,分类打造“城乡融合型”“秀美山村型”“特色镇引领型”美丽乡村示范村。落实千村千园(林)计划,塑造园林式乡村,实现园(林)在村中、村在园(林)中。建立村居建设规范,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加快推进村庄生活垃圾治理,继续推进公共厕所、卫生户厕改造,进一步完善农村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全面加强农村生态保护与修复,着力推进土地整治,实施土壤改良和耕地基础地力提升工程。实施农业投入品减量行动,推动绿色防控技术在全区农业领域的示范推广,实现“农药化肥双减”。

  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强化制度供给,探索打通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障碍的模式路径,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健全合理的乡村人才培养机制,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出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办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村各类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致富能力。落实和完善融资贷款、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吸引大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退伍军人等返乡下乡创业就业。

  加快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村党组织建设,健全民主管理制度,规范村规民约,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健全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积极引导农民深度参与乡村治理,提升农村基层服务能力,争创一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示范村。

  五、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

  深入推进网格化管理[网格化管理:指统筹整合城市管理网格化体系和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体系,充分运用电子地图和现代信息技术,在一定行政服务管理区域科学划分网格,对城市部件(即城市所有公共空间的一切公共设施)进行清查、编号、定位,同时,把区域内人、地、物、事、组织等社会服务管理内容全部纳入网格,建立现代化城市管理平台,实时采集传输信息,及时有效发现和解决问题,实现城市服务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和精细化。]。完善三级网格工作机制,科学划分网格单元,明确街区责任,基本实现服务管理入“网”、服务管理责任到“格”,打造“精致密云”。搭建街区评价体系,将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纳入网格化管理,推动网格化管理平台在物业、执法等方面联动应用。完善网格化社会管理综合执法系统的标准化工作流程和规范。推进社区自治,制定“社区职责清单”,规范社区自治公约。强化业主大会、业委会的自治能力,畅通居民参与、监督社区事务的渠道,增强居民在社区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参与权。

  提高物业服务管理水平。深入实施物业管理条例,健全完善党建引领下的社区居民委员会、业委会(物管会)、物业服务企业的协调运行机制,制定物业服务管理制度,提高物业服务水平。持续推进星级物业企业创建,积极推广“准物业”、红色物业等管理模式,加快破解失管小区物业管理难题。开展引领居民参与物业服务管理工作,建立物业费催缴机制。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开展物业管理执法进小区行动,规范物业服务管理行为,提高居民满意率。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打造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推进智慧平安社区、智慧交通、智慧城管等智慧应用,实施城市一网统管,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快物流配送基础设施建设,增设智能自提柜,推动无接触配送,建立便捷高效的生活服务智能配送体系。推动社区商业便民服务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完善“一刻钟社区服务圈”[一刻钟社区服务圈:指通过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文体活动场所,健全社区卫生中心配置,优化社区周边商业网点布局等多种举措,在社区居民步行一刻钟范围内满足居民的商业、生活、文体娱乐等方面服务需求,实现“小需求不出社区,大需求不远离社区”。]。

第八章 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十四五”时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对标对表“七有”要求“五性”需求,在实现覆盖性、普惠性、均衡性基础上,更注重结构性补短板、针对性提质量,统筹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等各项民生事业,不断提高供给水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建设生态富民惠民最充分的幸福样板。

  一、精准促进就业增收

  抓好“六稳”“六保”[“六稳”“六保”:“六稳”指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六保”指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拓宽多渠道灵活就业,深化职业技能提升,加快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积极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实现精准就业、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

  扩宽就业渠道。立足城市功能定位,优化产业布局,加强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强化产业拉动就业。以重大项目建设扩大就业,通过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怀柔科学城东区建设等拉动就业,实现本地劳动力到与之相匹配的岗位就业的比例不低于50%。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搭建创业服务平台并制定区级扶持政策,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扶持和创业资金支持力度,完善创业服务,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拓展城市公共服务类岗位、公益性岗位等岗位开发,完善补贴政策。完善与朝阳区结对协作机制,加强劳务对接,促进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落实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优惠政策,鼓励劳动者依托网络平台,通过临时性、非全日制、弹性工作等多样形式实现就业。

  推动重点群体就业。加大对城乡低收入群体、失业人员、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家庭[零就业家庭:是指本市非农业户籍家庭中,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在校学生、现役军人、内退人员、办理提前退休人员除外)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均进行了失业登记,且无一人就业的家庭。]成员等重点群体的帮扶力度,分级分类制定就业帮扶指导计划,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促进精准就业。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保水护林岗位职业化等。深入落实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社保补贴政策,开展困难家庭毕业生“一生一策”重点帮扶,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坚持“以产定培、以需定培、以岗定培”,围绕重点群体、重点产业、城市基本运行保障等领域,制定多方位、全覆盖的培训计划,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推进建设2-3个实训基地,探索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等培养模式,加强高素质技能型、复合型、地区紧缺型人才培养,有效推进精准就业。鼓励建设智能化培训平台。完善“建台账、搭平台、做指导、促匹配、强支持”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促进精准式、闭环式、全方位的就业帮扶。加强公共服务与市场化服务相结合,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推进人力资源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完善人力资源平台,加强“线上招聘”“云招聘”“云指导”,提升平台服务能力。

  二、全力建设“健康密云”

  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落实落细常态化防控措施,慎终如始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落实“四方责任”,建立常态化疫情防控体系,全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生活安定有序。完善“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应急机制,强化信息追溯管理,切实发挥好发热门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哨点”作用。严格食品供应链防疫,加强进口冷链食品检验检疫。完善防护物资设备储备体系,制定应急储备物资清单,完善应急物资的存储、调度、运输、使用、回收等各环节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中医药对疫情的防治作用,提升区中医医疗机构感染疾病控制能力。

  健全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深入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落实《密云区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建成覆盖全区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网络体系和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加快建制“密云区120院前医疗急救分中心”,实现“120”统一调度指挥,提高院前急救[院前急救:指医疗急救机构按照统一指挥调度,在将急、危、重患者送达院内医疗急救机构前开展的医疗活动,主要包括现场抢救,转运途中紧急救治和护理,以及与院内医疗急救机构开展交接活动。]水平。增强疾控中心检验检测能力,优化疾控专业人员配置,每万名常住人口疾控力量配比达到1.75人。通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建立“健康云”和大数据应用平台,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信息数据库。鼓励发展互联网医院。围绕“生态、绿色、健康密云”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坚持预防为主、健康优先,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投入机制,灵活运用“抗疫国债”等,做好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保障。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在密云新城南部、怀柔科学城东区、密云东部北部乡镇预留医疗机构发展空间。深入推进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深度融合共建,完成密云区医院三甲综合性医院创建,启动区妇幼保健院专科医院异地新建准备,并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加强区级医疗中心、镇(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社区)医疗机构建设,全面推进镇(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改造示范工程。结合各区域人口特征,优化社区卫生服务站资源布局,补齐医疗短板。提升医联体建设质量,积极承接中心城区医疗卫生资源。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涵,提高患病特殊群体家庭医生签约率,实施社区药品零差率补助,实现医药分离。加强村(居)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夯实基层公共卫生网络基础,增强群众获得感。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实现村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全覆盖。促进生育服务与相关惠民政策有效衔接,建立并完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保障母婴生命安全。加强生殖健康科普宣传,完善出生缺陷预防体系,全面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完成区中医院迁址新建,深入推动区中医院与西苑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实现密云中医药服务水平跨越式发展。推进首都中医馆和中医下基层建设,加大中医重点专科、中西医协同优势病种支持力度。

  推进卫生健康综合改革。有序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构建特色鲜明的区级学科体系,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医疗卫生服务发展。推动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探索实行目标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分配方式。深化医药分开和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医耗联动综合改革:该项改革主要通过取消医用耗材加成、开展国家药品集中采购试点、实行京津冀医用耗材联合采购等举措,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更好地保障群众健康。主要内容包括:降低医用设备检验项目价格;提升中医、病理、康复、精神、手术等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取消医用耗材加成;药品耗材集中采购;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以压缩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为突破口,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推动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细化配套政策措施,促进中选药品临床合理优先使用。深化基层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大力推进密云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促进体育事业发展。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决策部署,准确把握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历史机遇,探索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体育建设新方法。大力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公共设施,加强室内外滑冰场、健身步道、骑行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场地设施建设,推进体育“一场两馆”[一场两馆:即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建设。到2025年,基本建成区镇村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持续提升。推进体育服务城乡均等化,提升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和覆盖率,在城镇社区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体育事业,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充分发挥体育专业队伍作用,向各级部门培养输送体育人才。充分利用密云生态优势,重点发展有利于提升密云整体形象,促进文体旅产业融合的冰雪体育、马拉松、攀岩、骑行等户外极限性项目,培育2—3个自主品牌赛事,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健身休闲示范区,不断扩大区域影响力,助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三、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深入落实《首都教育现代化2035》,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着力优化教育资源布局,着力促进教育优质公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全力建设“教育五个典范”[教育五个典范:即生态文明教育、思政课建设、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秀教育工作者培育、学校特色建设“五个典范”。]。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师生厚植爱党爱国情怀。把思政课建设摆在教育改革发展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构建一体化德育实施体系,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教育领域落地生根。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和教育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生态文明素养。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校园体育工作,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活动,全面普及校园足球,提高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实效。加强学校美育,推进金帆书画院、金帆艺术团建设,提升“一校一品”“一校多品”质量。强化卫生健康教育,加强劳动教育,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

  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衡优质。加快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教育资源空间布局,重点满足城区入学入园需求,完善核心城区、密云生态商务区、怀柔科学城东区等教育资源布局,做好第八中学、滨河学校一期等新建工程,以及第七小学、第十二幼儿园等改扩建工程,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优质均衡发展。做好东部棚改区和西部人口密集区教育资源供给,建设配套学校、幼儿园,确保全区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完善特殊教育和专门教育保障机制。

  推进各类教育协同高质量发展。促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规范社会力量办园,完善普惠性民办园认定标准、补助标准及扶持政策。促进义务教育更加优质均衡,深化学区制管理和集团化办学,建立农村学校特设岗位制度,完善九年一贯制育人模式,实现小学、初中教育的有机衔接。促进高中教育优质化、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供需融合发展,加强产教深度融合,实施引企入教,加快实训基地建设。深入推进民办教育综合改革,发展满足多样选择的民办教育。建设更加多元创新的高等教育。规范校外培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和干部教师管理考核,精准实施干部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注重综合考查学生发展情况,引导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培养、选拔人才。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方式、基础教育课程、考试招生制度、教育治理等改革,建立高标准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开放、畅通、灵活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扩宽终身学习渠道。大力推进社区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激发基层社区教育活力。深化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到2025年建成3至5个市民终身学习、职工继续教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提升学习型密云建设水平,推进北京市学习型城市示范区建设评估。

  四、改进公共文化服务

  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按照北京市“1+3”公共文化政策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意见等文件要求,加快创建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开展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研究,突破制约地区文化发展的难点问题,打造具有密云特色的制度体系和建设模式。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均等化,加强区级“三馆一中心”、街道(乡镇)综合文化中心、社区(村)综合文化室三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密云文化中心暨城墙遗址保护工程建设,提升文化设施品质,发挥文物宣传教育作用,为百姓提供文化活动空间。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社会化,深化公共文化领域改革,完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总分馆制机制建设,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和途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平台。积极推进阅读空间均衡布局,打造15分钟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阅读,让阅读成为时尚,建设“书香密云”。挖掘密云历史文化,完成镇街地方志编纂,发挥密云史志资政育人作用。

  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保护革命旧址,统筹做好纪念设施的规划建设和修缮保护。依托白乙化烈士纪念馆、英雄母亲邓玉芬雕塑主题广场等,加强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积极开展“曲韵密云”“唱响密云”“诵读密云”“舞动密云”“艺创密云”“多彩密云”等群众文化系列活动,充分挖掘密云文艺人才,打造文艺品牌团队和镇街特色文化品牌队伍。依托古北口长城抗战纪念馆、“九曲黄河阵灯会”等,融合长城文化、边关文化、古堡文化等特色文化,构建具有密云特色的历史文化生态。充分挖掘“霸王鞭”“五音大鼓”“上金山狮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文艺创作。加强大众冰雪体验及青少年冰雪运动普及,深入开展冰雪嘉年华活动,宣传冰雪文化。

  五、筑牢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落实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最低缴费年限调整、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等国家政策。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清单管理制度,规范补充医疗保险制度。持续率先落实区级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额控制下的以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化复合付费医保支付机制及医疗保障基金监管长效机制,完善稳定公平的待遇保障机制及可持续的医疗保障筹资和运行机制,降低大病医疗费用的支出。完善城乡居民补充医疗保障制度,健全保险保障体系,建设全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严格执行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和诊疗服务项目。开展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稳步推行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不断提升医疗保障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降低医疗机构投入成本,减轻参保群众的就医负担。积极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技能提升补贴等政策,将失业保险待遇水平逐步提高至最低工资水平的90%,加大失业保险援企稳岗的力度。促进工伤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协调平衡发展。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鼓励新业态灵活就业。落实民生卡“多卡合一”改革,拓展民生卡服务功能,全力提升社保服务智能化、便捷化水平。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精准社会救助体系,优化社会救助体制机制。深化“放管服”要求,提升社会救助审批效率,完善“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确保社会救助审批更贴近基层、更符合实际。结合全市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低收入家庭等认定标准的调整,动态优化社会救助基础数据库,做到精准救助。制定密云区社会救助工作监督管理办法,完善审查抽查、培训指导、行政执法等工作制度。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深入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要求,确保每千常住人口养老床位数达到10张。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区、街道(镇)、社区(村)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动邻里互助点、幸福晚年驿站、社区养老中心、高端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健全养老服务网络,满足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扎实推进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工作,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工作,加强老年重大疫情防治服务,提高养老机构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稳步推进公办养老机构体制改革。建立以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老年病医院和老年病科、康复医院、护理院为支撑,综合医院为保障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状况评估、健康指导、免费体检等老年健康管理服务。发展“时间银行”[时间银行:指志愿者为高龄、独居或者特殊需要人群提供志愿服务,将提供志愿服务的时间进行储蓄,待自己年老需要帮助的时候,从“时间银行”支取时间兑换服务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2018年上半年,民政部就明确将“时间银行”纳入全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范围,并争取在试点的基础上建立能够在全国推广的运行模式。]等互助养老模式。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探索推进银发经济发展。

  完善特殊群体社会福利体系。进一步落实《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等要求,建设“城乡人人可及、需求及时响应、服务便捷高效”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加强儿童福利保护体系建设。健全关爱失独家庭、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的组织化救助体系。加强征地超转人员保障。加快推进“慈善密云”建设。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完善工作机制。围绕婚姻家庭服务等,深化基本社会服务供给改革。加强殡葬社会服务供给,推进村级公益性公墓建设。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要求,强化规划、土地、财政、税收、价格等政策调控作用,优化居住用地布局。深化“安居工程”[安居工程:指由政府负责组织建设,以实际成本价向城市的中低收入住房困难户提供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宅建设示范工程。],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保障性住房:是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一般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供给。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和产业布局,加快高品质住宅建设,聚焦中关村密云园、怀柔科学城东区等重点区域,加强人才公寓、共有产权住房、保障性住房、租赁住房等配套建设,引导就业岗位规模与常住人口规模联动调节、相互匹配。浅山区根据村庄城镇化与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在镇中心区适度增加安置住房、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强化深山区生态涵养功能,以现有村庄住房改造、居住配套设施提升建设为主,原则上保持城乡住房总量基本稳定。

  六、促进人口与城市协调发展

  立足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合理稳控人口总规模。积极引进发展高端产业,有效吸纳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以产业结构提升推动人口结构优化。以“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为抓手,加快疏解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产业业态,防止人口无序聚集。聚焦专业人才供给,引入教育、医疗等城市基本运营服务领域紧缺型人才。做好出生缺陷有效防控,提升优生优育服务水平,推动人口健康水平和人均预期寿命持续提高。推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持续增加,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促进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人口监测制度,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形成覆盖全区的协同监测工作格局。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建设以大数据智能应用为核心的“智慧社区”[智慧社区:是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信息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对各类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信息的自动感知、及时传送、及时发布和整合共享,实现对社区居民“吃、住、行、游、购、娱、健”生活七大要素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和协同化。],助力社区精细化管理,探索智能化人口管理新模式。

  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加强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常态化舆情监测研判,管好用好各类社会新媒体,强化网络空间综合治理。深入落实北京市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方案,推动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持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建好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围绕建党100周年、总书记重要回信一周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等时间节点,组织开展系列主题活动,讲好密云故事,凝练弘扬“水库精神”。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在创新融合中更好地服务群众。深入实施《北京市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方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区共同的价值追求。

  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及文明程度。深入落实《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推进文明城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五大创建”活动,开展保水护林、垃圾分类、礼让斑马线、节约粮食等公共文明引导,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升市民文明素养,争创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区。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打造“志愿密云”服务品牌,引领文明新风尚。完善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体制机制,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加强科普教育培训,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水平较快提升。完善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等,编写通俗读物,开展宣讲解读。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开展“北京榜样”“最美密云”等先进道德模范推荐评选活动,营造全区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完善不文明行为记录制度,建立“密云随手拍”机制,加大正面宣传和不文明行为曝光惩治。

第九章 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改革是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十四五”时期,要牢固树立“先行先试是抢占先机”的理念,加快破除制约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和隐性障碍,探索标志性改革,确保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为密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建设生态文明制度最完善的改革样板。

  一、优化营商环境改革

  深入落实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对标国际规则和先进地区最佳实践经验,制定各部门优化营商环境实施细则,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围绕工程建设、信息传播等领域,减少企业资质、资金等方面的限制条件。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服”改革,深化“证照分离”“照后减证”改革,开展政务服务各事项流程再造优化,形成“容缺受理+告知承诺”许可事项,简化审批环节,减少申请材料,最大限度地缩短审批期限,让企业群众办事更方便快捷。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搭建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结合新时期产业发展趋势和密云产业转型升级诉求,强化顶层设计,开展重点产业集聚、企业培育、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公共平台建设、投融资服务等方面政策措施的制修订工作,构建形成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加快政策精准推送,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应享尽享、应享快享。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健全“服务包”“服务管家”制度,开展点对点对接服务,帮助企业及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强化部门联合审批,梳理工程项目各类审批手续要求,打破部门边界,建立多部门并联审批机制,推动区块链技术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提升跨部门政务数据共享水平和业务协同效率。按照行政审批“职责聚集、管理统一”的原则,研究设立行政审批联办机构的深度改革方案,推动审批主体由分散变为集中,促进投资和服务贸易便利化。简化企业普通注销程序,优化退出方式、完善退出程序、提高退出效率。建立健全行政审批监督制度,建立政府权责清单和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审批报告年度公布制度,完善行政审批责任追究机制,全面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重点监管与信用监管等进一步融合,着力为企业创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发展环境。

  二、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积极兑现各类政策补贴奖励,切实保障政策有效落实,加强稳固支柱财源。创新投融资模式,拓宽社会资本准入领域,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城市更新、非基本公共服务等领域。扩大政府投资引导作用,围绕地区发展需求,设立高精尖产业引导基金、绿色发展基金等政府性产业发展基金和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公益基金,发挥区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通过直接投资、投贷联动、资本运作、产业协同等多种手段引导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共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创新产融结合机制,建立健全政策性担保体系,搭建“政银担企”产融对接平台,为创新型企业、高成长型企业、中小微企业提供低成本融资担保服务。积极落实贷款贴息等政策,探索建立普惠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三、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

  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加强农村宅基地及房屋建设管理,加快房地一体的宅基地确权登记。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综合改革,探索点状供地、土地资源台账机制等方面改革,推行集体林场改革。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改革,通过先租后让、弹性出让等供地政策,满足企业多样化用地需求。运用市场化机制,加快存量低效闲置土地再利用,探索不同类型产业用地合理转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推动矿山、闲置厂房等工业用地转型,探索推广新型产业用地模式,破解社会资本投资障碍,做好权益保障,让企业能投资、敢投资。

  深化人才制度改革。推进实施“云聚计划”[云聚计划:指密云人才集聚计划。],着眼我区高质量发展人才不足问题,结合主导产业发展和各方面人才需求,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业深度合作,探索“推荐制”引进模式,加快人才回流和人才引进。创新人才等级评价制度,健全收益分配机制,创新制定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从落户、居住、医疗、子女教育、科研支持、创业投入、税收优惠等环节加强配套政策的一体化设计。优化人事档案管理服务,打通人力资源双向流动通道。强化创新创业激励,制定实施创新创业人才扶持计划,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和高校毕业生众创空间,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生态。

  激发各类市场活力。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完成公司制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和企业重组,增强国有企业发展活力,提高运营效率。大力支持集体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经济主体发展,推动参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全面落实《北京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推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在政府部门中全覆盖。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现代化优质企业。

  四、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深入落实《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加快将密云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积极探索具有密云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范式,建立健全密云区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机制、价值评价机制、经营开发机制、保护补偿机制、价值实现保障机制、价值实现推进机制,努力争创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共同守护好祖国的绿水青山打造“密云样板”。

第十章 切实保障区域发展安全

  安全和稳定是发展的首要前提。“十四五”时期,要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安全发展贯穿全区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在发展中更多考虑安全因素,努力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坚决守住生态安全,不断健全保障密云安全的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安全防御能力,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全稳定,确保城市安全有序运行。

  一、维护国家政治安全

  坚决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坚决防范化解政治风险,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活动,深入开展反恐怖反分裂斗争,坚定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组织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宣传活动,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的意识,共同筑牢维护国家安全的坚强防线。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等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开展系列宣传,明确安全标准,强化安全防范主体责任,推动形成维护国家安全整体合力。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工作,推进民兵预备役队伍建设。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现代人民防空建设,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二、守住生态安全

  保护水库水源安全。认真履行保障首都生态和水资源战略储备安全政治责任,落实北京市对密云水库周边群防群控的部署要求,保护水库水源安全,防范水源安全风险。健全“天-空-地”一体化水库水源监测和预警体系,提高密云水库综合执法效率,有效预防和处置危害密云水库水源安全行为,构建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建立密云水库应急安全保护联动机制,协调中央、地方、军队、公安等部门成立水库应急联动工作协调组,联合制定应急预案,对突发事件统筹力量、共同应对,确保水库安全。

  强化生态安全管控。健全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相结合的生态安全体系。严守生态红线,积极落实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按照“谁污染、谁付费”和“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坚持属地管理为主,探索推进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及问责机制,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三、确保经济安全

  将防范经济领域风险关口前移,建立健全市区协同、政银企联动的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体系,强化动态监测、调查研究和会商分析。构建产业链安全防控体系,实施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工程,加强对产业链供应链核心环节、敏感技术和高端装备外移预警,增强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严格防范和有序处置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严格规范政府举债融资行为,防范化解隐形债务风险。明确数字基础设施的安全操作规范,对不同应用场景提出不同规范要求,从源头上降低网络安全风险,确保数字基础设施供应链安全。

  四、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健全双重预防控制体系。抓好安全生产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加强风险源头和过程管控,日常巡查与专项整治结合,严防重大安全事故发生。重点对矿山生态修复、怀柔科学城东区项目、乡村供水和污水改造等项目进行监管。严格落实相关部门危险化学品各环节安全监管责任,实施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安全监管。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健全监管主体责任机制,加大食品抽检、药品抽验力度,严格执法,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全面提高灾害防御能力。加强灾害防护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库北地区和新城子消防站建设,在中关村密云园三期、四期地段和城区主要道路、G101绕城线补建、新增市政消火栓110座。实施林区森林防火道路建设工程,在不老屯镇、北庄镇等区域以及国有林场,修建兼具游览观光功能的四级防火道路。推进多密度小型消防站、消防隐患采集器等便捷消防设施建设和科技手段应用,加强居民消防等安全知识培训,调动社会力量群防群控。持续提升灾害预警监测水平和早期处理能力,重点推进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二期、无人机监控系统等森林防火预防体系建设。做好汛期防汛工作,提高山洪灾害防御能力。加大施工现场、住宅小区等场所隐患排查治理。持续推进农宅抗震节能改造,提高抗震防灾能力。完善气象灾害精细化监测、预警和评估综合体系,提高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应对能力。加快建设“韧性城市”[韧性城市:指在面对风险时能够展现较强的快速应对能力、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的城市,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完善灾害防治体系,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科学强化风险分级管控,构建统一指挥、军地协同、专业处置、体系支撑的公共安全处置协调联动机制,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加强风险事前评估管控,健全安全预防控制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开展密云区自然灾害普查。构建由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骨干力量、军队应急队伍为突击、专业救援队伍为协同、社会救援队伍为辅助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完善市区镇三级响应机制,健全应急指挥体系。加强应急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建立应急管理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机制,建设密云区应急管理云平台、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系统等。实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提升工程,加强应急预案科学管理,推进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提高应急保障能力。提升应急安全法制化水平。

  五、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建立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工作机制。加强施工现场、住宅小区等重点区域安全隐患排查,完善安全预防控制体系。督促燃气、供热等重点行管企业制定反恐应急预案,通过宣传培训、定期演练等方式增强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以平安家庭、平安村庄等为重点,深化各类平安创建活动。全面提升平安建设智能化水平,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推行“社区通”小程序,提升社区服务管理水平。加快推进视频建设,推动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实现治安防控“全覆盖、无死角”。实施智慧警务建设,提升治安防控能力。强化禁毒工作,加大辖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的禁毒宣传教育力度,健全禁毒戒毒体系。

  着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落实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制度,防控重大决策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持续提升12345市民服务热线“接诉即办”水平,深入推进“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拓宽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通道。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枫桥经验: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1963年,毛泽东同志批示“要各地效仿,经过试点,推广去做”。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明确要求充分珍惜、大力推广、不断创新“枫桥经验”。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经过不断发展,“枫桥经验”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党政动手,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枫桥新经验,成为新时期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的典范。],认真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信访联席会议机制作用,深入开展重复信访、积案化解专项工作。推进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将非诉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推进人民调解、行业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行政复议、信访化解等有机衔接。深入推进“一站式”矛盾纠纷解决平台建设,实现一站式纠纷解决、一站式法律服务。强化公共法律服务,加快建成覆盖全业务、全时空的法律服务网络,引导群众更多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持续开展社区心理服务中心(站点)建设工作,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完善区、镇(街)、村(社区)三级纵向基层治理格局,扎实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建设。全面推行街巷长制[街巷长制:是市委市政府为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发挥街道干部作用,把街巷日常管理责任落实到人,使城市每个角落干净整洁有序,不断满足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设立的。街巷长是所负责街巷的吹哨人,具体有四项职责:知情、监督、处置和评价。],强化街道(镇)和社区城市管理的基础地位。进一步拓展社会动员平台,构建多元参与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保障

  实现密云转型发展的新蓝图,需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政府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和创新规划实施机制,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引导和调控社会资源,保障规划内容顺利实施,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强化党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各级党委(党组)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进一步增强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以强化政治功能和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统筹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深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积极推广十里堡“开放党支部”标准化经验,发挥党员干部引领带动作用,鼓励干部下沉乡村讲党课。加强区镇村三级干部队伍建设,强化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建立健全干部激励机制,完善村级干部薪资和福利待遇,稳定干部队伍,不断提高干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坚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多层次、多领域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坚持、完善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完善和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加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联络沟通,自觉接受监督。

  三、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完善民主法治建设,深入推进全民依法治区工作,着力打造法治政府。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序开展村(居)委会换届选举,严格落实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提升全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自治水平。拓宽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渠道,不断提升妇女参政议政比率、福利待遇水平等,增强妇女和妇女组织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影响力。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增强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细化和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完善行政执法体系,加强公共安全、食品药品安全、质量监管、市场监管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执法,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开展“八五”普法宣传,加强民法典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尊重法治、信仰法治、坚守法治的良好风气。围绕密云水库的保护,在法治层面加强京津冀联防联治工作。适时启动法治政府创建,打造“法治密云”名片。

  四、坚持规划引领发展

  强化发展规划的统领性,坚持下位规划服从上位规划、下级规划服务上级规划、等位规划相互协调,建立以发展规划为统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的规划实施体系。按照“多规合一”要求,做好“十四五”规划纲要与北京城市总规、密云分区规划等规划有效衔接,发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指导作用,完善全区规划体系。

  五、强化政策支撑保障

  落实好北京市关于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方面的政策法规,积极争取生态保护、绿色发展、资金投入、人才支撑等各方面政策的先行先试,为密云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围绕“十四五”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有针对性的做好政策机制的研究制定,完善人才、土地、资金等各方面配套政策,发挥政策的实效性,为“十四五”规划全面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六、完善项目落地机制

  聚焦重点任务,建立“十四五”重大项目库,完善不同类型项目的分类推进机制,围绕平台类、产能类、资本类、内容类等不同类型,按需建立推进机制。建立项目流程化实施机制,围绕重大项目发现、准入、落地、建设、跟踪、评价、退出等不同阶段,强化顶层设计,构建跨区域联动、跨部门联动、统一调控、统一配置的重大产业项目实施机制。结合密云区实际,健全统计指标体系,强化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动态监测,完善工作落实情况的绩效跟踪评价。

  七、统筹规划组织实施

  把“十四五”发展任务与打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典范之区、绿色高质量发展相结合,制定系统的规划落地实施方案,立足区推动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设置,做好规划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和重大政策机制分解,落实到专班各工作组,形成规划落实的强大合力。专班各工作组结合职责,制定重点领域年度行动计划,明确各年度规划落实目标、指标和任务,做好年度工作的综合平衡。

  八、强化规划监测考核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系统开展规划年度、中期及总结评估工作。加强第三方独立评估,听取社会各界、广大群众对规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情况按程序提交区人大常委会审议,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检查。根据评估结果,规划需要修订时,由区政府提出意见,报区人大常委会批准。规划重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各相关部门、各镇街领导班子和干部绩效评价考核体系。持续推动公众参与规划,开展多渠道、多阵地、多形式的“十四五”规划宣传活动,让规划目标任务深入人心,形成社会协同、民众参与的规划落实局面。

“1+5”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jpg

“一区一园”创新发展示范区.jpg

特色文化旅游休闲示范区.jpg

服务业扩大开放示范区.jpg

分享:
相关解读
相关政策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