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 规划 > 五年规划 > 区级规划纲要
  1. [主题分类]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城市规划
  2. [规划分类] 区级规划纲要
  3. [发文单位] 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政府
  4. [发布日期] 2021-03-29 15:10

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平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字号:        

目 录

  序 言 1

  第一章 继往开来 蓝图绘就 新发展扬帆起航 2

  第一节 过去五年的发展成就 2

  第二节 当前发展基本形势 6

  第三节 指导思想、发展要求和主要目标 11

  第二章 生态立区 绿色发展 建设“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 19

  第一节 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19

  第二节 推动生态空间价值创造转化 21

  第三节 构建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23

  第四节 创新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 24

  第三章 科技引领 创新驱动 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 26

  第一节 高标准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 26

  第二节 高质量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27

  第三节 高水平架构农业现代化体系 29

  第四章 服务首都 公铁融合 建设绿色智慧商贸物流枢纽 32

  第一节 加快京平公转铁综合枢纽基础设施建设 32

  第二节 加强园区首都物资供应保障功能建设 33

  第三节 打造绿色数智物流产业生态 35

  第五章 丰富内涵 提质增效 建好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37

  第一节 扩大休闲旅游产品供给 37

  第二节 加快发展旅游新业态和品牌活动 38

  第三节 提升休闲旅游服务品质 40

  第六章 要素驱动 迭代升级 聚力发展高精尖产业 42

  第一节 推动现代制造业转型发展 42

  第二节 精心培育无人机产业 44

  第三节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45

  第四节 推动服务开放和消费升级 47

  第五节 全面提升产业服务水平 48

  第七章 以民为本 增进文明 努力提升全民福祉 50

  第一节 推动就业更加充分 50

  第二节 促进教育更加优质发展 51

  第三节 努力提供高水平健康服务 53

  第四节 着力提供更完善社会保障 55

  第五节 创造更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56

  第八章 空间集约 建管并重 推动城乡协调新发展 59

  第一节 深度落实分区规划空间管控要求 59

  第二节 加快建设绿色活力新城 60

  第三节 推动城镇绿色差异化发展 61

  第四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62

  第九章 深化改革 创新驱动 激发绿色发展内生动力 65

  第一节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65

  第二节 持续创新社会治理 67

  第三节 持续深化农村改革 69

  第四节 深化财政和市场体制改革 71

  第十章 区域联动 合作共赢 构建协同开放发展新格局 73

  第一节 打造国际交流合作双平台 73

  第二节 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 74

  第三节 巩固深化区域协作 75

  第十一章 筑牢底线 坚守安全 优化平谷发展新环境 77

  第一节 维护首都安全稳定 77

  第二节 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79

  第三节 提升应急管理综合能力 81

  第十二章 党建引领 协同发力 保障规划纲要顺利实施 84

  第一节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84

  第二节 加强实施要素条件保障 86

  第三节 加强规划统筹实施 87


序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也是平谷区围绕服务首都发展,强化落实“三区一口岸”功能定位,坚持生态立区,推动绿色发展,加快推进“四个建设”的重要阶段。编制实施好《平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第一章 继往开来 蓝图绘就 新发展扬帆起航

第一节 过去五年的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平谷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落实中央、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积极应对宏观经济下行、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与挑战,紧扣“三区一口岸”功能定位,坚持“生态立区、绿色发展”,治乱象、优环境、抓生态、谋发展、促民生、保平安,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基础、立长远,奋发有为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目标,实现了“十三五”圆满收官。

  科学绘就发展蓝图。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高标准编制完成分区规划,统筹编制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108项专项规划、镇域规划和美丽乡村规划,形成以分区规划为核心的区域规划体系。明确“三区一口岸”功能定位,生态立区、绿色发展思路,“四个建设”发展目标和“一城多点六园、两廊两带一区”空间格局,“两线三区”全域空间管控要求,全区发展方向更加清晰。

  环境质量系统改善。PM2.5平均浓度降至34微克/立方米,较“十二五”末下降57%。国、市考地表水断面水质全部稳定达标,“生态桥”工程2017年以来改良土壤12万亩。森林覆盖率持续保持全市首位,率先创建北京首个国家森林城市。“北京市优美河湖”数量居全市第二位。生物多样性环境明显转好。牵头创建首个跨省市的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实现“平蓟三”生态协同共建,区域联动、全民共治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初步成型。

  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8.8:34.1:57.1优化至2019年的4.5:26.3:69.2。工业新动能加快集聚,无人机基地建设有序展开,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增长,全区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较2015年增长428%,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较2015年增长80.9%和190%。

  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实质进展。核心区建设规划、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成功获批,获批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纳入全市五个绿色创新高地。与20余家涉农创新主体达成合作意向,北京?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即将完工,新希望猪场、樱桃谷鸭等产业项目落户。

  服务首都的综合性物流口岸加快建设。成为国家一级公转铁物流枢纽,铁路线路改扩建工程纳入国家铁路专用线重点项目,公转铁运输能力达到120万吨,与天津港集装箱班列测试运行,绿色智慧物流园区的核心基础条件正在加快形成。疫情期间成为北京市内唯一进京蔬果中转站,服务首都功能初步显现。

  全域旅游建设亮点纷呈。世界休闲大会筹备工作按计划全面完成,成功举办三届中国(北京)休闲大会。上宅遗址获批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形成大兴庄休闲农庄联合体等休闲旅游重要功能节点,建成运营105户特色精品民宿,环长城100、京东文化庙会等节(赛)事活动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峪口千亩油菜花田等6个场景入选全市首批“网红打卡地”,成功获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城乡建设扎实有序。完成人口调控任务,减量建设用地4.43平方公里,预留3平方公里用地作为战略留白。推进府前街等棚改项目,完成老旧小区综合改造任务,建成滨河休闲绿道和4个特色公园。实施“三网融合”,城市管理指挥中心、智能交通指挥系统投入使用。完成257个美丽乡村创建规划,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脏乱差”等环境顽疾得到有效遏制。轨道交通平谷线开工建设。新建5G基站373个、变电站3座,改扩建4座集中供水厂,陕京四线平谷段通气。

  社会治理创新成果丰硕。“三协同”综合执法链纳入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获中央深改委充分肯定,入选中组部攻坚克难典型案例。“生态桥”治理工程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获批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单位等三项全国试点。彻底根除“三挖”、“四抢”行为,农地非农化有效根治。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连续“双下降”。圆满完成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一系列重大活动的安全保障工作。

  民生福祉显著提升。疫情防控持续保持“零病例”。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6101名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部脱低。建设政策性住房6092套,“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社区覆盖率100%。高考本科上线率同比提升14.6个百分点,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100%,学前教育学位增加1.12万个。乡镇全部配置基层院前急救服务站。与北京友谊医院、市中医院实现“区办市管”合作。六项社保待遇标准同比平均增长51.93%,医养联动养老模式被评为首批全国18个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年开展“书香平谷·全民阅读”系列活动200余场次。

  改革创新向纵深发展。完成区级政府机构改革,公开权责清单。乡镇机构实现“大部门制”和“扁平化”管理。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分批次取消调整权力事项203项。政务大厅全程网办率达72%。制定出台22项产业政策,建立“3+X”服务管家体系,实施“双随机一公开一统筹”协同执法模式。在全市率先探索实施“村地区管镇主责”机制。完成24.8万亩土地确权颁证和农用地“三权分置”。实施零基预算,构建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协同发展取得阶段性胜利。助力洛浦、望都、商都、郧西四个受援地打赢脱贫攻坚战,13.7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全区散乱污制造业企业全部有序疏解退出,新生违法建设、占道经营、群租房、开墙打洞等8项整治实现动态清零。疫情防控、森林防火、打击盗采等领域联防联控联治机制日益成熟,京东休闲旅游示范区建设持续推进,建成京津冀首个医疗人工智能基层服务网。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结对协作,支持设立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农科创投基金各1亿元。

  “十三五”时期,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坚定“生态立区、绿色发展”方向不动摇,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不断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勇于担当,在生态建设、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好成绩,为加快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生态谷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节 当前发展基本形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北京将以首都发展为统领,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绿色北京、科技北京战略,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发展全面实现深刻转型。平谷区与首都建设发展使命联系更加紧密。

  一、战略机遇

  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入落实为平谷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始终,全社会打破传统“一亩三分地”的发展观念,将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深刻转型,平谷区携手周边加速要素共享、协同促进绿色发展,具备协同共进的强大外部环境。特别是创新、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落实,更加凝聚了内部发展共识,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干事创业热情,也使绿色发展成为全区干部和人民的行动自觉,是区委区政府在绿色发展道路上不断创新的战略支撑。

  以首都发展为统领的基本要求为平谷发展赋予了新的任务。全市聚力推进“四个中心”“四个服务”,平谷区拱卫首都建设责任在肩,要坚持以首善标准提升“四个中心”、“四个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与此同时,国际科技创新、文化产业、国际交往和治理能力水平将大幅提升,平谷区农业科技创新、文化旅游、基层治理、国际化发展将承载更艰巨的发展任务。

  新版北京城市总规全面实施为平谷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新版城市总规是全市未来发展的蓝图,实现全市各区错位特色发展,符合平谷区定位的要素有望加速集聚,助推平谷定位加速落地。落实城市总规要求,全市即将出台《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将首次以地方法规形式明确“不让保护生态环境的吃亏”,平谷区要坚定做好“两山”理论的守护人,在努力实现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中大有作为。

  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激发了平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国家协同推进生产、分配、消费、流通各环节改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北京市加快产业格局调整和产业链重构,下好新发展格局的先手棋。平谷区建设高品质消费供给地和休憩地,承接中心城产业链调整、科研成果转化机遇前所未有。国家坚定不移持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生命健康、生物育种、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平谷区积极打造现代种业、营养健康产业,与国家战略对接紧密,将开辟平谷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快车道。

  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加快为平谷发展带来了重要契机。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农业农村现代化摆在更突出位置,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实现,以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出台《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北京市全力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平谷区全面推动“三农”改革,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政策环境优越,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资金等要素将更加充裕,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面貌将有力改善。

  二、面临挑战

  发展观念和行动理念还需进一步激活转化。传统发展路径依赖依然存在,改革创新、开放发展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弱项,不能满足“两区”“五新”建设等新的发展要求,全区对“三区一口岸”功能定位的认识仍需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还需坚定信心、保持定力,进一步加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系统研究,进一步深化基层创新探索实践。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质量还需进一步加强。污染治理面临更深层次矛盾问题,地表水好于Ⅲ类水体覆盖率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泃洳河流域长期断流。森林观赏性不足,经济价值仍需挖掘。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任务仍然艰巨。

  产业体系和发展动能还需进一步培育。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水平不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占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生产性服务业仍需加快发展,服务贸易与消费升级存在广阔空间,“五新”建设有待强化落实,产业要素集聚能力、产业生态构建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需持续优化。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需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有待增强,部分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不够突出,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能力和质效均需提升。安全发展、底线思维的理念还不够牢固,深层次社会矛盾、重大历史遗留问题仍有待破解,乡村治理机制和治理方式仍需完善,自治法治德治、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构建还需付出艰辛努力。

  城乡建设和管理服务还需进一步改善。重大基础设施还存在短板,城乡建设的投融资模式有待探索创新,城乡精细化管理与一体化服务水平还需提升,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城乡均等化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乡村建设短板弱项还需补强,适应新发展需求的服务产品供给侧改革还需强化。

  三、远景目标

  到2035年建成更高质量的宜居宜业宜游生态谷。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北京将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平谷要落实“三区一口岸”功能定位,坚持生态立区、推动绿色发展,加快推进“四个建设”。展望二〇三五年,平谷区“三区一口岸”功能建设深化落实。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改善,碳排放率先达峰后持续下降,天蓝、水清、林城相融的生态城市基本建成;绿色创新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以农业科技创新、休闲特色旅游、绿色智慧物流、无人机产业等为支柱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建成;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基本形成,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公共服务均等普惠优质公平,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市民“七有”目标“五性”需求在更高水平上有效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总体来看,“十四五”时期平谷发展进入新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是实现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平谷要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防控意识,强化服务首都意识,准确把握新阶段新特征新要求,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心,做好自己的事,坚持生态立区、推动绿色发展方向不动摇,紧盯“四个建设”目标,继往开来、持续奋斗,不断开创平谷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第三节 指导思想、发展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十五次、十六次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服务首都发展为统领,落实人文北京、绿色北京、科技北京战略,依托北京“两区”“三平台”政策优势,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为新引擎,统筹发展和安全,落实“三区一口岸”功能定位,坚持生态立区绿色发展,持续推进“四个建设”,构建系统稳定高效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打造绿色创新发展格局,夯实基层治理基础,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逐步提升平谷在北京的绿色发展优势,建设展现北京历史文化和美丽自然山水的典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区、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发展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严格遵循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等重大原则,要把握好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更加突出创新发展、更加突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更加突出绿色发展、更加突出开放发展、更加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更加突出安全发展等基本要求。

  ——坚持以服务首都发展为统领。强化服务首都意识,始终把服务首都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高标准落实中央、市委各项决策部署。主动融入首都发展大局,积极对接首都发展任务,在“四个中心”“四个服务”建设进程中,抢抓更多机遇,发挥更大作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生态立区为根本。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只搞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生态保护作为最大的政治坚守好、最大的责任担当好、最大的民生保障好。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持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修复,稳步提升生态系统质量,推动全社会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平谷美好家园。

  ——坚持以绿色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绿色发展就是高质量发展,坚持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全力做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这篇大文章,拓宽转化路径,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让平谷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富民增收,走出一条具有平谷特色的生态涵养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之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紧紧围绕“七有”目标“五性”需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发展成果更加均等,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迈进。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之路,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需求,全面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以改革推动创新,敢于打破制度藩篱,形成鼓励创新、支持创新、保障创新的体制机制。

  ——坚持以安全发展为保障。强化底线思维,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系统构筑安全防线,妥善防范化解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风险,坚决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坚持安全和发展相统一,在发展中固根基、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

  三、发展目标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坚持生态涵养区战略定位,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功能定位深化落实取得明显进步。首都东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特色休闲及绿色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服务首都的综合性物流口岸作用明显,平谷区生态保育功能、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在更高质量发展中更好服务首都工作大局。

  ——宜居宜业宜游生态谷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普遍形成,垃圾分类成为全民自觉行动,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消减,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V类水体。生态空间质量提升、容量拓展,常态化的生态治理体制机制逐步健全。生态优势加快向发展优势转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基本形成。

  ——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进步。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绿色创新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劳动生产率和地均产出率持续提高。科技引领作用更加凸显,生态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支柱产业持续发展壮大,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特色休闲及绿色经济创新发展明显进步,服务首都的综合性物流口岸功能明显增强。

  ——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取得明显进步。使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成为全区科技创新和产业体系构建的工作主线,在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中做标杆,以农业科技创新引领一二三产联动,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带动作用,打造高效优质智慧都市型现代农业。保障首都优质农产品供给服务,打造绿色安全“菜篮子、果篮子、肉篮子”。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城乡建设和公共服务取得明显进步。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新城基础设施和综合配套服务全面提升,新市镇和小城镇发展更加繁荣,乡村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协同开放发展水平取得明显进步。持续与天津、河北等省市开展合作,完善生态治理、产业发展、交通一体化等协同机制。健全对口支援长效协作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化与市内其他区域合作,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打造对外开放双平台,发挥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和休闲旅游品牌作用,对外开放交往能力明显提升。

  ——基层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取得明显进步。治理体系逐步完善,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和“接诉即办”工作进一步深化。“双基”建设纵深推进,“两体系一机制”发挥更大作用,多方共治等机制不断完善。居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改革激发内生动力取得明显进步。改革成为平谷创新发展的动力引擎,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进一步强化,改革成效进一步显现。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率落实的体制机制障碍得到有效解决,营商环境更加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更加高效,市场主体活力和地区发展动力持续增强。

  四、主要指标

  为进一步细化目标,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和减量发展、安全发展任务要求,结合北京“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区委“十四五”规划建议要求,设定“十四五”时期两大类26项发展指标。

  约束性指标13项。主要是空气细颗粒物(PM2.5)浓度、森林覆盖率、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幅、生产生活用水总量、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常住人口规模、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每万名常住人口疾控力量配比、食品药品安全、蔬菜粮食产能。

  预期性指标13项。主要是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每万人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全员劳动生产率、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速、城乡融合发展指数、实际利用外资规模、服务贸易年均增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城镇登记失业率、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

平谷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png

第二章 生态立区 绿色发展 建设“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

  保护生态是平谷的历史使命,要把守护好绿水青山作为头等大事来做,只搞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立标杆、做表率,构建全地域、全要素、全时段、全主体生态文明建设体系,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美丽家园,守护好首都东部绿色生态屏障,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

第一节 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让空气更加清新。强化“一微克”行动,协同控制PM2.5和臭氧污染,实施二氧化碳控制专项行动和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治理行动。推进工业清洁生产,加快重点行业环保技术改造升级,健全“散乱污”企业动态治理机制。强化交通领域污染减排,推动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持续提升“公转铁”运输能力,推动区域交通系统向新能源转型,提高绿色出行比例。加大施工扬尘、道路扬尘和裸地扬尘治理。以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为重点,开展生活服务行业污染治理,推广低VOCs产品替代,逐步实现生活及服务绿色化。深化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巩固无煤化治理成果,推广清洁能源利用,加强污染天气应急管理,持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空气质量稳居全市上游水平,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让水环境更加优良。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持续推进“四水三治”,水岸共治,净化地表水,保护地下水,精准推动截污控污治污提效,提高区域水环境稳定性。持续开展“清管”行动,加快推进新城雨污合流管网改造。落实河湖管理机制,加快河道治理,实施河道分段清淤与小微水体整治,严格重点水环境单元管控,推动国市考断面提级管控,基本消除地表水Ⅴ类水体,Ⅲ类水体比例力争达到2/3以上。持续提升农村治污力度,加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力度,配套建设污水管网。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完善农村三格厕改造。改善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水平。落实水源地水源井保护措施,保障饮用水安全。加强海绵城市建设。严格用水定额管理,推动农村地区用水收费全覆盖,持续实施“两田一园”农业高效节水工程。全面推动水生态功能保护与修复,实施泃河补给再生水工程,做好地下水回补调控,有效开展生态补水,全力保障生态基流。开展河湖滨岸环境整治,加大河口湿地、河道小微湿地管理力度,加强生态防控,提升河流自净能力。

  让土壤更加安全。坚持“提质、减药、控污、减化肥、生态化”相结合,巩固净土保卫战成果。强化土地污染风险管控,持续开展土壤状况调查评估,完善土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开展耕地分类管理,减少土壤源头污染。严格生产危废品管理,严厉打击非法倾倒,推进农业污染防治,采用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加大矿区土壤修复,加强污染土壤修复,推进耕地安全利用,污染地块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

第二节 推动生态空间价值创造转化

  构筑高品质生态格局。推动生态空间从规模扩张向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转变。扩展绿色生态空间,围绕“一屏、一谷、九河、多点”的生态空间体系,实施好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工程,高标准实施重点建设项目绿化,加大拆违还绿、留白增绿、见缝插绿力度,推进口袋公园、小微绿地、道路林荫建设,提升“三荒五边”绿化水平。提升绿色空间生态品质,建设新平蓟路绿道等重点工程,完善绿道系统,推进增彩延绿科技示范工程,形成植被种类、色彩、层次和季相丰富的森林结构,打造精品景观林。建设好生态屏障,加强海子水库、黄松峪水库、西峪水库、王都庄水源敏感区、中桥水源敏感区、四座楼自然保护区、金海湖—大峡谷—大溶洞风景名胜区、丫髻山景区、黄松峪国家森林公园等重要生态节点保护,强化全区森林系统养护,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严厉打击非法捕杀、交易、食用野生动物行为。

  提供更优质生态服务。大力拓展可进入、可体验、多样化的百姓休闲空间。整合绿道空间,统筹水务、园林、文旅、体育相关绿道、步道系统,丰富活动组织,打造镇罗营长城步道、北寨国际徒步大道、三白山森林公园步道、丫髻山西山观光道、马昌营田园步道、泃洳河滨水步道等精品绿道步道,让绿色流动起来。提升亲水空间,围绕山水平谷和两廊生态格局,重点推动泃洳河城区段、泃洳河汇合口,金海湖坝下段区域水生态修复。增加亲绿空间,优化建管机制,有序开放平原造林,创新提高大兴庄“西良周”湿地森林公园、城北湿地、夏各庄滨河森林公园、三白山森林公园、乐谷森林公园等的休闲体验功能,突出森林城市人民建、森林城市为人民。

  促进生态价值转化实现。围绕快速发展的绿色消费需求,不断创新促进生态产业化。发展林下经济,充分利用林业资源条件,创新发展林菌、林药、林蜂等林下经济产业,丰富林下经济业态。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生态旅游业,鼓励生态与休闲、文创等元素融合,发展生态创新创意产业,创新生态产业化路径。推进资源使(取)用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碳汇交易,实现生态产品市场化。

第三节 构建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加强生态空间规划管控。严格分类分区管控,制定“两线三区”“三线一单”全域空间管控办法,开展森林、草地、水流等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登记,严格落实自然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林地等重要生态控制区管控责任。积极推动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工作,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河湖蓝线、永久基本农田、菜田面积底线划定和自然保护地优化调整。做好生态保护红线正面清单,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工作。建立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控规则。设立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动态监测机制,建立实施评估机制。落实“河长制”,加快建立“林长制”。围绕森林、河流、地质灾害等重点领域,实现与周边区域联防联控,不断强化生态风险监测、预警、处置能力。

  坚持绿色低碳生产方式。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实现农业绿色化,发挥“生态桥”模式带动作用,建成运行示范园区,与畜禽产业、生活与厨余垃圾、污泥处理联动,构建生态治理“大循环”体系。推进工业绿色化,严格执行生态涵养区产业禁限目录,依法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鼓励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进节能降耗,推广建筑物开展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实施高效光源置换。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盘活功能区“闲停低改非”土地资源,推动重点功能区低效工业企业实施绿色化智能化改造。

  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引导全社会践行绿色生活和消费方式,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风尚。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理念,持续推进“做文明平谷人、建美丽生态谷”专项行动,全面完成节约型机关、绿色办公、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深度推进垃圾分类,完善生活垃圾分类驿站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施南宅生活垃圾处理厂第二条生产线工程,污泥处理厂增设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开展垃圾分类示范村创建。深入开展光盘行动。鼓励绿色出行,推进慢行系统建设,完善全区充电桩、换电站布局和管理,便捷新能源汽车使用。推行绿色消费,加强绿色包装、绿色配送、绿色回收等绿色物流体系构建,限制塑料制品使用和过度包装,支持居民参与共享经济。提倡绿色居住,加大既有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力度,新建建筑达到市级绿色建筑要求,支持村居节能改造,推动生活领域节能产品深度覆盖。

第四节 创新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

  强化生态治理考核评价。严格落实生态考核和环保督察,形成生态文明发展硬约束。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依法打击各类生态违法行为。建立以生态环境质量为导向的平谷区生态涵养区考核评价体系,严格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自然资产保值增值考核机制。深化生态环保督察,落实污染防治责任,严格考核问责,形成污染防治考核硬约束。

  落实生态补偿制度。落实《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不让保护生态环境的吃亏,探索实践生态涵养区绿色发展激励机制。创新生态价值实现方式,探索将生态服务价值纳入土地出让、产业准入、生态产品成本,研究构建生态价值体系和转化机制。开展模式创新,积极争取综合化、多元化的补偿模式。研究推动区域内生态补偿,在限制发展区和重点发展区乡镇之间,通过转移支付、跨区就业等方式实现生态补偿。

  培育生态文明新风尚。宣传和创新参与方式并举,不断提升公众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空间管控认识,形成公众主动参与生态建设保护的生动局面,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创新公众参与渠道、组织形式和技术方法,完善公众监督举报制度、听证制度、舆论监督制度,开展认领绿地和森林等活动,广泛激发社会组织、个人参与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热情。全方位培育区域生态文化,以平谷生态要素、生态场景为依托,打造辐射全市的生态文明体验基地。

第三章 科技引领 创新驱动 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

  以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统筹科研平台、创新要素、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以农业科技创新引领一二三产联动发展,加快建设绿色技术创新集聚区,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

第一节 高标准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核心区建设。完成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核心区起步区建设。北京·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投入运营,完成果业、奶业和温室园艺业分中心建设,实现可持续运营。实施园区二期工程建设,实现畜禽种质中心、大数据中心功能,承载部分企业创新科研机构入驻运营。创新园区组织架构、运营管理和产业发展模式,完成园区运营平台、科技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双创孵化平台和国际交流平台搭建,形成园区优质服务能力。促进国际农业科技创新企业、联盟等要素落地,研究国际园区发展建设模式,为园区国际化建设作好基础准备。加强园区服务配套建设,加快建设科技小院总部、国际社区、教育、医疗等配套服务设施。确保国家农业科技园创建成功,启动国家农业高技术产业园区创建工作。

  打造农业科技创新生态。深化落实“金三角”合作模式,构建“产学研金用”各类要素互为促进、“技术+资本+市场”链条完整的创新环境。吸引聚集一批国内外农业科研机构、院士工作站、企业创新主体,加快推动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重大研究项目落地,争创农业国家实验室。持续扩展创新载体,大力发展农业双创平台,创建星创天地,研究建立农业概念验证中心,完善小试中试服务环境,建设农业创新研发开放共享应用场景,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提升法律金融、知识产权等科技服务能力,设立北京平谷农业科技创新投资基金,积极引进农业科技创新产业投资基金,构建层次丰富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创新人才引进方式,集聚农业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中介服务人才,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支撑。

第二节 高质量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稳定提升菜粮生产水平。充分挖掘闲置农地、拆违腾退土地、减量腾退地块潜力,有序引导传统养殖向种植转化,确保全区菜粮种植面积和产量稳步提升,更好服务保障首都。优化蔬菜产业空间布局,提升马坊、马昌营、东高村等南部乡镇蔬菜生产发展能力,加强山东庄镇鱼子山村、大兴庄镇西柏店村、夏各庄镇杨各庄村等“一村一品”蔬菜专业村建设。加快蔬菜育苗中心建设,大力提升有机蔬菜、特色传统品种、优新品种菜粮种植面积,推动特色化、精品化蔬菜产业发展。举办适宜北方气候的温室设计大赛,实施传统温室数智化改造工程,建设新型智能温室,探索植物工厂的生产模式,全面提升菜粮生产质效,高水平打造京津冀都市圈“菜篮子”。

  创新推动畜禽产业发展。全面完成新希望、六马、大伟嘉等五个智慧猪场建设,完善生猪养殖运营监管体系,提升生物安全、生态环境等监测监管能力,稳定生猪产能。有序引导具备条件的生猪养殖企业流转场区周边农地,打造种养殖一体发展的科普体验产业基地,带动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推动国家现代农业(畜禽种业)产业园建设,加快蛋鸡、油鸡、奶牛、种猪等种质项目落实落地,承接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基因库工程项目、国家生物种业创新中心、动植物基因种质项目实验室等领域重大项目,办好中国家禽种业科技创新大会,创办中国种业创新论坛,打造国家现代畜禽种业高地。

  做大做强“一主多特”果品产业。滚动完善实施大桃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依托中国农科院郑果所、北京农科院果品研究所等机构,搭建京瓦中心果品分中心,开展大桃果品全要素基础研究,建设大桃育苗中心,不断推动高品质新品种迭代推广。制定“平谷国桃”标准体系,建成一批高标准的“国桃”标准示范园,开展数智化桃园管理试点应用,探索智慧果园建设运营管理新模式。强化品牌体系建设和管理,推进北寨红杏、佛见喜梨、玉露香梨等品牌建设,提升平谷果品品牌整体形象。

第三节 高水平架构农业现代化体系

  推行现代化生产方式。推进数智化农业生产模式,将现代数字技术、新型人工智能技术贯穿农业生产全过程,加快构建农业产销大数据平台,精准掌握基础生产数据、销售数据,建设以大数据为支撑的精准植护生产体系,引导农业生产转型升级。培育以市场为导向的订单式生产方式,对接市场对农产品品质、规模、安全三大核心要求,突出标准建设,加强技术培训,强化示范应用,提升全区各类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能力。加强区、镇、村三级农业产业组织领导体系,强化合作社建设,扶持激励土地流转,推动集中连片生产方式,鼓励家庭农场、集体农庄、现代农业园等规模经营方式,提升全区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和市场持续供给能力。加强农产品生产土地、农药、化肥等使用监管,建设食品安全与质量大数据监测预警平台,构建产品追溯体系,加强农产品“三标一体”建设和品牌使用管理,提升全区农产品安全保障。

  推动产业组织方式升级。加强区级农业产业服务平台建设,深化农业农村部门服务改革,围绕菜粮、果品、畜禽产业类别提升管理服务能力,构建区级技术服务、农业机械、智能装备、冷链物流、加工包装、电商销售等服务环节的支撑平台。提升镇村农业生产组织能力,推动建立乡镇联合社、村级合作社,试点开展大桃产业全生命周期的专业化、社会化合作社服务改革,有序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从个体向专业主体转变,构建销售型、规模生产型、专业服务型等各类产业组织,探索农业生产组织化生产服务新路径。深化与产业组织化变革相适应的产业要素配置改革,规范农业设施用地管理,鼓励土地规模集约利用流转,加强对撂荒土地的处置监管。推动农业补贴政策改革,更大力度支持规模化、专业化产业组织的生产经营,有效利用以奖代补、采购与建设补贴、贷款贴息、面积补、产量补等各种政策激励方式。深化探索农业领域金融保险支持方式,提升金融、保险产品与服务能力。

  建立高效市场营销体系。加快建立以品牌建设为特质的立体化营销体系,紧密对接市场需求和产品标准,逐步构建四季有果的生产能力,形成错季销售的经营格局,建立完善果品分类分级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加强冷链仓储、物流运输环节保障。强化市场监管,完善诚信体系、质控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全区农产品规范化经营销售,稳步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品质影响力。建立稳定、完整、规范多元销售渠道,丰富观光农业园采摘体验等各种活动,构建立体化多层次销售网络。全面推广“互联网+农产品”营销模式,加快直播带货等销售人才培养,持续提升网络自媒体和电商销售能力。

  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深度推进“农业+旅游”融合,依托平谷大桃等地标产品,打造“春赏花、夏观景、秋采摘”的桃花仙谷休闲农业精品线路,提升一批精品观光采摘、农业文化遗产、教育科普体验、生态体验和康养体验等特色休闲农业园。提升农产品深加工发展水平,依托马坊物流园区建设净菜加工、分拣包装、冷链物流基地,畅通农产品的市场供应渠道。推动农业生产与园区产业融合发展,加强生猪养殖与区内屠宰加工、畜禽肉产品加工企业协同发展,加大果蔬产品与工业园区智慧中央厨房等食品加工企业的协同发展,增强稳定全区农产品生产规模、市场预期的功能,逐步构建以市场为引导的工业与农业协同生产的新型发展模式,促进农业生产方式改革。

第四章 服务首都 公铁融合 建设绿色智慧商贸物流枢纽

  以服务运输结构调整和首都发展为宗旨,整合地方铁路和既有物流基地发展优势,培育挖掘保税、口岸等功能,形成集储运、保障、服务、创新为一体的新型物流业态,建设绿色化、数智化、集享化的综合物流枢纽。

第一节 加快京平公转铁综合枢纽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运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铁路服务能力,完成平谷地方铁路既有场站线改造,加快启动铁路场站和运营区的土地整理,按期完成南北场站线建设工程,全力推动平谷地方铁路连接京承、京通铁路货运外环线的规划立项,力争开工建设,实现公铁快速衔接,力争公转铁运输能力达到500万吨。发展集装箱海铁联运,深化与天津港集团交流合作,建好天津港内陆清关堆场,落实“双城”联动发展,研究开行北京-天津港集装箱铁路班列。创新与唐山港、临空经济区合作模式,促进公、铁、水、航联动发展。

  加强场区基础功能建设。提升北场区服务能力,推动马坊物流基地转型提质,解决普库、冷库、展示中心地块等历史遗留问题,加快实现物流商贸、商业办公、生活配套等功能。推进密三路西侧拓展区域建设,建成保税、铁路集装箱等物流服务能力。完成中场区翻修改建,建设商品车到发仓储、零配件运输仓储、汽车展示交易功能设施。提升南场区场地承载能力,确保内贸集装箱货物(矿建材料)堆场和钢铁建材城市配送能力实现。

  完善园区市政配套设施。完成京平物流枢纽污水厂及配套管网建设、英城供水厂改建,提升园区供水和污水处理保障能力。完善公共安全设施,推进消防站、消防通道和避难疏散设施建设,保障枢纽安全运转。完成东撞路改建及东延,推进“五横一纵一环货”快速集疏运体系建设。

第二节 加强园区首都物资供应保障功能建设

  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改造既有冷链物流设施,完善本地农副产品流通加工功能,完成首都食材共配中心、农副产品流通加工中心、马坊新型农产品供应保障基地等项目,打造全市农副产品绿色智慧供应链基地。深度整合区域内存量冷链物流资源及仓储、运输、分拨等物流基础设施,完善冷链网点建设,提高冷链物流标准化水平。加强进口冷链食品监管,完善水产品、肉类等检验检疫措施,健全疫情应对机制,建立冷链食品追溯平台,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规范化、标准化、安全发展。

  建设新零售绿色智慧供应链基地。积极引入头部企业,布局跨境电商、城市快消品等业务,完善仓储配送、交易结算等核心功能,优化产业供需关系组织,整合园区交易数据,加快建设大数据信息展示交易平台,创新城市新零售模式。以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打造定制化服务能力,为园区上下游供应商、企业、服务商的孵化和发展提供交易、仓储、运输、结算、金融等供应链配套服务。

  建设汽车后市场供应链基地。建设公铁联运敏捷配送中心,依托商品车运送能力和口岸功能,建设京津冀地区一级仓配物流中心,实现铁路运输零配件。打造区域汽车配件结算中心,延伸汽车后市场产业链,建设绿色维修示范基地,开展重型卡车绿色维修试点,打造全品牌的线上汽车养护店,服务华北地区汽车后市场交易结算。

  建设绿色矿建材料产业链基地。建成矿建材料产业基地,整合区内混凝土生产资源,建设高标准绿色搅拌站,推进绿色砂浆产业园项目落地。推动矿建材料循环再利用,建设建筑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发挥铁路优势,配建充换电站等能源补给设施,实现矿建材料铁路和纯电动水泥罐车运输,打造矿建材料绿色运输体系。推动建材生产与贸易企业资源集聚,建设建材交易中心,打造绿色矿建材料交易基地。

  提升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加快构建集产销供需匹配、快速安全检验、定制加工包装、日常应急仓储、冷链配送上门、线上线下销售、全程信息溯源、产品研发创新等功能于一体的产销服务能力。提升农副产品、食品药品、医疗装备等战备应急冷链仓储能力,提升农副产品快速集结能力,构建起覆盖华北、东北地区集结网络,实现快速集结、存储万吨级应急保障物资的能力。

第三节 打造绿色数智物流产业生态

  建设绿色物资储运体系。建设集绿色仓储、绿色建筑和绿色工艺为一体的绿色物流产业园区。创建“铁路+新能源货车”“铁路+专用线”、无人机等低排放运输模式,构筑低排放运输体系。加快建设新能源充电桩、换电站等能源供给系统,依托太阳能屋面、太阳能分布式能源站,打造可再生能源供应系统。推动加装智能能源计量表计,建设园区综合能源管控系统。构建起以车用清洁能源保障体系建设为核心,多能互补、供需协调的数字智慧能源系统,打造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力争绿色运输模式货运量占园区货物运输量80%。

  提升数智化服务能力。引入头部企业入园,建成数智化管理基础设施,整合物流枢纽运输、商业、用地等多领域产业链条的交易和产业信息,构建产业数据库,积极开展数据和市场服务。加快建设无人机、无人配送车、新能源车等智慧物流场景,瞄准智能装备、商业模式、数字产品创新研发需求,打造新产品测试、研发和创新孵化的基地,提升物流科技创新孵化能力。建设具备产业生态维护、区域要素协同、外部环境机遇洞察三大功能园区智慧大脑,实现从传统定向链式管理向新型网状环式共生升级。

  构建开放共享服务环境。统筹利用新媒体、会议论坛等形式,聚焦数智物流、公转铁等关键要素,加大枢纽品牌推介力度,打造国内智慧物流基地品牌。依托物流企业和产业集聚优势,积极引入物流仓单质押、综合担保、保理等有关金融服务企业,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个性化、全流程”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提升口岸、海关服务能力,优化进出口服务,提升园区开放发展能力。遵循产城融合理念,合理配置职住平衡等功能,充分利用马坊镇域中心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提升园区生活服务能力。

第五章 丰富内涵 提质增效 建好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坚持休闲旅游发展与生态涵养区功能要求、资源禀赋条件和基础服务承载能力相匹配,推动旅游与区域资源要素深度融合,高标准推动旅游要素和管理创新,塑造区域特色品牌,实现行业发展能级跃升。

第一节 扩大休闲旅游产品供给

  建设好金海湖旅游集散地。充分利用好世界休闲大会主场馆及户外展区作用,积极吸引会展入驻,实现文旅会展产业功能。精心策划集游玩、购物、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特色商业文化街区,吸引国际一流品牌入驻,打造特色购物小镇。依托金海湖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优势,引入社会资本,加快盘活镇区景区、农园、酒店、培训中心等存量资源,改善提升旅游服务能力和品质。充分挖掘上宅文化、黄金文化、长城文化等优质文化资源,讲好金海湖文化故事,打造金海湖文化度假品牌。

  突出打造重要旅游节点。推动黄松峪景区资源整合和运营管理升级。引入社会资本,推动马昌营田园综合体建设,打造农业休闲公园。整合提升湿地森林公园、书画书法、民俗接待、高端民宿、菊花节等要素,加快塑造大兴庄“西良周”农庄休闲综合体品牌。推进中国乐谷转型升级,发挥东高村小提琴制造、乐谷森林公园、滑雪场等资源优势,建设音乐艺术和冰雪运动体验基地。加快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利用,盘活属地国有低效建设用地资源,挖掘提升道教文化资源,打造丫髻山文化旅游品牌。整合长城文化资源和环长城100运动赛事活动,建设镇罗营环长城运动休闲小镇。整合大华山万亩桃花海、精品民宿、智慧桃园等资源,打造桃源文化旅游节点。整合山东庄冀东抗日根据地等抗日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文化旅游节点。

  深化提升乡创活动。加快建设精品民宿,以金海湖、刘家店、黄松峪、镇罗营、大华山、山东庄、王辛庄等为集聚区,打造田园体验、景区沉浸、红色文化等不同风格的精品民宿,力争达到300个以上。持续建设民俗村,积极挖掘乡村文化,协同美丽乡村建设,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改善基础设施,现代化手段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打造“一村一品”乡村文化景观,推动特色村庄提档升级,打造民俗村落群。

第二节 加快发展旅游新业态和品牌活动

  打造会议会展休闲活动品牌。坚持“办好一个会,搞活一座城”,举办和运营好世界休闲大会,延伸世界休闲大会品牌效应,持续办好中国·北京休闲大会。运营好平谷国际桃花音乐季(节)、书法节等节事活动,打造艺术休闲活动集聚地。积极提升金海湖铁人三项、平谷马拉松等活动的赛事等级,不断提升运动休闲活动影响力,建设专业户外运动爱好者目的地。办好丫髻山文化庙会、京东庙会、农民丰收节、红杏节、菊花节、香椿节、红薯节、西红柿节、欧李节等节事农事活动,植入体验等活动环节,提升民俗节庆活动吸引力,持续构建文旅会展活动专业组织能力。

  开发科普游学产品。开发智慧农业科普游学产品,围绕青少年科普需要,依托智慧猪场、智能温室、农业科技创新等场景,植入新型旅游元素,打造集科普、游览、观光于一体的现代科普游学基地。建设生态教育基地,依托金水湾生态教育基地等基础,在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良好的区域选取典型生态场景,开发科普体验产品,打造集森林、田园、水系等于一体的北京生态教育重要目的地。

  建设旅游网红热点。宣传好现有6个网红打卡地,持续发挥好集聚人气、带动发展的作用。围绕泃洳河汇合口、峪口千亩森林公园、桃花海、北寨红杏等特色生态,加快建设自然生态型网红打卡地。推动特色美食店、精品民宿、购物小店、特色街区等精品化、体验化发展,提升运用互联网新媒体促进市场营销的能力和水平。

  开发旅游文创产品。提升文创产品供给质量,依托农耕文化、大桃文化、红色文化、道教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开发新型科技文化、工业文化,研发平谷区系列文创产品,打造特色化标准化平谷旅游纪念品。完善文创产业发展环境,融合乡创平台,搭建文创创客孵化平台,完善“名家+创意+项目”模式,提升对文艺名家的吸引力。鼓励旅游景点、民宿、网红打卡地研发特色文创产品,拓展旅游消费。

第三节 提升休闲旅游服务品质

  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引进高端餐饮连锁店,构建多元化的旅游餐饮体系。盘活酒店资源,形成特色民宿、经济型酒店、星级酒店层次丰富的酒店接待设施。构建旅游集散服务体系,建设金海湖、官庄路口旅游集散中心,完善交通组织。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改扩建旅游联络线、步道、停车场,提升公共厕所品质,构建全域指引游览标识系统。研究推动休闲空间服务标准化,推动景区统筹管理,加快实现公共服务标准化、国际化,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完善旅游安全救援系统,加强旅游安全监管、预警,创新保险与赔付服务。

  推进数智旅游建设。建设旅游数据中心,推进旅游行业智慧化顶层设计,开发掌上旅游平台。鼓励景区和文旅企业加快现代技术运用,推出云旅游、云观赏服务,打造“吃住行游购娱”等游前、游中、游后全过程线上服务。鼓励开展“智慧旅游+推广创新”,鼓励自媒体、公众号开展线上直播,推介名吃、名镇、旅游消费地,讲好平谷休闲故事,打造成为平谷区旅游的导引推介系统,构建新型传播渠道,培育旅游达人。

  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规范民宿管理,加快民宿规范标准出台,实施价格、餐饮等标准化管理。提升旅游执法水平,健全旅游企业“黑名单”制度,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建立旅游满意度调查制度。倡导文明旅游,把文明旅游、理性消费、规范服务、综合监管等贯穿于宣传和监管之中。

第六章 要素驱动 迭代升级 聚力发展高精尖产业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紧密对接北京市高精尖产业战略布局,主动融入全市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建设,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加快构建特色化、绿色化、数智化、集群化的高精尖经济新发展格局。

第一节 推动现代制造业转型发展

  创新打造现代食品谷。打造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产业,依托北京益谷检测科学研究院等载体,推动农业检测设备研发生产应用,打造覆盖农产品、工业、流通商贸领域的食品安全管理技术服务能力,打造食品公共检测监测服务平台。建设服务首都的智慧中央厨房,支持现有中央厨房类企业提升规模与效益,引导传统食品领军企业向高端配送、现场制作、特殊配方等方向转型。建设二十二城一号供应链项目等新型智慧中央厨房产业业态,支持圃美多等新型食品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发挥兴谷经济开发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与土地优势,聚焦绿色有机农牧产品和食品,发展营养健康食品产业。推动产研合作,推动农副产品加工业智慧化、绿色化升级,打造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

  壮大医药健康产业。壮大医疗器械产业,加强新型医学治疗设备关键技术和仪器的研发和生产,推动普峰医疗创新谷等重点平台发展,吸引医疗专用设备企业加快集聚。建设消杀、防护等应急物资生产基地,利用马坊工业园清河毛纺厂园区资源,支持邦维高科加快要素集聚,促进都市型产业转型,发展科技型安全防护产品、医学应急救援专用装备等细分领域。培育生物医药产业,积极开展与中关村生物医药园等三大生物医药基地合作,创新生物医药研发制造,积极开发农业靶向药物与生物制剂。支持开展中药经典名方、特色中药复方的新药研究,加强基于中医药理论的功能保健品开发,发展以中成药为特色的医养健康产业。

  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聚焦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等高性能电子信息材料及相关电子元器件的生产、中试和研发,推动电子元器件加快向集成电路配套产业转型。培育发展信息服务业,依托中安泰华等企业,重点培育本地优势企业和新兴潜力企业。加快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支持工业控制软件和嵌入式软件研发和产业化,研发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仿真、制造执行系统、企业管理系统、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工业软件及应用解决方案产品。培育军民融合产业,促进军民两用技术加强成果转移。

  培育发展智能装备业。加快发展农业智能装备制造,聚焦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农产品流通、农产品存储等领域,加快培育农业无人机、农业机器人、智能滴灌设备、作物精准播种、现代设施农业等智能装备产业。升级环保装备制造,积极引入土壤污染防治等新型环保设备企业,推动企业围绕环保需求拓展产品线。推动电气设备等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数字化方向转型。培育智能装备制造,围绕智能仪器仪表、3D打印装备等方向,整合资源集聚要素,加快上下游产业布局,孵化一批新兴企业。

  促进汽车零部件业转型。促进区域汽车产业与全市汽车产业共筑产业链,帮扶汽车零部件企业对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顺义等车企,推动与北汽集团等头部整车企业合作。支持企业面向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转型,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围绕新能源、智能网联等未来方向开展产品迭代转型。培育核心零部件生产能力,抓住汽车零部件国产替代的机遇,鼓励企业积极对接“三城一区”和龙头企业,开展核心零部件研发,鼓励企业建设研发中心。

第二节 精心培育无人机产业

  发展检测认证服务。打造权威检测认证服务能力,加快建设民航局、工信部、公安部无人机及无人机反制试验验证平台,建立技术产品检测认证服务窗口,建立完整的服务链条,开展一站式检测认证服务。设立联合检测认证重点实验室,为行业管理部门制定行业标准、管理规范提供技术服务。

  推动资源和要素集聚。围绕无人机产业需求,加快完善空域资源,推动产业主体集聚。加快实现石佛寺机场、金海湖机场和金海湖水上机场三个优质机场资源整合,推动整合资源与无人机产业发展融合。争取无人机试飞专属空域资源,申报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研究建立空域使用数据库。研究设立产业促进主体,统筹资源利用、资金运作和产业发展,吸引装配、试飞、无人机创新孵化等创新企业,实现创新业态聚集。

  开展应用场景示范。依托马坊、金海湖空域资源,加快建设智慧农业、智慧物流、森林防火、生态环保、休闲旅游、应急救援、城市管理等应用示范场景,配套建设无人机应用新型基础设施。探索建立无人机安全管理体系,打造“无人机+大数据”产业生态,建设全管理反制技术监控平台、管控平台,建立安全管理反制体系实验基地,以马坊机场为基础,部署无人机反制设备和运行平台。定期举办行业赛事,组织开展消防、农业植保等应用领域的无人机竞赛,推动增设无人机产业博览会平谷试飞会场。培育无人机制造,加快布局无人机装备制造和交付维修产业。

第三节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筑牢数字经济发展底座。加快构建高速、泛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网络,有序普及5G商用网络和千兆固网,推进网络、应用、终端全面支持IPv6协议,实现重点区域、典型应用场优先精准覆盖,推动平谷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与技术同步发展。推动数据平台建设,重点推进人口、法人、空间地理、视频图像、社会信用五大基础数据库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重点功能区建设面向大众的大数据平台,推动数字标准建设。加快企业数字化赋能,支持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工业机器人等技术和产品,开展数字化改造。

  鼓励数字经济新业态发展。加快发展场景经济,推动产业、城市生活、公共服务等新场景应用,搭建产业创新发展推广孵化平台。鼓励线上服务发展,适应疫情对产业组织和消费模式的影响,鼓励线上教育、在线医疗、远程办公、云上旅游、云上会展等新业态发展。加快实施“数字+产业”战略,依托产业发展基础,基于数字工业基础,推广数字农业、数字物流、数字旅游等业态创新。

  以公共服务引领打造数字社会。推动数字政府建设,完善区、乡镇街道、村(居)三级多端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深化“一网通办”“一网通管”改革。全面应用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档案系统,最大限度实现企业和市民服务数字化、便利化。建设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数字技术与基础设施结合,加快推动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服务,持续推进雪亮工程,提升城市安全智慧管理水平。加快数字技术与基层治理结合,提升社区智慧化管理水平。

第四节 推动服务开放和消费升级

  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抓住首都“两区”建设机遇,充分利用全市“三平台”建设功能,提升平谷区服务业扩大开放能力,拓展外商投资渠道。围绕区域资源基础和产业优势,全面推动旅游、农业、文化、演艺等领域服务贸易加快发展。促进扩大入境旅游规模,依托世界休闲大会对外展示的平台和窗口能力,加大平谷区旅游资源推介力度。推动技术服务贸易发展,坚持面向国际一流,依托农业科技创新、无人机、医疗健康等领域,推动区域创新技术进出口贸易开展。

  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依托轨道交通平谷站,构筑商业活力街区。引进知名商业品牌,提升兴谷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商业服务能力。引导现有综合体、商业步行街等存量商业的硬件设施改造,引进高品质品牌店,实现商业业态提质增效。推动便民商务服务发展,升级打造10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配齐婴幼儿看护、护理、养老、美容美发、洗染、维修、物业等生活服务,促进生活性服务业“规范化、连锁化、便利化、品牌化、特色化、智能化”发展。鼓励商贸流通企业下沉供应链,引导优质商品和服务向社区延伸,加快提升乡村集市品质,建设百姓身边的消费服务体系。

  促进消费业态升级。加快新型消费地建设,重点培育金海湖等综合消费地,增加消费有效供给,支撑首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动旅游综合消费,研究推出年度平谷消费季,开展覆盖餐饮、购物、旅游、休闲、娱乐等多领域线上线下活动,积极打造夜平谷路线和场景,繁荣夜间经济,深度激发平谷消费活力。鼓励民生领域消费升级,不断丰富文化、教育、养老、康复、体育、健身、出行等消费业态。推动“互联网+消费”业态蓬勃发展,积极发展无接触经济,推动区域农业、科技、文化娱乐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以“互联网+农产品”“互联网+服务”不断以供给促进消费。助推繁荣商贸领域消费,开展品牌连锁生活性服务业“一区一照”试点、营业执照与食品经营许可证“证照联办”,提升商业网点连锁化率。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加强消费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完善产品追溯体系和信用体系,强化市场监管,努力提高消费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快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局面。

第五节 全面提升产业服务水平

  优化提升产业服务能力。提升科技服务能力,集聚知识产权、技术转移、检测认证、成果评估、技术交易等领域专业化服务机构,打造公共技术服务能力。完善科技金融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股权质押、预期收益质押贷款等金融创新业务,支持开展科技创新型企业投贷联动试点,构建覆盖企业成长种子期、导入期、成长期等不同阶段的科技金融体系。鼓励和引导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企业规范化管理,开展上市全程专员服务,加强上市企业培育能力,力争实现主板上市公司零的突破。提升高成长型初创企业、重点企业、园中园服务能力,落实服务管家、服务包机制。坚持包容审慎监管,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推动园区管理提效升级。加强中关村平谷园管理机制改革,推动集约高效管理,形成发展合力。推动产城融合发展,统筹用地资源,提升职住平衡、配套服务水平。强化与中关村各分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对接,促进园区间交流沟通协同发展。建立与园区定位相匹配的考核机制,推动将生产性服务业纳入GDP考核。探索建立涵盖高精尖产业项目落地数量、人均产出、地均产出、创新能力以及节能减排等指标的平谷区高精尖产业落地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入驻园区企业考核机制,建立动态考核调整机制,建立健全退出机制。优化园区岗位聘任、工资薪酬、绩效考核等激励机制。

第七章 以民为本 增进文明 努力提升全民福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七有”目标“五性”需求,补短板、强弱项,增加公共服务有效优质供给,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第一节 推动就业更加充分

  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坚持产业发展促就业,加强产业就业融合共促平衡发展相关政策保障,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招商引资力度,增强吸纳就业能力。强化区域协同就业,做好中心城区、“三城一区”和副中心等重点区域保障型转移就业。重视创新创业带动就业作用,积极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新就业形态发展,支持和规范直播销售、网约配送等灵活弹性就业。

  全面提升就业能力。提升劳动就业供需匹配程度,围绕主导产业,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校企人才定向培养、互联网远程职业培训。提升就业困难人群就业能力,对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培训需求和就业能力的贫困家庭子女、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和残疾人等实行免费职业培训。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综合利用在线学习培训平台、远程函授等形式,持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发挥好失业保险援企稳岗作用。

  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构建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扩大各项就业支持政策延伸覆盖面,建立健全失业动态监测预警机制。服务专业人才招引需求,实施“智汇平谷”人才引进工程。依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调解仲裁能力建设。抓好重点人群就业,持续开展大学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引导,做好困难人员就业帮扶和托底安置,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研究制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行动计划,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稳步提升最低工资标准,着力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进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鼓励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积极开发技术、土地等要素收入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积极发展慈善事业。

第二节 促进教育更加优质发展

  全面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发展。提升基础教育学位容量和设施水平,适应人口政策、人口集聚趋势等新形势,扩大新城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质量。重点支持平谷五中初中部等9所中小学、幼儿园新改扩建工程,推进十二年一贯制新城学校建设。加快中学阶段名优校建设,推进市重点中学与新城学校联合办学,积极将平谷中学打造为市级重点优质高中,重点支持黄松峪中学、刘家河中学等6所乡村优质中学建设。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以合作办学等形式,引进市内知名学前教育、国际教育品牌学校,满足区内多样性教育需求。继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落实好平谷区第二期振兴教育事业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培育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快高层次教学人才引进,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支持优秀教师市内重点学校进修轮修。推广在线教育,依托学校发展共同体推进“融合课堂”工程建设,实现空中课堂、名师课堂、专家课堂全覆盖。培育国际化教育能力,积极推动国际化幼儿园、中小学等项目落地。

  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提升职业教育赋能产业发展能力,围绕主导产业,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为主线,鼓励职业中学优化专业设置,推动校企合作,加快推进无人机、新能源汽车等实训基地建设,探索推动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培育工匠文化,鼓励企业设立和申报高技能人才工作室,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创新才能,打造京津冀区域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发展社区教育,推进学习资源社会化,鼓励开展学习型城市创建行动,引导全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取得突破。落实高等教育“一区一校”建设,聚力推动中国农业大学平谷校区落地,解决好校区建设、职住平衡等重点问题。依托高等教育资源,开展现代种业、生物技术、智慧农业、智能装备、营养健康、食品安全等领域人才培养。推动中国农科院等项目加快落地。

第三节 努力提供高水平健康服务

  坚持不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建立常态化防控机制,始终绷紧疫情防控弦,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不放松,完善“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防控机制,严格落实进平谷管理联防联控联勤,以最高标准、最大努力守护好一方净土。加强重点场所防控,持续抓好村庄、社区、公共场所、特殊场所、人员密集和空间密闭场所等常态化防控,提高疫情防控和管理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加强进口冷链食品监管,严格食品供应链防疫。加强院感防控,提升区医院等机构核酸检测能力,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和日常演练,发挥发热门诊、社区(村)卫生服务站、药店等“哨点”作用,提高突发疫情应急处置能力。

  健全公共卫生管理体系。落实平谷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健全集预防、控制、救治、保障于一体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完善中西医联合救治机制,加强完善区医院发热病区及急救车洗消点、中医院感染病楼、社区发热哨点等设施建设,加强院前急救能力建设。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升公共卫生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和应急处置能力。强化疾控科研和人才队伍建设,打造现代化、专业化、综合类紧急医学救援队伍,构建医防融合机制,加强公立医疗机构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预防、治疗、康复、护理一体化发展。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加强紧密型医联体合作机制建设,全面完成村级卫生室建设,充实镇村全科医生人才队伍,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优化公立医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升三级医院服务水平,继续深化公立医院“区办市管”模式改革,积极争取与北京妇产医院实现合作,健全与市区医院转诊、常态化远程医疗、知名专家柔性坐诊机制。完善区级医疗体系,完成中医院三期建设,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妇幼保健院投入运营。鼓励社会办医,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模拟医院建设运营,推动国际医疗合作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远程医疗、互联网诊疗,实现“互联网复诊+处方在线流转+医保自动结算+药品配送到家”一站式服务。

  促进全民健康发展。全面推动健康平谷建设,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健全覆盖城乡的慢性病防控体系。提升健康管理能力,建立平谷区健康促进中心,加强健康促进教育,全面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引导全区人民形成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落实首都市民卫生健康公约,持续实施健康素养提升、合理膳食推广等一批重大健康行动。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体育设施,打造“一刻钟健身圈”,推动学校、单位体育场馆等向社会开放,持续提高市民身体素质。深入推动爱国卫生运动,巩固国家卫生区成果,创建家庭、社区(村)、单位、学校等健康单元,坚持“全员、全域、全内容”推进健康城市和国家卫生镇建设,推动爱国卫生运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

第四节 着力提供更完善社会保障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就近养老服务网络,落实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推进养老服务驿站可持续发展。提升养老服务设施水平,建成区级养老服务护理中心,补齐乡镇养老照料中心。优化养老服务,全面实施医养联动六种模式,出台区级养老机构服务标准规范,设立养老机构退出机制,改造提升存量养老机构,鼓励市场化运营管理,发展智慧养老服务。培育养老新业态,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推进托育服务发展,探索建立托育服务管理体系,完善婴幼儿照护体系。

  满足多元住房需求。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推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努力实现“住有所居”。精准保障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有所居,推动公租房、集体土地租赁住房、共有产权房建设,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推动实现职住平衡,有序均衡提供住宅用地,建设重点功能区人才公寓和职工宿舍。提升居住服务水平,聚焦新“三率”,提升物业管理水平,市场化方式提升老旧小区物业管理。

  优化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升社会保险保障水平,深化五项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落实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最低缴费年限调整、延迟退休等国家政策。健全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全区综合福利中心,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创新社会救助方式,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实现弱有所扶、困有所助、难有所帮,有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推动社会福利服务扩面提质,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落实困境儿童分类救助保护政策,健全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落实艾滋病救助机制。

第五节 创造更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建设良好社会风尚。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健全理想信念长效教育机制,凝聚中华民族强大精神动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促进全社会争做“诚信友善自强互助的文明平谷人”,打造志愿平谷、诚信平谷、平谷的哥等文明品牌,组织“平谷榜样”“美德少年”等典型人物评选,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引导未成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开展公共文明引导行动,推进文明城区创建,培育健康文明乡风,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做好拥军工作,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支持驻平谷解放军、武警部队建设,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军政军民团结,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使用高效、标准化、均等化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区镇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补齐镇村文化设施短板,建设书香平谷,开拓阅读新空间,支持实体书店建设。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打造一批特色文化精品活动和特色品牌,加强“引导式”需求,推动书法、绘画、摄影等文化艺术普及,广泛开展全民阅读。加快公共文化机构改革,提高文化设施运营效率。促进公共文化供给多元化、服务方式智能化。提升全媒体传播水平,加强融媒体中心建设,不断创新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

  激活平谷特色文化资源。落实全市长城文化带建设任务,擦亮区域文化名片,编制长城文化带保护建设五年行动方案,推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马兰路组团建设。推进上宅生态考古遗址公园和上宅文化博物馆建设,加强上宅文化保护。打造特色文化地图,深入挖掘轩辕文化、道教文化、书法之乡等文化内涵,通过展览展示、活动演艺、娱乐项目体验等形式物化、活化表达,增强文化活力,提升平谷城市文化底蕴,提升文化消费,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第八章 空间集约 建管并重 推动城乡协调新发展

  城乡是生产生活的空间载体,也是发展方式转变的载体和实践基地。落实分区规划刚性约束,适应平谷区发展形势和城镇化要求,持续推动城乡面貌改善,不断提升城乡发展活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一节 深度落实分区规划空间管控要求

  严格落实国土空间用途管控制度。严格“两线三区”全域空间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引导城镇建设向城市开发边界内集中布局。落实全域全类型国土空间整体统筹管控,统筹建设空间和山水林田湖草非建设空间,优化国土空间保护和开发利用格局,落实占补平衡和农田保护措施,加大用地治理和土地腾退整治力度,建设无违建区。

  强化人口与建设规模管控。形成与平谷区功能定位相适应的人口结构,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综合考虑生态本底条件及环境合理容量,加强人口规模调控,有序引导农村人口向新城和城镇化的乡镇中心区集聚。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坚守建设用地规模底线,落实建设用地腾退减量任务,适度预留战略留白用地与有条件建设区,增强规划实施调控的弹性。加强建筑规模管控,有序引导建设时序,适度预留远期建设规模指标,为承接首都功能和保障重大项目建设预留条件。

  严格规划实施。落实城市体检评估机制,实现每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常态化机制,保障规划确定的各项工作得到落实。结合综合评估,开展规划动态维护,对规划实施工作进行反馈和修正。落实规划实施的监督考核问责制度,对违反规划和落实规划不力,造成严重损失或重大影响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第二节 加快建设绿色活力新城

  加强城区更新建设。完成府前街二期、南大门棚户区改造工程,适时启动兴谷三村等棚改新项目。加快一号街区、贾各庄、白各庄土地整理,有序做好土地出让,推动工程建设,改善城区面貌。完成平乐街、南岔子街、乐园东小区、旧城街等第一批收尾项目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启动第二批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持续开展城中村边角地整治。实施老城保护,有序开展老城修复。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优化交通供给结构,加快台城路、南环路等道路建设,织密城市骨干路网,依托重大项目打通城市断头路,科学畅通微循环,优化路网主次支结构。合理配建停车设施,解决好城市静态交通需求。构建安全可靠的城市供水体系,整合新城供水资源,推进城北自来水厂有效利用。完善城市街区政务配套设施,提升政务服务能力。推进老旧小区电力设施改造。提高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建成平谷门站及配套系统。

  建设精治城市。完善城市网格化管理体系,持续实施街巷长制,强化城市监管执法。加快背街小巷整治,实施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三年工作方案,完成大襟胡同等超过30条街巷环境整治。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有序开展人行步道整修、完善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绿化补植提升、完善照明设施等环境提升工作。开展专项整治,规范交通秩序和牌匾标识,深化门前三包。提升城市风貌,统筹城市色彩、第五立面、公共艺术等要素,塑造整体协调、整洁有序、有辨识度的城市风貌。精细社区治理,深入实施“两个条例”,完善社区议事大厅等建设,提升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水平。

第三节 推动城镇绿色差异化发展

  各乡镇要立足要素资源禀赋,找准产业发展定位和方向,抓牢“三农”基础,挖掘自然山水、文化、民俗等资源发展潜能,不断激发内生动力,推动城镇绿色化、差异化、协同化发展。

  加强产业重镇建设。马坊新市镇实现产城融合发展,依托镇区建设形成现代商务服务、城镇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服务和生活配套服务的综合服务职能,通过马坊工业园区转型升级、京平公转铁物流枢纽建设、通航基地建设,提升马坊新市镇辐射带动能力。峪口镇以高精尖农业为主导方向,打造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加强园区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小城镇。金海湖镇充分把握举办世界休闲大会和建设中国·北京休闲大会对外开放平台的重要契机,加强与首创集团战略合作,全力打造文旅小镇、购物小镇,努力建设全域旅游重要集散地。

  创新发展特色小城镇。做好黄松峪、马昌营、大兴庄、东高村、刘家店、大华山、镇罗营、山东庄等旅游功能节点镇建设。夏各庄镇要整合山、水、森林资源,改善教育医疗交通等服务环境,积极引入康养、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要素,培育特色浅山康养小镇。王辛庄镇要利用水系、湿地生态资源,全面提升镇域整体环境品质,建设休闲特色水乡,发展特色民俗旅游,科技农业旅游,建设农旅科技和休闲水乡小城镇。南独乐河镇要以农田休闲为核心,聚焦农耕体验、红色文化体验、山林休闲度假等功能,建设农田休闲小城镇。熊儿寨乡要发展林下经济,打造生态宜居森林小城镇。

第四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因地制宜开展农村污水治理,采用“单村”“联村”“城带村”“镇带村”等并网处理模式,实现农村污水治理基本覆盖。持续推进农村公路、村内道路建设,提升农村路网水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入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建设美好田,持续推进庭院美化、村容优化、绿化提升。

  完善基础公共服务。完善乡村文化设施,强化农村阅读、休闲等功能,加强文化下乡力度,完善群众参与机制,实现精准补短板,提升农村文化供给水平。完善乡村关爱系统,关注农村弱势群体,加大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力度,持续提升法律援助水平。完善农村医疗服务,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推动全面实现农村卫生室社保联网,提升农村就近就医水平。持续推进村务中心建设,创新农村各项服务的集约高效供给模式。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利用好全市扶持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专项帮扶行动,全面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增收能力,基本消除经营性收入小于10万元的集体经济薄弱村。落实乡镇主体责任,加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引导和培训。加快集体出租土地房屋资产的清理整治和经营利用,提升集体资产收益水平。整合村级合作社加快构建镇级联社,提升与线上线下专业力量合作水平,改善村级合作社农产品销售能力。有序开展村级林下经济试点,适时扩大试点村范围,创新经营模式。积极与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村企对接,加快引入高端产业要素参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引导严重地质灾害、生态安全影响地区生态移民,提升生态脆弱地区整村发展能力。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升农民经营性收入,促进农民灵活就业,持续帮扶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稳定农民增收。帮扶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完善低收入农户监测和帮扶机制,坚持事前预防与事后帮扶相结合,完善公益性岗位开发和征集,建立低收入农户劳动技能提升机制,为低收入农户创造系统性、可预期收入。提升农民就业能力,加强农民就业培训服务,依托产业发展,鼓励各乡镇与企业合作开展就业培训业务,加大农村居民职业教育投入,增加用人单位资金支持和补贴力度。

第九章 深化改革 创新驱动 激发绿色发展内生动力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引领,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治理,以更大的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第一节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营造更加高效的投资建设环境。优化投资项目前期审批流程,以高效办成项目前期“一件事”为目标,研究制定重大项目储备管理办法,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落实低风险项目、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简易审批。深入推进规划用地审批改革,加强规划用地与政府、企业投资相衔接,优化土地供应审批,取消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用地批准书。完善“多规合一”协同工作机制,完善“五个一”“五联办”速办机制,将“多规合一”协同平台意见作为办理项目立项等后续审批依据。深化工程建设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分级分类管理,全面推进“多测合一”、深化工程竣工验收“多验合一”改革,针对低风险项目,推行不动产登记和联合验收合并办理,继续优化市政设施接入审批和服务流程,完善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在线审批平台。

  建设更加便利的市场环境。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围绕工程建设、教育、医疗、体育、“互联网+”等领域,落实全市改革要求,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落实北京市“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对全部528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施清单管理,清单之外不得违规限制企业进入相关行业或领域,依据市清单动态调整,开展市场监管部门职权内的食品类相关许可事项“证照联办”改革试点。精准帮扶小微企业,用足用好中小微融资担保风险补偿基金、再贷款再贴现专项政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加快建设首贷中心。加大招投标改革力度,建立健全同一机构、统一平台、统一规范、全流程电子化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运行服务机构整合,统一公共资源招投标交易系统。

  营造优质的政务服务环境。完善“1+5+N”政务服务体系,落实“六减”举措,全面推行“不见面”办事。落实全市持续提升纳税服务水平要求,减少企业纳税环节、时间和成本,推动发票办理、申报纳税等各环节全程网办。提高不动产登记便利化水平,扩大“全程网办”范围,深化企业和个人不动产登记“一网通办”。促进政务服务质量持续提升,推动政务服务全程电子化、信息共享和交互服务,完善“好差评”评价、反馈、整改、监督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联系机制,提升服务企业水平,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抓好惠企政策兑现,优化惠企政策推送,精简申报材料和办事流程,推动政策“一次兑现”。

  营造更加规范的监管执法环境。持续扩大“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施范围,提高“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覆盖率。加强全流程信用监管,健全事前信用核查、信用承诺,事中信用评价、信用提示、信用预警,事后信用公示、信用奖惩、信用修复等全流程信用监管机制。对“互联网+医疗”、在线教育、在线旅游、网约车等新产业新业态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推动执法规范化建设,逐步推进实施“互联网+监管”,建立健全执法容错纠错机制。深化协同联合执法,加强跨部门、跨领域执法信息共享。完善行政执法绩效考核评估体系,合理确定行政检查和处罚数量评议考核规则,提升执法的公正性和认可度。

  营造更加开放的外资外贸环境。提升外资外贸企业投资兴业便利度,落实外资投资备案“一表填报、并联审批、全程网办”服务,落实外籍人才工作许可、居留许可审批事项“一窗受理、同时取证”服务,鼓励外商来平谷区设立研发中心。营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建设平谷区政府国际版门户网站,提供多语种、全流程的一站式网上服务,加快国际学校、国际社区建设,打造类海外工作生活环境。

第二节 持续创新社会治理

  深化“两体系一机制”建设。完善“全面领导、全面覆盖、全面动员的组织体系”。加强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持续打造“区域化党建联合体”,推行“党支部+”,深化干部包片、党员包户等制度,鼓励成立群众性志愿服务组织,实现组织末梢覆盖到每个单位、每户每人。强化“科学有序、三治融合、服务发展的制度体系”。完善乡镇、村社区党组织领导制度,深化“明责明权明法”,推广实施小微权力清单,落实村民代表会议等制度,确保决策民主公开透明。持续打造村务中心、说事评理议事普法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进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发展。深化“责任落实、力量下沉、保障有力的工作机制”。固化机关党组织与村居联建机制,推动政策、资源、力量常态化下沉。用好全区统一基础数据平台和党建引领吹哨报到线上平台,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联通、统筹协调、权责明确、快速反应、运转顺畅的响应机制。

  汇聚力量夯实基层治理基础。高质量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选优配强“两委”班子,为推进基层治理和创新发展筑牢组织保障。落实《北京市街道办事处条例》,有序完成乡镇机构改革,深化“大部门制”和“扁平化”管理格局。深化“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运行和制度保障,推进“七下”常态化落实。整合行政执法职能和机构,推动街乡执法体系下沉,着力解决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建立健全居民、村民监督机制,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加强社会组织民主机制建设。畅通社会参与政府治理的渠道,深化公众听证、区长信箱、政府顾问、区长热线等机制,推动专家学者、新闻媒体、青年人群、全区居民参与政府治理,全方位汇集民意诉求,凝聚最大共识。

  建成全国乡村治理体系示范。推动人才振兴,制定“智力下乡”推动乡村治理相关文件,推动大学生、“高精尖缺”等专业人才下沉。探索乡村治理与产业发展相协调的机制,赋予镇村更多治理权限,建立整合财政公共资金的长效机制,实现“到人必整合”“进村必协同”,依托区级融资担保风险补偿基金,架起服务三农“金融桥”。创新实现数字治理,加快推进全国数字乡村试点,完成“一体系、一中心、一平台”算力基础体系搭建,实现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深化“三治”融合格局,深化刘家店镇“诚信村、厚德果、幸福人”创建活动,推进村级诚信体系试点建设,细化实化村规民约,建立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实现自治、德治、法治融合。

第三节 持续深化农村改革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坚持把依法维护农民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不动摇,激发“三块地”活力。创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利用机制,建立“村地区管镇主责”统筹利用机制,峪口镇先行先试,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稳慎推动宅基地改革,加快完成房地一体的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稳定农用地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推动实施基本农田补偿制度。改革土地资源管理机制,建立土地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形成农村土地资源“一张图”,实现数字化、落图管理。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支持农村“三变”改革。加快政府投资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实施政府投资补贴农村基础服务设施及资产管理改革方案。规范村集体资产管理,加快农村资产统筹,开展农村资源性、非经营性和经营性集体资产的清产核资,加快建设农村三资管理信息化平台。依法保障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收益分配权,推动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集体林权、“四荒”地使用权、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等出租流转交易,推动“村集体资源变为资产、资金变为股金、村民变成股东”,开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依法保障宅基地使用权的收益分配权,有序推动闲置宅基地使用权出租流转交易,兴办民宿等新兴业态,激发土地活力。

第四节 深化财政和市场体制改革

  创新推动财源建设。不断提升财源增量,制定出台农业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等领域产业扶持政策,培育孵化器、加速器,依托产业服务生态圈促进新兴产业加快落地。建立重大投资项目清单、储备项目清单、引入目标企业清单,“带图、带地、带链”招商,提供应用场景,建立头部企业和领军企业引入的猎头机制,建设永不落幕常态化招商机制。积极涵养财源,实施资源、服务、政策、执法“四协同”企业服务机制,强化企业外迁挽留三级响应,建立“企走事留、虚假迁移”治理机制,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做好重点企业发展服务保障。建立镇街组收和财源管理考核机制,强化组收管理。

  深化预算和绩效管理。全面推行绩效管理改革,建立覆盖政府预算、部门和单位预算、政策和项目预算的绩效管理体系,实现绩效管理全面覆盖。创新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链条,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良性循环机制。推动财税衔接,互联互通。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加大财政审计、督查力度,持续提升财政绩效。

  深化投融资机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企业融资多元顺畅、政府资金配置有力高效的多渠道投融资格局。完善政府资金配置多渠道投融资模式,用好各类专项债,建立健全专项债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完善城市更新、棚户区改造、土地储备、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等资金筹措机制,实现跨区域、跨项目统筹平衡。健全民间资本推介项目长效机制,规范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积极开展基础设施REITs试点。鼓励和引导各类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激发国资国企活力,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加快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实施国有企业战略重组,分层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事改企”单位顺利转型,优化国有企业布局。强化董事会在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索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完善国企合规内控制度,完善企业治理体系。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建立企业纾困帮扶机制。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高水平企业。

第十章 区域联动 合作共赢 构建协同开放发展新格局

  紧抓“两区”建设机遇,聚力打造对外开放平台,持续巩固支援地脱贫攻坚成果,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发挥好桥头堡作用,深入推进三地协同发展,紧密市域协作,实现区域合作互助,构建协同与开放齐头并进新格局。

第一节 打造国际交流合作双平台

  打造国际农业科技创新合作平台。依托农业科技创新国际论坛,坚持不懈提升平谷在全球农业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影响力,持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国际论坛的业界影响力。依托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形成荷兰等国际顶级研究团队参与的长效机制。丰富农业科技创新国际论坛功能,围绕全球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交易需求,逐步引入科技成果发布、展示、交易等功能,将农业科技创新国际论坛打造成为全球农业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综合性平台,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对外发布的重要窗口。

  打造休闲旅游产业发展交流平台。依托中国﹒北京休闲大会,加快打造成为我国休闲产业权威发布平台,形成《中国休闲产业融合发展宣言》、“中国休闲城市综合评价体系”排名、休闲城市发展指数报告等年度发布机制,打造成为我国休闲产业权威评价体系。加快建设全球休闲产业要素交流平台,以世界休闲大会举办为契机,塑造平谷休闲﹒中国方案的品牌力,积极吸引全球休闲产业要素资源参与,将大会打造成为我国休闲产业宣传展示平台、增进全球休闲产业发展交流对话的服务平台。

第二节 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

  加强区域生态协作治理。巩固区域生态共建共治共享成果,推进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加强大气联防联治、森林防火防虫害、水务巡查、流域防汛、矿山修复等方面协作力度。强化联防联控监控执法力度,完善京津冀跨地区生态环境应急预警机制,加强环境数据共享、污染源共同监控、区域联动执法监管。着力完善跨区域流域协作机制,研究共同推进泃河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

  构建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建设“双快”系统,着力推动轨道交通平谷线通车,研究轨道交通与周边规划衔接,建成承平高速。提升临界公路交通网络互联互通水平,推动连接天津蓟州区及河北三河市、兴隆县的道路升级改造,打造便捷畅通的公路交通网络。打造跨区域优质公共交通服务,增加公共交通发车密度,扩容公共交通线路,提升进京综合检查便利度。

  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创新。强化农业科技示范区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农业科技成果在周边转化应用,打造京东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京东休闲旅游示范区,推动景区联动发展、共建景区宣传推广平台。加强环京物流产业协作,推动京平物流枢纽与天津港、唐山港、北京铁路局加快合作,提升环京物流网络的协同性。

第三节 巩固深化区域协作

  巩固拓展扶贫支援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巩固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四不摘”确保不返贫,持续实施人才、产业、资金、项目、消费全方位协作机制,确保脱贫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建立长效协作机制。强化组织领导和支持,继续做好干部交流,专业人才扶贫支援工作。持续深化资金和产业支持。财政资金支持总体保持稳定,强化企业、重大项目推介和对接。加大消费扶贫力度,构建良性的产销对接关系。做好受援地大病救助工作,帮助解决因病致贫难题。

  深化市域内优质资源承接与结对协作。推动市区现代物流、医药健康、智能装备、信息技术等优质产业承接与协作,加快承接教育、医疗、养老等优质资源,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深化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结对协作,加快产业协作,推动共建产业链,深化会议会展合作。完善协作机制,推进乡镇街道、村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结对全覆盖,强化劳务协作对接机制。深化干部交流。用好协作资金,聚焦重点产业、企业发展及重大项目建设,发挥协作资金撬动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

  稳步推进新兴产业跨区域协作。围绕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开展全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协作对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健康有序发展。推进与全国无人机产业发达地区、头部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加快无人机产业联合创新。积极推动食品行业全国协同,鼓励举办全国性食品行业会议,提升平谷区食品行业创新能力。

第十一章 筑牢底线 坚守安全 优化平谷发展新环境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科学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牢固树立红线意识、底线思维,把维护首都安全摆在首位,妥善应对传统安全和新型安全,坚决防范“灰犀牛”问题和“黑天鹅”事件,深入实施“双安”工程,不断提高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的能力,深化平安平谷建设,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打造更加安全稳定、更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第一节 维护首都安全稳定

  守好首都东大门。捍卫首都政治安全,严格落实国家安全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压实国家安全主体责任,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为首都站好岗、放好哨,深化环京“护城河”工程和区域警务合作机制屏障作用,强化一体化查控、社会面防控、环京护城河安保、危爆物品管控、道路交通管控等整体作战能力,强化进京检查,完善进京检查站建设,守住不发生暴恐活动底线。严格落实北京市实施国家重大活动保障有关要求,做好建党百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党的二十大、全国“两会”“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等重大活动安全防控。确保意识形态安全,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舆情监测研判,强化网络空间综合治理。

  服务好首都城市运行。提升首都物资供应保障能力,围绕粮食、蔬果等生活物资,抓好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升供应保障能力,打造成为北京农产品本地供应链的关键节点。建设应急物资生产基地,提升首都应急物资供应保障能力。确保首都应急供水安全,加强首都应急水源地保护和设施维护,年地下水开采规模控制在市级下达指标要求范围内。

  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推进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鼓励社会组织、志愿者团队承接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公益服务项目。推动依法维权,完善“一村一居一法律顾问”工作网络,实现村(居)说事评理议事普法中心全覆盖,引导和支持群众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完善信访机制,深化领导干部接访包案,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入推进诉访分离和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

  完善社会治安立体防控网络。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完善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地上地下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升预警能力,推进社会治安网格、城市管理网格、社会服务网格“三网融合”,强化基础信息采集、推动大数据汇集应用。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防恐反恐工作,全面提升发现、打击、防范和处置恐怖活动能力,健全扫黑除恶长效机制,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抢骗、食品、药品、生态环境、涉电信网络犯罪等突出违法犯罪活动。夯实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加快政法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智慧平安社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基层综治服务平台、社会信用体系、“一库一图一网一端”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平台等工程建设,加强基层公安队伍和实战能力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实现区镇村三级防控联动。

  夯实经济运行安全基础。提升经济运行监测预警能力,做好政策研究、储备和相机调整,将防范经济领域风险等关口前移,尽早化解苗头性、倾向性风险。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促进区域产业链融合,主动融入京津冀区域产业链。加大重点领域金融风险防控,严格防范和处置互联网金融风险,加强本地注册、在地经营等各类金融机构管理,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涉众型经济犯罪。规范政府举债融资,稳妥推进政府存量债务偿还,严控增量新债。加快化解村级债务问题。

第二节 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加强韧性城市建设。加强城市防灾和安全设施建设,构建城市防灾空间格局。提升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城市内涝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定期实施水库安全鉴定和除险加固,提升城市抗震、防洪和抵抗地质灾害的能力。实现安全生产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提升城市基础设施运行安全管理水平。创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加强安全生产建设。强化安全隐患排查。牢牢守住安全生产底线,持续开展平谷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安全生产大检查与专项整治相结合,加强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切实防范各类重大事故发生。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监管执法力度,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保持安全生产高压态势,推进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严格查处非法违规行为。

  加强森林防火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森林火险智能预警系统和通讯指挥系统,合理布局和完善林火监测设施。开展应急防火通道、防火隔离带等林火阻隔系统建设,把平谷打造为北京市森林航空消防试点区。加强消防队伍力量建设和职业保障。建设以水灭火水源地,在林区内沿防火通道设置蓄水池、水源井等取水点。建立区域森林防火协调机制,实现森林火灾扑救跨区增援。

  加强消防安全建设。全面提升社会火灾防控能力,加强各类区域、场所的消防安全布局构建,完成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增强乡镇级专职消防队伍力量,形成“八站一中心”消防队伍布局,建设“全领域、全覆盖”的消防救援力量体系。解决农村及缺水地区消防供水设施为重点,同步建设维护市政消防管网和消火栓,完善全区消防基础设施。健全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机制。

  加强交通运输安全建设。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持续改善安全基础条件,优化运输装备安全性能,改善生产作业安全环境。强化交通应急救援能力,深化综合交通执法改革,增强安全监管执法效能,推进现代科技与安全监管工作深度融合。

  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体系建设。落实食品药品监管责任制,完善监督抽检、风险监测和评价性抽检机制,食品药品抽检合格率达到市级要求。加大农村地区食品药品安全治理力度,完善网销食品药品监管,开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攻坚行动。建设高标准食品药品检测中心,完成高标准食品安全监测试点,推进质量提升和质量强区建设。加强基层综合执法队伍和能力建设。

  加强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强化食源性疾病溯源。依托食品安全与质量大数据监测预警平台,强化监测,创新防控机制。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加大无公害防治技术、航空作业技术手段推广运用,加强农科创实验室、养猪场和种质基地生物安全监管,建设周边生物安全隔离带,建成覆盖全流程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处理体系。推动社会专业力量参与防治服务。

第三节 提升应急管理综合能力

  提升风险评估监测预警能力。运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展风险隐患排查、风险评估、风险识别,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精准性。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强化气象部门与区内部门合作,及时准确发布预报和预警。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础设施和作业系统安全标准。提高农业抵御气象灾害风险能力,构建农业保险气象标准。有序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完善城乡综合应急体系。建设区级应急智能化综合管理平台,制定完善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强化应急预案情景构建。完善全区应急管理机制,衔接好“防”与“救”的责任链条,完善应急管理和行业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实现区级应急指挥调度与乡镇综合应急响应中心的无缝对接,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应急能力,健全救援疏散避难系统,完善应急避难场所,提升人防工程建设水平,建设乡镇综合应急救援中队,整合乡镇安全应急资源,打造“1+2+N”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建立平战结合的物资储备,引导居民开展家庭应急物资储备。

  提高现代化应急救援能力。做好风险源及应急资源的大数据管理,提升预警和灾害发现能力。健全分级响应机制,完善一般性灾害事故和重大灾害事故工作程序,提升应急指挥响应能力。健全应急管理局、行业主管部门、专业救援队伍间统筹指挥调度、协同救援机制,提升指挥和调度效能。持续提升森林防火、高层建筑救援、应急通讯、汛情监测等重点领域救援装备现代化水平。推动将社会力量参与救援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建立健全配套政策体系,鼓励参加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构建多方参与的社会化防灾减灾救灾新格局。

第十二章 党建引领 协同发力 保障规划纲要顺利实施

  规划纲要是指导未来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加强党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健全规划实施体系,通过规划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引导和调控社会资源,保障规划目标如期实现、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第一节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加强思想政治引领。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推动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中央、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在平谷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落实中央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好干部标准,强化政治标准,以提高治理能力为重点,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打造忠诚、干净、担当干部队伍。着力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七种能力”。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公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十四五”规划实施全过程,充分体现党的引领作用。

  凝聚全社会发展共识。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切实转化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十四五”各项事业发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挥人大监督职能作用。坚持和完善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完善大统战格局,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鼓励引导民营企业、社会团体等社会各界参与全区事业发展,形成工作合力。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激发全区人民参与规划实施、建设家乡平谷的主人翁意识,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汇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形成全区人民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推进政府治理能力建设。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提升宏观经济管理能力,强化规划战略导向,提升全区宏观经济运行监测水平,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强化法治政府建设,坚决落实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策等依法决策程序,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建立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监督机制。深入打造服务型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党建引领“吹哨报道”向社区治理深化,完善基层治理的应急机制服务群众的响应机制和打通“最后一公里”工作机制,推动“接诉即办”工作机制向“主动治理、未诉先办”深化,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当好全社会的“守夜人”。

第二节 加强实施要素条件保障

  形成政策合力。完善土地、环保、财政、价格等相关配套政策,加强各项政策协调配合,根据宏观环境变化和发展实际,加强政策储备,为规划实施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出台一批地方性规章制度,做好立、改、废、释工作,完善规划实施的法律基础,用法律手段保障规划的实施,提升规划目标任务的约束力和权威性,推进规划实施的法治化。紧抓《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条例》出台机遇,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制定配套政策,健全保障全区发展政策体系,加强各级各项政策衔接协调,充分发挥政策合力效应。

  强化资金保障。建立有利于绿色发展的财政支出结构,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衔接,确保基本民生、基层运转等兜底性支出,有序提升产业扶持、重大项目、引导基金等领域等支出比重,加大财政对农业科技创新、现代智慧物流等重点产业支持力度,优先保障重大战略落地。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提高政府投资的引导力和带动力,通过联合开发等多种方式,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实施新时代推动平谷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行动计划,不断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瞄准现代农业、商贸物流、医药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无人机等重点产业领域,以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骨干人才、一流文化人才、优秀青年人才五支队伍建设为重点,引领带动平谷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实施原始创新人才培育工程、产业领军人才培优工程、杰出青年人才培养工程、知识更新工程,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整合优化科技人才资源配置,聚集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顶尖科学家集群和创新人才梯队。进一步营造高效透明的人才公共服务环境,建立健全促进人才成长和发展的政策、管理、法规体系,推进人才管理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围绕人才最关心的住房、子女入学、落户、医疗等需求制定人才服务包,为人才提供更好保障和服务。

第三节 加强规划统筹实施

  加强组织实施。健全区委统一领导、人大依法监督、政府统筹组织、政协民主监督的规划实施制度,不断完善各级党委(党组)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监督检查重大事项进展和落实情况。将专项规划、行动计划、年度计划作为实施规划纲要的重要支撑,注重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衔接,按照本规划纲要的总体安排部署,研究制定相关专项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分年度落实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对约束性指标和重大项目设置年度目标。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加强各部门、各乡镇在公共财政投入、重大项目推进等领域统筹协调,将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分解到各部门、各乡镇,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有计划、按步骤得到落实。

  推动项目落地。坚持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发挥重大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加强招商引资工作,优化重大项目布局,健全强化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提高项目落地效率、建设质量和效益。建立“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支撑库,制定重大项目管理办法,加强项目分级管理,落实重大项目责任制,提升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精细化、标准化管理水平,严格项目建设程序,规范招投标管理,强化安全质量管理,确保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加强资金、用地、能源、环境容量等重大工程建设要素的统筹落实与保障工作。

  强化监督考评。依法开展规划实施的监督和评估,强化动态管理,努力提高规划实施效果。建立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后评估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定期将规划实施情况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向区政协通报。分解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明确重点任务牵头单位和工作责任。牵头单位滚动编制分年度任务清单和项目清单,进一步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建立评估的常态化机制,牵头单位强化调度和统筹,各配合单位按照管理责任和分工,压实责任、靠前服务,加快推进各项工作。加强第三方评估,突出绩效跟踪考核,加大过程管理,确保规划任务落实。加强发展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

  规划纲要明确了全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既是全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更是全区上下统一思想、抢抓机遇、聚力攻坚的行动纲领。实现“十四五”规划,任务繁重、前景光明,全区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开拓创新、担当作为,奋力谱写平谷“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而努力奋斗!

分享:
相关解读
相关政策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