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619号(城乡建设类007号)提案答复的函

日期:2019-12-18 14:18    来源: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分享:
字号:        

京政联字〔2019〕17号

连玉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北京中心城区老城重组,强化中央政务服务职能的提案》收悉,我们进行了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规划研究及编制工作

  1.为落实城市总体规划、营造优良政务环境、做好“四个服务”,我市开展了《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一是成立了工作专班,结合东城、西城区开展的街区更新工作,组织进行基础数据搜集、整理、调研。二是创新规划编制理念,提出了核心区的控规首先是中央政务服务配套的规划,也是减量的规划、老城保护的规划,更是老街坊的规划的编制思路。三是组织开展首都保障、城市设计、文化传承、交通市政等专题研究。下一步将尽快形成规划成果,按照程序开展意见征集和报审工作。

  2.为落实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定位,我市成立了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下设老城保护组,负责研究编制《北京老城整体保护规划》。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首先编制了《北京老城整体保护行动方略》,为老城保护搭建整体工作框架。2018年4月至7月集中开展了多次学术讨论沙龙、学术讲座、专家研讨和专题调研,在《方略》基础上形成了《北京老城整体保护规划》初稿。2018年8月至今相继组织调研、召开专家评审会和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工作,形成了阶段性成果。该规划从强化老城整体空间结构、严格保护和扩大老城历史文化本底、破解老城保护难题、提升发展质量、加强人居环境提升的设施保障、精准施策推动保护实施方面对老城进行整体保护。

  3.为改善历史文化名城的空间风貌,提升街区治理的精细化、人性化水平,市、区两级政府和街道共同发力,先后研究编制了一系列城市设计导则,已覆盖全市范围的街道、重点地区、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村落等层面。下一步将结合老城整体保护规划和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综合运用上述研究成果,构建一个完整的城市设计管控体系。

  (二)以开展中轴线申遗工作带动老城保护与复兴

  我市高度重视中轴线申遗工作,通过对中轴线遗产区与缓冲区环境整治,带动文物腾退和修缮、建筑和街道风貌改善。前期已基本完成了《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名录文本》《北京中轴线保护规划》《北京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实施计划》《北京中轴线风貌管控城市设计导则》等的编制工作,将形成针对中轴线文物的多层次保护规划体系,更全面地保护中轴线遗产点内、遗产点间、老城环境背景和更大范围内的城市格局。同时,开展了社稷坛、太庙等重点文物的腾退;聚焦遗产点建控地带、缓冲区域,以街区更新为抓手,开展背街小巷整治提升、院落综合治理等工作;针对重点建筑,提出了整治意向方案。

  (三)扎实开展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

  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求,2019年我市开展了全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全面核查工作,将于2020年基本完成。关于历史文化街区,将进一步扩大历史文化街区的数量和面积,将核心区内具有历史价值的地区纳入历史文化街区,通过腾退、恢复性修建,做到应保尽保,最大限度留存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关于历史建筑方面,相继开展现状调查、信息梳理、专家评议等,将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列入历史建筑名录,加以保护和活化利用。目前已形成工作成果,正在分批进行报审和公示等工作。

  (四)建立“老城有机更新统筹实施平台”

  为更好地推进老城保护和复兴,2018年8月市政府主管领导牵头成立了“老城(核心区)有机更新统筹实施平台”,成员单位包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城市管理委、市文物局等部门和东城区、西城区政府。聚焦核心区街区更新实施的问题,依托此平台,形成市区统筹、上下联动、多方参与、快速灵活的工作机制,统筹研究推进街区更新工作。

  二、下一步工作

  您提出的强化中央政务服务保障功能、推动老城整体保护、提升中央政务区城市治理水平、探索建立体制机制、有序推动老城重组等建议,对加强老城保护与有机更新,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加快推进相关工作。

  (一)建立健全机制体制

  1.围绕老城重组、首都核心功能提升,持续开展城市有机更新的政策研究,完善老城(核心区)有机更新统筹实施平台,研究项目立项、规划审批、土地政策、房屋管理、资金保障等支持措施,完善责任规划师、建筑师制度,充分发挥专家和专业团队的作用。

  2.注重发挥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组织协调作用,加强对城市发展重要问题的研究,强化对规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协调中央单位、驻京部队在京重大项目的规划建设。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请示报告首都规划建设重大事项,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

  3.积极争取相关政策支持,围绕在京国企、高新技术企业、金融业企业等迁移雄安新区等疏解非首都功能措施,研究建立稳定的首都财政体制,保持北京财政收入平稳运行。充分考虑我市承担服务中央政务区功能建设、服务保障重大活动、老城风貌保护等疏解过渡期内的重要任务,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4.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央地联动。加强市、区相关部门与对口中央单位的交流合作,重点围绕打好三大攻坚战、抓好“三件大事”等,促进央地之间开展战略合作、项目合作和协作共建。发挥人才优势,充分利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界专家学者的智力资源,开展政策研讨、业务论坛、联建联学等活动。推动央地优质公共产品与服务共享,增加有效供给,进一步推动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建立社会服务全响应机制。加强党建引领,完善“多元参与、协商共治”模式,促进央地资源有效整合与利用,推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二)继续推进重点工作

  1.加快编制出台相关规划。推进《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修订工作,抓紧编制出台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老城整体保护规划,逐步编制各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加强对街区、地块、建筑各层级的规划管控,将政务保障、文化传承、城市设计、宜居标准纳入管控体系,实现核心区街区规划全覆盖。建立健全规划管控技术导则及指标体系,完善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

  2.深入推进中轴线申遗工作。梳理重点文物腾退的清单,研究重点区域、重点建筑的整治方案,加快制定促进腾退的政策措施。对腾退文物不求所有、但求民用,积极推进多种形式向社会开放。推进《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制定工作,开展立项调研,启动立法程序。

  3.有序完成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在前期现场调查、信息整理、专家评议的基础上,开展公示、征求公众意见等工作,之后公布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名录,研究提出保护利用政策。

  4.继续开展街巷整治、功能织补、生态修复工作。防止“开墙打洞”反弹回潮,规范停车秩序,将架空线入地逐步向胡同延伸。抓好功能织补,聚焦群众关切,补齐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欠账,提高市民生活便利性。抓好生态修复,增建一批群众身边的小微绿地,注重生态多样性,让城市能留得住雨燕等野生动物。

  5.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城市建设和服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推进历史文化资源的调查和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对老城保护的宣传和信息服务。

  感谢您对我市老城保护和重组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专此函达。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19年8月28日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