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2022年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情况报告

日期:2023-03-31 10:00    来源: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分享:
字号:        

  2022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围绕《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北京市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意见(2021-2025年)》和《2022年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要点》部署要求,扎实做好法治政府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2年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主要举措和成效

  (一)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按照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的定位,以更大勇气推动科技管理职能转变,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新成效。

  聚焦服务国家重大需要,战略科技力量实现新壮大。加强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服务保障工作。开展新型研发机构阶段性评估,新支持建设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支持7家科技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实施科技冬奥专项,200多项新技术在北京冬奥会应用,科技成为北京冬奥会一大亮点。科技抗疫取得明显成效,全球首个数字PCR新冠检测产品、国内首款新冠中和抗体药获批上市,新获批上市新冠抗原诊断试剂7个,2款变异株疫苗获批紧急使用,2支灭活疫苗累计向国内国际供应55亿剂。

  加快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迈出新步伐。中关村24项先行先试政策有序落实,已出台国家和市级配套政策50余项,推出基础研究税收试点、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等一批突破性政策措施。强化规划政策引导,发布实施中关村示范区“1+5”系列资金支持政策,聚焦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生态、推动国际化发展等,构建形成新的资金框架体系。启动编制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方案。积极推动中关村示范区空间布局调整优化。

  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创业生态不断优化。科技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年度任务全面完成。高规格组建北京市科技战略决策咨询委员会。实行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赋予科研单位和创新团队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及技术路线决策权,政策覆盖约2.5万名科研人员。深化科研项目管理改革,推广“揭榜挂帅”组织机制。开展科技成果评价改革专项试点,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成果评价改革、结果导向的科技计划项目成果评价改革试点方案获科技部批复实施。加快推动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优化整合“高聚工程”“科技新星”“雏鹰计划”等人才计划。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和服务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若干措施,实施“筑基扩容”“小升规”“规升强”三大工程。

  2022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点项目和工作任务完成率超过93%。技术合同成交额、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总收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重要指标实现正增长,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影响力不断提升,施普林格自然集团与清华大学联合发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2》显示,北京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中位列第3;北京连续六年蝉联“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榜首。

  (二)健全科技法规制度体系,提升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水平

  推动科技领域重要立法。开展“北京加快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情况”市级领导课题研究,组织召开高校院所、企业、科技服务机构、“三城一区”和自贸区等系列座谈会,深入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科技领军企业等实地调研,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列入市人大常委会2023年立法计划。开展《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修订调研,深入各区、各类科普场馆、创新主体等调研,为科普条例修订奠定坚实基础。结合本市科技领域立法需求,研究提出未来五年立法建议。开展《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立法后评估工作,推动自然科学基金高质量发展。

  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印发委行政办公会工作规则、“三重一大”事项决策机制,加强议题统筹管理,在重大决策前听取合法性审查机构意见,确保重大行政决策严格履行合法性审查和集体决策程序。修订实施《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明确行政规范性文件调研起草、评估论证、征求意见、合法性审核、集体审议决定等程序要求,健全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工作机制。在重大政策制定过程中邀请财务、法律专家学者、利益相关方、创新主体和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评估论证,并通过网站、政务新媒体等渠道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及时公布意见采纳情况。

  加强合法性审核和外聘政府法律顾问工作。把“有件必审”提升为“有审必严”,对《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管理办法》等重要政策文件进行严格合法性审查、公平竞争审查,防止无法律法规等依据减损创新主体权益或增加创新主体义务。通过公文系统,强化文件审议印发与合法性审查、公平竞争审查衔接机制。开展文件库归集工作,形成现行有效规范性文件清单。健全外聘法律顾问队伍,通过“律师+专家”,从“实践+理论”的角度为依法行政提供法律支撑,对委内百余件涉法事务提供决策参考。严格审核经济合同,有效防范合同法律风险。

  (三)积极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提高执法监督效能

  持续强化执法制度规范。推进科普知识培训机构纳入全市“6+4”综合性监管,制定《科普知识培训机构一体化综合监管文件汇编》。进一步落实《北京市科技行政处罚裁量权适用规定》,推动科技执法“宽严相济”。全面推广轻微违法免罚和初次违法慎罚制度,完善行政检查单和检查标准、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等文书,对违法违规行为综合运用批评教育、责令整改、行政处罚等手段依法进行惩处。日常执法检查中,认真落实执法告知制度,充分保障相对人权利。更新配备移动执法设备,有效充实一线执法力量。严格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在门户网站“执法专栏”发布2021年行政执法统计年报和2022年行政执法检查工作计划,集中公开检查结果等信息。

  提高行政执法监督效能。印发《北京市实验动物废物无害化处理管理办法》。采取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相结合等方式,市、区两级科技部门有计划开展实验动物领域、技术市场领域执法检查近900次。以现场检查和集中检查方式对全市技术合同登记机构开展全覆盖式执法检查,检查技术合同万余份。积极探索线上监督检查,重点抽查线上认定登记的涉税技术合同。加强实验动物生物安全重点领域执法力度,严守安全底线。检查实验动物P2实验室和实验动物P3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设施运行、人员防护等情况,对多家实验动物生产许可单位的实验动物生产种群进行随机抽检,确保实验动物质量稳定。

  (四)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促进行政权力规范透明运行

  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接受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实地检查。根据《北京市预算审查监督条例》和市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安排,深入开展审计整改“回头看”,持续深化建章立制工作,完成全部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配合审计署和市审计局完成相关审计工作。承办建议提案243件,严格把控“内容关”、“合法关”、“舆论关”、“格式关”,做好办前、办中、办后“三沟通”,认真听取意见,推动各项工作落实。

  依法推进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做好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建设,主动及时准确公开领导信息、机构职能、规划信息、政策法规等政府信息。加强主动公开、决策公开、执行公开,深化重点领域信息公开,以公开促落实,全面优化首都营商环境。规范办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加强网站和新媒体平台建设,加大政策解读和原创信息发布。网站及政府信息公开专栏访问量超过68万余次。

  (五)强化为民服务理念,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梳理对接业务流程,对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开展全面自查,完善政务服务事项管理系统。为创新主体提供“早晚弹性办”“午间不间断”和“周末预约办”服务。精简申报材料,压缩办理时限。实验动物生产许可申请材料由原来31份、减为6份,实验动物使用许可申请材料由原来33份减为5份,压减率超80%。在行政许可办理时限方面,实验动物生产、使用许可证审批时限由法定20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压缩率达75%。“技术合同认定登记”事项材料,由3份减为1份;“省级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进口科教用品免税资格审核”事项材料,由5份减为2份。累计完成大厅受理692件,网上受理23879件,全年事项办理好评率100%。

  依法做好接诉即办和行政复议诉讼工作。深入贯彻《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健全委内接诉即办工作机制,做好派单前“一对一”培训,依法处理12345市民服务热线系统的接入、派单和日常管理工作,累计办理接诉即办工单138件,响应率98%、解决率93%、满意率99%,全年有5个月市级部门考核并列第一。梳理近三年的工单诉求,制定企业群众诉求办理目录和退单目录,进一步加强工单办理规范性。依法妥善化解行政复议、行政诉讼风险,全年没有发生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

  (六)深入开展法治教育培训,全面落实普法责任

  加强法治教育培训。制定实施《2022年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计划》,组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法治保障”领导主题讲法活动。线上举办“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全市科技系统依法行政(执法)培训班,机关各处室、各直属事业单位、各区科技部门负责人及各执法单位执法骨干参训。组织线上旁听市一中院审理某行政处罚案,参训学员与法官沟通交流,学习行政执法注意事项。积极组织开展“12.4”宪法日暨宪法宣传周和“民法典颁布两周年”等普法活动。

  深入创新主体开展普法活动。深入贯彻落实“八五”普法规划,积极开展社会普法。在科普法颁布20周年之际,在北京科技周活动现场开展科普法问答等宣传活动。在《北京市技术市场条例》颁布二十周年之际,聚焦技术合同登记机构管理、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等环节开展《北京市技术市场条例》宣传活动。组织法学专家走进锋创科技园,开展“迎接二十大、普法进园区”科技园区一线普法活动。依托北京科技特派员队伍、乡村振兴科普驿站以及科技大讲堂等资源及平台,开展“科普驿站系列活动走进京郊”等科普活动。在政务新媒体平台开设普法专栏,编发《普法特刊》25期,刊播普法解读、图片、动画等普法作品,面向社会宣传普及科技法律法规。

  “北京科技政策法规宣讲团”常态化普法。围绕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贯彻落实科技进步法、实施中关村“1+5”资金政策等,2022年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企业、进高校、进院所、进园区”,组织开展17场政策宣讲活动,进行政策宣讲、解读和答疑解惑,服务创新创业主体超2万人(次)。首次利用直播的形式开展宣讲活动,超1.8万家创新创业主体通过直播了解科技资金支持政策,为政策出台、发布点赞超2.4万次。在政务网站设置“政策宣讲团”专题专栏,发布政策宣讲活动新闻稿及宣讲会视频。此外,委系统各单位共举办政策宣讲活动190场,参会人员约25.17万人。

  二、2022年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存在问题与原因

  一是以法治方式引领、规范、促进和保障科技创新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法规需要进一步健全,科技政策体系需要进一步优化。二是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少数干部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处理问题的意识和本领有待进一步增强。

  三、2022年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

  一是加强法治工作领导。党政主要负责人推动将科技立法、依法治理等法治政府建设任务纳入年度工作计划。主持召开党组会研究审议法治年度报告。主持召开行政办公会研究审议年度法治工作要点、年度学法计划、政务服务年度要点、委系统依法行政考核、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制度等议题,深入研究科技领域立法工作,将法治政府建设与科技创新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研究法治机构职能和干部队伍建设,系统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任务落实,将法治建设情况列入年终述职内容。二是以法治思维防范化解矛盾纠纷。为维护科技企业创新利益,专题研究基金份额退出等法律问题。为确保行政行为合法合规,对相关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等法治研究做出批示。认真履行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职责。三是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坚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带头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自觉遵守执行宪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主持办公会会前学法,带领班子成员认真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科技进步法》《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等读本和法律法规文件。

  四、2023年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初步安排

  2023年,我委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的部署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做好科创中心立法工作。深入研究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存在的制度性障碍和瓶颈问题,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立项论证和审议工作,进一步优化我市科技创新法治环境。

  (二)规范行政决策程序。进一步落实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制度规定,健全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向社会公开等行政决策机制,提高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水平。

  (三)加强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强化对政策措施的合法性审核把关与报备,用好支持企业科技创新优惠政策,加强公平竞争审查,营造科技领域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落实轻微违法免罚和初次违法慎罚制度,严格执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创新执法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五)加大法治教育培训力度。采取定期开展法律知识培训、案例教学、观看庭审等方式,引导党员干部带头遵守法律、执行法律,提升我市科技系统干部法治素养和依法行政能力。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